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章xin+-+副本
中国古典文献学(二)ppt
第二章 目录论
浙江义乌人朱一新等著名学者,从事目录学 研究。有关著作和群书目录大量刊行,若干 与目录学有关的版本学、校勘学和其它学科 也卓然兴起,使目录学研究呈现出空前的昌 盛景象。 但自宋迄清,可视为目录理论性的著作, 仅有宋代郑樵《通志· 校雠略》和清代章学诚 的《校雠通义》。从这两部理论著作也可以 看出,从宋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目录
第二章 目录论
指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可知目录 作为专门学问,始于或早于北宋初年。宋代 是文献学史上极为繁荣的朝代,目录学工作 成绩十分显著,不仅出现著名官、私目录学 著作,而且还开展了目录学理论的研究,如 郑樵所撰的《通志· 校雠略》。元、明两代, 继续有所发展。而到了清代,目录学几乎成 为一时的“显学”,并涌现了如安徽歙县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状元金榜,江苏嘉定 人王鸣盛,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姚振宗,
第二章 目录论
刘向、班固之后,“目录”一词已为学术界 所接受。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 规律的科学。任何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 由社会需要决定的,目录学也是如此。它是 对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随着 目录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我国目录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 古典目录学最早是从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天
第二章 目录论
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 积如山,’又曰:‘《尚书》有青丝编目 录。”班固《汉书· 叙传》中亦云:“秦人是 灭,汉修其缺,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 目录,略序鸿烈。述《艺文志》第十。”可 以知道,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开 目录研究之先河。《隋书· 经籍志》“经”部 载有“《三礼目录》一卷。郑玄撰。梁有陶 弘景注一卷。亡。”《新唐书· 艺文志》“史” 部下列“目录类十九家。二十二部,四百六 卷”。可知在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XXX偶然发现,后XXX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XXX、XXX、XXX、XXX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XXX,XXX观堂,XXX,XXX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XXX”,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XXX《考古图》,XXX《集古录》,XXX《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笔墨。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XXX 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籍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籍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呈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期间。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XXX:XXX末年拆毁XXX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古典文献学第二章 文献的形成和流布
4
( 三 ) 鎔鑄 雖然 ‚ 金文基本上保持著毛筆字的樣子 ‛ , 但如甲骨文一樣 , 這也僅表 雕印 先在木頭或泥上書畫描述 , 再以硬質工具雕 刻 , 最後用 紙帛 之類印 制 。 雕印 方式應該有 多個源頭 : 人們日 常生活中諸如在食品 上印 上 圖案之類的習 俗 ; 政府機關 將印章蓋在陶器 、 封泥、標準量器及貨幣上;摹印石碑或 器 物 上 的 文 字 、 圖 畫 的 拓 印 出現 …… 幾種 因素綜合起來 , 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 。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的形成和流布
文獻的形成
既然 ‚文獻‛ 包括人類及其活動的各種記錄 ,則自有人類伊始就有了文獻。 一、人類起源:文獻創造主體的出現 由於 ‚ 文獻 ‛ 涉及 ‚ 文 ‛ 與 ‚ 獻 ‛ 兩 個方面,而 ‚ 獻 ‛ 又包括了 非語言或文字形式 的動作行爲 。這樣,只要人類形成,就有了這類 ‚ 獻 ‛。
3
( 一 ) 刻畫 即以硬物在其他物體上刻寫畫出 。 現存新石 器時代的巖 畫 , 後世以 石頭 、 銅鐵等工具所鐫 的種種作品 , 包括碑銘之類 , 皆是也 。 刻畫是 最早的文獻形成方式 。 ( 二 ) 書寫 我國主要的書寫工具爲毛筆 , 即以各種毛類 梳扎成錐形筆頭 , 再將之拴綁或粘連在竹木短棍 的一端 , 用以書寫繪畫 。
1
二、語言、文字的起源 至於形諸語言的文獻 , 當然始自 人類語言的 產生 。 一般而言 , 語言起源與語言命名有著密切 關係 。 關於語言命名和起源的傳說 , 如 《 聖經 ·舊約 ·創世紀 》 第二章第十九 ~ 二十節載 , 上 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了亞當 ( formed man ofthedustoftheground ) , 此後。
12
圖 2 .5
中国古典文献学2篇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篇: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阐释等方面。
古代文献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典、史书、文集、笔记、碑铭、古文等各类文献。
其中,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礼》、《论语》等,是研究古代思想、哲学和政治制度的重要依据。
史书则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文集和笔记记录了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见解,碑铭则是一种载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包括整理古代文献、研究古代文献的来源、形式和内容,解读古代文献的意义和价值,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和背后的历史脉络。
整理古代文献是为了保护文献资源,准确记录原始文献的内容,为后人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研究古代文献的来源、形式和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产生背景和特点,梳理古代文献的文本传承和版本演变,揭示文献中的隐含信息和思想内涵。
解读古代文献的意义和价值则是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和阐释,还原文献背后的历史真相和文化渊源,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献评析和文献解读等。
文献考证是指对文献的来源、撰写者、时代、版本和传承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以寻找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文献评析则是针对文献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剖析和评论,揭示文献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文献解读则是通过对文献的语言、形式和背景分析,揭示文献背后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还原文献的原意和作者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通过整理、研究和阐释古代文献,还原古代文献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篇: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甲骨四堂:
• 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 a郭沫若(字鼎堂)、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 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 最大成就。 • b董作宾(字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 • c罗振玉(号雪堂)、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 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 d王国维(号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1917。
•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 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 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 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 盛。”
• 二,金
•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铭刻在铜器上的 文字叫做金文,同时有少量铁器、银器。 • 楚季寶鐘,氒(厥)孫廼(乃)獻于公, 公其萬年受氒(厥)福。” • 若敖,名熊仪,熊咢之子。周平王七年 (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 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季或谓若敖 子。
• 二、文献活动 • 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 以下的属性: • 第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 • 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 • 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
• 三、文献学 • 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 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 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 时代角度: •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罗凌主讲
目录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 • • • •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二章
⊙简牍的编连,有的是先编后写,也有的是先写后编。
书写出错后就用刀刮去重写,“刀”和“笔”配合使用, 于是有了“刀笔”一词。古代简牍早在汉代已有发现。
域生长的一种纸草(英文papyrus,属莎草科,又称“埃 及芦草”,现代意义的纸称paper,就是从papyrus来的) 为原料制成。 草纸发明很早,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埃及木乃伊的 陪葬品中已有莎草纸卷本,这要比目前已知我国甲骨文 的出现早2000余年。后来流传到地中海沿岸诸国。莎草 纸的长期广泛流传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直至10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埃及后,莎草纸才真正 被废弃。
竹简取材便利,但作为图书,十分沉重。如《史记》一 书,据太史公自序,“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假如 每简30字,需要1.755万枚竹简。《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汗牛充栋”
牍又称方、版等。如文字不多,通常不用简策,而用牍。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 方。”一尺见方的称为“方”。如果再大些,称为 “业”。
或胫骨。 它是我国最早的文献载体。记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 骨文,由于从殷商废墟出土发现,故又称“殷墟卜辞”或“殷墟 书契”。
龟甲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 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 者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 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
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刻之。以鼎最尊,视为 国家神器,有“问鼎”、“鼎革” 等说法。
楚金文(鄂君启节)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代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相同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
(2021年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 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 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 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 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 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 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 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 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 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 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 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 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 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 广集诸本, 施以校雠, 编定目类, 撰写叙录, 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 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 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 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 “结集、翻译、编纂诸端, 谓之文, 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文献学第二章幻灯片
问题: 请谈谈目录学与校雠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一、书名
二、叙录(提要、解题)(重点) 三、类序(难点) 四、古代目录的体制(次重点)
一、书名
(一)书名著录事项(教材79)
(二)古书书名的产生方式(回忆古书体例的书名例)
(三)书名的作用 1.指示书的内容与体裁 如:《说文解字》、《种树书》、《元曲选》; 《十三经注疏》、《战国策校注》
(4)反映官名及居官所在地,如:《高常侍集》(左散骑常侍 高适) ;《剑南诗稿》(陆游)
(5)反映写作及出版时间,如:《元氏长庆集》(元稹 )
(四)同书异名与同名异书 杜信孚等编著《同名异书汇录》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二、叙录(提要、解题)
(一)叙录著录事项(教材80) (二)叙录“三体”——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
三、类序
2.小类之序
பைடு நூலகம்
如《汉志· 诸子略》阴阳家序:
“ 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 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 又如《汉志· 诸子略》权谋家序: “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 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3.目录书之序
书序作用一:论经籍的功用
如《隋志》书序: “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 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 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夫经籍也 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面以君天下者, 咸有史官,以纪言行。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 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 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 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 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于此志云。”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文献学新编绪论一、文献1、古代涵义的演变(1)出处:《论语·八佾》(现存古书中)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献:贤才,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当然也要有美德。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一词为书命名文:引古经史献:诸臣奏议、诸儒议论(3)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文献:书籍资料2、文与献的关系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
3、与当代术语的关系(1)“古籍”、“古书”(2)“图书文物”(3)情报4、科学定义(1)洪湛侯: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2)杜泽逊: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3)今天,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5、古今文献的分类(1)时代标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等(2)学科标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文献组群: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二、文献学1、文献学的历史溯源于先秦两汉的文献整理工作宋代郑樵、清代章学诚系统研究其理论近代郑鹤声、张舜徽等以之名书2、名称概念及其演变(1)旧称:校雠学(由古书校勘工作发展而来)(2)泛称:国学、汉学、中国学(与西学相对)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为保存本国文化,并与西学相抗衡,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国学”的概念,意指“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
3、国学范围的界定胡适:一切关于中国的学问★钱穆:中国传统学问马一浮:儒家的六经之学4、文献学的科学定义(1)“文献学”就是关于文献研究和整理的学问,研究内容包括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等方面。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197P)
前言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内容、目的、意
义) 二、考核方式 三、学习方法 四、参考书目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文献学》
研究对象:历代文字
材料(古籍)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 基本构成
外在形态:甲骨、金石、竹帛、纸 张等; 基本构成:经、史、子、集、丛; 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 等。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末二句: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日 本,在中国早已佚失的经籍。
明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书,初名《文献
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4、目前常用的文献概念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 ”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凡使用文 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 图书、期刊、报纸,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 、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 之为“文献”。
典 型 汉 碑 ( 圭 形 碑 , 有 碑 穿 )
碑首(碑额)
碑座一(龟趺)
碑座二
碑座三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中国古代文献学(全套课件220P)
目录是治学的门径。 版本学涉及文献文本的考察和鉴别。 校勘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是读书、治学
存真求是的先决条件。 内容考实是古代学研究中准确掌握、利用文献的前提。
海源阁
王献唐在《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置》
中记载:“在土匪占据聊城时,日常以杨 氏书籍出售,购者随意予价,略不计较。 有时割裂包物煮饭,或带出作枕头使用。” “并闻杨氏宋本咸淳临安志八册,半箧为 土匪带入民家枕头;后以王冠军搜查正严, 恐遭连累,即将临安志火焚,并将书箧劈 碎煮饭。余前往勘查,仅见临安志二册, 书箧尚存。”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夫子之极
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 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 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乾坤》焉。《乾坤》 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文献” :文章典籍,口头材料。
东汉郑玄注云:
“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 以此二国之君, 文章贤才不足故 也。”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八佾》这段话说:“杞,夏
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 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 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 言也。”
献:贤人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 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 也,有世臣之谓也。” 荀子:学莫便乎近其人。
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 亦名《国朝耆献类征初 编》,是一部大型清代 人物传记资料汇编。
“文献” ,专指“典籍” 。 “献”即贤者的言行被记录下来。 “献”转变成“文”,而“献”字也慢慢失去其本义。
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990P)
三、学习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勤动手、广阅读、细考究
四、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008 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本节内容
绪论
一、文献释义
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重点:“文献”的由来,“文献”
含义的演
变。 难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1、“文献”一词,现存最早见 于《论语· 八佾(yì )》 子曰:“夏礼,吾能言 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 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 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矣。”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 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 、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 通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
目录、版本、校勘、(典藏)
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中国古代文献学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 例如《晏子书录》: ❖ 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 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 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 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 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 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 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 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
❖
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
❖ 对那些尚未结集的文献,则辑为定本,如 《楚辞》、《战国策》、《说苑》、《新 序》、《列女传》。
❖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
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
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
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
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
❖… …
❖ 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 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 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 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 《高祖本纪》第八。
❖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 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 B、群书目录 ❖ 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 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 ❖ 产生于西汉时期。 ❖ 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 《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
❖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 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 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 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 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 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皆 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莱者 ,今东莱地也。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 、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 得以附亲。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不可胁以邪。 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杼之劫。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 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内能亲亲 ,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 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晏子衣苴布之衣,麋 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齐人以此重之。 晏子盖短。(按,此下疑有阙文。)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 。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 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 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 。其六篇可常置旁御观。谨弟录。臣向昧死上。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点及作业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点及作业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参考答案一. 解释下列词语1. 文献:历史上的各种文字资料或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又叫典籍,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上资料。
(按内容分为: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民族文献、政治文献、方志文献、语言文字文献,科技文献。
村代上著,可分为古典文献[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又:文献包括古典文献、现代文献、多指古典文献。
包括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
2. 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是根据一定的意图(目的),辑录各门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们查索的一种特殊工具书。
类书是辑录古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按韵加以编排,以供人们检索或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起源于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类书始祖。
现存较早而又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唐虞世南的《北堂书钞》3. 帛书:写在绢帛等丝织品上的书叫帛书。
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
4. 古典文献:所谓古典文献,主要是指先秦至辛亥革命期间所产生的各种不同载体、不同文字文献的总称。
在这众多的文献中,古籍图书数量最大,是古典文献的主体。
在古籍图书中,又以汉语言文字文献最多,所以,古典文献主要研究和讨论汉语言古籍文献的有关问题。
5. 四部分类法:是指我国历史上对文献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它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再分若干大类。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对古典文献分类的主要方法。
6. 经折装:经折装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装帧方式。
它是把一幅长长的卷子向左右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其前后各加上一硬纸作为封面,这样就可以从头至尾翻阅,比卷轴装翻阅起来就方便多了。
7. 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它是把每张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7面为准,面对面地折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
《直斋书录解题》
私藏系统之元代
元代藏书家:赵孟頫、袁桷、倪瓒。
赵孟頫藏书最有价值者为宋板《两汉书》。
《前汉书》后归清宫,嘉庆二年毁于宫火 。
私藏系统之明代
范钦天一阁。最有价值者为明代方志及数以千计之 明代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武举录。乾隆修 《四库全书》时,天一阁进书638部,赏雍正内府 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
私藏系统之唐朝时期
唐代藏书家及藏书数量多于前代。
李元嘉、李泌
、王涯 、柳公绰 均藏书万卷。
韩愈: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私藏系统之北宋时期
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载宋代六十八位藏书家, 另附载50人。
北宋宋绶、宋敏求父子藏书两万卷,犹精校雠。 沈括《梦溪笔谈》:宋宣献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 扫,一面生。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之春秋时期
老子曾为周管理图书
之官。
鲁国多藏书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之秦朝时期
《史记· 太史公自序》:秦拔去古文,焚灭诗、
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司马贞索引:石室、金匮皆国家藏书之所。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之汉代时期(上)
《史记· 高祖本纪》:高帝元年冬十月,萧何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之唐朝时期
唐继承隋藏书37000多卷。
母煚《古今书录》著录藏书3060部51852卷。 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开元藏书外,
增入唐人著作1390家27127卷,合计达到 79221卷。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之北宋
北宋初年,藏书仅万余卷。
太宗即位后重建三馆,赐名崇文院。平金陵,
近代四大藏书楼之铁琴铜剑楼
近代四大藏书楼之铁琴铜剑楼
历经五代: 镛——秉渊、浚——斐卿、棣卿、启甲——济苍、 旭初、凤起 (始于乾隆中期至民国29年)。藏书以 宋元精本与孤本为世所重,以“南瞿北杨”称雄海 内。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二十四卷,收录古籍 1194种,宋刻173种,金刻4种,元刻184种,明刻 1194种 。
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西汉初年已有专室 典藏文献(天禄阁)。 惠帝:除挟书之律。 武帝:置太史公…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之汉代时期(下)
藏书空前丰富,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系统整理,也是对战国至西汉学术文化的总结。 刘向、刘歆父子校书达二十二年之久,作《别录》、 《七略》。
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
私藏系统之汉朝时期
《史记六国年表》:秦既得意,烧天下《诗》、 《书》。《诗》、《书》之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 汉惠帝除挟书之令,允许私人藏书。 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王粲)。 ——《博物记》
私藏系统之魏晋六朝时期
晋初张华富有藏书。尝徙居,载车三十乘。
南齐沈麟士年过八十,犹抄书不已。 梁任昉聚书至万卷,常多异本。
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
隋牛弘把以上五次古代图书损失称为“五
厄”。
文献散佚之六
隋末唐初
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王世充),尽收 其图书古籍,溯河而上,将至京师,行经砥 柱,多被漂没。
文献散佚之七
安史之乱
见《旧唐书· 经籍志 》
文献散佚之八
黄巢起义
见《旧唐书•经籍志》
文献散佚之九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诏求天下遗书。 北周统一后,图书达到一万五千卷。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之隋朝时期
隋朝统一天下,得北周、陈藏书。
《隋书· 经籍志》: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上
表请搜求遗书。每出一卷,赏绢一匹,得三 万余卷。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 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 下品漆轴。
范钦与天一阁
唐音统签
毛晋与汲古阁
私藏系统之清代(上)
钱谦益绛云楼 、钱遵王述古堂 ,多藏宋元佳椠。 《全唐诗稿本》为清编《全唐诗》底本之一。 季振宜,号沧苇。收藏有毛氏汲古阁、钱氏述古堂 宋元善本,自编《季沧苇藏书目》。。 徐乾学传是楼藏书为吴中之冠。 《传是楼宋元本书 目》著录宋元善本422部。黄宗羲据其藏书编辑 《明文海》,收明人文集2000余家。
钱谦益与柳如是
私藏系统之清代(下)
怡亲王府乐善堂。 毛晋、钱谦益 藏书精品后多归怡亲王府,历百年后 散落民间。
黄丕烈藏书处 :士礼居、百宋一廛、陶陶居、读未 见书斋等。 顾广圻作《百宋一廛赋》,自注之 。题跋计述宋版 书122种。
黄丕烈
私藏系统之近代
李咸锋藏书处木犀轩、麟嘉馆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之元朝时期
元代帝王亦重视藏书,由秘书监管理。
至正二年秘书库藏书计为:2390部24008册,
书画2008轴。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之明朝时期
明收元秘书监图书,藏之文渊阁、南京国子监、北 京翰林院。 永乐五年,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分类汇为一编— —《永乐大典》。所采书籍自先秦至明近八千种, 约3、7亿字,,贮存皇史宬。
等。 藏书后售归北大图书馆,其中善本书5000余 种,宋元本301种。
傅增湘双鉴楼:元刊《资治通鉴音注》、百
纳宋本《资治通鉴》。《藏园群书题记》20 卷著录善本1238种。
近代四大藏书楼
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
杭州丁氏八千卷楼 吴兴陆心源皕宋楼 山东杨绍和海源阁
近代四大藏书楼之铁琴铜剑楼
东汉藏书之处:石室、兰台、东观、仁寿阁、辟雍、 宣明、鸿都等。 管理图书:校书郎、兰台令史等 。
刘向
刘歆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之三国时期
官府留意文献收藏与管理。
《隋书· 经籍志》: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
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 经》。 《中经》为一部登记性藏书简目。后世学者 认为是我国四部分类法“起源之作”,已佚。
第二章 古代典籍的聚散
典籍:最早见于《孟子· 告子下》 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 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
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
八索:八卦之书 九丘:九州之志
第一节 历代典籍的收藏
一、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
二、私藏系统
清明元宋唐隋北南东晋三汉秦春周商 朝朝晋 国 秋 代 宋 齐 梁 陈
藏书特点:多收史部和集部书籍;颇多宋元善本。
十万卷楼:藏书4067部。43664册,约十五万为皕宋楼在
五个方面超过“天一阁”:1、数目两倍之; 2、宋刊二百余,元刊四百余(天一阁宋刊10 余种,元刊百余种);3、皕宋楼读者不禁; 4、皕宋楼非圣贤之书不藏;5、收藏历三代 得之不易。 日本学者编撰《静嘉堂秘籍志》五十卷。
近代四大藏书楼之皕宋楼
近代四大藏书楼之海源阁
清末北方第一藏书楼:南瞿北杨 。
杨以增 、杨绍和父子收藏,“吸取南北精帙,萃于山左一 隅”。。宋元旧本较多。 海源阁藏书总量达20余万卷。宋元本464部。收藏有宋版 《诗经》、《尚书》、《春秋》《仪礼》、《史记》、两 《汉书》、《三国志》,称“四经四史之斋”。 后毁于两次兵燹之灾 。
其他藏书家:江正、王钦若、司马光等。
私藏系统之南宋时期
叶梦得藏书三万余卷,著《避暑录话》、《石林燕 语》。 晁公武藏书二万余卷,著《郡斋读书志》。
尤袤《遂初堂书目》。酷喜读书:饥读之以当肉, 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 以当金石琴瑟也。 陈振孙藏书四万卷,著《直斋书
丁申、丁丙兄弟修建,聚书八万卷。
藏书特点:多藏四库未收之书;网罗浙江地方文献, 著有《善本书室藏书志》,其收录善本之标准影响 极大。(一曰旧刻,二曰精本,三曰旧钞,四曰旧 校。时限为明亡之前)。 后经缪荃孙斡旋,藏书为江南图书馆所购。
柳诒徵:其书之可贵者:一未多四库修书底
清 朝 时 期
明 朝 时 期
元 朝 时 期
南 宋 时 期
北 宋 时 期
唐 朝 时 期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汉 朝 时 期
周 秦 时 期
私 藏 之 历 史 脉 流
私藏系统之周秦时期
民间个人藏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墨子》: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战国策· 秦策》:(苏秦)乃夜发书,陈箧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散佚
流传过程中的自然淘汰;
人为原因导致的散佚。
文献散佚之一
秦始皇焚书(前213)
见《史记· 秦始皇本纪 》
文献散佚之二
西汉末年战乱
见《后汉书· 儒林传》
文献散佚之三
东汉末年董卓西迁
见《后汉书· 儒林传》
文献散佚之四、五
西晋末年惠怀之乱
,见《隋书· 经籍志》
正统年间,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著录图书 7297部43200册。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之清代
乾隆时期藏书最盛,计为218029卷。为修《四库全 书》征集图书20000多种,择其中3500余种收入。 分别藏于北四阁(文渊、文源、文溯、文津)和南 三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
乾隆将内廷善本、珍本400余部藏于昭仁殿,题曰 天禄琳琅。 清末,成立京师图书馆,即北图前身。收藏有内阁 旧藏及《永乐大典》残轶、敦煌遗书等。
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之西晋时期 西晋承袭曹魏官府藏书 。
梁阮孝绪《七录序》:晋领秘书监荀勖因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