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第二版)课件第6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由大包干到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再到多种经营形式(如双层经营、股 份合作等)等体制创新,其利益机制转变为“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总产 值迅速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并一度 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在较短时间里解决 了温饱问题,并迅速向小康目标迈进。
农业生产互助组简称“互助组”,是中国 劳动农民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带有社 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
互助组一般可分“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 助组”
临时互助组是简单的劳动互助,这是最初级 的,主要是临时性的、季节性的。常年互助组 则是较之临时互助组的一种高级合作形式。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要有:
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
由国家统一规定量化标准,简化了 工资计算的复杂手续
明显的计划性特征
较多地强调了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 放松了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改革前中国城镇职工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三)“文革”期间,企业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遭到严重破坏
在总体偏低的工资等级和水平上,工资长期不调整造成的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 件下的分配体制改革
本章内容
第一节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体制变迁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第三节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状况及其成因 第四节 完善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体制机制
的对策措施
十九大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论述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 制机制
建国初期至1956年,我国城镇职工收入分配的 特点主要有:
分配方式比较混乱
低收入水平下的平均主义分配
对于分配形式逐步进 行完善
解放初期个人收入最终折算为以 一定实物的种类和数量来进行分配
二、改革前中国城镇职工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二)1956—1965年中国城镇职工的个人收 入分配及特点
1956年开始进行工资制度改革,改革的特点主
➢ 二、改革前中国城镇职工收入分配体制的 回顾与分析
➢ 三、“平均主义”分配体制的打破和市场 经济分配体制的确立
第一节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体制 变迁
改革前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在农村和城镇实 行不同的模式:在农村主要实行以工分制为 特征的分配方式,在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 位实行以工资制为特征的分配方式。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外部结合,是指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分别在不同的经 济领域中发生作用。
第二,社 员个人收入分 配形式多样化。
第三,注意 了劳动报酬与 其它生产要素 特别是土地报 酬的分配比例 问题。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3、高级农业合作社的个人收入分配及其特点 高级农业合作社,简称“高级社”,这是一
种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以生产资料 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
三、“平均主义”分配体制的打 破和市场经济分配体制的确立
第一,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过程其实是我们对基本 国情认识的深化过程; 第二,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逐步扩大 开放程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 分配的结合
➢ 一、马克思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本质规定
➢ 二、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中 的现实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提出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 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收入分配问题仍强调按劳分配与其它分配 方式是“主补”关系,其在理论上的主要突破是提出了收入分配要兼顾 效率与公平。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
收入分配量至少与下列因素有关:
第一,提供要素的质和量。 第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与完善的程度。 第三,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或领域。 第四,管理与技术水平。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
3、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
在我国现阶段,客观存在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并存与结合的社会经济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国现阶段的所 有制关系及其结构。二者结合将采取外部结合和内部结合两 种形式。
联合组成的生产资料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社 会主义经济组织。
它在生产关系上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 一般实行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 而以生产队一级集体所有制为基础。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4、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及特点 人民公社社员的个人收入分配,分为实物
形态和价值形态,口粮是实物形态的主要部分, 价值形态主要是在公社建立初期实行工资制, 但工资水平低,占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小, 而且在60年代初的分配方式调整时又恢复采用 合作社时期就已推行的通过制定劳动定额,评 工记分,按劳动工分分配的制度。
三、“平均主义”分配体制的打 破和市场经济分配体制的确立
随着城市企业改革经由承包经营责任制到租 赁经营责任制再到公司制的经营机制转换,企 业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不负盈亏、没有独立经 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利益主体转变。 “大锅饭”的打破,按劳分配的贯彻实施,激发 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工业总产值大幅度增加, 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迅速提高。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高级社全年取得的扣除生产费用后的收入
(包括现金与实物)进行分配的内容,由如下 几部分构成:(1)上缴国家的农业税收;(2) 完成国家的统购任务;(3)扣除用于扩大再 生产的公积金(不超过全年收入的8%)和用 于改善集体福利事业的公益金(不超过全年收 入的2%);(4)剩余部分,根据按劳分配的 社会主义原则,采取工分制或劳动日制的形式 进行个人收入分配。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高级社内部成员的收入分配
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收入分 配已是社会主 义性质。
第二,劳 动收入是社员 收来自百度文库的主渠道。
第三,分配 中存在平均主 义倾向。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4、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及特点 人民公社是中国在高级农业合作社基础上
➢ 三、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进 一步发展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 素分配
一、马克思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本 质规定
马克思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本质规定是以未 来社会如下客观经济前提为基础的:
(1)生产力高度发展;
(2)分配对象是个人消费品;
(3)没有了商品和市场,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的经济条件不存在;
(一)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 及特点
1.农业生产互助组的个人收入分配及其特点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个人收入及其特点 3.高级农业合作社的个人收入分配及其特点 4、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及特点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1、农业生产互助组的个人收入分配及其特点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根据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范畴,其区别主要在于 : 第一,二者层次不同。价值创造先于价值分配而存在, 只有先有价值创造,然后才涉及价值分配,没有价值创造无 从谈及价值分配。 第二,二者所反映的内容实质不同。价值创造所反映的是价 值来源问题,价值分配所反映的是收入来源问题。
济中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具有下列 共性特征:
1.按劳分配实施主体由国家主体到企业主体再到企业和职工双 重主体变化发展。 2.按劳分配的客体范围由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者向总 体范围扩大和具体行业范围细化方向变化发展。 3.按劳分配对象由单一对象向复合对象、由有形物质产品对象 向还包括非物质的精神对象变化发展。 4.按劳分配量的评价标准由单一劳动时间尺度向复合尺度变化 发展。 5.国家对按劳分配实施的调控方式也由过去主要运用计划手段向 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规范方向变化发展。
(4)劳动成果直接表现为社会有用的劳动成 果,不存在通过市场承认的问题。
一、马克思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本 质规定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主 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内容作了如下 规定:
1.按劳分配是覆盖全社会唯一的分配方式。
2.分配媒介是不能流通的劳动券。
3.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
二、改革前中国城镇职工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1949—1956 城镇职工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及特点
1956—1965
中国城镇职工的个人收入分配及特点
“文革”期间 企业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二、改革前中国城镇职工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一)1949—1956年城镇职工个人收入分 配形式及特点

按劳分配不是由社会直接实施,并不直接表现为社会劳
动,而是必须通过企业和市场层次来实现。
三、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中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具有下列 共性特征:
(1)经济关系市场化;
(2)企业经济行为自主化;
(3)宏观调控间接化;
(4)经营管理法制化。
三、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个人收入及其特点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
这是一种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重要特征的半 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 配体制的回顾与分析
初级社的收益分配主要由五部分构成:
(1)交纳农业税;
结果:一是出现了师徒同级、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同级的
不正常现象;二是工资水平没提高,而消费品价格却上涨;
同时,有关收入分配制度如技术考核、定额管理、奖励条例
等的废止,劳动工资管理十分混乱;职工一律领取工资,
“吃大锅饭”现象十分盛行。
严重地挫伤了工人的劳
动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三、“平均主义”分配体制的打 破和市场经济分配体制的确立
(2)集体提留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用于扩大 再生产和社员公共福利项目支出;
(3)支付使用社员的土地及其它生产资料如 耕畜、农具等的合理报酬;
(4)偿还向社员筹集的生产投资本金及相应 报酬;(5)其余部分用于支付社员的劳动报 酬。
初级社的个人收入分配具有如下 特点:
第一,其 收入分配具有 半社会主义性 质。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坚持共同富裕基本 指导思想前提下,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作了新的概括。
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党的十八大又首次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为此,需要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 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4.劳动者个人消费品是以实物形式直接分配 。
二、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商品经
济关系中的现实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施按劳分配原则时,与
马克思的设想有较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具体
表现为:

按劳分配不是覆盖全社会的唯一方式,而是以其
为主体兼与其它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的实现要借助货币媒介,是劳动—货币工资
—个人消费品,而不是劳动—劳动券—个人消费品。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 非法收入
实现“两个同步”增长:即“坚持在经济 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 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 高。”
第一节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体制 变迁
➢ 一、改革前中国农村个人收入分配体制的 回顾与分析
互助组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民个人收入来源于农民自己的劳动,没有剥削性; 第二,这种收入还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因为生产资料属 个人私有; 第三,个人收入量较单个农户独自生产经营要多。因为这种 生产组织创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产量一般高 于个体农户; 第四,互助组的劳动成果基本属农民个人所有,除了相互间 补偿换工以外不发生组织内部各农户间的分配问题。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根据
其主要形式有(财产)租金收入、资金(本)收入(利 息、股票、红利等)、技术收入。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以生产要素所有制关系为依据的,不 同要素所有者依据所有权参与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