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1课本末始终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同步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同步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与积累
考点链接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 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 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 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 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 【答案】:A项,《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资源与积累
《礼记》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 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 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 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 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 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这段文字主要讲了哪“八条目”?它 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修身”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个 方面的枢纽。 “修身”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 身”,与“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修 身”是根本。
资源与积累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 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 重要著作。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学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学PPT课件
其穷极究处事无物不之到理也,。”探究万物的规律 “获致得,对推世极界也上;万知,事犹万识物也充。分推完极善吾之的知认识识,
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
诚实、不自欺,做到"慎独"
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嚏(zhi) ,则
不端 物得正干其内扰正心;有,所不恐偏惧不,则倚不,得不其动正摇;有,所不好为乐外,则
★★★★ 格致诚正 物知意心
条件关系
达则兼济天下
★★★ ★ 修齐治 平 身家国 天
下 因果关系
三读文本,思考探究
➢ 探究:本文论证方式有何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总分式论证结构,先表明宗旨 “三纲”,然后分条论述具体步骤“八目”,浑然一体。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 3.采用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剖析深刻。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礼记》, 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大中

学国





温故知新
三礼 《礼记》《周礼》《仪礼》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 “五经”+“春秋三传”
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修身

齐家
目 治国
平天下
人修,养之自其身所,亲完爱善而自辟身(,僻使)焉个,人之修其养所达贱到 恶完而善辟的焉程,度之。其修所身畏是敬八而目辟最焉重,要之、其最所核

《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化常识】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 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 领。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 一,是儒家“入世”题想的全面体现。
【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一般有两种解释: ①“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 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 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 修已治人”的学问。 ②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相对于“小学”,而小学是研究文 字训诂音韵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 的规律和原则。
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自我保持圣人的才德,政治上施行王 道)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 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 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 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对于形成良 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有把人的思想束缚和局限 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内,形成某种金科玉律,导致思想僵化、拒斥革新的缺 点。
“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是修己( 内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安人(外治)
③ “三纲”与“八目”之间的关系
止于至善 (终极目标)
(内圣) 明明德
内修
★★ ★ 格致 诚 物知 意
★★ 正修 心身
亲民 (外王)
外治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课件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课件

“治人”两个方面。
10
经典诵读
第三课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 (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 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传第十章》)
23
日积月累
符命
西汉末年,王莽礼贤下士,常常用俸(fèng)禄(lù) 救济穷人。有一次,皇帝病重,王莽举行祭祀(sì),并 祷(dǎo)告说,愿意用自己的性命为皇帝祈(qí)福。王 莽因此赢得了仁德的美名。据说,当时共有四十八万 多人上书为他请求封赏。
王莽看起来忠心耿耿,勤于职守,暗地里却一 心想夺取汉朝的江山。在他的授意下,各地纷纷上奏 祥瑞之事。有人说发现一头石牛,白日安静地卧着, 夜里却到处走动;有人说一口新井突然冒出五颜六色的 井水;有人说从井里挖出一块白色的石头,刻有“告 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红色文字;还有人说挖出一块奇 怪的石头,夜间能说人话:“天下当归王氏。”······
刘宗周前往祖墓,祭(jì)奠(diàn)回到家里,便开 始绝食。他起初还每天喝点茶,后来连茶也不喝了。 二十三天之后,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钦(qīn) 慕(mù)他的道德、文章,称他为“一代完人”。 21
日积月累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 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zhòng),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_图文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_图文
(《大学·传第十章》)
日积月累
刘宗周殉(xùn)国
刘宗周是明朝著名的学者,他精通儒家经典,尤 其重视“慎独”,并以此构建了自己的学问体系。
终其一生,刘宗周忠于自己的学问,曾因犯颜 直谏,三次被削为民。晚年居家期间,清军攻陷杭 州。消息传下来,他痛不欲生,叹息说:“北京、南 京失守,我都可以期待国家中兴。现在杭州也陷落 了,我还有什么期待的呢?”于是,决定以身殉国。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_图文.ppt
目录
• 第一单元《大学》纲目 • 第1课 本末终始 • 第2课 修身为本 • 第二单元 修齐治平 • 第3课 诚意 • 第4课 正心 • 第5课 齐家 • 第6课 治国 • 第7课 仁人君子
• 第三单元 性与天道 • 第8课 率性修道 • 第9课 子强问路 • 第10课 君子之道 • 第11课 素位而行 • 第12课 达道与达德 • 第四单元 诚心体道 • 第13课 择善固执 • 第14课 至诚能化 • 第15课 至德凝道 • 第16课 至圣配天
存勖做了皇帝以后,志得意满。他认为天下已定,从此 便不理政事,疏远了功臣名将。每天只做些打猎、看戏 等追求享乐的事情。他不仅重用乐工,给他们封官进爵 (jué),而且自己也经常粉墨登场,表演歌舞剧。可受他 宠信得乐工们却发动兵变,杀死了他。
李存勖沉迷于音乐和歌舞,招致亡国之祸,给后人 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对此,宋朝的欧阳修感慨地说:“忧 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真是令人警醒啊!
第三单元
性与天道
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四季 寒来暑往,都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人 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则被称为天性,顺着 天性活动就符合道的原则,通往道的实践 过程就是教化。水往低处流,教化却不能 自然而然地实现。只有通过内在的修持反 省以及外在的强制引导,才能达到使天地 万物既各归其位,又自然生长发育的“中和” 境界,这个修养与教化过程就是“致中和”。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第5课 5.2《大学之道》课件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第5课 5.2《大学之道》课件
【新民】 “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推己及人,使人 “去其旧染之污”,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汤浴盆上的铭文说:如果一天之内能除去污垢,有新的面貌,那就要每一天 都去除污垢而自新,日复一日的自新。使众民如沐浴去污般涤除其旧染之恶而振作 自新,且这种自新当日日推进,不可间断。
请记住: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现 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 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大家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 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 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 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 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 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研读文本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 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 地位日益提升。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 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 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 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 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作品简介
“三礼” 即《礼记》《周礼》、《仪礼》三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的合称,为历代儒客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十三经”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 《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 《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 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国学七册

国学七册

国学七册目录第一单元《大学》纲目第1课本末终始第2课修身为本第二单元修齐治平第3课诚意第4课正心第5课齐家第6课治国第7课仁人君子第三单元性与天道第8课率性修道第9课子强问路第10课君子之道第11课素位而行第12课达道与达德第四单元诚心体道第13课择善固执第14课至诚能化第15课至德凝道第16课 至圣配天第一单元《大学》纲目常识告诉我们: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组成了眼前的世界。

从更深处说,人类社会其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每个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带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作为社会的产物,需要担当一定的责任。

无论是道德品行的修养,还是社会责任的担当,都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才能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

经典诵读第一课 本末终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面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经第一章》)日积月累杨汤止沸西汉时,汉景帝采纳丞相晁chao错的建议,不断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就联络其他几个诸侯起兵叛乱。

吴王的谋臣枚乘看到朝廷势力强大,难以取胜,就劝吴王退兵,说:“发动战争,并不能彻底消除与朝廷的矛盾,就像一百个人从锅里不断把水舀出来,又倒进去,并不能使它冷却一样。

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烧火,水就不会变冷。

如果想让锅里的热水冷却,就要抽掉膛tang内的柴火,扑灭火焰。

”吴王不听劝阻,拒不退兵,最终被朝廷打败。

后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指如果做事分不清本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查z h a慎行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渐远,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万剪良功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梨。

第二课 修身为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国学-第1-16课

国学-第1-16课

第3课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 (wù)恶(è)臭,如好(hào)好色,此之 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 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 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 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 君子必诚其意。
第9课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 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南方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金革,死而 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 而不流,强哉矫( jiǎo)!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 不变,强哉矫!"
第10课 君子之道
第8课 率性修道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zhòng)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 贪戾(lì),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事, 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é)、 纣(zhòu)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 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 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经典诵读 第一课 本末终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时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大学·经第一章》)

《大学(节选)》公开课课件

《大学(节选)》公开课课件
《大学》节选
授课人:王维
导入
• 为天地立心:给人们认识天地的真理确立一个 切实的体系 • 为生民立命:给百姓在世上的安身立命建立 一套切实的思想和方法 • ——宋.张载
教学目标
• 1、简单了解《大学》及其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 • 2、结合写作探讨《大学》的现代意义。
一、吟诵入境 营造氛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 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 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四、鼓励学生质疑
1. “三纲”之间是什么关系? 2. “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3.从原文对八条目的陈述来看,“格物”是最先的, 应该是基础,可是为什么后面说“壹是皆以修身为 本”?
五、领会精髓
• 明明德 •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 “赤子”:孩童、初生的婴儿;纯真之子。 • 小典故:古人是以尺数论年龄大小,“赤子”源于孩儿身高。 • 古代的“尺”和“赤”通用,初生之幼儿不过一尺高,故称尺 • 子(即赤子)。所谓“三尺孩童”“七尺男儿”。一般两岁半为 1尺,十五岁为6尺。而10尺为1丈,故成人称为“大丈夫”。 • ——(清)杭Add your title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明德格物 明德任责

《大学》说课.ppt

《大学》说课.ppt
3、熟读并背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明明德”新民”至善”的含义 以及古人学习的方法。
难点:结合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教法学法:情感诵读法、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法、 谈话法、 板书、多媒体教学等。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2、自主探究 3、情感诵读 4、深入认知 5、小组讨论 6、视频拓展
教师要深刻领悟教材,制定切实有效的目标,要以现代化的 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充分体现出 本课的实效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大学》明明德篇的文意。
2、教师引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将《大学》的 宗旨和古人学习的次序加以理解应用,使学生形成 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思想修养。
三宗旨: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知止 定 静 安 虑 — — — — (至善)
(目标)
(心无旁骛)
(稳定)
(思考反思)


设计意图: 师生交替大声朗读, 根据注解说文意,
给课堂作好热身运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 明:使……明显
亲:通“新”,更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的美德,在于更新人们的精神风貌, 在于引导人们专注于追求善的至高境界。有所专注之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 目标确定之后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之后才能神思安和,神思安和之后 才能潜心思考,潜心思考之后才能有所收益。凡物都有根本和枝末,凡事 都有开端和终结,知道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比较接近于大学之道了。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

三纲 八目
明 明
格物 致知 诚意
德 正心
修身
人内
方法
生 进


目标 亲 民
外 齐家 目的 阶
治国

平天下

止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至善 (《孟子·尽心上》)
总结全文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
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 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1、《大学之道》中, 阐理明解为人性处默世的写根本原 则的句 子是: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
个大人学品之性道修 养在作明为明根德本 的在句亲子民是 :在止于至善
“ 3、






, 中点



知自识天的子途以径至。的于”庶句人子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4 、:《“大致学知之在道格》物中
文本探究
3、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三纲八目的关系如何?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行 动格 致 诚 正
明德的目的
亲民的基础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总结全文


静 安
步骤


大学之道
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共同

第1课 本末始终

第1课  本末始终

第1课本末始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根据注释,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内容,知道“三纲”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3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始终的道路,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正面或反面)的例子。

教学重点:能诵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两句的意思。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板书“大学”辨析古今的区别。

引申到古人:古人学习要读些什么书?《大学》
今天我来学习古人所学习的《大学》,看看里面都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里面很重要的节选。

板书课题,解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诵读
1.小黑板出示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读熟读通。

2.指名尝试读。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学生听后说不同。

4.教师教读,后学生尝试读。

三、理解意思
1.学生猜测课文讲的是什么。

2.教师把重点词语进行解释,让学生试着理解。

3.教师讲解意思,重点强调“三纲”的意思。

4.生齐读。

四、拓展
1.总结:做事要分清本末始终,有先有后
2.教师讲“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故事。

3.学生通过实例讲你对本末始终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学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课堂上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做什么?
五、背诵
1.比赛背课文。

2.教师小结。

反思:。

大学 注音版 节选

大学 注音版 节选

祁县第四小学国学教材(7)《大学》第1课本末终始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经第一章》)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修明自身内在的清明德性,弃旧图新,不断进步,使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自己要达到的境界,才能方向明确;方向明确,才能心境稳定;心境稳定,才能安心做事;安心做事,才能深入思考;深入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每样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

知道本末终始的顺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注释:①这里指大学的纲领和宗旨。

②明明德: 修明自己内在的清明德性。

③亲民:使人弃旧图新,不断进步。

亲,一般认为当作“新”。

④至善:指明明德及亲民都要达到的最完美的境界。

第2课修身为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①。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②以至于庶人③,一是皆以修身④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⑤薄,而其所薄者厚⑥,未之有也!(《大学﹒经第一章》)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提高自身的品性修养;想要提高自身的品性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关键在于研究和认识万物的道理。

研究和认识万物的道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思想端正;思想端正后,自身品性才能得到修养;品性修养好了,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不天下才能太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你认为一个学期的重点是什
么? 交友时,最根本的是什么?先做什么?
zhǐ

止,甲骨文
是一幅脚掌剪影,像脚趾头张 开的脚掌形状,以三趾代五趾。造字本义: 脚趾。有的甲骨文 简化为线描。金文 变形 较大,淡化脚掌形象,突出三趾叉开的形 状。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当“止”的“脚 趾”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足”另造 “趾”代替。
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 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 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 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 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 “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 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 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 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 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 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 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 惭愧。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 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字义引申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三纲”。 “三纲”的核心就是劝人修身。
第一课
本末终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知止 /而后 /有定,定/而后 /能 静,静而 / 后能 / 安,安而 / 后能 / 虑,虑 / 而 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