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一、选择题
1.1922年2月20日,列宁要求“加紧惩治苏维埃政治敌人和资产阶级代理人,由革命法庭和人民法院采取最迅速、最符合革命要求
的方式加以惩治”,还要求“对共产党员的惩办应比非党人员加倍严厉”.这表明( )
A.列宁对新经济政策进行理性反思
B.新形式下经济领域腐败问题凸显
C.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相溶性
D.新政初期共产党内腐败问题严重
2.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
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列宁(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
3.1921年10月,列宁在一次集会上指出: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该论断( )
A.指明了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B.阐明了经济发展对巩同政权的重要性
C.评估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政治意义
D.表明新经济政策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4.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写到:“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
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当时的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
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
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
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6.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
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该制度在当时( )
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
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
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
7.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9.俄国学者柳·谢缅尼科娃指出:“村社制度——这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形式的古老传统,在我看来,正是1917
年政治文化的基础。”作者认为()
A:工农苏维埃植根于村社民主传统B:村社组织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前身
C:村社制度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D: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10.1931年时,苏联全国粮食产量相比去年减少了16.8%,而粮食出口相比去年增加了7.2%,这表明苏联( )
A.一五计划期间放开售粮限制
B.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C.计划经济提高了农业开放度
D.工业发展减少对粮食进口的依赖
11.列宁在1921年指出:“我们那时己经认为,革命的发展、斗争的发展的道路,既可能是比较短的,也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但
是,在估计可能的发展道路时,我们多半(我甚至不记得有什么例外)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这段话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包括()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急于求成的心理
B.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认识不足
C.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困难有充分认识
D.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结果做两手准备
12.1924年12月,在俄共“十四大”上斯大林首次给新经济政策下了一个定义:“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
预计到在经济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条件下容许资本主义存在,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同资本主义成分的斗争,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增长而资本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削弱.”斯大林的这一定义( )
A.认识到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性
B.强调了同资本主义成分作斗争
C.促进了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完善
D.直接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
13.斯大林在1924年掌权时,苏联是主要的谷物输出国,便推动了一项急速近代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国家。食物在其
计划中占有核心地位。斯大林在1929年公布其计划时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里“成为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的实质是指( )
A.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B.实施五年计划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C.实施新经济政策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D.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
14.俄国著名学者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新经济政策时的列宁越来
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是( )
A.应对国内外敌人进攻
B.原有的经济政策过时
C.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D.建立计划经济新体制
15.“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
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上述材料表明( )
①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面临资金短缺问题②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
③农业集体化与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④农业集体化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6.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
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这一决定()
A.意图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难题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D.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
17.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
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 )
A.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
B.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
C.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
D.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
18.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核武器时代,必须显示出“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消除国家间不
和的各种障碍的更大愿望”,同时应加强国际关系中“理智的准则”。此报告( )
A.说明苏联放弃争霸政策
B.促成了核危机的成功解决
C.有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
D.反映苏联转向了国内改革
19.1953年,苏联农庄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之对应,人均粮食产品为432千克,人均肉类产
品为3O千克,分别比1913年低近70千克和2千克.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A.玉米运动造成农庄损失巨大
B.斯大林模式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D.余粮被强行征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20.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中国。吴冷西在《忆毛主
席》中这样写道:“赫鲁晓夫这次揭了盖子,又捅了篓子……”对“揭了盖子”解析正确的是()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束缚
B.破除了对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
C.苏联放弃与美国的对抗
D.苏联走上了全面纠正错误的斯大林模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