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半脱位
骶髂关节劳损治疗方法

骶髂关节劳损治疗方法骶髂关节劳损,可能会有很多朋友对于这类疾病都不太了解,其实骶髂关节会由于一些外力的影响导致骨盆周围韧带损伤,或者是稳定性的错位和下降,破坏骨盆承重机制,从而出现腰骶、下肢疼痛和劳动、生活能力的下降的情况,很多朋友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也不太了解,那么骶髂关节劳损治疗方法有哪些呢?1、骶髂关节屈曲性半脱位:以改良斜扳法(髂后上棘)或短杠杆微调手法(骶骨下端、髂后上棘)整复为宜。
2、骶髂关节伸展性半脱位:以改良斜扳法(坐骨结节)或短杠杆微调手法(骶骨上端、坐骨结节)整复为宜。
整复成功的标志是疼痛显著缓解,骨盆骨性结构恢复对称性。
腰部活动恢复正常,临床体征消失,患肢承重功能恢复。
3、骶髂关节韧带扭伤:以改良斜扳法(髂后上棘)及骶髂关节拔伸法伸展扭伤的骶髂韧带和髂腰韧带,再以擦法在损伤韧带局部操作,透热为度。
手法治疗有效的标志是腰骶部压痛消失,腰骶运动痛缓解。
4、骶髂关节劳损:以短杠杆微调手法(骶骨下端、髂后上棘)和以短杠杆微调手法(骶骨上端、坐骨结节)整复骶髂关节,再以骶髂关节拔伸法使关节合缝,再以擦法在关节局部操作,透热为度。
手法治疗有效的标志是腰骶部压痛消失,腰骶运动痛缓解,患肢承重功能恢复。
5、骨错筋结,气滞血瘀证:推拿治疗后宜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膏如正骨油之类外涂擦,促进痊愈。
6、肝肾亏虚,筋弛骨错证:在手法治疗同时可配合导引锻炼,以外强筋骨,内实肝肾。
7、其他疗法A、针灸:取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次髎、下焦俞、环跳、殷门、委中等穴。
B、中药湿热敷:适用于骶髂关节韧带扭伤和骶髂关节劳损患者。
C、导引:屈膝屈髋蹬腿功、蛇行功,适用于骶髂关节劳损患者。
以上就是关于骶髂关节劳损的一些治疗方法的介绍,我们只要在治疗上积极的配合,治疗之后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日常的护理工作,就可以恢复健康的身体。
同时在发现自己患有骶髂关节劳损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什么是骶髂关节扭伤?

什么是骶髂关节扭伤?
骶髂关节扭伤亦称骶髂关节半脱位,多因姿势不正,肌力失调骤然扭转而致,也有少数无明显外伤史者。
骶髂关节由凸凹不平相互交错的耳形关节面组成,前后有长短不等的韧带予以稳定,躯干的重力经骶髂关节传达至两下腰。
当孕妇受内分泌改变的影响,或因长期卧床,腰麻或全麻后均能引起骶髂关节松弛,影响骶髂关节的稳定,当受到外力时引起骶髂关节扭伤或错位,但由于骶髂关节坚强而稳定,不易引起扭伤或错位。
当姿势不正,肌力失调,韧带松弛时,扭转的外力可使凸凹不平的骶髂关节面排列紊乱,间隙加宽,在关节腔负压的情况下将滑膜吸入关节间隙嵌顿,引起剧烈疼痛,根据扭伤的方向不同可引起骶髂关节前脱位或后脱位。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1%-0.05%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尿道综合征腰椎退变性小关节损伤性关节炎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外科骨外科
治疗方式:支持性治疗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60天
治愈率:95%
常用药品: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跳骨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5000元)
温馨提示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
骶髂关节紊乱症

(二)检查: 1、病史:急慢性外伤史。 2、骶髂关节位置错动的检查: 两侧对比高与低、区分骶髂关节前错位
或后错位是手法复位治疗的主要依据。 据临床观察统计:右侧骶髂关节以前错 位居多,左侧以后错位多见。
11
3、骨盆扭转的各种试验检查: (1)骶髂关节旋转试验 (2)单髋后伸试验 (3)“4”字试验 (4)骨盆分离和挤压试验 (5)床边试验 (6)髋后伸试验
4
因此,没有强大的外力,骶髂关节是不 易扭伤而发生错位的。该关节的功能只 有少许的前后旋转的微动关节,以缓冲 弯腰和负重时脊柱所承的外力。
青春期后的女性,此关节的活动范围比 男性大,故患骶髂关节紊乱、损伤者比 男性多。
5
三、病因病机
(一)急性损伤: 突然滑倒,单侧臀部着地,或弯腰负
重时突然扭闪,使骶髂骨间韧带受到损 伤,由于韧带被牵拉,使骶骨滑离与其 相对应的骶骨关节面,使关节扭错移位。 产妇在分娩时扩张骨盆也可以引起扭 伤,甚至使骶髂关节出现半脱位。
该病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因外力而 造成该关节及其韧带损伤,引起局部疼痛和功 能障碍。
近年来有人称为骶髂关节错缝或半脱位。实乃 本病的并发症。
本病临床上常好发于青壮年妇女。若耽误治疗, 可引起持久性下腰痛,亦可继发致密性髂骨炎。 属中医学的“腰腿痛”范畴。
3
二、局部解剖与生理功能
骶髂关节是人体最坚固、最稳定的 关节,位于骶骨的侧面与髂骨之间,是 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相贴而构成 的。其相吻处关节面凹凸不平,在组成 关节时彼此是凹凸相嵌,紧密相贴。此 关节前后均有坚强的韧带加固,借以稳 定关节。它的稳定性主要依靠骶髂前后 韧带和骶髂间韧带,
(三)手法:滚、按、揉、扳、擦、牵拉和 抖法。
针刺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290例

针 刺配 合 手法 复 位 治疗 骶 髂关 节 半脱 位 2 9 0例
张 沁 平 吴 齐飞 罗 智 超
针刺 肩 中穴 : 针刺对 侧肩 中穴 ( 董 氏奇 穴 : 后 臂肱 骨 外侧 , 距 肩骨缝 3寸处 , 三 角肌 中点 处 取 穴 ) , 提 插 捻 转
至得 气 即可 。取 针后病 人应 自我 感觉 局部 有轻 松感 , 压
/ 1 .北 京 弘 医堂 中医 医院 , 1 0 0 0 2 6 、
\ 2 .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
痛减 轻 。若 患 者 初 来 时 行 走 不 便 , 此 时 令 患 者 下 地 活 动, 可见 患者 基本 已能 正常 行走 。通 过针刺 使得 骶髂 局 部 肌 肉松解 , 将 有利 于接下 来 的复位 过程 。
治 疗次 数最 多 , 为( 3 . 5 ±0 . 8 7 ) 次; 3 0 ~4 O岁 年 龄 组 平 均 治疗 次数 ( 1 . 5 ±0 . 5 6 ) 次, 4 O ~5 O岁 年龄 组 平 均治 疗 次数 ( 1 . 8 ±0 . 4 4 ) 次, 5 O ~6 0岁 年 龄 组 平 均 治 疗 次 数 ( 2 . 5 ±0 . 7 8 ) 次, 显示 年 龄越低 治疗 效果 越佳 。 病程 在 3 个 月 以 内的患 者 平 均 治疗 次数 为 ( 1 . 1 ±
3次 治疗后 痊 愈者 2 2 4例 , 占7 7 . 2 % 。经 4次 以上 手法
治 愈者 6 6例 , 占2 2 . 8 。
年 龄 与治疗 次 数 的 关 系 : 1 6 ~3 0岁 年 龄 组 平 均 治 疗 次数 最少 , 为( 1 . 2 ±0 . 0 7 ) 次; 6 O岁 以上 年 龄 组 平 均
手法整复骶髂关节半脱位30例临床总结

手法整复骶髂关节半脱位30例临床总结…………………………北京按摩医院 郝金贵 齐 鸿
骶髂关节位于腰臀部,由髂骨及骶骨的耳状关节面组合而成,周围有多条坚韧的韧带加强,结构上较稳定,是一个微动关节。但当外力作用使其发生强力牵拉、扭转及冲撞,超过了正常生理范围时,便可引起骶髂关节周围软组织牵拉、扭转损伤,甚至造成骶髂关节半脱位。本病多为急性发病,常出现腰骶部剧烈
采用手法对骶髂关节及其周围相关组织的损伤或退行性改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可以恢复骶髂关节内在的生物力学平衡和气血平衡。但应注意操作时忌手法粗暴。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高、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
骶髂关节半脱位,依据其病史、症状、体征,即可确定诊断。但临床上易与腰骶部急性筋肉扭伤相混淆,往往采用急性腰扭伤的手法治疗不能收效。应详加鉴别。骶髂关节半脱位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病例,易与腰部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但在病史、症状、体征及X线改变等方面不难鉴别。
三、治疗方法
1、松筋手法:患者俯卧,医生站于伤侧,双手叠掌按揉腰骶部1分钟,再用肘关节滑按两侧腰部肌肉1分钟,用单手拇指按揉肾俞、大肠俞及髂后上棘周围的压痛点,以透热为度,双手拿揉下肢肌肉3-5遍,再用一手的食、中、无名指三指共同滑按第1、2跖骨关节之间,以止痛解痉。
2、复位手法:
五、讨论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组成,因其关节囊紧张,周围有多条坚强的韧带加强,关节只能做少许运动,故属于微动关节。
骶髂关节是脊柱和下肢联系的枢纽。当骶髂关节有损伤或慢性劳损,在暴力作用或不协调的动作作用下,可导致关节错开移位。女性骶髂关节的活动范围较男性大,故女性发生半脱位机会较多,本组女性21例,占70%。
骶髂关节紊乱症(损伤与错位)

骶髂关节紊乱症(损伤与错位)骶髂关节损伤与错位(或半脱位),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妇女。
过去所谓“骶髂关节滑膜嵌顿”,实际是关节错开移位滑膜嵌入的结果。
中医对本病有论述,称之为“骶髂骨移位”,近年来有人对本病作了一些报道,但看法颇不一致。
由于本病的临床症状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相类似,不少病例尚伴有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在诊断上易于混淆,应引起重视。
【临床表现】1.坐骨神经痛:急性病例表现为骤然起病、患侧臀部及下肢胀痛麻木,以及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或“触电感”。
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不能挺胸直腰。
翻身起坐和改变体位时疼痛加剧。
患肢呈半屈曲状,主动或被动伸屈均明显受限并剧烈疼痛。
咳嗽或打喷嚏时患肢常有放射性疼痛。
病情急重者,往往由旁人搀扶或持拐来诊。
慢性患者上述症状略缓和,患者自觉下腰部隐痛乏力、患肢“短了一截”和酸软、麻胀、怕冷等。
如勉强行走,则呈不同程度的“歪臀跛行”。
患者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坐位时以健侧臀部触椅;仰卧伸直下肢时患肢常有牵扯痛或麻胀感,故患者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侧侧卧。
临床上常将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患侧下腹部胀闷不适和深压痛,肛门急胀感,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排便次数增加,尿频、尿急,甚至排尿困难,会阴部不适,阳痿,痛经等。
3.骶髂关节炎症症状:患侧骶髂关节压痛和酸胀不适,患肢外侧牵涉痛、麻木。
腰骶部酸软乏力,需经常更换坐姿或站立的重心。
部分患者表现为骶尾部顽固性疼痛和触痛。
妊娠期和产后妇女,则可引起耻骨联合处疼痛。
4.体征:急性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
腰脊柱侧弯畸形(健侧凸),患侧骶棘肌痉挛。
骶髂关节压痛并可往同侧下肢放射。
直腿抬高明显受限。
慢性患者,只有关节局部的压痛和患侧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
【诊断】1.病史:有急慢性腰腿痛病史或外伤史,并具有程度不同的坐骨神经痛、盆腔脏器功能紊乱、骶髂关节炎症的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和典型体征者。
蛙式四步扳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

t 1 (vrgd . t e )A cri vl t ns nado co i i buai ,1 ae tgt n xe eteut o 0 aeae 3 i s. codn t eau i adr faria j n s l t n 7 t ns o a cl n rsl 4 m go ao t s lco tu x o pi e l ,
・
6 6・ 2
中 国骨 伤 2 1 00年 8月 第 2 3卷第 8 期 C iaJO t。 hn r P& TamaAu . 0 0, 1 3, . h ru g 2 1 Vo 四步扳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

再 出现 疼 痛 。 5 讨 论
将 患 部 用 7 %酒 精 消 毒 , 梅 花 针 1 消 毒 , 5 取 枚 然 后 对 准 患 部 沿 神 经 走 行 方 向 逐 一 进 行 叩 刺 , 法 要 手 重 , 至 水 疱 破 裂 。把 事 先 调 好 的 酒 雄 黄 涂 在 患 部 , 直
3 治 疗 结 果
( 河 市 中 医 院 , 林 蛟 河 10 0 ) 蛟 吉 3 O 0
关键 词 : 法 ; 髂 关 节 半 脱 位 ; 手 骶 临床 报 道
中 图分 类 号 : 7 1 1 R 5 .2
文 献标 识 码 : B
治 愈 : 状 和 体 征 完 全 消 失 , 9例 , 6 .% 。 症 1 占 33 好 转 : 状 和 体 征 明 显 减 轻 ,0例 , 3 . % 。未 愈 : 症 1 占 33 治 疗 后 症 状 、 征 无 改 善 , 例 , 33 。 体 1 占 .%
手 法 治 疗 骶 髂 关 节 半 脱 位
程 宏 刚 ・
②点按环跳 、 承扶 、 中 等 , 通 经 络 。③前 下 移 位 委 舒
者 行 仰 卧位 患 侧 屈 髋 屈 膝 法 , 上 移 位 者 行 俯 卧 位 后 后
扳 法 。施 术 时 , 往 可 以 听 到 关节 复 位 之 响 声 。 ④ 患 往 处施揉按 , 束 治疗 。 结
痛 及 提 高 某 些 免 疫 机 制 及 自调 机 制 , 利 于病 变 局 部 有 的抗炎和修 复。 D F P的 热 效 应 又 有 改 善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 善 微 循 环 , 进 溢 出 液 的 吸 收 , 速 病 愈 的 作 改 促 加 用 。三 者 同 用 , 缩 短 疗 程 , 轻 患 者 痛 苦 , 果 显 可 减 效 著。 ( 收稿 日期 :02 0 — 1 20 — 4 0 )
三步手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合并耻骨联合分离22例

三步手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合并耻 骨联合分离 2 2 例
张 盛
( 浙 江省舟 山市妇幼保健 医院 , 浙江 舟 山 3 1 6 0 0 0 )
摘 要 目的 : 探讨 三步手法治疗产后骶髂 关节 半脱 位合并耻骨联合 分 离的临床 疗效 。方法 : 对2 2例产后 骶髂 关节半脱位合 并
患者 健侧 卧 位 , 医者 站 于患 者 背 侧 , 用 一 指 禅 弹拨 法 施 于患侧 第 3腰椎 横 突和臀 上皮 神 经 , 松解 腰 大肌 和 臀上 皮神 经 , 时 间共 约 1 0 m i n 。
2 . 2 复位 手 法
局部疼痛和下肢抬举 困难等功能障碍 的软组织损伤
节 , 故 一 般 认 为没 有 强大 的外 力 不 会 造 成 关 节 错 缝 或 分 离 。产
后 妇女 由于 内分 泌 变 化 , 骨盆韧带松 弛, 耻 骨 联 合 过
度 分离 者 常伴 有 骶 髂 关 节 半 脱 位 。该 病 虽 发 生 率 较
复位 , 产 生 以顽 固性下 腰痛 为 主 的 临床 症 状 。耻 骨联 合 分离 , 是 指 骨盆 前 方 两 侧 耻 骨纤 维 软 骨 联 合 处 , 因 外 力 而发 生 的微小 错位 , 表 现耻 骨 联合 距 离 增 宽 出现
按环跳 、 秩边 、 承扶、 殷 门、 委 中、 风市 、 伏兔等穴位 , 充 分松解臀大肌、 臀 中肌、 梨状肌 、 股 四头肌 和髂筋束。
低, 但延误治疗会严重影响产妇 的健康 。至今相关文 献报导甚少 , 临床 由于缺乏足够认识 , 而常被误诊为
产后 妇科 疾 病或 其他 腰部 疾 病影 响治 疗 , 目前 尚无 药
5、骶骨的矫正

骶骨偏位的分析方法
• 4、两距离之差大于7mm有临床意义。即偏 差大的一侧骶骨相对于髂骨向后移位。 • 5、当距离差为4-6mm时,并且没有髂骨偏 位因子,诊断骶骨偏位还要具备2个条件: 1)、其上所有的椎体必须旋转向骶骨偏位 侧。 • 2)没有脊柱侧弯。
骶骨偏位的分析方法
• 6、骶骨向下偏位的测量。 • 1)以较高骶沟小黑点为基准点做股骨头线 的平行线,在较低侧小黑点上方画一短线, 测量该小黑点到这短线的距离并记录在X光 片上,以mm为单位。 • 2)骶骨较低一侧一定与骶骨偏位一侧重叠。
腰骶关节之骶骨半脱位
• 可能的编码是: • Base-p或者Apex-p
骶骨偏位的分析方法
• 正常的L5与骶骨 • 的关系 Base-p
L5椎体滑脱与Base-p的鉴别诊断
L5椎体滑脱 Base-p
L5椎体相对与骶骨前移
有
有
L5椎体相对于L4椎体前移
有
无
椎弓根断裂(腰椎斜位片)有
无
骶骨半脱位矫正原则
骶骨半脱位的矫正
骶骨半脱位
• 可能发生在骶髂关节或者腰骶关节,或两 者同时存在。 • 发生在骶髂关节时是指骶骨相对于髂骨。 • 发生在腰骶关节时是指骶骨相对于L5椎体。
骶髂关节之骶骨半脱位
偏位记录 移位 1 2 3 P-L P-R PI-L 骶骨左侧向后移位 骶骨右侧向后移位 骶骨左侧向后向下移位 接触点 左侧髂后上棘内侧之骶骨 右侧髂后上棘内侧之骶骨
• 1、当两侧髂骨没有偏位因子,仅仅是骶骨 偏位,矫正骶骨是理所当然。 • 2、同时存在髂骨偏位时的选择: • A、调整骶骨:AS、In和ASIn,ASEx以AS 为重时,PIIn以In为重时。 • B、调整髂骨:PI、Ex和PIEx,ASEx以Ex 为重时,PIIn以PI为重时。
骶髂关节脱位外科入路选择及并发症解决方案

骨盆环损伤有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由高能创伤引起的不稳定骨盆骨折约占所有骨盆损伤的16.7%,且骨盆骨折出血导致死亡的概率约为8.3%[1-2]。
而骶髂关节脱位是不稳定骨盆环损伤类型之一,常涉及骨盆前环损伤,如耻骨上下支骨折[3]。
由于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骶髂关节脱位常合并血管、神经、胸腹腔脏器损伤等。
采用保守治疗常会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畸形愈合、神经卡压、髋部或腰部疼痛等并发症[4],因此采用手术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骶髂关节脱位的固定方法包括前路钢板、三角接骨术、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经翼髂螺钉内固定等。
其中新月型I型骨折脱位治疗已有推荐的首选入路,但其余类型骶髂关节脱位尚无系统的推荐治疗方案。
本文结合骶髂关节脱位分型,对各手术入路的暴露范围及适应症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选择最佳入路和减少入路相关并发症提供参考策略。
1骶髂关节的生物力学及脱位分型骨盆60%~70%的稳定性由骨盆后环提供,而骶髂关节是后环负重的重要部位,承载后负荷[5-6],在维持骨盆正常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相互交错嵌插的骨性结构以及周围韧带共同构成,其中韧带在维持骨盆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7]。
骶髂关节脱位外科入路选择及并发症解决方案杨德猛1,张浩2,刘玉静3,刘雨蝶2,李琳4,张姜尚4,马建军5综述陈志国5审校1.萍乡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萍乡337000);2.新乡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新乡453003);3.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新乡453003);4.新乡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新乡453003);5.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新乡453003)【摘要】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不稳定的骨盆环损伤,关节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和骶骨畸形的存在使手术更具挑战性。
随着研究的进展,许多新兴技术被用于骶髂关节脱位的外科治疗,但目前尚未提出系统公认的治疗方案,而且固定方法采用的手术入路众多,了解不同手术入路可揭示的解剖范围和潜在的并发症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
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临床观察

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分为前错位和后错位两组各30例,两组均行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
结果:优74例(925%),良5例(63%),差1例(12%),总有效率(988%)。
前错位、后错位均与治疗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疗效好。
关键词骶髂关节半脱位正骨手法超短波资料与方法收治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30例,前错位组50例,男16例,女34例,年龄13~67岁,平均38±78岁,病程3天~7年;后错位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11~70岁,平均40±112岁,病程2天~9年。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经产女性多因怀孕及分娩引起,其他多有外伤史,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少数患者也可出现尾骶部、腹股沟疼痛)及一侧或两侧下肢痛,患者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坐位时以健侧臀部触椅,严重者甚至仰卧时不能伸直下肢,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侧卧位,这些症状通常休息后得到减轻,活动后加重。
②体征:急性损伤患者骨盆向健侧倾斜,脊柱侧凸,保护性步态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不能挺胸直腰;躯干旋转主要发生在胸段;两侧髋骨不对称,髋臼空间位置移动,出现两下肢假性不等长;两侧髂后上棘、髂后下棘等骨性标志不对称,且有压痛及叩击痛,可触及条索状物。
慢性劳损患者因脊柱姿势代偿,“歪臀跛行”可不明显,但仍可在体检中发现上述体征。
③特殊检查:患侧骶髂关节处明显压痛或深在叩击痛,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4”字试验、直腿抬高试验、下肢后伸试验、床边试验阳性等。
④影像学诊断依据主要是骨盆正位片:髋骨宽度与闭孔宽度的交错性不对称;耻骨联合两侧阶梯状改变和耻骨直径不对称;两侧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上,伸展性半脱位者髂后上棘偏上,屈曲性半脱位者髂后上棘偏下;慢性患者可见患侧骶髂关节髂骨侧骨密度增高[1]。
277例中老年骶髂关节半脱位诊治分析

【 图分 类 号] 4 中 R4 1
【 献标识码】 文 B
【 章 编 号 1 0 8 1 7 ( O )2 0 2 1 文 10 — 8 9 2 1 1 —0 8 —0 O
由于 中老 年处 于 特 定 的生 理 病理 阶 段 , 导致 其 骶 髂 关 节 半脱 位 常 被 验 阳性 , 腿抬 高试 验 阳性 而 加强 试 验 阴 性 。骶 髂 关 节 耳状 关 节 面 呈 斜 直 误诊 、 误治 。对 2 0 年 7月 至 2 0 06 0 9年 7月诊 治 的 2 7例 被 误 诊 为 腰椎 矢状 位 , 体重 力及 脊 柱运 动 在此 形 成 剪 切 力 , 稳 定 性 依 赖 周 围 的 韧 7 躯 其 间盘 突 出症 的 中老 年 骶髂 关 节 半脱 位 患 者 的 临床 资 料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试 带 。 中老 年人 韧 带 胶 原 含 量 减 少 , 其 是 女 性 患 者 由 于 孕 产 等 特 殊 因 尤 素 , 带 的 刚度 、 韧 强度 和 承受 能 力 降 低 较 为 明 显 | , 1 因此 在 无 任 何 明 显 ’ 图揭 示 其临 床 特点 及 诊 治要 点 。 1 资 料 与方 法 外伤 情 况 下 即发 生半 脱 位 。脱 位后 关节 面嵌 合 排 列 发 生 紊乱 , 至 滑 膜 甚 1 1 一般 资 料 。本 组 2 7例 , . 7 皆被 误 诊 为腰 椎 问盘 突 出 症 而久 治不 愈 , 发生 嵌 顿 , 引起 疼痛 。站立 、 走 、 位 时 , 髂 关 节所 受 的 剪 切应 力 增 行 坐 骶 男 9 例 , 19 , 女比例约为 12年龄 4~7 8 女 例 男 7 :; 5 4岁 , 均 5 平 8岁 。均 大 , 痛 加剧 。由 于髂 骨发 生 旋 前 或 旋 后 移 位 , 髂 后 下棘 不 在 同 一 水 疼 致 无明 显外 伤 史 。病 史 在 2月 ~ 1 , 均 6 5 月 。临 床症 状 见表 1 双 平 , 因其 多 无 受较 大 的外 力 , 转 移位 较 小 , 以 双 下肢 长 度 无 明 显 差 年 平 . 个 , 又 旋 所 下肢 等长 , 后 下棘 不 在 同 一 水平 且 患 侧 压痛 , 髂 关 节 叩击 痛 , 盆分 异 ; 髂 骶 骨 叩击 或按 压 骶髂 关 节 、 离 或 挤 压 骨 盆 可 使 骶 髂 关 节 承 受 切应 力 或 分 离挤 压试 验 阳性 , 腿抬 高 试 验 阳性 但加 强 试 验 阴性 。 直 张应 力 而 疼痛 ; 由于 股直 肌 及 胭绳 肌 分别 起 于 髂 前 下棘 和 坐 骨结 节 参 与 表 1 骶 髂关 节 半 脱位 临 床症 状 及 辅助 检 查情 况 ( 7 2 7例 ) 下肢 抬 高运 动 , 而带 动骶 髂 关 节 的 运 动 , 直 腿 抬 高 加强 试 验 排 除 上 进 而
骶髂关节半脱位

5
解剖特点
• 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 :属于“微动关 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 形成半脱位,则很难自行归位
• 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 :属于“微动关节”
2021/5/27
6
病因
• 急性扭伤 • 长时间在不良体位下劳动
2021/5/27
7
临床表现
• 急性和慢性:三周以上 • 前脱位和后脱位
2021/5/27
8
前脱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 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 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 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 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 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2021/5/27
9
2021/5/27
10
后脱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 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 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 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 位。
• 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2021/5/27
25
2021/5/27
26
2021/5/27
27
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 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 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 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 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 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
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刘建新;黄阳;张挥;陈信
【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
【年(卷),期】2000(021)002
【摘要】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通过272 例骶髂关节半脱位临床检查及X线摄骨盆斜位片和耻骨轴位片进行诊断,同时进行手法复位 .结果:凡是腰腿痛患者具有骶髂关节和耻骨叩压痛,下蹲实验阳性者, 摄X线可见耻骨枝位移即可诊断,并分前旋与后旋半脱位两类,讨论了手法复位的具体方法 .结论:X线检查对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具有的重要的价值.本病以手法治疗为主.
【总页数】3页(P118-120)
【作者】刘建新;黄阳;张挥;陈信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医院骨科,哈尔滨,150001;黑龙江省医院骨科,哈尔
滨,150001;哈尔滨市中医院骨科,150076;黑龙江省医院骨科,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4.7
【相关文献】
1.齐鸿按动疗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引发梨状肌疼痛经验 [J], 洪流
2.屈髋屈膝旋转扳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J], 卢辉
3.金匮肾气汤加味结合手法整复治疗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38例 [J], 张辉东;王庆海;赵建勇
4.基于文献计量学骶髂关节半脱位影像学诊断标准的探讨 [J], 祁冀; 武凯; 平瑞月;
徐燕笑; 张少群; 张磊; 廖立青; 李义凯
5.手法整复治疗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效果分析以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J], 钟建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 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 部。 • 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 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 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 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 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 • 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下交叉综合征
髂腰肌拉伸方法
竖棘肌
• 收缩动作:躯干屈曲 • 拉伸动作:躯干伸展
腹肌强化训练
• 卷腹---开始位置:仰卧,两腿屈曲,两手 交叉放于胸前;呼气:腹部用力,上身抬 起直到肩胛骨离开垫子。
臀肌强化训练
• 健身俯卧伸髋 开始位置:俯卧于健身球上,将腹部置于球上。 呼气:向上抬腿 吸气:下落
骶髂关节半脱位
徐生坤
临床特点
•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但往往被误诊、 漏诊。 • 多数患者不能得到早期治疗,造成后期治疗 难度加大。
解剖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与髂骨的近45度的耳状面 组合而成,其关节面凹凸不平,二者之间的 结合十分紧密。 •骶髂关节面上覆有关节软骨,两侧参差不齐 的关节面相互交错,借以稳定关节。 •韧带:骶髂骨间韧带,位于关节面的后上方, 连结于相对的骶骨粗隆和髂骨粗隆之间。在 关节的前后还分别在骶髂前韧带和骶髂后韧 带加强。坚韧的关节囊。 •因而,骶髂关节只有少量有限的活动,超过 生理功能外的扭转活动,则可引起关节扭伤 和半脱位。
后脱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 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 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 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 位。
前后错位的判出现症状为后脱位
临床表现
• 急性:明确的要扭伤史,不良姿势后咔擦声响 • 症状:下腰痛,抬大腿困难(单侧穿袜困难), 起床下地困难,跛行,久行后稍微缓解 • 体格检查:明显长短腿
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内, 为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起自耻骨联合 和耻骨嵴,肌纤维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 5~7肋软骨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 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
竖脊肌
竖脊肌为脊柱后方的长肌,下起骶骨背面, 上达枕骨后方,填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沟 内。它以总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 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为三部:外 侧为髂肋肌,止于肋角;中间为最长肌, 止于横突及其附近肋骨;内侧为棘肌,止 于棘突。
局部神经阻滞
• 骶髂关节的穿刺方法: • 定点:髂后上棘 • 方向:贴髂后上棘内侧缘进针,略向上、向外45 度穿刺进入到关节腔 • 药物:消炎镇痛液
手法复位
• 仰卧单膝压腹法 • 俯卧足跟压臀法 • 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仰卧单膝压腹法
• 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 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 压伤)。 • 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 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 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 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 • 适应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仪器检查
X线检查虽无特异性改变,但能够除外其他疾病 • CT:一般无异常发现 • MR:可见关节部位的关节囊水肿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典型症状、 体征作出,X线片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 引起骶髂关节处疼痛疾病:髂腰韧带损伤、 腰骶关节本身的炎症、退变及增生、腰骶 髂关节炎等 • 引起臀部及下肢胀麻的疾病:臀上皮神经 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犁状肌综合征、股 方肌损伤等
• 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 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 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 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 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 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临床表现
• 慢性:超过三周以上;患者大多见于剧烈体育活动、外伤或久坐 史,少数患者可无明显外伤史;常被误诊为腰突症而迁延至慢性 • 症状: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 腹股沟部及内收肌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 等)。 患者常取侧卧位或俯卧位,翻身时疼痛加剧。拒绝站立或 是下肢取屈曲姿势。步行时,患侧常呈臀沟下垂状跛行步态。 • 体格检查:骶髂关节处可有局限性压痛,直腿抬高患侧受限,并 有骶部疼痛。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 群……)。髂后上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 肢不等长、腰椎侧弯。骨盆分离试验“4”字Patrick试验、对抗性 髋外展试验及俯卧提腿试验等均为阳性,其他凡可促使髂骨旋转 的活动均可引起患肢疼痛,但无神经根性放射痛,小腿肌力无改 变。
治疗
• 非手术疗法:一般采取保守疗法,如卧硬板床休息、理疗、局部按摩、 膏药外敷及局部封闭等方法症状多数可缓解。对同时伴有腰椎或腰骶 关节退变或椎间盘突出者,需加以相应处理。 (1)局部神经阻滞:一般用1%普鲁卡因(可酌情加入醋酸氢化可的 松)。操作者手持长针头注射针管,在压痛最重处注射,一般位于骶 髂后韧带及骶棘肌附着点处。注射针头应深达骨膜下,并可沿髂骨内 面深入骶髂关节。注射后数分钟,疼痛大多消失。同时可用弹性骨盆 带进行骨盆制动。加强腹肌、背肌和臀肌锻炼。避免弯腰、举重物等 活动。对有骶髂关节退行性变的患者及分娩后的产妇,应特别注意。 (2)手法:患者俯卧,助手固定骨盆,手术者按正规的按摩手法由轻至 重,由点及面对骶髂关节局部及周边肌肉、韧带进行手法按摩。在操 作过程中患者在感到舒服的同时,亦可有骶髂关节复位感。 • 手术治疗:对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可经后路暴露行骶髂关节融合 术。
解剖特点
• 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 :属于“微动关 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 形成半脱位,则很难自行归位 • 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 :属于“微动关节”
病因
• 急性扭伤 • 长时间在不良体位下劳动
临床表现
• 急性和慢性:三周以上 • 前脱位和后脱位
前脱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 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 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 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 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 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慢性顽固病例
• 内热针治疗:四次左右 • 坚持自行整复 • 骨盆固定带外固定
针刀治疗
• 治疗目的:调整关节周围肌肉张力 • 治疗对象:竖脊肌、阔筋膜张肌、臀肌、 股四头肌、腹外斜肌、缝匠肌等
骨盆周围肌肉
• 骨盆能够维持在正常姿势,是因为骨盆的 4 大肌群互相拮抗。 • 腹直肌向上牵拉骨盆前下部 髋屈肌(髂腰肌)向下牵拉骨盆前上部 在骨盆后面,股后肌群(腘绳肌)向下牵拉 骨盆后下部 竖脊肌则向上牵拉骨盆后上部。
并发症
• 腰椎退变:骶髂关节劳损患者因脊柱动静力平衡 失调,常合并严重腰椎退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滑脱等病,应在治疗骶髂关节疾病的同时积 极治疗腰椎疾病 • 尿道综合征:中老年女性骶髂关节劳损患者常因 盆腔副交感神经受影响而并发尿道综合征 • 骶髂关节骨关节炎:骶髂关节劳损患者可因长期 关节力学失衡,局部关节软骨过度集中载荷而引 起滑膜炎或骨关节炎,即使骶髂关节面恢复正常 空间关系,仍会在下肢负重时出现疼痛。可在手 法治疗的同时配合局部中药热敷、理疗等方法; 对于滑膜炎症者,则可采用骶髂关节封闭术
股后肌群
顾名思义是位于大腿后侧的肌群,又称腘 绳肌。它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组 成。股后肌群起点都在坐骨结节上,股二 头肌两头合并以长腱止于腓骨头;半腱肌 止于胫骨上端内侧;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 髁后面。
髋屈肌群
• 包括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 肌、耻骨肌及臀中小肌前部的肌纤维 • 髂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髂肌呈扇 形,起自髂窝;腰大肌长形,起自腰椎体 侧面及横突。向下两肌相合,经腹股沟韧 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