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文中的信息(苏教版高三必修)

筛选文中的信息(苏教版高三必修)
筛选文中的信息(苏教版高三必修)

筛选文中的信息(苏教版高三必修)

山东滕州一中杨厚典

【考点突破】“筛选文中的信息”属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考点之一,能力层级为C。要求考生读懂文章,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与归纳,从而把握原文的主要信息。比如,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理以及起因、经过、结果等等,能够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所需要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作为一个重要考点,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每年都出现。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观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信息要素。常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2)体现人物主张的信息;(3)表现人物情感的信息;(4)反映人物思想道德的信息;(5)展现人物性格的信息;(6)反映人物志向的信息;(7)表现人物才智的信息等等。

考查的形式主要有(1)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设题或对某一问题从多个不同方面进行叙述,例如从原文中找出某个观点的依据,或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2)选择能说明同一问题的数个句子。全国高考试卷从1999

年至2007年一直采用这种形式,一般采用编组形式。题型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文中主人公的经历或事迹、品质或情操等为依据编为6个文句,然后把这些文句编为4组,让考生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整体阅读要领: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

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4) 论世

了解、联想时代背景及相关人物的事迹,有助于理解文章及人物。

解答试题法:“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选文内容出发来思考题目,即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以形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

强调“题文对应”,也是有针对性的。一些考生解答文言文试题时,往往就题答题,不顾原文,不顾语境,往往出错。这种教训也是应该记取的。

【典例调研】

【典例1】

商衡,授鄜州洛郊主簿。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兴定三年,岁饥,民无所于籴,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全活者甚众。后因地震城圯,夏人乘衅入侵,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

敌,保以无虞。秩满,县人为立生祠。再辟原武令。未几,拜监察御史。

哀宗姨郕国夫人不时出入宫闱,干预政事,声迹甚恶。衡上章极言,自是被召乃敢进见。内族庆山奴将兵守盱眙,与李全战,败。朝廷置而不问。衡上言:“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则无以谢天下。”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亲旧干预权利,其家人填委诸司,贪墨彰露。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诏罢温户部,改太后府卫尉。再上章言:“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哀宗为之动容,乃出温为汝州防御使。

未几,……明年,召迁,行省再奏留之。正大八年,以母丧还京师。十月,起复为秦蓝总帅府经历官。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徒单兀典等败于铁岭,衡未知诸帅存殃,招集溃军以须其至。遂为兵士所得,欲降之,不为屈。监至长水县东岳祠前,诱之使招洛阳,衡曰:“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望阙瞻拜曰:“主将无状,亡兵失利。臣之罪责,亦无所逃,但以一死报国耳。”遂引佩刀自刭,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商衡性情刚正、无畏无惧的一组是()

①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②衡上章极言

③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④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

⑤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⑥但以一死报国耳

A.①②⑥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④⑥

【分析】①句写的是爱民,②④⑥都是刚正和无畏的表现。③⑤不是商衡的行为。

【答案】B

【知识链接】授、征、辟、拜、迁、累迁、贬谪等为古代官员变动的专门用语,要注意区别。

【技巧点拨】做题时,首先要看清并理解题干要求,然后找出对应的阅读区间,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并对照比较,作出是否符合提干要求的判断,最后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排除。

【典例2】

鲦字长鱼,谨约有父风。事后母至孝,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世祖常遣中黄门①朝暮送饘粥。建武中,诸王既长,各招引宾客,以鲦外戚,争遣致之,而鲦清静自保,无所交结。帝崩,鲦为复土校尉。

永平元年,拜长水校尉,与公卿杂定郊祠礼仪,以谶记正《五经》异说。北海周泽、琅邪承宫并海内大儒,鲦皆以为师友而致之于朝。上言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宜敕郡国简用良俊。显宗并从之。

二年,以寿张国益东平王,徙封鲦燕侯。其后广陵王荆有罪,帝以至亲悼伤之,诏鲦与羽林监南阳任隗杂理其狱。事竟,奏请诛荆。引见宣明殿,帝怒曰:“诸卿以我弟故,欲诛之,即我子,卿等敢尔邪!”鲦仰而对曰:“天下高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春秋》之义,‘君亲无将②,将而诛焉’。是以周公诛弟,季友鸩兄,经传大之。臣等以荆属托母弟,陛下留圣心,加恻隐,故敢请耳。如令陛下子,臣等专诛而已。”帝叹息良久。鲦益以此知名。

其后弟鲔为子赏求楚王英女敬乡公主,鲦闻而止之,曰:“建武时,吾家并受荣宠,一宗五侯。时特进一言,女可以配王,男可以尚主,但以贵宠过盛,即为祸患,故不为也。且尔一子,奈何弃之于楚乎?”鲔不从。

十年,鲦卒,赗③赠甚厚,谥曰哀侯。帝遣小黄门张音问所遗言。先是河南县亡失官钱,典负者坐死及罪徙者甚众,遂委责于人,以偿其耗。乡部吏司因此为奸,鲦常疾之。又野王岁献甘醪、膏饴,每辄扰人,吏以为利。鲦并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音归,具以闻,帝览之而悲叹,敕二郡并令从之。

(节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二•樊鲦列传》)[注]:①黄门:即指宦官。②将:做篡夺杀戮的事情。③赗:读fèng ,送给丧家助葬之财物。

以下四组,分别表现樊鲦“谨慎”和“尽职”的一组是

()

A.鲦清静自保,无所交结

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

B.与公卿杂定郊祠礼仪

鲦皆以为师友而致之于朝

C.事竟,奏请诛荆

帝叹息良久

D.弟鲔为子赏求楚王英女敬乡公主,鲦闻而止之

鲦并欲奏罢之,疾病未及得上

【分析】A、“及母卒,哀思过礼,毁病不自支”表明孝顺;B、“与公卿杂定郊祠礼仪”不能表现樊鲦的谨慎;C、“帝叹息良久”主要说的是汉明帝的惋惜伤悲

【答案】D

【技巧点拨】根据每组所列句子,要善于联系上下文,概括所叙事件,判断所列句子表达主人公的哪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注释,理解文章。

【强化闯关】

(一)何武者,寿之骁卒也,故为步卒将,戍霍岳。岳产名荈①,有负其贩者,多强暴民。民不便,必诉于将。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俟薄围②,将申太守,请杀之。强暴之党惧且死,乃诬诉武于寿守,且曰:“不顺守命,擅生杀于外。”寿之守严悍不可犯,苟闻不便于民,虽剧僚贵吏,皆得辱杀之。至是,闻武罪,如乳虎遇触、怒蝮遭伤,其将害也,可知矣。乃命劲将勇卒囚武至府。武固知理可申,然不夺守严悍,必当受枉刑,乃乐而俟死矣。至则守怒而责武以其过。武善媚对,又肢体魁然,乃投石拔距③之类也,守雅爱是类,翻然释之,黜其职一级。武曰:“吾今日不归地下,真守之赐也。请得以命报。”居未久,寿之指邑曰枞阳,野寇四起,其邑将危。武请于守曰:“此真某毕命之秋也。”守壮之,复其故职,奉命为贰将,领偏师,自间道入枞阳。不意伏盗发于丛翳间,兵尽骇逃,武独斗死。

(皮)日休曰:武之受谤,不当其刑,况其死乎?如非武心者,纵免死,其心不能无愤也,况感分用命哉?呜呼!古之士事上遇谤,当职遭辱,苟其君免之,必以愤报。破家亡国者可胜道哉!春秋弑其君三十六,其中未必不由是而致者也。武一卒也,独有是心。呜呼!今之士事上当职,苟遇谤遭辱无是心者,吾又不知武一卒也。

(唐•皮日休《何武传》)

①荈(chuǎn):晚茶。②薄围:文状聚齐。③投石拔距:一种练武游戏。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何武“遇谤遭辱”而“其心无愤”的一组是()

①武之至也,责其强暴者,尽擒而械之

②不顺守命,擅生杀于外

③此真某毕命之秋也

④吾今日不归地下,真守之赐也。

⑤兵尽骇逃,武独斗死。

⑥武一卒也,独有是心。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武作为步卒将,防卫霍山。霍山盛产晚茶,很有名。贩茶的商贩多是强横霸道的百姓,何武到任后,对这些人均予以惩治。

B.何武因受到诬告,被囚禁到州府。他本知道可以申诉,但考虑到太守的性格,自己一定会受到不应受的刑罚,于是就坦然等死。

C.何武没有受到处罚就被释放,一方面因为面对太守的指责,他没有冒犯;一方面因为他擅长的一些练武游戏被太守所喜欢。

D.何武遭遇诽谤却心无怨愤,能感念情分献出生命,其宽广的胸襟为皮日休所欣赏。歌颂何武的宽广胸襟也就成了此文的唯一创作意图。

(二)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日:“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

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人,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因是奏日:“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自此抄兵颇息。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一组是()

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

②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③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④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⑤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⑥每人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B.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又明榜昭告公布自首期限,再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C.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他能宽恕诸盗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D.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见时,先下诏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三)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至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

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供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中平二年卒于家。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敛毕便穿,穿毕便埋。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累行论谥,佥曰宜为贞节先生。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范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的一组是()

①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

②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③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

④议者以为待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

⑤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

⑥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只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A.①③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冉极有个性,尽管与河内人王奂的关系密切,但并不因为王奂做官而攀附他,等到王奂远行到异地为官,也只是在路边见上一面就离开了。

B.桓帝时,曾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但因母亲去世,范冉并没有去就任。后来有人提议让他担任侍御史的官职,他又一走了之。

C.范冉甘于清贫生活,家里住的很简陋,生活窘困,他却若无春事,言谈和表情依旧,因此乡人也以歌讥讽他。

D.范冉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着奢侈风气的混乱社会,活着不能匡世济时,死后也不肯和世人一样,因此临终之时,他吩附儿子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

(四)

朱建,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布。布欲反时,问建,建谏止之。布不听,听梁父侯,遂反。汉既诛布,闻建谏之,高祖赐建号平原君,家徙长安。

为人有口辩,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欲知建,建不肯见。及建母死,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货服具。陆贾素与建善,乃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陆生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赙凡五百金。久之,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太后惭,不可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困急,使人欲见建。建辞日:"狱急,不敢见君。"建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俱幸君,君富贵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帝果出辟阳侯。辟阳

侯之囚,欲见建,建不见,辟阳侯以为背之,大怒。及其成功出之,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党诸吕故。孝文闻其客朱建为其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建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自杀为?"建日:"我死祸绝,不及乃身矣。"遂自刭。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杀建意也。"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赞曰: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缙绅之徒骋其知辩,并成大业。……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阳,不终其节,亦以丧身。

(节选自《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注】服具,办丧事。赙,fù,以财物助人办丧事。

7.下列四组句子,能分别表现朱建"始名廉直""不终其节"的一组是()

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建为人廉洁正直,从不曲意迎合别人。曾两度在黥布手下为官,因劝阻黥布谋反受到高祖赏识,被赐号平原君,并移居长安。

B.辟阳侯品行不端,朱建起初不愿与之交往,后因朱建丧母,而辟阳侯乘机施恩,他才与之交往。此后,朱建两度帮助辟阳侯逃避大难。

C.尽管朱建曾为辟阳侯及诸吕出谋划策,孝文帝还是没有严责他的意思,但他为了不连累家人而自杀,文帝甚至为他惋惜。

D.朱建的悲剧启示我们:为官者无论"穷""达",都应该独善其身,保住气节,善始善终。

(五)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于州,为部蜀从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针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从事皆办,遂使即真。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纱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

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据南中,洪曰:“元素信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于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 曶、绰承洪言,是生获元。

五年,丞相亮北往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洪对曰:“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初,裔少与洪亲善裔流放在呈,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与洪情好有损。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时人或疑洪意自欲作长史,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了。后裔与司盐校尉岑述①不和,至于仇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①岑述:字元俭。

9.下列各项分别表现杨洪深谋远虑和不徇私情的一组是

()

A.敕留、绰但于南安道口遮,即便得矣

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

B.汉中则益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

C.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

或疑洪和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

D.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

及洪见高出,至裔许,具说所言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洪竭力劝谏太守李严、不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李严不听,杨洪于请求辞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扬洪做蜀郡从事。

B.汉嘉太守黄元举郡反叛,攻成都不克,占据南中,杨洪启奏太子刘禅,派大将在南安峡口设伏,生擒黄元。

C.杨洪少年时与张裔关系亲密,但张裔之子犯小错,杨洪也并不特别宽容他,张裔返蜀后,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D.诸葛亮欲用张裔为长史,杨洪表示不赞同,别人猜疑是杨洪怕张裔身居要职对己不利,最后这些人终于明白杨洪是正直无私的。

【参考答案】

1.B(①说何武严惩强暴者②是暴民诬告何武的话⑥是对何武的评价)

2.B(A原文中的“强暴”本是动词,不是形容词;C何武受到降职一级的处罚,不是“没有处罚”;矿歌颂何武的宽广胸襟”只是此文的创作意图之一,还有讽谕之意。)3.D(①为韩褒年少时事,也不属谋略;③系“诸被署者”所为;⑥反映的是武帝对韩褒的敬重。)

4.B(明榜昭告在任用“杰黠少年”之后,“以毒攻毒”也不符合文意。)

5.D(③是说范冉上朝佩戴韦皮是为了提醒自己。⑤说范冉应召到司空府就职。⑥是说民间歌谣对范冉家里穷的描述。)

6.C(乡人的歌谣并不是讥讽他)

7、A (B项,第一句不能表现"始名廉直";C项,第二句不能表现"不终其节";D项,第一句说的是朱建之子。)

8、C(C项,"及诸吕"有误,未给诸吕出谋划策。)

9.B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 一、方法: 1.紧扣语境 命题者在选择错例时,往往利用考生缺乏语境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质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因此,一定要有语境意义,一定要把选项还原到原文中去,分析揣摩,千万不可想当然。有的选项句子,更不可只看句子的表层意思,若放入原文,细心考察,便会发现与筛选标准相差甚远。 2.运用排除法 答题时应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句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而在分析选项时应注意上下文,先找出不能表现题干要求的人物性格品行的选项。 3.注意试题特点 在设干扰项时,一般设两至三个,一般采用“非其人”“非其事”“直接或间接”等干扰手法。 做题时可适时利用这些命题特点。 二、基本原则:三非一析 所谓“三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 非其人:就是排除那个不是筛选人物的选项。高考古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命题者在设计错例时,故意“张冠李戴”,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在一起。做题时,首先要 找出句子主语,即人物对象,把那个不是筛选人物对象的句子排除掉。 非其事:要求筛选的人物多为传主,在文中他有许多细小事件,有的合乎筛选要求,有的不合乎筛选要求。做题时要排除掉不合乎筛选要求的事件。 非其时: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命题者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 阶段的事件混杂在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做题时要排除阶段错位的选项。 所谓“一析”,就是分析是直接表现的还是间接表现的。题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既包括直接的又包括间接的。 分析概括题 一、解读: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综合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 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二、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原文,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多问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顺序化、网络化。 2.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尾注等内容。 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应结合先前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 3.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固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 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 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三、选项错误类型 (1)时序颠倒。这类错误是指有意将事件先后顺序混淆,造成错误。 (2)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3)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 条件。 (4)无中生有。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平添了内容。 (5)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6)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四、错项示例 比对一看是否无中生有,用貌似正确的话来干扰 示例:(2010·辽宁)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原文: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 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 避,乃闭自经。 比对分析:赵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系无中生有。赵良淳只是让家人“出避”。 兵士逃生是因为士兵进入城中说:“众散,元帅不杀汝。” 比对二看是否应强加因果

高考语文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精讲课件)

2021高考一轮复习把握高考命题走向,练习和测试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考点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必备知识 (一)考点解读 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设考点之一。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它要求考生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 近几年单一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试题较少,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或问域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 目标: 1.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常见方法; 2.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二)解题技巧 1.获取信息的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筛选、提取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类题目的解答技巧

“筛选、提取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类题目的解答技巧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6814674047.html,/shti/cusan/38514.htm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阅读文本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获得各种知识。这就需要阅读者具备筛选、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言语理解能力的测试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考查的一项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讲,“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 【基本考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基本考点指向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名词概念出发,要求考生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 二是抓住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 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 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相关知识】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筛选信息既是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也是舍弃无用信息、干扰信息的过程。 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浅析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浅析-中学语文论文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浅析 黎婷婷 文言文阅读需要理解,理解是指在掌握字、词、句的情况下对文段有分析综合能力。高考中第十题文言文选择题,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考试题型 文言文在选材上主要为人物传记类和古代散文两种。出题者会在文中选取能体现某些特点的句子,一共六句,排列组合成四个选项,每项三个句子。 考试题型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人物传记类 这一类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就是人物、事件、性格(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基本模式是:什么人,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是什么样的评价。 (二)古代散文(包含议论文) 这一类文章在阅读上要比人物传记难一些,它包含景物、物象、感情、义理。形式上要散一些,学生不容易抓住中心,但散文也是有模式的,就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作用,作者有什么评价。 无论哪种文体。出题者都会选取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特点,给出选项句子,让学生去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题步骤 (一)审准题意,画出关键词

这道选择题的题干只有一句话但是里面包含的关键词比较多,一般的形式是:“以下各组句子中?摇A?摇能表现XXX的?摇B?摇的一组是”我们最先关注的是XXX,这是确定我们搜索的总方向,然后是B中的内容,分析B中内容是什么题型这样搜索就缩小了范围。而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是A中的内容,因为A处并不是每次都有限定的词语,如果出现一般会是“直接”“间接”“分别”等词语。 由此可见,短短的一句话,需要我们的学生非常认真的审题。 (二)找出句子,逐一翻译 选项中的六个句子要求学生在文中一一找出,结合上下文逐一理解,这是对学生文言基础知识掌握的考查。只有理解了,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 (三)确定方向,辨别排除 理解之后就是对筛选信息一一辨别,找准所选语句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这一项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但从能力级别上分析是C,由此可以推断出题者不会设置太多难点,只要认真分析比较,就会选择正确的。 (四)纵观全局,选出答案 有了上面几步的铺垫,相信学生能满怀信心的填出正确答案。 解题技巧 要想又快又好的得出答案,我们就必须揣摩出题者的命题方向。出题者一般都会设置一些误区,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人物或事件误区 这也是我们平常说的张冠李戴,将文章出现的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给某一人,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如若在圈定范围时候不能将事件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专项对点练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时间:40分钟分值:43分) 一、请指出并分析下列选项的命题陷阱。(24分) 1.[选项] 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有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3分) [原文] 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者如明代礼部尚书丘濬的《五伦全备记》等“令人呕秽”之作以及朱权、朱有燉等皇亲国戚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分析] [答案]选项以偏概全,扩大了范围。原文的说法是“有些”“主要反映……”,选项中变成了“反映的是……”。 2.[选项] 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3分) [原文] 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 [分析] [答案]选项混淆是非。原文引用王国维的话是说中国戏曲“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由此可以看出,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 3.[选项] 人类要想对智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的认识并不一致。(3分) [原文] 毋庸置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那么,人工智能会从整体上超越人类智能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虽然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认

2020最新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方法与信息的提取筛选

第一、二讲文本阅读方法与信息的提取筛选 一、从语基到阅读,巩固与过渡 [2019 年全国卷I 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 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音乐的 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_________ ,甚? 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 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类?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_______了?机。(),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进?交流的乐器,是最个?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也”即弹 琴是为了和自?的?灵对话,与?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 是为了_______自?,也说明在古??目中,琴不仅是?件乐器,也是________ 的?具。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边缘化获得制约放松身心 B. 私人化获得制约修身养性 C. 私人化焕发约束放松身心 D. 边缘化焕发约束修身养性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文言文信息筛选

《文言文信息筛选》导学案 学情分析: 文言文是大家最头疼的,而信息筛选又是大家最害怕的,因此有必要复习掌握解题步骤,解题方法。 学习目标: 1、明确关于文言文“信息筛选”的考纲要求,命题特点。 2、了解干扰项设置方法,掌握信息筛选题的解题步骤,解题方法。 一、考纲指要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考点上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C级。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命题落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读懂文言材料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中所写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征,所表达的志向主张、思想感情等信息,并根据题干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4)展现人物性格的;(5)非传记体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高考命题往往采用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三、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 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通读全文,同时尽量将下列内容圈点出来。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2.查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 如2001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 筛选信息不注意筛选的依据。如要求选出“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

2017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题-专题练习-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

高三复习教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高三复习教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习重点: 所谓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高考的《考试说明》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列为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一条要求。阅读,一定要有信息观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因此在阅读中,就要特别注意阅读材料中提供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新材料,要十分重视信息的获取,要十分重视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和吸收。准确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辨清作品中的各种提法,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敏锐的语感的培养,要通过平时多读、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得。 金题体悟: (2019年高考第9题)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方法指导: 上面说过,准确地筛选文中的信息,需要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但仅凭语感也不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如在做题时,要仔细将题目的选项与阅读材料作比照,对所涉及到的概念的并列、属种、交叉等关系,肯定、否定的提法,有关增减、强弱、大小、升降、先后等的变化及其条件中的叙述,有关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多加注意。对材料中使用的起修饰、限制和补充作用的词语,切切不可放过,材料的叙述有时故意“绕弯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化繁为简,把它读懂。还有一点应注意的就是应该知道选项中的干扰项的种种干 扰角度,在比照材料中去识破它,如有的干扰项故意朝意思相反的方向说,把程度重的说轻,把数量少的说多等等,有的干扰项故意说绝对,说片面,或者说过头,或者说不及,有的干扰项故意说与题目无关的内容,有的干扰项故意说材料中并不具有的内容,有的干扰项故意说似是而非的内容,有的失之于窄,有的失之于宽,凡此种种,不能尽举,都是辨析筛选时应小心在意的地方。 这道题围绕“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列出了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原文中哪些因素导致了沙尘暴灾害的加剧。文中多次提到“在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我们的目标: 1、通过对阅读题的讲解掌握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方法。 2、通过巩固练习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3、思而有得,通过小结培养在每次练习后自我反思总结的习惯。 教学难点: 通过巩固练习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老师要提出什么问题? 明确:请同学解释筛选和整合的意思? ?筛选是对信息搜寻、辨别及提取的过程,这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整合是指对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组合加工的过程,这是答题的重要手段。 ?——筛选与整合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得分的关键。出示近几年的中考题。 例一、2008年中考阅读题: 1.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4分) 《青青庭院》 2.第4段中说,“这颗捕捉到的小行星就会和机器人用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进入它的轨道。”这“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具体指怎样的方法?请作简要回答。(2分) 3.科学家的新构想是利用小行星来摧毁另外的小行星,从而达到保护地球的目的。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概括地描述其实施过程。 (5分)《用小行星撞击小行星》 例二、2009年中考阅读题: 1.文中说“鹿是动物中的唯美主义者”,从全文看,鹿的“唯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简要回答。(6分)《不能忘却的纪念》 2、请根据文意,简述地震产生的过程。(4分) 3、地震造成灾害具有哪些特点?根据第3段文意,分点概括回答。(3分) 4、怎样科学地实施防震救灾?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解答。(5分)《话说地震》 例三、2010年中考阅读题: 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向一颗树鞠躬》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3分) 3.“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洁身自好的莲花》历年中考: 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分值比重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老师提示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重要信息”在考题中一般表现为: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科技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与阐释。有时还会对不同的学术研究方式及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对有关材料进行辨别和评价,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3.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这方面的考查在现代科技文阅读中是个难点,在现代社科文阅读考查中也是个重点。近年来高考试题在选择题目设计上常采用如下一些方法设计错误选项:1.以偏概全式。2.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3.改变判断的性质。4.偷换概念。5.背离语境的暗示,与材料或相关信息相矛盾。 解答本考点的问题,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对文段形成整体感知进而针对题干要求加以筛选。只有先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意,才能有针对性地或快捷地找出相关的文字或材料,才能进一步为筛选提供掌握材料的保障。这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养成“处处留心,句句在意”的好习惯和整体认知的习惯,必须对整个文段或中心段(针对某一问题的相关段落)有深入的理解,甚至不能忽视那些很“不起眼”的有时误以为只是补充性质的加注文字。第二步就是对符合题意的信息进行整理合成。筛选出来的材料,有的是“原始的”,有的只是承载了关键信息的语料,在作答时不能形成有条理的或完整的语言表述,也就是不能直接用于作答,所以必须加以提炼和加工。 两点备考建议:①在平时训练中,必须培养寻找阅读敏感点的能力。如文章中的基本概念、新的知识及对它们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对一些重要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表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具体表现的表述,对中心论点所分解成的分论点的阐述等等。②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相应地还应当加强提纲挈领的能力和压缩语段的能力的培养。 经典原题 一、(2004年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江西等,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形成骨胳、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 许华芹 【考点指津】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如何正确处理文中信息,《考试说明》规定为“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即通读全文,找出基本信息,与题干中的内容相对照,比较出是否与所要求的题旨相吻合,并从中筛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在筛选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逐步剔除不合要求的信息。 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⑴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⑵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⑶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⑷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信息筛选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对某一问题直接提问或是对某一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 在辨别、筛选过程中,突出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事到理合”。所谓“事到”就是要搞清文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是否合拍、道理是否有据。具体说,做到以下几点: 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以对全文整体感知和把握为前提的。事实上,在历年的高考中,所选的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同时进行着初步的筛选。一边阅读,整体把握人物、职官、事件、品格方面的问题。 二、局部揣摩,落实文意 对文言文的信息的筛选,必须以理解文章为前提,有些题目说到底就是对某个文言词语或是某个语句的考查。所以,必须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之中,找准与题目相关的语句进行比照分析,才能判断其正误,得出答案。 三、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阅读题干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地、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 【经典示例】 (08年江苏卷)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

文言文复习专题(文言虚词信息筛选翻译 )

文言文复习专题(文言虚词、信息筛选、翻译) 识记并辨析15个常见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1.熟悉虚词考查的考点题型。 2.掌握推断虚词词义的方法。 【考点剖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古诗文阅读中的重要考点。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文言虚词的知识,并应具备从同一虚词的若干选项中挑选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5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知识梳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所”“之”等); 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 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

④修饰限制(如副词); ⑤称代(代词); 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 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复习重点: (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译为“比”。 (3)通晓古今。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方法归纳】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 一、看语法结构

0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梳理及解题技巧

主标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梳理及解题技巧 副标题:明确考点内容,探究解题技巧,注意试题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关键词:考点梳理,解题技巧 难度:2 重要程度:3 内容: 【考点梳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题目要求从文中找出与之符合的信息,即把符合题目要求的字、词、句等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1.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 2.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并进行简要的综合陈述。 【解题技巧】 一、审清题意,确定范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筛选。在筛选信息时,考生要有目标意识,即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二、借助标志,抓住关键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一般论述类文本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2.在筛选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标志,抓住关键性词语,如关联词语、表顺序的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等。 3.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这类句子如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标志。 4.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文中运用的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三、认真比较,去伪存真 文中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题干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编拟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考生要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考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03课解题锦囊

第03课解题锦囊 【解题锦囊】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读懂文本内容,在全面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有以下解题技巧: 一、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获取信息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首先要弄清“拿来主义”这一基本概念。文中有这样一些语句与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经过分析可知,第1句侧重于说明怎样拿,第3题着重说明拿来后怎么处理,第4句说明空行拿来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第2句的“占有,挑选”是“拿来主义”的核心。读过《拿来主义》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是根本上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全盘接接、全部否定等各种错误观点划清了界限。第二,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比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是一个信息量极丰富

最新4--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教案

精品文档 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恰当地了解什么是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题掌握信息筛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试题的分析重视文言文分析综合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掌握信息筛选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进行方法迁移,保证做题正确率。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点拨教学教具:多媒体或复习用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生限时做题25 分钟学生整体感知文段,其他学生纠错,共用时15 分钟第二课时 一、展示复习目标 二、梳理知识系统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 文言文“分析综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分析综合呈现在高考试题中, 可分为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 二是分析概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在课标全国高考中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 , 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常见题型是六个短句, 分成四组, 选 出符合某人某种德行或某事某理的一项。 【常见设问方式】 下列各组句子中, 全都正面(侧面)表达××人××品行的一组是典例2012 年课标全国卷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淳③,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④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C )① 燧怒曰: “初仕敢欺心耶! ” ②论“官当择人, 不当为人择官” 精品文档 ③有所依凭, 无善状, 燧皆奏罢之④若恃小康, 萌骄心, 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 燧俭以足用⑥为请诸朝, 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②⑤⑥ 方法点拨: 信息筛选要注意四点 1. 把准对象, 忌张冠李戴。命题人在设计错项时, 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 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置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不止一个, 而我们答这个题时只要抓住题干中

高考语文指导:如何解答筛选整合信息题

高考语文指导:如何解答筛选整合信息题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语文高考阅读题中重要的阅读能力,是三个层级六个能力点中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它在试卷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从试题的形式来看,筛选整合信息题在考题中往往用专题式和开放式两种。专题式一般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集中筛选整合,是分散的信息向一点聚集。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题: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第3题: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调。第6题: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1分)第20题: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分)这些题目就是典型的例子。开放式是不针对特定问题的题目,一般采取选择题的形式。有单选和多选之分;有回答正确和错误之别。最常见的题型是:①下列解说,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多项)是( )。②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或多项)是( )。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0题: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人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