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资料

合集下载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政法学院096 张文清 2090712228摘要: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为维护其统治的“自救”运动,并希望借此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可是到最后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从开始走到了它的尽头,洋务运动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通过写北洋海军覆没的原因来分析这场洋务运动的失败,由此来解开一些作为远东第一水师被日本海军击败的悲剧结局的面纱。

关键字:洋务运动北洋海军宝贵财富原因悲剧结局的面纱洋务运动,也称“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改革运动,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最初瞩目于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后逐步到政治、文教和社会伦理等方面)增强国力,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①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总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标志着洋务运动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也从此开始了它令世人希冀和惋惜的一生。

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总纲在北洋海军覆没和洋务运动失败中的作用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提出的处理中西学关系的原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②加上魏源在《海国图志》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论断发展成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其后主持同光新政的洋务派官僚的中体西用思想,并且贯彻洋务运动之始终。

洋务派对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自始至终采取了坚定的甄别、遴选的审慎态度,他们对“自强”过程中学习、引进的认识,全在一个“用”字上,“他们虽然意在使国家实现富强,但却不敢提出文化、制度方面的改革,即变革国‘体’,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体’本质上是优越的”③关于“唯技术论”,李鸿章有一个十分精到的解释:“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而这个所谓的世界无人能及的“文武制度”却成为北洋海军失败的最大原因。

中国当时四大海军,在管理上无一不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内部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无度等现象严重,而且在晚清政治出现了中央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地方上还有淮系、湘系等权力集团,加上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洋务运动的干预,各个集团在权利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博弈,北洋海军成了牺牲品。

初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

初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

初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19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

1888年,随着北洋舰队的正式成军,中国近代海军无论是舰队规模、舰种设备、海军章程、专业海军官兵的训练和配备都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当时的北洋舰队有主力军舰十艘:当时的战列舰(铁甲舰)定远舰、镇远舰二艘,排水量都达到7335吨,装甲雄厚,主炮为六门大口径克虏伯巨炮,其中位于舰艏的四门克虏伯巨炮口径更是高达305mm,射程远,威力大,综合性能为世界之最。

主力巡洋舰有致远舰、来远舰、经远舰、济远舰、靖远舰、平远舰,它们和上面的定远舰、镇远舰一起被世人称为“清国海军八大远”。

此“八大远”都兼取德国克虏伯系列和英国阿姆斯特朗系列武器装备,兼采二家之长,综合性能优于日本联合舰队。

除此之外还有超勇、杨威两舰,也不落后于当时日本国装备的军舰。

但北洋舰队成军之日的宏大气象也引起了一直对中华虎视眈眈的日本国的惊悸,他们为了和北洋舰队抗衡,马上加速海军建设的步伐,努力购买新军舰,更新最新式装备,训练更专业的海军官兵。

但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刚起步不久,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基础羸弱,要建设大规模的近代海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日本倾举国之力,也买不起定远、镇远级别的战列舰,只好由天皇和皇室带头,政府和公务员撙节裁剪费用,发动民间捐款集资。

日本用集中起来的资金,大力购买新式巡洋舰。

当时的新式巡洋舰对于北洋舰队和清朝其它舰队的优势是航速更快,并装备有大量的速射炮。

日本的意图很明显,在买不起主力铁甲舰的情形下,面对现实,大力购买航速快、射速快的新式巡洋舰以综合北洋舰队大炮巨舰的优势。

到1894甲午海战前夕,日本海军总吨位已经超过北洋舰队。

但此时的北洋舰队并非不能一战,日军对于北洋舰队也没有绝对优势。

但甲午海战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告终,这一悲剧结局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

第一,是日本民主政治对清朝人治政治的胜利。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民主化道路,国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北洋舰队的灭亡

北洋舰队的灭亡

北洋舰队的灭亡小编:回复“北洋舰队”返回文章“《北洋舰队炮管晾衣服的谣言--中国人自己泼给自己的脏水》”本文的原文标题为《铁甲舰时代的日清两国海军建设比较研究》,这是四年前寡人在选修日本史课程时写下的一篇不成熟之作。

由于当时寡人更长于民族学研究,并尚未形成像今天这样的经济学分析思维,故而全文的结论在今天看来还是显得比较粗糙。

如今,寡人重新审阅这篇文章,认为这一课题仍有许多值得深入展开的地方,比如用博弈矩阵去制定李鸿章和丁汝昌等人在丰岛海战以及威海卫海战中的合理对策,用线性规划去分析中国海军最合理的“穿甲弹-高爆弹”之间的比值,用齐次马尔科夫链去估测中日两国海军之间的理论战局,用机动理论来确定中国海军在鸭绿江口海战中的最佳攻击阵位,等等。

我将在适当的时间里,对上述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

以下是正文。

对于日中两国国民而言,“1895”这四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

在日本人眼里,结束于1895年的威海卫要塞战役是他们迈向大国崛起的起点,当强大的北洋海军在常备舰队的围猎下彻底变成历史概念的时候,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对它长期觊觎的满洲、朝鲜、甚至自己在滨海地区的领土的放弃似乎也就指日可待了;而在中国人心中,1895年却是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砍下的一道刀痕,它中断了一个渴望自强的政府的强国战略,可以说,自1895年起,中国在亚洲海洋内就始终没有过与之国家利益需求相匹配的控制能力。

人们通常把战败的责任统统归咎于清国的积贫积弱或者一两个领导人的无能懦弱。

然而原因仅仅就这么简单吗?无论是当时的清国国民还是清国政府,于情理上说都不会在日本崛起的阴影下坐以待毙,而日本曾几何时也对清国的中兴表示过恐慌。

为了能在未来必将发生在黄海决战中完成民族崛起的质变,日清两国互相展开了激烈的工业竞赛,最终在战前完成了两国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基本平衡。

与中国人向来认为他们自己落后而活该挨打的态度不同,西方主流评论家对此战的看法是“有史以来实力差距最小的战争”。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洋务运动实际上是清王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的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挽救其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通过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兴办民用企业,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探索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但由于其性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因此洋务派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故而最终未能求得中国的“强”,更未能求得中国的“富”。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对列强侵略有所抵制。

洋务派建立新式海陆军,加强了国防,民用企业也“稍分洋商之利”等。

但对于列强,更多的是妥协和勾结,从太平天国起,洋务派对内镇压,对外则避战求和,没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2)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所促进。

洋务运动使中国有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给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些发展机会,提供了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导致了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但更多的是阻碍作用,如实行垄断,洋务派创办了的企业不允许民间再办;还常常贪污民间商人的股份;管理非常腐败,企业衙门化管理;大小官吏不懂管理,更不懂技术,却拿很高的薪水,贪污腐败;许多企业最后都破产倒闭,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软弱。

(3)开辟了学习西方的途径,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观念。

开了近代教育、留学等新风气,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在根本上束缚了这种学习,使得向西方学习仅限于物质技术层面,不敢涉及社会体制,更拒绝改革封建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科举制度等。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兴起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阶级属性和运动性质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北洋舰队覆没的历史反思

北洋舰队覆没的历史反思

中国到晚清时期才开始筹建和发展海军,历经曲折,总算建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北洋舰队,迄今已有120周年了。

遥想当年,在威海的刘公岛前,舳舻相接,旌旗蔽空,可谓盛极一时。

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樯橹灰飞烟灭了。

这种似乎难测的忽兴忽灭的历史变幻,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不能不引起后人不尽的历史反思。

先进中国人的海军梦海军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中国初无海军,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才使中国人开始知道了海军之为何物。

于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萌发了创建海军的构想。

在中国近代,林则徐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也是倡建海军之第一人。

在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实践中,他认识到,不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无法抵御来自海上的侵略的。

他多次指出:“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

”“海上之事,在鄙见以为,船炮水军万不可少。

”所谓“船炮水军”,指的就是近代海军。

为建成一支“船炮水军”,林则徐曾开始试验仿造欧式兵船,并视此为建立海军计划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要战胜英国侵略者,就必须敌得过英军所恃之坚船利炮,使其“长技”亦为中国之“长技”。

他还建议朝廷以粤海关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船炮。

不料道光皇帝阅奏大怒,竟朱批道:“一片胡言!”林则徐建立海军的构想,终未实现。

但在近代中国,是他最早承认海军为西洋“长技”,主张中国也应学习,“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与之角逐海上,方能制胜。

对于他的这一构想,魏源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一语概括之,在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魏源受林则徐的托付,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不仅系统地总结和发展了林则徐的海防思想,还独立地提出了朴素的海权观。

他充分地认识到,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海国”竞争的时代,西力东渐成为不可逆转的严酷现实。

掌握海权的西方国家大肆向外扩张,兵船所至,“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的霸气,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在列强的纷纷侵略下,腐朽的大清帝国艰难的前进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特别是目睹了骁勇无比的蒙古骑兵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西方军事装备和科学技术的长处。

这样,清朝统治上层阶级的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洋务派”,和坚决反对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顽固派。

斗争的结果是洋务派占了上风,引出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口号是“自强”,这一阶段洋务派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目的在于加强国防,提高军队战斗力。

后期的口号是“求富”,这一阶段洋务派注重发展民用工业。

前期的军事工业本身需耗费大量的财力,又因为管理不当,出现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故洋务派又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原料,以民用工业来养军事工业。

同时洋务派认识到西方人在中国垄断市场,牟取了巨额利润,办民用工业也是为了能够“分洋商之利”。

洋务思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法贵变通”论;二是“求强”论;三是“求富”论;四是“中体西用”论,即在坚持现行的封建专制制度与封建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运动。

不管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特别是采用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形式的民用工业带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其他一些企业也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作者:云天禄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8期【摘要】文章探讨了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筹建、构成、作用和覆灭原因。

因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面临被欧美日等列强殖民瓜分的窘境,清政府建成北洋舰队。

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加之战斗指挥失误,导致了舰队的覆灭。

【关键词】甲午海战;北洋舰队;警示作用一、北洋舰队筹建过程,北洋舰队创建的提出第一,因第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

1866年清廷批准左宗棠(后沈葆祯接任)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

第二,因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

恭庆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

第三,1875年5月30日清廷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由二洋分解使用。

沈葆祯从大局出发,清政府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

北洋舰队筹建有国内方面原因:第一,十九世纪初期后,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旧式水师的失败以及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的覆灭深深刺痛了大清帝国朝野上下国民的心,“天朝上国”的美梦从此破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有识之士的主张充斥中华大地。

第二,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第三,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日本在当时仅是一个小国,在得到了几艘外国军舰后居然也敢侵犯大清帝国,这一事件使得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清政府开始感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

第四,以恭庆王、李鸿章、沈葆祯等洋务派的“海防”之论的一致努力,使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第五,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被击沉,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清政府加强北洋舰队建设。

国际方面原因:第一,十九世纪初期,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发展完成,欧美列强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资本主义体系日趋建成,对外扩张加速,中国面临着被殖民瓜分的窘境。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一、内容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使得名噪一时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舰队,应运而生。

然而,其在战争中惊人的归于覆灭的速度,让人们痛心疾首。

这也激起了人们探求这只伟大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兴趣。

二、关键词北洋舰队、李鸿章、军费挪用、洋务运动、贪污、幕僚、谎报战况三、正文在隆隆的火炮声中中国迎来了19世纪,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帝国再也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傲,面对着水师的次次败绩、同胞的鲜血、国土的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再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于是乎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

北洋水师(又称北洋舰队)就此应运而生。

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中国人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上舰队。

然而,万众瞩目的、在李鸿章口中“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则有余”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以其震惊中外的速度归于覆灭。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也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空前的失败产生空前的震撼,整个社会人人痛心疾首。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巨大的结局?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到底原因何在?北洋舰队的覆灭,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政治的腐败将北洋海军推向了灭亡首先,政治的腐败导致的海军经费的挪用,是北洋海军覆灭的重要原因。

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起,到北洋舰队成军的二十七年时间内,清廷为建设海军到底耗去多少银两,至今无法精确统计,但投入无疑是巨大的。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
用 。 1 8 年 1 。 北 洋 水 师 官 兵 20余 人 赴 英 国 , 带 “ 勇 ” 81 月 率 0 接 超 和 扬
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 , 痛下决心对 旧式水师进行 革新。第三 ,8 4 1 7 年 5月 日 本侵 略 台湾 , 本 在 当 时 仅是 一 个 小 国 , 得 到 了 几艘 外 国 军 日 在
水师 学 堂 , 出 了 建 立 近 代 海 军 的 第 一 步 。 第 二 , 1 7 迈 因 8 4年 5月 日 本 侵略 台湾 , 国 举 国 上 下 大 为 震 惊 。 恭 庆 王 提 出 了 “ 兵 、 器 、 船 、 中 练 简 造 筹 饷 、 人 、 久 六 条紧 急机 宜 ; 鸿 章 则 提 出 暂 弃 关 外 、 顾 海 防 。 用 持 等 李 专 第三 ,8 5年 5月 3 17 o目清 廷 下 令 由沈 葆 祯 和 李 鸿 章 分 任 南 北 洋 大 臣 , 从 速 建 设 南 北 洋 水 师 , 决 定 每 年 从 海 关 和 厘 金 收 入 内 提 取 4 0万 两 并 0
舰 后 居 然 也敢 侵 犯 大 清 帝 国 , 一 事 件 使得 中 国 举 圄 上 下 大 为 震 惊 , 这 清 政 府 开 始 感到 日本 为 中 国 永 久 大 患 第 四 , 恭 庆 王 、 鸿 章 、 将 。 以 李 沈
威 巡洋舰回国。1 8 8 8年出任北洋海军提督 。在威海卫之战中, 指挥 北 洋 舰 队 抗击 日 军 围攻 , 未 得 到 上 级 命 令 , 奈 港 内 待 援 , 北 洋 海 军 但 无 致
丁 汝 昌 ( 86 1. 8 1 9 . . 2 , 洋 海 军 提 督 。 早 年 参 加 太 平 13.11~ 8521)北 军 , 太 平 军大 势 已去 的 目 候 , 迫 随 队 叛 投 湘 军 , 久 改 隶 淮 军 , 与 当 寸 被 不 参 对 太 平 军和 捻 军 作 战 , 至 记 名 提 督 。 洋 舰 队 的 配 套 战 略 体 系 : 东 半 岛 、 东 半 岛 是 扼 守 京 津 的 门 胶 辽 户 , 洋 海 军 先 后在 大 连 的 旅 顺 口 、 海 的 刘 公 岛 建 海 军 基 地 , 沽 口 北 威 大

从北洋水师看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

从北洋水师看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

从北洋水师看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作者:张慧芬来源:《卷宗》2014年第12期摘要:发生在晚清的甲午中日战争,带给中国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其中,在至关重要的海战环节,北洋水师的成败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向。

在海军人才、技术管理、封建制度和海防观念方面,当时的北洋水师都存在着极大的问题,这些没能解决的问题导致了最终的覆灭。

本文通过对北洋水师的成立背景、壮大过程和覆灭原因的分析,透析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

对于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建设,国家重视和政策支持、国防技术能力自主以及先进的海防观念,都是海防实力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北洋水师;甲午中日战争;海军现代化;李鸿章1 绪论中国海军的挫败影响了百年近代史。

如果甲午海战胜利方属于中国,那么历史将有重大改观。

足见在海军失败方面,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

张其昀教授曾说过,“中国为大陆国,又为海洋国,海权和陆权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海权强则国势盛,海权弱则国势衰,国史昭然,历历不爽。

”从同治年间到甲午的二十年间,北洋水师经历的极其复杂的发展过程,其兴起、壮大直至消亡,也反应了中国海军近代化的兴衰。

相比于陆军和空军的发展,当今中国海军的发展比较薄弱。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眸,可以为当今海军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 北洋水师产生和覆灭2.1 北洋水师成立的背景19世纪,各国对海权的争夺日渐激烈。

海洋强国都以坚甲巨舰为后盾,成为海上战争中胜利的凭借。

然而,中国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止步于水师,且各省间缺乏足够沟通。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有识之士魏源就曾经提请设厂建船,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朝野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提议仿造西洋船舰,之后逐渐设立了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

虽然清政府筹办三洋海军的方针已定,但限于财力,工作无法齐头并进,只能有所侧重,于1879年(光绪五年)确定“先于北洋创设水师一军,由一化三”。

李鸿章成为这一大事件的主导者。

北洋舰队的覆灭(课件)

北洋舰队的覆灭(课件)

丁 汝 昌
威海卫海战
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 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 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由于李 鸿章避战求和,陆上防备亦未加 强,威海卫最后失守。北洋海军 困守刘公岛之后,广大士兵仍然 积极抵抗。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 胁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 昌宁死不降,于2月11日自杀。北 洋海军全军覆灭。北洋水师全军 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日军十年扩军励精图治 4.
中国削减经费停歇不前
技术方面
日本舰队的速射炮相当于清军同口径火炮的3-6倍 缺乏与日军舰艇抗衡的快速巡洋舰。
弹药不足,炮弹击中战舰而不爆炸吧,所用炮弹不 合适的情况
战略方面
北洋水师无明确的作战计划

日军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海军致胜方案
小结
战略失利
技术无能 经费削减 贪污腐败,得意自大
大清国北洋水师的铁甲舰>队,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队之一。
亚洲第一巨舰
铁甲舰在当时 海军中的地位 类似今人眼中 的航空母舰, “定远”、 “镇远”二舰 堪称当时“亚 洲第一巨舰”。 北洋水师成军 时,军力曾达 亚洲第一。
镇远舰
定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之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 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 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 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 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 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 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 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 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 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 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重建
“欲御侮,反而适以招侮” “非添设海军,铸造兵轮无以为自强之际” 再度经历波折 巡洋与长江 九江易帜,民国海军
THANKS
黄海海战失败的那些不被熟知的原因

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

偶然因素
用人的失策
颐和园和吉野号 战略与战术败笔
六 失败和教训
北洋水师的沉痛教训警示我们,任何时候任何 情况下都要高度重视部队风气建设。否则,即使武 器装备再先进、体制编制再合理、指挥能力再超强, 也难以保证打胜仗。风气建设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 部,因为领导干部的作风好坏,直接影响着部队的 风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带部队就是带风气、带习 惯。领导干部应该以对未来战争高度负责的态度, 从事关军队建设兴衰成败的高度,自觉践行军委胡 锦涛主席大力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用自身 的优良作风带动和促进部队的风气建设。 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
北洋水师的兴衰
北洋水师,或称北洋舰队、北洋海军, 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 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 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 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 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一、北洋海军的成军史
1 成立原因:在隆隆的火炮声中中国迎来了 19世纪,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 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帝国再也不能以“天 朝大国”自傲,面对着水师的次次败绩、同 胞的鲜血、国土的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再 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 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 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 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丰岛海战中“济远”舰被打坏的露天舵轮
大东沟海战
1894年9月12日,北洋水师从威海出发,总 共主力舰12艘、炮舰2艘、鱼雷艇4艘,赴鸭绿江 口的大东沟,护送轮船运载的陆军。17日,北洋 水师护送的运兵船卸载完毕。10时半,舰队操练 结束。镇远舰的哨兵发现敌舰,立即下达战斗准备。 舰队呈楔形前进。1894年9月17日中午12时50分, 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定远发炮射击。日军十二 艘军舰采用了能自由机动的纵队队形,充分发挥了 速射炮的威力。在这场中日双方海军的主力决战 (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损失了5艘战舰,其 它各舰也都重伤。从此只能藏身于威海卫,联合舰 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论北洋舰队覆灭的原因

论北洋舰队覆灭的原因

论北洋水师覆灭的原因材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二班李彬3015208217摘要:作为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甚至当时被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

然而装备如此精良的水师却为何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给装备远不如自己的日本最终导致全军覆灭。

本文主要通过史实,从多方面分析了北洋水师的覆灭原因,并对北洋水师的覆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北洋水师覆灭原因一、总体战略及具体战术的失误。

除去清政府挪用军款,北洋舰队停止更新设备,军队成员素质低等原因,就武器装备而言,甲午海战也仍旧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入侵军队作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北洋水师在装甲和火炮口径方面一直保持优势。

“定远”、“镇远”两舰号称亚洲最令人胆寒的军舰,属于当时世界较为先进的铁甲堡式铁甲舰。

黄海大战中,“定远”、“镇远”身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集中数次,而没有一弹钻入,都可以证明它们本身是威力超强的海战武器。

但是实战方面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异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操纵这些武器的人员素质不行,还有就是战略意图不当,战术指挥不对,临场作战不行。

大的战略思想,来自于北洋水师的所有者李鸿章,而李鸿章又要顾及朝野上的风声,但无论是朝廷人员还是李鸿章或者丁汝昌,都是没有现代海战经验的,这时候整个水师中没有一个外国专家就成了弊病,李鸿章的思想是消极防御,这也就确定了北洋水师死守不出的总战略方针,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制定和实施过夺取制海权的战略,坚持着防御,避战求和的思想,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而在双方决战过程中,身为水军总帅的丁汝昌却拿不出一套确实可行的军事战术来歼敌。

把诸多原因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因为认识不足,而导致行为上的不完善。

所以才出现了如上所说的种种弊端。

二、军队统帅素质低。

虽然北洋水师为了养兵是做了极大投资(1880年,在天津成立了水师学堂和鱼雷学堂。

1881年起,又先后的修建了威海卫以及旅顺口两个海军基地,且在天津设立检修船坞,1882年聘请外国专家英国人琅威理及德国人式百岭做总教习。

三大原因造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三大原因造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三大原因造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水师,也叫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现代化海军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主、客观原因: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原因一:官场上的明争暗斗从装备方面来讲,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当时的对手日本联合舰队。

尤其是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

从经费方面来讲,当年日军在海军方面的投入仅是同期清朝对海军经费投入的60%。

这样一支在实力上远远强于日本的水上舰队如何不堪一击,反被不如自己的日军打了个全军覆没呢?北洋水师,是由清朝大臣李鸿章一手创立的。

李鸿章在清廷官场上争权夺势,与相当一部分人相互对立。

这些对手们为了打击李鸿章,就将目光瞄准了他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

当时任户部尚书的翁龠禾就找了个借口,连续两年停止发放海军装备购置费。

后来李鸿章的后台恭亲王失势以后,他不得不笼络满朝大臣,答应削减海军军纲,这其实就是在削减海军的实力。

从这以后,清朝海军的军费投资就越来越少,这样的舰队上战场后还能有多大的战斗力?难道这就是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原因二:舰船上的假公济私在清朝腐朽统治中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军风受到严重侵蚀。

当时,北洋军舰实行“责任承包制”,各船管带把下发的经费挪用到别处,只顾个人的贪图享乐,平时根本不去维修、保养舰船,甚至还参与走私,大小舰船也不作水战训练。

让北洋水师一直引以为傲的定远、镇远两艘战舰在1894年接受检阅时,两艘主舰竟然只有三枚炮弹,而海军的练习用弹倒是数量很多!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战备、这样的实力如何去抵御外强入侵?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原因三:战场上的混乱厮杀北洋水师的总指挥是丁汝昌,当日舰逼近时,他立即下令各舰分段纵列,但定远号管带刘步蟾却摆出个“一字雁行阵”,当与日舰交火时,战斗队形又变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

胡乱变动的阵形让北洋水师队形大乱,等到日舰绕到背后时,北洋舰队已不成形状。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来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来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来看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是中华人民向西方学习的一次重要尝试,虽然最后它失败了,但是他开启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作用。

北洋水师建立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始于北洋水师的覆灭。

所以,从北洋水师的覆灭场景可看出不少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北洋水师是西化的中国部队,装备之精良号称世界前列,但为什么会如此简单的就被打败,究其根源可以说是当权者的原因。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为大清帝国的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对洋务运动并不太支持,经常克扣本因用于军事的费用来为自己挥霍。

上行下效,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官员在处理人员调配和军事采购的时候更多的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中饱私囊,这为北洋水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北洋水师的覆灭的直接原因可以说是军事指挥者的无能,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几次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官员都对列强有了自心底里的惧怕阴影,在对战时的表现就是临阵脱逃和龟缩防御。

连李鸿章对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电报里都多次要求他防御退守,可见当时中国官员对列强是惧怕到什么地步了。

在军事指挥能力上,中国官员普遍比不上日本将领,中国官员大多为读书入士,对打仗之类的事并不在行,延误战机等事情时有发生,排兵布阵等等太过于古板,不知变通,所以在黄海一战全军覆没。

从主观来看,从北洋水师的覆灭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只是遵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而引入高新的装备和技术,对于西方先进的体制和思想并没有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妄想“中体西用”,再加上在洋务运动刚开始的时候顽固派就一再阻挠,只为了维持中国封建主义而存在的洋务运动注定会迎来失败。

从客观方面来看,西方列强是不可能看着中国因洋务运动而富强起来,在各种不平等条约中拥有特权的外国人在洋务运动中进行敲诈,贪污,技术保密,使中国的民族企业不能真正的强大起来。

而中国越是弱小则前来欺负的列强越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重读北洋水师的覆灭

重读北洋水师的覆灭

军事实力差距,是清日战争成败的直接因素要想进入战争失败原因的“城池”,总是绕不过军事因素这道“城门”。

凡是用现实诉来解读历史,军事因素往往被轻掷于偏角僻落,现实诉求多着重于抽象、道德因素,诸如民心、腐败等。

军事是蛮横的物质力量,赤裸的暴力,甚至一种莫名的偶然之力。

“枪杆子出政权”中蕴含的味道与现实和平环境南辕北辙,被置之冷宫自属常理。

但一场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必然是军事,其他一切均是衍生出来的附加值。

巧合的事,在120年前对清国战败的“教训总结会”上,由于大国心理、政治斗争、记忆建构等因素,军事落后的观点同样无人问津。

“亚洲第一舰队”的光芒至今仍然嚣声于国人耳中。

然而甲午之年,北洋海军在武器装备方面已经落后于日本,所谓第一舰队的桂冠五年前尚可担待,甲午之年已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海战火炮威力强弱至关重要,北洋海军装备的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仅54门,而日本联合舰队拥有104门。

北洋海军火炮射速迟缓,而日本舰队则装备了大量速射炮,足以弥补准确率低的弊病。

北洋舰队有大量的本国产有缺陷的开花弹和已经不能爆炸的实心弹,这些炮弹的杀伤力全凭运气。

所以多次击中日本舰船,却无法重创敌舰的一幕在黄海海战中反复上演。

日本联合舰队装备了大量优质开花弹,黄海一战结束后,日本舰船还留有大量有效弹药。

北洋舰队的弹药更多填充的是黑火药,而日军则填充的紧跟时代潮流的苦味酸火药,效果锐增。

此外,北洋舰队中舰艇大多购买年月已久,缺乏新式船只,其中超勇、扬威两艘舰龄已达13年,致使整个舰队的航速比之日本联合舰队远逊后勤方面,黄海一战后,日本受伤舰船回国修理,可以迅速再次投入战斗,而北洋受伤舰船只能沦落到无人能修的境地。

北洋海军的燃煤也极为劣质,燃烧后浓烟盈空,而日本联合舰队则青烟袅袅。

尽管海军官兵个人战术素养强于日本海军,但由于炮弹质量低,火炮射速慢,舰船航速,、燃煤质量差、修复能力弱等因素,在战争已经朝着技术化的方向愈加发展的19世纪末期,装备上的落后是致命的,是官兵个人素质无法扭转的。

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北洋水师的创建背景

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北洋水师的创建背景

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北洋水师的创建背景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

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中国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

舰队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国、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

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清政府也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的创建背景: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

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的紧急机宜,原浙江巡抚丁日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

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北洋水师的覆灭原因:削减经费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颐和园是挪用海军经费300万两(还有几种说法,数字略有上下)修建的。

这种说法的最初依据来自梁启超《瓜分危言》、王世和《造陶庐日录》、池仲佑《海军大事记》等私家记载。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光绪十四年二月上谕改名,修园工程公开化,但相当部分在这以前已经完工或加紧施工。

李鸿章于光绪十三年六月致函奕劻:“万寿山各坐落陆续经营,截长补短,实费尽筹。

鸿章愧不能效一臂之助”。

有断定“截长短补”即为挪用海军经费,并认为海署十二年春定将南北洋海防经费按“二两平”核放,系扣除平余用于园工;又说十二至十四年海防捐输亦挪于园工。

这些推论似还缺乏更有力的证明。

大清帝国——北洋水师

大清帝国——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威海卫北洋水师舰队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

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创建背景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北洋水师驱逐。

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的紧急机宜,原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

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创建过程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祯(抗英名将林则徐的外甥)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祯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北洋水师负责守卫京师,遂采纳沈葆祯的建议,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

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水师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广东水师负责福建、南海。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

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

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内容和失败原因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内容和失败原因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内容和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
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
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仿制造枪)、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仿制造炮)、左宗棠福州船政局(仿制造军舰)。

2、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跑运输,总部在上海)、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制土布)和汉阳铁厂(仿制西方造铁)。

3、筹划海防:建立北洋舰队(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南洋舰队(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舰队基地在上海和南京)、福建舰队。

4、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欣于
1861年1月奏请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

5、派遣留学生出国:1872年陈兰彬、容闳率领第一批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启程赴美。

此后,清政府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学生派完。

其中50多人进入了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
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
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
的阶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飙升为什么说北洋舰队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飙升为什么说北洋舰队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它是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一次尝试。

这场运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反而在某些方面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而北洋舰队的覆灭,正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标志。

洋务运动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内部矛盾和不协调造成的。

在这场运动中,西方技术和文化被引进到中国,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技术和文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

在洋务运动的推进过程中,官僚主义、腐败和浪费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些问题进一步削弱了运动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是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北洋舰队的覆灭也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中国现代海军的奠基者。

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被日本海军击败,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中国社会。

北洋舰队的覆灭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挫折。

它揭示了洋务运动在军事领域的不足和缺陷,也暴露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洋务运动的失败和北洋舰队的覆灭是紧密相关的。

它们都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揭示了中国在面对西方文化和技术时的困境和挑战。

这些失败和挫折并不意味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结束,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过程。

中国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走向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2010年西安文理学院政教系近现代史教研室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之一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
云天禄
(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陕西西安 710065 )
【摘要】文章探讨了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筹建、构成、作用和覆灭原因。

因第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面临被欧美日等列强殖民瓜分的窘境,清政府建成北洋舰队。

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加之战斗指挥失误,导致了舰队的覆灭。

【关键词】甲午海战北洋舰队警示作用
一.北洋舰队筹建过程
北洋舰队创建的提出:
第一,因第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

1866年清廷批准左宗棠(后沈葆祯接任)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

第二,因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

恭庆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

第三,1875年5月30日清廷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由二洋分解使用。

沈葆祯从大局出发,清政府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

北洋舰队筹建有国内方面原因:
第一,十九世纪初期后,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旧式水师的失败以及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的覆灭深深刺痛了大清帝国朝野上下国民的心,“天朝上国”的美梦从此破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有识之士的主张充斥中华大地。

第二,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第三,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日本在当时仅是一个小国,在得到了几艘外国军舰后居然也敢侵犯大清帝国,这一事件使得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清政府开始感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

第四,以恭庆王、李鸿章、沈葆祯等洋务派的“海防”之论的一致努力,使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第五,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被击沉,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清政府加强北洋舰队建设。

国际方面原因:
第一,十九世纪初期,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发展完成,欧美列强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资本主义体系日趋建成,对外扩张加速,中国面临着被殖民瓜分的窘境。

第二,清王朝统治腐朽没落,对外丧权辱国,对内镇压反抗,为维持其统治,必须加强军备建设。

第三,特别是面对邻国日本的侵略威胁,被视为国家的大患。

二、北洋舰队军队构成
北洋舰队军官构成。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

北洋舰队中层军官内多是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

而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要求士兵必须会写自已的名字,粗通文字,懂得舰艇知识。

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

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北洋舰队舰艇概况。

1875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从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定购了“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等8艘蚊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79年又另定购了两艘巡洋舰“超勇”、“扬威”。

1879年11月,“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蚊炮船陆续回国。

1881年9月、10月,巡洋舰“扬威”、“超勇”,蚊炮船“镇中”、“镇边”也先后回国。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后,清政府鉴于形势紧迫选定在德国伏尔铿船厂订造两艘铁甲舰“定远”、“镇远”及一艘铁甲巡洋舰“济远”,为保证造舰的质量,派员驻厂监造。

1885年铁甲舰“定远”、“镇远”、巡洋舰“济远”回国,1887在外定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竣工,并于1887年秋驶回祖国,至此中国所有在外定购的军舰已全部回国,加上原有的自造舰只北洋水师的舰艇总数达到50余艘,计5万余吨。

分成主力舰队、鱼雷舰队、后勤舰队。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

而当时正是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

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舰队的配套战略体系: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是扼守京津的门户,北洋海军先后在大连的旅顺口、威海的刘公岛建海军基地,大沽口加强炮台建设。

三、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表现
丁汝昌(1836.11.18~1895. 2.12),北洋海军提督。

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

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8年出任北洋海军提督。

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

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和瑞乃尔等的逼降,服毒自尽以谢国人。

1、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12点50分爆发,此战历时5个多小时,中方由于接战队形不利于机动和发扬火力,加之一度中断指挥,故损失重大,“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和“广甲”等5舰先后沉毁,“定远”“镇远”“来远”和“靖远”等4舰受伤,官兵伤亡约1000人。

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

此后,黄海制海权落入日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2、威海卫海战:1895年1月20日,日军攻击山东半岛。

北洋水师退守刘公岛坚守待援,广大官兵誓死抵抗,无奈腹背受敌外援断绝,丁汝昌等将领炸舰自尽。

少数变节官员同洋教员投降日军,至此北洋舰队彻底覆灭。

四、北洋舰队走向覆灭的原因
1、清廷政治上的低能与短视,当是第一大祸端
朝廷对海洋缺乏认识,使具有近代意义的北洋舰队得不到先进的舰艇补充和技术提高,使海军无法更新换代,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对日本的侵略没有足够的警惕,战前缺乏准备,战事既起后又应对无方。

而相比之下,日本可谓励精图治,战前及在战略层面上拟定了上中下三套策略。

2、中日经济上的差距,虽然当时中日国民财富总值相差并不大,但人均相差悬殊
且中国仍处于农业经济,无法负担建立现代海军所必需的经费甚至连规定的经费也被挪用。

在战争中弹药问题至为突出,大大降低作战力。

战后舰艇战伤无法及时修复。

而日本,在当时已能自行建造主力战舰,损坏修补能力也远强与中方。

3、军事上,双方舰队总吨位相差不大,但北洋舰队分散,日本联合舰队编队灵活,效率高
日军在一天之内完成了原本互不相属的舰只的调动编队,并随即展开联合演练。

日本创造性地将舰队编为本队和几个游击队,在黄海海战过程中,本队和第一游击队互相配合,在同北洋主力的决战中占据优势。

4、北洋海军最高长官李鸿章和战役指挥员丁汝昌在战略思想,战术指挥上犯了错误
李鸿章在战略全局上筹措不力,缺乏争夺制海权的“海上决战”思想。

身任提督重任的丁汝昌对北洋舰队指挥犯有严重错误,只顾听从于李鸿章的消极防守命令,未能积极大胆捕捉战机,没有坚决实施抗登陆作战,率北洋舰队殊守军港,坐以待毙,处于被动挨打,造成全军覆灭。

总结北洋舰队走向覆灭的原因对于加强现代海军体系建设,防御敌人从海上的入侵,保卫领海主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将起到警示作用。

【作者简介】
云天禄(1989—),男,陕西城固人,从事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