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合集下载

2.2抒情与写意文人画教案-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

2.2抒情与写意文人画教案-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

《抒情与写意——文人画》教学设计学科美术授课年级高一言志”。

我们把这一类用于抒情的国画作品属于历史上的“文人画”。

从而进入课题:文人画。

本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联系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情境创设进行导入,引起学生注意力。

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通过导入教学环节、创设学习情境、蓄积学习活动的展开,引导学生进入文人画的主题情境。

达成相关目标。

环节二:小组探究,探究新知任务一:文人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教师活动21观看视频:名家采访话谈文人画的。

为学生引导研究方向。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分析出的对作品进行鉴赏,分别找三个小组的分享给全班同学。

倪瓒《六君子图》(图片1)学生活动21欣赏视频素材,结合教材和搜集整理的素材,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进一步整合知识。

(1)通过任务一:查阅资料,了解三位以上文人画家的生平及其作品。

初步完成学习目标。

小组1阐述研究结论:(1) 作者: 《六君子图》是元代后期画家倪瓒所画的一幅墨笔画。

(2) 画面内容: 作品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 描绘了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

(3) 艺术特色:①此图以平远的章法、简练的笔墨, 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

②借用简净而清淡的画面, 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 又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

③以树喻君子, 表达了作者对君子“正直特立”高风的崇尚。

(4)意义: 对明清文人山水画有较大影响。

与黄公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小结,讲解文人画概念及发展历程的核心阶段与重要知识人物的贡献。

(最早追溯到晋代顾恺之,唐代的王维、郑虔等人。

王维因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在画法上推进了水墨渲染的表现技法,而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两宋时期,苏轼、文同、米芾父子等进一步发展了水墨技巧。

其中,苏轼提出了“诗画本一律‘概念,使文人画成熟。

元代,赵孟頫主张以书法入画法。

其后逐渐发展,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情画意相辅相成,标志着文人画的成熟。

意蕴意趣情感

意蕴意趣情感

意蕴意趣情感意蕴意趣情感摘要: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学生对于中国画并不陌生,但对于如何欣赏中国画,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从“意蕴”的角度出发,从作品的情感、作品的气息、作品的时代背景三方面,理解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意蕴意趣情感中国画欣赏《美术新课标》提出:“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应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1]这其实体现了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观点:“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初中生在心理上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教育,对他们将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

就美术学科来说,新教材在欣赏内容中选编了许多的中国画名作,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她的艺术魅力,目的就是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且能在欣赏中认识她的独特魅力,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做好准备。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一幅完整的作品中包含了诗文、书法、篆刻、绘画等内容,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风格,成为东方绘画的最高代表和典范,对周边国家的艺术形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初中学生对于中国画往往并不陌生,他们可以报出很多名画的名称,列举一些著名画家的名字,但是,对于“为什么这幅画很出名,很多人都喜欢?为什么这个画家的作品能被后世列为精品”,学生却没法说出个“所以然”来。

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意蕴”的角度去理解画家的本意。

那么,什么是意蕴呢?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把“意”解释为“先天”,也就是天性、人性、本性、个性,是一种真实的自我情感,也是事物发生的根本之源。

以此为本,才会使客观景物有了画家所赋予的色彩,才能够“托物”而“言志”[2]。

意蕴,是画家隐藏于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

那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来理解作品的意蕴呢?一、作品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

第4课 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 教学设计

第4课  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  教学设计

《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围绕中国传统花鸟画和人物画展开,内容丰富且系统。

教材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花鸟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人物画形神兼备和以形写神的特点。

在课程内容上,清晰地阐述了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发展历程,通过具体的作品如黄筌的《写生珍禽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深入剖析了两类绘画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同时,还列举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元代以来文人的梅兰竹菊画作、朱耷的《荷石水禽图》、韩滉的《五牛图》以及各类人物画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鉴赏素材。

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理解绘画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一定的接触,但对于花鸟画和人物画的深入理解可能较为有限。

他们可能对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有所耳闻,但对于作品中蕴含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可能对绘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创作方法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引导。

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可能对精美的绘画作品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对于较为抽象和深层次的艺术理论和文化内涵可能会感到枯燥或难以理解。

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模仿绘画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或者让学生讲述自己对某幅作品的感受,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花鸟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了解人物画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升对中国花鸟画和人物画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作品、分析讨论等活动,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花鸟画和人物画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

八大山人《莲花鱼乐图》-朱耷水墨画莲花鱼乐图全图高清鉴赏

八大山人《莲花鱼乐图》-朱耷水墨画莲花鱼乐图全图高清鉴赏

八大山人《莲花鱼乐图》-朱耷水墨画莲花鱼乐图全图高清鉴赏《莲花鱼乐图》,清代,朱耷,水墨纸本,立轴,纵167厘米,横44.5厘米,私人收藏《莲花鱼乐图》是中国清代画家朱耷(八大山人)的国画作品。

该画钤印:八大山人(朱)八大山人(白),跋文:庄子与惠子观鱼濠上。

曰:鱼乐乎?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必有知鱼之乐者,而後可以画鱼。

张舜宾执顾恺之论画第,未视禽鱼不知曹不兴误墨成蝇,已为孙权所弹,顾画鱼不若误墨耳。

稽古独未闻至唐末袁峨者,画鱼穷其变态,得噞喁逰泳之状,非砧几所撰者,赵宋则籍甚矣。

然名家钱舜举所选者三人,范癞子其一也。

今观八大此图,其泛泳在石丛下,出入向背,殊形无依,宛然见诸水渚中,虽水空逰摇可手摘,盖真知鱼之乐者!六法谓气运生动,八大山人既得之鱼矣。

羁史言有贾画於韩熙载,其邻得之鬻诸釜,云浪勃发,恍惚有二物穿屋飞去,验之则吴淮所画龙也。

试以是图效之,必跳跃出釜矣。

何则物画神鱼龙类也。

未上龙门路,聊戏莲花池。

独浪莲香动,乘叶影披,相忘自有东,庄惠岂能知。

陈叔通识。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朱耷荷石水禽图》欣赏

《朱耷荷石水禽图》欣赏

《朱耷荷石水禽图》欣赏朱耷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他的《荷石水禽图》以写意的创作手法呈现中国画的独特美感。

整个画面看似寥寥几笔,少而不单调,恰恰展现了画家挥洒自如地运用线条和水墨的深厚功底,布局疏密恰当,用墨浓淡相宜,形成丰富的多层次感。

整副画面的右下角有两只水鸭站在顽石之上,线条粗狂,造型夸张,两只水鸭高低错落,一只扬脖仰视,另一只相对站立,一浓一淡,一动一静相结合,形与趣,巧与寓的完美结合。

图画上方的那枝荷花箭。

中国传统文人绘画中,以荷花象征清纯高雅的君子之风,己蔚然成风,在朱耷笔下,似乎又有其特殊意蕴。

画中的左上角伸出数支荷叶, 形态各异,疏密和虚实运用巧妙,其中一朵含苞小荷微微绽放,透露出盎然生机,既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未开满月未圆”的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也许还隐约表达了一种意愿: 暂且隐忍一时,等待时机,一旦机缘来临,其生命之花将轰然绽开。

妙趣横生。

画面最生动之处就是水鸭的眼睛,简练勾笔,生动传神。

荷花象征清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

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画家其特殊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决定了他绘画创作的基本倾向,借助笔墨淋漓抒发。

朱耷本是明末王孙,1644年(甲申年) 清兵入关,明朝覆亡,给他带来了国破家亡之痛。

入清后,隐姓埋名,削发为僧,遁迹空门,隐居山野。

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遭遇,造成了他的艺术是“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情调。

他虽然“泪点多”,但读书人清高孤傲的精气神并没有消减一分。

辛苦遭逄的磨难,使他文人的风骨愈挫愈硬,雨打飘萍的摧残,使他身上的高洁本色愈洗愈纯。

他用昂然挺立含苞欲放的荷花象征自己的君子风骨,他用白眼向天的水鸭表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浩然正气。

让我们不由不想起“董道而不豫”的屈原大夫; 不愿向乡里小儿低头,挂冠而去,回归乡野的五柳先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青莲居士谪仙人。

朱耷《荷石水鸟图》

朱耷《荷石水鸟图》

朱耷《荷石水鸟图》
《荷石水鸟图》轴,清,朱耷绘,纸本,墨笔,纵127cm,横4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署“八大山人写”,钤白文印2方:“可得神仙”、“八大山人”。

鉴藏印有“虚斋珍玩”等3方。

图绘荷叶下一只水鸟栖于孤石上,形成全图之焦点。

水鸟形状独特,单足独立,神态凄凉,它似在休憩,更似在冷眼观望这冰凉的世界。

作者孤寂凄凉的处境、强烈的反清复明思想以及面对清廷统治日
益稳固而无可奈何的心境或多或少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晚年署款将自己的号“八大山人”四个字以草书体连缀写,似“哭之”、“笑之”,借此暗寓他
面对富于戏剧性变幻的人生,哭笑不得,百般无奈的感慨之情。

他与同为明遗民画家的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

美术表现手法解析

美术表现手法解析

美术表现手法解析绘画艺术是人类的智慧之光,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艺术家的灵魂是其作品,因为它承载着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感情以及精神生活的态度,体现着艺术家的本人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蕴含着这个艺术家大量的信息。

因此人类绘画作品中的核心是精神性。

在绘画作品中尤其精神的力量是第一位的。

许多伟大的先哲不约而同的发现,人类的原物性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冲破自身与生俱来的原物性的束缚和禁锢,升华为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性需要,反映出更高级的生存要求和内容。

具象:具体存在于空间,而且能够感知的一种形状或形态.抽象;是一种存在的物体在人们的视觉中有很多中认定中物体的产生.当然它也会偏离真正视觉中的形态和意义.意象:它存在于人的心里或思想里的一种感知物体或事态.但它不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的东西.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作品风格的概念。

抽象艺术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具象艺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

抽象一词的本义是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和对本质因素的抽取。

应用在美术研究领域,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构成一对相关的概念。

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

希腊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写实主义和现代的超级写实主义作品,因其形象与自然对象十分相似,被看作这类艺术的典型代表。

具象艺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美术活动中,从欧洲原始的岩洞壁画,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壁画;从印度的佛教艺术,到中国的画像砖石,都可以看到这类艺术作品,至今它仍是美术创作中重要的艺术风格。

欧洲古代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应物象形说,达•芬奇等人的言论都是具象艺术有名的理论表述。

抽象艺术中的形象与自然对象较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

代表人物:巴尔蒂斯(原名巴尔塔扎•克洛索夫斯基)波兰贵族后裔,20世纪传统绘画的集大成者,法国文艺界上层精英代表,自学成才,一辈子远离现代艺术诸潮流,晚年隐居瑞士山林。

受早期文艺复兴画家弗朗切斯卡影响,一生酷爱日本、中国的古代艺术,一些画作中有明显浮世绘风格影响。

八大山人朱耷剖析

八大山人朱耷剖析

存世作品
《孤禽图》
《孤禽图》,水墨纸本立轴,103.5×44 公分,铃印:八大山人、涉笔、普字堂。题 字“贤昭阳涉事”,落款“八大山人”。 整幅画的画面,仅在中下方,绘一只水禽, 鸟的眼睛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副白眼 向天的神情,禽鸟一足立地,一足悬,缩颈、 弓背、白眼,一副既受欺又不屈,傲兀不群 的情态,.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 构图巧妙,笔法雄健泼辣,笔势朴茂雄伟, 墨色淋漓酣畅,流露出愤世嫉俗之情,透露 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出孤愤的心境和坚毅 的个性,具有奇特新颖,出人意表的艺术特 色,乃是八大山人艺术成熟期的精品。
《枯木寒鸦图》
清朱耷枯木寒鸦图,图轴,纸本,墨笔, 纵:178.5cm,横:91.5cm,现藏台北 故宫博物院。 本幅自识:“八大山人写。”钤“可得 神仙”、“八大山人”二印。鉴藏印 “遥”一方。 本幅为对角式构图,表现隆冬季节,残 石败枝上栖息着4只落寞的寒鸦。寒鸦 的羽毛先以淡墨晕染,趁湿在淡墨上罩 以浓墨,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 细密的质感。鸟的眼睛表现得最有特点, 眼眶为一笔圈成的椭圆形,靠上眼眶处 以重墨点睛,一付“白眼向人”的冷漠 孤傲的神色顿现笔底。此鸟的神态最能 象征作者坚韧倔强、磊落不羁的个性。
《眠鸭图》
朱耷的图绘眠鸭一只,四周空无一物, 仅在画幅右上方署“己巳闰三月,八大山 人画”,铃“八大山人”,“口如扁担”, “八大山人口如扁担”印,通观全幅,书, 画,印均安排得恰到好处,不可做丝毫移 动或增损,可谓笔墨洗练而神完气足的精 彩之作,眠鸭回脖闭目,缩成一团,状如 浮出水面的礁石,沉稳而内敛,一副于世 无涉,孤傲自守的精神,寥寥数笔逼真的 画出了眠鸭绒绒细羽蓬松的质感与立体感。 画面大片空白,使人联想到无际水面着添 空旷孤寂的情调,作此画时朱耷64岁,以 至暮年,反清复明无望,年轻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世不平 的火气渐消,心态平和无争,“眠鸭”似 乎正是这种无奈心情的写照。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一直以来对朱耷就特别感兴趣,觉得他的作品异于常人,总是给人一直遗世独立的感觉,下面就他的《荷石水禽图》作一番赏析,从他的作品中感悟他的人生,他的感情。

这幅《荷石水禽图》描绘的是河塘边上的景色。

款署“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

在画面的下方,横卧一顽石,在它的上面蹲着两只水鸭,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只伸长脖子向上望着,一只相向而立,静静地站立着。

画中的荷叶数柄,从不同的角度向画面中伸出,有浓有淡,形态各异,错落有致。

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

整幅画面的构图互相呼应,动感十足。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朱耷的笔墨功力:看似草草描绘,但却达到了笔简意赅、神气完足的境界。

朱耷曾说:“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石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

”其画荷如此,其他物象更是如此,静观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则妙趣自成。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

八大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

正如这幅画中的水禽的眼睛,就像在翻白眼似的。

八大对水禽赋予了纯粹的意境、丰富的意蕴。

那是一个奇崛清凉的世界,可见八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只这一个意象就足以让人反复咀嘱,回味无穷。

蕴含在八大的作品中的这种人格和情怀,体现了来自生命内容的极可宝贵的精神价值,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内在的本质在古典画中的一种完美表现。

在构图,八大沿用自己的一贯画风,创造出简约含蓄、取势传情的花鸟画构图,把家国之痛、生活的热情寄予笔墨,取花鸟之势传达悲凉索寞的意境。

实现了画里有情、画外有意、画中有势、画外有象,使花鸟画构图不受画面本身边角的约束,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

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

在这幅画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

墨点无多泪点多——朱耷《荷花水鸟图》赏析

墨点无多泪点多——朱耷《荷花水鸟图》赏析

责任 编辑 :任一娟 E-mail:ryj666@sohu com
画面 左 上 角 ,画 家 用 草 书 书 写 的 “八 大 山人 ”字 样 ,乍一看 ,像“哭之”,又像 “笑之”,这特 有的落款方 式 ,是 他 依 恋 旧王 朝 而 哭 笑 不得 的痛 苦 心情 的 表达 。
纵观《荷花水鸟 图》,笔墨挥洒老辣 ,浓淡有度 , 错 落 有 序 。朱 耷 用 作 品 表 达 了对 故 国 的 思 念 ,国 破 家亡 但 复 国 无 望 的痛 苦 ,以及 对 清政 府 的藐 视。
压 境 之 势 。整 个 画 面 中 一 石 ~ 鸟 一荷 ,墨 色 由浅 到 深 ,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
画面 右上 角 ,几株荷 花随风 摇 曳 ,肃 穆 的寒风 下 ,枯 黄 的荷 叶 虽 已被 风 吹得 破 败 不 堪 ,但 它还 尽 力 呵 护 着 几 朵 盛 开 的 荷 花 。其 中 ,有 一 朵 纤 弱 的 小 荷 花 ,没有荷叶 的衬托 ,却傲 然挺立在凄冷 的秋风 中 , 显 示 出 它 勃勃 的 生命 力和 对 命 运 的抗 争 。
视线继续上移在鸟儿的头顶之上一片残荷从画面的右上方斜插而下乍一看有遮风挡雨的感觉但当你停下视线细细品味又有泰山压顶乌云压境之势

铁梅 说 画
墨点 无多
朱耷《=荷花黄水 鸟图=》赏析



■ lll

墨 点无 多泪 点 多 , 山河 仍是 旧 山河 。 横 流乱 石枯 槎 树 , 留得 文林 细 揣 摩 。 这 是 明 末 清 初 的 画 家朱 耷 为 自 己 的作 品 《荷 花 水乌图》题写的题 画诗。 朱 耷 ,号 八 大 山 人 。 他 是 明 朝 皇 室 后 裔 ,明 灭 亡后 ,国毁家亡 ,心情 悲愤 ,落发为僧 。《荷花水鸟图》 是 他 的代 表 作 之 一 。 画面 由下 而 上 ,首 先 是 浅 水 露泥 的潭 底 ,画 家 用 随 性 的枯 笔横 向急 速 拖 动 ,偶 有 几 处 落 下 长 短 不 一 的墨 点 。 随 着 视 线 渐 渐 往 上 推 移 ,画 面 中突 兀 的 怪 石 ,显得 特 别 扎眼 ,只 见 它成 倒 立之 势 ,头 重 脚 轻 ,在 松 软 的 泥 潭 中 ,有一 种 摇 摇欲 坠 的感 觉 。 在怪 石的上面 ,孤独地站 立着 一只水鸟 。它全 身蜷 缩 ,背 部 隆 起 ,为 了 保 暖 ,单 脚 站 立 。让 人 感 觉 不可思议 的是 ,小 鸟竟然是微眯着眼 ,似乎你我都不 能入 了它 的 眼 ,又似 乎 随 时 准 备 仓 皇逃 窜 。 视 线 继 续 上 移 ,在 乌 儿 的 头 顶 之 上 ,一 片 残 荷 从 画面 的 右 上 方 斜 插 而 下 ,乍 一 看 ,有 遮 风 挡 雨 的 感 觉 ,但 当你 停 下 视 线 细 细 品Hale Waihona Puke 味 ,又 有 泰 山压 顶 ,乌 云

第一单元第二课 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

第一单元第二课 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

铁轨
光纤
电路板
格罗庇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长住宅
里特维尔德的室内设计
抽象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乱糟糟,没 有情感,没有风格的差别。
《在蓝色中》
这四幅抽象 画分别是由20世 纪两位抽象艺术 大师康定斯基和 蒙德里安创造的, 试着将这四幅作 品分成风格不同 的两组。
《圆》
油画 红黄蓝 瓦西里 ·康定斯基(俄国)
8
《 构 成 第 号 》 康 定 斯 基
《构成第8号》 可以说是色彩与形的几何学构成的典型之作。画面基本上由 圆和旋律与三角形节奏构成,仿佛一首交响乐曲。在大片底色上的小圆和三 角形,活跃而富有生机,为了加强对比和克服画面的单调,在左上方用一个 由黑、红色构成的重色圆形色快为调节,有如一首乐曲中的两个对比旋律, 一问一答,互为补充。
天空中的晚霞虽然不包含
任何具体的形象,但是仍然能 够带给我们美的感受,这是色 彩与线条之美,是抽象之美。
生活中不缺乏抽象 美,但是缺乏发现抽象 美的眼睛。
《灰树》 蒙德里安
倒影
水面
《海堤与海·构成十号》 蒙德里安
大理石
波洛克 《熏衣草之雾》
贝壳
闪电
现代社会里也不乏抽象之美,甚 至可以说没有抽象艺术就没有我们的 现代生活。
朱耷 《荷石水禽图》
生日 夏加尔(俄罗斯)1915
山迪·斯科格兰(美国)狐狸的游戏
《放射的群猫》
《金鱼的报复》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假借 表现潜意识和梦境,为 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觉之 门。
《人的命运》马格利特
《集体发明物》马格里特 比利时
达利 无题 1941年
埃舍尔的矛盾空间
3 认识抽象之美
美 术 作 客与品 观 世 界

观《荷花水禽图》有感

观《荷花水禽图》有感

观《荷花水禽图》有感现在能够映射进我眼里的也只剩一团团的凉意了。

那一片片不怀好意的阴云,两堆浓黑而边缘参差不齐的枯荷,还有两只孤苦伶仃、直翻白眼的水鸭等组合而成的画面,唯有袭袭寒意和孤冷能够诠释这一切了。

能以画动人之情者,其人也必将参透了艺术最原始的本真,是谓真实的“动之以情”。

虽然我接受了那些使我心灵承受了诸多压抑的观视,但是我很欣慰,因为这种虽然称不上是愉悦的感受,却是另一种更为高调的审美。

这幅作品就是清初朱耷所作的《荷花水禽图》。

一个人的名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留给后人什么值得去思索的闪光点。

朱耷(1626-1705),号彭祖,明宗室后裔,家学深厚。

当明朝覆亡时他才19岁,带着亡国丧家之痛,同时也为了躲避政治迫害,23岁时便皈依佛门,佛事之余,奋志书画。

他有很多别号,如个山、雪个、驴、驴屋灯,书画常以“八大山人”署名,四字相连,似哭之笑之。

画面意气纵横,有一种难以伸展的抑郁之气。

他继承的绘画之风是一直延续不断的文人画意趣,师承元人笔墨,研习明代徐渭的创作要领,也受吴门画派及董其昌影响,借古开今,将自己身世经历中所感所悟,融入绘画的过程之中,画风呈现出不拘形似、以意象为主的格调。

画面构图毫无拘束,常以一石、一鸟、一鱼、一草构成单幅画面,不空不塞,突破时空的局限。

在用墨上施用泼墨,渲染出清雅滋润之效果,给人以梦幻般的境界。

《荷花水禽图》就是代表作之一。

《荷花水禽图》内疏荷斜挂,两只水鸭,正在低声细语,看似成双成对,圆满无缺,网织一个甜蜜的二人天地。

但是千万不要被表面上双数的概念所迷惑,偶数的确比单数完美,但当它的构成元素都表现出一种统一倾向的悲戚时,这种感觉要比单数所放射出来的那种酸楚强烈得多。

再看那两只水鸭,一只缩头偎肩,单脚独立,站在一小块冷冷的怪石上;另一只则无奈地伸出曲颈,向天空苦苦寻觅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空茫。

那种姿态和眼神,无一不向外传达着一种无人理解、无人能救的悲怜。

而且两只水鸭在身体上还有着另一种让人怜悯的地方,那就是它们都不是膘肥体壮的块头,好像被饿了七八天,来一阵轻风就可以把它们吹倒似的。

4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

4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
荷石水禽图生日夏加尔俄罗斯1915山迪斯科格兰美国狐狸的游戏集体发明物马格里特比利时认识抽象之美天空中的晚霞虽然不包含任何具体的形象但是仍然能够带给我们美的感受这是色彩与线条之美是抽象之美
美 术 作 客与品 观 世 界

肌理
线
构图 图像

明暗
色彩
体积
美术形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视觉图像 是不是所有的视觉图像都有相同的特点?
这四幅抽象 画分别是由20世 纪两位抽象艺术 大师康定斯基和 蒙德里安创造的, 试着将这四幅作 品分成风格不同 的两组。
《圆》
油画 红黄蓝 瓦西里 ·康定斯基(俄国)
8
《 构 成 第 号 》 康 定 斯 基
《构成第8号》 可以说是色彩与形的几何学构成的典型之作。画面基本上由 圆和旋律与三角形节奏构成,仿佛一首交响乐曲。在大片底色上的小圆和三 角形,活跃而富有生机,为了加强对比和克服画面的单调,在左上方用一个 由黑、红色构成的重色圆形色快为调节,有如一首乐曲中的两个对比旋律, 一问一答,互为补充。
生活中不缺乏抽象 美,但是缺乏发现抽象 美的眼睛。
《灰树》 蒙德里安
倒影
水面
《海堤与海·构成十号》 蒙德里安
大理石
波洛克 《熏衣草之雾》
现代社会里也不乏抽象之美,甚 至可以说没有抽象艺术就没有我们的 现代生活。
铁轨
光纤
抽象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乱糟糟,没 有情感,没有风格的差别。
《在蓝色中》
古诗四首 (书法)(唐)张旭
书法之所以能够当作抽象美术作 品来欣赏,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可资对照 的现实形象,不存在像不像的问题。在 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注意的是纯粹形式 方面的因素,如点画的粗细轻重、结体 的疏密、线条的快慢节奏等。

《艺术概论》第一章

《艺术概论》第一章

艺术概论
什么是审美?
辨别、领会事物的美。
什么是审美关系?
人在实践中同现实发生的审美、创 造美的关系。客体的审美特性和主 体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是它形成、 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它的确立使客 体成为审美的客体,主体成为审美 的主体。它是人从审美上把握世界、 改造世界和认识美、创造美的前提, 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什么是 自然美
自然界事物的美。与社会美合称“现实美”。主要有两种形态: 经过人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对象(如田园)的美;未经人直接改 造加工的自然对象(如星空、大海)的美。
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事物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 包括人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和人所创造的社会物 质产品的美。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02
艺术作品的主体性
不同的艺术家,甚至相同的艺术家, 所创作的每一件艺术作品之间必然 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是艺术 作品的个性,也就是这里所讲的主 体性。
艺术概论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五代)顾闳中
艺术概论
同样是画人,虽然中西绘画形式不同,但所表现出的各自的个性是存 在的,也是不同的。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01
艺术的意识形态本质
艺术概论
艺术是意识形态,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这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艺术主要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 默化的作用。
艺术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且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它和其 他意识形态一样,由经济基础决定。
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统率地位,但从它属于意识形态的本质来看,政治与艺术是并 列关系,根据事物分类的基本逻辑,它们只能相互影响,不可能相互决定。

中国古代著名十大画家之八大山人简介及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著名十大画家之八大山人简介及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著名十大画家之八大山人简介及作品赏析八大山人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其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启迪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

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谓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是传统与现代意味的完美整合,正合乎所谓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物我两忘的境界。

八大山人的作品可分为书法、山水、花鸟三大类,存世大约有两千多件。

一个书画家一辈子能有如此多数量的作品,而且又如此完美精湛、神全气整、情趣无限,令人感佩不已。

八大山人,名朱耷,谱名统*(*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大高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桃实千秋图水墨纸本立轴 1699年作按风格和署款不同,八大山人的绘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659--1684年为僧号期,1684--1694为八大前期,1695--1705为八大后期,不同时期有明显可辨别的署款。

浅谈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

浅谈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

浅谈⼋⼤⼭⼈的艺术成就2019-09-07摘要:⼋⼤⼭⼈,出⾝于贵族,由于对明朝覆亡的伤痛,落发为僧。

⼋⼤⼭⼈的画常常是将鱼和鸟的眼睛画成“⽩眼向⼈”的样⼦,借此来表达情感。

他的⼭⽔也⼤多是“残羹剩⽔,地⽼天荒”。

⼋⼤⼭⼈的花鸟画技法受到陈淳和徐渭的影响,他画中的花鸟⽯结构奇特、怪诞却⼜有⽓势。

他晚年的作品淳朴⼜明朗秀健别有韵味。

⼋⼤⼭⼈的绘画对后世影响很⼤,他简练的笔墨,不拘成法的构图,⼤胆夸张的造型,使花鸟⽔墨⼤写意继徐渭之后形成⼀个⾼峰。

关键词:⼋⼤⼭⼈;⼈⽣际遇;⽩眼向⼈;笔墨;影响1 ⼋⼤⼭⼈的坎坷⼈⽣经历⼋⼤⼭⼈是明朝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他的⽗亲和祖⽗都是当时颇有名⽓的画家,从⼩⽣长在宗室家庭的他,从⼩就受到很好的艺术陶冶,⼜加上他本⾝的聪明,⼋岁能写诗,⼗⼀岁就能画青绿⼭⽔,少时便能够悬腕写⽶家⼩楷。

在明未亡之前,致⼒于儒家经典,与传统⽂⼈⼀样,⼒图⾛上“学⽽优则仕”的道路。

为此,他曾以平民⾝份参加了科举考试,取得秀才资格。

可是正是他科举之路扬帆起航之际,也就是他⼗九岁的时候,明代灭亡的巨⼤历史变⾰给他带来了很⼤灾难,名宗室的⾝份变成了他的⽣存障碍,国破家亡,远⼤前途和理想都会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变⾰中。

作为明朝后裔,他的⼀举⼀动都会受到清朝政府的注意,他的处境有普通⼈没有的艰难,为免遭迫害⼆⼗三岁落发为僧出家做了和尚。

⼋⼤⼭⼈的出家并不像髡残⼀样出于宗教信仰,⽽是时事迫于⽆奈。

虽然他曾⼀度潜⼼钻研佛家经典,并试图通过宗教来摆脱失去国家的痛苦,但内⼼的⽭盾导致他精神崩溃,⼤概在他五⼗四岁时他精神失常,时⽽⼤笑时⽽痛哭不已。

五⼗九岁还俗的他隐居在南昌的⼀些地⽅,以⼋⼤⼭⼈为号,并且以卖画来维持⽣计。

由于他视⾦钱为粪⼟,⼜喜欢喝酒,百姓喜欢他的画,只要设酒招待就可以得到他的现场画作。

有钱⼈拿千⾦来求他画,他看都不看⼀眼,那先显贵的⼈想要他的画,反⽽要向贫苦的道⼠或卖酒等⼈购买。

也就因为这样,⼋⼤⼭⼈的画的价格⼀般都⽐较低,⽣活难免窘迫。

高一美术(人教版)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 教学设计

高一美术(人教版)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 教学设计
理解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重神韵、以形写神的审美特征,提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的文化理解,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了解花鸟画“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中国传统花鸟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4.古代人物画是如何传达人物的神情意态的?形和神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
从题材、布局、造型、赋彩,四个方面进行赏析、品读。
归纳:以形写神,神形自现。《韩熙载夜宴图》不愧为形神兼备的艺术杰作。
不论花鸟画还是人物画,中国画家在创作时都不曾止步于对外形的描摹,以形写神是他们的一贯追求。想要真正的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就要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体会古人创作时的理念,理解绘画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主要师生活动
1
3
5
5
6
导入
探究发现
小结
以花鸟画的题材涵盖哪些内容导入
1. 传统花鸟画“写生”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呈现吗?
以黄筌《写生珍禽图》为例
归纳:写实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的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蕴含着画家的审美意趣。
2.传统花鸟画是如何“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
以王冕的《墨梅图》为例
从题材、布局、造型、赋彩,四个方面进行赏析、品读。
归纳:从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借助笔墨情趣,抒发自己的精神追求与情感表达,是“缘物寄情”也是“托物言志”。
3.传统花鸟画在写生技巧方面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以朱耷《荷石水鸟图》为例
从题材、布局、造型、赋彩,四个方面进行赏析、品读。
归纳:朱耷笔下的形象不像平常所见到的形态那么真实,而是在“似与不似”间,获得了本质的真似。画家用粗放,简练的笔墨,描绘出对象的形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一直以来对朱耷就特别感兴趣,觉得他的作品异于常人,总是给人一直遗世独立的感觉,下面就他的《荷石水禽图》作一番赏析,从他的作品中感悟他的人生,他的感情。

这幅《荷石水禽图》描绘的是河塘边上的景色。

款署“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

在画面的下方,横卧一顽石,在它的上面蹲着两只水鸭,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只伸长脖子向上望着,一只相向而立,静静地站立着。

画中的荷叶数柄,从不同的角度向画面中伸出,有浓有淡,形态各异,错落有致。

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

整幅画面的构图互相呼应,动感十足。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朱耷的笔墨功力:看似草草描绘,但却达到了笔简意赅、神气完足的境界。

朱耷曾说:“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石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

”其画荷如此,其他物象更是如此,静观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则妙趣自成。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

八大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

正如这幅画中的水禽的眼睛,就像在翻白眼似的。

八大对水禽赋予了纯粹的意境、丰富的意蕴。

那是一个奇崛清凉的世界,可见八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只这一个意象就足以让人反复咀嘱,回味无穷。

蕴含在八大的作品中的这种人格和
情怀,体现了来自生命内容的极可宝贵的精神价值,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内在的本质在古典画中的一种完美表现。

在构图,八大沿用自己的一贯画风,创造出简约含蓄、取势传情的花鸟画构图,把家国之痛、生活的热情寄予笔墨,取花鸟之势传达悲凉索寞的意境。

实现了画里有情、画外有意、画中有势、画外有象,使花鸟画构图不受画面本身边角的约束,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

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

在这幅画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

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

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

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

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在形象的塑造。

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欣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薄和寂寞。

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别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

其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

与此同
时,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他不像一般画家那样,先画好画,然后在恰当的位置题款和押印,而是有总体的规划设想,使每一点都在布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多,不少,不奢侈,不节约。

在画作中,八大更多的是将自己内心的感受抒发出来,以画抒情,予画于情,将一幅画真正的画活,变得有生命,有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