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合集下载

语文阅读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语文阅读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语文阅读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阅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而在阅读过程中,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则是理解文章、获取知识的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信息筛选。

简单来说,就是从大量的文字中找出对我们有用、有价值的内容。

这就好像在一堆沙子中挑选出金子,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眼光和判断力。

当我们面对一篇文章时,里面可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有背景介绍、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与我们的阅读目的相关。

比如,如果我们是为了了解某个历史事件的经过,那么对于文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可能就不是重点,我们需要快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与事件发展相关的叙述上。

那么,如何提高信息筛选的能力呢?第一步,要明确阅读的目的。

在开始阅读之前,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是为了获取知识、解答问题,还是为了娱乐消遣?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我们筛选信息的重点不同。

第二步,学会抓住关键语句。

这些关键语句往往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标题、开头和结尾的段落、段落的首句和尾句等。

它们就像是文章的骨架,支撑起了整篇内容。

第三步,要善于分辨主次信息。

有些信息可能只是为了丰富文章的表达或者营造氛围,而不是核心要点,我们要能够准确地识别出来。

信息筛选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整合。

信息整合是把筛选出来的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使之形成一个有条理、有逻辑的整体。

这就好比把一堆零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机器。

整合信息时,我们需要对筛选出来的内容进行分类。

比如,把关于同一主题或同一方面的信息归为一类。

然后,找出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它们是如何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意图。

为了更好地整合信息,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比如,制作思维导图。

将筛选出来的关键信息写在纸上,然后用线条和箭头将它们连接起来,展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信息的结构和逻辑。

第04讲 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讲义)(解析版)

第04讲  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讲义)(解析版)

第04讲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目录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转换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一是指能够辨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单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相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中,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达是关键。

信息类阅读试题关于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可以在选择题中出现,也可以在主观试题中出现。

试题形式灵活多样,这种考点的试题,一般出现在选择题和简答试题中,这是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概括信息筛选整合信息实战技法整合信息题型一概括内容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往往考查对“重要概念”内涵、属性和外延的理解。

此类题的阅读材料多为科普文。

【教材实例】阅读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第13课《宇宙的边疆》,从宇宙、行星系、恒星、太阳系、地球这几个说明对象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进行分析,找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给它下定义。

【关联高考】[解析]下定义时应注意其“类属”和“特征”。

首先应明确历史地理学是一个学科。

然后根据材料梳理出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特征、时代等要素,将其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语。

回答本题时还应注意不能将其与“沿革地理”混淆。

[参考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训练:筛选并整合信息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训练:筛选并整合信息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二:新时代文学迄今为止已近十年,新时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精准地反映该时期的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实、立体、全面地构建中国形象的同时,还通过历史回顾、现实关怀和未来构想,建构既属于中国本土也具有世界影响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文艺和社科的系列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的学者,在研究和探讨文艺理论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标识性概念、开辟学术新领域等方面,取得不少突破性成绩,同时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方法路径的创新性提升。

对位 比较 确认——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对位 比较 确认——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与祠 。 时徽 宗 已崩 ,上 遇 朔望 犹 率群 臣遥 拜 渊 圣 , 刚
考 点 解 读
言 : “ 有隆杀 ,兄为君 则君 之 , 己为君 则兄之 可 礼
也 。 望 勉抑 圣心 ,但 岁 时行 家 人 礼 于 内庭 。 从 之 。 ”
第 9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在
请经 营建康 ,亲拥 六师往为 固守计 ,以社金人窥伺之
意。 丁母 忧,服 阕 ,复拜给事 中。刚言 : “ ” 国不 可
39
焉孛 20 0 8筇 { 窑期



r—

一 日无 兵 ,兵 不 可 一 日无食 。今诸将之 兵备 江、淮 ,
论无所避忌 的鲜明个性 。作为信息筛选题 ,本试题设 计 了两道题 目,一为表现传主的性格 和个性特征 ,二 是 文章 主要信息筛选 。本篇传记 ,将传记 内容按传 主 的不 同特点选取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分别是 “ 廖刚安 抚盗贼 ” “ 廖刚性格鲜明直言进谏 ” “ 廖刚进言解 决 军饷 困难 ” “ 廖刚进谏阻止郑亿年任官 ” 。试题 中拟 设 了四项对相关文意 的概括 ,从阅读材料着眼要求考 生能够读 懂全文 ,不要在 内容要点 的分析 概括上 出
解答时 ,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 义,再推敲各选 项 文句所表达的内容 是否与题 干文旬契合 。B项 “ 从 盗者使反业”是他安抚 百姓的一个方面 , “ 有何面 目
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 美官,刚显疏其 恶,桧衔 之。
金人叛盟 ,刚乞起 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 ,桧 闻
之 日 : “ 欲 置 我 何 地 耶 ? 改 工 部 尚 书 ,而 以 王 次 是 ”
息 。在筛选时要根据具体 的内容逐步剔除不合要求 的 信息 ,最后确认信 息的准确性 ,得到最终 的答案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课件

在比对选项时,要注意是否存在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 加因果等常见设题手段。
对于那些看似与原文信息一致的选项,也要仔细审查是否 有细节上的差异。
有时候,正确答案可能并不是原文的直接表述,而是对原 文意思的合理推断。
四、命题陷阱解密及真题演练
• 1.变动范围。
•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做出 错误的判断。要解决这类问题,阅读文本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面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 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阅读时见到这些词,可以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 志,以便答题时对这类错误做出快速判断。如: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复习
考点一筛选整合信息
客观题 选择题
一、信息整合分析考点解读
高考卷现代文阅读工第1题选择题题干关键词均为对 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选项内容是对相关 材料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这需要在准确解读 全部阅读材料,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对材料准确理解、 分析和整合的基础上,把握材料的内涵和外延,推出恰 当答案。这类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是考查信息整合、 分析的关键能力。
选项遗漏原文的关键词语或更改部分观点,或利用多义词误导 认真研读原文,正确解读文意,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
,或断章取义,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的观点。
与事物、事理与事理的关系
三、解题方法技巧:
锁定关键词、关键句:在阅读时,要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代表作者观点或 主题的词汇和句子。 回归原文定位:对于每个选项,都要回到原文去寻找支持或反驳的证据。 进行信息比对:比较选项中的信息和原文中的信息,看是否有出入。 注意转述方式:选项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转述原文的意思,如概括 式、具体式或同义变式转述

学案7:.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学案7:.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穿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含两层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整合文中的信息。

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应是先筛选,然后整合。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主,通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是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信息”是指作者通过阅读得到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可以是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也可以是能够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形式和手法,如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和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等。

主要是指: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有力反映作者的观点、集中表现文章主旨的内容。

往往表现为文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者是隐藏在语句里面的深层含义,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的意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

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

论述中的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就是新信息。

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

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理清关系,如同一、包容、从属、并列关系等等。

特别要注意隐含的信息的辨识,并能将其明示化。

实用类文本阅读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考向1 新闻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将原来的“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调整为了“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并且增加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表述,这一明显调整,在理论上增加了2017年高考考查“新闻”的可能性,在实践上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三套试卷都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新闻类文本除了非连续性文本,还有人物访谈、报告文学、人物通讯等.从题型上来看,主要是一道单选题+一道双选题+一道主观题.从考查内容上来看,除了注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外,还要关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预计2018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新闻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其中非连续性文本和新闻访谈是重点考查对象;考查内容上除了传统的筛选整合信息类试题、个性化解读类试题,还要注重对“理解”这一能力的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日前,中国姓名大数据报告《2016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出炉.该报告由国内唯一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和起名服务的专业机构“起名通”耗时3个月完成,抽取整理了平台2015年540万新生儿姓名数据、2010后2000万姓名数据,并综合覆盖了11亿人口的历史数据,是我国关于名字的全景式报告。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及推断和想像”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及推断和想像”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第三、四课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习目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掌握该知识点的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教学时间:课时学习过程一、阅读资料:《解读江苏新高考》~“考点诠释”。

二、考点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重在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此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并辨别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三、明确要旨:(..如何辨别、筛选重要信息(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重要信息”在考题中一般表现为:.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这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

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

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

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

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这方面的考查在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中是个重点。

(三)明晰出题陷阱高考论述文阅读题的考点内容非常明确,考生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才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文言文分析综合

文言文分析综合
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 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 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 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 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 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 求考生对这些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求考生对这些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分析综合
文言文阅读” 《考试大纲》“文言文阅读”考点 考试大纲》 文言文阅读 考点2
• • • • 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一: 考点一:筛选信息
• 筛选信息类试题命题特点: 筛选信息类试题命题特点: • “筛选文中的信息”:实际上是考对命题者 筛选文中的信息” 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的能力。 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的能力。 • “信息”:在传记文考查中,常常就是指文中 信息” 在传记文考查中, 传记的对象(人物) 传记的对象(人物)的言谈举止对这一对象 人物)的表现作用。 (人物)的表现作用。 • 题型:给出5~6条“信息”,交叉省缺排列编 题型:给出5 信息” 为四组, 为四组,要求学生选择出能够表现传记对象 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 (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 等的一组。 等的一组。
“分析概括题”解答步骤: 分析概括题”解答步骤: 分析概括题
细读选项表述 快速圈定解答区域和具体出处 比照选项与原文相应语句的异同
关键: 关键:能够比较准确地译出原文 注意选项的转述是否等值
常见陷阱: 常见陷阱: 陷阱一: 陷阱一:曲解文意 陷阱三: 陷阱三:无中生有 陷阱六: 陷阱六:张冠李戴 陷阱二: 陷阱二:篡改事实 陷阱四: 陷阱四:时序颠倒 陷阱七: 陷阱七:官职错位

2023高中语文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整理

2023高中语文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整理

2023高中语文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整理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考点概述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

考查“重要概念”常常以理解某个词语的含义的形式考查,常见的“重要概念”包括: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反映文章深层意义的词语;③代表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关键作用的词语;⑤内涵丰富或者容易混淆的词语;⑥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2.考查形式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

3.考查着力点善于把握概念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轻重程度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

设题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考查科学术语或说明对象的内容特征。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考点概述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

重要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①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含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②在一定的语境中,含有某种新意、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③言在此而意在彼、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④表现作者观点态度、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⑤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⑥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句子;⑦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须要认真品味的句子;⑧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⑨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该句子的形式、内容及在文中的位置。

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

2.考查形式近几年新课标卷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在论述类文本中频率不是很高。

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中某句话含意的理解。

3.考查着力点此考点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语境中的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01911整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01911整理)
3.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对,努力实现 自我价值。

并不就 汝行过古人 并诸乡居 其事甚明 女乃为诗曰 冀延父命 匠号恸气绝 掌国史 顾野王 冻死者填满沟壑 连接山阜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 酬所获者钱十万 未至而母卒 高祖柔之 弗之罪也 修性至孝 方委以书记 襁负至者以千数 母患尸疰 依陈宝应 由是闻见日博 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 每至忌 日 有集十卷 不害供侍益谨 事以无机而动 文帝时 卿之士龙也 虞荔 此固不足仰尘厚德 令进粥 论难为儒者所称 寄安卧不动 姚察 长而遍观经史 必致欧血 雄张偏隅 敕不许 会魏克江陵 度支 海内业业 时硕学名儒 文茂 兄弟遂六年哀毁 逮诣廷尉 除太子庶子 久之乃苏 祖子乔 " 寻徙太子右卫率 二也 "标公既以此始 每发 后岁此燕果复更来 岂非宏谟庙略 又屏居十余载 自延视息 欧阳頠为广州刺史 陛下如不改弦易张 免其官而已 非有刘 后除北豫州刺史 荀匠 后母唯生悌 昙恭历访不能得 丁父艰 略知大旨 文举之对 荔乃制碑奏上 随义军援都 使卿公私无废也 委骨泉壤 美矣乎 有诏使制 北兖州刺史萧楷德政碑 尔后因循不革 所著《汉书训纂》三十卷 居罗浮山寺 又尝诣征士何胤 其余将帅亦可见矣 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 诏改所居青苦里为孝家里 父检 乃起楼于门 韩怀明 结将军以维城之重 钦明睿圣 遇寄于门 自是蔬食布衣 沈客卿以佞见幸 气辄奔剧 谓所亲曰 众叛亲离 梁寻阳 太守 虽未毕功 客居荆州 以不害为中书郎 古无宫悬之文 死囚岂可减乎?张昭 曾无纤芥 淡然无营 发于衷诚者也 境上交兵 父续 皇子幼冲 相迎尊累 必以此终 寻访桑门 初贞父蔺以忧毁卒 进足以摇荡中原 诣郡自缚 上亲出临送 盛陈徽纆 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 令从晚食 行当 释亮 焚炙已闷绝 循颇好士 多见纳用 终不能之官舍 "我欲赦卿 及丁忧 乃令以师表相事也 慧标以示寄 善属文 坐论西伯 未知所从 思慕不自堪 旌其门闾 "当敕所由 彦节素重季直 宠过吴芮 既而庐于墓侧 及父母卒 无益之事 尽通其学 女复为诗曰 "宝应乃小释 自周还 故擢汝此职 未就而卒 荔 以禁中非私居之所 明帝留以为骠骑谘议参军 然刀锯至剧 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 以诸侯之资 任以爪牙 侯景平 帝以为孝义 五岁丧母 载以露车 虽家人不复识 危殆者数矣 身体皆冷 后主大怒 晋太保勖九世孙也 知五礼事 几时可至 莫不惭服 哀若成人 城陷 寄气力绵微 兼司文侍郎 不堪旦夕陪列 潜有逆谋 军国大政 军中购得之 水浆不入口 荔又辞以年小不就 乞代父命 察并用聚蓄图书 梁天监六年 可用薄板周身 乡里以为景昕诚感 遂致挛废 尚书比部郎 百姓流移 寄乃因书极谏曰 怀明水浆不入口一旬 卿能改过不?思食寒瓜 飞鸟翔集 但西向坐正念云"一切空寂" 欲与谋 州将始兴王憺表 其行状 初 及元帝在荆州 会稽王主簿 法度矜之 欲相申荐 其不顺时随俗 此又其事甚明 小人在侧 居父丧以至孝称 题曰"贞义卫妇之闾" 敕廷尉蔡法度严加胁诱 人人自以为得之 乳媪欲令先饭 曰 远近道俗咸传之 张景仁 贞阳侯僣位 分一相遗 励精学业 若有悔异 不避雨雪 不至今日 "初 援旗誓 众 梁武观之 可得雍容高拱 犹带前缕 将二十年 夜恒有猛兽来望之 陶季直 白刃不惮也 加戎昭将军 老臣宿将 "寄应声曰 三也 及留异称兵 时有文章 菜果任家有无 会侯景入附 答云是外祖亡日 怀明夜于星下稽颡祈祷 字其小字谓其父曰 赐果菜 韩怀明 及魏克江陵 由是终身蔬食布衣 仅而得全 遭所生母忧 十余日战败 终日寂然 驯狎异常 及长 梁台建 吏部尚书徐陵领大著作 哀至辄之瘗所 以肉汁和饭饲之 居甚贫窭 每有宴游 永嘉太守 及长 析珪判野 庾信俱入长安 自图家国 梁尚书兵部郎 不食盐酢 又靖年尚小 朝士多衔之 宽厚得人 縡素刚 简文为景所幽 武皇灭侯景于前 子世基 孰 如王琳?且留将军狼狈一隅 为之动容 此所以五尺童子 随琳将孙玚还都 "少日 辟贞为主簿 "与弟景是前母子 又以蔬食积久 发皆秃落 乃虚自引咎 至于乘轩服冕 岂得非愚 黄子玉此数人者 且将军之强 除给事黄门侍郎 被虏 横中流于汾河 庆绪九岁而孤 恒有乌玄黄杂色集于庐树 晋侍中 寄闻明者 览未形 大庭之迹无泯 撰史如故 此又其事甚明 寄 乃解中丞 诏除员外散骑常侍 鈇钺之诛 不齐并早亡 旦便投列驰归 掌诏诰 不好戏弄 署为南海太守 辄上书言之 仕梁为廷尉平 不须立灵 服阕 由是少知名 陛下顷来酒色过度 《南史》 为表奏之 预参对问 乃应命至都 "劳感之 此年冬营莼不得 " 扞秦但泣而已 虑之无忽 愿将军留须臾之虑 见者莫不壮之 常得珍羞 使魏 乃除永宁令 但雀台之吊 自雍还郢 仁寿二年 太守樊文茂求之不已 武帝异之 唯得此一人 字乳驯狎 才行兼著 士大夫以笃行称之 李庆绪 则是因父买名 从兴皇寺慧朗法师受《三论》 工草隶虫篆 寻领大著作 将军之才 遣随 聘使杜子晖归国 唯贞与卓不坐 以松板薄棺 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 但父挂深劾 子延义 庐于墓侧 后兼尚书驾部郎 "吾自得之 察既累居忧戚 倕甚异之 以姻戚子弟入问讯 神怒人怨 每得荔书 "年十三 又居丧过毁 女感其偏栖 ○滕昙恭 孰如侯景?吏事非卿所长 岂非历数有在 常为居丧之礼 兄 震动 "臣心如面 自浇风一起 更令著一小者 "书奏 "相君之背 遂手为亡婿种树数百株 哀毁骨立 或谓宝应曰 察蔬食布衣 琳即瓦解冰泮 "还以与母 卒官 因夜临而卒 梁简文帝时在东宫 祖琼 今若转辞 是以明智之士 情累所不能忘 "岂忍见人昆季如此而不留心?今欲报之 颓城何足奇 荔每言之辄流 涕 别风余迹 景带甲将兵 怀明闻之 及长 尤长吏术 皆有经据 再迁骠骑安成王中记室 尝骤雨 负土成坟 兼尚书左丞 以梁武为非 故思殒仆 祈请公卿 必当无智 死其宜矣 侯景之乱 荔幼聪敏 披肝胆之诚 每日设清水 新城人也 曹局之内 且朝廷许以铁券之要 因愤恚 居父忧过礼 桑门曰 及改易衣冠 法度乃还寺 乃辞以疾 素与季直善 皆有行业 字文升 引为宣惠参军 服阕 必动容改色 察谓曰 帝曰 宝应蹶然起曰 文帝深器之 縡虽强直有才 卒 察自居显要 是岁陈太建五年也 沈炯 余并如故 炯解衣将就戮 "翂初见囚 "顷之 侯景平 岂愿齑粉?悌亦引分 父彝 第二弟寄 历位《五经》博士 俄而彦 节等败 炀帝即位 兼掌书记 倕问《五经》十事 "后主于是益怒 中散大夫 哀慕过礼 寄乃辞以疾 "开皇十三年 遣还乡里 家贫养母 涓尘莫报 首鼠两端 衣衾无所改 野王体素清羸 冒陈丹款 兼限内记室 隋开皇中 葬日 恶忠直若仇雠 将欲致死 年十六而敬瑜亡 号良吏 成景俊 后为黄门侍郎 十二 于 今五年 转攻旁邑 每陈逆顺之理 至如余孝顷 昙恭有子三人 遂以毁卒 及死 陶季直 右卫将军 父未食 字彦约 乃下教褒美之 与兄荔隔绝 兵卫甚严 身自负土 自以禄不及养 然仕于梁朝 其有疑议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 孝绪每曰 太建八年 仍敕申专加譬抑 预平侯景功 升之朝廷 俄起为戎昭将军 时刘 彦节 子爱黔黎 又其事甚明 冯翊莲勺人也 虽军国大事 陈氏也 不令流布 选贤与能 土周于棺而已 亡命聚党 "所住户有燕巢 "翂曰 以地南入 道穷晏驾 又敕于朱华阁长参 遭乱并多散失 其事甚明 闻其独处 荔因以感疾 终于家 所在称美 退保新城求降 必至闷绝 不佞兄不疑 文帝遣中书舍人虞世基 索本 字海育 使召炯 一不交通 非羸疾所堪 字思整 二宫所得供赐 毁瘠骨立 夜至蒲田 况以将军之地 在服制之中 与王褒 去家数里 天文地理 "俭从之 客有造其父 匪独天时 时太守衡阳王亦造之 累迁太子庶子 弱儿年甫六岁 以为孝行纯至 领著作 鉴之往事 字超 已有疏付之 非出衣簪之下 "十年 岳阳王察为会稽太守 幼聪敏 即投身捧视 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 弃之草莽;因居关中 初 姓名是谁?荔时在焉 拔扈走免 多参权轴 乃辞疾还乡里 观其容貌 广汉郪人也 虑加毁顿 时甚寒雪 皆出于炯 王欲见荔 但以文史见知 亟经摧衄 视百姓如草芥 祖兴 思廉在陈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 寻以本官兼通直散骑侍郎使齐 殆经一旬 不害与舍人庾肩吾直日奏事 哭踊过礼 回入县诣建康令劳彦远曰 "景又曰 射之罘于海浦 又霸城王整之姊嫁为卫敬瑜妻 "郎子姓虞 荀匠 谢蔺殷不害 母阮氏常自守视譬抑之 且进 举体冻僵 时陈文帝使颜晃赐玚杂物 以孝闻 并取贵时主 亦以寄人望 强弱逆顺 乃与仆射到仲举 崇傃以不及侍疾 非此莫由 至梁武帝以为事人礼缛 为给事黄门侍郎 遇法于公田渚 唯荔与顾协泊然静退 水浆不入口二十三日 况将军衅非张绣 及至 慧标退 乃以缕系脚为志 是吾所愿 皓逃难番禺 兼中书舍人 以炯为从事中郎 《南史》 《孝经》 出为辅国长史 父法超 闻者莫不酸 感 吏部二尚书 将别之际 删定朝式 逃归会稽 不以所长矜人 自是莫敢馈遗 文质彬彬 其事甚明 有集十卷 而武帝崩 平南建安王二府谘议参军 赠员外散骑侍郎 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诛 台城陷 其心必异 因加气疾 皓结庐数载 "我有两瓜 富人不与 母陆氏又卒 感气而卒 敢望徼福?迁秘书监 私问 知母在乡 皆蒙宠树 独违群议 及高祖武皇帝肇基草昧 晃还 及至 在职简略烦苛 犹生之年也 尽忠奉上 寄随兄荔入台 父每喻之 以供朝夕 擢为豫章王国左常侍 特封原乡侯 独不取 家贫无以迁厝 邕和为鄱阳内史 互有带掌;长卿西反 兄尚 时虬母亦已亡矣 兆庶流离 行人见者皆为陨涕 荔性沉密 拔本塞源 远谄佞 无容拜谒 "若有赐 及蔺还 祖愍祖 遣人烧寄所卧屋 十也 又受委东宫 岂不知死可畏惮;旋自救之 外祖孙谦诫之曰 父景仁 "及丁父忧 时以为孝感 不害行哭寻求 是以泽被区宇 《顾氏谱传》十卷 今春犹独归 多发沟畎之中 府长史汝南周确 卒官 甚有喜色 哀毁愈甚 僧首来迎 即 引于宣猷堂听讲 北面称臣 好学 "虞公病笃 累迁卫尉 领郡五官掾 唐·李延寿沈炯 寄微知其意 若依僧家尸陀林法 皆回给察兄弟 临亡 人多顾后 逃归乡里 简文在中书省 将军文武兼资 赠赗甚厚

人物传记原因分析(含答案)

人物传记原因分析(含答案)

人物传记原因分析(含答案)【考点阐释】原因分析类题型隶属于信息筛选并整合。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一个常见的考查要点。

对于实用类文本而言,其逻辑性、理论性均要比文学类文本高出一筹,所以虽然看起来篇幅不长,而实际上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并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就需要特别注重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归纳和整理。

对于这种题型,信息范围大多为整个文本,紧扣提示信息是最重要的原则。

【知识梳理】1、筛选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中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

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地淘汰无效信息,准确地把有效的信息并提取出来,这就是“筛选”。

2、整合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

3、筛选整合原则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个人平素所获得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遵守的原则。

【题型归纳】1、传主取得成就(成功、成绩)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传主做出某种抉择,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分析文中某事发生、发展的原因。

4、传主为什么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思考步骤】1、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2、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

结合题干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段落、句子、词语。

3、在总体把握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题注意】第一,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第二,提取传记中的关键句,如每段的首句或末句;第三,抓住有关传主事迹、成就的关键词;第四,第四,概括时要准确具体,不可笼统。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五);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五);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 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 《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 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 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 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 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 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 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 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 反。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 松果。
脱离文本,无 中生有 答:山不高,却蓊郁,青翠,生机勃发。
答:1)山形:山不高。2)山树:高高矮矮 的松树。3)山土:红色土壤,不长杂草荆棘。4) 地上遍布松果。(一点1分)
19、原文第八段中说,“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 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 上一座‘高山’更虚幻” ,作者为什么会感到踏实, 作者又为什么会感到虚幻?(4分)
(2)原句移用法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 想。 有一些题目,原文里确有内容可以直接作为问 题的答案 ,我们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
(3)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有些题目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 找出现成的原话,就应该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原文 中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提取的关键语句、 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重新“组装”,最后 作恰当规范地表述。
琼瑶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 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坐山,使我 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 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 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 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 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 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 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 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 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着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筛选、提取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类题目的解答技巧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筛选、提取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类题目的解答技巧

“筛选、提取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类题目的解答技巧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阅读文本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获得各种知识。

这就需要阅读者具备筛选、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言语理解能力的测试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考查的一项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一般来讲,“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

【基本考点】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

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基本考点指向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名词概念出发,要求考生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

二是抓住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

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

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相关知识】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

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筛选信息既是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也是舍弃无用信息、干扰信息的过程。

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

文学类文本阅读倾情提示

文学类文本阅读倾情提示

文学类文本阅读倾情提示考点一:筛选与整合文中的信息此考点并没有出现在“2010年江苏省考试说明”,但从现代文阅读的规律来看,此考点为学生读懂现代文的必要前提,这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能力点,要读懂一篇文章,应圈点勾画,概括每段的段意,再思考段与段间的联系、材料的安排特点,从而概括、领悟作品主题。

从命题人的出题特点来看(2010年现代文阅读出题人刘祥安之前命过两篇现代文阅读《波兹曼的诅咒》及《侯银匠》),他非常注重概括、归纳能力的考查,以05年《波兹曼的诅咒》为例。

例题1: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

(不超过40个字)(4分)②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

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

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

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

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

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

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

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答案: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4分)例题2: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早”;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从全文去筛选、整合相关信息的能力。

高三语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专题复习

高三语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专题复习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 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 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 的句子。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 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 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方法】 抓住语言标志(指代词、关联词、过渡句), 找准要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 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 神,新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 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 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 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 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 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 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 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 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抱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 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住余辉壮观地一摆,一件灰叽叽、明晃晃的咒符¤雨光牧童谣→便显露出来,只见这个这件宝器儿,一边振颤,一边发出“Βιβλιοθήκη 呜”的怪声!。陡然间壮扭公主狂速地让
自己能上下翻转
起名网 起名网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 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 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 《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 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 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 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 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 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 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 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自主学习】一、考情分析1.考纲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属于现代文阅读能力层级中“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所谓“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读者未知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般侧重于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为此,在阅读时就要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这是一篇科技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②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

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与阐释。

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以及含义较深、比较难懂的句子等。

2.命题方式:这道试题出现一般出现在实用文阅读的第一道题,考题考题形式多为选择题,通常为五选二,要求梳理筛选出相关信息,辨析并判断信息的正误理解。

有的要求从五个选项中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两项,有的选项要选最佳两项,而非正误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试题,将适当增加难度,采用主观表述题的形式,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答案。

由选择题向表述题转化。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3.试题解密:命题者一般采用五种方法设置错误选项: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选项中的出现的下列情况,一定要特别关注:⑴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⑵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局部),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

重点关注: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⑶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⑷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⑸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⑹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⑺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⑻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⑼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⑽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二、知识梳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在考试中,信息的整合能力将集中考查以下三个方面:将隐含信息明示,概括化的能力;将初始信息加以转化的能力;重组初始信息推断新结论的能力。

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高考实用类文章主要包括新闻、访谈、人物传记、调查报告等。

名人事迹,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多。

无论是传主还是新闻主体,他们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人魅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

就所选文本而言,都具有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的特点,极适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注意下列方面:一是分清要求类属。

对材料分类,标准不同,类属不同;对材料整合,要求不同,类属也不同。

首先要认定筛选并整合的标准和要求,前提认定了,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入解题的正轨。

二是紧扣语言环境。

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注意联系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在语境信息中筛选出重要信息。

三是辨明材料主次。

既要避免遗漏主要的信息,又要避免夸大次要的信息。

获取信息的三条途径:⑴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⑵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

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⑶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

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方法导引】【典例1】(2012年湖南湘南高中质量检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曹玲娟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

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

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

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

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

“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

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

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

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

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

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

“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

”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

“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

“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

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

”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生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

“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12.根据全文,下面各句的内容不属于“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原因的一项是()A.杨丽萍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B.杨丽萍和藏民们跳的夏拉舞,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C.《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D.歌舞乐《藏谜》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放牧的藏民们。

13.“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

”对杨丽萍所说的“福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B.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C.《藏谜》被韦芝赞誉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D.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

获得了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1题,要求找出“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原因,排除其中不属于杨丽萍“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一项。

第2题要求正确理解杨丽萍所说的“福气”。

答案要点:第1题选 A,张冠李戴。

原文是“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艳惊了上海滩”的不是《云南映象》,而是《藏谜》。

第2题选 C,答非所问。

“福气”应指杨丽萍在做《藏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而不是别人评价。

方法归纳1:整体阅读,通盘把握。

面对一个文本,不管出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通读全文,对文本作整体认知,明晓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也就是必须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

而有很多的时候,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处在文本不大起眼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或自作聪明,贪图省事,不对文本作通盘的阅读审视,是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时的疏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