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甲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eddeb569ec3d5bbfc0a746d.png)
甲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不但终年散发,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或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属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一、临床特征主要症状、体征: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随着病程进展出现肝、脾肿大,部份病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称为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大部份病例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称为急性无黄疸型甲型肝炎。
总病程为2—4个月。
二、流行病学(1)潜伏期。
为15—50天,平均30天。
(2)传染源。
主要为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3)传播途经。
主要经粪----口途经传播。
(4)易感人群。
高发地区:易感人群主要为儿童;低发地区:各年龄普遍易感。
(5)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而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
三、控制措施1.隔离治疗传染源:自发病起隔离不少于30天,托幼机构人员要隔离40天。
隔离期间对病人的大便、便器、衣服、被单、日常生活用具进行消毒,陪护要注意不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用具,餐前进行手的消毒。
2.管理密切接触者:登记密切接触者,并实行医学观察45天。
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实施丙种球蛋白注射,接种剂量按㎏一次肌内注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
3.消毒:对病人生活、工作、学习过的环境进行终末消毒;隔离病房进行随时消毒,消毒物品包括病人的排泄物、便器、吃剩的食物、衣服、床单、诊治器材等;对出现暴发疫情的集体机构如学校、托幼机构等进行经常性消毒,直至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发病例发生;对引起暴发(流行)疫情的污染(或可疑污染)食物和水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4.开展健康教育:在疫情发生地及其周围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了解甲肝的主要临床表现、危害性、主要预防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特别强调洗手和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病从口入。
甲型肝炎的区域流行特点
![甲型肝炎的区域流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cfc81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9.png)
甲型肝炎的区域流行特点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该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和粪便中,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以及接触感染者的粪便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甲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但其区域流行特点却有所不同。
亚洲地区是甲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之一。
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如中国、印度和越南等,甲型肝炎的发病率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饮用水和食物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容易导致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另外,非洲也是甲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之一。
在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甲型肝炎的发病率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的卫生设施和饮用水源的不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艰苦,容易导致甲型肝炎的传播。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甲型肝炎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卫生条件相对较好,饮用水和食物的卫生状况较好,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从而减少了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此外,甲型肝炎的流行还与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卫生设施等因素有关。
例如,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人们更容易接触到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从而增加了感染甲型肝炎的风险。
而在卫生设施不完善的地区,人们的个人卫生习惯较差,也容易导致甲型肝炎的传播。
在预防和控制甲型肝炎的流行方面,加强卫生教育和宣传十分重要。
人们应该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饮用安全水源、食用熟食等。
此外,推广甲型肝炎疫苗的接种也是预防和控制甲型肝炎的有效手段。
疫苗接种可以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减少感染甲型肝炎的风险。
总之,甲型肝炎的区域流行特点与卫生条件、饮用水和食物的卫生状况、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因素等密切相关。
通过加强卫生教育和宣传,推广疫苗接种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甲型肝炎的流行。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7c5fbc4227916888486d7ff.png)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8-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垂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3缩略语HAV:甲型肝炎病毒。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HRP:辣根过氧化物酶。
TBIL:血清总胆红素。
TMB:四甲基联苯胺。
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总抗体,主要为IgG抗体。
抗-HAV IgM: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
4诊断依据4.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C的C.2)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清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4.2临床表现(详见附录C的C.3)4. 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附录B)4.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血清总胆红素( 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4.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 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诊断标准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疽型和急性黄疸型。
6.1临床诊断病例6.1.1甲型肝炎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6.1.1.1 4.1和4.2和4.3.1;6.1.1.2 4.1和4.2和4.3.1和4.3.2;6.1.1.3 4.2和4.3.1;6.1.1.4 4.2和4.3.1和4.3.2。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https://img.taocdn.com/s3/m/a4c4db5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8.png)
预防
预防措施有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做好食品卫生和食具 的消毒。目前,采用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接种对象为18 月龄以上儿童。接触了甲型肝炎患儿后14日以内注射人丙种球蛋白,以获得被动免 疫。源自谢谢甲型病毒性肝炎
基本介绍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HAV属于 微小病毒科,分类为肠道病毒72型。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并耐酸、碱和乙醇。 在室温下可存活1周,常采用煮沸消毒。对紫外线较敏感,3-5分钟即可灭活。
流行病学
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其传染期较长,自起病前2周至血清丙 氨酸氨基转移酶高峰期后1周,或在病后30日内均可从粪便中排出HAV。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带毒粪便污染的水、食物、玩具等均可引起感染。人群对HAV普遍 易感,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发病率较高,患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一年四季 均可发病,但以第一、第四季度发病较为多见。
临床表现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为2〜 6周,平均为4周。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五种类 型: 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亚临床型肝炎、重症型肝炎和淤胆型 肝炎。
临床表现
1.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上最为常见,起病急,全身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 °C 左右,常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持 续5~7日后进入黄疸期,此时呼吸道症状缓解,皮肤、巩膜岀现黄染,小便颜色 加深,但仍有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肝区隐痛、肝大,有叩击痛, 持续2〜4周进入恢复期,症状消失,黄疸渐退,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脏逐渐回缩。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在发病过程中无黄疸出现,起病较为缓慢,病情较轻,多在1 〜2个月内恢复正常。 3.亚临床型肝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有接触史,肝脏轻度增大,肝功能 轻度异常,因有传染性,也需隔离治疗至肝功能恢复正常。
甲型肝炎病毒PPT课件
![甲型肝炎病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5a4dcf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d.png)
甲型肝炎病毒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甲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和起源
详细描述了甲型肝炎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及关于其起源和传播的 初步研究。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分析了甲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病毒的复制和感染机制
深入探讨了甲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周期和感染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 研究进展。
甲型肝炎病毒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甲型肝炎病毒概述 • 甲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和临床特征
• 甲型肝炎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 甲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意义
• 甲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 总结和展望
01 甲型肝炎病毒概述
CHAPTER
什么是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小型的、 单链的RNA病毒,属于肝炎病 毒科。
针对甲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公共卫生意义,应采取预防和控制策略,包括加强卫 生宣传教育、改善饮用水和食品卫生条件、加强疫情监测和采取疫苗接种等措施。
社会经济影响
甲型肝炎病毒的流行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影响,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医疗费 用增加、生产力下降等。
05 甲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对未来研究和防治工作的展望
加强甲型肝炎病毒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
推广甲型肝炎病毒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
开展甲型肝炎病毒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深入了解其 发病机制和传播规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不同人群和地区,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加强医 疗保障和卫生服务。
谢谢
THANKS
颗粒,导致肝细胞损伤。
HAV感染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 进一步加重肝细胞损伤和促进肝细胞的凋亡。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bdce34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f.png)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甲型肝炎通常是自限性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
甲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毒学方法。
以下是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的详细描述:临床表现: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至6周内出现,持续数天至数周。
有些患者可能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不适感。
实验室检查:甲型肝炎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检查和病毒学检测。
肝功能检查通常显示转氨酶(ALT和AST)的升高,伴随着黄疸和碱性磷酸酶的升高。
这些指标反映了肝脏受损的程度。
病毒学检测主要通过检测血清中的HAV抗体来确认甲型肝炎的诊断。
HAV抗体分为IgM和IgG两种类型。
IgM抗体在感染初期出现,通常在症状出现前1至2周内检测到,随后逐渐下降。
IgG抗体在感染后数周到数月内产生,并可持续终身,提供免疫保护。
病毒学方法:甲型肝炎的病毒学方法主要包括HAV RNA检测和病毒分离。
HAV RNA检测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检测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在感染初期和晚期检测到病毒。
病毒分离是通过将病毒从患者的血液或粪便中分离出来,以验证病毒存在和传播。
除了上述的诊断标准,还有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可用于甲型肝炎的确诊,如肝脏超声检查、肝活检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评估肝脏损伤的程度和排除其他疾病。
总结:甲型肝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毒学方法。
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确诊甲型肝炎。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此外,加强甲型肝炎的预防措施,如注射疫苗、保持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对于控制该疾病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1c46d1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6.png)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及时的诊断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治疗患者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等。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黄疸症状。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HAV-IgM抗体检测。
对于怀疑患者,应该进行血清HAV-IgM抗体检测。
阳性结果可以作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确诊依据。
在急性感染的早期,HAV-IgM抗体呈阳性,而HAV-IgG抗体呈阴性。
因此,该检测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血清HAV-RNA检测。
血清HAV-RNA检测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该检测方法可以在症状出现后的数天内检测到病毒RNA,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并不是必需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出现严重的黄疸、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可以进行腹部B超或CT检查,以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四、病史和流行病学调查。
在诊断甲型病毒性肝炎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流行病学史。
包括患者的生活、饮食史,接触史,旅行史等。
此外,对于疫情流行地区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时发现和诊断患者。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的检查方法外,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肝脏功能和全身情况。
总之,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史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方法。
通过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与临床治疗指南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与临床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c68f64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9.png)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与临床治疗指南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甲型肝炎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可以自愈,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也可能出现严重的病情。
一、诊断标准甲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以下是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甲型肝炎的潜伏期通常为2-6周,随后出现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右上腹痛、黄疸等。
黄疸是甲型肝炎的典型表现,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2. 实验室检测:甲型肝炎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测定。
在甲型肝炎患者中,这两个酶的水平通常升高,反映了肝脏受损程度。
此外,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也会升高。
3. 流行病学调查:甲型肝炎的确诊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患者的旅行史、接触史、饮食史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HAV抗体检测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
二、临床治疗指南对于甲型肝炎的治疗,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休息、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
以下是甲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指南:1. 休息:患者应尽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休息有助于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2. 饮食调理:患者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鱼类和豆类。
同时,要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辛辣食物等。
3. 药物治疗:目前没有特效治疗甲型肝炎的药物,但可以使用一些支持性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抗恶心药物缓解恶心和呕吐,使用解热药物缓解发热等。
此外,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儿童、孕妇和免疫功能受损者,还可以考虑使用甲型肝炎疫苗进行预防。
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通过注射来提高人体对甲型肝炎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总之,甲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1df6c2ebd0d233d4b14e69c0.png)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前言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
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巫善明、骆成榆、蒋伟伦。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甲肝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肝炎3.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3.1.1.1 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3.1.1.2 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1.1.3 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1.4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1.1.5 HAV标志检测: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3.1.1.2+3.1.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1.5。
3.1.2 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 淤胆型肝炎3.2.1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3.2.2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2.3 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https://img.taocdn.com/s3/m/5822ef4a2b160b4e767fcf80.png)
????????乙肝至今尚无法根治,丙肝则不同。如果能早发现,早进行抗病毒治疗,40%以上?的患者可以彻底治愈。α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是治疗丙肝的最佳标准方案。近年新出现的聚乙二醇干扰素较以前的普通干扰素疗效有显著提高,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可使60%以上的丙肝患者治愈。使用上述药物时可出现一些副作用,但严重的情况并不多见,大多数病人能够耐受。对于早期肝硬化患者,如果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血清转氨酶增高,也可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但需在专业医生严密观察下进行。对使用此方案有禁忌症的丙肝患者期待新的抗HCV药物,目前已有一些蛋白酶抑制剂正在临床试验中。
?
甲肝的预防
甲肝预防有两个基础方面,即非特异性预防和特异性预防。
非特异性预防:以切断传播途径为目的,把住"病从口入"关。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注意餐具、茶具的卫生。提倡公筷和分餐制。
“小三阳”是指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大三阳”和它的区别是前者E抗原阳性。代表HBV感染者,病毒复制相对静止,传染性较小。
HBsAg、抗-HBc阳性与“小三阳”意义相似。
HBsAg、HBeAg、抗-HBe、抗-HBc阳性,表示HBV感染者,正在“大小三阳”转换过程中。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均阴性,表示健康人,未被HBV感染,也无抵抗力,应注射乙肝疫苗。
当今抗病毒治疗有两大类药物,第一类为a干扰素,优点是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核苷类似物,有相对固定且短的疗程,一般为1年;但缺点是为注射药物,相对不便,且副反应较大,禁忌症相对较多,适应人群窄,肝硬化病人禁用。近年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上市,提高了干扰素的有效率。另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目前我国上市的药物有四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此类药物优点为口服方便,副作用轻微,适应症宽,肝硬化患者可用,HBV-DNA降低明显,转氨酶复常率高;缺点是为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没有固定的疗程,需长期服用,HBeAg血清转换率低,且长期服用易发生耐药变异。
甲肝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53ff3f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1.png)
甲肝诊断标准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甲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
及时准确地诊断甲肝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治疗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甲肝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甲肝患者通常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不适、黄疸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在感染后的2-6周内出现,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有些患者可能只出现轻微的症状或者没有任何症状,这增加了甲肝的诊断难度。
二、实验室检查。
1. HAV抗体检测,检测HAV-IgM抗体可作为甲肝诊断的重要依据。
HAV-IgM抗体阳性表明近期感染HAV,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感染。
2. 肝功能检查,甲肝患者的肝功能检查通常会显示ALT和AST水平升高,伴随着胆红素水平的增加。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帮助确认甲肝的诊断。
三、病史和流行病学调查。
对于可能感染甲肝的患者,应该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旅行史、接触史、饮食史等。
此外,流行病学调查也是诊断甲肝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确认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可能的感染源。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有时还需要进行肝脏B超、肝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和评估肝脏损伤程度。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诊断甲肝时,需要排除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此外,对于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有慢性肝病史的患者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诊断甲肝时需要格外谨慎,可能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甲肝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史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综合手段。
及时准确地诊断甲肝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希望临床医生和公众能够加强对甲肝的认识,提高对该疾病的警惕性,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对患者的伤害。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d2d8d2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4.png)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甲型肝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疾病呢。
那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甲型肝炎呀?这就有诊断标准啦。
一般来说,症状可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哦。
要是一个人突然感觉浑身没劲儿,就像被抽走了精气神儿一样,那可就得小心啦。
还有啊,食欲变得超级差,看到平时爱吃的东西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还可能会恶心、呕吐呢。
这时候就像身体在发出信号,告诉自己可能有点不对劲了。
肚子也可能会不舒服,有的是隐隐作痛,有的可能还比较剧烈呢。
接着就是看黄疸啦。
得了甲型肝炎的人呀,皮肤和眼睛可能会变黄哦。
就像被染了色一样,这种黄色可不像涂了颜料那么好玩,这是身体内部出现问题的表现呢。
而且呀,小便的颜色也会变得特别深,像浓茶似的。
这都是因为肝脏出了问题,身体里的胆红素代谢不正常了。
医生还会看你的病史哦。
要是之前接触过甲型肝炎患者,或者吃过不干净的东西,特别是那些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过的食物或者水,那感染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不少呢。
从检查的角度来说,肝功能检查是少不了的。
如果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这些指标升高了,那就提示肝脏可能受到了损伤。
还有胆红素的指标,如果也不正常,那也很有可能是甲型肝炎在捣乱。
另外呢,医生可能还会做甲型肝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检测。
如果检测到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阳性,那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诊断依据啦。
不过呢,大家也不用太害怕甲型肝炎。
如果发现得早,经过适当的休息、营养支持和治疗,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恢复健康的。
所以呀,如果感觉自己身体有上面说的那些情况,可别拖着,赶紧去看医生。
医生就像健康的守护者,他们会根据这些诊断标准来判断到底是不是甲型肝炎,然后给咱们合适的治疗方案呢。
咱们自己也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吃那些来源不明的食物,这样就能减少得甲型肝炎的风险啦。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997b20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2.png)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不同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可能导致炎症、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等严重后果。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他不常见的病毒型。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以下是关于病毒性肝炎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
该病毒通过经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甲型肝炎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慢性感染。
甲型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乏力和黄疸。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和接种疫苗。
二、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输血或共用针头传播。
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急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避免非安全的性行为和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针头。
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通过输血、注射毒品或共用针头传播。
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急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目前尚无可预防和治愈丙型肝炎的疫苗,但可以通过注射毒品和共用针头的行为来预防。
四、戊型肝炎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戊型肝炎通常是一种急性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慢性感染。
戊型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呕吐和黄疸。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和接种疫苗。
五、其他病毒性肝炎除了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不常见的病毒型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这些病毒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了解这些少见型病毒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六、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病毒类型而有所不同。
甲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fccad2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b.png)
甲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它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肝炎类型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流行程度较高。
及时的检测和准确的诊断对于控制和预防甲型肝炎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甲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帮助医学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和病史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感染到急性肝炎、黄疸等不同程度的症状均有可能。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以及黄疸、尿色变深等特征性症状。
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接触过甲型肝炎患者、旅行史、饮食史等,对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甲型肝炎感染很有帮助。
二、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甲型肝炎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项目包括HAV抗体检测、HAV抗原检测和肝功能指标检测。
1. HAV抗体检测HAV抗体检测主要用于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
目前常用的HAV 抗体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层析法(ICA)。
ELISA方法可以检测到不同类型的HAV抗体,包括IgM、IgG和总抗体。
IgM抗体阳性提示急性感染,IgG抗体阳性提示曾经感染或接种过疫苗,总抗体阳性则表示免疫力较强。
2. HAV抗原检测HAV抗原检测主要用于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活动的甲型肝炎病毒。
常用的HAV抗原检测方法有ELISA和PCR。
HAV抗原阳性提示患者正在或曾经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3. 肝功能指标检测肝功能指标检测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水平可以反映肝脏受损程度,并有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三、其他检测方法除了血清学检测,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辅助甲型肝炎的诊断。
1. 病毒学检测病毒学检测主要通过从患者的血液或粪便样本中分离和检测甲型肝炎病毒。
这种方法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包括病毒培养、PCR、核酸杂交等技术。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https://img.taocdn.com/s3/m/3ab4cf15f46527d3240ce0bc.png)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或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较多,尤其以儿童多见。
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患者多因食用或饮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尤其以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最为常见。
人类对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在所有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占30%~50%,以学龄及学龄前儿童多发,5~14岁发病率最高。
主诉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厌油腻等消化系统症状。
病史多为1周,有的可达半月甚至更长。
诊断(一)临床表现甲型病毒性肝炎常急性起病,畏寒、发热、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在疾病的早期,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纳差、尿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皮肤、巩膜黄染。
(二)临床分型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
1.急性黄疸型(1)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日。
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日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
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
患者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
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
本期持续5~7日。
(3)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大。
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
肝功能明显异常。
持续2~6周。
(4)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
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为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较黄疸型少见。
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https://img.taocdn.com/s3/m/25f87add80eb6294dd886cfd.png)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是经粪口途径传播,因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引起感染。
甲肝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病程长。
甲肝病毒主要侵犯肝脏,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及黄疸。
一、病原学甲型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肝病毒属,甲型肝炎病毒可分为七个基因型,但仅有一个血清型。
甲型肝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酸,耐碱,耐乙醚,耐高温,对水中的氯原子也有耐受性,在PH2~10之间稳定,20%乙醚不能灭活病毒。
60℃12小时不能完全灭活,1.5mg/L余氯60min仍存活,5~8%的甲醛,70%的乙醇能迅速灭活,1:4000的福尔马林72小时可以失去感染性而保留免疫原性。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三)人群易感性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先天性被动免疫而对HAV不易感,6个月后血中抗-HAV渐渐消失而成为易感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隐性感染,血中检出抗-HAV的人数渐渐增多,易感性也下降,故甲型肝炎的发病率也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甲型肝炎病后免疫一般认为可维持终身。
(四)流行特征甲型肝炎散发性发病常见于发展中国家的甲型肝炎高度流行区,其特征为儿童发病率高,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我国大多数地区属于这一模式。
爆发流行主要由水和食物传播所致。
发病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
甲型肝炎地理分布不明显。
三、临床表现甲型肝炎潜伏期2——6周,平均为30天,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
四、诊断标准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进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型病毒性肝炎
————————————————————————————————作者: ————————————————————————————————日期:
ﻩ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
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
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
任何年龄均
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
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
童为重。
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
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
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
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预防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伤为特征的一组传染病。
病因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员,为嗜肝RNA病毒属。
HA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约过一周后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
粪便排毒能维持1-2周。
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咽部和扁桃体可能是HAV肝外繁殖的部位。
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
1.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
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
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2.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
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
水和食物
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
式。
3.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HAV普遍易感,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
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
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
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1.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
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
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
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
本期持续5~7日。
(3)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
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
肝功能明显异常。
持续2~6周。
(4)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
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
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
体征多有肝肿大、有轻压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
转氨酶升高。
一般在3月内恢复。
3.瘀胆型
旧称毛细胆管性肝炎,现证明其原发病变在肝细胞泌胆机制而不在毛细胆管,故原称病名已不用。
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裂解导致胆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和胆酸浓度增加,引起黄疸和全身皮肤瘙痒。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症状较轻。
该病病程较长,黄疸持续2~4个月。
本型为黄疸型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
需与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4.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5.重型肝炎
较少见。
成人感染HAV者年龄愈大,重型肝炎发病的比例越高。
6.暴发型甲型肝炎
本型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达50%。
本型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
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减少或在正常范围,可伴有轻度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病程早期尿中尿胆原增加,黄疸期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增加。
肝功能检查以血清ALT、AST、总胆红素水平检测最为有用,有研究显示甲型肝炎患者的ALT平均峰值可达1952IU/L,AST可达1442IU/L,多数显性感染者伴有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升高。
2.甲型肝炎病毒学指标
(1)抗-HAV IgM 发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测出。
其出现与临床症状及化验指标异常的时间一致,第2周达高峰。
一般持续8周,少数患者可达6个月以上。
但个别病人病初阴性,2-3周后方检出阳性。
所以临床疑诊甲型肝炎,而抗-HAV IgM阴性,应重复1-2次,以免漏诊。
当前,抗-HAVIgM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较高的
指标,且有简便,快速的优点。
抗-IAV IgG是既往感染的指标,因其是保护性抗体,可保护人体再次感染故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易感人群。
(2)抗HAV-IgAIgA型抗体又称分泌型抗体,主要存在于泪眼,唾液,尿液,胃液,乳汁,鼻腔分泌物中,胃液中的IgA可排入粪便中,在甲型肝炎患者粪便提取液中可测得抗HAV-IgA。
可作为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
此外,粪便中HAV的检测和血清甲肝核糖核酸(HAVRNA)亦有诊断价值,但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总之,对有典型症状的可疑甲型肝炎患者,伴转氨酶明显增高,可进一步查抗HAVIgM即可明确诊断甲型肝炎。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有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确诊甲型肝炎应根据病毒学指标。
鉴别诊断
1.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均可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别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极相似,更需要特异性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2.中毒性肝炎
各种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出现肝肿大、黄疽、肝功能异常等。
但均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证据,且随原发病痊愈而恢复,血清抗-HAV、IgM阴性等特点可鉴别。
治疗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一般及支持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
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急性黄疸型肝炎宜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起病后3周)满,临床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时可以出院,但出院后仍应休息1~3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半年-1年。
预后
甲型肝炎以急性肝炎为主,无慢性化,预后好。
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其他嗜肝病毒时,病情可加重甚至可以发生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
患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
食品要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加热100℃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3.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暴发流行。
4.对密切接触者,包括当传染源已明确(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流行甲肝的学校、医院、家庭或其他单位中的成员,可及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
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7~10天,免疫效果可以维持35天。
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5.食源性感染应检查厨师的抗HAV-IgM,确诊后应隔离治疗。
6.发现甲肝病人应及时报告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
措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单位:
姓名: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