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理论,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获得发现的经验和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尽量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现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典型的以结构主义为背景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校只教授现成的科学结论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学校教育中应以学科结构代替结论性的知识。所谓学科结构就是一门给定的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知识结构的价值在于简化信息,产生新命题,促进知识的迁移。最佳的知识结构是以一定学科现代发展水平而确定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把该学科的大量知识加以组织,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核心是类别编码系统;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是自己主动形成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学习过程是一个类目化活动,指人们根据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把新的信息纳入原有结构;或形成新的在目编码系统(类似于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对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学习最适宜采取发现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基本结构。
“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学习中的“发现”是一种“再发现”,而学生的再发现与科学家的再发现仅在程度上存在差别,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领悟”或“顿悟”。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就是通过学生的探索,自下而上地由具体、特殊的类目,上升到包括水平高的类目编码系统。当然,他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认知兴趣,这是最直接、最稳定、最活跃的学习动机。
布鲁纳认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去发现各类事物的分类方式,而是创建分类方式,藉此简化认识过程,适应复杂的环境。知觉某一件事物,实质上就是对它进行主动的分类,而一旦将它划归某一特定的类别,我们也就同时要根据已有经验中(或已有分类系统中)关于这一类别事物的固有属性和规则,对该物体应该具备的其他特征做出预测,并作深入的认识。因此,“一套类别以及类别编码系统”是归类和推理等认识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布鲁纳认知结构思想的核心。总之,布鲁纳充分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他曾在《论认知》中说:
知识是我们构造起来的一种模式,它使得经验里的规律性具有了意义和结构。任何组织知识体系的观念都是人类发明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使经验更经济、更连贯。
二、对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评述及运用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理论,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获得发现的经验和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尽量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将来尽快地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布鲁纳的这些解释、提法和要求体现了他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学习和教学的重要任务的思想。在现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方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布鲁纳在强调学生内部动机时,没有完全否认教师的作用。在他看来,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时取决于教师何时、按何种步调给予学生矫正性反馈,即要适时地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如果错了,还要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以及如何纠正。让学生有效地知道学习的结果,取决于:
学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接受到矫正性信息;假定学生接受的矫正性信息的时间、场合都是合适的,那么学生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这些矫正性信息;学生接受的矫正性信息的形式。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发现式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产生疑问,疑问促进思考。刚开始,可以创设猜谜语情境,利用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可以把学生吸引过来,谜底是学生刚学过的知识,这样学生既复习了所学的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兴趣高涨,从而能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同伴中交流想法,从而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也可选出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同伴之间的游戏,可以促进生生互动,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生活中学习
新课程改革后的课本虽然制作精美,选入的教材也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毕竟收入的信息和知识还是有限的。课外生活中,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信息和知识学生更感兴趣,能记得又快又牢。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进行教学和学习,使生活走进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