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与现代传播
关于中国歌剧当代性的几点阐释
关于中国歌剧当代性的几点阐释中国歌剧在表现形式上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中国歌剧通常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而在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歌剧需要有新的表现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歌剧的创新手法,例如融入现代舞蹈、电子音乐等元素,使得中国歌剧更加现代化和时尚。
中国歌剧在题材选择上需要多元化。
传统的中国歌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为题材,而在当代社会,我们也需要有更多关于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歌剧作品。
可以选取一些当代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作为歌剧的题材,以反映当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多元化的题材选择,中国歌剧可以更好地贴近当代观众的生活和情感。
中国歌剧在舞台设计上需要追求创新和高品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在舞台设计上,中国歌剧需要追求更高的创新和高品质,以使得观众在观赏歌剧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
可以引入一些先进的舞台技术和灯光效果,使得中国歌剧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
中国歌剧在表演形式上需要注重演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歌剧表演是一个艰苦而综合的艺术形式,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戏剧技巧,同时还需要有创新能力和表现力。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重视对歌剧演员的培养和训练,使得他们能够适应当代中国歌剧的发展需要,同时在表演形式上得到更高的提升和突破。
中国歌剧在当代社会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更新,以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和口味。
通过在表现形式上与时俱进、在题材选择上多元化、在舞台设计上追求创新和在表演形式上注重演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中国歌剧才能够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展现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希望中国歌剧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能够走得更加稳健和光明。
中国歌剧创作的当下现实和未来繁荣[精品资料]
中国歌剧创作的当下现实和未来繁荣-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我国歌剧创作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征程,艺术成就巨大,正反面经验丰富。
当代歌剧家在举步迈向21世纪之际,必须在一度创作中提高剧作家和作曲家的音乐戏剧意识,增强自律意识,拒绝“三浮”,回归严肃创造,达成用经典作品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崇高使命;而各级政府,则应为创建我国歌剧艺术多元生态提供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中国歌剧;音乐艺术;一度创作;音乐戏剧意识;中国形象;国家行为;艺术作品;现状;繁荣J70 A中国歌剧创作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征程。
与欧美歌剧相比,我们的发展历史虽不长,且也经历过种种风雨和曲折,但就中国歌剧发展史的整体而言,其艺术成就之巨大,正反面经验之丰富,社会影响之深广,非但令中国艺术家为之骄傲,也使向来对中国歌剧知之甚少的欧美同行刮目相看。
当我们以款款深情刚刚告别20世纪,满怀豪情举步迈向21世纪之际,歌剧艺术家一方面肩负“走出去”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光荣使命,运用自己毕生钟爱的歌剧艺术,以满足中国广大观众日常增长的审美需求,并向各国同行和世界人民展示中国风貌和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它也面临着来自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艺术与市场、体制与改革等方面的诸多严峻挑战。
因此,如何克服困难,应对挑战,顺应历史潮流,达成光荣使命,便是中国歌剧从业者不得不思考的重大课题。
为此,本文将围绕与歌剧艺术发展的核心部位——即创作——密切相关的若干命题展开论述。
一、一度创作:提高剧作家和作曲家的音乐戏剧意识歌剧创作的核心命题是一度创作,也即文学剧本创作和音乐创作;而一度创作的核心命题则是剧作家和作曲家的音乐戏剧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修养和技巧问题。
虽然,同为高度综合的音乐戏剧样式,歌剧与音乐剧之一度创作在处理音乐与戏剧两大艺术元素的相互关系及其综合形态、综合方法和综合程度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则、特点和技巧,但无论是歌剧还是音乐剧,都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因此,都必须实现音乐与戏剧两大元素在其艺术本体形态中的彼此依存、相互渗透和高度综合,都必须实现戏剧的音乐化和音乐的戏剧化,都必须在音乐与戏剧的高度化合中充分体现歌剧音乐剧艺术所独有的综合美质,产生综合效应。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民族歌剧是中国民族音乐剧中的一种,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民族歌剧的建设也逐渐成为了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对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中国歌剧文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一、民族歌剧建设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民族歌剧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中国的歌剧艺术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当时,中国政府对歌剧艺术的扶持和鼓励,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歌剧创作迅速发展,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歌剧如《白毛女》、《甜蜜的秋天》等相继问世,成为了当时中国音乐剧市场的佳作。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族歌剧创作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歌剧艺术陷入了停滞期。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民族歌剧才逐渐恢复了生机。
当今,中国的民族歌剧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创作数量上有所增长,更在质量和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
民族歌剧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中不断创新,为中国歌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中国的现代歌剧文化有了明显的发展。
在中国大陆地区,许多歌剧团体和剧院应运而生,推动着中国歌剧文化的蓬勃发展。
一些优秀的现代歌剧作品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成功,还在国际间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中国的歌剧艺术人才也在不断培养和壮大。
许多歌剧院校和机构在悄然创新,为中国的歌剧文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才的涌现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国歌剧的国际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现代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歌剧文化面临着年轻观众的缺失、剧目创作的单一化等问题。
如何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如何为歌剧创作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都是中国现代歌剧文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中国歌剧当代性的几点阐释
关于中国歌剧当代性的几点阐释中国歌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延续与创新,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歌剧的当代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中国歌剧的当代性展开几点阐释,探讨中国歌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中国歌剧在题材和内容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当代化特征。
传统的中国歌剧以历史故事和传统戏曲剧目为主题,但随着社会的变化,现代题材的歌剧作品也越来越多。
一些歌剧作品以当代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如《白毛女》、《刘三姐》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表现,使得中国歌剧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一些以中国当代经济、文化、社会问题为题材的歌剧作品也逐渐受到关注,这些作品既承载着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念,也彰显了中国歌剧在当代社会中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中国歌剧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中国歌剧以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为主,而在当代中国歌剧舞台上,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一些新创作的歌剧作品也在舞台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更加现代化的舞台设计和表现形式,呈现出了更加时尚和大气的视觉效果。
中国歌剧的音乐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吸纳了更多的世界音乐元素,使得中国歌剧的音乐更具有包容性和国际化的特点。
中国歌剧在制作和演出上也体现出了更加现代化的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歌剧的制作和演出也借助了更先进的科技手段,不仅在舞台效果上进行了大量创新,还在音响、灯光、舞美等方面进行了现代化改造。
中国歌剧的演出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有大型的歌剧院和剧场演出,还有许多以流动式演出为特色的歌剧表演形式,使得中国歌剧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观赏需求。
中国歌剧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中国歌剧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越来越多元化,中国歌剧作品在国外的成功演出也更加频繁,中国歌剧演员和制作团队也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歌剧演出和交流活动。
歌剧表演的未来发展与趋势
歌剧表演的未来发展与趋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歌剧表演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转变。
传统的歌剧舞台将逐渐被创新的技术应用所取代,以满足现代观众对视听体验的追求。
同时,面对现实问题,如市场流失以及观众年龄结构的变化,歌剧界也在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场景,以保持其受众基础并吸引新的观众。
本文将探讨歌剧表演的未来发展与趋势,并从技术创新、多元化表演形式以及社会参与等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技术创新将对歌剧表演产生深远的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将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歌剧的魅力。
通过将数字投影与传统舞台相结合,观众可以在感官上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将使歌剧演唱更具个性化和多样化。
观众可以通过个人化的音频设备,根据自己的口味和情感需求选择不同版本的演唱家,为观众提供更广泛的选择。
其次,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将成为未来歌剧表演的趋势之一。
传统的歌剧表演形式多以大规模的舞台布景和豪华的服装为特点,但现代观众对于现代性和实用性的诉求越来越高。
因此,小型剧院和更加简约的舞台设计逐渐受到青睐。
此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合作也将成为未来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将电影制作与歌剧表演相结合,将会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
此外,音乐剧的兴起,也为歌剧表演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市场机遇。
社会参与将成为未来歌剧表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观众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参与到表演中,而不仅仅是被动地观赏。
歌剧界可以通过组织与观众进行互动的工作坊、演出预热活动等方式,加强观众与表演之间的联系。
此外,社交媒体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观众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后感,与其他观众进行讨论,从而增强他们对歌剧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然而,歌剧表演的未来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
首先,技术的应用需要适度,不能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了核心的艺术表达与传达。
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能够提供更加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它们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舞台表演。
浅谈歌剧艺术在国内的普及发展问题
浅谈歌剧艺术在国内的普及发展问题摘要:歌剧艺术在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歌剧艺术起源于意大利,是16世纪的产物,随后迅速发展,意大利的歌剧艺术曾经对于欧等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冲击。
后被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音乐造成了重大影响,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本文主要论述歌剧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以及产生的文化冲击和交融。
关键词:歌剧艺术国内发展歌剧艺术是一种源于西方的艺术,它是通过用歌唱的方式把情景演绎出来的艺术,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我国的艺术大家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互学习的形式,演绎出中国歌剧的魅力。
一、什么是歌剧(一)歌剧的定义通俗来讲,歌剧是一种由唱和表演共同组成的艺术,是音乐和戏剧的完美融合,在舞台上交相呼应,共同演绎,它不仅仅局限于时间和空间,它是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共同冲击。
音乐在其中的作用是首位的,戏剧处于次位,但是也是极其重要的存在。
戏剧的表达形式是靠着语言的歌声昂扬前进,浪漫十足。
(二)歌剧的五种形式第一种,宣叙调。
通俗来讲就是用接近于朗诵的方式自由的表达,主要用在衔接剧情的发展。
第二种,咏叹调。
在歌剧发生到比较能够表达表演者情绪的时候,以独自唱的方式进行抒发。
第三种,重唱。
是用在情感大起大落的时候,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表达人物的不同点。
第四种,合唱。
这种方式比较强调氛围塑造氛围。
第五种,乐队。
起着刻画、衬托、陪衬的作用。
二、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一)建国以前――20世纪20年代,中国歌剧从萌芽到成熟以及演变成综合表演方式的初步体现20世纪初,许多新鲜文化传入中国,五四运动让外国的思想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使得西方的艺术形式逐渐显现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是对于歌剧艺术来说,当时的人们对这项艺术并不十分热衷,一方面有着当时的政府并不支持未来的艺术发展,没有有效的传播和扶持。
另一方面,当时人们的思想比较固化,传统思想的教育让人们对于外来的歌剧艺术并不感冒,显得有些排斥和淡然。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回顾与未来方向的思考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回顾与未来方向的思考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民族歌剧不仅是中国音乐剧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国内外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开拓期、发展壮大期和现代化进程。
1.开拓期20世纪初,中国的戏剧艺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歌剧形式主要是受到西方歌剧和国内传统戏曲的影响,进一步开创了中国音乐剧的特色。
1919年,上海太白剧社演出了民族歌剧《战马嘶风》,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开创之始。
2.发展壮大期1929年,延安革命根据地的“秀玉洞戏剧团”演出了中国第一部以红色经典题材为主题的民族歌剧《黄河大合唱》,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
此后,民族歌剧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深入推广,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民族歌剧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梅兰芳、谭富英、姜春亭等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3.现代化进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中国民族歌剧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音乐市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民族歌剧在广大的音乐爱好者中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新生代演员不断涌现,歌剧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得到了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的创新。
二、未来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中国民族歌剧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精品创作、国际化融合和多元化发展。
1.精品创作民族歌剧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创作。
未来,中国民族歌剧应积极出产精品,重点突破故事主题、音乐创作等方面,树立起更多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民族歌剧代表作。
同时,中国应不断加强剧作人才培养和创作环境创造。
2.国际化融合国际化融合是民族歌剧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民族歌剧应注重海外的传播,借助多元文化背景和创新表现形式的帮助,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推动民族歌剧的国际化进展。
浅谈中国歌剧发展
浅谈中国歌剧发展中国歌剧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方歌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歌剧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模仿西方歌剧到融合中西文化的转变,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中国歌剧的发展和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国歌剧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出现了西方歌剧的演出。
这些歌剧演出吸引了一大批中国观众,并给中国的音乐艺术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中国当时的艺术家们开始模仿西方歌剧,并创作了一些模仿西方歌剧风格的作品,如《牙龙》、《贝加尔湖女神》等。
这些作品在中国当时艺术界引起了一定的轰动,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这些作品没有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
随着中国文化的兴盛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歌剧开始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歌剧的独特风格。
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戏曲形式与西方歌剧的相互融合,推动了中国歌剧的发展。
而且在现代中国,许多新的歌剧作品也开始涌现出来,如《茉莉花》、《白毛女》等,这些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和舞台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中国歌剧的独特魅力。
二、中国歌剧的特点1. 融合中西文化。
中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和音乐语言,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古典音乐、戏曲表演方式等。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歌剧在音乐、舞台表现、剧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种兼具东西方特色的歌剧艺术形式。
2.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歌剧的表现形式多样,不仅有京剧、豫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形式,还有现代歌剧、民族歌剧、轻歌剧等多种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歌剧作品在音乐、舞台表现方式、剧情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歌剧艺术。
中国歌剧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歌剧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创作理念、题材选择、音乐风格、歌唱表演等。
以下是对中国歌剧传承与发展的简要概述:
1.创作理念的演变:中国歌剧的创作理念经历了从借鉴西方歌剧到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观
念的转变。
早期的中国歌剧创作深受西方歌剧的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作曲家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形式,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元素融入到歌剧创作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理念。
2.题材的多样化:中国歌剧的题材选择广泛多样,既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题材;既有悲剧,也有
喜剧。
其中,历史题材是中国歌剧的重要特色之一,许多作品以历史事件、人物为背景,通过音乐和戏剧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辉煌和沧桑。
3.音乐风格的探索与创新:中国歌剧的音乐风格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
早期的中国歌剧多采用西
洋音乐技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作曲家们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洋音乐技法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
此外,一些作品还大胆尝试了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为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4.歌唱表演的多元化:中国歌剧的歌唱表演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
早期的中国歌剧多采用西洋歌
剧的歌唱方法,而现在,许多歌手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声乐技巧融入到歌剧表演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唱表演风格。
同时,一些歌手还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将不同音乐流派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为中国歌剧的表演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中国歌剧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变化,中国歌剧仍需不断适应和创新,以保持其活力和生命力。
歌剧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命运
五四运动歌剧艺术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至今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在这9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探索期和发展期而走向成熟[2]。
一、创生期: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40年代初,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秧歌剧从此脱颖而出,代表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
(4)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望夫云》、《阿依古丽》。(5)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二、探索期: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歌剧的创作思路分为五种方式。(1)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红霞》等,还有陈紫等创作的《窦娥冤》等歌剧影响也较大。(2)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历史剧、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3)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
二、发展时期:新时期的中国歌剧创作,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俗化和雅化两种趋势[3]:(1)雅化趋势。就是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
浅谈中国歌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命运 摘要:西方的歌剧艺术.“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始终伴随着中国民族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发展和繁荣,中国歌剧在今天却走向了低谷,本文结合历史探讨歌剧现状和走出低谷的出路
浅谈中国歌剧的发展
浅谈中国歌剧的发展浅谈中国歌剧的发展中国歌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近代中国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
它融合了西方歌剧的表现方式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歌剧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三个方面,浅谈中国歌剧的发展情况。
首先要介绍的是歌剧的起源。
中国歌剧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歌剧开始在中国普及,揭开了中国歌剧发展的序幕。
当时,上海成为歌剧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
上海歌剧团成立于1917年,是中国最早的歌剧团体之一。
这个团体引进了多部西方经典歌剧,并进行了多次演出,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歌剧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形成了各个地区的歌剧剧团,如北京歌剧院、天津歌剧院、广州歌剧院等,为中国歌剧舞台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歌剧主要受到西方歌剧的影响,表演形式也多以外语演出为主。
直到1930年代,随着中国现代歌剧的出现,中国歌剧开始发展出独特的风格。
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牡丹亭》就是中国现代歌剧的代表作,它融汇了中国传统的戏曲元素和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中国歌剧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从此之后,中国歌剧开始逐渐走向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创作人才和演唱家。
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时期,中国歌剧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艺术创作和演出受到限制。
但是,歌剧艺术仍然坚持下去,70年代后期又迎来了一波复苏,创作和演出规模逐渐扩大,一批优秀的作品相继问世。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歌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外合作演出频繁,演出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如今,中国歌剧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走向国际舞台。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歌剧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歌剧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歌剧市场的逐渐扩大,为创作和演出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许多新作品陆续亮相,涉及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化。
中国歌剧在现代在现代中国音乐中的地位与意义五篇
中国歌剧在现代在现代中国音乐中的地位与意义五篇第一篇:中国歌剧在现代在现代中国音乐中的地位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精神领域中的空白逐渐显露出来。
歌剧是即能陶冶情操又不失趣味的艺术种类,它的剧本里到处是理性的娱乐,而音乐则赋予了它感性的娱乐,二者的合一成为高级的文化娱乐享受。
歌剧作为欧洲近两个世纪的重要文化保存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沉淀,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水平。
歌剧是一门集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一般认为,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
在那之后,歌剧几个世纪里慢慢的变化、发展着,出现了无数精品佳作,如《阿依达》、《图兰朵》、《茶花女》、《魔笛》等歌剧,一直流传至今。
歌剧便成为了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洋歌剧自二十世纪初叶进入中国。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中国的戏曲艺术融合,中国歌剧在借鉴西洋歌剧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程式与中华民族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的中国歌剧。
如新秧歌剧《兄妹开荒》、《一朵红花》、《夫妻识字》等。
到了40年代中期,民族风格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
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是中华民族歌剧的丰碑之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1964年首演于北京。
该剧由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担任编剧,著名作曲家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该剧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在全国歌剧舞台独领风骚,成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剧精品。
1964年后,歌剧《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享誉国内外,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影响了几代观众。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回顾与未来方向的思考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回顾与未来方向的思考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融合了古典戏曲和现代音乐元素,以歌唱、舞蹈、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段,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中国民族歌剧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代表作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民族歌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一、发展回顾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动荡时期,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文化人士积极倡导民族自强,文化自立,提出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和创新实践,其中就包括了对中国音乐艺术的探索和发展。
最早的民族歌剧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当时一些文化团体和音乐团体开始试图将西方的歌剧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戏曲形式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民族题材的歌剧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剧本和表演方面具有中国特色,而且通过讲述中国古代英雄和传奇故事,展现了中国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在这一时期,民族歌剧在中国的文化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有一批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问世,如《白毛女》、《沙家浜》等,而且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创作、表演技术和舞台制作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民族歌剧作品的创新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民族歌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市场逐渐开放,民族歌剧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也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在这一时期,一些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如《红色娘子军》、《龙的传人》等不断涌现,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于中国歌剧当代性的几点阐释
关于中国歌剧当代性的几点阐释【摘要】中国歌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不断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当代性。
本文将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和当代性的重要性引入,探讨中国歌剧如何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以及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意义。
对比分析中国歌剧与国际歌剧的差异,探讨中国歌剧创作和演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走向国际舞台的途径和策略。
结论部分强调中国歌剧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注重传承和创新并重的发展策略,以及将中国歌剧的当代性作为中国文化艺术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歌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其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歌剧,当代性,传统与现代融合,角色和意义,国际对比分析,创作挑战和机遇,国际舞台,探索创新,传承和创新,文化艺术复兴。
1. 引言1.1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在那个时候,西方歌剧在中国开始有所流行。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歌剧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歌剧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大量优秀的作品涌现出来,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歌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国歌剧开始探索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中国歌剧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与国际歌剧进行交流与对比,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是中国歌剧当代性的重要基础,只有深入挖掘和传承好中国歌剧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引领中国歌剧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1.2 中国歌剧当代性的重要性中国歌剧当代性的重要性在于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承载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中国歌剧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和展示的窗口。
试论中国歌剧艺术的民族特征与未来发展
试论中国歌剧艺术的民族特征与未来发展中国歌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特征与历史沿革,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歌剧艺术如何体现民族特征,并在未来的发展中继承和创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本文将试论中国歌剧艺术的民族特征与未来发展,通过对中国歌剧艺术的历史、特点、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歌剧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特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歌剧艺术的民族特征体现在其历史源远流长、传统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等方面。
中国歌剧起源于中国戏曲,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
中国古典戏曲如京剧、黄梅戏、川剧等,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韵律,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而中国歌剧在20世纪初引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并吸收西方歌剧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形式。
中国歌剧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人物的情感表现和音乐的韵律美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加强民族特色的体现,推动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歌剧艺术在传承传统的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中国歌剧应当积极融合当代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拓展表现手法,提升艺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
中国歌剧艺术还应当深入挖掘民族音乐元素,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注重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点,不断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并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艺术家参与到中国歌剧艺术的创作与表演中。
中国歌剧艺术还应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歌剧艺术的全球化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歌剧艺术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平台,提升中国歌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歌剧艺术应当加强与国际知名歌剧院团体、艺术家的交流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表现手法和理念,不断提高中国歌剧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力,促进中国歌剧艺术向世界输出,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成就。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回顾与未来方向的思考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回顾与未来方向的思考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20世纪初引进和发展以来,一直在中国音乐剧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歌剧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为观众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西方音乐剧和歌剧开始进入中国,对中国的音乐舞台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民族歌剧最早的版本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的上海和北京,当时的民族歌剧受到了欧洲歌剧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戏曲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民族歌剧不断发展壮大,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黄自、叶廷、郑振铎、赵元任等的著名歌剧作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音乐舞台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民族歌剧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随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中国民族歌剧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为中国的音乐舞台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此期间,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不断取得突破,涌现了一批经典的作品,如《白毛女》、《海港》、《红色娘子军》等,成为中国音乐舞台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民族歌剧也不断创新,吸取了西方音乐剧的元素,为中国的音乐舞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民族歌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一些大城市,音乐剧和歌剧的演出已经成为了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对音乐剧和歌剧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一些企业和文化机构也开始加大对音乐剧和歌剧的投资和支持,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中国民族歌剧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民族歌剧的受众群体相对较窄,很多作品在市场上并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由于缺乏原创作品的创作和推广渠道,一些优秀的作品无法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由于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管理团队,对于民族歌剧的推广和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困境。
对中国歌剧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探讨
对中国歌剧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探讨尽管中国已经积累了一些著名的歌剧剧目,有的甚至可以说达到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地步,但这些剧目或是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内容过于直白的剧情故事,或是囿于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化的音乐语言和结构,在艺术高度上还难以和世界所公认的西方歌剧经典剧目相抗衡,因而也难以在国际歌剧舞台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我国歌剧事业发展的关注逐步增多,其原因至少隐含了两个因素: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遂成了令人瞩目的焦点话题,如何创造具有深刻时代性和深度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产品”,塑造与当下经济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文化实力”,进而提升文化自信,已成为一种普遍而潜在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歌剧作为一种大型的综合的音乐-戏剧艺术,它的创作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舞台艺术的发展水平。
同时,相较于其他音乐门类(器乐独奏、室内乐、管弦乐等)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歌剧的创作相对较为滞后。
由此,诸多有识之士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歌剧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发展中国歌剧的问题并不是到今天才成为了一个焦点。
在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两个创作的高峰时期:一个是上世纪中叶,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剧目红遍大江南北为顶点;另一个是1980年代,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从理念到技法的探索都十分活跃,各种艺术思潮、戏剧观念和作曲技法对歌剧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这两个高峰的出现和发展进程的起起落落,音乐界对如何发展中国歌剧也有过多次争论。
但中国歌剧究竟如何可为?又如何为之?中国歌剧的路线和方向到底在哪里?对此问题各方并未达成共识,可谓“众说纷纭”、“各据其理”。
当然,要为当前我国歌剧的发展提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案并不容易。
我们认为,把“Opera”一词翻译为“歌剧”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误会”。
这个词是意大利语“opus”(作品)的复数,它的内涵也绝不仅仅意味着“带有歌唱的戏剧”,而其本意是指“音乐戏剧”——从对这一纯粹舶来品的翻译也可见在中国发展歌剧事业绝非易事。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民族歌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故事情节和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为基础,通过歌唱、舞蹈和戏剧等形式来展现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史悠久,但在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中,其地位和作用逐渐减弱。
探索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中国歌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歌剧建设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歌剧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歌剧在中国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类型,其中民族歌剧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建立了一系列的经典作品,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歌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歌剧在中国的地位逐渐式微。
现代社会的变迁,使得观众对于民族歌剧的需求逐渐降低,民族歌剧在舞台上的表现也逐渐受到限制。
与此国际化的浪潮也给传统的民族歌剧文化带来了冲击,一些外来的音乐文化逐渐侵蚀了传统的民族歌剧文化,导致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
民族歌剧建设与现代歌剧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复杂问题。
民族歌剧作为中国歌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对现代歌剧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为民族歌剧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资源支持,如技术、人才等,这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歌剧建设与现代歌剧文化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民族歌剧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其受众面临着急剧减少的趋势,这也使得民族歌剧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变得相对有限。
与此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也有可能对民族歌剧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对传统的民族歌剧进行革新和改良,可能会导致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丧失,这对于民族歌剧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论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与现代传播
论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与现代流传歌剧(意大利语: opera )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整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也即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所以和经典音乐同样,流行程度不及今世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20 世纪初,黎锦辉作为中国歌剧的开荒者,创作了少儿歌舞剧。
新中国成立以后,歌剧创作的思想模式有所变化,有的继承了戏剧传统,有的对民间歌舞剧进行改编,有的依旧借鉴西方歌剧的经验,逐渐趋于雅化或许俗化。
能够说建国以后的十年是丰产的十年,歌剧的表现题材不停地拓宽。
进入 80 年月此后,跟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歌剧艺术也经历了恢复与进步,不停突显中国歌剧的特点。
一、中国歌剧艺术的特点1.中国歌剧拥有宽泛的民众性20 世纪 30 年月,延安也出现了《乡村曲》和《军民进行曲》这两部作品。
从作品的名称上不难看出其创作的扎实的民众基础。
不久以后,歌剧创作者深入体验延安秧歌运动,并依此创作了《兄妹开荒》、《夫妇识字》等翩翩起舞的舞剧形式。
新中国成立此后,固然歌剧的创作思想形式有所变化,可是以民间歌舞为基础,切近民众生活的作品依旧好多,如继承传统戏剧的《小二黑成婚》、《刘三姐》这些作品都在社会上惹起了激烈的反应。
2009 年起国家大剧院便开始举办了国际歌剧演出,众多歌剧艺术者的参加,几万名观众的响应,足见中国古典的歌剧艺术的扎实的民众基础。
2.中国歌剧拥有必定的独创性中国歌剧的开荒者黎锦晖创作了少儿歌舞剧。
大型歌剧《白毛女》的出生是中国歌剧发展的里程碑,它标记着中国歌剧正在追求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中国歌剧体裁的选择更为的多样性,音乐的创作,舞台的设计都在不停进步。
以后《白毛女》的创作经验被此后的歌剧创作者借鉴,他们坚持之内容需要为出发点,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创作方法。
如《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出生。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中国歌剧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歌剧剧种如京剧、黄梅戏、秦腔等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并逐渐发展为中国特有的戏曲艺术形式。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的歌剧文化也在逐步转型和升级,民族歌剧的建设与发展就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民族歌剧作为中国歌剧文化的创新和新生代,是以中国文化为主线,以中国民族特色为基础,以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要题材,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旨在通过音乐和舞台表演的形式,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在中国的民族歌剧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和进展。
例如,著名的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已经成为国内外艺术界公认的佳作,并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演出。
同时,民族歌剧的建设也为当代中国歌剧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途径。
然而,在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随着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民族歌剧面临着如何在中国现代文化环境下,持续地保持和发掘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的问题。
同时,民族歌剧的创作、演出和宣传体系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大众文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探析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我们需要结合当代艺术与文化领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加强民族歌剧的建设和推广。
首先,应该进一步增强民族歌剧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充分挖掘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多元魅力,创新和丰富中国歌剧的题材和风格,以满足现代中国大众文化和多元化文化发展的需求。
其次,应该注重培养民族歌剧的创作人才和演员人才,提升中国歌剧的整体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同时,还要加强中国歌剧的现代技术支持和舞台设备装备,以提高民族歌剧的演出质量和效果。
最后,应该加强民族歌剧的国际推广和交流合作,以扩大中国歌剧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通过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歌剧文化的走向世界,进一步扩大民族歌剧的国际知名度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与现代传播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歌剧呈现多模式发展的趋势,题材不断拓宽。
其扎实的群众基础,自身的独创性以及包容性促使中国歌剧本身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中国歌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一是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恰当的营销策略;二是重视歌剧市场运营;三是观众的培养;四是需要高质量的传媒手段。
关键词:中国歌剧艺术;市场定位;营销策略歌剧(意大利语:opera)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也即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20世纪初,黎锦辉作为中国歌剧的拓荒者,创作了儿童歌舞剧。
新中国成立之后,歌剧创作的思维模式有所变化,有的继承了戏剧传统,有的对民间歌舞剧进行改编,有的依然借鉴西方歌剧的经验,逐步趋于雅化或者俗化。
可以说建国之后的十年是丰收的十年,歌剧的表现题材不断地拓宽。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歌剧艺术也经历了恢复与进步,不断凸显中国歌剧的特色。
一、中国歌剧艺术的特色1.中国歌剧具有广泛的群众性20世纪30年代,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和《军民进行曲》这两部作品。
从作品的名称上不难看出其创作的扎实的群众基础。
不久之后,歌剧创作者深入体验延安秧歌运动,并依此创作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载歌载舞的舞剧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歌剧的创作思维形式有所变化,但是以民间歌舞为基础,贴近群众生活的作品依然很多,如继承传统戏剧的《小二黑结婚》、《刘三姐》这些作品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09年起国家大剧院便开始举办了国际歌剧演出,众多歌剧艺术者的参与,几万名观众的响应,足见中国古典的歌剧艺术的扎实的群众基础。
2.中国歌剧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中国歌剧的拓荒者黎锦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
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是中国歌剧发展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歌剧正在寻求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中国歌剧体裁的选择更加的多样性,音乐的创作,舞台的设计都在不断进步。
之后《白毛女》的创作经验被以后的歌剧创作者借鉴,他们坚持以内容需要为出发点,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创作方法。
如《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诞生。
3.部分中国歌剧也融合了西方歌剧的特色,具有包容性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上海、重庆等城市的歌剧创作者采用土洋结合的方式探索并且拓宽了歌剧的体裁,如《西施》、《洪湖赤卫队》、《桃花源》、《红珊瑚》、《上海之歌》、《大地之歌》、《江姐》等作品,成为了当时的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大多数都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这些探索性的剧目使中国的歌剧内容更加丰富,舞台的表现形式多元化。
建国以后的17年里,作品《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阿依古丽》等也更多地以西洋歌剧为参照体系。
二、中国歌剧艺术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但是如何在现代推广和传播中国的古典艺术成为了歌剧创作者的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歌剧缺乏原创力,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具有欣赏的艺术性的作品较少。
最主要的是是观众基础和市场基础比较薄弱。
目前中国电视收视率比较高的节目是由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好声音》。
从这一节目各个参赛选手所选择的歌曲不难看出,中国的歌剧表演在年轻人的一代失去了原有的能量。
虽然各个高校在对声乐专业学生的教学中,仍然以美声为主,但是年轻的学生可能更加青睐于能够体现时代主题的流行、摇滚或爵士等,所以中国的歌剧艺术缺乏青年观众的支持与认可。
此外中国的歌剧艺术缺乏一些资金的支持,而歌剧创作者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剧的创作中。
中国的各大歌剧院团忙于为“口粮”奔波,剧目的艺术质量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这无论是对以后歌剧人才的培养还是歌剧本身的发展都是主要的障碍。
三、中国歌剧艺术的传播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歌剧艺术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这一大背景下,如果剧院没有自己的特色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现代的歌剧市场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歌剧艺术所带来的美声的精妙绝伦,更可以领略到现代科技所赋予的视觉冲击的魅力,里面渗透了更多戏剧的元素。
广大歌剧艺术创造者也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
以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演的《白毛女》、《原野》等剧目为主要代表,中国歌剧还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典歌剧艺术的魅力。
《赵氏孤儿》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曾被法国文豪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国家大剧院将其打造成经典的歌剧《赵氏孤儿》,2012年6月首演之后,这部歌剧赢得了世界歌剧爱好者的好评与赞许。
今年九月,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赵氏孤儿》将再次登上大剧院的舞台,奉献一台艺术品质精湛、情感真挚的舞台精品。
著名导演陈薪伊执导,著名指挥吕嘉执棒,袁晨野、孙砾、陈勇、张英席、幺红、周晓琳等著名歌唱家将再度联袂演绎这个恢弘且悲壮的故事。
在这部歌剧中,《孩子,我们怎么办》、《饥饿啊,饥饿》、《雨越下越猛》、《我已无力同行》等深情动人、感人肺腑的咏叹调不断冲击着观众的灵魂。
那么中国的歌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1.歌剧需要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恰当的营销策略国家大剧院市场部部长王威曾说道,剧院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与市场对接,由国家大剧院自制的《假面舞会》便成功的验证了这一点。
目前国内的歌剧市场呈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如国家大剧院每年的歌剧演出达到几百场次,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存在一些危机,最重要的是歌剧题材的比例是严重失调的。
具有西方古典音乐的歌剧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大,而中国文化相关的歌剧题材少之又少。
对于国内欣赏歌剧的中国人来讲无疑是一份忧虑。
走高端路线的歌剧与国人之间存在着一定断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是需要歌剧创作者让歌剧走入人心,吸引群众的好奇心,慢慢提高歌剧创作的档次。
2.重视歌剧的市场运营自制的歌剧需要花费高额的成本,对于国内各大歌剧院来说,歌剧的市场如何运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西洋歌剧与之不同,它有专业的主创团队,可调配的资源相对丰富。
而要在自制歌剧中获得一定的利润,除了歌剧本身的票房之外,当然更离不开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捐赠。
所以如何获得某些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捐赠变成了一个难题。
有些人一直认为如国家歌剧院这样的演出单位的财政支出应该是由国家来承担的。
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加大我国政府的财政压力,最主要的是这些运营机构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停滞不前,会使我国的歌剧艺术拉大与西方歌剧艺术的差距。
美国西雅图歌剧院第二任院长斯百特·杰金斯曾经指出,西雅图歌剧院的全年营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于个体捐赠的。
个体捐赠者有特权购买歌剧院的演出票,这中特权无疑会给个体捐赠者带来动力。
个体捐赠者长期稳定的支持才是歌剧院创作自制的高质量的歌剧的物质基础。
这个销售策略实际上促进了歌剧院制作和运营的良性循环。
当然政府对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可以效仿美国。
美国政府通过降低税收标准,使企业或者个人捐赠出部分的盈利。
这样,企业与个人在获得行善的美名同时,也可以少上交税务。
对于他们来说是件鱼与熊掌兼得的事情。
文化产业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3.观众的培养对于中国古典歌剧艺术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2012年,国家大剧院追求歌剧艺术的国际化、高标准,举办了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并邀请到了多家中外表演机构的领军人物。
在这次论坛中,大家仍然把焦点放在歌剧观众培养上。
这里,中国的各大剧院可以借鉴英国威尔士国家歌剧院的经验。
该剧院的院长表示,在每一部歌剧作品问世之后,该剧院认真策划从宣传到表演的每一个环节。
例如宣传产品可以采用纸质的方式或者是电子版的形式,把所宣传的歌剧的创作背景、剧情等制作成光盘,使观众真正了解该歌剧,建立观众的信心,获得他们的支持。
同时,户外的各种宣传都是必不可少的,如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歌剧表演者或者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户外的演出活动,在群众中普及艺术教育特别是对歌剧艺术的欣赏教育。
当一部歌剧作品的表演结束以后,邀请观众参加对该部作品的讨论,倾听观众的心声,这样不断可以缩短演出单位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最终要的可以参考观众给予的有价值的建议提高歌剧的创作与演出效果。
当然对于歌剧艺术的发展来说,培养“潜在”的观众如年轻的后备军是必要的。
随着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美通”、“民通”的传入,能够真正欣赏中国古典歌剧艺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为了培养新一代的后备力量,歌剧院可以要求专业技能较高的歌剧表演者走进校园,对歌剧爱好者特别是高中生进行专业的音乐培训,激发学生对中国歌剧艺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歌剧知识与舞台经验,为中国歌剧艺术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4.伴随科技的进步,中国古典的歌剧艺术需要高质量的传媒手段经常在网络或者是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标题:纽约“高清歌剧”来了、上海乐迷走进“高清歌剧”时代、高清歌剧落户中国,足不出“沪”赏纽约大都会。
2006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与NCM合作,向国内著名的电影院线、大学校园进行卫星转播。
这种提前录制的“高清歌剧”如同在电影院欣赏电影一般,音响将还原歌剧现场的声音效果,观众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歌剧。
为了配合“高清歌剧”的播放,上海大剧院还策划了演出讲座,特别的布置也会让观众有全新的体验。
这样的演出方式不仅有利于建立广泛的观众群体,也为艺术的推广赢得了更大的关注度。
很多观众在微博上发留言阐述自己对高清歌剧的观点与看法,这些都不难看出目前歌剧的传播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传媒阶段。
而对于中国古典的歌剧技术而言,除了上述的在歌剧的创作上应时代精神之外,更应该体现出科技的进步。
国家大剧院也有专门供观众体验的社区,观众可以翻阅一页一页的页面,了解歌剧的信息动态。
中国古典的歌剧艺术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歌剧创作者与爱好者以及广大的群众都有义务努力地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1]王立改.浅析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J].美与时代,2004,(9).[2]汤胜利.歌剧《白毛女》诞生前后[J].党史文汇,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