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建立、发展和覆灭

合集下载

北洋舰队的灭亡

北洋舰队的灭亡

北洋舰队的灭亡小编:回复“北洋舰队”返回文章“《北洋舰队炮管晾衣服的谣言--中国人自己泼给自己的脏水》”本文的原文标题为《铁甲舰时代的日清两国海军建设比较研究》,这是四年前寡人在选修日本史课程时写下的一篇不成熟之作。

由于当时寡人更长于民族学研究,并尚未形成像今天这样的经济学分析思维,故而全文的结论在今天看来还是显得比较粗糙。

如今,寡人重新审阅这篇文章,认为这一课题仍有许多值得深入展开的地方,比如用博弈矩阵去制定李鸿章和丁汝昌等人在丰岛海战以及威海卫海战中的合理对策,用线性规划去分析中国海军最合理的“穿甲弹-高爆弹”之间的比值,用齐次马尔科夫链去估测中日两国海军之间的理论战局,用机动理论来确定中国海军在鸭绿江口海战中的最佳攻击阵位,等等。

我将在适当的时间里,对上述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

以下是正文。

对于日中两国国民而言,“1895”这四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

在日本人眼里,结束于1895年的威海卫要塞战役是他们迈向大国崛起的起点,当强大的北洋海军在常备舰队的围猎下彻底变成历史概念的时候,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对它长期觊觎的满洲、朝鲜、甚至自己在滨海地区的领土的放弃似乎也就指日可待了;而在中国人心中,1895年却是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砍下的一道刀痕,它中断了一个渴望自强的政府的强国战略,可以说,自1895年起,中国在亚洲海洋内就始终没有过与之国家利益需求相匹配的控制能力。

人们通常把战败的责任统统归咎于清国的积贫积弱或者一两个领导人的无能懦弱。

然而原因仅仅就这么简单吗?无论是当时的清国国民还是清国政府,于情理上说都不会在日本崛起的阴影下坐以待毙,而日本曾几何时也对清国的中兴表示过恐慌。

为了能在未来必将发生在黄海决战中完成民族崛起的质变,日清两国互相展开了激烈的工业竞赛,最终在战前完成了两国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基本平衡。

与中国人向来认为他们自己落后而活该挨打的态度不同,西方主流评论家对此战的看法是“有史以来实力差距最小的战争”。

李鸿章的军事变革思想简介

李鸿章的军事变革思想简介
被革职留任。二十一年,开复革留处分,授为全权大
臣前往日本议和,被日暴徒狙击,伤左颧。同年在日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二十二年.周历西方
各国,考察政治。二十四年,往山东查勘黄河工程。
二十五年末,署理两广总督。二十六年,又为宜隶总
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与庆亲王
奕助代表演廷与列强签订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二十
面,鉴于两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都从海道来犯,中
国而临的战局与以前己大不相同,他力主加强海防。
他认为,在本土作战自然仍可以陆军为本,但防止酸
人登陆则靠牢固的海防。海防力量一是炮台.炮台布
置得法,可拒止致舰进口岸;二是近海设施,如以守
口巨饱、铁船阻防水路,藏伏水雷以击敌舰;三是在
海上练成大支海军,装备铁职快船, “南暗西贡、印
修建旅顺口、威海卫军港,在天津、大连、威海分别
设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水雷学堂,并选派军官到
德国学习军事,仿欧式练兵。光绪十四年(1888年),
编练成北洋海军,颁布《北洋海军章程》,拥有舰船约
30筋。李鸿章对外主和议。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
发.他初奉行避战求和方针,继执行清廷宣战记书,
导致陆军在乎壤战败,北洋海甲在黄海覆没。战后,
国藩幕府,经理营务.专掌文事。十一年,奉曾国藩
命到安徽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组成谁军,其营制悉仿湘军。
旋率谁军赴上海,组织洋枪队,
以对付太平军。二年.伙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攻
占苏州、无锡。三年,占领常州一带。这年,太平天
国首都天京被攻陷,李鸿章因功封一等肃毅伯。四年,
署两江总督,将原办洋饱局分别扩充为江南机器制造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题目:李鸿章的那些故事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洋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

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关键词:全权大臣,外交,不平等条约一:人物简介(一)历史经过: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

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作用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课前演讲稿件李鸿章在近代海军建设中的作用学院:人文学院年级:14级专业:历史学(S)班级:历史学(S)1班姓名:李红叶学号:14020440120今天,我要讲主要内容是,李鸿章在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中的作用。

暂且不论甲午海战中是否是因为李鸿章的“避战求和”而导致了北洋水师的覆灭,而就李鸿章在建设中国近代海军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是给予正确的评价的。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

筹建中国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之一的李鸿章,为近代海军的诞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870年10月下旬,在奕訢推荐之下,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要职。

1874年12月,他以丁汝昌提出的关于建设近代海军的“三洋方针”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规划了一个以组建近代海军为核心,强化海疆防御的方案—《筹议海防折》。

李鸿章这一思想和行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就其客观原因来看,首先是清统治者自遭受二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以后,终于意识到长期处于有海无防局面带来的危险。

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向西方学习,导致清王朝长期忽视军队对外职能、缺乏国防战略的传统军事思想发生了变化;而从林则徐、魏源开始,经过许多杰出人物加以充实发展的近代军事思想,终于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重新获得了一线生机。

正当清统治者苦心研讨如何挽救日益衰败的封建王朝时,赫德和威妥玛先后向清廷呈递了《局外旁观论》及《新议略论》。

就这“二论”内容的实质而言,表明了西方列强在新的形势下,采取一种新的侵华策略方针。

西方殖民者侵华策略方针的变更,促使清政府加快了筹建近代海军的步伐。

为此,朝廷急切地要求沿海督抚拿出一个既能预防各国“不致生疑”,又可确保海疆安全的强国御敌方案。

就其主观原因来看,李鸿章是一个汉族地方实力派人物,并以这种身份进入清廷高层领导集团。

所以,他不仅对当时国内外形势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而且对洋枪洋炮的作用,更是有着亲身的体验。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作者:云天禄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8期【摘要】文章探讨了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筹建、构成、作用和覆灭原因。

因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面临被欧美日等列强殖民瓜分的窘境,清政府建成北洋舰队。

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加之战斗指挥失误,导致了舰队的覆灭。

【关键词】甲午海战;北洋舰队;警示作用一、北洋舰队筹建过程,北洋舰队创建的提出第一,因第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

1866年清廷批准左宗棠(后沈葆祯接任)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

第二,因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

恭庆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

第三,1875年5月30日清廷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由二洋分解使用。

沈葆祯从大局出发,清政府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

北洋舰队筹建有国内方面原因:第一,十九世纪初期后,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旧式水师的失败以及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的覆灭深深刺痛了大清帝国朝野上下国民的心,“天朝上国”的美梦从此破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有识之士的主张充斥中华大地。

第二,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第三,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日本在当时仅是一个小国,在得到了几艘外国军舰后居然也敢侵犯大清帝国,这一事件使得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清政府开始感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

第四,以恭庆王、李鸿章、沈葆祯等洋务派的“海防”之论的一致努力,使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第五,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被击沉,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清政府加强北洋舰队建设。

国际方面原因:第一,十九世纪初期,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发展完成,欧美列强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资本主义体系日趋建成,对外扩张加速,中国面临着被殖民瓜分的窘境。

李鸿章 一个悲惨时期的悲剧式人物

李鸿章 一个悲惨时期的悲剧式人物

李鸿章一个悲惨时期的悲剧式人物在清末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有不少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但能权倾朝野达二十年以上者不过两人:慈禧太后和李鸿章。

我们的暂且不谈慈禧太后(她本身就是以太后身份在朝,只不过当初权势微弱),因为国人对她的评价极多,并且也较为准确,而对李鸿章的评价似乎又起波澜,有说他是“千古罪人”的,也有说他是“了不起的枭雄”的。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千古罪人”或“了不起的枭雄”对其进行一刀切式的评价。

先让我们看一看李鸿章所处的是什么时代。

李鸿章所处的中国清末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走向衰亡的历史大变革的时期,而这个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积弱积贫的时代,是一个处处挨打的时代,也是一个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都跑到中国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中国在一切对外方面,基本上是无主导权的(弱国无外交),别说强国瞧不起中国,就连一些弹丸小国和西方殖民地国家也瞧不起中国,甚至连在海外的华人也对自己的祖国瞧不起(看一看新加坡华人的表现,再听一听老华侨谈中国人现在腰板挺起来了的话,你就会知道,以前的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是啥样)。

国人常将这段历史称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它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最悲惨的时期。

-悲惨的中国近代史,其起点虽然被史学家们划在1840年,但是,若要追究领导责任的话,我一直认为,首先是被称为大清盛世皇帝之一的乾隆皇帝。

乾隆帝当朝60年,另有5年的太上皇(实权在手),而能真正能称的上盛世的时间不过只有二十多年,终乾隆一朝,大部分时间是在走下坡路(说是盛世,水分太重)。

因此,中国积弱始于乾隆朝,作为君王责任是有不可推卸的。

就在乾隆皇帝为自己的“十全”功绩沾沾自喜(自称为“十全老人”),为“天朝大国”能自给自足而极为自豪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正处于迅速的上升期——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强壮的小个子成长起来了,而一个高大的巨人却衰弱下去了,等到1840年时,强壮的小个子认准衰弱的巨人无反手之力时,就闯进国门出手了,以后所发生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西方民主国家的)真理!在此国情之下,李鸿章能有何作为呢?挨了打的巨人要想还手就必须考虑,是先武装头脑还是先武装双手,还是两者同时武装?李鸿章认为应该先武装双手,为达到这一目的,其他一切都要让位,而要武装双手的前提就是要开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一手创办北洋水师,倡导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使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敞开大门面向世界,但同时他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造成了中国长达几十年的内乱局面,那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千古罪人?过失:1)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如:1884年,李鸿章签订《天津条约》1895年,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1896年,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1901年,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

北洋海军参战的大大小小十三艘军舰当中,有两艘逃走,其中一艘还撞沉了自己的一艘舰,有三艘被日军击沉。

其余7艘,包括旗舰“定远”号在内,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创伤。

“致远”号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壮烈殉国,使李鸿章吓破胆,北洋舰队退回旅顺港修理。

一个月以后,李鸿章等舰队修理完毕,就命令它开到威海卫躲起来,不许出海。

旅顺遭日本军队进攻时,丁汝昌曾经请求李鸿章,让他带领舰队去援助,不料被李鸿章大骂一顿。

李鸿章说:“你只要在威海卫好好地守住你的几条船,别的事不用你管!”就这样,北洋舰队只好躲进威海卫军港内,轻易地丢了制海权。

局面坏到这种地步,丁汝昌悲愤万分,但又无可奈何。

他不愿意活着落入敌手而玷污了自己的名声,更不愿意向日军举手投降,在遥向京城跪拜之后,便服毒自尽。

17日,日本舰队由威海卫西口耀武扬威地进港,太阳旗随之飘扬在刘公岛上。

牛昶炳像条哈巴狗,在伊东佑亨面前乞怜摇尾,率残存的十艘北洋海军舰只和五千多名中国陆海军官兵投降。

至此,李鸿章耗费巨资、惨淡经营的威海卫基地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功:李鸿章创立了淮军: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一、内容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使得名噪一时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舰队,应运而生。

然而,其在战争中惊人的归于覆灭的速度,让人们痛心疾首。

这也激起了人们探求这只伟大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兴趣。

二、关键词北洋舰队、李鸿章、军费挪用、洋务运动、贪污、幕僚、谎报战况三、正文在隆隆的火炮声中中国迎来了19世纪,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帝国再也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傲,面对着水师的次次败绩、同胞的鲜血、国土的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再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于是乎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

北洋水师(又称北洋舰队)就此应运而生。

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中国人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上舰队。

然而,万众瞩目的、在李鸿章口中“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则有余”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以其震惊中外的速度归于覆灭。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也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空前的失败产生空前的震撼,整个社会人人痛心疾首。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巨大的结局?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到底原因何在?北洋舰队的覆灭,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政治的腐败将北洋海军推向了灭亡首先,政治的腐败导致的海军经费的挪用,是北洋海军覆灭的重要原因。

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起,到北洋舰队成军的二十七年时间内,清廷为建设海军到底耗去多少银两,至今无法精确统计,但投入无疑是巨大的。

初中历史知识1891北洋海军发展的转折年素材

初中历史知识1891北洋海军发展的转折年素材

1891:北洋海军发展的转折年1891年对北洋海军的发展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一年。

在这一年的一些筹划和决策,影响着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

1891年6月,北京颐和园初步建成,当时的朝廷内外都在开始筹备着慈禧太后三年之后的六旬大寿。

朝廷花钱似水,为了报效慈禧太后,醇亲王奕翾委托李鸿章以建设海军为名,在各地督抚中募集260万两巨资,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支出。

醇亲王奕翾试图通过修建颐和园,既能取悦于太后,让其颐养天年;也为让其子光绪帝亲政后,减少太后对朝政的干预。

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龢上奏酌拟筹饷办法折,建议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

翁同龢是两朝帝师,正统的士大夫魁首,他对于李鸿章花巨款建设海军不以为然,掣肘北洋舰队的发展,这次停购外洋枪炮,竟会对海军的覆灭产生巨大影响。

为了颐和园的工程用款,海军衙门也提出海防捐的建言(清政府出售官衔筹集海军资金),这种做法造成官场六品混杂、吏治腐败,饱受舆论的批评。

此时的北洋海军内刚发生了“琅威理撤旗事件”,英籍顾问琅威理愤而辞职。

作为报复,英国本年起停止接受中国海军留学生,撤回在华担任教习的英员。

同样,随着郎威理的离去,北洋海军的纪律和训练迅速松懈,对其在未来的战斗力,造成直接的影响。

1891年6月丁汝昌带领北洋海军访日,中方对于日本海军效法西方、埋头发展的勃勃雄心有更直接的感受,对日本的海军基地、造船能力和后勤保障等方面,近距离考察。

此次北洋海军的访日,虽然日本在表面上保持着友好的气氛,内心却深受刺激,随之掀起了超常规加速扩充海军军备的高潮。

日本的参谋部制定《清国征讨方略》,主张要在中国实现军队改革和欧美各国拥有远征东亚的实力之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

日本明治天皇下令从内库拨款30万元,作为海防补助费。

全国华族和富豪也竞相捐款,这些资金被用作扩充海军军备。

日本的海军大臣西乡从道以中国舰队和英国的远东海军为假想敌,新任海军大臣桦山资纪提出海军的扩张方案,购置了“吉野”号,“千代田”号等吸收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在许多性能上超过中国的军舰。

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战争的结束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

就当时综合国力来看,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清政府都远远超过了日本,而由于当时腐败的政治体制,终究以战败而结束,让中国民族逐渐走向深渊。

一如《辩证看甲午》的叙述方式一样,本文将转换视角,另辟蹊径,打破历史从头说直起的常规,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别对北洋海军、李鸿章、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必然性进行分析,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辩证唯物主义北洋海军,李鸿章,必然性一、从正面与负面的辩证关系来说明北洋海军的崛起和覆灭的命运北洋海军曾经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历史问题,因为它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物,而洋务运动曾经被评判为一无是处,当然北洋海军也在否定之列。

但如果用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与方法予以审视,在用辩证法进行评析,就不难发现,北洋海军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当然也存在诸多负面的因素。

以往有论者认为,清朝创建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理由很简单,北洋海军的创建乃清朝统治者所为,而封建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只能是为其本阶级的利益。

《辩证看甲午》一书用了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重新审视北洋海军创办的历史价值,认为“镇压说”有哇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应该予以纠正,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第一、避免了片面性,从正反两面解读北洋海军。

《辩证论甲午》打破以往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在北洋海军崛起中看到它注定失败的命运,在它全军覆灭的结局中看到了它反侵略的意义。

作者在批判了北洋海军的对内“镇压论”的片面性后,指出北洋海军的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遏制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野心,延缓了战争的爆发。

尤其是中国购进重量级的“定远”、“镇远”铁甲舰,拉大了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差距,使之“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

1正因如此,日本不得不把屡屡伸向朝鲜的侵略的魔爪缩回去。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

浅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社会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一方面推行洋务运动,图谋富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备受当时国内的关注,名噪一时。

另一方面,他效忠清王朝,代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贯坚持妥协政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而成为中国近代的一大卖国贼。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时代的悲剧一、李鸿章的发迹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李文安入京,拜殿试进士曾国藩为师,九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

1853年4月同乡刑部侍郎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邀李鸿章协办。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进身之阶的道路。

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恩师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稳健持重,老成世故。

1861年,为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守上海,不久攻陷苏州、常州。

在平息东南太平军中战功显赫,升任江西巡抚。

1865年署任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推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在汉族官僚势力三大核心人物中,曾国藩无意权柄、离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湘军被遣散,远戍边疆而势微。

唯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成为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

这样,他也走上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峰。

二、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先觉者和旗手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腐败的清朝的统治者没有付诸实践,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慈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挽救清朝危机,图谋富强,支持洋务派。

真实的李鸿章

真实的李鸿章

关于真实的李鸿章引言半年以前,中央电视一台播放了一部大型历史电视剧《走向共和》,随即引起骂声一片。

其中被人们骂得最多的角色就是李鸿章,因为该剧力图在人们面前给他重塑一个真实的形象。

然而,人们并不接受这种形象,正如他们在网络和报纸上所说的,当他们看到有人试图为这个卖国贼翻案的时候,他们觉得非常伤心和愤怒。

这种思想形成于建国以后一段很长的时间,而到现在,已经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形成这种思想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人民自身的思维问题,有些则来自于政府,当然,还有一些历史原因。

不管怎样,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李鸿章就是一个消极的形象。

但是,当我们问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关于李鸿章的事的时候,他们只会大肆指责,而缺乏有力的证据。

即便在一些中国历史家写的历史书中,我们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片面并且陈腐的语句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从《走向共和》的播出,我们可以看到,谁要是给像李鸿章这类已有所谓历史公论的坏蛋说些什么,就马上会遭到全国大多数人民的非难,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试问还有谁敢去跨越雷池呢?但作为学习历史的人,一旦发现公众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普遍看法是错误的,就有责任挺身而出,去维护历史的真实。

因此,对于李鸿章,一个洋务运动的先锋,一个以大无畏之心斡旋于列强之间的优秀外交家,一个在列强包围下保住大清王朝及整个中国二十九年的出色的政治家,我们应该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洋务运动中的功绩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赞同,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先锋。

在十九世纪,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

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特别是朝廷的大臣和皇帝,都认为中国是天朝大国,并且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

即使魏源在《海角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还不能摆脱传统华夷之别的看法。

以上种种表明,那时候的中国,不但技术落后,而且思想落后。

而两次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的美梦。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中国国力,发展中国国内经济,并使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三种思潮在中国出现了,那就是统治者的改良思想,康梁的维新君宪思想,和后来的革命思想。

论北洋舰队覆灭的原因

论北洋舰队覆灭的原因

论北洋水师覆灭的原因材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二班李彬3015208217摘要:作为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甚至当时被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

然而装备如此精良的水师却为何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给装备远不如自己的日本最终导致全军覆灭。

本文主要通过史实,从多方面分析了北洋水师的覆灭原因,并对北洋水师的覆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北洋水师覆灭原因一、总体战略及具体战术的失误。

除去清政府挪用军款,北洋舰队停止更新设备,军队成员素质低等原因,就武器装备而言,甲午海战也仍旧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入侵军队作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北洋水师在装甲和火炮口径方面一直保持优势。

“定远”、“镇远”两舰号称亚洲最令人胆寒的军舰,属于当时世界较为先进的铁甲堡式铁甲舰。

黄海大战中,“定远”、“镇远”身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集中数次,而没有一弹钻入,都可以证明它们本身是威力超强的海战武器。

但是实战方面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异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操纵这些武器的人员素质不行,还有就是战略意图不当,战术指挥不对,临场作战不行。

大的战略思想,来自于北洋水师的所有者李鸿章,而李鸿章又要顾及朝野上的风声,但无论是朝廷人员还是李鸿章或者丁汝昌,都是没有现代海战经验的,这时候整个水师中没有一个外国专家就成了弊病,李鸿章的思想是消极防御,这也就确定了北洋水师死守不出的总战略方针,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制定和实施过夺取制海权的战略,坚持着防御,避战求和的思想,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而在双方决战过程中,身为水军总帅的丁汝昌却拿不出一套确实可行的军事战术来歼敌。

把诸多原因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因为认识不足,而导致行为上的不完善。

所以才出现了如上所说的种种弊端。

二、军队统帅素质低。

虽然北洋水师为了养兵是做了极大投资(1880年,在天津成立了水师学堂和鱼雷学堂。

1881年起,又先后的修建了威海卫以及旅顺口两个海军基地,且在天津设立检修船坞,1882年聘请外国专家英国人琅威理及德国人式百岭做总教习。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创建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创建

作者: 戚海莹[1]
作者机构: [1]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139-141页
主题词: 李鸿章;北洋海军;海防建设
摘要:李鸿章不仅是晚清倡导海军建设的主要人物之一,而且是北洋海军的创建者。

在北洋海军筹办过程中,李鸿章不顾顽固派大臣的反对,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积极营建海军基地,多方购买舰炮,培养海军人才,为北洋海军成军做了大量实际的和开拓性工作,推进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使北洋海军的实力跃居亚洲第一。

在当时它不仅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遏止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推迟了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发生,并在甲午战争期间为防御和抗击El本的侵略发挥了一定作用。

对此,应该给予基本肯定。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他有着清一代汉族官僚的最高殊荣。

他是当时国外知名的“中国第一人”。

欧洲雕塑家把他与德国的俾斯麦、英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并雕像纪念。

他——李鸿章,生前谤言丛集,死后馆盖难以定论。

贬之者称其为大刽子手、大汉奸、大卖国贼、誉之者称其为近代化的开创者、奠基人。

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年的历史。

他任直隶总督兼北大大臣25年,既是手握行政、军事大权的第一总督,又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代表人物,权大任重,内外兼顾。

这一方面使他在洋务运动中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大另一方面,弱国外交的困境又使他战难取胜,和必退让,最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受攻击和诽谤的悲剧性人物。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观,把他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

一、功李鸿章帮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

因为在我们看来,此运动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综观历史,农民起义,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

它并不能直接地推动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也不能引导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不能派生出伟大的学说和先进的理论。

它只能以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

正是因为大清帝国有像李鸿章这样的臣子拼命保驾,有像李鸿章这样的才学超人之士运筹帷幄,太平天国才没有完成他们消灭大清的志向,洪秀全才会兵败如山。

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在征集军饷的时候,采用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的办法,主张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来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来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来看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是中华人民向西方学习的一次重要尝试,虽然最后它失败了,但是他开启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作用。

北洋水师建立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始于北洋水师的覆灭。

所以,从北洋水师的覆灭场景可看出不少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北洋水师是西化的中国部队,装备之精良号称世界前列,但为什么会如此简单的就被打败,究其根源可以说是当权者的原因。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为大清帝国的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对洋务运动并不太支持,经常克扣本因用于军事的费用来为自己挥霍。

上行下效,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官员在处理人员调配和军事采购的时候更多的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中饱私囊,这为北洋水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北洋水师的覆灭的直接原因可以说是军事指挥者的无能,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几次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官员都对列强有了自心底里的惧怕阴影,在对战时的表现就是临阵脱逃和龟缩防御。

连李鸿章对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电报里都多次要求他防御退守,可见当时中国官员对列强是惧怕到什么地步了。

在军事指挥能力上,中国官员普遍比不上日本将领,中国官员大多为读书入士,对打仗之类的事并不在行,延误战机等事情时有发生,排兵布阵等等太过于古板,不知变通,所以在黄海一战全军覆没。

从主观来看,从北洋水师的覆灭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只是遵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而引入高新的装备和技术,对于西方先进的体制和思想并没有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妄想“中体西用”,再加上在洋务运动刚开始的时候顽固派就一再阻挠,只为了维持中国封建主义而存在的洋务运动注定会迎来失败。

从客观方面来看,西方列强是不可能看着中国因洋务运动而富强起来,在各种不平等条约中拥有特权的外国人在洋务运动中进行敲诈,贪污,技术保密,使中国的民族企业不能真正的强大起来。

而中国越是弱小则前来欺负的列强越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重读北洋水师的覆灭

重读北洋水师的覆灭

军事实力差距,是清日战争成败的直接因素要想进入战争失败原因的“城池”,总是绕不过军事因素这道“城门”。

凡是用现实诉来解读历史,军事因素往往被轻掷于偏角僻落,现实诉求多着重于抽象、道德因素,诸如民心、腐败等。

军事是蛮横的物质力量,赤裸的暴力,甚至一种莫名的偶然之力。

“枪杆子出政权”中蕴含的味道与现实和平环境南辕北辙,被置之冷宫自属常理。

但一场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必然是军事,其他一切均是衍生出来的附加值。

巧合的事,在120年前对清国战败的“教训总结会”上,由于大国心理、政治斗争、记忆建构等因素,军事落后的观点同样无人问津。

“亚洲第一舰队”的光芒至今仍然嚣声于国人耳中。

然而甲午之年,北洋海军在武器装备方面已经落后于日本,所谓第一舰队的桂冠五年前尚可担待,甲午之年已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海战火炮威力强弱至关重要,北洋海军装备的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仅54门,而日本联合舰队拥有104门。

北洋海军火炮射速迟缓,而日本舰队则装备了大量速射炮,足以弥补准确率低的弊病。

北洋舰队有大量的本国产有缺陷的开花弹和已经不能爆炸的实心弹,这些炮弹的杀伤力全凭运气。

所以多次击中日本舰船,却无法重创敌舰的一幕在黄海海战中反复上演。

日本联合舰队装备了大量优质开花弹,黄海一战结束后,日本舰船还留有大量有效弹药。

北洋舰队的弹药更多填充的是黑火药,而日军则填充的紧跟时代潮流的苦味酸火药,效果锐增。

此外,北洋舰队中舰艇大多购买年月已久,缺乏新式船只,其中超勇、扬威两艘舰龄已达13年,致使整个舰队的航速比之日本联合舰队远逊后勤方面,黄海一战后,日本受伤舰船回国修理,可以迅速再次投入战斗,而北洋受伤舰船只能沦落到无人能修的境地。

北洋海军的燃煤也极为劣质,燃烧后浓烟盈空,而日本联合舰队则青烟袅袅。

尽管海军官兵个人战术素养强于日本海军,但由于炮弹质量低,火炮射速慢,舰船航速,、燃煤质量差、修复能力弱等因素,在战争已经朝着技术化的方向愈加发展的19世纪末期,装备上的落后是致命的,是官兵个人素质无法扭转的。

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北洋水师的创建背景

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北洋水师的创建背景

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北洋水师的创建背景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

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中国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

舰队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国、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

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清政府也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的创建背景: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

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的紧急机宜,原浙江巡抚丁日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

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北洋水师的覆灭原因:削减经费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颐和园是挪用海军经费300万两(还有几种说法,数字略有上下)修建的。

这种说法的最初依据来自梁启超《瓜分危言》、王世和《造陶庐日录》、池仲佑《海军大事记》等私家记载。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光绪十四年二月上谕改名,修园工程公开化,但相当部分在这以前已经完工或加紧施工。

李鸿章于光绪十三年六月致函奕劻:“万寿山各坐落陆续经营,截长补短,实费尽筹。

鸿章愧不能效一臂之助”。

有断定“截长短补”即为挪用海军经费,并认为海署十二年春定将南北洋海防经费按“二两平”核放,系扣除平余用于园工;又说十二至十四年海防捐输亦挪于园工。

这些推论似还缺乏更有力的证明。

北洋水师的兴衰

北洋水师的兴衰

摘要北洋舰队曾经是国人的荣耀,时至今日,许多影视作品还在对当年黄海上的硝烟津津乐道。

还在因为“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的那句:“撞沉吉野!”而热血沸腾。

那么作为当时世界第五大舰队,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很多人习惯于把所有对外战争和外交的失败都归罪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或者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但我们认为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北洋水师兴衰的过程,衰败的原因以及我们从中获得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北洋水师,三大海战,覆灭原因,经验教训。

一、北洋水师的兴起在隆隆的火炮声中中国迎来了19世纪,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帝国再也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傲,面对着水师的次次败绩、同胞的鲜血、国土的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再也清朝旧式水师师船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1866年,清廷批准了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

不久后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由抗英名将林则徐的外甥沈葆祯接任,沈葆祯接任后一面扩大马尾船厂规模,一面加紧制造战舰、培养海军人才“成一船即练一船之兵、配一船之官”,经过其数年苦心经营,马尾船厂成为了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而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出的人才更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的骨干中坚,马尾由此成为了近代海军的发源地。

原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

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于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南洋大臣沈葆祯总税务司赫德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祯从大局出发,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遂采纳沈葆祯的建议,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从此北洋水师登上近代史的舞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建立、发展和覆灭摘要:“自强”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核心之一,而“自强”主要是通过增强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得以实现。

鉴于列强威胁主要来自海上,所以李鸿章主张大治水师,巩固海防,变旧水师为近代海军以抵御外来侵略。

作为建设近代海军的重要尝试,北洋海军应运而生,本文将论述北洋海军的建立与背景、发展的过程与覆灭的结局,并分析北洋海军覆灭的原因与李鸿章的关系及其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李鸿章北洋海军建设历史原因正文:一、北洋海军创建的背景中国是一个有着辽阔陆地面积的大国,《明史》称其“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同时也是一个有着18000多公里漫长海岸线的海洋大国。

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海洋的阻隔作用大于交通作用,因此统治者认为国防的重心在陆而不在海。

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的传统观念始终占据着统治者的头脑,甚至到了明清时期还演变为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鸦片战争,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以30余艘舰船和不足万人组成的远征军,远涉重洋侵犯中国,使拥有近百万常备军的中国军队一触即溃。

清政府从全国调兵遣将,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武器装备,但在历时两年的战争和绵延数千里的战线上,竟然没有打过一场胜仗,没能守住一处重要阵地,最后落得一个割地赔款的战败结局。

这一严酷的现实,使朝野上下均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震动;并迫使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睁开自己的双眼,用客观冷静的目光去仔细审视周围早以变得陌生的外部世界,进而去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二十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再次落败。

英法联军的胜利,再次显示出海军舰队实施海上机动作战的巨大优势,清朝统治集团中有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创建强大海军以抵御外侮,被列入清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由于处于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没有工业基础及造舰制炮的技术和人才,因此在1861年清政府决定向西方购买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

几经周折,花费巨资买来的却是一支挂着外国旗帜的“阿思本舰队”,朝野舆论一片哗然;清政府不得不遣散了这支不伦不类的舰队。

在为此付出了67万两白银的“学费”之后,中国人充分领略了海权在握的西方列强的狼子野心,也加强了创建属于自己的海军的决心。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代表。

1862年春,李鸿章率淮军入沪“援剿”太平军,面对外国兵舰“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深以中国军械远逊于外国威驰”(《奏稿》卷24第13页)并亲身感受到“外国力气,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实能持我短长,无以扼其气焰”(《朋撩函稿》卷5第34页)他认识到中国的积弱在于没有坚船利炮,“但以开花大炮和轮船两样,西人便可敛手”(《朋撩函稿》卷5第34页)。

因此他认为应及早筹建海军,学习西法,变旧水师为近代海军。

李鸿章在1872年的奏折中说:“臣窃以为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

可以看出,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变化,看到海军力量在时局变化中的作用,有了海防意识的萌芽,他的主张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清政府开始支持设厂造船,办学堂,但由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思想并不统一,因此海军海防事业不得不在泥泞不堪的沼泽地里艰难跋涉。

直至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

此事虽以和谈告终而未开启中日战端,但它却在中国朝野上下引起强烈震动并在清廷内部引发了一场“海防大讨论”。

其中,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最令人瞩目,也确能反映出海军海防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这篇奏折中,他分析了严峻的国防形势:“历代备边,多在西北。

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

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在分析了前所未有的严酷形势的同时,李鸿章还特别一针见血地强调指出,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在于国家的实力:“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弟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

他还将海军海防问题提升到新的社会发展高度来作认识:“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1875年,清政府发布上谕:“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因此“亟宜未雨绸缪,以为自强之计”,并要求“通盘筹划”,“分段督办,以专责成”。

清政府采纳了李鸿章等人的建议和主张,决定创建近代海军,并指令有沈葆桢、李鸿章分别负责南、北洋海军的筹建工作。

后因经费一时难筹,总理衙门又提出“移缓就急”(《中国近代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2册)),先尽北洋创办。

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由此起步。

二、北洋海军的筹办过程1879年,清政府因财力所限,决定先于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由一化三。

并规定筹建海军的经费由粤海关,江海关和江苏、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六省的厘金内每年提取400万两,头两年统归北洋支配,以后则由南北洋各得半数。

当年10月,原南洋在英国阿摩士庄厂订购的四艘炮舰“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先期由江海关税务司赫德赴广东迎护,驶抵天津海口。

11月19日,李鸿章带同津海关道郑藻如、道员许钤身、税务司德璀琳等,亲往大沽验收。

同一天,李鸿章奏请将记名提督丁汝昌留于北洋海防差遣。

并称赞丁汝昌“材略勇武”,可作为“横海楼船之选”。

不久,派丁汝昌督操炮船,以英国人葛雷森为总教习。

1881年8月3日,“超勇”、“扬威”竣工,由驻英公使曾纪泽亲引龙船,升炮悬挂。

8月17日,“超勇”、“扬威”放洋启程,沿途“经行各国,均鸣炮致贺,以为中国龙旗第一次航行海外也。

”9月17日,山东新购的两艘炮舰“”镇中、“”镇边驶抵大沽。

李鸿章认为,两艘炮舰若零星分布,力单无用,与新任山东巡抚任道镕商妥,将“镇中”、“镇边”与“镇东”等四炮舰及新购的两艘快船“合为一小枝水师,随时会操,轮替出洋,防护北洋要隘,以壮声势”(《奏稿》卷42第9页)。

11月17日,“超勇”、“扬威”驶抵大沽港。

于是,李鸿章奏请以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改三角龙旗为长方形,以纵3尺、横4尺为定制,质地章色如故。

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旗。

至此,北洋海军从英国购进的两艘快船,六艘炮船,加上先后调进沪、闽工厂制造的“操江”、“镇海”、“湄云”、“泰安”、“威远”五船,共13艘舰船,北洋海军已经初具规模了。

1879年,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1885年,中法战争马江一役,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朝野震惊。

清政府总结教训,于1885年6月宣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李鸿章立表赞同,誉之为“洵为救时急务。

”鉴于前一时期,海防、海军建设缺乏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造成的种种弊端,李鸿章建议清廷添设海防衙门。

1885年10月,清政府决定设立海军衙门,以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但实际负责的是李鸿章。

1888年,在李鸿章主持下,海军衙门参考英国海军法规,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确定了北洋海军的一整套规章制度。

内容包括船制、官制、升擢、事故、考核、军舰、武备、水师后路各方面等十四款,就北洋海军的舰队编队、军官编制、基地设施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海军法典。

9月30日,由海军衙门缮具章程清册,呈于慈禧太后。

奏曰:“海军系属初创,臣等此次所拟章程,本无成例可循。

且因时制宜,间有参用西法之处,与部章未能尽合。

应饬部免其核议。

至章程内容有未备及临时应行变通者,由臣等随时酌拟具奏。

”还转述了李鸿章进一步筹款扩充海军的意见:“俟库款稍充,再添数船,即成劲旅。

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李鸿章全集》)。

同年10月,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章程》,并根据李鸿章提名,令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林泰增为左翼总兵,刘步蟾为右翼总兵。

至此,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三、北洋海军的最终覆灭北洋海军初具规模后,从舰队总吨位看,似乎略胜于日本,号称“亚洲第一”。

但由于朝廷财政的限制以及保守派的反对,以后基本没有添置新舰。

李鸿章一方面对自己建设海军的成果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也对海军未能继续发展扩充感到担忧。

1891年,他在检阅海军后给朝廷的奏折中说:“北洋兵舰合计二十馀艘,海军一支规模略具,将领频年训练,远涉重洋,并能衽席风涛,熟精技艺。

陆路各军勤苦工操,历久不懈,新筑台垒,凿山填海,兴作万难,悉资兵力。

旅顺、威海添设学堂,诸生造诣多有成就。

各局仿造西洋棉花药、栗色药、后膛炮、连珠炮,各种大小子弹,计敷各舰操习之需,实为前此中国所未有。

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异月新。

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李鸿章全集》第95页)在三年后,即中日开战前的1894年,李鸿章还在检阅海军后给朝廷上的奏折表达了他的担心:“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

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馀艘勤加训练。

”(《李鸿章全集》第335页)在北洋海军成军之初,其实力确在日本之上,然后就再无军舰添设,而日本举倾国之力,几乎每年都添设新舰,终于北洋海军的总体实力已经不及日本。

在中日甲午战前的几个月,李鸿章还上疏《海军拟购新式快炮折》,建议加强北洋海军的武器装备。

他说“臣查德厂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制胜利器,各国师船争先购换。

北洋海军铁甲、快、练各船原设炮位,当时虽称新式,但较现时快炮实觉相形见绌,且海军以定、镇、经、来铁快等船为巨擘,船坚尤需炮利。

若炮位不多,单薄过甚,遇有缓急,固不足恃,亦无以壮声威。

亟宜逐渐添购,以资战守。

”(《李鸿章全集》第305页)但是北洋海军依然经费短绌,除了皇室及各级官员贪污中饱外,仅用于为慈溪太后修建颐和园挪用的海军军费就高达两千多万两。

所以,“李鸿章的北洋海军,在其极盛时期,虽然好像是个很有利的庞然大物,但这不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极其脆弱的畸形的怪物。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446页)这也是北洋海军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1894年黄海海战爆发,北洋海军损失惨重:五艘舰艇被毁,死伤官兵超过千人;而日本仅五艘受伤,死伤舰长以下人员600多人。

黄海海战后,清政府上下讨论,决定采取“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固东省之根本”的消极防卫方针,完全放弃了黄海的制海权。

北洋舰队在旅顺船坞赶修后,于11月13日夜渡威海。

11月22日,旅顺失守,李鸿章认为北洋海军剩下的舰艇就是他的命根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