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吉大《生理学含实验》课程第二章课堂笔记
生理学笔记(自总结,好)

▲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激素)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本身的适应性反应)一,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中枢:脑(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脑干下部与脊髓相连)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1,神经系统组成单元:1)神经细胞(neuron,又称神经元)2)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cell,又称神经胶质)2,神经元的结构:1)胞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突起:树突(多个、较短、分支多、有棘突(刺)spine);轴突(1个、又称神经纤维、突触小体)3,神经元的分类:1)感觉神经元(又叫传入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2)中间神经元(又叫联合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又叫传出神经元,与效应器相连)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经过脊髓,不经过大脑的简单反射——脊髓反射(spinal reflex):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knee jerk reflex)、腹壁反射(abdominal reflex)、肱二头肌反射(biceps reflex)★脑干(组成:延髓、脑桥、中脑)★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又称震颤麻痹,主要症状表现为全身肌紧张增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迟缓,表情呆板和静止性震颤,是由于大脑有关脑区兴奋和抑制的反馈调节失衡造成。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形式较低级的反射活动(数目有限,比较恒定);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数目无限,极大易变性和灵活性)★巴甫洛夫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第一信号:客观事物的具体信号,如光、声、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刺激;第二信号:语言、文字等条件刺激。
二,感觉器官1,感受器的类型:Ⅰ:1)表面感受器(外感受器);2)深感受器(本体感受器):位于体表之下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处;3)内感受器(内脏感受器):位于机体的黏膜、血管等处。
吉大18春学期《生理学(含实验)》在线作业二-0002.BDA48EF2-D383-4190-8E56-11B6A85B55F2(总9页)

吉大18春学期《生理学(含实验)》在线作业二-000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γ-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答案:D
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液比值为
A:0.84
B:0.94
C:1.0
D:2.0
答案:A
内环境是指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液
D:体液
答案:A
下丘脑室旁核主要分泌下列哪种激素A:催产素
B:生长激素
C:促卵泡激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答案:A
血浆蛋白减少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A:淋巴回流减少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ADH分泌增加
D:有效滤过压增大
答案:D
等容收缩期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吉林大学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生物膜(biomembrane) 又称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指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胞内所有被膜的总称。
2.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由辛格尔(S.J. Singer)和尼柯尔森(G. Nicolson)在1972年提出,认为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蛋白质。
(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3.经纬模型假说认为初生壁是由两个交联在一起的多聚物——纤维素微纤丝和穿过它的伸展蛋白网络交而形成的结构,悬浮在亲水的果胶——半纤维素胶体基质中。
(其中纤维素微纤丝是经,平行于壁平面排列,而伸展蛋白是纬,垂直于壁平面排列)4.共质体(symplast) 由胞间连丝把原生质体连成一体的体系5.质外体(apoplast) 细胞壁、质膜与细胞壁间的间隙以及细胞间隙等空间6.植物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已经分化、停止分裂的体细胞仍然保留了像受精卵细胞一样的全能性,即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7.原核细胞是低等生物(细菌、蓝藻)所具有的,无明显的细胞核,缺少核膜,由几条 DNA 构成拟核体,缺少细胞器,只有核糖体,细胞进行二分体分裂,体积小,直径 1~10μm 。
8.胞间连丝植物相邻活细胞之间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通道。
是由质膜连续构成的膜管,管腔内是由微管相互连结而成的连丝微管,其内常由内质网填充,使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相通。
胞间连丝是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也是植物病毒传染的途径。
二中英文对照ER内质网(RER糙面内质网SER光面内质网)rDNA mRNA tRNA rRNA rRNA聚合酶三简答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各有哪些特征?原核细胞低等生物(细菌、蓝藻)所特有的,无明显的细胞核,无核膜,由几条 DNA 构成拟核体,缺少细胞器,只有核糖体,细胞进行二分体分裂,细胞体积小,直径为 1~10μm 。
(完整word版)生理学重点笔记(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生理学前言课前导入一、考情分析:“鸡肋”二、科目特点:面宽、点多、机制多多思、多练、重理解三、课程特点和要求: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考纲: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三、骨骼肌的收缩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液态镶嵌模型学说——细胞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一)单纯扩散1.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的低浓度区一侧顺浓度差跨膜的转运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转运物质:除 O2、CO2、NO、CO、N2等气体外,还有乙醇、类固醇类激素、尿素等。
3.特点:①顺浓度差,不耗能;②无需膜蛋白帮助;③最终使转运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消失。
(二)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载体转运通道转运1.以载体蛋白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例子“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到组织细胞”◇特点:(1)载体蛋白质有结构特异性;(2)饱和现象;(3)竞争性抑制。
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转运):主要通过通道蛋白质(简称通道)进行的。
其转运物质的能力受膜两侧电位差或化学物质的影响,故有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之分。
◇特点:(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性;(3)有开放、失活、关闭不同状态。
◇例子:Na+、K+、Ca2+等都经通道转运。
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K+通道阻断剂——四乙铵 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三)主动转运1.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泵)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2.钠泵钠泵就是镶嵌于细胞膜上的 Na+-K+依赖式 ATP 酶。
Na+-K+依赖式 ATP 酶(钠泵)3.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①由钠泵形成的细胞内高 K+和细胞外的高 Na+,这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生理学笔记2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兴奋性的概念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 可兴奋细胞: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接受刺激后,就能迅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应,因此被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
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理解为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就成为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只有那些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才能称为可兴奋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指的是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
2、引起兴奋的条件l 刺激的概念: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l 阈强度、阈刺激的概念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衡量兴奋性高低,通常以阈值为指标。
阈值的大小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所需的阈值越高,其兴奋性越低;反之,其兴奋性越高。
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兴奋,但不是对组织不产生任何影响。
l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的条件刺激除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外,还必须是阈刺激。
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多长时间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则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3、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如何?l 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总结表2-2 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名称兴奋性阈值引起兴奋条件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等于0 低于正常高于正常低于正常——增大减小增大不可能产生兴奋阈上刺激方可小于阈刺激也可阈上刺激方可l 绝对不应期的存在的意义:绝对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前次兴奋所产生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持续时间,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兴奋的次数,亦即它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总不会超过绝对不应期所占时间的倒数。
生理学复习笔记

1T型钙通道Ica,T
环式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If
无快钠通道、无瞬时外向钾通道
20期:缓慢去极化期,没有钠通道,缓慢去极化,激活Ica,L
3期:Ica,L失活,IK激活
4期:If激活,称为去极化因素,随后Ica,T被激活,去极化速率增加
Chapter 3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1.传导:电信号在细胞膜上的传播
8.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通道开放→Ca2+进入神经末梢→突触囊泡和接头前膜融合→Ach量子式释放到接头间隙→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终板膜对Na+、K+通透性增高→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EPP)→Ach被AchE分解江形成小终板电位mEPP
筒箭毒和α-银环蛇毒特异性阻断nAChR,使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丧失,骨骼肌松弛
6.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1快钠通道Ina:钠通道不仅在去极化下激活和失活的速率最快,也是激活电位离静息膜电位最近的电压门控通道,因此由钠通道产生的动作电位一般在毫秒左右就可以完成去极化
L型钙通道Ica,L: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关键环节
瞬时外向钾通道Ito
延迟整流钾通道IK: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发挥关键作用
被动反应:由于膜电容的存在,膜电位在通电和断电时的反应均是指数过程,电刺激引起的上述电位变化完全遵从电学原理,叫做电紧张电位,通常也称为被动反应
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引发动பைடு நூலகம்电位需要达到的最低膜电位
潜伏期latency:从刺激开始到引发动作电位,即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所需的时间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会使突触后膜对Cl-和K+的通透性增大,引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阻碍EPSP的发生或突触后膜呈现超极化的IPSP
生理学笔记

生理学笔记一、细胞的基本功能1.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细胞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4、内环境的定义:生理学中把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门控离子通道分三类:电压门控信道、化学门控信道(配体门控信道)、机械门控信道2.水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进入细胞的过程是3. 5.蛋白质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的转运方式7.Na + 由细胞外液进入细胞的通道是9.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活动或活动加强称为11.12.13.14.阈刺激是指阈强度的刺激 15.16.17.18.绝对不应期出现在动作电位的哪一时相20.锋电位的幅值等于2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26.27.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进行逆浓度差吸收时,伴有Na + 顺浓度差进入细胞,主动转运。
所需的能量间接地由何者供应。
30.人工减小细胞浸浴液中的Na + 浓31.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32.在神经-骨骼肌接头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胆碱酯酶33.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纤维传导抵达神经-肌接头部位时,轴突末梢释放Ach,使终板膜产34.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肌浆中何种离子的浓度升高35.细胞外液高浓度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是属于36.37.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出现38.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40.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43.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 2+44.神经纤维兴奋时所产生的Na + 内流和K +45.细胞代谢所需的O 2 和所生产的CO 2 是通过什么渠道跨膜转运答: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个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形成机制:1细胞内高浓度K+.2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则K+受到浓度差的驱使动力向膜外扩散,3.扩散后形成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成为对抗浓度差的作用力,当达到平衡状态时,K+不再有跨膜的静移动,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答: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所发生的迅速、一过性的极性倒转和复原,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框架笔记-重点记忆.(DOC)

㈠内环境细胞内液 40%组织液 15%体液血浆 5%其他 40%基本方式: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神经调节特点:快、短、准确内分泌(包括神经分泌)方式旁分泌(二)生理功能调节体液调节自分泌特点:慢、长、广泛参与物质:激素、代谢产物根本点: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特点:范围小自身调节异长自身细节举例肾血流在血压正常范围波动内,保持不变定义:反馈信息促进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举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动作电位的产生,1,6-双磷酸果糖对6-磷酸果糖果激酶Ⅰ的作用(三)反馈系统定义: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负反馈意义:维持稳态举例:减压反射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决定因素:浓度差和通透性单纯扩散特点:顺浓度差,不耗能被动转运举例:O2和CO2充分抑制载体中介有饱和性结构特异性易化扩散小分子无饱和性通道中介相对特异性有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耗能特点原发逆电—化学梯度一个催化单位加一个调节亚单位的二(一)物质转运钠泵有ATP酶活性主动转运(最重要)移3个Na+出细胞,移2个K+入细胞兴奋(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基础继发:肾小管和肠上皮吸收葡萄糖,依赖钠泵建立的势能出胞(耗能):细胞的分泌活动,需Ca2+参与大分子入胞(耗能):受体介导入胞模式终板电位化学门控通道突触后电位感受器电位特殊通道蛋白质(促离子型受体)电压门控通道:神经轴突,骨骼肌和心肌机械门近代通道总特点:快,但局限,不是最易见形式第二信使:cAMP,Ca2+,IP3,DGa亚单位起催化作用(二)细胞膜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 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 G-GTP未活化G-GIP活化特点:慢,但灵敏和作用广泛过程:配体+受体→G-GTP→AC→cAMP→蛋白激酶A只有一个跨膜a螺旋酪氨酸激酶受体磷酸化酪氨酸残基举例:胰岛素和各种集落刺激因子正常静息状态下电位:细胞内负外正(极化状态),所有其他概念由此导出:静息电位除极化(消除极化状态),超极化(膜内更负),复极化(恢复)产生机制:K+外流形成的平衡电位定义:阈下刺激产生的微弱电变化局部电位等级性:与刺激强度成正比(三)生物电和产生机制特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总和电紧张扩布:影响附近膜电位定义:阈上刺激产生的快速、可逆转、可转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过程:阈刺激→Na+内流(正反馈)→峰电位→复极机制:Na+内流的平衡电位“全”或“无”特点动作电位不衰减传播兴奋传播:局部电流(不是局部电位)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过程:电→化学→电。
(完整版)生理学笔记

生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Internal environment:指细胞在机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Homeostasis:指机体内环境和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相对稳定。
Positive feedback:指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和原先活动方向相同的活动。
Negative feedback:指反馈调节是受控部分活动向和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1.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和特点?负反馈和正反馈的生理意义?神经调节:快速、准确、短暂体液调节:缓慢、广泛、持续自身调节:强度较弱,范围较小,灵敏度较低负反馈:维持机体内环境和各项生理活动的稳态。
正反馈:使受控部分更加加强,破坏原有的平衡,使某个生理活动更快到达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指借助载体蛋白将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指借助通道蛋白将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直接应用代谢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间接应用代谢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Resting potential:指细胞在不受刺激的情况下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Action potential: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如果收到一个合适的刺激,膜两侧电位迅速发生一次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反复的波动。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指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哪些属于被动转运?简单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
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为被动转运。
吉大14秋学期《生理学(含实验)》在线作业二答案

生理学(含实验)吉大14秋学期《生理学(含实验)》在线作业二一,单选题1. 等容收缩期A.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B.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C.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D.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正确答案:B2. 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液比值为A. 0.84B. 0.94C. 1.0D. 2.0?正确答案:A3. 心脏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A. 房室交界B. 窦房结C. 房室束D. 浦氏纤维?正确答案:B4. 下列那些指标可反映组织的兴奋性A. 阈强度B. 时值C. 强度-时间曲线D. 阈值?正确答案:D5. 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A. 呼气末和吸气末B. 吸气末和呼气初C. 呼气初和呼气末D. 呼气末和吸气初?正确答案:A6. 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是A. 近端小管B. 髓袢升支细段C. 集合管D. 髓袢升支粗段?正确答案:A7.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γ-氨基丁酸D. 乙酰胆碱?正确答案:D8. 躯体运动的大脑皮层代表区主要分布于A. 中央前回B. 中央后回C. 枕叶D. 皮层边缘叶?正确答案:A9.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心率和血压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A. 加快,升高B. 加快,降低C. 减慢,升高D. 减慢,降低?正确答案:A10. 血浆蛋白减少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A. 淋巴回流减少B.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 ADH分泌增加D. 有效滤过压增大?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1.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A. 传递信息作用B. 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C. 作用相对特异性D. 相互间可能有抑制作用E. 允许作用?正确答案:ABCDE2. 基础状态是指A. 清晨未进食前B. 清醒安静C. 静卧半小时以上D. 环境温度20-25℃E. 肌肉松弛,排除精神紧张等因素?正确答案:ABCDE3. 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有A. 吸吮反射B. 杯弓蛇影C. 谈虎色变D. 望梅止渴E. 寒冷引起立毛肌收缩?正确答案:BCD4. 在动物实验中以下哪几项可使动脉血压升高A. 阻断双侧颈动脉血流B. 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C. 刺激减压神经D. 注射肾上腺素E.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正确答案:ADE5.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A. 生理完整性B. 绝缘性C. 双向性D. 衰减性E. 相对不疲劳性?正确答案:ABCE三,判断题1. 近视眼需要戴凸透镜矫正。
生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生理学实验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
生理学实验主要在动物身上进行。
动物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其中前者又可分为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1.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主要研究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
2.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在于探索细胞及其所含生物大分子的活动规律。
3.整体水平的研究: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理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规律。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二、内环境的稳态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般认为神经调节作用迅速、精确和短暂,起主导作用;而体液调节则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生理学重点(建议双面打印)

红细胞(RBC)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2.渗透脆性 在 0.42%的 NaCl 溶液中开始破裂; 在 0.35%的 NaCl 溶液中全部破裂。 3.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 1 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
生理学
重点
(修订版)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3 第三章 血液......................................................................................................................................................6 第四章 血液循环..............................................................................................................................................9 第五章 呼吸....................................................................................................................................................14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16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19 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20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22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23 第十一章 内分泌............................................................................................................................................27 第十二章 生殖................................................................................................................................................31 第十三章 人体几个重要阶段的生理特征................................................................................................... 32
吉大14秋学期《生理学(含实验)》在线作业一答案

生理学(含实验)吉大14秋学期《生理学(含实验)》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1.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A. 增强心肌收缩力B. 使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C. 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D. 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正确答案:B2. 大动脉管壁硬化时引起A. 收缩压降低B. 舒张压升高C. 脉搏压增大D. 脉搏压减小?正确答案:C3. 下列作用中不属于生长激素的直接作用是A. 促进骨生长B. 促进蛋白合成C. 促进神经系统发育D. 减少糖的利用?正确答案:C4.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可出现A. 肢体瘫痪B. 脊休克C. 去皮层僵直D. 去大脑僵直?正确答案:D5. 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 组胺B. 去甲肾上腺素C. 乙酰胆碱D. 5-羟色胺?正确答案:C6. 中心静脉压的测定主要反映A. 外周阻力大小B. 心率快慢C. 大动脉管壁顺应性大小D. 回心血流量多少?正确答案:D7. 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哪项是错误的A. 有效不应期B. 相对不应期C. 超常期D. 低常期?正确答案:D8. 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正确答案:A9. 下列哪项是胃特有的运动形式A. 容受性舒张B. 紧张性收缩C. 蠕动D. 分节运动?正确答案:A10. 肺总容量等于A. 余气量+肺活量B. 功能余气量+肺活量C. 余气量+潮气量D. 肺活量+潮气量?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1. 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是A. 生理完整性B. 绝缘性C. 相对不疲劳性D. 双向传导E. 单向传导?正确答案:ABCD2. 关于醛固酮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B. 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泄C. 循环血量减少,促进其分泌D. 血钾浓度升高,使其分泌减少E. 血钠浓度降低,使其分泌增加?正确答案:BCE3. 与呼吸运动有关的中枢部位有A. 脊髓B. 延髓C. 脑桥D. 下丘脑E. 大脑皮层?正确答案:ABCDE4. 呼吸运动调节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包括A. 颈动脉窦B. 主动脉弓C. 颈动脉体D. 主动脉体E. 以上均是?正确答案:CD5. 交感神经兴奋时主要表现有A. 心输出量增加B. 心率减慢C. 回心血量减少D. 心输出量减少E. 外周阻力增加?正确答案:AE三,判断题1. 终板电位类似于局部电位的性质。
生理学经典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第一章:生理学概述第一节: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生物体在健康状态下的功能,包括器官、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功能活动。
摘抄一: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各个层次的结构与功能,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水平。
摘抄二:生理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或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2. 实验法:通过人为控制实验条件,研究生物体的功能活动规律。
3.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器官、组织的功能,揭示生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 测量法:使用各种仪器测量生物体的生理参数,如血压、心率、体温等。
第二节: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摘抄三:生理学的研究内容1. 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代谢。
2. 组织生理学:研究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
3. 器官生理学:研究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
4. 系统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各个系统(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5. 整体生理学:研究生物体整体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摘抄四:生理学的研究意义1. 揭示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为医学、生物学等学科提供理论依据。
2. 指导临床实践: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医疗水平。
3. 促进医学发展:生理学的研究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细胞生理学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结构摘抄五:细胞的基本结构1.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结构,具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等功能。
2. 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空间,包含各种细胞器和细胞骨架。
3. 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DNA,负责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
第二节:细胞的物质代谢摘抄六:细胞的物质代谢1. 糖代谢:细胞通过糖代谢产生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2. 脂代谢:细胞通过脂代谢合成和分解脂类物质,参与能量代谢和细胞结构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大《生理学含实验》课程第二章课堂笔记吉大《生理学》课程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胞纳和胞吐;局部兴奋特点和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及特点。
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过程;肌肉收缩原理和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
熟悉:影响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的主要因素及其临床意义;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结构特点;重点:1.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和影响因素。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和形成的离子机制。
3.局部兴奋、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及影响因素。
5.肌肉收缩原理和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难点:1.跨膜信息转导的方式;继发性主动转运。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3.前负荷、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知识点整理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脂质双分子层磷脂 70% 流动性胆固醇 30% 与膜流动性的大小有一定关系胆固醇流动性鞘脂类⏹细胞膜蛋白质表面蛋白质(peripheral protein)整合蛋白质(integrated protein)细胞膜糖类以共价键形成糖脂或糖蛋白,可作为抗原决定簇或膜受体的可识别部位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扩散(diffusion)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溶质相邻地放在一起,则高浓度区域中的溶质向低浓度区域发生净移动的现象扩散通量某种物质在每秒内通过每平方厘米假象平面的摩尔或毫摩尔数⏹单纯扩散脂溶性的物质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如o2 、co2、甾体类激素⏹浓度差⏹通透性(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帮助下,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分类⏹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21 葡萄糖、氨基酸⏹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22 各种带电离子⏹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易化扩散的特点⏹物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动⏹扩散通量不是固定不变的⏹选择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三)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 +移入膜内,形成和保持膜内高K+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状态。
钠泵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使之释放能量进行Na+和K+的转运,因此钠泵又称为Na+-K+ 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
钠泵活动时,Na+和K+是耦联在一起进行的,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使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防止细胞内水肿的发生⏹建立一种势能贮备(四)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某种物质能够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转运,但其所需能量不是直接由ATP分解提供,而是由主动转运其他物质时所造成的高势能提供。
(五)入胞与出胞式物质转运⏹出胞(exocytosis)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移向细胞外的过程4⏹入胞(endocytosis)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移向细胞内的过程5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一、跨膜信号转导概念的提出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时,通常并不进入细胞或直接影响细胞内过程,而是作用于细胞膜表面,通过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几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包括电反应或其他功能改变,这一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ngal transduction) 跨膜信号转导过程都是通过少数几种类似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二、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8由膜的特异性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9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10三、跨膜信号转导和原癌基因它们的碱基排列顺序同一些能在动物引起肿瘤的病毒DNA的碱基排列顺序相一致,但它们的正常表达产物却是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各种跨膜信号传导过程所必需的第三节细胞的跨膜电变化一、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excitability)⏹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组织或细胞神经、肌细胞和某些腺细胞的兴奋性较高,接受较小刺激就能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应,习惯上将它们称为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兴奋(excitation)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过程(一)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13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细胞内外存在着电位差细胞外电位高于细胞内电位这种电位差相对恒定⏹极化(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超级化(hyper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去极化或除极化(depolarization)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16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超射值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位线以上的部分锋电位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脉冲样变化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两侧电位的微小而缓慢的波动⏹动作电位的“全或无”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二)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1. 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细胞内外钾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是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Nernst公式2. 锋电位和Na+平衡电位膜片钳实验技术是一种能够记录膜结构中单一的离子通道蛋白质分子的开放和关闭,亦即测量单通道离子电流和电导的技术3. 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Na+通道失活(inactive)特点:失活快,通道失活表现为通道不因为尚存在的去极化而继续开放,也不因为新的去极化再行开放,只有当去极化消除后,通道才可能解除失活,才可能由于新出现的去极化而再进入开放状态。
Na+通道失活的迅速出现,可以解释为何动作电位到达超射值顶点后不能维持而迅速下降,表现为锋电位形式,在锋电位期间,大多数Na+通道失活。
当组织或细胞受到一次刺激发生兴奋时,其兴奋性立即产生一系列很有规律的变化。
17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ARP) Na+通道失活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RRP) 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SNP)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25膜电位的复极动作电位下降支的形成是膜对K+通透性增大,导致膜内K+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外流,使膜内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直至达到静息电位水平。
在静息期内,由于钠泵的活动,将兴奋时多进入膜内的钠离子泵出,同时也将复极时逸出膜外的钾离子移入,使兴奋前原有的离子状态得以恢复。
二、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的传导(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2⏹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能够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刚能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能够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阈下刺激⏹阈上刺激(二)局部兴奋及其特点阈下刺激能引起细胞膜上少量的Na+通道开放,少量的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称为局部感应或局部兴奋特点:非全或无的,在阈下刺激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电紧张性扩布(electrotonic propagation)有总和现象,包括时间总和(temporal summation)空间总和(spatial summation)(三)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兴奋的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实现的,即已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由于锋电位产生期间电位变化的幅度和陡度相当大,因此在单一细胞来说,局部电流的强度超过了引起邻接膜兴奋所必须的阈强度数倍以上,因而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传导过程是相当安全的,亦即一般不易因某处动作电位不足以使邻接的膜产生兴奋而导致组滞。
跳跃式传导(saltatory conduction)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以囊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特点不表现“全或无”特性,其大小与接头前膜释放的ACh的量成比例,无不应期,可表现总和现象9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10肌小节(sarcomere)=1/2明带+暗带+1/2明带2.肌管系统⏹横管系统(T管)肌细胞的表面膜向内凹陷而形成⏹纵管系统(L管)即肌浆网⏹三联管结构(三)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11⏹兴奋- 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四)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粗肌丝12肌凝蛋白(myosin)横桥(cross bridge)与肌纤蛋白可逆性结合具有ATP酶作用细肌丝13肌纤蛋白(actin)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肌钙蛋白(troponin)肌丝滑行学说二、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前负荷(preload)肌肉收缩前所遇到的负荷⏹初长度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程度的被拉长的状态,使它具有一定的长度⏹后负荷(afterload)肌肉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一)前负荷或肌肉处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长度-张力曲线17(二)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速度曲线19⏹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三)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的改变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