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手法操作

合集下载

骶髂关节正骨手法

骶髂关节正骨手法

骶髂关节正骨手法骶髂关节呈耳状面,周围有较稳固的韧带连接,是属微动关节,一般较稳固不易发生错位。

但有严重外伤史的顽固性腰痛患者也可发生错位,应重视骶髂关节的检查,以防漏诊。

经产妇因怀孕多致骨盆韧带松弛,也较易患骶髂关节错位。

常用的骶髂关节正骨手法有如下:1.按骶扳髂法:适用于骶椎向后骼骨前旋的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者。

患者侧卧位,贴床一侧下肢屈髋屈膝,离床一侧下肢向后伸直,术者立于其后,一手抓扶其髂前上棘部,另一手掌根按于其骶椎中部嘱患者放松腰臀部,术者用爆发力,双手同时一推一拉进行扳按,可重复2~4次。

此法亦可于俯卧位进行(图76)2提臀撞正法:适用于骶椎向后骶椎点头的滑脱式错位者。

患者仰卧,双下肢并拢伸直,术者站于其足部床上,双手同时握住其双踝部,将其双髋屈曲90°从床上提起,使其臀部离床约10cm,急速放下,使骶椎在床上发生撞击,先轻击,适应后可加大撞击力。

此法不宜用于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图75)。

3.仰卧旋髋按压法:适用于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纠正“阴阳脚”。

术者一手握紧“阴脚”踝部,另手托扶膝部,将此下肢做屈髋屈膝位的旋髋动作,“阴脚”旋髋由内向外,活动2~3下,将髋旋向外屈位时(将膝关节转向同侧肩部外侧),助手固定“阳脚”髂骨及大腿部,术者双手同时将其“阴脚”大腿向外上方用力按压2~3下(冲压使髂骨后旋复位),随即将其腿向下牵抖1~3下“阳脚”复位时,不用做内收肌群手法,屈髋屈膝和牵抖法同“阴脚”,但旋髋方向不同,而是由外向内旋,冲压方向将患者膝部屈向对侧肩部按压2~3下(冲压使髂骨前旋复位),随即向下牵抖此法可重复2~3遍。

(图77)4仰卧内收肌松解手法:将“阴脚”屈曲作“4”字状(“4”字试验阳性),术者将拇指按压于内收肌群的耻骨附丽处(可免弹拨时,骨膜牵张剧痛),另手揉捏、弹拨其痉挛的内收肌群,由上而下,3~5遍,缓解肌痉挛。

此法适宜于仰卧旋髋按压法之前施术。

骶髂关节半脱位复位手法

骶髂关节半脱位复位手法

骶髂关节半脱位复位手法骶髂关节半脱位其实十分常见,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

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

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

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或至今仍不太熟悉这一病症,我们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绍(当然也只能是择其要领)。

(一)诊断要点:病史: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症状: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

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

髂后上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

(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二)复位手法:1.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

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

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

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

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20例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20例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20例骶髂关节半脱位,又名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患。

好发于青壮年和妇女,多因体位姿势不正、肌肉平衡失调忽然扭转腰部而致。

自2007年拜孙树椿教授为师以来,作者在他的指导下采用放松手法与整复手法相结合,治疗了20例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17~56岁,平均39岁;病程最长15个月,最短1天,平均4.6天;左侧脱位13例,前脱位8例,后脱位5例;右侧脱位7例,前脱位4例,后脱位3例;1.2 诊断要点①均有急、慢性外伤史,患侧腰骶部可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出现放射性疼痛,可伴有麻木、乏力等症状。

②骨盆挤压分离试验、直腿抬高试验、“4”字试验及骶髂关节旋转试验、单髋后伸试验均为阳性。

③患侧髂后上棘偏上者为前脱位,患侧髂后上棘偏下为后脱位。

④X光平片多无明显异常,有的可见两侧髂后上棘高低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骶髂关节间隙两侧不等宽,病程较长者可有骨性关节炎、关节边缘骨质密度增加等改变。

2 治疗方法2.1 松解手法在实施复位手法之前均采用松解手法,用一指禅法点按委中、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俞,然后局部施按压、滚摩、揉捏搓擦等手法,使患者骶髂关节周围组织韧带松解,为下一步复位治疗做准备,以5min为宜。

2.2 复位手法前脱位采用髋外侧手法[1]:患者取仰卧位,屈曲膝关节髋关节。

施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扶住膝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踝部,屈膝屈髋下将髋关节摇晃数次。

并将髋关节尽量外旋外展,同时将扶膝之手抵住患侧伤处(骼脊外下沿),迅速将伤肢拔直,同时在伤处之手用力戳按,最后将伤肢拔直。

后脱位采用内侧手法[1]:患者取仰卧位,施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扶按髋部,另一手握住伤肢踝部,握踝之手在牵引力下环转摇晃下肢数次。

扶髋之手改放膝部,使之屈膝髋,并用力向下按压。

握踝之手改以拇指顶住患侧坐骨结节后下方用力戳顶。

同时,按膝部之手配合握住小腿将伤肢伸直。

手法复位治疗骶髂关节损伤96例

手法复位治疗骶髂关节损伤96例
果如下 。 1 资料 与 方法
中可闻及复位响声。此法适用于前旋型半脱位 。 14 疗程及其 他 . 根据 患者情况 , 选用 以上 1 复位手 种 法即可 , 治疗后需卧床休 养 1 3d — 。病程 1 0d以内治疗 1
11 一般 资料 .
9 6例均 为我 院骨伤科 门诊患 者 , 4 男 2
果, 就会 导致本病被误诊及漏诊 。 骶髂关节损伤治疗以手法 治疗 为主 , 通过牵 引、 扳按 使半脱位之关 节复 位 , 故疗效 立竿 见影 。治 疗后 嘱患 者
牵引 , 另一助 手握 持 患者 踝部 , 行 床 面牵 引并 抖 动下 平 肢 。术者用双手 掌根按 压骶髂 关 节部 , 下肢 牵抖 同 时 在
术者用力 下按 , 力后 听到骶 髂 关节 弹 响为 复位 成 功。 发
盘突出症在非急性 期 的症 状 和骶髂 关节 损伤类 似 , 由于 C T检查 的广泛应用 , 腰椎 间盘退变及膨 出被大量报告 , 加
次即可 , 病程较长者 3d后再做 1次。 15 疗 效标 准 . 治愈: 腰骶 痛 消失 , 腿 活动 自如; 腰 好
例, 5 ; 女 4例 年龄 1 7 , 8— 0岁 平均年龄 4 岁 ; 1 病程 1d~ 5
年; 首诊 3 , 6例 首诊 于外院 6 O例( 其中 2 5例被误诊 , 误诊 率 4 . %) 后旋半脱位 9 例 , 17 ; 3 前旋半脱 位 3例 。 12 诊断标准 . 参照 《 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 标准》 。有 … 急性腰部扭伤史 或慢性 劳损史 , 多见 于从事 体力 劳动 的 青 壮年 ; 一侧或双 侧腰骶 部疼痛 , 能弯腰 , 不 患侧 下肢站
屈膝向健 侧肩 部用力加压 , 最后 以猛力 下拉 患肢 , 此过程

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临床观察

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 : 察 正 骨 手 法 配合 超 短 波 观
骶髂 关节错位分 型与临床疗效关系 : 前错位与治疗 前相 比有非 常显 著性 差异
( 0 0 ) 岳错 位 与 治 疗 前 相 比有 非 常 P< . 1 , 显著性 差异 异 ( P<00 ) 前 旋 错 位 与 .1 。
节 处 明显 压 痛 或 深 在 叩击 痛 , 盆分 离 及 骨
民 卫生 出 版社 ,0 120 20 :5 .
状物 。慢性 劳 损患 者 因脊 柱姿 势 代 偿 ,
3 孙 树椿. 片 推拿手法 彩色 网谱. 实 J 北京 : 中
医药 科 技 出版 社 ,9 59 19 :7—12 0.
“ 歪臀跛行 ” 可不 明显 , 但仍 可在 体检 中
1 2 中国 杜 区医 师 ・ 2 医学 专业 2 1 年第 1 10 骶 部 、 股 沟 疼 痛 ) 一 侧 或 两 侧 下 腹 及 肢 痛 , 者 站 立 时 多 以健 肢 负 重 , 位 时 患 坐 以健 侧 臀部 触 椅 , 严重 者甚 至仰 卧时 不 能
联合处分离 , 同时亦会引起 本病 的发生 。
治疗 本病 的体 会 : 用 超 短 波 治 疗 , 使 是 为 了改 善骶 髂 部 的微 循 环 状 态 , 血化 活 瘀 、 炎 止 痛 、 张肌 肉韧带 等 软组 织。 消 舒
区别及治疗有重要 的意义。③排 除标准 :
排 除腰 椎 间盘 突 出 症 、 风 湿 关 节 炎 、化 类
效 比 较 ( >0 0 )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结 尸 .5 ,
论 : 骨 手 法 配合 超 短 波 治疗 骶 髂 关 节 半 正
脱位 疗效 好 。
脓性骶髂关 节炎 、 髂关 节结核 、 骶 髂骨 致

针刺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290例

针刺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290例
上, 即两下 肢不 等 长 。 治疗 方法
针 刺配 合 手法 复 位 治疗 骶 髂关 节 半脱 位 2 9 0例
张 沁 平 吴 齐飞 罗 智 超
针刺 肩 中穴 : 针刺对 侧肩 中穴 ( 董 氏奇 穴 : 后 臂肱 骨 外侧 , 距 肩骨缝 3寸处 , 三 角肌 中点 处 取 穴 ) , 提 插 捻 转
至得 气 即可 。取 针后病 人应 自我 感觉 局部 有轻 松感 , 压
/ 1 .北 京 弘 医堂 中医 医院 , 1 0 0 0 2 6 、
\ 2 .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
痛减 轻 。若 患 者 初 来 时 行 走 不 便 , 此 时 令 患 者 下 地 活 动, 可见 患者 基本 已能 正常 行走 。通 过针刺 使得 骶髂 局 部 肌 肉松解 , 将 有利 于接下 来 的复位 过程 。
治 疗次 数最 多 , 为( 3 . 5 ±0 . 8 7 ) 次; 3 0 ~4 O岁 年 龄 组 平 均 治疗 次数 ( 1 . 5 ±0 . 5 6 ) 次, 4 O ~5 O岁 年龄 组 平 均治 疗 次数 ( 1 . 8 ±0 . 4 4 ) 次, 5 O ~6 0岁 年 龄 组 平 均 治 疗 次 数 ( 2 . 5 ±0 . 7 8 ) 次, 显示 年 龄越低 治疗 效果 越佳 。 病程 在 3 个 月 以 内的患 者 平 均 治疗 次数 为 ( 1 . 1 ±
3次 治疗后 痊 愈者 2 2 4例 , 占7 7 . 2 % 。经 4次 以上 手法
治 愈者 6 6例 , 占2 2 . 8 。
年 龄 与治疗 次 数 的 关 系 : 1 6 ~3 0岁 年 龄 组 平 均 治 疗 次数 最少 , 为( 1 . 2 ±0 . 0 7 ) 次; 6 O岁 以上 年 龄 组 平 均

摇髋屈伸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例

摇髋屈伸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例
摇髋屈伸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机制在于紧紧抓住 髂骨的前旋或后旋这个主要的病理变化,通过摇髋,不仅放松 协调了腰髋部的诸肌肉韧带,而且能造成骶髋关节微动,调整 髂骨内、外旋方向的微小偏差。在屈伸髋关节的手法过程中, 通过屈髋加以弹性按压牵拉起始于坐骨结节的 绳肌,以纠 正髂骨的前旋微移;而通过伸髋伸膝加以弹性牵伸,作用于起 于髂前上棘的股四头肌,以纠正髂骨的后旋微移,从而达到 “高者抑之,陷者举之”的治疗目的。
(!"#$%&’$& (&$)*+,$-. /0 #123 #$%&’$& 455!643 17$&%8 9"17$&*,* :;%<*=. /0 17$&*,* 2*<$;%> ?;$*&;*3 @*$’$&A !5555B3 17$&%) 89*:#;<:= 0;6<< I6-H.<J= 13 =K386-J< 6<=<26?; -7 0:> D<6< I6-I-=<8 279<6 6<L1<D13) 238 232.KM13) 9;< ?-66<.291L< 2691?.<= 2H-(9 9;< =K386-J< I(H.1=;<8 13 9;< 6<?<39 %" K<26=* 0;<K 13?.(8<8 ?-3?<I9 I6-H.<J+ 9;-();9 I6-H.<J 238 J<9;-8 I6-H.<J 6<=I<?91L<.K* >0. ?&#@*:=K386-J< 6<=<26?; -7 0:>N 9;6<< I6-H.<J=N ?-3?<I9O 9;-();9 238 J<9;-8

手法整复骶髂关节错位50例体会

手法整复骶髂关节错位50例体会

手法整复骶髂关节错位50例体会作者:陆筱安董华林骶髂关节错位是因巨大暴力损伤、或患者长期处于不良体位使该关节周围韧带被不当牵拉、或围产期女性患者骨盆韧带松驰而引起的骶髂关节移位。

本症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期,前错位和后错位两型。

笔者运用整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5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简述如下,仅供参考。

1、一般资料本文所选病例取自我院门诊记录。

男16例,女34例。

年龄18-66岁,病程3天-15年,急性期患者13例,慢性期37例。

前错位21例,后错位29例。

治疗时间2天-30天。

10天为一疗程,每次治疗25分钟。

2、治疗方法2.1治疗路径:1、运用四诊、仰卧位患肢与健肢对比和“4”字试验、床边试验等骶髂关节部特殊检查方法,进行诊断,确定为前错位,还是后错位。

2、医者以手法放松患者腰骶部肌群15分钟。

3、运用屈髋屈膝冲压法,后伸扳法,屈髋双压分膝法等整复手法进行辩证复位治疗。

4做整放松理结束手法治疗,并医嘱注意事项。

编辑: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2.2诊疗方法2.2.1诊断:1、患者俯卧,触诊腰骶部、臀部肌肉紧张并伴有压痛,骶髂关节部压痛明显。

对比触诊髂后上棘和髂嵴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下肢不等长。

腰椎有侧弯存在。

2、患者仰卧,睡姿正直,双脚背屈,以内踝为对比点,参照健肢进行比较,若患肢长于健肢,为骶髂关节前错位,若患肢短于健肢,则为后错位。

编辑: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3、“4”字试验及床边试验阳性。

4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

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编辑: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5、排除骶髂关节部肿瘤、结核、骶椎隐裂。

6、与骶髂关节滑膜炎、骶髂关节为强直性脊柱炎局部表现者,骶髂关节骨关节炎相鉴别。

2.2.2辩证施治:1、骶髂关节前错位治疗:患者俯卧,医者手法放松骶髂部肌肉,然后立于患者健侧,运用后伸扳法进行整复。

操作方法:一手按压患者骶髂部,一手抱住患肢膝上部,两手相对用力,将患肢后伸,当力线传至患侧骶髂关节时,双手同时用力对抗扳动骶髂关节,急性期患者可闻及关节复位声。

实用——通过长短腿变化判断骶髂关节半脱位方向

实用——通过长短腿变化判断骶髂关节半脱位方向

实用——通过长短腿变化判断骶髂关节半脱位方向研究表明有70%人有不同程度的两腿不等长情况,虽然表现轻微,但也要引起重视。

当双下肢差距大于4mm时,人体生物力学开始受到影响;双下肢差距大于1cm时,人体外观或步行姿态将开始改变。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如何通过长短腿的变化判断骶髂关节半脱位。

01寻找PD脚(pelvis deficiem,简称PD脚)患者体位:患者俯卧,双下肢均处于自然及不受外力的状态,检查过程中病人完全被动。

第一步:医生两手拇指分别置于鞋跟正下方, 食指和中指分别置于两侧外踝后方和前方。

第二步:拇指沿小腿纵轴轻推两脚跟,略感阻力为限(目的是消除脚底与鞋之间的空隙),让两脚底保持平行。

第三步:较短一侧脚为PD脚(观察比较两侧鞋跟边沿而不是容易磨损的鞋底)。

这位置我们称之为第一位置,用1#表示。

02找出PD脚的变化:第一步:以双手中指轻托患者脚背的跖一趾骨关节处;以中指为支撑点,屈肘将病人双脚轻轻地上抬,同时医生两侧腋窝夹紧,肘关节紧贴身体(此时将食指置于鞋沿外侧、拇指则置于鞋底靠近足跟处,让患者双脚外开的程度和第一位置相同)。

医生身体向前移,让病人两膝弯曲直到能明显分辨PD脚的长度变化为止(但不超过90°)。

第二步:以两鞋跟的边沿为参考点,目测两鞋跟间的差异,找出PD 脚的长度变化。

这个位置也称为第二位置,用2#表示03消除胫骨旋转导致的长短腿第一步:用拇指按压PD脚膝关节下方的胫骨内侧,力量以能透过膝关节为准。

第二步:观察双脚是否等长。

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

等长:说明胫骨前面向内旋转。

用整脊枪击打按压部位3次(由内向外),再由前内向后外击打距骨3次。

观察第一位置双脚是否等长,如等长则清零(抬起臀部、放下),直到出现双下肢不等长,再重复第二位置检查,此时的检查结果可以反映骶髂关节的问题。

若不等长:则按压膝关节下方胫骨外侧,如果等长,说明胫骨前面向外侧旋转。

用整脊枪击打该部位3次(由外向内),再由下至上击打骰骨3次。

骶髂部整脊常规手法(一)

骶髂部整脊常规手法(一)

骶髂部整脊常规手法(一)
1.横擦骶尾法
操作患者俯卧位。

术者以一手掌侧着力于其腰骶部,进行横向擦动,透热为度。

适应证腰痛,骶尾部酸痛。

2.拍骶尾法
操作患者俯卧位。

术者以单掌或双掌拍打患者腰骶部,反复操作1-3分钟。

适应证骶尾部疼痛,腰腿痛。

3.搓八髎法
操作患者俯卧位。

术者以一手掌面着力于患者骶尾部,持续搓动1-3分钟。

适应证腰骶部酸痛。

4.骶髂关节后伸运摇法
操作 (1)俯卧后伸法:患者俯卧,术者立于患侧,用一手按压在骶髂关节之处,另一手由患侧大腿下段前面穿入,用前臂上段托住,使患腿离床10cm左右,使患者低髂关节处于后伸状态,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施弹性冲击法,有时可以感到移动感觉或发出“喀”的响声,再缓缓放下。

(2)侧卧后伸运摇法:患者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全身放松。

术者立于患者背后,用一手推抵住患者骶髂关节处,另一手把住患者膝关节处,使患者骶部后伸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加用弹性冲击力1次,然后轻轻放下。

适应证低髂关节半脱位。

蛙式四步扳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

蛙式四步扳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
s b u ai n, 9 p t ns w r l n 3 p t n swee f ma e r n i g i g r m 4 t 1 y as wi n a e a e o 8 7 u lx t o 1 ai t e e mae a d 7 a i t r e l ,a gn n a e fo 1 o 6 e r , t a v r g f3 . e e h y a s T e c u eo ie s a g d f m n h t 6 mo t s wi n a ea e o 84 mo t s Al t ep t n swee t a e e r . h o r f s a e r n e o 1 mo t 9 n h , t a v r g f1 . n h . l h ai t s d r o h e r e td r wi ef gs a ef u -t pp l n t o . h h r p u i fe t r b e v d Re u t : h e t n me a g d f m t t o h p rse ul gme h d T et e a e t efc s hh r o i c we eo s re . s l T et ame t i sr n e o 1 s r t r
t 1 (vrgd . t e )A cri vl t ns nado co i i buai ,1 ae tgt n xe eteut o 0 aeae 3 i s. codn t eau i adr faria j n s l t n 7 t ns o a cl n rsl 4 m go ao t s lco tu x o pi e l ,

6 6・ 2
中 国骨 伤 2 1 00年 8月 第 2 3卷第 8 期 C iaJO t。 hn r P& TamaAu . 0 0, 1 3, . h ru g 2 1 Vo 四步扳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

骶髂关节错位的分型及手法治疗

骶髂关节错位的分型及手法治疗

骶髂关节错位的分型及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可引起腰臀及坐骨神经痛症状,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较为常见。

祖国医学称之为“胂肋骨移位”。

许多学者报道了本病的诊治经验,有的只谈到临床症状、体征及一种或几种治疗手法,而未见分型;有的提出分型及手法治疗,但分型标准少而不易区别,不便掌握;大家看法尚不统一。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年龄20~54岁,男12例,女19例(均已婚已育),前错位11例,后错位20例,左侧14例,右侧17例,有扭伤史12例,无明显外伤史者19例。

1.2 临床表现31例均有患侧下腰部及骶髂关节处髂后下棘下角持续钝痛,骶髂关节有深压痛及叩击痛,患肢不适,跛行;其中有患侧类坐骨神经疼痛11例;患肢不能负重,翻身及上下床铺疼痛加剧,强迫性健侧卧位及健臀坐位22例;腰向患侧突,患肢相对变长,行走需要手扶持患肢19例;下腹胀闷不适、肛门胀坠、尿急尿频2例;髂后上棘高突20例、凹陷11例;触及痛性筋结12例;耻骨联合处压痛6例。

1.3 特殊检查骶髂关节扭转试验(Gaenslen)阳性25例;单髋后伸试验(Yeoman)阳性27例;“4”字试验阳性21例;单腿跳跃试验阳性24例;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21例。

1.4 X线检查标准骨盆正位片,患侧髂嵴及耻骨联合下移、闭孔纵径高度缩短14例,患侧髂嵴及耻骨联合上升、闭孔纵径高度延长16例,患侧骶髂关节面硬化3例。

1.5 诊断与分型诊断要点骶髂关节部疼痛,有放射痛或反射痛,局部深压痛及叩击痛存在,并具备上述五项特殊检查中两项阳性,即可诊断。

分型标准我们将骶髂关节错位分为前错位型、后错位型。

前错位型:髂后上棘比对侧凹陷,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增宽,髂嵴水平下降,耻骨联合下移,闭孔纵径高度缩短;后错位型:髂后上棘比对侧高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变窄,髂嵴水平上升,耻骨联合上移,闭孔纵径高度增长。

1.6 治疗手法1.6.1 复位手法前错位型采用屈髋屈膝按压法:患者仰卧位,助手固定健肢于伸直位,医者站患侧,面向患者,一手扶患肢踝部,一手按压小腿上端近膝关节处,屈髋屈膝使膝关节指向对侧季肋,极力屈髋并用力颤压,用力迅猛即发即收,多可感觉弹响。

骶髂关节整复手法

骶髂关节整复手法

骶髂关节整复手法
骶髂关节整复手法
①前错位。

患者仰卧。

术者站于伤侧,用一手大鱼际远侧按于髂骨前,虎口朝下,4指轻放在腹股沟处,拇指置于股外侧,另一手扶持膝下部,自然屈膝使髋屈曲90°角。

按如下步骤操作:(1)两手用稳力垂直向髂后方冲击推压;(2)继而扶膝之手使髋充分屈曲,按髂之手同时向后用力推压,此刻常觉髂骨移动或伴“咔嚓”声响;(3)按髂之手改为掌心朝健侧,虎口贴近髂骨前侧,于髋外翻位向内上方间断推压髂骨数次。

②后错位。

患者健侧卧位或俯卧位。

术者以手掌的掌根部向前托住伤侧髂后上棘处,另一手掌拿足踝部,渐渐伸髋至最大限度,然后托髂骨之手用力向前下方速推,使髋后伸,觉髂骨移动,手法告毕。

个人经验--------------前错位:髂后上棘平坦压痛,居髎压痛,维道压痛,大腿前侧酸痛不适,或膝盖酸疼;后错位:髂后上棘隆起,环跳压痛,坐低凳起身不便,用手压扶舒服。

诊断简法:前错位见髂后上棘下陷,患侧腿变长。

后错位见髂后上棘上突,患侧腿变短。

前错位AS腰曲变直,后错位PI腰曲加大。

单凭此点你就可以判断了,再加上触摸髂骨后棘,我现在都用自己的推髂旋腰法治疗前错位,用美式或谢庆良的手法治疗后错位。

还有髂骨外旋EX和内旋IN,病人躺者的情况下,脚外张的厉害就是内旋,内扣的厉害就是外旋。

纠正外旋可以用本人的推髂旋腰法,纠正内旋用美式传统手法,就是在斜扳时候,用豆状骨向外顶推髂骨后棘。

外旋是指髂骨后棘远离中
线,内旋是指接近中线。

骶髂关节半脱位课件

骶髂关节半脱位课件
分类
根据半脱位的程度和方向,可分 为前脱位、后脱位和侧方脱位。
病因与病理
病因
多由于外力作用、肌肉拉伤或关节本 身退行性改变引起。
病理
关节囊和周围韧带受损,关节面失去 正常的对合关系,引起疼痛、活动受 限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腰部或臀部疼痛,活动受限,尤其是旋转和弯腰动作。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下肢 麻木、无力等症状。
在恢复过程中,逐渐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 练,如穿衣、洗澡等,以适应日常生活需 求。
05
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职业等。
症状描述
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等。
影像学检查
骶髂关节X线、CT或MRI检查结果。
案例分析
病因分析
治疗方案
分析导致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原因,如 外伤、炎症、先天性结构异常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结果,分析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可能性 。
案例总结
治疗结果
总结患者治疗后的恢复情况,包 括疼痛缓解、功能恢复等。
经验教训
总结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类 似病例提供参考。
后续建议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后续治 疗和康复的建议。
其他诊断技术
骨盆应力位X线检查
通过施加外力观察骶髂关节位置变化 ,有助于诊断半脱位。
骨盆挤压分离试验
医生通过手法检查判断骶髂关节活动 度和稳定性,辅助诊断半脱位。
03
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制动
避免剧烈运动和活动,给予适 当的外固定制动,减轻关节压

骶髂关节脱位及整复手法课件

骶髂关节脱位及整复手法课件

05
诊断:X线片、 CT、MRI等影像 学检查
临床表现
疼痛:骶髂关节 脱位后,患者会 出现疼痛,疼痛 部位主要集中在 骶髂关节处。
01
肿胀:骶髂关节 脱位后,患者会 出现肿胀,肿胀 部位主要集中在 骶髂关节处。
03
02
活动受限:骶髂 关节脱位后,患 者会出现活动受 限,如无法正常 行走、站立等。
04
评估指标
01 02 03 04
01
整复手法后关节稳定性:评估关 节是否恢复正常位置和稳定性
02
疼痛缓解程度:评估整复手法后 疼痛是否减轻或消失
03
关节活动度:评估整复手法后关 节活动是否恢复正常
04
患者满意度:评估患者对整复手 法的满意程度和效果评价
效果分析
01 整复手法对骶髂关节 脱位的治疗效果
03
02
04
遵循解剖学 原理,避免 损伤周围组 织
整复后注意 固定,防止 复位失败
评估方法
01
影像学检查:X线、 CT、MRI等检查,
评估整复效果
04
患者满意度调查: 了解患者对整复效 果的主观评价,评
估整复效果
02
临床症状评估:观察 患者疼痛、活动受限 等症状是否改善
03
功能评估:通过关节 活动度、肌力等指标 评估整复效果
畸形:骶髂关节 脱位后,患者会 出现畸形,如骨 盆倾斜、长短腿 等。
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疼痛、活动受限、跛行等
2.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3.
体格检查:触诊、压痛、活动度等
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
5.
诊断标准:符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

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怎样治疗?

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怎样治疗?

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的治疗方法,治疗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应该吃什么药。

*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1.非手术疗法采取一般保守方法,如卧硬板床休息、理疗、局部按摩、膏药外敷及局部封闭等方法,症状多数可缓解。

对同时伴有腰椎或腰骶关节退变或椎间盘突出者,需加以相应处理。

(1)局部封闭:一般用1%普鲁卡因10~20m1(可酌情加入1.5~2ml醋酸氢化可的松)。

操作者手持长针头注射针管,在压痛最重处注射,一般位于骶髂后韧带及骶棘肌附着点处。

注射针头应深达骨膜下,并可沿髂骨内面深入骶髂关节。

注射后数分钟,疼痛大多消失。

一般每周注射1次,3~4次为一疗程,但不宜多用。

同时可用弹性骨盆带进行骨盆制动。

加强腹肌、背肌和臀肌锻炼。

避免弯腰、举重物等活动。

对有骶髂关节退行性变的患者及分娩后的产妇,应特别注意。

(2)手法按摩:患者俯卧,助手固定骨盆,手术者按正规的按摩手法由轻至重,由点及面对骶髂关节局部及周边肌肉、韧带进行手法按摩。

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在感到舒服的同时,亦可有骶髂关节复位感。

2.手术治疗对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可经后路暴露行骶髂关节融合术。

*二、中医*1、中药治疗:外用中成药跌打损伤保健膏是以青风藤提取物、海风藤提取物、红花提取物、当归提取物、路路通提取物、牛膝提取物、元胡提取物等纯天然中草药制成。

具有促进跌打损伤、颈椎病、肩周炎、脊椎弯曲变形、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压迫下肢引起的疼痛、麻木、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康复的功能。

使用时,先将药膏在疼痛、肿胀等病症部位涂抹,轻揉至发热为宜,另用热毛巾外敷效果更佳。

孕妇禁用,皮肤过敏及破损者慎用;儿童不宜接触,切忌服用。

治伤酊本品由徐长卿、雪上一支蒿、芙蓉叶、两面针、大罗伞、樟脑、肉桂油、薄荷脑制成。

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能。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方法及效果初评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方法及效果初评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方法及效果初评【摘要】目的:分析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方法及效果。

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1例以及对照组41例。

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手法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针灸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19例优、18例良、2例中、2例差,治疗总有效率为95.1%(39/41);对照组患者6例优、12例良、14例中、9例差,治疗总有效率为78.1%(32/41)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对于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选择手法治疗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针灸治疗,手法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骶髂关节半脱位;手法治疗;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68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44-01髂骨以及骶骨耳状面共同组成了骶髂关节,该关节面凹凸不平,两者之间结合相当紧密。

骶髂关节有骶髂前韧带、后韧带、骶结节韧带以及骶棘韧带,但这些关节较为坚硬,不能活动[1]。

骶髂关节在分娩以及妊娠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典型的滑膜关节,存在微小的活动[2]。

产妇在分娩时极有可能发生脱位。

骶髂关节脱位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属于一种多发病。

其中腰肌劳损、慢性腰腿疼痛以及产妇妊娠等均有可能导致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

本次研究将分析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方法及效果,现将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4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1例以及对照组41例。

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手法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针灸治疗。

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12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8.3±20.1)岁;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0.3±21.3)岁。

骶髂关节脱位及整手法-精品文档

骶髂关节脱位及整手法-精品文档
骶髂关节脱位诊断及 整复手法
骶髂关节的位置及解剖
骶髂关节在腰臀 部,由骶骨与髂 骨的耳状面相对 而构成,属微动 关节。关节面凸 凹不平,互相嵌 合十分紧密,关 节囊坚韧,并有 坚强的韧带加固。
韧带分布
主要的韧带是骶 髂骨间韧带,位 于关节面的后上 方,连结于相对 的骶骨粗隆和髂 骨粗隆之间。在 关节的前后还分 别在骶髂前韧带 和骶髂后韧带加 强。
感谢大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 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 • 跌倒时臀部着地; • 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 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 髂关节错位。 • 妊娠期可因黄体酮的分泌使韧带松弛及体 重增加,致使骨盆向前下方倾斜,引起损 伤。
骶髂关节脱位后的临床体征
骶髂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
• • 治疗方法 • 保守治疗 非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方法
• 手法按摩 患者俯卧,助手固定骨盆,手术者按正规 的按摩手法由轻至重,由点及面对骶髂关节局部及周边 肌肉、韧带进行手法按摩。在操作过程中 患者在感到 舒服的同时,亦可有骶髂关节复位感。 • 整复向前扭转错位的位法 患者健侧卧位,身体靠近 床边,健侧下肢伸直,患肢屈髋屈膝,术者面对面站立,一手 按住患者肩部向后固定其躯体,另一手按住患侧膝部向 前向下作最大限度的掀压,由于杠杆作用,可使骶髂关节 错动而复位。 • 整复向后半脱位的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侧, 一手向下压住患侧骶髂部,一手托住膝前部,两手对称用 力,使患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同时作相反方的 骤然扳动。在整复时,常可听到复位关节的响声。
• 患者大多见于剧烈体育活动、外伤等原因 造成,急性发作期,在下腰部一侧可出现 疼痛,大多较为严重 ,放射至臀部或腹股 沟区;但一般不会放射到坐骨神经的小腿 分布区。患者常取侧卧位或俯卧位,翻身 时疼痛加剧。拒绝站立,或是下肢取屈曲 姿势。步行时,患侧常呈臀沟下垂状跛行 步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凡感染、结核、肿瘤、骨折、股骨头坏死、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复位。
8、必要时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沟部相应病变处先行针刀松解,然后再施以复位手法,效果会更好,痛苦也会明显减轻
(三)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四)说明:
1、此法对腰—骶—盆—髋各部位关节错缝,偏移不正,骨盆扭转,倾斜及
一仰卧单膝压腹法
(一)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
(二)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
(三)适应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5、此法应在患者闭目,注意力集中于腹部双手及深呼气时,瞬间完成,如此,患者虽有可能有一过性疼痛,但却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于医者双手上,则全身及肌肉处于紧张防卫收缩状态,此时用力压膝强行复位,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故不可取。
6、此法对老年人,骨质疏松者宜慎重使用(确有必要时,可施以轻缓手法,多次进行,而不必强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术时尤其忌用暴力。
3、这一复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学及经典力学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其原理简述如下:
(1)基准线:首先使患者躺正体位,使鼻尖一脐部一双足跟三点处于—直线上。
(2)支点:患者上半身的体重为上部固定点,并拢的双足跟为下端的固定点(支点)。
(3)力点:双膝。
(一)诊断要点:
病史: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症状: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韧带痉挛或挛缩等原因,某些关节紧张度较大,活动度较小,在施行这一手法时,常可因髋部、大腿两侧或腹股沟部的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而感到一过性疼痛。此时医者应立即将患者双腿迅速屈髋屈膝悬抱于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缓解。必要时术毕再以放松手法适当按摩髋部、两大腿外侧及腹股沟部肌肉,缓解其痉挛。
三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一)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二)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
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二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
(三)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体征:
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பைடு நூலகம்
x线片:
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二)复位手法:
1、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4)杠杆:(连杆力臂)双膝→股骨→髋关节→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脊柱,构成一个双侧对称的力学传导链(杠杆传动链)。
(5)作用机制:当医者将患者双膝同时下压时,作用力将沿上述杠杆系统均匀地向两侧向心性地逐段逐节传导,使沿途各个偏歪、错位之关节(包括易动关节及微动关节)依次获得复位矫正。这一过程犹如火车开动前常需先向后作瞬间“倒退撞击”一样,使联接各个车箱之间的、原来处于松动状态的“天佑钩” (詹天佑发明),立即相互紧密咬合复位。此法是经典杠杆力学与现代骨科生物力学相结合,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整脊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方法简便,用力轻巧,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骶髂关节半脱位其实十分常见,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或至今仍不太熟悉这一病症,我们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绍(当然也只能是择其要领)。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长” (非下肢本身器质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长)等病变均有确实可靠的复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简练,只需1人操作。
2、人体犹如一座结构复杂的高层大厦,站立时“大厦”的基座便是骨盆。由于承受体重及运动负荷的需要,腰—髂—髋-—节结构复杂,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联动系统。尤其是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钮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坚韧,因此关节活动度很小(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若非较大外力是不能轻易造成移动、错位的;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错位(半脱位多见),则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向上则可影响脊柱,向下影响下肢,引起常见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还可引发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内脏病变,如妇女分娩常因骨盆扩张,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或耻骨联合分离症,除腰骶、耻骨部疼痛外,常可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因此骶髂关节半脱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内脏病变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正确的矫正复位,对治疗上述疾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点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未被人们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时即使意识到了这点,也多缺乏确实有效的复位手段。本人总结倡用的这一方法实用、简便、高效,屡试屡验,兹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