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

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24÷6=想:()六二十四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

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范文5篇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范文5篇

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范文5篇第1篇示例:小学数学第二册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也是扎实基础的关键阶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数学素养,制定一份全面的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小学数学第二册的教学计划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二位数和三位数的加法运算、减法运算和乘法运算,特别是对进位、借位和乘法口诀的掌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挑战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二位数和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2. 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运算3. 进位、借位的应用4. 乘法口诀的学习5. 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生动形象的示范2. 做题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3. 通过游戏、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四、教学过程1. 加法运算教师首先讲解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4. 进位、借位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进位、借位的运算技巧。

5. 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教师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日常测验设置一些简单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于加减乘除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给予表扬和指导。

3. 期中期末考试定期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于整个数学第二册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案二: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案二: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案二: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通过情景与故事讲解对于小学生来说,语言、图像、音乐等多种形式的传递方式都非常重要。

在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与故事的方法来讲解概念。

例如,在讲解长短概念时,可以通过分别拿出一条长绳和一条短绳来引发学生对长短的认知。

在讲解平面图形时,可以运用故事来引导学生对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区分。

这种方法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他们的印象。

同时,也更容易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是学生初步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实现。

例如,在讲解计数时,可以将不同物品放在一个大框子里,然后让学生自己使用计数方法进行统计。

在讲解三角形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周围的三角形,并让他们分析其中的特点。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更有助于提高他们在数学中的自信心。

三、强调实践操作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操作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巩固和运用。

在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操作的环节。

例如,在讲解面积时,可以让学生使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并用画图工具对其进行图形化展示。

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数学实验,比如用豆子和纸板制作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通过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学习面积、容积等数学知识。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体验,更好地巩固掌握知识。

四、注重练习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的教学中,练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不同需求,安排不同难度的练习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地反馈学生的表现,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资料,以加强他们的练习。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更快地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非常重要。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2:减数和被减数的含义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2:减数和被减数的含义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2:减数和被减数的含义数学是一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作为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对其学习通识素质和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2:减数和被减数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运算。

1.减法简介减法是数学中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指的是计算两个数的差。

简单来说,减法是一种运算,可以求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差。

减法的符号为“-”,例如,10减去5,可以表示为10-5。

2.减数和被减数在减法运算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分别是减数和被减数。

减数是被减去的数,也就是要被减去的数量。

而被减数则是被减数中的一个数,也就是减去另一个数后的结果。

例如,10-5中,10是被减数,5是减数。

3.减数和被减数的含义3.1.减数了解减数的含义很重要。

减数是一个数,它需要被减去另一个数,即减去的数量。

减数通常是比被减数小的数,用于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它也可以是一个变量或表达式。

例如,如果我们要计算5减去3,3就是减数,因为它是被减去的数量。

同样地,如果我们要计算y减去x,x就是减数,因为它是要减去的数量。

3.2.被减数被减数是一个数,它需要减去另一个数,即减数,以得出差。

被减数通常是比减数大的数,它也可以是一个变量或表达式。

例如,如果我们要计算5减去3,5就是被减数,因为它是被减数减去3得到的结果。

同样地,如果我们要计算y减去x,y就是被减数,因为要减去的量是x。

4.总结在减法运算中,减数和被减数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减数是需要减去的数量,而被减数则是减去数量的数。

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运算。

通过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其他概念,并开展更深入的学习。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对于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减法运算,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人教课标版_一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人教课标版_一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人教课标版_一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完整版)点击浏览该文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主题画放大让学生观察画上有什么,再引导学生数出画上的人和物,突出它们的数量都是1。

还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数量是1的物体。

如一张讲桌、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等,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

在学生初步了解1的含义,认识数字1以后,我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说一说19页中间方框里有几只小鹿,让学生从一把小棒里拿出一根小棒来,再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个珠子表示。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仅知道1代表的实物是多少,而且能将抽象的数的含义具体化,加深学生对1的基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学生写数字时,向学生说明,书上印刷体的1和我们平时手写的1不同。

我们只要求写手写体,向学生说明从哪里起笔,哪里停笔,并要求让学生看清1字要稍斜一点,但笔道要直。

接着我带学生进行书空练习,然后在教科书上的练习格里照虚线描数字。

祁日昕2003、12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8盒积木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

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基础知识》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基础知识》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基础知识》下册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二年级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下册的内容,包括数字的认识和运算、几何图形、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等。

通过教学,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数学题目,并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数字的认识和运算- 数字的读写和认识- 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运算- 数字的比较和排序2. 几何图形- 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如圆、方形、三角形等- 几何图形的分类和辨认- 几何图形的简单变换,如旋转和翻折3.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时钟的认识和读时- 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时间段的概念- 长度的比较和测量,如米、厘米和分米教学策略为了确保教学的简单和有效,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1. 创设具体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2. 游戏化教学:利用游戏、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多元化评估:通过小组讨论、作业、练习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巩固和拓展。

教学步骤第一课:数字的认识和运算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并进行认读。

2. 通过实物、图片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3. 利用游戏和练习,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第二课:几何图形1. 介绍基本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名称,让学生进行辨认和分类。

2. 利用图形卡片等教具,进行几何图形的辨认练习。

3.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变换练习。

第三课: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 通过时钟模型,让学生理解时钟的构造和读时方法。

2.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练习。

3. 使用长度测量工具,让学生学习长度的比较和测量方法。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数字、几何图形和测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估:布置适当的作业,检查学生独立完成相关数学题目的能力。

3. 个别辅导: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巩固训练。

教学资源1. 数学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基础知识》下册2. 教具:数字卡片、图形卡片、时钟模型、长度测量工具等3. 游戏和活动材料:游戏板、骰子、计时器等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1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NO:1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教学要求: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二、探究新知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2、认识人民币(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2)、操作初认人民币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3)再认人民币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022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全册)

2022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全册)

2022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全册)一、位置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正确区分“上、下”、“前、后”、“左、右”。

四、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左、右” 的相对性。

五、教材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戌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辅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部署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区分“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区分尚未开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区分,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记为中心进行区分。

2、要适当掌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拟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辅助学生区分。

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防止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教学部署:1、上、下…………1课时2、前、后…………1课时3、左、右…………1课时4、位置……………1课时课题一上、下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区分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白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2:加减法的口诀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2:加减法的口诀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2:加减法的口诀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加,他们开始学习更高级别的数学。

不过,在这之前,他们需要先学习基本的数学技能。

其中,最基本的技能就是加减法。

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加减法的口诀。

这些口诀将帮助学生们更容易地学习这些基本的数学技能。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2:加减法的口诀。

1.加法口诀在学习加法口诀之前,学生需要知道有关加号(+)的基本知识。

加法口诀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快速计算两个数字的和。

下面是一些最常见的加法口诀:-单位数加法口诀:这是最基本的加法口诀。

学生需要记住每个数字在1~9的范围内与另一个数字相加时的结果。

例如,当数字3和数字4相加时,结果是7。

其他的例子包括数字1加数字1等于2,数字5加数字6等于11等等。

-十位数加法口诀:当两个数字的十位数相同时,学生可以使用这个口诀。

只需将两个数字的个位数相加,再加上相同的十位数即可。

例如, 23 + 24,两个数字的十位数都是2,学生可以把3和4相加得到7,再在前面加上2,结果就是47了。

-进位加法口诀:这个口诀适用于两个数字相加的时候需要进位的情况。

例如,当数字9和数字3相加时,结果为12。

但是,因为只有一位数字,需要进位。

学生可以把这个进位的1加到10位数字上,再加上个位数字3,最终结果为12。

-步骤算法加法口诀:这个口诀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计算比较大的数字。

学生只需要把每个数字分开,相加。

例如,如果要计算468+357的和,学生可以先把468分成400,60和8,把357分成300,50和7,分别相加,得到结果825。

这个加法口诀有别于其他口诀的地方是,它需要学生额外的逐位计算。

2.减法口诀在学习减法口诀之前,学生同样需要了解有关减号(-)的基本知识。

减法口诀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计算出两个数字之间的差。

以下是一些最常见的减法口诀:-一位数减法口诀:这个口诀是最基本的减法技能。

学生需要知道从1~9的数字中减去另一个数字的答案是多少。

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全册

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全册

《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全册)》--小学一年级下数学一、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第一课时:数数、数的组成时间:教学内容: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数。

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突破方法:讲解法教具:小黑板、数位卡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数位表写13问:这个数十位上是几?个位上是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十九是由几个十组成的?20里面有几个一?二、新授:1、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数,我们以前所学的数都没有超过20的,如果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怎么办?所以我们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认识100以内的数,这节课的任务是要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和100以内数的组成。

2、例1、(1)引导学生数小棒,一根一根的数,数10根捆一捆。

说明:10个一是一十。

(2)100根小棒有几捆?一捆是几根?(3)10根10根地数小捧,数完后把10捆小棒用小绳捆在一起。

说明:10个十是一百。

3、例2(1)数小棒从二十五数到三十二,32根小捧是几捆?又几根?刚才数小棒数到二十九的后面是数多少?(2)从八十八数到一百八十九数完数多少?九十九数完数多少?(3)完成例2下面做一做4、例3出示35根小棒有几捆几根?3捆是几个十?5根是几个一?(2)完成2页的做一做三、练习完成1-4题。

板书设计:一、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第一课时:数数、数的组成十个位位3 5 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第二课:读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3页例4,4页做一做,练习一的5-7题教学目标: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位的概念。

理解个位十位表示的意义。

能力:能正确的读出100以内的数。

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十位表示的意义。

小学二数学教案

小学二数学教案

小学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加法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加法规则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3. 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加法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法的概念和简单加法运算规则。

难点: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教学板书。

2. 小学生常见的加法练习题。

3. 数学教具如珠算珠或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场景介绍加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加法是对数据
进行简单相加的运算。

2. 讲解加法规则(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或板书展示加法的运算规则,解释横向加法
和竖向加法的概念。

3. 练习加法运算(15分钟):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练习,通过口算或使用计算器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加法运算。

4. 巩固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几道加法练习题,加深他们对加法运算规则的理解。

5. 拓展应用(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解决一些简单的加法问题,提
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6. 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加法的概念上并不困难,但对进位和借位的概念理解有待加深。

因此,下节课将重点讲解进位和借位的规则,并设计一些相关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同时,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提高他们在加法运算上的技能和水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2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2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的: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例如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老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根底。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考虑: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考虑、比拟、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考虑、比拟,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稳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展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小学数学教案第二册第四单元:绿色行动——利用废物制作手工艺品

小学数学教案第二册第四单元:绿色行动——利用废物制作手工艺品

小学数学教案第二册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二)——利用废物制作手工艺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环境。

如何延长废物的生命周期,充分利用资源?这是我们小学教育中需要重点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的好习惯。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我们要爱惜它,一起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本篇文章将通过介绍小学数学教案第二册第四单元——“绿色行动(二)——利用废物制作手工艺品”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一、创意手工艺创意手工艺是利用身边的废物、过期的商品等农村生活废品进行创作的过程。

化废为宝,既可以起到环保的作用,又可以让孩子们在娱乐中体验创意的乐趣。

例如,利用废旧塑料瓶可以制作成植物盆栽、书籍架等等;利用废旧物品可以做成感觉好的音乐乐器,比如用彩纸制作出各种形态的竖琴、手风琴、吉他等;利用废旧物品可以做成个性十足的背包、挂件等等。

让孩子们参与这些过程,从废品之中挖掘到创造性,对提升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上有巨大意义。

二、环保的目的小学数学教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绿色行动(二)——利用废物制作手工艺品”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手工艺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激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能力。

这些活动不只是教授小学生制作手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向孩子们宣传环保的意识。

另外,小学生经过制作环保手工艺品后,也能学会拿真正的创造性方法把环保的理念贯穿其中。

三、培养创新能力参加这种手工艺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小学生需要自己设计,选择材料,以及完成每个环节并经过运用数学的知识进行评价。

经过一遍又一遍的尝试,小学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设计,练就了自己的创新眼光和思考能力。

四、提升成就感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中,需要一步一步地完成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学生耐心地完成,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毅力,还能帮助小学生感受到一份成就感。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通用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内容:P36我长高了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

(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

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五、课堂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小学数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第二册:《元角分的理解》教案一、分析任务: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理解"。

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所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理解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

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

二、课前调研: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理解多少呢?我对15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

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实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能够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理解,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15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15角,5元7角我能够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

知道1元=10角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件显示“购物”两字)师:小朋友,大屏幕的两个字你理解吗?谁能大声地读出来?生:购物师:购物是什么意思呢?生:买东西~~~~~。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量的换算与度量衡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量的换算与度量衡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量的换算与度量衡导入环节: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些计量单位,比如公斤、米、秒等等,这些计量单位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度量衡”。

那么,为什么要学习度量衡呢?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计算各种各样的量,例如重量、长度、时间等等,这些计算中都需要用到度量衡,所以学好度量衡很重要。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量的换算与度量衡”。

第一节:更换头脑,加强预备知识1、 Game:猜量老师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第一个同学提供一个长度提示,如:这是XX的长度第二个同学猜测是什么2、 Activity:身体量请学生站到教室前面,老师读出一个计量单位,学生用身体表现出来。

如:米,同学们站成一排,每个同学用双臂伸出表示出1米的长度。

老师会点名几个同学做出他们的表现。

第二节:量的换算1、 Gamewoard:减少负担两个同伴一同拿着同样的物品,过去走后,两人在黑板上把这物品分开来,他们拿的是同样的物品,重量是相等的。

但是这个物品有两种不同的描述情况:a、333克;b、1/3千克。

请同学思考,这两种单位表示重量大小时有什么不同?假如你们要拿着此物品路过五十个路口,第一个同伴拿的物品是333克,第二个同伴拿的物品是1/3千克。

两人所背负的重量是多少?假如你是第二个同伴,告诉第一个同伴如何减轻重量,却不改变重量大小。

2、 Activity:换换看请同学完成下列换算题目:(1)0.96千克=______克(2)3.2千克=______克(3)45克=______千克(4)5600克=______千克(5)200毫升=______升 (6)12千米=______米第三节:度量衡1、 Gamewoard:旗帜飘扬老师请同学在一个平坦宽阔的空地上站成若干条线(根据人数和场地大小决定)。

老师告诉同学,各条线代表不同的国家,今天有一场特殊比赛。

每个同学手抱一面旗,按照国家的指示在自己的段里摆放旗帜(每个国家各一个),要求数量大小、颜色规范、旗杆竖直、旗帜飘扬。

小学第二册数学教案全册课件完整版

小学第二册数学教案全册课件完整版

小学第二册数学教案全册课件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授课时间:2008年月日第周星期第一单元、位置课题一:上、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辩别一定的空间方位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重点:能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水彩笔、图画纸。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这个学期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你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愿意。

)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步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学生指并回答:鼻子下面是嘴巴。

“嘴巴上面有什么”(可以是鼻子,眼睛等。

)小朋友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

(板书课题:上、下)二、探究新知1.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课桌上面有什么,黑板上面有什么,我们教室在二楼,楼上面是几班,楼下面是几班,等等。

师: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有很多,你们说的都很好。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含义。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南京长江大桥去开开眼界,想去吗(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朋友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图上有火车、大卡车、轮船、白云等。

还可能会说:火车的下面有轮船,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等。

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师: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师:你们想问什么呢(学生提问题,其余同学解决。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上”、“下”学习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能力。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位置中“上”和“下”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你们有信心学好吗?三、自学指导(第一次自学)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1页。

2、师口述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1页,看图思考:⑴这幅图中都有什么?⑵你能回答书上的问题吗?3分钟后,看谁回答的最准确。

四、先学过渡语:看书时,比谁看得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下面,看书开始。

1、看一看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看完书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老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自学的结果。

2、引导学生回答书上练习。

提出要求:回答问题要完整,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五、后教1、学生更正教师指导:认为他说的不对的同学,请到前面来说说你的观点。

2、讨论师: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⑴师:哪个对,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要启发学生注意: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⑵师:这个同学错在哪里?(根据实际回答)3、小结:同学们,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位置呢?(学生畅谈)六、当堂训练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上下的位置关系吧,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很多。

学生找生活中上下的位置关系。

板书设计:位置上下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认识“前”、“后”学习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能力。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位置中“前”和“后”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

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应怎样计算呢?根据回答板书:13—9=□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方法二:13—3=10 10—6=4方法三:9+()=13 9+(4)=13……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6、试一试。

出示:14—9= 12—9= 17—9= 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www。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二)》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二)》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二)》优秀教案认识图形(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拼一拼等活动,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平面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本特征,并能初步认识这些图形。

难点:引导学生从“体”抽象出“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积木教具、学具、钉子板等。

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然后介绍新朋友:三棱柱。

1、摸一摸。

让学生在黑色袋子XXX据教师的要求摸出相应的物体,并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然后让其余小朋友摸摸,小组交流。

2、画一画。

教师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图形跑到白纸上。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印泥或橡皮泥印个图形,或者画一画。

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在巡视时收集不同形式作品,展示。

①认识长方形教师出示几幅从同一个牙膏盒上画下来的图形,并问学生为什么这些图形不同。

然后问学生长长胖胖的面有几个,长长瘦瘦的呢,短短胖胖的呢。

最后小结:不管它是长长瘦瘦的,还是短短胖胖的,我们把这种图形都叫做“长方形”。

②认识正方形教师展示大小位置不一的正方形,问学生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物体上画下来的。

虽然大小不一样,但这些图形都叫做“正方形”。

③认识三角形教师展示大小形状不一的三角形,问学生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物体上画下来的。

像这样的图形都叫做“三角形”。

④认识圆教师展示大小不一的圆,问学生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物体上画下来的。

像这样的图形叫圆。

3、揭示课题:认识图形教师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让学生认一认。

然后教师问学生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

最后讨论其他三个图形的角和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课题一:上、下教学内容:上下(教材第一页内容和第二页的做一做第1题)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正确地理解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第1页主题图教学过程: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出示主题图:观察图画,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A、教师拿着语文、美术书各一本,按上下的位置放着。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再观察这两本书的位置:说“语文书在美术书的上面”对吗?“美术书在语文书的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它们的位置呢?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它们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教师又把刚才的两本书上下调换位置,让学生说说。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1、摆一摆。

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1)听口令摆一摆(第2页做一做第1题)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2、找一找。

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四、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1、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五、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上、下)对!通常我们把“上、下”这组词叫做—反义词。

六、课后小记: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要完整地说出上和下的位置就有点混乱,如果有3样物体或3样以上的更容易错。

如: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课题二:前、后教学内容:前后(教材第2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第二页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主题图:(第2页上面的图)说一说图里的小朋友,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现在跑在最后面的是谁?它前面有几人?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1、说一说(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知识巩固(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五、全课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生:前后的位置)六、课后小记:学生在学习上下的基础上,再学习前后,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很快就认识前后的位置,并能用前后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要用推理的方法去推理前后的位置就有困难了。

课题三:左、右教学内容:左右(教材第3页的内容以及练习一第2、3题)教学要求: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并能正确的判断。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教学过程:一、建立“左、右”的标准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学生自由发言)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

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回答)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4、揭示课题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板书课题:左右)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1、摆一摆师:同桌合作,像老师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2、数一数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

(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填空题)从右数橡皮是第--------个从左数橡皮是第--------个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3、想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想一想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

(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问:相邻是什么意思?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体验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出示挂图第6页“生活中的数学”)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

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老师说,学生摆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五、课堂总结: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六、课后小记:左右的位置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是很难分清楚,因为方向不同,左右的位置就不同了。

因此看行人时,以行人为标准。

看其它物体时又以自己为标准,学生就很难区分。

课题四:位置教学内容:位置(教材第5、6页的内容)教学要求: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物体的位置进行描述。

3、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4、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1、谈话引入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2、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1、找座位游戏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2、介绍方法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找到座位的?(指名回答)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板书课题:位置3、介绍新位置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多说一些)4、点名游戏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第6组第3个站起来!第2组第1个拍拍手!——————在哪里?第3组第4个是谁?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小组汇报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1)出示挂图:第8页的第4题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