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 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为了抢购牛奶、面包等食品,常常要排很长的队伍。

这种现象折射出苏联()①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②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④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2.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A. 对外扩张包袱过重B. 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经济结构严重失调C. 个人崇拜严重D. 高科技产业毫无进展【答案】B【解析】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消除,主要是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正确;对外扩张包袱过重、个人崇拜不是主要问题,A和C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高科技有所发展,D错误。

故选B。

3.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了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杠杆和加强经济核算等新的改革方向。

这一举措()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制约B. 冲击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C. 加速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D. 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基本国情【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杠杆和加强经济核算”可知,这些改革方向必然冲击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故B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排除C;4.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

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

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

据此可知当时()A. 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B. 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C. 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D. 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及第聂伯河水电站“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受到国外技术专家的支援,有新经济政策的影子,故选C项;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是在二战期间,排除A项;1927年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奉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是在苏联完成二五计划后,即1937年,排除D项。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A. 工业化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新经济政策D. 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C【解析】2.有学者认为,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但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经济发展”,那时的所谓计划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

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B. 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C. 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D. 推动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不是为了促进经济本身的发展,故A正确;根据材料“所谓计划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故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新经济政策,无法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故C错误;根据材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故D错误。

故选A。

3.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据此,戈尔巴乔夫()A.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C. 加强执政党地位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由于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导致苏联经济萧条,材料中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为改变这种局面,戈尔巴乔夫制定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故B项正确。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下面有关苏俄(联)的时间轴中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历史事件是()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根据所学可知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故选A2.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 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 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D.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具有战时性和共产主义的双重特征时间是在1918年到1921年因此根据材料“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可知是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导致的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推行的故B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1930年开始推行的故C排除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是《新宪法》的出台故D排除故选A3.1955年赫鲁晓夫开始实施“以商品产品的产量为出发点”的新计划体制国家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这表明当时苏联()A. 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 利用市场发展经济C. 基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D. 努力增强经济活力【答案】D【解析】4.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指出他“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崇拜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材料所描写的苏联领导人应是A. 勃列日涅夫B. 赫鲁晓夫C. 戈尔巴乔夫D. 叶利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首先破除个人崇拜揭露斯大林首先进行改革故选B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不是“苏联第一个改革者” 排除AC 叶利钦是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排除D5.下列有关苏联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B. 勃列日涅夫注重发展重工业C. 戈尔巴乔夫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ABC三项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苏联政局动荡经济连年滑坡思想混乱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6.1928年斯大林提出“我们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正在加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并使农民经济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结合起来但是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根蒂这些根蒂到底藏在什么地方呢?它们深藏在商品生产里深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据此可知斯大林要求()A. 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B. 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C. 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建设D. 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答案】B【解析】A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它们藏在商品生产里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说明原来的小农经济不利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为此实行了集体农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B项正确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项错误斯大林是牺牲农业以发展工业故D项错误故选B7.列宁曾说过这是“踏上了真正社会主义的收购粮食的道路使粮食不再是商品不再是投机的对象” 这表明当时()A. 粮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保障B.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不应有市场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人民利益D. 列宁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的措施是余粮收集制度不把粮食作为商品显然是取消商业贸易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新经济政策时候实行市场经济模式 B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牺牲人民利益 C错误8.列宁曾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工业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可能的……而以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很明显不具备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列宁在苏俄()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 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而以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很明显不具备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列宁后来用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正确题干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排除A“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排除C“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排除D故选B9.西方某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A.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B. 苏联斯大林模式C. 美国凯恩斯经济模式D.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答案】B【解析】设问“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说明本题是一个带有否定性质的选择题题干材料中该经济学家的观点是通过三个具有“解说关系”的句子表达的“总说”——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和提出方向“解释1”——国家的主动性是无可辩驳的“解释2”——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即企业家完全按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削弱经济发展的动力)选项A、C、D都是采取政府主导下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模式不符合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 均排除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通过计划经济迅速摆脱了落后的状况并实现了工业化但其存在不少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故答案为B项故选B10.二战以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A. 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B. 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C. 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D. 对农业重视不够【答案】B【解析】A有利的国际环境只是改革的外部因素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B三夫改革都失败从根本上是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没有认真的依据国情来进行政策的调整C领导人的个人作风只是改革失败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D对农业不够重视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故选B11.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脑体倒挂”的现象即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收入远远大于从事复杂的科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这反映出()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入B. 追求经济利益成为择业的主要标准C. 国营企业改革误入脑体倒挂的歧途D. 科技行业在经济建设热潮中受冷遇【答案】A【解析】略12.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区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由此可知()A.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B. 新经济政策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C.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D. 新经济政策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答案】B【解析】据材料“……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 A项错误B项可以直接从材料中得出“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说明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故选B项材料无法得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且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使苏联的经济得到恢复故C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新经济政策以后才出现的故D项错误故选B13.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 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50% 以上史实表明()A. 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C.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D. 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答案】D【解析】材料只体现苏联进口外国机器不能表明苏联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 错误1925年以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故B错误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故C错误1931年和1932年是苏联实施一五计划发展工业化时期从外国大量进口机器设备表明苏联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故D正确故选D14.2013年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公布的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民调显示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下列与勃列日涅夫有关的是()A. 开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B. 其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 推行新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效D. 提出“加速发展战略”【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开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故A项错误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提出“加速发展战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D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效故C项正确15.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一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 开启向新经济政策过渡B. 推动农业集体化的一种举措C.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 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的改革【答案】B【解析】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故B正确此时新经济政策已经废除故A错误CD材料未体现排除16.苏联的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期间首次将“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写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这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A. 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B. 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C. 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D. 突破了对公有制的迷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故C正确“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说法片面故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对公有制进行改革故排除D故选C17.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下列体现这个公式含义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新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四个选项中很容易排除D 因为教材中从没有出现过“新经济体制”这个名词故D错误A选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C选项斯大林模式都属于纯社会主义的管理模式它们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和市场经济故AC错误B选项新经济政策则是在不否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即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题文的公式中“苏维埃政权”就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以及美国的国民教育是指美国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这些都是新经济政策要借鉴的经验故B正确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8.(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办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办法”错在哪里?18.(2)根据材料二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18.(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回答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应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政策?【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战争结束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根据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可以看出当时列宁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的限制战争结束后又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2)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运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解析】(2)第一小问由材料“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三小问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最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农民和工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也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答案】(3)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外部环境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国家政权评价积极方面最大限度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消极方面超越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断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由材料“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以及材料四中钢、煤炭的增幅可知斯大林时期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第二小问根据所学斯大林模式出现的外部环境是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国家政权第三小问根据所学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不断的僵化最后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19.(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苏俄的工农业政策19.(3)材料三说明苏联(俄)政策出现什么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苏联(俄)的工业化特点19.(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特点【答案】(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武装干涉新生政权使苏俄陷入内战中为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1)根据材料“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知当时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武装干涉新生政权使苏俄陷入内战中为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2)政策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实行国有化【解析】(2)根据材料“征收数量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将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可归纳出答案【答案】(3)转变实施新经济政策工业化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逐步实现工业化【解析】(3)根据材料三“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可知苏联(俄)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此时苏联(俄)的工业化特点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逐步实现工业化【答案】(4)特点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行工业化速度快【解析】(4)根据材料“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行工业化速度快2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美、日三国经济结构转换的共同原因并概括苏联和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共同之处20.(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答案】(1)共同原因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创造了政治前提三国都利用了科技革命的成果三国都得益于战争、海外殖民扩张或海外掠夺等手段共同之处都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都实行生产力发展(工业化)和生产关系变革同时并举都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1)根据表“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一栏的描述结合所学简析英美日三国经济结构转换的共同原因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创造了政治前提三国都利用了科技革命的成果三国都得益于战争、海外殖民扩张或海外掠夺等手段根据上表描述结合所学概括苏联和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共同之处都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都实行生产力发展(工业化)和生产关系变革同时并举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2)原因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以科技、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国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作出新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解析】(2)根据材料“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结合所学概括即可21.(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涉及到新经济政策的两项举措并归纳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21.(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中“理论”、“实践”各指什么?21.(3)根据材料三分析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答案】(1)措施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主要内容”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实施粮食税”即可得出“实施粮食税”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即可得出“允许商品买卖”的结论第二小问“特点”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的结论第三小问“意义” 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等角度思考作答【答案】(2)理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实行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解析】(2)解答时注意从“改变”的角度思考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来回答理论上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实践上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来实现【答案】(3)原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认识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符合国情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难总结出苏联工业发展出现停滞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符合国情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等22.(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22.(2)根据材料二三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与苏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差异并简析其原因22.(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和苏联的农民合作化运动分别予以简要评价【答案】(1)主要内容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及归纳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为实行粮食税等第二小问特点和意义可以从材料“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 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不存在出现走资本主义的争论;普京时期俄国已是资本主义,不存在苏联国名了,故ABD。

故选:C。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罗斯福都在固守本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情况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两次改革的根本共同点是A. 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干预B. 都努力改善民众生活水平C. 都为了巩固现有政治制度D. 都使经济出现了较大转机【答案】C【解析】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与利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罗斯福新政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故答案选C项。

新经济政策没有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相反是减少国家的干预,可排除A项。

B、D项是相同点,但不是根本的,排除。

故选C。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A. 把重点放在农业上B.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C.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A.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

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上。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最根本的原因都是由于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是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4.促使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被新经济政策代替的主要原因是()A. 取决于当时苏俄的社会生产力水平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根本的错误C. 列强干涉使苏俄急于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D. 新经济政策基本解决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被新经济政策代替的主要原因是取决于当时苏俄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

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A. 列宁B. 斯大林C. 赫鲁晓夫D. 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列宁时期没有进行大规模垦荒运动,排除A;斯大林执政时期也没有进行大规模垦荒运动,排除B;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强调大规模垦荒,推广玉米种植,C正确;戈尔巴乔夫时期没有进行大规模垦荒,排除D。

故选C。

2.“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 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既利用了市场调节,又实行了政府干预,大危机是“自由放任”的结果,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政府的过度干预,故B项正确。

故选B。

3.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A.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A【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都是失败的。

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苏联农业领域的机关管理人员约300万人超过美国全部农业人口的数量国有粮仓保管不善每年有大量粮食霉烂变质全国一半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没有盈利苏联把国家投资的27%(美国为5%)、劳动力的20%(美国为3%)用于农业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苏联集体农庄的农用拖拉机报废率为美国的三倍材料表明苏联()A.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纲领偏离了轨道B. 僵化的体制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C.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丧失活力D. 农业集体化的经济政策因循守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苏联农业管理机构庞大官僚主义严重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一个缩影浪费严重管理不善 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科技成果的内容 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属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机关管理队伍的庞大属于经济体制的问题同时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和农民的内容 D项的概括不够全面和准确排除2.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新俄国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A. 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D. 反映出作者渴望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瞿秋白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社会主义化合物” 这只是一种客观描述没有否定意味故C正确 A错误故选C3.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 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 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故选A4.列宁提出“让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吧让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吧这对于苏维埃政权并不可怕苏维埃政权应该正视现实直言不讳但它必须对此加以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最大的退却”这一退却()A. 缘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C.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D. 为苏联模式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列宁主张在国家可控范围内发展小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并认为这是一种“退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退却”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私有制这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C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排除A新经济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排除B苏联模式下是单一的公有制新经济政策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排除D故选C5.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B. 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C. 农民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严重不满D. 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答案】D【解析】6.复旦大学历史学家姜义华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俄国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其意在说明()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专制特色B. 旧俄国宗法传统在苏联得到推崇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合社会主义D. 无产阶级革命结果的彻底失败【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俄国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留了俄国长期统治的专制色彩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只能体现旧俄国宗法传统对苏联的影响但不能看出苏联的推崇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满足了战争时期巩固政权的需要不适合社会主义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时代的需要和产物但不能表明无产阶级革命结果的彻底失败故D 项错误故选A7.苏联最后一任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90周岁生日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称其为杰出的当代政治家美国总统拜登则感谢戈尔巴乔夫“对自由的忠诚” 称“世界已经变得更安全” 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导致()A. 以美为首的盟国向心力加强B. 美俄共同主宰了世界局势C.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D. 世界变得更加自由和安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倡导“思想自由化”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C正确A说法不合史实排除B说法绝对排除D项说法与美苏两级格局解体后的国际局势并不吻合故排除D8.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有一位苏联人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经营个体经济这可能是真的吗()A. 真的当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B. 假的当时不允许个体经济存在C. 真的当时正实行新经济政策D. 假的当时大中小企业均归国有【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允许私有制存在据此依据材料“有一位苏联人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经营个体经济”可知A 正确排除B此时新经济政策早已经废除排除CD不合史实排除9.布哈林所钟爱的原则是“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 下列政策符合上述原则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苏联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新中国计划经济【答案】B【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存在经济为消费者服务故B正确其他三项均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不允许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存在不存在“消费者至上”的市场经济故ACD排除故选B10.1928年斯大林提出“我们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正在加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并使农民经济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结合起来但是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根蒂这些根蒂到底藏在什么地方呢?它们深藏在商品生产里深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据此可知斯大林要求()A. 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B. 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C. 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建设D. 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答案】B【解析】A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它们藏在商品生产里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说明原来的小农经济不利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为此实行了集体农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B项正确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项错误斯大林是牺牲农业以发展工业故D项错误故选B11.苏俄的一项政策具有如下特征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的实行有利于苏俄()A. 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B. 基本实现工业化C. 缓和政治和经济危机D. 实现二战后经济复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项B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排除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目的之一均排除故选A12.如图是苏联1926年至1927年间工业品价格指数与农产品价格指数(以1913年价格指数为100计算)的对比情况这表明当时苏联()A. 工农业经济比重失调B. 工业经济的发展迅速C. 农民利益受到了损害D. 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答案】C【解析】题干图片信息显示当时农产品价格偏低工业品价格偏高说明苏联是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故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题干不能体现工业发展速度排除当时苏联工业化还未大规模的展开排除D13.1919年莫斯科—喀山铁路段有两列军车因机车故障停在车站车上的红军都盼着尽早到前线去 13名共产党员和2名工人利用星期六休假的时间经过整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辆机车这种“星期六义务劳动”引起了苏俄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以星火燎原之势相继开展由此可知当时苏俄()A. 经济政策亟需改变B. 力图摆脱生产力不足的严峻形势C. 支援前线是普遍的义务D. 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3名共产党员和2名工人利用星期六休假的时间经过整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辆机车这种‘星期六义务劳动’引起了苏俄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以星火燎原之势相继开展”可以看出当时苏俄想通过高强度的劳动加快生产力图摆脱生产力不足的严峻形势 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政策的弊端排除A材料与普遍义务无关排除C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施的排除D故选B14.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 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 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农民的暴动不是敌对分子的进攻B.1920年到1921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导致暴动的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C.农民主要是在经济上受到了损害所以才会出现暴动不是受到蛊惑的结果D.材料的背景主要就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而在1921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选D15.1933年苏联社会消费基金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1% 1937年占29.1%.居民享受着免费的教育、低价的住房水电交通和文娱活动、带工资的休假、免费医疗、养老退休金、贫困救济等这表明当时苏联()A.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B.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 把提升社会福利作为国家核心任务D. 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获得借鉴【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社会消费基金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居民享受着免费的教育、低价的住房水电交通和文娱活动、带工资的休假、免费医疗、养老退休金、贫困救济表明当时苏联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故A正确发展战略材料未涉及故B错误C错在“核心” 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16.据俄罗斯《权力》杂志记者报道俄国政府在2007年版《<1945﹣2006年俄国现代史>教师手册》中下达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指示“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的性)戈尔巴乔夫﹣﹣坏(毁灭了国家)”下列与之相对应的说法是()A. 斯大林的好是指实行了单一的公有制B. 赫鲁晓夫的坏是指大量种植了玉米C. 赫鲁晓夫的坏是指废弃部门管理体制D. 戈尔巴乔夫的坏是指承认市场作用【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的坏是指废弃部门管理体制故C正确斯大林的好是指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故A错误B是农业方面排除戈尔巴乔夫的坏是指使苏联解体故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17.(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17.(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答案】(1)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主要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解析】(1)第一小问”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答案】(2)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解析】(2)第一小问”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答案】(3)办法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消极影响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基本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解析】(3)第一小问”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列宁在实践中实行了哪些政策?18.(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18.(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有什么特点?这种观点与上述两则材料有何联系?【答案】(1)列宁的话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现实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不断地的探索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解析】(1)从材料中的“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来看说明社会主义没有现实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不断地探索联系所学可知列宁在实践中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答案】(2)特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解析】(2)从材料中“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等信息可以分析概括得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包括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答案】(3)特点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解析】(3)从材料中的“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可以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这种观点与上述两则材料的联系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等信息分析得出19.(1)依据材料一概括“自由放任”学说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工业家们由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而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念”?19.(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的原因19.(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对欧洲联合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9.(4)综上你认为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观点经济发展遵循“自然法则” 独立于政府或政治新经济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存在着一个自主的经济关系世界独立于政府或政治这就是自由市场的世界”“它本身受着一定的“自然法则” 如供求规律的制约”经济发展遵循“自然法则” 独立于政府或政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答案】(2)原因经济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取得实效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干预经济成效显著【解析】(2)“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经济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取得实效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干预经济成效显著【答案】(3)变化由初期的拒绝转变为申请加入原因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欧共体发展迅速美国对欧共体重点投资的刺激担忧法国势力增强均势政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但却被英国拒绝了”“1961年9月英国正式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由初期的拒绝转变为申请加入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欧共体发展迅速美国对欧共体重点投资的刺激担忧法国势力增强均势政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答案】(4)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外部国际环境等【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外部国际环境等。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列宁在谈到某政策时指出:“没有租让,我们就不能实行我们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

由此可知,该政策()A.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B. 体现了对国情的正确认识C. 一直实施到二战时期D. 大力推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答案】B【解析】“没有租让,我们就不能实行我们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表明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体现了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故B正确;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2.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

为此,苏俄政府力主()A. 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 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D. 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20世纪20年代”“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可知经验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符合题意。

A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新经济政策不符合材料“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排除。

故选B。

3.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四十年(1949~1989年)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将其概括为“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是()A. 忽视社会主义改造B. 完全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C. 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D.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答案】D【解析】材料提及突进期为建国初期,一般指的是1949﹣1956年。

1958年,发动以建国初期有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经验,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建国初期有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故D符合题意。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20世纪20年代,列宁表示:“我们应当大胆承认,在这方面(发展经济)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而且应当向资本家学习”,只有“跟他们(资本家)学会做经济工作……才能够建成共产主义共和国”。

这说明他()A. 承认苏俄经济政策失误B. 主张苏俄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 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看到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主旨是列宁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借鉴,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经济,D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列宁不是政策失误,也不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更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ABC三项错误。

故选D。

2.1928年斯大林提出:“我们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正在加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并使农民经济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结合起来。

但是,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根蒂。

这些根蒂到底藏在什么地方呢?它们深藏在商品生产里,深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

”据此可知,斯大林要求()A. 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B. 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C. 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建设D. 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答案】B【解析】A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它们藏在商品生产里,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农村小生产里”说明原来的小农经济不利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为此实行了集体农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B项正确;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项错误;斯大林是牺牲农业以发展工业,故D项错误。

故选B。

3.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评了由于对斯大林的个崇拜而造成的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94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愤怒的葡萄》在苏联没有通过审查,原因是苏联的审查官无法理解为什么电影中最贫穷的一家人会拥有一辆卡车,他们认为这是对资本主义的美化。

这反映当时()A. 美国综合国力远超苏联B. 苏联工业化的结构性局限C. 美国电影缺乏现实基础D. 苏联遭到西方全方位封锁【答案】B【解析】苏联工业化在1937年已基本实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1940年时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在大力推进。

苏联的工业、军事、政治等方面应该拥有相当实力,美国综合国力并非远超苏联,故A错误。

苏联工业化结构中,重工业突出,消费品生产滞后,所以苏联的审查官无法理解电影中美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方式,故选B。

当时的美国,汽车消费已经进入普通家庭,所以C错误。

D项缺乏相关历史依托,事实上在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对苏政策已经调整,材料也不能说明西方与苏联对立关系的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2.苏联的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期间,首次将“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写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

这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A. 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B. 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C. 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D. 突破了对公有制的迷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采用科学劳动组织”“强调要使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更加趋向合理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故C 正确;“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仍以斯大林模式为指导”说法片面,故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对公有制进行改革,故排除D。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干:《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苏联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加快工业化进程B. 稳定国内政治局势C.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D. 削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题干: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A.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B. 创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 政治上出现了大清洗运动D. 强化了国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3、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施的“第一颗原子弹”计划,其最终目的是:A. 提高国际地位B. 加快工业化进程C. 发展军事力量D. 防止核战争威胁4、下列关于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农业集体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B. 农业集体化导致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 农业集体化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D. 农业集体化是为了应对国内外反苏势力的压力5、苏联在1928年开始大规模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的是()A、迅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B、大力发展轻工业,提升民生C、优先发展农业,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D、增加商品出口,促进国际贸易6、赫鲁晓夫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最突出的改革成果是()A、经济体制改革,使苏联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B、农业改革,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D、通过改革改变了斯大林模式,废除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的名称7、下列关于苏联1936年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 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B. 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 删除了关于国家政体的规定D. 规定了党的最高权力8、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但这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教训。

以下关于这一时期的描述错误的是()A. 大力发展重工业,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B. 对农业和轻工业的过度集中投资,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重视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D. 推行农业集体化,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9、题干: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推行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是 ______ 。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9小题每题3分共计27分)1.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7月27日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他能继续下去吗?冷战即将结束吗?”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说法正确的是()A. 同时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B. 为苏联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C. 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型工业化模式D. 改革的重点是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答案】D【解析】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D项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故选D2.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A. 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 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C. 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 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A【解析】紧扣题干中的时间“1920年” 此时苏俄正处于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战胜敌人政府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立多个经济管理部门来统一管理全国的经济生产活动题干正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故选A项B项错在“符合国情” 这一做法忽视了俄国小农经济的国情这一政策不利于国内民众改善生活故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目的没有结合当时的战争环境来分析故选A3.1920年苏俄很多工厂因发不出工资只好用产品来抵充工人们在免费配给制无法满足生存需要的情况下被迫用工厂的产品到黑市上换取食品和生活必需品为解决上述问题苏俄政府()A. 对食品实行集中统一分配B.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和发展C.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D. 加快实施工业国有化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这一经济问题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市场经济故B项正确继续坚持食品集中统一分配不是解决当时经济困难的措施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商品流通的问题不是农业生产的问题故C项错误商品流通问题与工业国有化问题并不一致故D项错误故选B4.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独特面貌其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A. 反映了计划经济推动社会发展B. 说明广告不断推动苏联经济发展C. 再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卓有成效D. 折射出新经济政策激发社会生机【答案】D【解析】从材料时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内容“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故选D广告从出现到“琳琅满目”体现的是商品经济下的竞争故排除A和C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5.1928至1941年6月间苏联重工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总额百分之八十二以上由于重工业发展速度快于轻工业因此工业中轻重工业的比重也发生有利于重工业的变化工业化的资金几乎有一半是靠从农业转移过来的斯大林的办法是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采购的粮食的价格极低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A. 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B. 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缓慢C. 对重工业的投资所占比重比较合理D. 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答案】D【解析】“苏联重工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总额百分之八十二以上”“工业化的资金几乎有一半是靠从农业转移过来的斯大林的办法是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采购的粮食的价格极低”表明苏联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6.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脑体倒挂”的现象即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收入远远大于从事复杂的科技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这反映出()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入B. 追求经济利益成为择业的主要标准C. 国营企业改革误入脑体倒挂的歧途D. 科技行业在经济建设热潮中受冷遇【答案】A【解析】略7.1930年3月全苏联集体农庄农户百分比曾经达到56% 到7月1日下降到23.6% 到9月下降到21.4% 农民视斯大林《胜利冲昏头脑》这本小册子为他们的“自由宪章” “农民骑马到城里去不惜用高价购买最后尚能买到的一本”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 农业集体化的终止B. 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C. 农业政策急需调整D. 农民民主意识空前提高【答案】C【解析】从统计数据及时间来看此时苏联在农村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1929年为加快农业集体化的进程斯大林决定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广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引起农民的抵制可见苏联农业政策急需调整故排除B项选择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集体化的终止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并非农民的民主意识空前高涨排除D项故选C8.列宁曾说他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他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列宁意在强调()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了农村经济B.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C. 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D. 当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由“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可知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强调的是虽然此政策对农民造成了巨大伤害但为了战胜地主和资本家不得不这样做 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A与材料主旨不符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B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采取的政策排除C故选D9.下表为战后不同时期苏联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对比大致反映了战后1951—1985年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从侧面可以说明()A.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不大B. 苏联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消除D. 两个时期在改革中侧重点不同【答案】A【解析】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整体下降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不大故A项正确1966—1970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961—1965年不能说明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故B项错误两个阶段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作用不大弊端并没得到消除故C项错误此表反映的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经济年均增长率不能体现两个阶段改革的侧重点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1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10.(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新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解析】(1)材料一信息“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表明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答案】(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解析】(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表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答案】(3)示例一赞同此观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同时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示例二不同意此观点列宁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即使采用也是形势所迫的暂时性退却邓小平则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把改革开放作为长期国策示例三认为此观点是片面的理由综合例一、二【解析】(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11.学习拓展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答案】经验教训经济要注重协调农轻重比例之间的关系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要充分利用商品市场来调节生产不能单纯的用行政命令来指导生产【解析】通过材料“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要注重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通过材料“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模式僵化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商品与市场关系来调节生产而苏联模式僵化是指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12.(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2.(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12.(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答案】(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从大事年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将大事年表中涉及的主要事件按二战的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可从二战的开始、扩大、转折、反攻到胜利这几个阶段对苏联的作用进行全面解读.【答案】(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解析】(2)本题要求将材料中学术界的观点和教材表述进行有机整合对“美苏冷战”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答案】(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提出“公开性”“多元化” 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 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解析】(3)本题要求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分析能力.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13.(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末我国农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答案】(1)原因未能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无法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缺乏统一组织指导思想脱离实际社会动荡战争破坏(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解析】(1)“原因” 依据材料信息“乡村遭到持续破坏”“注重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农民偏乎静……偏乎旧”“农民中间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抓住农民的痛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国际等角度作答即可【答案】(2)特点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生产侧重于结构调整措施全面系统与新城镇建设相呼应意义优化了农业结构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解析】(2)“特点” 依据材料二信息“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农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方针”“农业产业化经营”“三个方面的工作”“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拓宽城乡市场” 从手段、重点、内容、城乡关系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意义” 依据材料二信息“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市场粮价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拓宽城乡市场” 结合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新阶段的相关知识从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市场经济、城乡统筹等角度作答即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提出,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特别要提高工资低的那部分工人的工资。

这表明赫鲁晓夫()A. 注重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B. 借助市场发展经济C. 倡导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D. 主张变革集权体制【答案】A【解析】提高工人、职员和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故A项正确;材料未直接涉及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并未变革集权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2.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

据此可知,该战略()A. 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B. 旨在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C. 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D. 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可知,当时苏联仍然重视工业,并没有重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相关知识,故排除A;到苏联解体前,苏联传统经济模式仍未改变,故排除B;“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3.苏联的粮食收购率1927-1928年是14.7\% ,到1938-1940年达到41.2\% .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 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C. 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8-1940年达到41.2\% ”结合斯大林模式内容可知,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故C正确;A项指的是1919年实行的余粮收集制,排除;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废除,故B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对该改革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B. 政治领域改革失败后被迫转向经济领域改革C. 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原先的苏联D.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措施有:(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

(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

(3)经济上搞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此为俄罗斯民主和反政变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知,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2.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脱鞋敲桌子被罚而成为笑谈,他鲁莽的经济举措是()A. 恢复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 创办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C. 1963年苏联推广玉米种植D. 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期间,不顾苏联的实际情况而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这体现了他的经济的鲁莽行动,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

3.有学者认为:“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

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

他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

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 苏俄的社会性质B. 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C. 苏俄生产力水平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答案】C【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国家控制经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运用商品、货币的作用发展社会经济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农民的态度都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他们只能是国家政策调整的其中一方面因素而不是全部故BD错误联系教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合和平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才进行政策调整故C项正确故选C2.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这表明()A.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B.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C. 新经济政策内容不断调整完善D. 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答案】B【解析】“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故B正确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内容材料未体现故AC错误合作社的性质未发生变化依然是公有制故D错误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B.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C.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送上工业化大道”“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说明材料强调了斯大林模式在达到工业化道路的作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故A正确材料评述的是斯大林模式工业化不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故BCD错误故选A4.1920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说明苏俄()A. 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B. 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C.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D. 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工作【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列宁察觉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危机准备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非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 B项未区别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列宁对苏俄工业模式的思考与农民积极性提高无关排除C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是1925年题干的时间为1920年排除D项故选A5.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如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A.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B. 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C.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D. 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答案】B【解析】6.如表为1913~1928年苏(俄)联西伯利亚粮食生产情况表(单位万吨)表中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B.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 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促进【答案】A【解析】7.“在苏联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面只要最高领导一停止施加压力使社会实现非斯大林主义化的种种努力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几乎无需下达新的补充指示就会自动恢复原状就像被按倒的不倒翁一样只要手一松开它马上便直立起来所以正如有人指出的‘断言我们似乎告别了斯大林主义此话说早了太早了’”这说明()A. 斯大林主义仍然充满活力B. 苏联的改革没有触及深层次问题C. 斯大林主义得到广泛拥护D. 改革成败取决于最高领导的态度【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这种现象是在苏联改革的过程当中出现的直接而言说明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但根深蒂固并不等于没法撼动主要是改革不深入、不彻底从而使得斯大林模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社会机制中得不到彻底消除致使一有机会就出现反弹并最终使苏联的改革失败故选B8.苏俄国内革命战争基本结束后苏俄并没有立即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观原因是()A.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B. 严重的经济困难C. 余粮收集制减轻了经济困难D. 苏俄一些领导人曾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D【解析】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是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A错误严重的经济危机是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B错误余粮收集制加剧了农民的经济困难故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而苏俄领导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故D正确故选D9.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豆腐票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这主要归结于()A. 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B. 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提出与实施C.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与发展D.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答案】B【解析】“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表现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B正确故选B10.经济学家吴敬琏这样评价苏联某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没有实质性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如此还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加剧了地方割据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而使经济出现混乱他评价了()A. 斯大林改革B. 赫鲁晓夫改革C. 勃列日涅夫改革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失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据此依据材料“还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加剧了地方割据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而使经济出现混乱”等可知D正确ABC项均没有导致经济出现混乱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联)、美国、中国改革调整机遇的表现及特点11.(2)依据材料一、二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二的观点【答案】机遇的表现及特点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完善【解析】所谓“机遇” 应该指非常好的机会对于苏、美、中三国而言材料中提到的非常好的机会指的是利用市场和货币来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开始开创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模式的罗斯福新政或者探索坚持干预与自由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的出现、坚持社会主义自我调整和完善的中国改革开放【答案】观点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的设计有指导意义或违背经济学常识的政策设计必然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论述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的影响加以论证从苏俄(苏联)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等【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要重视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如果违背经济常识就会早到惩罚因此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论证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优秀经济政策也要去找违背经济常识的经济政策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论证时要坚持史论结合!12.(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实施对美国的主要影响12.(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宁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答案】(1)退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准许农民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存在是指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经济的“制高点”【解析】(1)根据材料“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答案【答案】(2)影响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等【解析】(2)根据材料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答案】(3)共同点背景都是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局面都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内容都在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都是对传统做法的创新影响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政权的巩固【解析】(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13.(1)图一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哪一年确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13.(2)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二分析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原因及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3.(3)图三反映苏联经济出现了什么新气象?分析导致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答案】(1)1925年成就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1925年确定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答案】(2)原因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落后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适应工业迅速发展需要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解析】(2)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到1937年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也出现了以下的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答案】(3)新气象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解析】(3)如图可知苏联士兵吃上了美国食品体现了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这来自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什么?该政策有什么特点?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发生的“改变”14.(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结果【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可知“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答案】(2)改变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2)根据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可知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3)评价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措施苏联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并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德国积蓄了力量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社会日益失去生机与活力日益僵化的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解析】(3)根据材料三“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知实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结果是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措施苏联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并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德国积蓄了力量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社会日益失去生机与活力日益僵化的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1925年5月2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关于交换》中规定:居民完成实物税以后剩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

交换和买卖法也适用于手工业和小工业制品。

但这种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监督,最初只限于“地方流转”。

这些举措()A. 旨在利用计划向社会主义过渡B.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平稳过渡C. 打击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积极性D. 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答案】B【解析】“居民完成实物税以后剩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

交换和买卖法也适用于手工业和小工业制品”表明该措施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故B正确;AD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提高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积极性,故C错误。

故选B。

2.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海报,它反映了()A. 斯大林模式B. 赫鲁晓夫改革C. 勃列日涅夫改革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B【解析】材料漫画突出的玉米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B选项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A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C选项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于政治领域,D选项排除;3.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20年在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在物资奇缺的情况下实行配给制的分配原则,而非按劳分配,故应排除③。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1929﹣1933)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意指()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联系所学苏联为赢得二战胜利的经济影响是斯大林模式同时为资本主义摆脱大危机提供借鉴的也是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中吸取斯大林模式中国家对经济干预特点改变了资本主义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模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而ABD项对罗斯福新政没有产生影响故排除2.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A. 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答案】B【解析】联系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俄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A、C和D均是该措施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属于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中提出所以B错误但符合题意3.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 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A. 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B. 普遍建立集体农庄C. 全面推行余粮征集制D. 在农村实行粮食税【答案】D【解析】“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主要是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村实行粮食税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故D正确AB是斯大林时期排除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4.据统计 1924年“工商业资产阶级”(私营企业主和商人)占苏联全部人口的8.5% 这一比例与工人阶级所占比例(10.4%)已非常接近下列选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苏联政府忽视了工人阶级利益B. 新经济政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C. 非国有化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D. 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完成【答案】B【解析】5.布哈林说“托洛茨基主义的思想家天真地认为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速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发展打破纪录”这表明他主张()A. 协调工农业发展B. 优先发展重工业C. 推行农业集体化D. 加快农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布哈林认为工业和农业应该协调发展不能纯粹的从农业抽调资金来供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要求推行农业集体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和工业要协调发展排除D项故选A6.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A. 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B.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C.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正确A是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排除B是勃列日涅夫重点排除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7.有学者指出苏联工业化期间农民牺牲太多建立起高度集中、一时也能行得通的模式这实际上是“军事(战时)共产主义模式的再版”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种模式都()A. 推行余粮收集制保障供应B. 未能使苏联建成社会主义C. 依靠国家行政的手段推行D. 利用自由市场发展生产力【答案】C【解析】8.1921年4月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认为“如果要限制小农经济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就需要把他们引导到组织合作社的道路上来”这表明苏俄新经济政策()A. 采取合作化道路来发展农业B. 蕴含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C. 将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D. 以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答案】B【解析】“需要把他们引导到组织合作社的道路上来”表明列宁主张通过合作社这个机构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经济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说明新经济政策蕴含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故B项正确合作化道路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的信息故C项和D项错误故选B9.1920年10月苏俄有人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说“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只能从回忆录中知道什么是货币而我们的孙子就只能根据历史教科书中的彩色画片知道什么是货币了”这说明()A. 苏维埃政权崇尚简朴的生活作风B. 苏俄政府垄断全国资源禁止货币流通C. 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苏俄的经济侵略D. 俄国参加一战使得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答案】B【解析】A.材料中描写的是排斥货币不等于生活作风简朴故排除B.材料中描写的是排斥货币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国家统一调配故正确C.1920年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问题基本被解决而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故排除D.该题的时间是1920年而一战的时间是1914﹣1918 时间不符故排除10.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A.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A【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都是失败的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A11.“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 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 苏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B. 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的政策导向D. 赫鲁晓夫大规模垦荒不切实际【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结合所学可知苏联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得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导致农业滞后说明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弊端严重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主要是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B项从属于C项 C项更正确故排除B项A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2.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此“我们”纠正错误的措施包括()A. 余粮收集制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固定粮食税D. 农业全盘集体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的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做法是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故C正确排除AB是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排除D是斯大林发展农业的措施排除13.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A. 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B. 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C. 冲击了原有的经济秩序D. 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赫鲁晓夫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这冲击了原有的经济秩序故C项正确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是在1937年故A项错误材料这一做法是扩大地方权力并未说明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故B项错误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不是在赫鲁晓夫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C14.对如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合理的是()A.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 形成计划经济体制C.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D. 导致国内局势失控【答案】D【解析】“多党制”“私有化”表明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国内局势失控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5.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人为的价格飞涨五花八门的捐税人们迫于各种压力通过购买国债来表现自己的忠诚人们用于个人消费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得令人难以置信”材料可以用来印证()A.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的景象B. 苏联模式形成中的某些特征C. 英国福利国家带来的弊端D. 德国统一后的社会经济状况【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人们迫于各种压力通过购买国债来表现自己的忠诚用于个人消费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非常低表明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故B正确ACD与材料主题无关排除故选B16.“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 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既利用了市场调节又实行了政府干预大危机是“自由放任”的结果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政府的过度干预故B项正确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起到什么积极作用?17.(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教训?【答案】(1)行业重工业积极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答案】(2)历史事件“大跃进”运动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解析】(2)根据材料二“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可得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大跃进”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规律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建国后《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发行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全国及世界诸多重要城市在全国各大主流政经媒体中位居前列下面为《解放日报》1982年4月19日第一版新闻标题及部分内容注维埃拉为当时几内亚比绍国家部长会议主席库勒米为当时索马里第二副总统——摘自1982年4月19日《解放日报》头版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解析】本题通过《解放日报》的新闻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新中国外交关系等主要考查史料实证考生作答时先要提取新闻标题中的有效信息再将其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本题为20世纪80年代在此基础上将新闻涉及的事件和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相联系比如改革开放、外交关系、文化教育等等最后根据所学的史学方法对材料的史料价值进行针对性说明19.(1)材料一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该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9.(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19.(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的观点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失败(或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并联系所学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和依据国情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直接根据新经济政策的特征进行回答【答案】(2)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工业生产③调节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⑤保护劳工权利【解析】(2)根据材料中“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可判断是罗斯福新政根据所学新政的措施进行回答【答案】(3)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计划与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各国根据国情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解析】(3)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判断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市场和计划的认识综合以上材料进行概括计划和市场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依据不同的国情进行有机的结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923—1925年期间苏联粮食产量基本能够养活本国居民但从1928年起苏联就已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了这一变化()A. 反映出苏联主动加入世界市场体系B. 说明新经济政策尚未取得成效C. 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关系密切D. 体现出列宁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到 1928年起苏联开始从国外进口粮食这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关系密切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主动”说法与材料说法不符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因此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列宁已经去世因此D项说法错误故选C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说“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说明()A. 计划经济可以缓解经济危机B. 斯大林模式适用于世界各国C. 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模式D. 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充满希望【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引起关注”、“社会主义不再是…梦”、“发展中的事业”等信息可知作者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借鉴计划经济模式故C正确而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从题干的意思可以看出 D项未涉及到排除3.1921—1927年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8.3% 从1933年起苏联不再进口拖拉机全部国产 1940年机械动力已占农业动力的77.7% 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在1925—1927年期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为7360万吨“二五”期间为7290万吨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 “斯大林模式”不利于技术转化B. 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工业化C. 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D. 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经济管理模式故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苏联的工业化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苏联1921—1940年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却下降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是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D4.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简表(年均增长率%)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A. 重工业总产值追平美国B. 改革成效大且持久C. 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D.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答案】C【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可知题干涉及的相比增长率呈增长的趋势说明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故C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效果并不明显故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相关知识故排除D故选C5.1918年列宁认为“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民)是垄断破坏者” 但到1921年后却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农民已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列宁这一认识的变化()A. 强调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B. 顺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C. 推动了苏俄经济政策转变D. 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列宁的观点从1918年的“大量分散的小商品生产者、小私有者(农民)是垄断破坏者” 到1921年的“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农民已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说明列宁认识到俄国是落后的小农国家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这一认识的转变有利于推动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工农联盟排除A此时苏俄还没有进行工业化建设排除B此时还未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排除D故选C6.二战后苏联驻东欧的常备军超过60万人当南斯拉夫提出改革目标是建立不同于苏联的模式时苏联军队推进到南斯拉夫边界斯大林在1948年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信中说“低估苏联经验在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是不允许的”材料表明苏联()A. 推行大国沙文主义B. 加强“华约”国家团结对抗西方C. 在东欧推行社会主义制度D. 协调经互会成员关系抵制美国【答案】A【解析】”苏联驻东欧的常备军超过60万人““低估苏联经验在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是不允许的”表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对该改革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B. 政治领域改革失败后被迫转向经济领域改革C. 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原先的苏联D.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措施有(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 (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3)经济上搞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此为俄罗斯民主和反政变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 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B8.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 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观点()A. 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 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C. 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D. 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答案】B【解析】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叶·利别尔曼的观点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 意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变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局限故选B项“彻底摆脱”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告终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生产发展并没有将苏联经济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排除D项故选B9.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 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 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 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 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相对于没有私有制、商业和市场的社会主义来说是一种“退却” 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新经济政策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并非全部实行国有化D选项错误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模式不是新经济政策故选C10.下列苏俄、苏联历史上的农业政策或举措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①余粮收集制②固定的粮食税③农业全盘集体化④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②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④不是超越当时生产力而是不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排除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③过急过快故①③正确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据材料一罗斯福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为此罗斯福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11.(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哪些?11.(3)材料三中的“经营方式”是指什么?与以前的经营方式相比有哪些优点?【答案】(1)背景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答案】(2)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长期执行计划指令(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重要性)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3)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由“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解析】(1)从材料一的“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结合所学从本质“国家资本主义”到表现“按劳分配”、“自由贸易” 从内容“多种所有制”到目的“恢复发展经济”等方面分析【答案】(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 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 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解析】(2)评价要结合所学辩证评价其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但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却是错误的通过《国营企业法》等立法手段是可行的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 面向市场是必要的但放弃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却是致命的错误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革命的第一阶段”具体指什么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的性质?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什么方式最终何种方式夺取政权?13.(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13.(3)根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案】(1)“革命的第一阶段” 二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方式“和平过渡”的方式方式城市武装起义【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的第一阶段”具体指二月革命根据所学知识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的方式和最终夺取政权的方式考生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和平过渡”的方式但最终是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答案】(2)内容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是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3)特点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解析】(3)根据材料三中的“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等信息即可归纳出“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完整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一、选择题1.1922年2月20日,列宁要求“加紧惩治苏维埃政治敌人和资产阶级代理人,由革命法庭和人民法院采取最迅速、最符合革命要求的方式加以惩治”,还要求“对共产党员的惩办应比非党人员加倍严厉”.这表明( )A.列宁对新经济政策进行理性反思B.新形式下经济领域腐败问题凸显C.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相溶性D.新政初期共产党内腐败问题严重2.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列宁(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3.1921年10月,列宁在一次集会上指出: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

该论断( )A.指明了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B.阐明了经济发展对巩同政权的重要性C.评估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政治意义D.表明新经济政策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4.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写到:“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当时的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5.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6.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该制度在当时( )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7.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A. 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 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C.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D.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完全起到阻碍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是“斯大林模式” 这种体制造成的原因是由于当时苏联的严酷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实情所决定的这是主要原因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2.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其主要理论依据是该政策()A. 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B. 违背了农民生产者的愿望C. 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发展D. 超越了农民粮食生产的基本水平【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排斥了商品货币关系撇开了市场采取纯粹的军事、行政手段和方法这反映了俄共(布)在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规律的错误它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A符合题意BCD都是该政策错误的某个方面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3.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 并且得意的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做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A. 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B.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 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D【解析】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主要发展重工业造成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本题考查的就是这一方面的知识点题干中“每个家庭有飞机”反映苏联重视重工业“抢面包”说明轻工业和农业不发达充分理解题干的飞机和面包就能得出答案 D项正确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期“苏联”尚未成立排除B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材料体现不出排除材料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C项故选D4.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 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这些措施()A. 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 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C.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 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符合当时苏俄经济发展的实际有利于推动工业的恢复发展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未冲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故A项错误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学习西方的技术 D项夸大了其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B5.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为了抢购牛奶、面包等食品常常要排很长的队伍这种现象折射出苏联()①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②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④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6.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A. 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B. 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 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 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CD两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应排除故选A7.列宁高兴地认为“我们通过粮食委员会的机制来筹集我们凭借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方法来筹集以固定价格来筹集通过在农民中分配而不是在自由市场上出售来筹集——这就是说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列宁找到的这条路()A.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B.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C. 是战时形势下苏联对农业的调整D. 是对农民经济利益的有效保护【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以固定价格来筹集通过在农民中分配而不是在自由市场上出售来筹集”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临时性的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A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期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故排除B当时苏联还未成立故排除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农民利益的损害故排除D故选A8.一位1922年曾在西伯利亚的游客说“伊尔库茨克城中大多数住户家中空空如也因为居民们已经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 城乡间联系十分紧密B. 粮食供应得到保障C. 用行政手段管制经济D. 市场环境较为宽松【答案】D【解析】A.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换取农民的粮食只是一种商业行为因此无法得出城乡间联系的紧密B.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 表明城镇粮食供应不足C.以物易物是一种商业行为材料没有反映政府行政措施D.结合所学可知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市场环境较为宽松故D选项正确9.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28—1932年重工业增长241% 轻工业增长95% 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33—1937年重工业增长140% 轻工业增长100% 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材料表明苏联()A.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 经济结构失调现象更加严重C. 已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D. 已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两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增长率的差距逐渐缩小以及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可知这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正确材料反映了苏联的轻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这表明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现象得到调整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苏联重、轻工业之间增长率的变化并不能得出苏联已经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目标排除C优先发展重工业一直是斯大林模式的主要战略方针排除D故选A10.下图中1971~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的主要原因是()A. 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理论指导B. 苏联的领导人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 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并趋于保守D. 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失败【答案】C【解析】1971~1980年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导致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71~1980年不再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而非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1.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 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 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 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 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相对于没有私有制、商业和市场的社会主义来说是一种“退却” 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新经济政策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并非全部实行国有化D选项错误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模式不是新经济政策故选C12.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也称为“480公法协议” 这是美国粮食援助制度化的开端在美国诱导下 1955年美日达成第一个480号公法协议美国同意将价值8500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到日本日本不要支付美元只需以日元支付此后美国与印度等多国达成480号公法协议这表明()A. 世界粮食生产出现了严重危机B. 美国致力实现对外援助的公平合理C. 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D. 美国沿袭了杜鲁门主义的战略思维【答案】D【解析】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表面上是对他国进行粮食援助其真实意图是希望通过粮食援助达到控制他国、对抗苏联带有冷战思维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反映世界粮食生产出现危机排除A项美国的粮食援助其目的不是致力于实现对外援助的公平合理是为了诱导他国接受“480公法协议” 故排除B项美国滞胀出现在70年代故排除C项故选D1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 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 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 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 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解析】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项错误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故选C14.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实质上可以用两个东西来满足小农第一需要有一定的流转自由需要给小私有主一定的自由第二需要弄到商品和产品”这一过渡办法()A. 体现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愿望B.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 推动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了现实D.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会议及内容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出台材料中涉及“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提到“一定的流转自由”和“需要弄到商品和产品” 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发展商品经济这有利于缓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而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故D项正确十月革命实现了俄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愿望 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而不是新经济政策 B项错误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C项错误故选D15.据统计截至1929年10月1日苏联共收到2670份承租申请 1921~1927年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A. 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B. 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C. 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D. 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答案】A【解析】A.结合时间判断当时苏联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经济建设的新模式故正确B.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不符合历史事实故排除C.利用经济大萧条不符合时代特征西方经济大萧条是从1929年开始故排除D.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故排除故选A16.如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对这一变化反映的内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 配合了国家工业的进行C. 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D. 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答案】C【解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国内战争指1918年到1920年国内战争苏维埃俄国各族人民粉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 C错误符合题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配合了国家工业的进行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7.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2/3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 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就达2680万吨这一状况()A. 表明苏联工业化水平不断下降B. 弱化了苏联经济的更新能力C. 得益于勃列日涅夫的对外政策D. 提高了美苏世界经济话语权【答案】B【解析】从材料“苏联2/3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中可以分析 20世纪80年代苏联大量的外汇收入靠石油而又大量进口工农业产品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苏联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故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苏联的工业化水平故A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只反映苏联的状况故D项排除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18.(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18.(3)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消灭商品经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分析【答案】(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2)根据材料二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不同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答案】(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解析】(3)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1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能够实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意义【答案】(1)国情决定列宁的个人努力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解析】(1)根据材料“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可知体现的是国情决定根据材料“1921年初列宁就开始酝酿经济政策的改变”可知体现的是列宁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也是政策改变的重要原因【答案】(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解析】(2)本小问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作答即可如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有学者认为,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可以以1992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也可以以2001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这两种阶段划分的出发点分别是()A.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B. 局部开放与全面开放C. 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D. 包产到户与企业承包【答案】C【解析】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的角度。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1993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难以决断的岁月》一书中写道:“经济方面的改革,如果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开始改革,也就是从最有效、最快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途径进行改革,那就要好得多。

”这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A. 需转变经济管理关系B.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 突破口选择不当D. 需要优化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如果从农业、轻工业……那就要好得多”等字眼证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是从农业、轻工业等开始的,这属于其选择的经济改革的突破口,C项与题意相关;材料不涉及经济管理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说明要优先从农业、轻工业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涉及经济结构优化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 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 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C.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 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答案】C【解析】4.如表为1928﹣1934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斯大林在1924年掌权时,苏联是主要的谷物输出国,便推动了一项急
速近代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国家。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
心地位。斯大林在1929年公布其计划时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
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
最高的地区。”这里“成为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的实质是指( )
别比1913年低近70千克和2千克.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A.玉米运动造成农庄损失巨大
B.斯大林模式严重挫伤
农民生产积极性
C.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D.余粮被强行征收挫伤
农民生产积极性
20.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
崇拜,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中国。吴冷西在《忆毛主席》中这样写
施新经济政策,是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该论断( )
A.指明了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B.阐明了经济发展对
巩同政权的重要性
C.评估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政治意义
D.表明新经济政策
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4.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写到:“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
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
A.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B.实施五年计划作
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C.实施新经济政策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D.发展集体农业
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14.俄国著名学者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
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新经济政策时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
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是(
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
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当时的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
B.付出
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戈
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
化运动
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
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
业化
9.俄国学者柳·谢缅尼科娃指出:“村社制度——这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
)
A.应对国内外敌人进攻
B.原有的经济政策过时
C.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D.建立计划经济新体制
15.“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
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
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
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
会生活中的自然形式的古老传统,在我看来,正是1917年政治文化的
基础。”作者认为( )
A:工农苏维埃植根于村社民主传统
B:村社组织是无产
阶级政权的前身
C:村社制度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D:二月革命后建立
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10.1931年时,苏联全国粮食产量相比去年减少了16.8%,而粮食出口相比
去年增加了7.2%,这表明苏联( )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苏联解体 上的责任是什么?你又怎样看待苏联的解体?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 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
第七单元答案: B “加紧惩治苏维埃政治敌人和资产阶级代理人,由革命法庭和人民法院采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一、选择题
1.1922年2月20日,列宁要求“加紧惩治苏维埃政治敌人和资产阶级代理人,由
革命法庭和人民法院采取最迅速、最符合革命要求的方式加以惩治”,还
要求“对共产党员的惩办应比非党人员加倍严厉”.这表明( )
A.列宁对新经济政策进行理性反思B.新形式下经济领域腐败问题凸显
C.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相溶性D.新政初期共产党内腐败问题严
的更大愿望”,同时应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此报告( )
A.说明苏联放弃争霸政策
B.促成了核危机的成功解

C.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
D.反映苏联转向了国内改

19.1953年,苏联农庄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
牛肉5%;与之对应,人均粮食产品为432千克,人均肉类产品为3O千克,分
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 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 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 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 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 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 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
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这
一决定()
A.意图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难题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
生产积极性
C.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
D.在实践中得到完整
地贯彻执行
17.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
5.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
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
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
荣耀
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
束缚
6.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
A.一五计划期间放开售粮限制
B.人民为国家工业化
建设作出贡献
C.计划经济提高了农业开放度
D.工业发展减少对粮
食进口的依赖
11.列宁在1921年指出:“我们那时己经认为,革命的发展、斗争的发展的
道路,既可能是比较短的,也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是,在估计可
能的发展道路时,我们多半(我甚至不记得有什么例外)都是从直接
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
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 )
A.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 B.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 C.客观上造
成思想的混乱 D.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
18.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
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和的各种障碍

2.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 的情绪的支
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
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列宁(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
3.1921年10月,列宁在一次集会上指出: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实
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
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
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
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
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
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该制度
在当时( )
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
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
暴动
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
基础
7.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取最迅速、最符合革命要求的方式加以惩治”“对共产党员的惩办应比 非党人员加倍严厉”表明新形式下经济领域腐败问题凸显,所以B选项是 正确的;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B 由材料中的“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排除A项“取消一 切商品贸易”,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实施计划经济是斯大林体 制的内容,当时列宁已经去世,故C项错误;自由放任是资本主义的经济 发展模式,且也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列宁主导实施的新经 济政策是允许自由贸易,并允许私人资本存在的,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严重阻碍着经济的恢复和民众生活的提 高,遭到广大民众的不满,威胁到新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而新经济 政策的实施正是从俄国实际出发恢复发展经济,进而巩固无产阶级政 权。同时,通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经济战胜资 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可能。因此,列宁说是“巨大的政治变 革”,故答案选B项。 C 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农、轻、重的比例严 重失调,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毁灭了超级大国。从背景来 看,当时苏联受到帝国主义包围,面临战争威胁,并非冷战威胁。冷 战发生在二战后。 根据题干“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 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勃列日涅 夫执政时期,进行了改革,使得苏联经济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人民生活 水平有所提高,军事实力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 超级大国,这才出现题干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主 要涉及工业方面,故A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勃列日涅夫改 革并没有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故D项错误.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根据材料“因为军事任务突然压来,因为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 乎已经陷于绝境”“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该政 策在国内战争爆发后,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而实施的,最大限度 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革命 的成果,故A项正确;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才 日益引发平民的不满与暴动,故B项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的主要 任务才是恢复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故C项错误;当时还不能称为苏联, 其次苏联的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进行的,故D项错误.所以A选项是正确 的。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C项,1920年 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故C项正 确。A项,战时共产主义采取把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的措 施,因此私营企业纷纷涌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192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