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届下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届下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有答案第Ⅰ卷(共140分)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A.形成于周代B.保证了国家税收的稳定C.促进了农民自由流动D.易产生割据势力2. 下表可以说明当时中国A.南方经济稳步发展 B.北方经济发展稳定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3.“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材料表明古代山水画A.属于古典浪漫主义 B.具有唯心主义色彩C.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 D.兴盛于宋元时期4.“(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反映了在古希腊A.因为商业平等,所以政治平等B. 经济活动深刻影响了政治理念C.商品交换源于自由平等D. 没有商业贸易,就没有自由平等5、“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
”该思潮应当属于A.人文主义 B.重商主义 C.理性主义 D.自由主义6、1747年,法国作家拉美特利在其发表的《人是机器》中指出,宇宙中没有神,只有运动的物体。
最复杂的物体是人,人是一部自我调节的机器,这部机器的运转全靠燃料。
材料说明A. 科学发展影响深远B.宗教神学已被颠覆C.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D.经济发展改变观念7.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
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
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
该事件A.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B.君主派由此退出历史舞台C.确立了总统制的共和制 D.维护了议会主权8.“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
山西省太原五中13-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2月)高三历史
山西省太原五中13-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2月)高三历史24.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25.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26.“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
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
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27.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
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28.《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29.从考古发掘和古典作家提供的材料来看,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的出席人数不过占公民总数的四或五分之一。
这主要说明A.并非所有雅典人均可履行民主权力 B.并非所有合法公民均能参加公民大会C.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仍存在许多弊端 D.雅典民主只是部分公民的民主30.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
四川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是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年。
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A.纺织技术的起源B.制瓷技艺的高超C.原始农业的滥觞D.商品交易的活跃2.西周宗法制规定,在同祖父的大家庭里,富者有赈济贫者的义务,贫者有得到赈济的权利,即所谓“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
其主要目的是A.实现宗族内部平等B.防止宗族溃散解体C.建立产品公有制度D.消除贫富悬殊现象3.在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贾倍蓰”,相差一倍至五倍.“其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
”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
这主要反映了A.大众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B.商人从业风险空前升高C.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的繁荣D.交通不畅阻碍商品交换4.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
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B.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5.下表为现代科学对几种耕畜牵引力测试的结果。
两汉时期由于缺少壮牛,多用牯牛拉犁拱作。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普及,且最为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是A. 一壮牛拉犁B. 二壮马拉犁C. 一牯牛拉犁D. 二牯牛拉犁6.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D.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7.中国多子平分财产的继承制度由来已久,如《唐律》的解释条文称:“准《户令》: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违此令文者,是为不均平。
2023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3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
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
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
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国家初始形态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进入早期国家时期【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宫殿区、内城与外城”、“祭坛、贵族墓地”、“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良渚文化遗址有城墙和宫殿、有阶级分化和礼器、祭祀等,这些都是国家初始形态具有的特征,故选B项;题干中的信息没有提到与青铜铸造技术有关的信息,排除A项;距今约5000年仍然是新石器时期,所以当时氏族制度应该还存在,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才是早期国家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战国时,李悝变法推行过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务尽地力”,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平籴法”,按年成丰歉和灾情大小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收放政策,因此“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这些措施()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B.不利于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C.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D.打击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可知,这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故选A项;由“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可知,“平籴法”是有利于维护商业发展过程中的物价稳定的,所以有利于维护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中的“务尽地力”的做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平籴法”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农业和商业都发展的情况下,会推动手工业的发展,而不会抑制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由题干中的“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可知,战国时期李悝变法是代表并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而不是打击其利益,排除D项。
安徽省濉溪县201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安徽省濉溪县201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井田制④宗法制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2.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父亲的罪名或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这项规定反映出罗马法的司法原则是A.保护弱者 B.无罪推定 C.公正合理 D.注重证据3.《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这三个阶段依次是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4.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说法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是A.“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B.“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5.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
其中的“阶级妥协”是指A.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妥协C.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妥协 D.工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妥协6.某法律文件第二条规定:‚各州保有其主权、自由和独立以及国会召开时十三州设有专门授予美利坚合众国的一切权力、司法权和权利‛。
这一条款应是选自A.美国1777年《邦联条例》 B.美国1787年宪法C.1789年联邦政府条例 D.1791年国会修正案7.下图为《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对于19世纪50年代呈现的趋势理解正确的是A.白银大量流入是造成中国米价下降的重要原因 B.该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C.鸦片战争后的地价与粮价呈现同态上升的趋势 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是安徽人王茂荫(清朝户部侍郎),他因币制改革在1854年受到申斥。
2021-2022年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
”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2.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下列有关“铸刑书”的观点表述错误的是A.这很可能是中国首次公布成文法B.肯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成果D.开创了我国古代法制建设新纪元3.金开诚先生在《漫画清高》中说: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思想和行为。
据此,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清高”的是A.商鞅B.屈原C.贾谊D.郑燮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5.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6.“自古帝王为治之道,莫先于亲亲。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佐证的是A.汉初行郡国并行制B.东汉桓帝启用宗室C.晚清重用汉族地主D.清末组建皇族内阁——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A.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C.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D.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8.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黄爵滋曾经指出:“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4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4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
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①中国的丞相制度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某国政府“没有专职政府工作人员,没职业士兵和水兵,没有最高法官,也没专门的立法人员。
政府职责由普通公民履行。
”这种情景最可能发生在A.“光荣革命”时的英国B.“大革命”时的法国C.联邦宪法颁布前的美国D.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C.规范人们行为 D.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4.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5.杜甫有“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锦官,三国蜀汉王朝时已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故成都又别称“锦官城”。
下列关于古代锦官和蜀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蜀锦主要用于宫廷和皇室用品B.蜀锦主要是面向市场生产C.锦官主要是监督蜀锦的生产D.蜀锦代表了当时四川手工业生产最高水平6.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
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
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A.义和团运动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7.1885年的上海外滩公园明示游览规则,部分条款规定:“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三、禁止采花捉鸟巢以及损害花草树木,……四,不准入奏乐之处;五,除西人之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
云南省曲靖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材料二1919年6月28日和约签订当天,德国各右翼报纸普遍在头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德意志报》更是在头版鼓吹:“复仇!德意志民族!”没有一个德国人将条约视为一项“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的公平的解决方案来接受它,所有德国人都打算一有机会就立即摆脱至少是和约的某些部分。法西斯纳粹的“族民共同体”不过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的、极端独裁专制的、极端反动的法西斯国家,可是它居然迷惑和吸引了德意志民族大部分芸芸众生。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不是德国“历史的中断”,纳粹的思想意识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20多年统治德国的政治思潮基本一致。
2022-2023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A.社会阶层流动不畅B.察举制的弊端凸显
C.门阀制度达到鼎盛D.统治基础受到削弱
11.太平天国时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B.各阶级奋斗目标逐渐趋同
C.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富强的愿望D.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共识
B.基层公社拥有社会管理权
C 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
D.法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二、材料分析题
云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云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A.中央集权的产物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C.皇权的产物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3.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加强4.“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C.巩固皇权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5.下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
这场侵华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8.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9.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解析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卷总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4题,总计51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答案】B【解析】郡县制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使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百姓仍然是封君的属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制度法令的统一未体现“公天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有利于皇帝集权是家天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A. 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
故D符合题意。
A项错误,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弹劾的权利;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监察官员素质的问题;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
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度·沿革3.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答案】D【解析】材料简表介绍的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这主要是为了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故B 项正确,A项反复无常说法错误,C项不断提高错误,D项唐末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甘肃省张掖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甘肃省张掖市学校2014年2月月考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历史部分24.《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A. 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 D.否定科举制的作用25.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
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B.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D.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26.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有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上述观点A.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抹杀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事实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27.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所立的《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嗣后如有不法棍徒(指织工),胆敢挟众叫歇(停工),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个月示儆。
”此碑①可以作为研究清朝时期经济史的重要材料②可以作为中国先于欧洲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的有力佐证③从侧面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劳资双方的矛盾和斗争④反映了封建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A. ①②B. ②③C.②④D. ①③28.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
其主要观点是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29.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山东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东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某博物馆有一文字残缺的史籍,其中有一段内容是:“□曰丞相,□曰宰相,□设计相,至□则丞相废。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秦B.唐C.宋D.明2.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
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A.责任内阁的权力重心B.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C.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D.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4.《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到:“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这里描述的是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5.下图是《1945—1949年中欧形势图》,对其理解准确的是A.巴黎和会召开,民族国家独立B.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对抗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6.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
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
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A.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C.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7.德国是最早探索福利政策的国家。
浙江省永嘉中学201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永嘉中学201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范围:必修Ⅰ—必修Ⅱ专题四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1. 宗法制度是我国早期国家时代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B.按照宗法的规定,“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C.宗法制下实行"立嫡以贤不以长,立子以长不以贵"的继承制D.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2.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其中,对打破贵族世袭、形成官僚政治具有深远意义的制度创新是()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中朝制度3. 地区建置沿革和机构的设置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下列今浙江地区部分时期建置或机构设置的沿革:“会稽郡——江南道——两浙路——江浙行省”,其对应的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秦朝—汉朝—宋朝—清朝B.汉朝—唐朝—北宋—元朝C.隋朝—五代—元朝—清朝D.唐朝—宋朝—元朝—明朝4.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问题上,中国历代都非常注意通过制度创新或者机构设置以实行管理、保持联系和维护统一。
秦、元、清三个王朝在此方面的主要举措分别是( )A.秦朝设“道”、元朝设“宣政院”、清朝设“理藩院”B.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清朝实行“改土归流”C.秦朝设“典客”、元朝设“行省”、清朝设“军机处”D.秦朝修直道、元朝设中书省、清朝实行密折制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D.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6.签订不平等条约是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手段。
下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中,能体现列强对华侵略具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时代特征的是()A.“……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C.“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D.“……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7. 右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月考历史试卷(二)扫描版含答案
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得分: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叫P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耕(|符合题目要求)明 1.穰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在其兴盛时期,汇集天下贤圃|斟E固执士多达千人,苟子、孟子都在穰下学宫停留或者学习过,程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套萃的中心,许多学者受到上大夫的待遇。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 .各国私学兴盛 B.文化交流频繁主型:民?C .专制王权的兴起 D.官僚政治的出现军§王I 2.秦代民田占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有爵者实行赐田制,二是对无爵曹志者实行授田制。
无论是赐田制还是授田制,皆为土地私有制。
该政策的推行A .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B.推动国家统一的实现器;即| C.打击了地方贵族势力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华革耕 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
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
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
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B .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4.宋太宗君臣谋划打败辽朝之后,在东北地区要建立的秩序是“美、雷、渤海之国,各选重望亲摘,封册为王……得案、雷、渤海以为外臣,乃守在四夷也”。
据此可知A .太宗意图占领上述游牧民族的地区B .太宗意图构建宋朝独尊的华夷秩序c.渤海已经归属北宋政治版图D .北宋已经放弃收复幽燕历史试题(雅礼版)第1页(共8页)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I1 I z 3 4 I 5I 6 7 I s I 9 I 10 11 I 12 I 13 I 14 I 15 I 16答案IBIAI D I B IAIAI B IDI D I C IAIDI C l Cl DIC1. B[解析】级下学宫是官府性质的,而且A项“各国”扩大了范围,所以A项错误;材料与专制王权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官僚政治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782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人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幽王荒淫无道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2.董仲舒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①认可孟子政治学说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③具有人民主权观念④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3.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 手工业者地位低下B. 丝织业规模扩大C.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D. 官府垄断丝织业4.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列各项中,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助,惠则足以使人”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5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7、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一个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鼎内铸有小篆铭文。
安徽省桐城十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桐城十中2021届高三其次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的王位继承,自其次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这一继承制度()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易导致权力纷争C.有利于社会稳定D.使政权趋向严密2.科举制自隋朝实行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一千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心集权B.北宋时期大规模科举取士是重文轻武政策的重要体现C.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禁锢了学问分子的思想D.清末废科举得到当时学问分子的全都拥护3.与下面两幅地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朝代是()A.秦、西汉B.唐、元C.西汉、元 D 秦、元4.《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B.选官用人只留意门第出身C.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D.促进了社会的公正和公正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此语针对的是()A.宰相专权乱政B.君主决策闭塞C.分裂势力坐大D.百司效率低下6.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隐秘奏闻。
这些状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心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供应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供应了条件7.“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绝密★启用前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数字中国网》预计2020年会有近5千万成年男子成为光棍,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最早可上溯到A.王位世袭制 B.世卿世禄选官制C.重血缘亲疏的宗法制 D.下级服从上级的集权制2. 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A.权力重心在中书 B.皇权逐步加强C.外朝受内朝牵制 D.三省已具雏形3. 伯利克里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
”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A.民主的广泛性 B.决策的科学性C.程序的复杂性 D.公民集体参政4. 《十二铜表法》规定: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
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
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
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A.条文清晰,实用性强 B.尊重传统,灵活性强C.保护贵族,阶级性强 D.承认契约,原则性强5.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
“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
“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内阁制C.内阁制和议会制 D.立宪制和议会制6. 18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美国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能手,利用既有的政治智慧,依靠全新阐释的社会契约平地建国,遂达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的三翼齐飞。
美国“择其善者而从之”在政治上的主要体现是A.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约的原则 B.政治体制上贯穿“分权制衡”的原则C.中央和地方实行分权的原则 D.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的原则7. 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
云南省会泽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卷
云南省会泽县第一中学2022-2023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卷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1955年4月周恩来率团出席万隆会议并取得巨大成功,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这反映在新中国A.迎来了第一次建交的高潮B.首次在国际会议中展示了大国形象C.使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D.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2.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
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主张民主革命实行共和政体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3.1945年8月国共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散布“中共只要军队和地盘”,中共表示军队数量让至43个师只占1/7时,中间派即表示赞成;当毛泽东表示可接受20个师的方案时,各方面人士纷纷指责国民党,为中共鸣不平。
可见重庆谈判A.促进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推动和平民主力量的凝聚与发展C.保障了政治民主化的实现D.为和平建国协议的通过奠定基础4.《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的作者认为,以“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政府对百姓人身束缚逐渐减弱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儒学复兴,理学开始兴起D.陆上丝路贸易新发展5.北宋时期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
下列与此有关的是()A.程朱理学受官方推崇成主流意识形态B.政府首创武举和殿试使进士地位提高C.政府开始任用高级官僚主持科举考试D.科举制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6.下表所示为2019年我国主要领导所参加的部分外交活动。
由此可知,新时代我国外交()A.突出以联合国为中心B.重视睦邻友好关系C.积极进行多边外交D.强调南北协调合作7.1996年,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制定了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都比较重视制度的建设,回答1-7题1.唐朝贞观时期,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
这主要是指:①科举制的延用②三省六部制完备③府兵制的健全④租庸调制实行A、①②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唐朝开元年间,江南某地发生洪灾,需要修筑堤防。
在唐朝的中央机构中,具体负责执行这项工作的是:A、吏部B、户部C、礼部D、工部3.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A、猛安谋克制B、蕃汉分治C、行省制度D、八旗制度4.北宋科举制与前代相比,主要的不同之处有:①首创武举和殿试②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③命题仅限于四书\五经④严格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A、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A、极力提高皇权B、竭力削弱相权C、削夺将帅权力D、削减地方权力6.下列官职中与秦朝的太尉职能相近的是:A、(唐)节度使B、(汉)刺史C、(宋)枢密使D、(明)都指挥使7.不属于明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锦衣卫C、废行省设立三司D、设立东厂西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封建王朝在对外关系中经历了一个从开放到闭关的过程,回答8-15题8..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贸易往来9.西汉时,海上丝绸之路经过:A.马六甲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 C.英吉利海峡 D苏伊士运河10.在汉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的国家是:A.安息 B.大秦 C.贵霜D.印度11.《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
\西海是指:A、地中海B、红海C、波斯湾D、巴尔喀什湖12.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到达:A、马来半岛B、马六甲海峡C、印度半岛南端D、波斯湾13.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A.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对外交通发达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D.唐朝重视对外贸易14.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不包括A.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B.开始遭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C.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D.开始接受西方的一些先进科技15.清朝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其根本原因是A.只希望官方获利B.防止不法商人与外敌勾结C.外商要求独占中国市场D.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学习历史需要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回答16-19题16.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道具是①书案上毛笔、纸张②一叠印制的书籍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④墙角放有琵琶A.①② B.①④ C.③④D.②③.隋朝一商人从余杭经水路到长安做生意,他所经过的正17 确路段是①永济渠②通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⑤广通渠④③①⑤.C ③④②⑤.B ④③②⑤.AD.③④①⑤.某电视剧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的书房场景,其中18. 符合情理的是②墙角放着一把管型火器①书桌上摆放一本《资治通鉴》④墙上挂着一幅《宋金议和后③书柜中摆放着印制的书籍形势图》)( B①②③④. A ①②.C①②③.③④. D 19.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做到:A、见到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的公文B、观看悲剧《窦娥冤》的演出C、借助指南针进行远洋航行D、阅读科技著作《梦溪笔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汉族和边疆各族共同共同缔造的,回答20-23题20.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大一统使中央政权更加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落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①②③④D草黄沙白马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21.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
此去妄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作者肯定王昭君是因为昭君出塞、不畏艰难险阻B、是为了个人幸福AD、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C、是为了国家安宁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22.唐太宗说:及其方位正确的是四夷在当时其中的叶。
是处之同相的辖管藏西对强加朝元和朝清.23 ().设宣政院管理.形成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首领的制度A B西藏事务C.委派官吏进行直接有效管辖D.设理藩院管理西藏事务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学习历史应该学会对比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回答24-25题24.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③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②③④.C ①②④.B ①②③.A.①②③④D.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之处25 是)(.改变和分散地 B A .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方机构的职权.实行八股取士D .加强由皇帝控制的禁军 C 的科举制28分,题分,题二、非选择题(共三题,其中26142716 20分)题 26.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材料:子贡问政。
子曰:子贡曰:足食,足兵,民信,三矣。
必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曰: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无信不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政,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古语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⑴.《论语》是一部怎样的著述?其基本治国思想是什么?(4分)⑵.战国、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⑶.宋代的儒学发生了什么变化?目的是什么?(4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代疆域图)材料二:(唐代疆域图)材料三:(清朝疆域图)请回答:⑴.指出三图各自所代表的朝代。
列举最能反映当时中央政权与我国西北部领土、人民之间关系的重大史实。
(6分)⑵.概括三个时期中央政权与西北部领土、人民之间关系的阶段特征(6分)⑶.由此你能得到哪些认识(4分)28.阅读毛泽东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请回答下列问题:⑴.列举秦皇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4分)⑵尮汉武在我国古代西部开发方面有何建树?(4分)⑶.简评唐宗的经济政策。
(4分)⑷尮宋祖改革有何进步性和影响?(4分)⑸.你是如何评价成吉思汗的军事活动的?(4分)历史试题答题卷2005.9.28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 A B C D 题 A B C D 题 A B C D 题A B C D 题 A B CD1 ○○○○ 6 ○○○○ 11 ○○○○ 16 ○○○○ 21 ○○○○2 ○○○○ 7 ○○○○ 12 ○○○○ 17 ○○○○ 22 ○○○○3 ○○○○ 8 ○○○○ 13 ○○○○ 18 ○○○○ 23 ○○○○4 ○○○○ 9 ○○○○ 14 ○○○○ 19 ○○○○ 24 ○○○○5 ○○○○ 10 ○○○○ 15 ○○○○20 ○○○○ 25 ○○○○二、非选择题(共三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6分,28题20分)26(1)(2)(3)27(1)(2)(3)28(1)(2)(3)(4)(5)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 A B C D 题 A B C D 题 A B C D 题A B C D 题 A B CD1 ○○○● 6 ○○●○ 11 ○○●○ 16 ○○○● 21 ○○●○2 ○○○● 7 ○○○● 12 ○○○● 17●○○○ 22 ○○○●3 ○●○○ 8 ○○○● 13 ●○○○ 18 ○●○○ 23 ○○●○4 ●○○○ 9 ●○○○ 14 ●○○○ 19 ○●○○ 24 ○○○●5 ○○○○● 10 ●○○○ 15 ○○○●20 ●○○○ 25 ○●○○26 ⑴.《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治国思想是:以德治国、以德治民,反对暴政和刑杀;⑵.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遭受冷落。
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独尊地位,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新儒学理学。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目的: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27⑴.秦、唐、清前期。
秦修长城抵御西北部游牧民族的进攻等;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等;清朝平定西北边疆分裂分子叛乱,设置行省、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等;⑵.秦朝民族政权并立;唐朝中央政权向西北部开疆拓土,初步确立对西北部领土和人民的统治权;清前期中央政权对西北部继续加强管辖,维护西北部领土统一,西北部人民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⑶.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历代中央政权都把处理西北部问题放在极为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强西北部开发和管理,对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⑴.秦皇贡献: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派兵北击匈奴,南攻越族,开拓了疆域。
⑵.汉武建树:兴修六辅渠和白渠,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发展;在川南、云贵建立郡县,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人才;⑶.唐宗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封建经济繁荣;⑷.宋祖改革:解除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知州派转运使到地方理财,编练禁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但却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军队数量激增,财政开支浩大,到北宋中期,出现统治危机。
⑸.成吉思汗:领导一支强大军队,统一蒙古;起兵反抗金朝统治者压迫,是值得肯定的正义战争;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迫使西夏、吐蕃、维吾尔臣服和归附蒙古,并占有中亚和欧洲大片土地,具有掠夺性的非正义的一面。
总之,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