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中华女子学院
社会工作系
齐小玉
讨论:
“贫困生活”是……
造成贫困的原因是……
怎样可以改变“贫困”的处境
一、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希伯来是欧美国家的思想源头,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
古希腊人:“幸福”是在与他人分享中获得的,富人的幸福是将自己的财富分给穷人。
古罗马人:富人帮助穷人被看作是宗教的责任,且要保证穷人的尊严;鼓励人之间相互帮助。
古希伯来人: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公正”就是大同与分配
大同:每个人按贡献享有财富;
分配:每个人都公正地享有财富。
(二)基督教宣扬的“博爱”
《圣经》强调“爱自己的邻居”,宣扬“明爱”和“意志之爱”
——“明爱”:献身于他人的幸福,或是“聆听、回应、转化之爱”;
——“意志之爱”:强调爱是无条件。
抗议现实的苦难,幻想美满的天国;
斥责社会贫富不均,鄙视富人,仇恨压迫者。
——基督教文明所宣扬的“博爱”观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直接的思想根源。
(三)人道主义价值观
承认人的价值与尊严,并把它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对人的本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是有尊严、有理性的,人拥有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
认为天赋的和社会的个人自由有极高的价值。只要为人们提供机会和自由,人的潜能就能释放出来。
宣传通过社会改革减轻人们的困苦,主张给人们发展的机会及促进个人的权利。
——人道主义价值观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的最直接的思想根源。
欧洲的思想传统一方面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利他主义、社会公正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张。
由宗教团体和世俗人士所开展的扶贫济弱活动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直接的实践基础。
直接的推动:英国的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后果:
出现城市贫民;
产业工人的生活陷入贫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
社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新的个人与社会需求出现;
及时回应贫困问题是必要和必须的。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1349年,英国《劳工法》
英国爱德华三世颁布
——产生的原因:
“黑死病”后造成的劳动力严重短缺、工资上涨,故主雇不到劳工
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受到威胁。
——规定:
由劳动能力、没有资产的劳工必须接受任何雇主的雇佣,防止劳动力的流失
国民不得提供任何救济给有劳动能力的乞丐。
——”有劳动能力的乞丐”的概念影响了济贫立法。
(二)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地方教区举办贫民救济,首创了国家设立机构、监理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
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
禁止无家可归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分院内救济与院外救济,首创机构救济和家庭式社会工作
对“贫困”的态度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
政府担负起社会救助的责任,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合法性前提
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理念
在”有劳动能力的乞丐”概念影响下对不同情况的贫民给予不同的救助,有效利用的社会资源
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可视为式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新济贫法》(1834年)规定:
(1)济贫资金主要来源于各地区的地方税(原称济贫税),济贫事务仍由地方和教区共同负责。
(2)停止发放院外救济,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住进济贫院和贫民习艺所。
(3)规定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丧失个人尊严;丧失个人自由;丧失政治权利。——局限性
1788年,德国的“汉堡制”:
对各国的救济制度和方法有较大影响
1852年,德国的“爱尔伯福制”:
对后来救济工作的方法影响较大
(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由于贫民、失业人数剧增,具有不同目标的慈善组织纷纷征募捐款救济贫民,带来混乱
1869年和1877年,英国伦敦、美国水牛城
相继成立慈善组织会社;
会社的基本理论主张:个人应对其贫困负责;接受公共救济会损害其自尊心、进取心与道德观念;贫民应自助维持生活。
——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贡献:
(1)“会社”首创的派“友善访问员”访问申请救者,强调“个别化”,依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专业方法的产生(提供物质救济-调查-登记-互助-协作等方法);
(2)“会社”促进了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奠定了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的基础。
(四)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也称“社区改良运动”,发起人英国牧师巴涅特受英国的汤恩比博爱精神的影响于1884年在某教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汤恩比馆”
——地方文化中心/活动、服务中心
——为老人、青年人提供开展各种活动及发展联谊的机会;研讨中心
——”汤恩比馆”的特点:
(1)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2)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的需要而工作
(3)培养社区居民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
(4)促使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
——成为英国社会改良运动的新潮流,各国效仿,美国成立了“赫尔馆”(1889年)——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意义:
(1)社会工作的目的是谋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是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入手;
(2)社会工作应顺应社区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
(3)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区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