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研读逻辑(1)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
值的生产作为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力, 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心和社会生产和 再生产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发展运动的集合和交 融,形成由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构成的社会总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 运动。
第三,在社会生产工艺技术的组织和应用上,普遍采取了一种机器大工业生产的 技术经济形式,形成了技术经济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系统分类生产、交换、 分配和应用成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最根本和最普遍的系统组织形式。 技术经济 内在具有技术的科学化和创新主导化与企业创新能力差异之间的特殊矛盾, 并且 由此形成以科学技术的生产和系统分类应用为内容, 以生产技术进步规则和比例 关系为原则的技术经济规律及其创新机制, 产生了统一的社会生产技术方式和与 此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的技术经济组织体制、规则和秩序体系。因此,技术创新 的主导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第三个典型的社会规定和经济特征。 科学技术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分类生产和应用,不仅形成了以机器大工业为载 体和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系统,而且使社会经济成为一种具有严格经济技术规 则, 并且按照经济技术规律进行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关系组织的社会化大生产体 系。 “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 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科学获得的使 ” 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 进步,社会化大生产体系内在经济技术规则、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关系不断地发 生变革,社会财富的生产和致富的基本手段,也完全科学技术化和科本主义社会生产组织的三位一体内在逻辑规定, 把唯物辩证法具体 化为《资本论》逻辑构造的系统规则和逻辑方法,以逻辑方法决定逻辑秩序,通 过逻辑起点、逻辑中心、逻辑结构秩序的科学选择和系统安排,构造出贯穿于全 部理论并保持首尾一致的内在逻辑主线,就成为《资本论》逻辑构造的又一个根 本特点。因为规则和方法是标准,所以马克思逻辑构造的系统规则和逻辑方法, 形成了《资本论》系统化整体逻辑构造的科学范式和标准系统。 《资本论》使整个政治经济学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完全和彻底的科学革 命” 。!"#这种科学革命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建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 的经济科学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科学革命;二是创建了“逻辑、辩证 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的辩证逻辑理论,!$#完成了辩证 法理论的科学革命;三是创建了系统化逻辑构造的科学范式和标准系统,完成了 逻辑构造理论的科学革命。 马克思三个方面的科学革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 体,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科学革命。但是,对第三种意义上的科学革命,人们却没 有能够从科学理论系统逻辑构造一般规律上, 充分认识它具有的独特的科学地位 和科学方法论意义。
如何用《逻辑学》读《资本论》:资本篇
如何用《逻辑学》读《资本论》:资本篇作者/ 红叶排版/ 路觉制图/ 亚亚、路觉引言——一位女顾客在店里试穿帽子。
反反复复试了20多顶之后,终于找到了满意的,她问店员,“这顶真不错,请问多少钱?”——“哦夫人这顶不要钱,这就是你戴来的那一顶。
”这就是《逻辑学》的阅读体验,只有在经历了所有的环节回归到绝对精神之后,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开端就是终点。
从而,一切都是自身,因而是时候总结黑格尔的套路了。
曾经笔者断言,辩证法没有套路,正反合不过是一个没有用的教条;不乏有人这样说,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也并不完全。
每一范畴的辩证进展都是特别的、没有任何固定的格式可以套用的,不像数学题用一条公式可以刷无数题目(参见推荐阅读)。
但实际上,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有套路的——说白了他也是个复读机,不过比较有水平以至于一般人看不出来。
这个套路、图型,可以说是有-无-变;或者说就是三种反思的关系,这是笔者早已阐述过的。
因此本文旨在讨论辩证法的“公式”,并且辅以习题,这样可以帮助大家快速理解辩证法。
当然这个习题必然是马克思的范畴——这是笔者一直尝试再做的:不是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而是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
逻辑学是黑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三种反思又是逻辑学中最重要的章节,它就是辩证法本身的阐述,就是有-无-变、正反合,不过是以更纯粹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因为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只有纯粹的规定。
(本文约5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01有-无-变有是纯粹的直接性,因而完全没有规定。
也就是正题,或所谓的原初同一、纯粹的自身同一性,其中没有任何区别,因而是抽象的;但是在分析中,它直接裂解了,成了自身的对立面,即无。
因为这里没有规定,与其说是有什么东西,不如说什么都没有,是无。
所以辩证法第一个要点是自身否定,即否定是在概念中的矛盾,因此是自身的否定性、不一致性,从而走向了他者。
现在有了反题,即无作为空、无规定性是纯粹的自身同一性,就是空的思维,按照定义就是纯有,所以无就是有。
《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
299时代论坛《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虽然马克思从未明确地使用过“资本逻辑”这个表述,但他对“资本逻辑”的研究与批判性研究却从未缺席。
在概念上,资本不仅是可以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它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指出:资本并非物,而是一定的生产关系,但是,资本和“物”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借助于物质力量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自我实现和发展。
逻辑学一词有多种含义,古希腊“逻格斯”一词可以引申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近代,经验哲学认为逻辑学是“外在于内容而主观运用于内容的形式手段和工具”,而理性哲学认为逻辑学是“客观必然”,即所谓逻辑实际上是形式逻辑。
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构成了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
矛盾逻辑是马克思辩证逻辑的核心。
目前,学术界对资本逻辑的概念界定主要是从“资本”入手,或将其作为资本产生和运行的规律来看待,或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将资本的发展趋势纳入资本逻辑的概念界定中。
也有学者强调,资本作为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生产关系,具有强大的力量来操纵现实世界。
一部分学者强调了资本无限增殖的本质,认为资本的自我增殖本质派生出一种“自我膨胀”的逻辑,从而形成了资本逻辑。
在界定资本逻辑时,不仅要忠于《资本论》等经典文献的论述,而且要从对马克思辩证逻辑的理解和把握入手。
界定资本逻辑,应从“内逻辑”与“外逻辑”两个维度入手,深入理解资本逻辑的本真内涵。
资本及其矛盾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是资本论的内在逻辑。
在外部逻辑中,即资本发挥作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原则和主导力量。
在资本的内部逻辑与外部逻辑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这一递进关系的关键环节是:资本遵循其无限增殖的本性,从生产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
在区分资本的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的基础上,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还应从两个层面入手。
批判资本的内在逻辑,首先要澄清资本及其郎宇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0)摘 要:资本逻辑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资本论选读@《资本论》的研读逻辑
一、三大经济学的差异
抽象理性层面 将社会因素完全抽象掉,把人当做物,把 社会当做自然界,把经济学当做自然科学 核心假设:“原子式”理性人 衍生假设:产权清晰、意思自治、信息对 称性 承认社会性的客观存在,且社会性是人的 本质属性,进而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有机体的 本质属性。 研究起点:现实人 考虑因素:人的非理性心理、信息不对称、 垄断、社会关系(利益集团--阶层--阶级)等
《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第三卷
社会性造成的对抗性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运动: 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 土地价格上涨的趋势;
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赌博欺诈、非理性亢奋; 金融市场中金融资本家和产业、商业资本家的博弈对抗,金 融资本家和一般市场参与者的对抗; 艺术品等特殊商品领域的特殊社会性
总结
微观经济学停留在纯粹抽象理性层面,完 全肯定市场 宏观经济学在承认抽象理性的基础上,加 入部分的社会性因素,增强了解释力和解 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否认社会性是经济 的根本属性 《资本论》在批判抽象理性的基础上,研 究了加入各种社会性因素后经济的现实运 动变化,并将之贯穿在三卷中,生成现实 经济的基本进路
一、经济学的差异
与前述古典主义经济学相比,《资本论》 将社会性作为研究经济的前提和起点,而 且认为经济学区分于自然科学的正是社会 性。很大程度上,研究经济正是要研究各 种社会性,及其起作用情况下经济的变化 规律。抽掉社会性,也相当于抽掉了研究 对象的本质特征。 《资本论》将被抽调的社会性,加入古典 经济学中,得出现实经济学分析进路
二、《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第一卷 商品:价值和价格会分离
货币:货币所有者和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第二卷
论《资本论》第一卷逻辑结构
论《资本论》第一卷逻辑结构作者:卢君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2期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
其逻辑演绎性极强,分析论证独到,经济理论思考深邃,是进行理论研究的经典文本。
本文主要是对《资本论》第一卷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是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卷本问题进行简单介绍,然后是对《资本论》第一卷前四篇共十三章内容从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按其内在紧密的逻辑联系进行详尽的阐述与思考。
关键词:剩余价值;价值;劳动力一、《资本论》的简单介绍《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同样在该序言中,他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这样就把该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简单明了的呈现给大家。
资本论共四卷本。
马克思原计划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总标题,分六册写作,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他又决定改变他的写作计划,抓住核心概念—资本,着手写作《资本论》三卷本。
1867年9月14日,由马克思撰写并亲自校订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遗稿进行了整理,先后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
恩格斯逝世后,有关剩余价值学说的其他遗稿,由考茨基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出版,后人又将它列入《资本论》第四卷。
二、《资本论》第一卷部分内容的理解(一)第一卷中剩余价值理论结构框架《资本论》第一卷共7篇25章。
从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看,该部分划分为三大块:第一大块,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包括第一篇;第二大块,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第二篇至第五篇;第三大块,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包括第六篇和第七篇。
《资本论》是如何揭露经济危机的底层逻辑?这篇文章告诉你
《资本论》是如何揭露经济危机的底层逻辑?这篇文章告诉你同样的,我将分三部分给大家讲解:第一部分《资本论》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资本论》是怎样揭露经济危机的?第三部分《资本论》是怎样给工人阶级指明出路的?第一部分《资本论》的创作背景时间回到18世纪的欧洲,此时的欧洲正发生着一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变革,史称“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场变革可以说主要起源于两个人。
第一个叫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他是个纺织工人,当时,他发明了一种机器,叫做“珍妮机”。
这种机器直接将当时的织布效率提高了好几倍,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及大的轰动。
后来随着“珍妮机”的应用,渐渐地,导致很多手工业者失业,引起了他们的恐慌,为此,他们怒气冲冲地跑到詹姆斯家中,把他发明的纺织机给咂了,甚至还有人扬言,要烧了他家的房子。
最后,詹姆斯只能被迫带着一家人离开了小镇。
第二个叫瓦特,这个名字大家想必不陌生,他就是改良了蒸汽机的那个瓦特。
学过历史的同志应该都知道,在蒸汽机还未发明之前,劳动主要靠的是人力,而人力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加班加点一天也做不了多少事。
总而言之吧,自从有了蒸汽以后,生产力一下只就提高了一个量级,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随之提高了一个量级。
可想而知蒸汽机的重要性!正是这两个机器的发明,使得当时的欧洲一下子从工厂手工业时代进阶到了大工业时代。
通俗的讲就是,在工业革命以前,欧洲还处于工厂手工业时代。
在这个时期,资本家主要靠人来赚钱,但社会生产却主要以各自家庭小作坊为主,手工业者们自己生产的商品自己卖,赚的利润都是自己的,不用出去打工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那么打工的人少了,社会整体劳动力的供应自然就不足,资本家想要雇工,就需要付出更高的工资。
所以,此时的工人地位相对较高,有议价权,生活较好。
而到工业革命以后,欧洲一下子进入到了大工业时代。
这个时期,资本家开始用机器生产,效率得到巨大提升,原来手工业者们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肯定竞争不了机器生产,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出去打工,也就从手工业者变为了工人。
资本论三卷之间的逻辑关系
资本论三卷之间的逻辑关系
资本论三卷之间存在着重要的逻辑关系,它们相互补充和延续。
第一卷《资本论》主要分析了商品和货币的产生、互换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它提出了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并阐述了资本的增殖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第二卷《资本论》继承了第一卷的基本分析框架,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
它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了利润率的形成和变动规律,并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第三卷《资本论》则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垄断趋势和金融资本的形成。
它提出了剩余价值率下降趋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为资本主义的超越以及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三卷资本论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共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卷主要从理论上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第二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并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第三卷则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角度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与超越。
三卷之间通过逻辑的衔接和延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我们理解和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工具。
《资本论》的数学逻辑解析
89决策探索2020.3下社会发展《资本论》的数学逻辑解析 文/唐坚数学是专门研究数量关系的科学,其主要特点有:第一,以量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因此数学是抽象性极强的科学;第二,一切事物都有量,因此数学具备较强的适用性;第三,数学是高度重视精准性、逻辑性的科学,而在所有的社会科学中,经济学是量的特征最显著的科学,所以,要想厘清各类经济量间存在的关系,就必须运用数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研究表明,《资本论》不仅是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典范,还是将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重要典范。
一、数学对《资本论》的重要意义经济发展过程与其他事物发展均有相同之处,不但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
《资本论》的写作目的主要在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能仅考察其“质”,还应当做到“质”与“量”的同时考察。
唯有从“质”与“量”两个不同的层面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可以从根本上掌握其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虽然《资本论》尤为注重对经济过程中“质”的研究,但我们不能就此断定《资本论》并未对经济过程中“量”的分析。
那些否定《资本论》既运用定性分析也运用定量分析的观点,不仅否认了《资本论》内容的丰富性,同样也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所采取的科学研究方法。
事实上,《资本论》对于经济过程的所有内容,都进行了大量的数量研究。
在对社会剩余价值的流通进行研究时,马克思明确指出,不管是生产资本形态,还是货币资本形态,不但需要从“质”的层面将其划分成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两个类别,同时需要从“量”的层面确保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维持在相应的比例范围内,如此才可以推动资本的有效循环。
马克思对生产资本、货币资本以及商品资本的“量”的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并且强调:以上三种循环存在一个共同点,即价值增值是根本动机。
对于资本周转,马克思着重研究了周转次数、周转时间对于资本增值造成的影响,主要分析了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在价值量补偿方面的特征等。
在对剩余价值的分配进行研究时,马克思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商品价值量的构成,着重研究了利润以及成本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与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具体地位。
《资本论》的逻辑与价值决定的两个问题
《资本论》的逻辑与价值决定的两个问题
摘要:马克思从现实社会的商品中抽象出“价值”,并指出,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这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阐述了价值决定的一般性意义或价值决定的第一个层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给出了价值由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
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论述价值决定的一般意义时舍象掉了竞争等因素。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理论,首先应当全面、准确地把握他的理论,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能离开马克思的理论逻辑。
离开了他的理论逻辑,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他的理论,马克思的理论就不能得到正确的应用,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丧失解释力。
关键词:《资本论》;理论逻辑;价值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5)09―0014―04。
哲学逻辑11图解《资本论》1至3卷的逻辑_OK
哲学范畴工具的应用
量的差别2 层次 社会属性
劳动 人与人关系 社会
量是
关系 1经济关系 关系
存在形式
2生产关系
自身特点
3社会关系
自然属性 层次性 社会属性
层次
质是存在 自身属性
思维口诀 存在是一 认识是二
质的差别 用处不同 单一性
使用价值 物
有用性
交换价格 在交
交换价值
换中
物
成为 劳动成果
层次
商品
量的差别1
第一篇 基因形态 商品
(价值关系演变过程)
基因 本质—形式
现象
第二卷 动态形式 资本的流通过程
理性对象 变化过程
第三卷 具体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存在形式 辩证逻辑
变化过程 两个层次
第四卷 理论形态 观念的演化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史
逻辑模式 动静一体
10
《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论述结构
剩余价值内涵
3a社会形式 本质:商品价值 形式:交换价格
系统 分析 四分法
a客观对象
b动态属性
b形式和属性
满足需要的物
交换的量的比率
劳动力的耗费
处在变动形态中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层次关系
层次关系
b自然属性 质和量两种规定性 社会尺度交换形式
c理由根据 交换的依据 等量的社会劳动
c1本质属性 价值是凝固在商品 体中的劳动时间
典型实例 英国
个别 就是 一般 适用一般 德国
科学表述格式 本质两分法 形式三段式
3
科学表述方法的典型实例
自然规律引起的 社会对抗的发展
程度的高低 表面现象:认识
《资本论》两条逻辑线索及其它
《资本论》两条逻辑线索及其它摘要:只有明确了资本主义“必须灭亡”的逻辑线索,革命者才能有坚强的决心从而义不容辞勇往直前;只有理解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逻辑线索,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有坚定的信念并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容不迫循序前进。
关键词:资本主义逻辑线索必须灭亡必然灭亡《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以资本运行规律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这部2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其逻辑线索却十分简单明了。
具体说来,《资本论》的论证思路是沿着两个线索进行的:一条线索是资本主义何以必然灭亡,另一条则是资本主义何以必须灭亡。
正是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也指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了工人运动的基本原则。
正因为如此,《资本论》才为全世界无产者奉作自己的“圣经”。
《资本论》第一条论证线索,即资本主义何以必然灭亡问题,主要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从中得出唯史观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相应地发展。
如果生产力发展了,而生产关系停滞不前,到了一定的时候生产关系就成为生产力的继续发展的障碍,那么旧的生产关系就会被摧毁,新的生产关系就会产生。
根据这一原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此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劳动和生产资料进一步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相容。
此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成了生产力的障碍。
而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必要要求打破资方生产关系,建立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生产社会化在不断发展,表现为生产规模在扩大,生产技术提高和社会分工、生产专业化在发展,生产、市场和相互联系在扩大;另一方面,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深化,从而“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在不断增长”。
资本论研读
4
四,《资本论》相关 学说对于当今社会的 适用性以及学习《资 本论》的意义
四,《资本论》相关学说对于当今社会的适用性以及学习《资本论》的意义
用"虚拟资本"的观点看待当今房地产行业 的乱象
虚拟资本指的是独立于现实的资本运动、 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按期 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纸币、期票、汇 票、股票、公债券等
三,《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和原理
6. 工资
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而非相反 ②计时工资:根据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和工资等级以及工资标准检验和支付劳动报酬的 工资形式
③计件工资:按照生产的合格品的数量(或 作业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来计算报 酬的一种工资制度
二,《资本论》的思想来源及其创新之处
如果将"国民财富"比做流动的水 , 那么"生产关系"可谓是供水流动 的管道
对何者展开研究能够更好地实现" 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 目的,一目了然
3
三,《资本论》 (第一卷)主要内容 和原理
三,《资本论》(第一卷)主要
内容
三,《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和原理
xxxxxxxxx
《资本论》 研读
xxxxxx:xxx
xxxxxxxxx
-
1
一,《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及其最终目的
2
二,《资本论》的思想来源及其创新之处
3
三,《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和原理
《资本论》研读
1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毕生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果的集大成者,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小组对《资本论》第一卷进行 了研读
《资本论》中异化思想的逻辑探究
《资本论》中异化思想的逻辑探究《资本论》是经济学领域里的经典之作,其中涉及到许多关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深刻思考。
其中,作者马克思强调了异化的概念,认为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造成无数社会问题的根源。
本文将会就《资本论》中的异化思想进行逻辑探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逻辑关系、理论基础以及其影响及启示。
一、异化思想的内涵和逻辑关系异化,即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己的关系变得面目全非,从而失去了本真性和人性。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异化表现为以下4种形式:1. 劳动者的异化。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卖掉’自己的劳动力,从而成为资本家的雇员,与自身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形成了新的剥削关系。
这样的剥削关系导致了劳动者的自我价值感的丢失与压迫感的加剧。
2. 产品的异化。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利润,而非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确切需求和利益。
由此造成的产品质量和工艺的降低,导致了消费者无法真正满足自己的需求。
3. 社会关系的异化。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泛化和冷漠化。
人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价值取代了人际价值,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异化。
4. 人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的异化导致了人类的本质得不到充分的实现,人成为了被物化的对象。
以上可以看出来,四种异化形式在逻辑上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层面进行解析:1. 正面关系。
人们在相互分工、联合劳动、发扬工作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等等方面发掘了积极方面的结果。
社会本身有着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潜力,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建立、发展和调整自身的组织、体制和制度去改变异化。
2. 反面关系。
当异化超过了一定范围,人们所生存的社会便会面临解构或灭亡。
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文化、制度等各方面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超越资本主义,并且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二、异化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异化现象的发生是由于人的劳动受到限制、控制和剥夺所致。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逻辑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逻辑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逻辑
按照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资本论》完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资本论》体系构造上的具体体现。
唯物史观决定了《资本论》第一卷首先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完整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如何从生产力出发,并结合上层建筑的作用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经典范例。
第二卷,将直接生产过程与狭义的流通过程结合起来,完整地考察了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形式以及实现这个过程的条件。
第三卷在前两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正是在生产与流通相统一的这个总过程中,剩余价值分配像一根红线贯穿在其中。
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各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以及土地所有权各自通过何种形式和途径分别占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且系统地批判了依据呈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表现上的现象所产生的各种资本拜物教观念,而“三位一体公式”正是这种资本拜物教的集中体现。
《资本论》是由三大理论卷所构成的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在各个层面的表现,是《资本论》的主旨。
正是根据唯物辩证法,《资本论》详尽地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包括产生的必然性和最终被取代的必然性),这是《资本论》的理论核心。
浅析《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方法
浅析《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方法作者:李皓月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1期【摘要】本文认为《资本论》将逻辑和唯物辩证法同时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包含和运用了丰富的方法论。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的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运动在理论上的体现。
而其研究方法则包括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
【关键词】《资本论》;商品;逻辑结构;唯物辩证法;具体与抽象一、《资本论》的理论逻辑1、《资本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研究《资本论》的理论逻辑时,首先需要寻求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研究的起点,这样才能合乎逻辑地推出其他的命题和范畴,才能理解整个《资本论》的逻辑体系。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1]第一章又一次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2]因而马克思根据研究对象将商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即“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商品包含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中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共同引起价值形式的变化——产生货币,而货币在一定形式下转化为资本,因而商品和货币,都是潜在的资本。
马克思对事物及人类历史的研究,是将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生物有机体进行层层剖析逐渐推出的,只有从商品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才能进一步剖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机体的各个范畴和运作机理。
2、《资本论》的逻辑结构《资本论》的理论部分共三卷,由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社会生产总过程三部分构成,以商品为逻辑起点,以资本为中心范畴和逻辑主线,形成一个整体的逻辑结构,呈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貌。
列宁 《资本论》的逻辑
列宁《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逻辑研究的成果是非常丰富的。
该内容可总括为一句话:马克思在构思《资本论》的逻辑时,所依据的理论和方法论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
表明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
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
《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
具体而言,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所遵循的要求即是从事实出发,概括出理论。
按照他的理解,每一个经济范畴的真实性和具体性是依赖于它所抽象的现实经济关系。
略论《资本论》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略论《资本论》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论原则《资本论》是由马克思撰写的经典著作,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经济理论和历史分析。
为了达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采取了一些方法论原则。
首先,马克思借鉴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复杂的、矛盾的统一体,通过分析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可以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其次,马克思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历史的前提和条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入的历史考察,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走向。
他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提供了历史的线索。
第三,马克思注重具体分析具体问题的原则。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现象和实际运行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剖析了商品、货币、资本等重要经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微观层面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逻辑。
第四,马克思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观点。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对立的社会,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阶级矛盾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他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任务,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最后,马克思的方法论原则还包括了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相结合的思想。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他的理论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学术讨论,更注重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问题和出路,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
总而言之,《资本论》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分析具体问题的原则、阶级观点的运用,以及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相结合。
《资本论》第1卷的逻辑体系
《资本论》第1卷的逻辑体系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分,其逻辑体系可
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商品和货币理论: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商
品的二因素和货币的本质,阐述了价值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
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3. 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积累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历史趋势,阐述了资本积累的规律和影响。
4. 资本流通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分析,揭
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连续性和周期性,阐述了资本流通的规律和影响。
5.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马克思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和危机,阐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
规律和条件。
以上是《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理论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历史趋势。
资本论逻辑结构
资本论逻辑结构《资本论》一.重要概念的理解:1.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并且具有质的不可比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价值一起,构成了商品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
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3.价值: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
4.商品时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5.劳动二重性: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8.生产关系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9.劳动过程:劳动者有目的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表现为商品生产过程。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一般也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
10.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二.资本论的体系结构资本论共分为三卷,第一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和它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既研究了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又研究了作为再生产过程中作为媒介起作用的货币的流通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第一卷 货币
货币所有者和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矛盾 社会因素的不同,两者的矛盾不同 一般商品领域 金融商品领域 土地商品领域 案例:索罗斯狙击泰铢,去年中国股市
《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与劳动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其看成是生产要素,认为可以用均衡分析(参看曼 昆经济学教科书) 《资本论》认为,两者的价格在经济中由于社会因素的进入,不是自然 均衡价格 社会领域:劳动力相对过剩 社会领域: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之间的联合能力不同 社会领域:大量的法律制度-《工场法》、《劳动法》 资本对劳动定价:剩余价值理论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现实经济表现:《21世纪的资本论》-贫富差距拉大
《资本论》研读逻辑
分析视角
抽象到纯理性层面 将社会因素完全抽象掉,把人当做理性人, 把社会当做自然界,把经济学当做自然科学 核心假设:“原子式”理性人 衍生假设:产权清晰、意思自治、信息对 称、完全竞争
分析视角
社会性 承认社会性的客观存在,且社会性是人的 本质属性,进而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有机体的 本质属性。 研究起点:现实中的人 考虑因素:人的非理性心理、信息不对称、 垄断、社会关系(利益集团—联盟)等
总结
微观经济学停留在纯粹抽象理性层面,完 全肯定市场 宏观经济学在承认抽象理性的基础上,加 入部分的社会性因素,增强了解释力和解 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否认社会性是经济 的根本属性 《资本论》在批判抽象理性的基础上,研 究了加入各种社会性因素后经济的现实运 动变化,并将之贯穿在三卷中,生成现实 经济的基本进路
《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的时空布局问题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自由放任市场能够将资本在 时空上配置好-抽象层面 《资本论》:各种社会因素加入进去后,自由市场 经济下,真实资本时空布局会如何?
《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第三卷
社会性造成的对抗性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运动: 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 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赌博欺诈、非理性亢奋; 金融市场中金融资本家和产业、商业资本家的博弈对抗,金 融资本家和一般市场参与者的对抗; 土地价格上涨的趋势; 艺术品等特殊商品领域的特殊社会性
《资本论》分析范式
与前述古典主义经济学相比,《资本论》 将社会性作为研究经济的前提和起点,而 且认为经济学区分于自然科学的正是社会 性。很大程度上,研究经济正是要研究各 种社会性,及其起作用情况下经济在真实 世界中的真实变动。抽掉社会性,也相当 于抽掉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资本论》分析范式
《资本论》与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关系 从抽象掉社会因素的角度来说,古典主义 经济学都是对的 但是,《资本论》认为,这种孤立的理性 人,只是发生在想象中 现实社会中的人的本质,是具有社会性。 理解:社会性就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东西, 包括人类特有的心理因素、社会特有的信 息不对称因素、社会特有的垄断定价问题 等
古典主义经济学
(一)彻底抽调社会性,只留下理性 假设:理性人假设,甚至将其拔高为理性人“公理” 产权清晰、意思自治、信息对称、完全竞争 代表性人物和著作:斯密《国富论》 基本分析方法:竞争均衡分析 基本经济学理论:机会成本、比较优势、消费者剩余、生产 者剩余、市场效率、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 理论定位:市场经济有效
《资本论》分析范式
《资本论》:加上这些社会因素后,经济 世界使什么样子的? 古典主义经济学:将经济世界的社会性都 抽象掉的经济学 《资本论》: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学研究进 路。
《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第一卷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价值是一个社会维度的概念,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个别劳动成为社会劳 动体系中的一部分。 以下社会因素,可能使得商品的价值和社会评价(价格)之间脱离 现实中,商品所有者和购买者之间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社会因素,使得 价值和价格脱离 信息不对称:股票价值和价格脱离 垄断:土地价值和价格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