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中国卫生科技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中国卫生科技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

纲要

【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1.12.13

【实施日期】2001.12.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卫生部中国卫生科技发展第十个五年

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

(2001年12月13日)

一、前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分工大规模重组,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进一步展开,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凭借其科技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即将出现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迅速抢占21世纪的科技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调整战略,加速科技发展,力争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动地位。在这场新的国际较量中,科技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十五”期间是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21世纪是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科技竞争力已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医学在生命科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卫生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制定并组织实施卫生科技“十五”计划,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卫生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形势与现状

㈠建国以来,卫生科技事业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五十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卫生科技工作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自身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地提高。

卫生科技建立了全国的组织体系,扩大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卫生科技队伍,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卫生科技的重点工作与防病治病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为我国实现用世界上最少的投入解决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目前已拥有遍布全国、承担不同类型科研任务的县级以上独立卫生科研机构408所,高等医学院校附设的科研机构414所,专职科研人员67690,兼职参与科研活动的科技人员229260余人。在现有机构的基础上,先后建设了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6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工业性试

验基地,3个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50年代,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规律;1958年我国抢救大面积烧伤获得突破,打破了大面积烧伤治疗的禁区;经过30余年的努力,采用大剂量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使绒癌得以根治;60年代我国显微外科断手再植技术取得辉煌成果;一类新药青蒿素的发明,解决了恶性疟原虫抗氯喹的治疗问题;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递质基础的研究,阐明了镇痛作用的时空规律;始于70年代的小肝癌诊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小肝癌的5年生存率由2.6%提高到72.9%;食管癌高发区发现亚硝胺为潜在致癌因素,为食管癌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发明了甲肝减毒活疫苗,不仅为甲肝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形成了科技产业;80年代,成功证明了EB病毒在鼻咽癌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并建立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发现了新轮状病毒,证明它是成人流行性腹泻的病原并得到了国际认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新药联苯双脂的发明,为慢性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手段,目前该药品已进军国际市场;90年代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开创了治疗恶性肿瘤病的新思维;对食管癌高发现场综合防治研究获得突破,使早期癌症患者术后生存率达90%以上;基因工程干扰素率先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单克隆抗体体外诊断试剂盒的研制成功,为传染病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不仅为解决乙肝预防做出决定性贡献,也成为80-90年代的生物制品支柱产业;开展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系列研究,为1994年实现全国基本消灭丝虫病(即阻断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预计到“十五”期末,可实现全国消灭丝虫病;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的成功克隆,实现了我国在疾病基因研究中“零”的突破,目前,我国已完成全长cDNA及基因组DNA克隆、测序的新基因20多个;针对多发于贫困地区的地方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有效遏制了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发展;“科技成果十年百项推广计划”提高了基层和农村医疗卫生单位的科技水平。

在产出重大成果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大师级的科学家。到目前为止,医药卫生行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7人。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促进了卫生科技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卫生系统派出留学人员约五万人次,其中半数以上归国效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缩小了我国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也拓展了我国卫生科技人员活动的舞台,为世界人类健康做出了中国人民应有的贡献。

㈡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九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科技资源逐步得到了优化配置;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上医疗服务咨询和药品销售成为可能。同时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医用设备、药物和基因技术将广泛应用。这一方面使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快捷,一些疾病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筛查,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另一方面,新技术、新药物的昂贵价格也会导致医疗成本的不断增加和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因此,迫切需要卫生部门尽快研究制定既能推进医学技术发展,又能有效控制费用的新技术准入制度及相应的管理办法。

㈢防病治病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防治急性传染病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和以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并存的新时期。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卫生科技的发展,我国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相继被控制和消除。但是,防治传染病的任务还远未结束,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水平依然很高,有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病、性病等死灰复燃;有的传染病如流感等病原体发生变异,可能导致新的流行;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