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的思考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将积极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现代化等领域的发展。
跨学科交叉融合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
临床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趋势与方向
05
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与内涵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结构包括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治疗学说和养生保健学说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的体系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结构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外部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提倡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
文化价值
深入研究
对中医基础理论未来的展望与建议
传承发展
推广普及
国际交流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前景展望
06
结论与展望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在解释中医理论本质、探索疾病治疗方法、开发新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学术价值
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为临床医学和养生保健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提高医疗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
应用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对研究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发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2
3
明确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
基本形成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淫邪气、痰饮瘀血”等为核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技术,如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基,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我深刻理解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其与现代医学的互补性。
以下是我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以人的整体为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这与现代医学的碎片化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天地人三才的综合体,将人与自然界及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通过整体观念,中医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和解决疾病问题。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注重阴阳平衡。
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力量构成。
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是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四诊法等手段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并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调节阴阳失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理论对于现代医学中阴阳平衡的重视和平衡治疗的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再次,中医基础理论强调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观念是辨证论治,即通过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脉等来确定病症的特点和病因,然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这与西医学的病因诊断和症状治疗的方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能够对疾病进行全面而个体化的治疗,避免了病因单一和症状局限的问题。
最后,中医基础理论融汇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和观念都与中华传统哲学、道家思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天人合一观念等。
中医学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氛围,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具有整体观念、阴阳平衡、辨证论治和融汇传统文化等特点。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理论,我对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互补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也对现代医学和人类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使得中医理论极为独特,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我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
中医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体系,通过研究人体组成、生命过程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来揭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机理,进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会运用辩证思维,从整体上考虑病因病机,同时综合运用中医诊断和辨证施治技术,以调整人体的失衡状态,恢复其健康。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注重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从矛盾统一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认为事物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矛盾,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和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理论中,临床诊断是根据辨证分型法进行的,这一方法涵盖了证候全貌,由“四诊”(望、问、切、闻)相互印证,得出病因病机,并进行辨证施治。
这种方法对临床诊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症状多发、病情复杂的疑难杂症更是适用。
再者,中医基础理论注重防病保健。
中医理论强调“治未病”,主张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的观念。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都是防治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提倡“治未病”,旨在通过健身养生、饮食起居、精神调摄等方面的干预,提高个体机体的免疫力和耐病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中医基础理论注重经验总结。
中医理论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精深的医学体系,其中大量的丰富经验与知识,渗透着中华文化的智慧。
其中包括经典医籍、名老中医世代相传的经验、临床医生的一线经验等。
中医医师应该多去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综合运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科学精神,并具有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优秀的文化和科技传承。
读中医基础理论的感悟与收获
读中医基础理论的感悟与收获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对中医感兴趣的人,我最近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深刻的感悟与收获。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我的体会和心得,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广和传承中医文化。
1.自然观与人体观的融合中医的基础理论充分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观和人体观。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宇宙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这种观念与现代医学中的生态医学和整体医学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时,很容易忽视对自身和自然环境的关注。
通过学习中医,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努力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
2.阴阳五行的平衡理论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是宇宙的两个相对而对立的方面,代表了事物的两个极端。
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五行理论则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通过学习阴阳五行理论,我认识到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五行的平衡密切相关。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阴阳失衡和五行失调的情况。
了解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身体状况,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3.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思维中医强调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方法,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以辨证为基础,注重整体观察,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取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思维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现代医学中,往往存在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倾向,而中医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这让我明白,在医学领域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和病症,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4.辨证施治的综合能力中医辨证施治需要医生具备综合能力,包括辨证诊断、处方、药物运用等。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贯穿于中医临床实践的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
阴阳学说强调了事物的对立统一,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是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中总结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通过学习阴阳五行学说,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学对于宇宙万物的整体观和动态观,这种观念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了人体经络的联系和作用,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途径。
通过学习经络学说,我深刻理解到中医学对于人体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经络是连接脏腑组织的桥梁,是疾病传播的通道。
这种观念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脏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了脏腑的功能作用和相互关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枢,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部位。
通过学习脏腑学说,我深刻领悟到中医学对于脏腑的整体观念,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持脏腑的平衡和协调,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
这种观念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了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作用,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学习气血津液学说,我深刻理解到中医学对于气血津液的重视,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保持气血津液的平衡和流畅,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
这种观念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感邪气或内伤情志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失调所致。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是一门集哲学、医学、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1. 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体现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求我们全面考虑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把握疾病的本质。
例如,中医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局部病变,还要注重调整全身机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 辩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所得信息,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构成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是五种基本物质,它们相互滋生、制约,维持着世界的和谐。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我们把握疾病的性质、发展规律,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
1. 四诊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3.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可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学习之后,我们有心得体会,这个时候,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下面的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欢迎各位阅读哦!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1:绪论篇:以前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中基,没有现在学习的唯物辩证观,反而是在整体观念的中对人和自然、任何社会的联系有较大篇幅的论述。
当时的学习也是一笔带过没有太讲解,印象也不是很深刻。
这次跟随老师重新学习,最让我深刻的是老师提出了中医学第三个基本特点取类比象。
也跟随老师学习这么长时间了,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好多东西不会用中医基础的理论里啊理解,可能就是思维的局限。
我感觉取类比象这个思维方式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2:阴阳五行篇: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老师的讲解确实就是说阴阳就是相对的属性之类的,五行也是按照五种物质元素的转换这么来理解的,以我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感觉没有那么简单。
后来慢慢看一些各家学说的书在理解阴阳上五行也只是从气机这个角度来理解,对于好多书中的理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认为阴阳就是一团气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转换,五行除了五种元素外可能就是五脏的气机的运转,但是六腑的气机又怎么运转的,模糊的对不上号。
这次学习后才知道阴阳五行是宇宙中的天体而来,阴阳日月,五行五星,这就是取类比象吧,也终于把理论上升到了道德层次。
关于五行理论在知道临床治疗这一块,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听课也终于能够对上号,心中有数了。
3:藏象篇:结合老师对于阴阳的讲解和本次听课,明白了什么叫天一生水,以前只知道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不理解,现在终于能把这个跟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一下子脑子清晰了很多。
关于藏象,主要是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单纯的理解为象是脏腑的外在表象,没有图像、印象、形象、抽象的认识,这也是思维的问题。
(1)在心的功能里边,也是第一次注意到心是主神明的,不是主神志的,以前认为这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心里有了正解。
对于临床还没有太大的体会。
(2)对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明白了是先宣发才能肃降,近期整理了老师的一些病案,也深深的体会到,好多病是通过这一条来治疗的'。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思想体系和临床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了中医的基本概念。
这些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精气神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反映了中医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
阴阳学说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构成的,阴阳的平衡和相互转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精气神等概念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们反映了中医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
这些基本理论包括了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学、中医病机学、中医治则治法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脉诊、舌诊等诊断技术。
中医病因学和病机学则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它们包括了中医对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治则治法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包括了辨证施治、因势利导、标本兼治等治疗原则和方法。
最后,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知识。
这些基本知识包括了中医药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推拿学等。
中医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中药学和药物治疗学两个方面。
中医针灸学和中医推拿学则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它们包括了针灸和推拿两种治疗技术。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它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化对中医学的理解和认识,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部分,对于中医理论的学习和了解,有几点体会如
下:
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和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
只有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
用中医的诊断、治疗和调养方法。
在中医学习的早期阶段,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至关重要。
二、中医基础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的独特思维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中包含了中
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例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
中医学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
的独特思维方式,也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临床实践。
三、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
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
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摸清病因、病机,从整体上调理和治疗疾病。
这种整体
观念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中医基础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是理论性的学科,在学习中很容
易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忽视实践。
而只有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和实用性。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要注重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应用理论的能力。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摘要:在中医科研方面发展中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中医基础理论是重要课题,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选题中要重点突出中医发展过程特色。
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为主要指导,提出相关假说。
在全面遵循中医科研发展方向基础上,展开全面创新,用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旨在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疗效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宝贵遗产,对促进我国多族人民防病去疾具有重要价值。
在21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中面对着诸多机遇和发展挑战,当前如何更好地发展与完善中医药相关理论,是中医药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下对重要基础理论研究展开相关讨论。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范畴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涉及到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其中包含了理性思维特征相关学说与多重主张。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涉及到中医学基本原理、基础法则,其主要内容包含了方法论以及认识论。
在认识论部分,主要包含人和天地相应,阴阳五行方面。
主要包含了以人为有机整体的相关哲学思想与发展观念,主要包含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对于人体相关病理活动、生命活动的多重认识。
在方法论中,主要是辨证论治、养生防病,积极遵循用药施术相关法则。
在多项学说中主要是涉及到医学基础概念、基本理念、基本规律,其均属于中医基础理论范畴[1]。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特征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临床诊断、病理变化等,其形成与全面发展存有对应的科学与文化背景。
主要是以临床实践为主要基础,其中融入了生物、社会、自然、心理等多重方面的知识。
主要是基于人体多项生命活动以及病理变化作为整体观察对象,主要是表现出不同层次集体反应、机体变化规律等。
要注重从总体方面综合研究反馈出不同疾病发展变化规律,对人体生命活动变化展开管控。
中医基础理论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中突出了不注重物质的本质,主要是从观念、运动、联系方面出发来认识各项问题的特征,其和西方现代医学以及部分区域传统医学发展之间存有较大的本质区别。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对我的影响很大。
首先,它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调节的。
通过学
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开始意识到疾病并不是简单的局部问题,而是整体健康状况的反映。
这个认知改变了我对疾病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注重平衡整体健康。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也让我对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中医强调治疗的是疾病的根源,而不仅仅是症状的缓解。
通过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我开始明白了中
医治疗的核心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这种治疗思路与西医的药物治疗有
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整体调节和个性化治疗。
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也
让我对中医的疗效有了更高的期望。
最后,中医基础理论也开拓了我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庞大,涉及到中医学、阴阳学、五行学等多个方面。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这对于
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不断整理和归纳复杂的概念,
也要灵活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我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帮助。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疾病
的治疗有了新的思考,也开拓了我的思维方式。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思维方式对我未来
的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必须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是我所读的一本重要教材,其中包含了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等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对中医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介绍了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
这些概念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学习,我明白了阴阳的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
五行学说则是描述事物变化规律的理论,通过与阴阳结合,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概念则是对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描述,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些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诊治疾病。
其次,我对中医理论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包含了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机学说等多个方面。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这些理论被系统地介绍和阐述。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中医理论体系是由多个学说相互联系和支持而形成的,每个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相互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全面理解和运用这些学说,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临床情况。
最后,我对中医的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医的临床应用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最终目的。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中医的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分析和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治疗则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手段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自身的痊愈能力。
此外,中医还重视疾病的预防,通过生活方式、饮食调理、锻炼等方法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阅读《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也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
中医基础理论 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我对中医基础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和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独特性和深邃性。
首先,中医重视整体观念,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的自然生命体,与宇宙宏观的自然万物相和谐共生。
中医将人体的脏腑经络系统与自然界的五行、四时相对应,认为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息息相关。
这一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医对整体健康的关注,与西医的分析性思维相对应。
其次,中医注重辨证论治,强调病因病机的辨析。
在中医理论中,病是由病因和病机引起的,所以治疗疾病必须通过辨证论治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而不是简单地使用通用的药物来治疗疾病。
这种治疗方式突出了中医的个性化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是在人体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维持平衡所反映出来的结果。
只有保持身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平衡,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而疾病则是由于平衡被打破而导致的,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重新恢复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观念在中医中贯穿始终,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除了平衡的概念之外,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还包括了一系列独特的概念,如“阴阳”、“气血”、“五行”等。
这些概念在中医中用来描述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并通过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节这些生命现象。
这些概念看似抽象,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领会到了它们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方法。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独特性和深邃性。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方法,更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
中医通过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平衡观念以及独特的概念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个性化的健康理念和治疗方法。
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不断深化对中医的认识,实践中医的原则和方法,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
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所组成,这五种物质相互制约、相互生克,因而构成了宇宙的循环发展规律。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五行学说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通过五行学说,我们可以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同时也可以调理身体内部的平衡。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五行学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框架,而是一个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五行学说紧扣着天人合一,始终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
而且,五行学说也深刻影响着中医诊疗的整个思维方式,让医生能够在诊断和治疗时更加严密和系统。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之说最早见于《易经》,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产物。
阴阳之说以阴阳两极对立关系的存在为前提,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并据此指导医学实践。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
通过阴阳观念,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寻找治疗方法。
通过阴阳学说的学习,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阴阳,是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石,贯穿于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始终。
阴阳观念使中医实践兼具科学性和整体性,因此,使得中医理论和实践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确保了中医疗效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中医诊疗的基础。
它主要包括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和络脉、十二经脉、俞穴、卫生大脉、经络的腧穴、腧穴制度、腧穴的气、气分部等内容,也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人体腧穴、经络和气血等重要内容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经络学说的学习,我深刻理解到中医治疗的重要途径,并认识到了中医经络学是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
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血之说已经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着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感悟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感悟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经过多年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医基础理论有了一些心得和感悟。
本文将分享我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这一观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我明白了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阴阳理论的启示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核心概念。
阴阳理论认为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人体内部也得到体现。
在学习阴阳理论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行理论的思考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变化和联系。
我在学习五行理论时深刻意识到,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体内部的五行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这启示了我关于健康与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的思考。
望、闻、问、切的综合分析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手段。
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面色、气味、言辞和脉搏等信息,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我深感这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方面。
中药的综合辨析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在学习中药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对于药物的综合辨析能力十分重要。
中药的配方中往往包含多种药材,需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行合理的搭配和选用。
这种综合辨析的能力在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结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的独特之处和实用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等概念都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中医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辨析能力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希望我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和感悟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学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中医基础理论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以期能够对同样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中医的整体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不仅体现在对人体的认识上,还体现在对疾病的态度上。
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单纯地针对症状。
这种整体观的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体某一部位的问题归结为单一原因,而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治疗疾病。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让我深受启发。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可能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环境、病情等多种因素进行辨证,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人性化。
辨证论治的思想使我认识到,在处理问题时,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再者,中医的预防思想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这种预防为主的思想,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们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预防疾病,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这种预防思想也启发了我,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有前瞻性,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避免问题的发生和扩大。
总的来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让我受益匪浅。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希望能够在中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希望能够通过中医的知识和智慧,帮助更多的人。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共4篇)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共4篇)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
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
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
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
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
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
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
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
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
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
以理治学,即为科学。
斯为例证之二。
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篇1中医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寄生虫、厉气、胎传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疗上仍旧应用辩证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
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
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
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
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分别此类疾病的标和本,从致病因素说寄生虫卵是本,体征表现是标。
从脏腑机能来说湿热是本,寄生虫卵是标。
在发病的过程中,从初病到病症严重两者标本可以互相转化,中医恰恰是从标本兼治的理念全面进行治疗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篇2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走完了大一的第一学期。
此时此刻,回头看看走过这一学期所留下的脚印,想想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学期里学到了些什么,问问自己这一学期忙碌过吗,有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然而有时候连自己都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案,只知道大学和初高中真的不一样,除了期中期末要考试之外可以说什么都不同,这个时候靠的全是自己,生活,学习,以及各个方面,而这个时候最离不开的就是学习方法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可以让我们节约很多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而利用这些时间和精力我们又可以做更多事,这也许就是所说的高效率吧!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基础理论。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了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它将事物分为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
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相互连接的经络系统,气血通过经络在人体内流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而气血理论强调了气和血的重要性,指出气血的充盈与流通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此外,中医基础理论还包括了六经理论、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六经理论是从医学角度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理解,将气候与人体的生理病理联系起来。
脏腑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了疾病的成因和发展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强调了“治未病”的理念,即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调节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中医理论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并且相互影响。
中医强调了以人为本,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关注人体的内外环境、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此外,中医还注重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中医会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以达到最佳疗效。
总结起来,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中医的特点是注重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和预防为主,这些特点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向相呼应。
中医的传统智慧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第2l卷第3期1997年5月山东中医药大学v0_-21…N3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CM7一i-}7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刘昭纯山东中压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250014R2三L—;fn内容提要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亟需解决三个问题:①朝盍探源.统一和规节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这是中医理论现代研党曲根本前提.寺此,任何层次上的现代研究都替成为无率之束.都是毫无意义的.③实事求是,正确认识中医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局限.要弄清中医理论中哪些是实泉的客观记录?哪些是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曲概括,哪些属于.寻辩站果抑或臆说,并咀此指导中医基础理论妁现代研究③直面现实,正确理解和对待中西医结合要纠正中西医结台研究向百医学一边倒的局面,改变用西医学理诰验证中医理论,甚或以百医理论来代替中医理论的研究思路.增强中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中的主体意识.否则中医理论乃至整十中医学将面临主体性危机.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概念科学价值现代研党中西医结合中圈法分萼—蠢l——————近几十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在用传统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西医学的研究手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并为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但是,由于中医学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由于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某些缺陷,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亦不尽人意,甚至陷入某些误医.因此,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 当务之急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l溯本探源,统一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术语中医基础理论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在长期生活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归纳,总结而逐步形成的理论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我国古代独特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特别是由于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中医理论的许多概念都是抽象的,笼统的,模糊不清的.其主要表现为一词多义,外延广泛,内涵不能确立有人曾对《中医大词典?基础理论分册》进行统计,发现中医概念术语中的一词多义率高达l5.8,远远超过西医学0.3的比率.这些笼统的,模糊不清的概念严重制约着中医学术的发展,成为中医理论规范化, 现代化以及中医走向世界的羁绊.因此,溯本探源,统一中医理论中晟基本的概念和术语, 使之规范化,标准化,乃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例如.近几十年来.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进行了现代研究,其中特别对"证"的实质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病理解剖,临床观察,"证的动物模型研制等.试图以某些微观的指标来揭示"证"的本质,使"证微观化,客观化.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没有突破性进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本身对"证"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对各病证的内涵与外延尚来能确定.再如.对疆阳实质的研究,自从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Goldber gr提出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是一对"东方医学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以来,我国学者也以类似的思路和方法,研究发现了阴阳学说与核酸代谢的内在联系,并从现代医学关于体内阴阳粒子的相互关系论证了,中医阴阳学说的科学性.从各种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所表现出来的相互拈抗作用,现代免疫系统的调节等证明或体现了人体阴阳的互根互制等l2.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在中国,在中医学界,对中医学阴阳及阴阳学说概念的内涵和】73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掼第21卷第3期外延尚未确立,医学之阴阳与哲学之阴阳的区别和联系尚有待探讨,而国外学者却找到了东方医学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岂非天方夜谭?当然,由于中医某些概念在形成过程中的先天不足,由于中医学理论对古代哲学的过分依附,也由于历代医家在某些学术问题上的见仁见智,中医概念和术语的统一化,规范化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的.但在近期内,至少应对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概念或术语统一认识.例如,阴阳,精,气, 神,五脏阴阳,温热暑火,痰饮水湿,治则治法等等.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已有一大批西医学者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进入中医理论的研究领域,以现代科学的思维,技术和方法协助我们共同开发,共同研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可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 不可能在深层次上认识中医学所反映出的人体生命规律,更不可能在中医基本概念上去花费过多的精力.因此,中医界同仁有义务, 有责任,也应有能力阐明中医基本概念的内涵,并尽可能完整地,准确地介绍给中医界以外的科技人员.这是中医现代化研究之所急需,也是中医走向世界之所急需.不能再等了,要"只争朝夕".也许统一后的认识会存在这样或那拌的不足,更不能设想这会是最后的真理,但作为在现阶段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总结,用以指导当前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实践,指导中医临床各科的规范化,标准化,指导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研究,指导中医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等,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果以后在某些同题上有新的发现,新的证据或新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重新加以修改,订正.当然,对于某些意义重大,涉及到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而一时又难以统一的问题,可展开讨论,但对那些难度过大的问题,如三焦名实问题,命门学说,营卫学说,伏邪学说等,在中医界已争论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其基本概念仍不清晰,再次引起争鸣亦可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不妨留给后人,应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这绝不是在回避困难,逃脱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而是要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在这一点上,《内经》"七损八益"的争鸣曾给人以很好的启示.从现存最早注解《内经》的《黄帝内经太索》开始,就曾对"七损八益"加以讨论.后经唐朱明清注疏发微,有据可查的不同解释即达1o多种,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似乎又都不那么令人信服.以至解放后有人提出"七八"为概数.无实义.象"乱七八稽""七上八下"的"七""八"一样.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曾为此困惑了一千多年,争论了一千多年,但都没有解决问题.直到1978年马王堆汉墓竹简出土,才结束了这场长达一千多年的论争,证明了"七损八益"属于古代房中术,同时也证明了在此以前的所有解释都是错误的,所有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鲁迅先生曾说:"盖神思一端,虽古之胜今,非无前例,而学则构思验实,必与时代之进而俱升,古所未知,后无可愧,且亦无庸讳也.就是说有些事前人不知道,后人用不着替他们惭愧,也用不着隐讳.但我们可以从中接受教训,以免在这些类似的争论中耗费过多的精力,贻误中医学术的发展.2实事求是,正确认识中医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局限中医基本理论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仅从《内经》一书的构成来看,就涉及到医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物候学,食物学,农学,哲学,逻辑学,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之此后两千多年的充实发展,渊邃浩瀚,是长远的研究对象,有取之不尽的研究题材.但也必须看到,在这些理论中,有些是古人对长期临床实践的忠实记载,或是对人体某些实际信息和现象的客观描述,并结合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加以理论阐释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或多种联系,尽管在其理论表述上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以临床医疗实践,实际现象观察为基础的真实记录以及所反映出来的规律都是实实在在的,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否认的,这正是型望垫!羞王生堕叁里垫堑究的思考第21卷第3期中医理论科学价值之所在.因此,为此而进行的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锲而不舍,很可能会有某些新的发现,甚或揭示出西医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尚未认识到的人体生命规律而另一部分内容则是拿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当时还不知道的真实联系,拿虚构来代替缺乏的客观事实,尽管其中所表现出的某些思想可能与后来的某些重大发现相吻合,但毕竟是臆测和思辨的结果. 因此t为此而进行的一切现代研究亦很可能是徒劳的.正因为如此+弄清中医理论中哪些是对实象的客观记录,哪些是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概括,哪些属于思辨的结果抑或臆说,是进行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的前提,也是当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例如,脏象学说中的"心""肝肺肾"等,应该承认都是古人解剖学发现并命名的, 其中部分功能也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如"心主血脉""肝藏血肺主气,司呼吸肾主水"等,这是对客观实象的忠实记录,是可以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的方法加以证实的.而另一部分功能则可能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或通过演绎推理,取类比象而形成的.如.心主神明~心其华在面""心在液为汗"等,就是在"心主血脉" 这一功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概括出来的.即因为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的盛衰最容易从面部表现出来,津入于脉则为血,出于体表则为汗,而血叉为心所主,故"神""面""汗"均与心密切相关.这是以人体的某些实际信息和客观现象为基础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多种联系,虽然目前还难以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给以证实,但因其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可重复,可操作,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因此亦为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并迟早会被现代或未来学术界证明其科学性.再如.在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认为"怒伤肝".当人大怒时,会出现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失眠,食欲不振,脉弦等,中医学将此概括为"肝失琉泄",并以"疏肝理气"之法治疗而每每获效.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特殊联系,具有必然性,稳固性和可重复性,因此这就是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不管"肝失疏泄"与解剖实体上的肝到底有多少联系,也不管现代心理学或生理病理学能否证明"大怒"时解剖实体上的肝会发生多少变异,"怒伤肝'肝失疏泄疏肝理气"所反映出的病因,病理和治疗规律都是不可否认的. 这是中医理论的主体,应尽快加以整理提高.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医学研究的对象已突破了以往生物,生命科学的框架. 朝着整体化,练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运用现代科学的整体观念,系统方法,研究中医理论中所反映出的生理,病理和治疗规律,很有可能带来中医理论的"质"变,并以此推动整个医学体系的发展.无庸讳言,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依椟思辨所得到的结果抑或臆说是大量存在的.如用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所进行的机械甚至僵化的演绎推理+用人体构造牵强附会地类比自然界构成的"天人相应"等,都是以主观臆测的联系来代替实际存在的联系.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典型的缺陷,自不必赘言. 对于那些一时难以判明是非者,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或留给后人解决.事实上,中医理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且随着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知识和经验的逐步积累而不断更新,不断淘汰.例如,《内经》是非常重视五行学说和五运六气理论的,三部九候诊法也曾列专篇论述,但因其内容的贫乏, 僵化,错误或实用性差,或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中医学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小,有的几近淘汰.这是正常的,因为它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李克绍先生在论述"五行的存废问题"时曾说:"任何事物进入历史舞台和退出历史舞台,都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本身的作用所决定的,当祖国医学发展到五行学说还能说明问题或只有五行才能说明问题的时候,五行就自然地应运而生,想废也废不了.但任何事物的历史使命叉都有其局限性, 当中医学发展到五行已不能说明问题,或发17,5山东中医药大学第21卷第3期展到另有说理工具远胜于五行的时候,五行就必然退处于无用之地]."我们应该正视历史事实.充分理解古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些理论问题上的是非曲直,决不可以现代科学水平去苛求古人, 更不能因崇拜偶像而曲意逢迎.3直面现实.正确理解和对待中西医结合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创立我国具有民族特点的新型医药学,早已在我国中西医学界达成共识无庸置疑.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近几十年来,无数中西医学者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治疗手段,临床疗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在研究思路,方法和出发点上存在着严重缺陷.致使中西医结合研究出现向西医学一边倒的局面.中医的传统理论在被动地接受着西医学理论的验证,亦步亦趋地追随着西医学的发展跑了几十年其结果不仅没有使中医学的理论得以证实,得以提高.也不仅投有对整个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给以小补.反而使中医学术在西医学面前越来越萎缩.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几乎丢掉了自身的砝码.丧失了与西医学结合的资格因此.直面现实,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乃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三.中医和西医是从不同角度把握人体的.中医强调整体性,从宏观上,动态上.并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认知生命;西医强调个体分析.从微观上,形态上,并通过还原分析的方法认知生命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中医认为机体局部失调与全身机能失调并重,其主要诊断依据是临床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并特别强调局部与全身状态的综合判断;西医重视局部器官的病变,其主要诊断依据是理化指标与局部器官的症状和体征.并特别强调局部器官病变的多层次检查分析.两种思维方法各有利弊.两种理论体系各有优劣.既有共同点和相融合的交点,也存在着理论体系上的不相容性.西医l9世纪传入中国,不仅扎下了根,而且发展极快.迅速普及城乡t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t 176就得益于在西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 特别是外科,眼科,妇产科等手术疗法.解决了当时国内中医界认为无法医治的许多疾病,且其效立竿见影.这是中医所不及的.同理,中医学之所以能在西医学的巨大冲击面前,在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甚至在当年面对国民党政府要取缔中医,消灭中医的淫威下,仍能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其关键也在于临床治疗效果好,实用性强.而这种西医学无法比拟的,更无法替代的治疗效果.也正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所实现的,且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中西医在认识人体生命过程中各自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也就是说,二者各自均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至少在现阶段,谁也不能代替谁,谁也难以证实或证伪谁.这也是两种医学体系能够长期共存的根本原因.这决不是否定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必要性,也绝对无意将这样重大的命题留交给后人,而是要说明在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结合之前或在逐步结合的过程中.两者(特别是中医)都必须首先认识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在参与共同发展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不断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而最终达到中西医在理论体系和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人体生命规律.从而推动整个医学的发展.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中医理论现代化呼声极高的今天.中医基础理论所亟需解决的问题,不是用西医学的理论验证中医理论,也不是追随西医学的发展亦步亦趋.更不是想方设法西医理论来代替中医理论.而是要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引进现代多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进一步完善,深化中医自身的理论,创立新观点.提出新学说,以便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的治疗效果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在整个医学科学,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加重自身的砝码.否则.如果不注意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正视中西医学科在现阶第2l卷第3期1997年5月山东中医药大学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CM V o[21,No.3MaY.19977t]《伤寒论》关于人体的功能模型1山东中压药太学1996年娅硕士研究生250014 2山东省博兴县人民医院256500R三三々内容提要人体模型是对人体原型的理论摹拟,它集中反映了相应医学模式的"人体观一.与"解剖模型"相比t"功能模型更符台人体的本质和规律.《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建立"三阴三阳"功能模型的理论基础.在三阴三阳模型中,三朋三阳是人体功能子系统,它不同于脏腑,经络.三阴三阳痛是典型的功能性疾病.阳la自和是三朋三阳模型的自主调节机制,治疗疾病必须阻其为中心.三阴三阳模型代表了未来医学模型的发展方向.关键词伤寒论人体模型功能模型三阴三阳功能子系统.中国法分类号Ri一————.¨"人体模型,即医学中对人体本质和规律的理论摹写.任何医学,无论自觉与否,都建立了适合自身理论体系的人体模型.作为对人体原型的理论摹拟,人体模型不但成为医学理解疾病的基础,而且构成了不同医学模式有关人体概念的核心内容.经典西医学以解剖学为基础.构筑了以解剖形态为主体的人体模型.可称为"解剖模型".此模型重视人的解剖形态和实体结构.相对轻视人的整体性和功能过程.中医学以临床证治为基础,创立了以功能活动为主体的人体模型,可称为"功能模型".此模型以自然环境中的形气转化过程模拟人体功能活动.突出了人的整体性和功能过程,因而代表着新式人体模型的发展趋势.本文拟从经典医着《伤寒论》关于人体三阴三阳的理论入手,初步建立以三阴三阳功能活动为主体的功能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为新式人体模型的建立提供一条新思路.1三阴三阳是人体功能子系统三阴三阳,从一阴一阳发展而来.它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个名词术语,《伤寒论》中以其标示人体巨系统的六个子系统.经典的论述和多种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实践证明.三阴三阳六个子系统中每一于系统都是一个涉及多种解剖器官的,功能上相对独立的功能单元.这种功能单元由于"具有以功能联系形成的结构——功能性结构"],因此"带有'纯功能性'的特征,它或者由人的整体功能分化出来,或者由相关的实体结构单元的某些功能项交互作用而形成.往往与实体结构单元存在着复杂的交叉关系,系统论把它称为功能于系统,或概念性单元lI'.三阴三阳功能于系统是一系列解剖单元的一系列功能项的总功能,它与实体解段存在着的某些不相容性,一味追随着西医学的发展进行亦步亦趋的证实性研究,中医理论乃至整个中医学将会面临主体性危机.2国家中医管理局编.建国∞年科技成就北京;中医古藉出版社.1989.22~243鲁迅鲁迅生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64参考文献.:的46产生'应用厦前途山东中医学院学1许志泉.中医学术语的多卫性覆标准化.山东中医学(收稿日期1997--08--18) 院.1984-i8{5):32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