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整理最终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a1efc70f804d2b160a4ec01d.png)
第一章:绪论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口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矛盾一协调)(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空间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3、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市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川规划所组成的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分类: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行政区划全国——省——市(地区)——县——乡区域性质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深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1)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2)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3)持续利用理论: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必要性,土地的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4)生态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M当相互协调,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5)人地协调理论:口然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作为人地系统屮的人,具有口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人类的发展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类的受益作用最大,否则将会受到白然的惩罚。
土地利用规划_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_期末复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1a081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c.png)
一、名词解释1.风蚀:风经过地表,将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的沙粒吹离地表以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方式进入气流,称为风蚀。
2.载畜量:一定的草地面积,在放牧季内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也可以适当配合割草),在放牧适度的原则下,能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时间及放牧的家畜数量。
3.地面辐射:地面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
这种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4.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各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5.土地类型:选择一些土地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按照和似性或共同性将土地划分为一个个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即是土地类型。
6.地面辐射:地面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
这种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7.三基点温度:对于植物每一个生命过程米说,都有三个基点温度:最高温度、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8.水资源变率:水量的年际与年内分布的均匀程度称为水资源变率。
9.耕地利用单元:指由未经固定田间工程设施(如沟渠、林带、道路等)所围成的,可以进行耕作、灌排、收获等田间管理的沟渠路林等田间工程设施齐备的多种功能的综合地段。
二、填空1.土地资源的特性,首先就是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限制,土地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还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2.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可以归纳为5 点,首先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此规划有政策性;由于规划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因而规划有整体性;同时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又有公益的、私人的、国家的、地区的目标,因此规划有兼容性;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就具有一定的折衷性;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那么规划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3.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成土母质。
4.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46395365901020207409cb0.png)
2015年复习题一、名词解释(8题每题2.5分共20分)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不同需要,采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手段,利用和开发土地的功能,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和活动。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就是土地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如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牧草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等。
土地利用方式: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按产品的市场方向、投入水平、采用的技术和动力、地权关系的不同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单位用地面积投资强度,对一个单位的土地投资的强度。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的投入量,可由单位耕地面积拥有的马力数表示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表示水利化程度等。
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城镇用地容积率:指城镇建设总面积与城镇占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城镇土地利用程度。
建筑密度:即建筑占地系数,指一定建筑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占地面积与城镇用地总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用以说明建筑物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土地利用率。
城镇用地容积率=城镇建筑占地面积城镇用地总面积×100%土地区位:指特定地块(宗地)的地理和经济空间位置及其相邻地块的相互关系。
需求门槛: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换言之,是使保证供应此商品和服务的商服企业能获取正常利润所需的最低销售额和服务量。
土地利用规划:人们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有优化组合,并且对实现该优化组合在时间上、措施上和政策上做出安排,以求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综合功能,使土地利用控制的手段和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3a0b8eb9d528ea81c77979.png)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土地:】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的说是一定范围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土壤、大气、光照、岩石、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利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即通过一些措施加于土地的行为)来发挥土地的某些功能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包括达到预期的效用和相应的目的)。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
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4、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规划指标的数量和结构、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重大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管理程序等方面所具有的固定性、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指令性。
【5、契约地租:】土地承租人和土地出租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款额。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7、规划:】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所确定的长远目标,提供未来系统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系统行为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系统发展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性活动过程,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形式。
【8、弹性理论:】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中指当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
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整理最终版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整理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6cb52ea58da0116d174932.png)
土地利用规划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所采取的经济、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而进行的长期的土地组织与配置.2、外部性理论: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3、资源禀赋理论:资源禀赋,就是大自然赋予某国家或地区资源含量。
1、不同的区域的资源禀赋不一样; 2、不同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该不一样; 3、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要按照资源禀赋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和生态保护责任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范围和规划期限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制定土地利用目标,调整确定的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建立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的,对土地资源系统进行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程度与效益以及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6、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即通过对土地的鉴定,以确定具体地块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或者对于若干用途方面指出其适用范围和限制范围。
7、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有粮食生产计算法、农业生态区法、系统动力学法等).8、人口自然增长法:此法是根定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
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此外,还要预测机械增长。
人后自然增长法的计算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
11、劳动平衡法: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依据来预测未来人口数。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完成)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完成)](https://img.taocdn.com/s3/m/988135d52cc58bd63186bdfd.png)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1.关于土地的概念,错误的是( D )。
A.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 B.既是劳动资料,又是劳动对象C.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D.是普通商品2.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C )。
A.面积的有限性 B.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C.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D.整体性及多用途性3.说土地资源有非再生性,是因为( C )。
A.土壤中的养分、水分等,不断地被植物消耗B.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C.水土流失造成土地丧失松散的土层,裸露出坚硬的基岩D.土地会随着人类的不断使用而逐渐耗竭4.下列说明土地资源的整体性的是( A )。
A.采伐山地的森林,不仅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也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B.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C.高质量的土地资源用途广泛,既可种农作物,又可植树造林D.土地利用促进或影响社会发展5.土地资源的功能有( D )。
A.植物生产功能 B.建设承载功能 C.生态功能 D.以上三项都是6.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因为(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D.以上三项都是7.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借助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而土地规划具有( C )。
A.兼容性 B.折衷性 C.政策性 D.动态性8.下列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A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C.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简答题:1.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四个方面:即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答: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土地利用规规复习总结
![土地利用规规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36f4a415901020206409c0a.png)
1土地与土地利用的概念功能和特性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其水平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其竖直范围是由大气层、地表层和地下层所组成土地具有生产,承载,仓储、景观四方面功能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数量有限性,土地质量差异性,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包括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和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两层含义。
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联系农业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土地利用规划是农业规划在土地上的具体落实,城市规划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国土规划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具体落实。
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一)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小(二)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三)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四)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利用效率低下(五)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5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按层次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分:行政区、经济区,自然保护区、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深度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按行政区划分:全国—省—市—县—乡,在我国实际工作中主要按行政区划单位组织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6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任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与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与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论证与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d91180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8.png)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1.土地的概念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3)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量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的概念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别性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别而形成的土地价格: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a95543743323968011c926f.png)
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不仅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
2、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5、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了解)9、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照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1、基本土地区位理论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53c51feff9aef8941e0678.png)
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原意),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扩展概念)
2.土地的特性:自燃性、有限性、空间性、永续利用性、属性两重性。
3.土地的功能:生产、承载、仓储、景观。
4.土地利用(Land use):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6.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7.土地利用规划(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时间期限划分):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
9.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范围);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10.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
11.马克思依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12.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超额利润: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构成的利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ee7d90ba6c30c2258019e02.png)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复习题(全)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复习题(全)](https://img.taocdn.com/s3/m/7cef35340b1c59eef9c7b41f.png)
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工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与否与适宜程度。
4.土地质量评价:为了全面衡量土地质量水平,显化土地差异,以土地对某一特定用途而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的综合鉴定和等级划分的过程。
5.土地人口承载力: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6.土地需求量预测:对于一定规划期限内规划地区(或单位)各业用地规模所进行预先测算和估计,以其作为协调土地供需和编制用地规划的重要依据。
7.土地规划后评价:指在规划结束一段时间或规划结束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守法情况进行系统客观的总结和分析。
8.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分配、布局和对土地资源的选择、优化和配置。
9.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10.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规定的区域。
11.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了对基本农田进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保护区域。
12.土地整理: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
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期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创造土地生态环境所采取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整治及对象:在一定曲艺内,雅居土地利用规划,才有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林、村等进行的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吐了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综合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722e6ac1a37f111f1855b61.png)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各类型面积的比例关系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及在空间组合格局。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从空间上,时间上进行总体性的布局和安排,协调各业间的用地矛盾,促使土地利用取得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即为土地整治。
5、土地保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性和保护性措施。
6、土地适宜性评价: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7、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不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8土地用途管制: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判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则并据此对各类土地利用和对各类利用区域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引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优化土地利用行为及方式。
9、城镇化: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
10、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2732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2732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cdfe3d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1.png)
2732《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填空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首先是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耍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此规划有;由于规划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因而规划有O2.水资源的三要素为、和水的保证率。
3.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4.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5.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工程措施有O参考答案:1.政策性整体性2.水量水质3.自上而下因地制宜4.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5.植树造林修梯田、修地坝水坝简答题1.简要说明黏质运积物土壤和壤质运积物土壤的特点。
答:黏质运积物质地黏重,土壤的通透性差,不适宜栽培果树、瓜及花生、甘薯、马铃薯等作物,但它的保蓄能力强,养分含量较多,有后劲,所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谷类作物是比较适宜的。
壤质运积物质地适中,土壤的通透性和保蓄能力都比较好,适宜于各种作物的栽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答:实施措施包括法律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四个方面。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报上级批准,作为地方性法规,由人大监督执行。
政府要制定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条例,对有关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贯彻执行。
积极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启动和发展土地市场。
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监督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3.建设人工鱼塘在选择用地方面应如何考虑?答:人工鱼塘用地选择一般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水源充足,水质好,含盐、含铁量少;(2)土壤渗漏少;(3)安全,无洪水、潮汐和大风等威胁;(4)交通便利,运输通畅。
问答题1.说明在地形复杂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进行耕地规划的程序。
答:(1)配置作物种植区和轮作区;(2)根据自然地形,划分几个田块;(3)确定各种水土保护林带的设置;(4)根据地形特点和等高线方向,确定合理的耕作方向;(5)结合林带、田间渠系配置耕作田块;(6)配置田间道路。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8bb75a1d1f34693daef3e64.png)
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经验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1)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2)供需平衡原则(3)差异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5)集中连片原则(6)行政界线完整性原则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与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和规划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程序:1明确任务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5总体构想6系统分析7系统综合8系统优化9系统评价10系统运行11系统更新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利用规划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其核心是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f50cdf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3.png)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孤立国模式)1.农业区位论(孤立国模式)P11屠能农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之间的距离——杜能圈。
将孤立国分为6个同心农业圈(从内到外依次是):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轮作农业圈、谷草轮作圈、三圃式农作圈、畜牧圈孤立国模式:(1)在一片肥沃的平原中央存放着一个城市,平原上没有任何可通航的运河和河流;(2)平原上任何地方的土壤肥沃程度都是一样的,都适宜耕作;(3)城市向全国提供工业品,同时从其周围的土地上获得粮食等产品;(4)把平原上各个点和城市联系起来的唯一工具是马车,马车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市场的远近成比例;(5)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6)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农业用地的四周为荒野所包围,这一片只供狩猎之用的荒野把孤立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隔绝开来。
2.工业区位论 P13韦伯的工业区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吸引作用。
运费、劳动力和集聚效益三要素:(1)第一阶段——运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第二阶段——劳动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第三阶段——集聚与分散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二、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等相关概念1.土地利用率:在一定区域内已利用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及种植业发展程度。
3.耕地复种指数:指一定区域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反映耕地的利用程度。
P56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步骤? P68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②我国1:1000000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1)土地潜力区2)土地适宜类3)土地质量等4)土地限制型5)土地资源单位2.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步骤:①两步法:第一步将评价单元的有关土地性质的数值与参评因子等级表相比较,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得出参评因子单项适宜性等级;第二步把各单项土地适宜性等级综合成所评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总适宜性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所采取的经济、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而进行的长期的土地组织与配置。
2、外部性理论: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3、资源禀赋理论:资源禀赋,就是大自然赋予某国家或地区资源含量。
1、不同的区域的资源禀赋不一样; 2、不同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该不一样; 3、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要按照资源禀赋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和生态保护责任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围和规划期限,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制定土地利用目标,调整确定的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建立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的,对土地资源系统进行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程度与效益以及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
6、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即通过对土地的鉴定,以确定具体地块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或者对于若干用途方面指出其适用围和限制围。
7、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有粮食生产计算法、农业生态区法、系统动力学法等)。
8、人口自然增长法:此法是根定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
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此外,还要预测机械增长。
人后自然增长法的计算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
11、劳动平衡法: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依据来预测未来人口数。
这是城市规划中较多采用的人口预测的计算方法。
12、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预测,预测完后必须进行供需矛盾和综合平衡分析。
13、土地供给量预测:是预测土地供给的经济弹性,即通过预测土地利用的潜力来预测增加的用地有效面积。
14、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土地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15、土宜法:土宜立法建在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之上,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对于宜农、宜林、宜牧和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根据土地评价的结果来调整土地结构的方法。
16、土地利用分区:由于规划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差异性,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也具有区域差异性。
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按照这种差异性划分的土地利用区域。
17、昼夜交通量:昼夜交通量就是每昼夜通行的车辆数。
18、停车视距:指的是同一车道上,车辆行驶时遇到前方障碍物而必须采取制动停车时所需要最短行车距离(百度)20、水土资源平衡:水土资源平衡就是算水帐,即通过本地区的来水量与需水量的分析比较,综合考虑地区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制定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措施,协调水土关系。
21、兴利库容:在放水涵洞以上和正常蓄水位以下之库容称为有效库容,也称兴利库容。
23、田间灌排渠系:田间灌排渠系指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以及耕作田块的临时渠道(毛渠、毛沟、灌水沟、畦等)。
24、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指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25、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26、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二、填空题1、土地的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6、土地属性的双重性2、土地的四大功能: 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功能3、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土地利用规划是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的大禹治水规划,即改道黄河,以疏为主,引黄入海进行的沿岸土地利用灌溉整理规划;此外,历史上著名的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是由由国太守冰父子在公元前256~261年间规划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该规划通过飞沙堰、分水口等水利工程,调节水量,控制泥沙,将岷江两岸规划成沃野之乡,使盆地成为“天府之国”。
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容。
其实质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5、土地利用规划的容(没说)(1)依规划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依规划围不同可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和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依规划任务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7、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对象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特殊矛盾。
8、正、负外部性:外部性包括正的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应该补偿,负外部性应该赔偿;9、区位理论代表人物、及提出的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城市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论10、限制性原则:1、人口规模≤土地人口承载力;(老师重点讲了这两个)2、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容量;3、畜牧发展规模≤牧草承载量;4、排放的废弃物≤环境容量;5、可更新资源的开发量≤更新率;6、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量≤其可更新替代品的更新率;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性。
12、土地用途区划定县级规划编制,应结合实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林业用地区和牧业用地区。
(划线为老师念到的)13、因素对比法中三个标准的意义分为3个标度,分别用数字“1”、“0”、“0.5”表示,这3个标度分别对应于评价因素甲比乙“重要”、“不重要”、“同样重要”。
14、土地利用的评价通常为:土地适宜性评价、一般性评价、经济评价、综合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15、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为:适宜纲、级、亚级、单元16、省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系统分为:适宜纲、类、等、型17、(A代表什么)劳动平衡法P=A/(1-(B+C))P:规划末年人口数;A:基本人口数,指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人数;(掌握)B: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8、土地需求量预测的相关因素:人口、城市化水平、消费水平、作物产量。
19、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定额指标法、需求推算法、两区累加法。
20、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土宜法、综合平衡法、模型法21、耗电量大的应选在用电基地,特别是提供大型廉价电力的大型水电站;劳动力密集的工厂应选在劳动力待业人员较多的地方22、交通用地方式:公路用地、水运用地、铁路用地、空运用地23、高速公路洪水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要求_100_年一遇的洪水位,二级公路_50_年一遇的洪水位,三级公路_25_年一遇的洪水位,四级公路通常按_常年_洪水位作为选线定位依据24、山岭、桥路选择(不确定):有三种线形:①沿溪线:考虑定位、选岸、桥位三个问题。
②越岭线:找垭口;回头展线。
③山脊线和山坡线:26、可供开发的水资源类型有: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
27、抽水站的规划布置:集中供水;分级供水;高低渠供水;分散供水。
28、田间灌排系统的组成: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泄水系统;排水枢纽和容泄区;灌溉排水系统上的建筑物29、农地整理:1、农田整理2、农地改造3、地块调整4、土地结构调整5、宜农荒地开发30、土地复垦类型(1)矿区废弃地复垦(2)粉煤灰储灰场地复垦(3)砖瓦窑废弃地复垦(4)水利交通废弃地复垦(5)宅基地、坑塘复垦(6)灾害、污染地复垦31、水土保持生物措施:①水土保持林: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沟谷防护林②水源防护林:库岸、沟道、坝坡造林③护堤护岸林32、GIS可视化容:地图数据的可视化表示,地理数据的可视化表示,空间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表示33、耕地规划的容:确定耕地的组织形式、耕作地块和轮作田区规划、田间渠系规划、护田林带规划、田间道路规划34、平原地区排水系统布置方式:平原地区末级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的布局形式。
35、林带结构:(一)紧密结构(二)疏透结构(三)通风结构36、旱作区:(一)拖拉机路两侧田、路、沟、林、渠的结合布置方式以抗涝为主,通常采取一路两林四沟的布局方式。
灌溉区:(一)拖拉机路两侧田、路、沟、林、渠的结合布置方式有一路两林两渠两沟的形式,也有一路两林一渠一沟的形式。
三、简答:二、土地利用规划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程序分成:准备阶段、制定规划方案阶段、成果审批阶段、规划实施与监督阶段(一)准备阶段1、思想准备(成立领导小组)2、组织准备(成立技术小组)3、业务准备(资料收集野外实地调查)(二)制定规划方案阶段 1、控制先行,逐步逼近; 2、突出重点,综合设计;3、两步设计,先粗后精;4、方案论证,分析比较。
(三)成果审批阶段 1、文字成果; 2、图件成果;3、数字成果。
(四)规划实施和监督阶段1、编制年度实施计划; 2、分期分批现场铺图;3、规划实施跟踪与检查三、整体最优理论涵及对土地利用启示:涵:1、土地的多宜性(农业、工业、商业、住宅、旅游、其它);2、土地利用的竞争性(产业、部门);3、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地域上、时间上);4、土地供给的有限性(自然供给的无弹性、经济供给的弹性小);5、土地需求的无限性。
启示:土地利用的回报(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在不同时间、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利用方式,以及不同的组合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土地利用规划追求的不是部门的、某一产业、某一时期的、某一种回报的最优,而是整体的最优(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跨时期(代和代际)的最优和空间组合的最优。
五、县级土地利用总规划定位和任务规划定位县级规划是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指导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是县域土地利用、审批和监管的基本依据。
规划任务1、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任务,协调上下级规划;2、研究制定土地利用的方针和目标,确定各类农用地、建设用地的调控指标;3、统筹安排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主要用地规模;4、划定土地用途区,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明确管制规则;5、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围和重点区域;6、分解下达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