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中国卫生科技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c2ba5c0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e.png)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二、基本原则1. 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核心任务。
2. 以公平为原则。
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
3. 以社会化为手段。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化运行,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三、重点任务1. 建设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能力。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
2.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3.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进程,将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应用到医疗卫生服务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管理和监管。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管,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评价和监督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5.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四、政策措施1. 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和设施。
2.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的激励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服务的运行,建立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4.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督和评估,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5. 制定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和监管政策,建立严格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准入制度。
充分发挥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https://img.taocdn.com/s3/m/9ef84587844769eae009edb2.png)
全国卫生信息化2003-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02-11-05 11:09:31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文件之四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征求意见稿)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信息化的重要决策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保障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要求,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适应卫生改革与卫生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特制定《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简称规划纲要)。
一.规划背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要求我们抓住机遇,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顺应世界经济发展,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促进我国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将信息化建设贯穿于各个层次与领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卫生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些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客观上要求卫生改革不断深化。
卫生改革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要。
卫生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不仅能促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也能推动卫生改革的深化,已日益成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手段。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卫生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九五”以来,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实施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项目,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见成效;积极加强“三网一库”建设,电子政务逐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国近半数医院进行了网络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卫生、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等信息系统建设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实现卫生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医药动物实验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
![医药动物实验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482390f10a6f524ccbf857a.png)
某医科大学某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一、项目背景1、项目名称:某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2、建设单位:某医科大学3、建设单位概况:某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时名某省立医政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府之一。
1957年,学校更名为某医学院。
1962年,学校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
1981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3年,学校更名为某医科大学某医科大学是某省属重点建设高校。
目前,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政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鼓楼临床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12个学院和1个民办学院——康达学院,除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外,在南京、常州、无锡、苏州、淮安等地还拥有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3所教学医院。
经过全校教职员工不懈努力和奋斗,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现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基础医院、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学位授权点已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6个学科门类,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和12个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设有3个七年制专业(临床医学、儿科医学、口腔医学)和2个六年制双学位专业(医学司法鉴定、卫生法制),有11个本科专业。
“十五”期间,学校科研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建成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7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530项,其中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3项,“973”项目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9项,是“九五”期间的4.4倍。
获各类科技成果奖87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112项。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bfa283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4.png)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8.11.12•【文号】国发[1998]38号•【施行日期】1998.11.1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艾滋病防控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国发〔1998〕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卫生部、国家计委、科技部、财政部《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艾滋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热点问题。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计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要高度重视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如期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卫生部国家计委科技部财政部(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它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我国将艾滋病感染率一直控制在世界较低水平。
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艾滋病的迅速传播,我国艾滋病感染率已呈逐年大幅度上升趋势。
世界各国艾滋病流行态势及防治经验表明,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是一项刻不容缓、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全社会参与并实施综合治理。
为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增强全社会抵御艾滋病的能力、减轻艾滋病给人民健康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在总结国内外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
一、背景我国自1985年6月发现第1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至1998年6月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676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01例,死亡174例。
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汇报稿)
![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汇报稿)](https://img.taocdn.com/s3/m/8aa62835ed630b1c59eeb560.png)
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汇报稿)一、形势和现状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和任务四、发展重点五、深化改革,建立新型的科技体制六、加速人才培养,建设跨世纪高水平的科技队伍七、支撑条件和措施未来十五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制定好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对科技发展和改革做出全面部署,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国家的繁荣强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形势和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
最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这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和各项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对科技进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使支撑经济竞争的科学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决定性因素。
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志。
因此,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利用这一时机,结合本国国情,调整科技政策,加速科技的发展,以期提高经济竞争力、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面对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潮流和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科技,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经过十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我国的科技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指引下,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已转向国民经济建设。
2010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2010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03d77ec59ec3d5bbfd0a74d3.png)
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卫生部来源:卫生部 2011-4-29 17:54:01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化医改的关键之年。
各级卫生部门加快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近期5项重点工作任务,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快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一、卫生资源(一)医疗卫生机构总数。
2010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3.7万个,比上年增加2.0万个。
其中:医院2091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1835个。
与上年比较,医院增加6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2.0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170个(见表1)。
医院中,公立医院13850个,民营医院7068个。
医院按等级分:三级医院1284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813个),二级医院6472个,一级医院5271个,未定级医院7891个。
医院按床位数分:100张床位以下医院12394个,100-199张医院3496个,200-499张医院3241个,500-799张医院1069个,800张及以上医院718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万个,乡镇卫生院3.8万个,诊所和医务室17.3万个,村卫生室64.8万个。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13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403个、县(区、县级市)级2822个。
已设立卫生监督机构2992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393个、县区级2490个。
总计医院20918 20291 3387437 3120773 公立医院13850 14051 3013768 2792544 民营医院7068 6240 373669 328229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1709 882153 1192242 109979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32739 27308 168814 131259 #政府办18390 11444 126232 95666 乡镇卫生院37836 38475 994329 933424 #政府办37217 37333 978983 909065 村卫生室648424 632770 - -诊所(医务室) 173490 174809 120 129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1835 11665 164515 153964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13 3536 - - 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274 1291 29307 27081 妇幼保健机构3025 3020 134364 126109 卫生监督机构2992 2809 - - 其他机构2465 2462 42637 42084注:#系其中数。
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1ccc53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b.png)
卫办发[2003] 74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各直属单位:为积极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22 年》 (以下简称《规划》)业经2002 年10 月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修改并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并就加强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卫生事业加速发展。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部直属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规划》所确立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管理及业务需求,制定出相应的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
在规划制定中,要严格遵守:准统一,保证安全,以法治业,经济实效,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既要满足近期的目标与任务,又要兼顾未来的开辟与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及部直属单位请于2003 年 4 月底前将本单位的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及2003 年卫生信息化工作要点上报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为保证《规划》所制定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与实施,应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强各级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明确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卫生信息化工作。
四、要加大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表明,信息化对于降低整个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明确需求、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要加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要把信息化建设投资纳入卫生事业经费预算,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专项投入,专项使用。
同时,为确保资金使用效益,信息化建设投资应仿照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采购管理办法,建立审批制度,选择先进、合用的软硬件产品,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努力实现以信息化投入促进效益增长,以效益增长加大信息化投入的良性循环。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解读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371d36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2.png)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解读
第3页
• 10月2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公布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解读
第4页
• 国际社会先后提出千年发展目标(MDG)和可连续发展 议程(SDG),都将健康作为关键指标。《纲要》是国际 社会落实可连续发展议程健康方面目标首个国家行动方案 ,也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中长久战略 规划。
均等化 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解读
第26页
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
1.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
全方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 确、功效互补、亲密协作、运 行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 到2030年,15分钟基本医疗卫 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 人口注册护士数到达4.7人。
2050年 建成与社会主义当代化国家相适应健康国家。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解读
第14页
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
领域
指标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34
健 婴儿死亡率(‰)
8.1
康 水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0.7
平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20.1
城镇居民抵达《国民体质测定标 准》合格以上人数百分比(%)
健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康 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亿人) 活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解读
低至25 ‰ 以下;
• 终止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流行,防治肝炎,水传输疾 病;
• 将非传染性疾病早死率降低1/3,促进精神卫生;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解读
第8页
• 加强滥用药品预防和治疗,包含麻醉药品滥用和酒精有害 使用;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d6fbf2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6.png)
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1.07.23•【文号】卫规财发[2001]206号•【施行日期】2001.07.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卫规财发[2001]2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我部编制了《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贯彻实施。
附件: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卫生部二00一年七月二十三日附件: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从21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深刻认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对卫生事业带来的影响和客观要求,把握时代特征,突出战略重点,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创新的思路确立“十五”计划目标和政策取向,进一步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
一、“九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回顾1.卫生事业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2000年,综合反映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1.8岁,比“八五”期末提高0.9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为33.2‰和53.0/10万。
这些指标有的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的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防病治病工作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1998、1999年连续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和2000年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全国疫情仍与前几年基本持平,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取得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重大胜利。
2.卫生改革全面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九五”时期,是我国卫生改革力度最大、带有全局性改革政策措施出台最多的时期。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997年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出现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卫生十年报告
![卫生十年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33e9c4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8.png)
卫生十年报告过去的十年里,全球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健康的进步。
在这个卫生十年报告中,我们将回顾过去十年的卫生工作成果,并展望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健康意识的提升十年来,全球各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健康讲座、制作健康手册等方式,人们逐渐了解到保持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了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
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不仅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也推动了卫生产业的发展。
二、疫苗防控取得突破过去十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各国政府加大了对疫苗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了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疫情。
疫苗的广泛使用不仅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也降低了人们患病的风险,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健康饮食和运动的普及在卫生教育的推动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的重要性。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减少油脂和糖分的摄入。
此外,健身热潮也席卷了全球,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的运动习惯,并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活动。
这种健康饮食和运动的普及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有效预防了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
四、传染病的控制与治疗在过去十年中,全球传染病的控制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与各国卫生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开展了传染病的监测、预防与治疗工作。
通过广泛的疫苗接种、疾病监测体系的建立以及早期追踪报道,有效控制了多种传染病的传播。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传染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新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对治愈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全球卫生帮扶的增强过去十年,各国在卫生领域的互助与交流也大大增强。
借助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平台,发达国家对贫困国家的卫生援助力度不断加大,帮助他们改善卫生设施、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水平,推动了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
同时,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学习和参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自身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提升卫生水平。
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61be1d2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8.png)
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96.11.05•【文号】卫妇发[1996]第4号•【施行日期】1996.11.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妇幼健康正文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的通知(1996年11月5日卫妇发〔1996〕第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计划单列市卫生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2000年目标和2010年远景目标设想》提出的“搞好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的要求,全面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规定的妇女、儿童卫生保健目标,我部组织制定了《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并将实施情况及时反馈我部妇幼卫生司。
附件: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一、前言1996-20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未来的15年,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拓展了视野和空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总目标和基本战略的确定,也对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迈向21世纪的妇幼卫生事业必须把握机遇,全面规划,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简称妇幼卫生规划及纲要)提出了一个中长期的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目标、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和策略措施,重点放在“九五”时期,同时对下世纪初的发展目标提出远景设想,以保持战略的连续性。
二、背景:(一)“八五”期间,全国妇幼卫生系统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和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的宗旨,紧紧把握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以妇幼卫生合作项目为突破口,以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和创建爱婴医院为契机,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充分利用有限的妇幼卫生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提高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在机构建设、法制建设、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实行保健保偿、加强科学管理、强化政府领导、发挥专家作用、专业建设与培训、应用科研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或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
医疗信息化的系统思考与输血医师分会网站建设
![医疗信息化的系统思考与输血医师分会网站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9defc7d849649b6648d74777.png)
2008-4-15
网站主要内容
• 学会介绍 • 网站主页 • 以血为主线的重要版块
– 献血源地 – 健康血液管理 – 临床用血
• 席位服务
2008-4-15
2008-4-15
网站主要内容
• 5%的医院正在探索建立PACS系统。
2008-4-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缺乏统一的HIS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
• •
•
HIS系统模型构建和整合存在技术障碍,
应用系统彼此独立和封闭
医院管理流程不规范,信息人才奇缺
一家公司承担一个医院所有软件开发
2008-4-15
健康管理
• • • • • • 健康之家——介绍健康常识 专家在线——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健康规划 健康档案——登记注册,建立个人档案 在线检测——填表后自测 健康检测——各种健康检测项目简介及实施 健康管理——通过专家团,进行疾病预测、预 警及追踪等健康管理服务 • 健康指导——根据专家分析健康的多项因 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 学会介绍 • 网站主页 • 以血为主线的重要版块
– 献血源地 – 健康血液管理 – 临床用血
• 席位服务
2008-4-15
2007-12-2 2008-4-15
网站主要内容
• 学会介绍 • 网站主页 • 以血为主线的重要版块
– 献血源地 – 健康血液管理 – 临床用血
网站主要内容
学会介绍 网站主页 以血为主线的重要版块
献血源地 健康血液管理 临床用血
席位服务
2008-4-15
席位服务
专业化的席位服务,通过现代网
卫生部发布2010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 全面部署2011年十大重点卫生工作
![卫生部发布2010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 全面部署2011年十大重点卫生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4a686fe319e8b8f67c1cb9f2.png)
CH N DI AL HE AL 皿 I A ME C R D
促 进 人 的 全 面发 展 的必 然 要 求 .是 全
面建 设 小 康社 会 、加 快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21 0 0年 1 1月 2 9日 ,国务 院总 理 温 家 宝 主持 召 开 国 务 院 常 务 会 议 . 研
见 》 《 于 进 一 步 鼓励 和 引 导 社会 资 和 关
本 举办 医疗 机 构 的 意见 》 1 ,6个 国 家级
联 系试 点 城市 和 3 1个 省 级 试 点 城 市 开
部署 和 要求 . 国 医药: 全
题 , 立 健全 覆盖 城 乡居 民的基 本 医疗 建 卫生制 度 ,给 群众 提供 安 全 、有效 、 方 便 、 廉 的 医 疗 卫生 服务 。 党 和 政 府 价 是 义不 容 辞 的 责 任 , 保 障 和 改善 民生 。 是
划 的 建 议 》 提 出 要 加 快 医 疗 卫 生 事 业 .
改革 发展 , 照保基 本 、 按 强基 层 、 机 制 建
的 要 求 , 加 财 政 投 入 , 化 医 药 卫 生 增 深 体 制改 革 、 动 医 务人 员 的积 极 性 , 凋 把 基 本 医 疗 卫 生 制 度 作 为 公 共 产 品 向 全 民 提 供 . 优 先 满 足 群 众 基 本 医 疗 卫 生 现代 化 的 重要 任 务 。
9 %以上 . 本 药物 制 度 已经在 5 %以 0 基 0
上 政 府 办基 层 医 疗卫 生 机 构 实 施 。 9类 国 家 基 本 公 共 卫 生 服 务 项 目 和 重 大 公
21 0 0年 5月 2 日 . 共 中 央 政 治 8 中
科技发展规划回顾
![科技发展规划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8bc6b6f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c.png)
科技发展规划回顾科技发展规划回顾科技计划/规划是政府直接参与、实现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的有力手段;是政府通过资金运用和政策调控,组织和协调各类科研机构的研究活动,解决对国家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问题的重要措施。
建国以来,我国共编制了八次科技发展规划,国际上也十分重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许多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科技发展规划,我国各个科技发展规划的背景和做法、内容及特点以及国外科技规划情况如下:一、《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背景及做法: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逐渐恢复,国家设想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内更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制定了相当宏伟的目标。
经济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对我国当时还很薄弱的科技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955年,国务院科学研究计划工作小组提出了编制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报告。
随后,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了几百名各种门类和学科的科学家参加编制规划工作,还邀请了16名苏联各学科的著名科学家来华,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历经七个月完成了《规划纲要(草案)》,经反复讨论修改,195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内容及特点:《十二年科技规划》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
规划文件由《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四个附件组成,《规划纲要》包括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任务的重点部分、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国际合作等九个部分。
在内容上,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在实施上,将科学规划委员会保留下来,成为规划实施的高级协调机构,负责协调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监督规划的实施。
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1cf8472f46527d3240ce02e.png)
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5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2年10月8日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各项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8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0.0/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3.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6.4‰,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局良好。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全面启动医改工作。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累计报告379348例,有效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246万人,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以内,血吸虫病防治达到疫情控制标准,97.94%的县(市、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7.43%。
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7.8%,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比2000年下降49.8%,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到57%。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https://img.taocdn.com/s3/m/f42690fef705cc17552709fd.png)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二十一世纪初叶,是我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卫生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同步,紧密围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任务,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等方面开展工作,为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日益扩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护理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主要体现在:(一)加强了护士队伍建设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护士126.6万名,是解放初期6万名护士数的20倍,与1985年63.7万名护士数相比,翻了一番。
护士总数已经占到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4%。
在护士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3%,具有大专学历的占24.3%,具有中专学历的占64.5%,与1985年相比,具备高等护理专业学历护士的比例显著增长,中等护理专业护士的比例显著下降。
提高了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护理教育发展迅速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和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的基础。
自1984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高等护理教育迅速发展。
截至2003年,开办护理专科教育的院校达到199所,开办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达到132所,开办护理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达到13所,高等护理专业毕业生总数达到52120人,招生总数达到59174人。
一直占据主体地位的中等护理教育规模开始缩减。
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
同时,护理继续教育发展较快,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以及危重症护理、糖尿病护理、社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的培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中国卫生科技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发布日期】2001.12.13【实施日期】2001.12.1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卫生部中国卫生科技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2001年12月13日)一、前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分工大规模重组,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进一步展开,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凭借其科技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即将出现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迅速抢占21世纪的科技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调整战略,加速科技发展,力争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动地位。
在这场新的国际较量中,科技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十五”期间是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21世纪是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科技竞争力已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医学在生命科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卫生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制定并组织实施卫生科技“十五”计划,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卫生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形势与现状㈠建国以来,卫生科技事业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五十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卫生科技工作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自身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地提高。
卫生科技建立了全国的组织体系,扩大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卫生科技队伍,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卫生科技的重点工作与防病治病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为我国实现用世界上最少的投入解决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目前已拥有遍布全国、承担不同类型科研任务的县级以上独立卫生科研机构408所,高等医学院校附设的科研机构414所,专职科研人员67690,兼职参与科研活动的科技人员229260余人。
在现有机构的基础上,先后建设了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6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工业性试验基地,3个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50年代,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规律;1958年我国抢救大面积烧伤获得突破,打破了大面积烧伤治疗的禁区;经过30余年的努力,采用大剂量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使绒癌得以根治;60年代我国显微外科断手再植技术取得辉煌成果;一类新药青蒿素的发明,解决了恶性疟原虫抗氯喹的治疗问题;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递质基础的研究,阐明了镇痛作用的时空规律;始于70年代的小肝癌诊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小肝癌的5年生存率由2.6%提高到72.9%;食管癌高发区发现亚硝胺为潜在致癌因素,为食管癌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发明了甲肝减毒活疫苗,不仅为甲肝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形成了科技产业;80年代,成功证明了EB病毒在鼻咽癌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并建立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发现了新轮状病毒,证明它是成人流行性腹泻的病原并得到了国际认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新药联苯双脂的发明,为慢性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手段,目前该药品已进军国际市场;90年代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开创了治疗恶性肿瘤病的新思维;对食管癌高发现场综合防治研究获得突破,使早期癌症患者术后生存率达90%以上;基因工程干扰素率先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单克隆抗体体外诊断试剂盒的研制成功,为传染病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不仅为解决乙肝预防做出决定性贡献,也成为80-90年代的生物制品支柱产业;开展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系列研究,为1994年实现全国基本消灭丝虫病(即阻断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预计到“十五”期末,可实现全国消灭丝虫病;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的成功克隆,实现了我国在疾病基因研究中“零”的突破,目前,我国已完成全长cDNA及基因组DNA克隆、测序的新基因20多个;针对多发于贫困地区的地方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有效遏制了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发展;“科技成果十年百项推广计划”提高了基层和农村医疗卫生单位的科技水平。
在产出重大成果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大师级的科学家。
到目前为止,医药卫生行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7人。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促进了卫生科技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卫生系统派出留学人员约五万人次,其中半数以上归国效力。
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缩小了我国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也拓展了我国卫生科技人员活动的舞台,为世界人类健康做出了中国人民应有的贡献。
㈡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九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
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科技资源逐步得到了优化配置;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上医疗服务咨询和药品销售成为可能。
同时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医用设备、药物和基因技术将广泛应用。
这一方面使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快捷,一些疾病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筛查,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另一方面,新技术、新药物的昂贵价格也会导致医疗成本的不断增加和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
因此,迫切需要卫生部门尽快研究制定既能推进医学技术发展,又能有效控制费用的新技术准入制度及相应的管理办法。
㈢防病治病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防治急性传染病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和以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并存的新时期。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卫生科技的发展,我国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相继被控制和消除。
但是,防治传染病的任务还远未结束,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水平依然很高,有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病、性病等死灰复燃;有的传染病如流感等病原体发生变异,可能导致新的流行;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病等仍将呈现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老年化的到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在快速上升。
如高血压在93年至98年五年间,城市上升了31.9%,农村上升33.9%,糖尿病和损伤中毒患病率上升更多。
据99年统计,在城市,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中毒死亡构成居民前四位死因,占死亡总数的76.2%,与发达国家相似。
而在大部分农村,虽然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首位死因,但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已列为2-5位死因,占死亡总数的60.2%。
精神疾病和行为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精神障碍已占疾病总负担的1/5,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
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
据估计,我国每年出生各种缺陷患儿约100万,占总出生数的5%左右。
由此可见,防病治病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农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一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疾病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制约因素。
如何运用一些经济负担不重的适宜技术和综合防治措施来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问题,是摆在卫生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紧迫任务。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所发生的环境污染、职业性危害、生活方式改变和营养失衡性疾病在不断增加,性病、艾滋病、意外伤害也呈上升趋势。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打工”,全国跨省流动和省内流动人口大大增加。
这些人群生活条件简陋,工作岗位不稳,各种疾病和意外伤害发生率高,同时也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居民卫生保健需要需求的变化,也对卫生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据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全国无论是反映疾病频率的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失能和残障流行率,还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每人每年患病天数,休工休学天数等等与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表明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由于我国人口逐步进入老年化和某些疾病患病率的增加,疾病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的负担也日益沉重。
1998年调查显示,全国因伤病失能的总人数达到8500万人,残障总人数达到1600万人。
输血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临床治疗之一,而经血传播艾滋病和其他疾病危险的严峻现实,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此外,性病、艾滋病、结核等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大幅度上升,也对今后预防保健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世纪,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卫生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对卫生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同样也是卫生科技的重要战略抉择。
然而,目前我国卫生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研究力量分散,多学科协作攻关不够;自主创新不足,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成果推广程度较差;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研基础设施落后;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因此,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