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合集下载

每日一知识-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每日一知识-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
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的固有弊端所积攒的历史问题.
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

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

最后造成国家的解体。

所以苏联解体的确有“苏共脱离了群众”的因素,但应说明这个因素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认为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意识形态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

这种观点只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任何事物从产生之日起,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自身一直存在肯定和否定两面。

苏共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自身某些弊端的积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特权阶
层、脱离群众……)也日益严重,其中每一种弊端的发展都
足以致命、否定自己。

但如果说“这些弊端是导致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则略嫌简单。

因为同时苏共自身还存在“肯定”的一面。

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苏联仍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并不是某个社会在某个时期存在弊端就一定灭亡,人有重病一定会死。

前俄罗斯联邦部长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

他认为,尽管当时的社会存在导致解体的因素,但同样存在能够消除这些因素、维护国家统一的足够有力的机制。

这里的关键,是看其领导人在制定大政方针时如何发扬成绩、纠正时弊。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修小补,如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开荒,人民怨声载 道。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
式,使得苏联经济每况愈下,到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 呈衰退之势。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 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
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衰退
政治
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纵观苏联领导人,专断独行,对持不同政 见人都加以排挤甚至迫害,以实行专政集权。斯大林 带头实行的个人集权,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这 三制 带有浓厚的君主专制色彩,违背了民主共和原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失败的原因
1402班 第七组 主讲人:席丽丽
前言: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一 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壮大成 一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 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 经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 终轰然倒塌。是什么原因导致 它的失败?下面我们就来一起 探讨这个问题。
资源、生态、坏境出现问题
执政党建设
一、长期以党执政,中央集权形成严重 的职务终身制和干部任命制,权利制衡 被虚无化,造就了脱离群众的官僚阶层 党内腐败愈演愈烈。 二、党内民主缺乏保障,各派长期斗争,阶级 斗争扩大化。 三、苏共作为一个政治机体实际已名存实亡, 它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逐渐脱离群众,违背 党的宗旨。
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才是社会主义 的唯一出路。
谢谢大家!
二、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提出并执行人道、民主的社 会主义,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失败的最主要因素。戈尔巴 乔夫在改革初期依然坚持社会主义,但在不久后偏离了社 会主义方向,把改革的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欲把 社会主义向所谓的人道主义、民主化、公开化等方向改 革。这些做法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理 论纲领,并公开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这种所谓的人道 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和纲领,为搞垮苏共和苏联打开 了大门。

瓦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瓦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瓦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总书记,引领着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他的政治改革被视为瓦解苏联的导火索,为接下来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旨在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面临的严重问题,然而,这些改革不仅未能实现其初衷,反而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本文将探讨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及其对苏联的影响。

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景1. 乌克兰危机1986年,乌克兰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引发了环境和人类灾难,这次事故对乌克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不满情绪。

同时,乌克兰还受到其他社会政治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不仅威胁了苏联统一,还加剧了人民对中央政府的不满。

2. 经济困境苏联经济面临着严重困境,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率低下、物资匮乏、供应不足等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导致经济决策缺乏灵活性和效率,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1. 塞雷布里亚采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引入塞雷布里亚采用,即“新思维”。

这一措施的目的是通过开放和透明的态度,接受国内外的建议和意见,推动政治体制的变革。

2. 开放表达自由戈尔巴乔夫推动新闻媒体自由化,并鼓励公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一措施在短时间内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参与度,使整个国家的政治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果和问题1. 国内腐败问题尽管戈尔巴乔夫推行了一系列的反腐败措施,但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情况,腐败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更加严重。

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2. 民族独立运动戈尔巴乔夫对公民表达自由的鼓励,也激发了苏联各民族独立运动的活跃。

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解体之后,迅速宣布独立并成为独立国家。

四、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失败及苏联的瓦解1. 经济崩溃此时,苏联已丧失其集权制度下的约束力。

解体浪潮迅速扩散,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意识形态和民族问题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从戈尔巴乔夫改革中汲取怎样教训

从戈尔巴乔夫改革中汲取怎样教训

我们从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知道要坚持党领导的地位,任何改革都不能急于求成。

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改革开始后,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当时苏联社会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导致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是解决公民与政权分离的问题,消除经济改革的障碍机制。

但是,在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上,戈尔巴乔夫不切实际地试图恢复列宁所提出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想通过全民选举苏维埃代表来实现公民与政权的结合,实践的结果证明在现代条件下这么做行不通。

这一选举导致了苏联的政治过热和混乱,更使苏共威信丧失,难以控制局面,最后不得不实行总统制。

匆忙推行的总统制仍难以挽回局面,反而促进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最后使苏联倾倒,苏共失去了政权。

高一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答案及解析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勃列日涅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发展军事工业,同美国开展疯狂的军备竞赛,所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C.勃列日涅夫。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

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D项。

A、B两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C项是二者措施的相同点,题干问的是二者失败的原因,故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3.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表明A项内容是错误的。

“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表明CD两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烈日涅夫改革4.1951~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7%,农业为3.0%;1979年与1949年相比,全部工业产值增长了19.3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27.1倍,轻工业增长了9.5倍。

从戈尔巴乔夫民主化思想看其改革失败的原因

从戈尔巴乔夫民主化思想看其改革失败的原因

从戈尔巴乔夫民主化思想看其改革失败的原因
蔡艳辉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4(000)035
【摘要】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思想,其核心是“发展人民自治制度”。

其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列主义民主思想,来源于对苏联历史的反思以及西欧民主社会主义。

这一思想反映了苏联人民要求民主和发展经济的愿望,但由于存在严重缺陷而导致民主化失败。

【总页数】3页(P138-140)
【作者】蔡艳辉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 471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12.56
【相关文献】
1.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初探
2.戈尔巴乔夫苏维埃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
3.苏共民主化改革失败的体制性原因探析——兼论保持党的先进性及其实现路径
4.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探析
5.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再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西方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西方因素

V0 l 。 4 0, No . 5
Se p t e mb e r, 20 13
戈 尔 巴乔 夫 改革 失败 的 西 方 因素
郑 易平 , 聂 圣 平
( 南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人 文学 院位 的 丧 失 和 苏 联 的解 体 标 志 着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的 失 败 。 这 个 失 败 既 有 深 刻 的 内部 因 素 , 又 有 不 能 忽 视 的 外 部 诱 因 。笔 者 认 为 , 以美 国 为 首 的 西 方 同苏 联 的 长 期 对 抗 构 成 了 戈 尔 巴乔 夫 改 革 失 败 的 外部 因 素, 具体表现在 : 西 方 同 苏联 的长 期 对 抗 动 摇 了苏 联 人 民 的 政 治 信 仰 , 使 苏共 的合法 性受到侵蚀 ; 西 方 价 值 观 对 苏 联 的领 导 人 、 知 识 分 子和 广 大 人 民群 众 产 生 了深 刻 的 影 响 , 使 他 们 逐 渐地 从 思 想 上 背 弃 了社 会 主 义 ; 西 方 国 家 对 东 欧 剧 变和 苏联 民族 分 离运 动 的 影 响 , 迫 使 苏 共放 弃 一 党 制 原 则 ; 西 方 国 家 对 苏 联 激 进 改 革 派 的支 持 , 使 得 戈 尔 巴乔 夫 受 制 于 激 进 改革 派 , 间 接 触 发 了“ 8・ 1 9政 变” ; 西 方 对 苏 联 经 济 援 助 的不 力 , 使 戈 尔 巴乔 夫 经 济 改 革 计 划 落 空 关键 词 : 苏联 解 体 ;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 外部诱 因; 西 方 因 素
如 学 者 马 坚就 认 为 恰 恰 是 戈 尔 巴 乔 夫 的 改 革 导 致 了 苏
志 宏 先生 与 麦 德维 杰 持相 似 的观 点 , 他 也 认 为 戈 尔 巴 乔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我将从改革的必要性、失败的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

首先改革必要性即到底需不需要改革?回答是, 需要改革, 尤其是经济改革。

在戈尔巴乔夫上任时苏联国内外都面临着严峻的局势,国内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及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不及十年前的一半,政治上长期以来苏联实行高度集权、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官僚、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权、财富和真理,人民群众被排除在政治决策体系之外,“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徒有虚名。

民族问题上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十月革命之后, 斯大林的自治化计划使苏联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大俄罗斯主义, 再加上历届苏联领导人对民族问题认识不足, 使得民族问题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已积聚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积极推进改革,但是改革未能按照所设想的样子实现,反而成为历史。

改革的悲剧结局是一系列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首先任何历史现象的终极原因都应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去寻找,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民族问题激化原因的考察,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现在看来,戈尔巴乔夫时期民族矛盾之所以如此激化,并导致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未能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而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

经济改革的启动与重心的转移半途而废:联盟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利益调整不辨主次:对商品经济给民族过程带来的消极作用缺乏清醒认识顾此失彼:这些错误方略使得苏联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问题全面爆发,民族问题民主化、公开化和多元化使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民族分离倾向急剧增强,苏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必要性受到巨大挑战。

最终导致了联盟解体这一历史性悲剧。

第二新思维的指导思想是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实行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但只是抽象地、片面地谈论,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脱离了苏联的现实。

第三过分依赖西方的援助, 放弃了独立自主。

为了缓和冷战所带来的国际压力, 处理改革所产生的国内困窘局面, 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改变外交战略思想, 试图运用他所倡导的国际政治新思维来换取西方大国的支持。

国外企业改革失败案例

国外企业改革失败案例

国外企业改革失败案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失败,导致苏联最终走向解体。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在1985年发起了经济改革,主要目的是将苏联经济推进到“向可调节市场经济过渡”,苏联历史上有过许多次改革,戈氏这次规模和深度都是空前的。

可惜,由于戈尔巴乔夫改革路线的错误,使这次经济改革,不仅没有改善经济,反而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危机,越陷越深,直到联盟解体。

就经济改革这个角度来说,其原因概括地说有如下几点: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操之过急,路线错误,破坏了经济改革的必要条件和稳定的环境。

经济管理体制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复杂的内外联系。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从1987年一月全会后,戈尔巴乔夫推行超阶级的民主化、公开性,强调民主化是经济改革成功的动力和保证,而根本忽视经济改革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搞不成。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情况下,苏联全国各派政治势力进行越来越激烈的夺权斗争,国内日益加剧的政治动荡,破坏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同时,民族冲突日益激烈,各共和国间、地区间、企业间经济联系被破坏,有时甚至完全中断。

特别是一些共和国和地方政府割据封锁,割断和搅乱了原有的经济管理体系和经济联系。

各共和国间商品交换占输出总额:俄罗斯为68%,乌克兰为85%,其他大多在90%以上。

旧的体系破坏了,新的体系和联系又未建立。

许多企业的正常生产难以维持。

社会动荡直接妨碍和破坏了经济的正常运转和改革方案的实施。

1989年首次出现工人罢工,由诺里尔斯克煤矿到乌拉尔铝矿,7月又蔓延至库兹涅茨克矿区并席卷全国。

这一罢工造成约8亿卢布损失。

由于煤炭缺乏而影响其他生产的损失,专家估计可能是8亿卢布的4倍。

1989年1月到11月,因罢工损失750万个工作日,和20多亿卢布产品。

罢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又直接危害全国的经济生产。

2.政争、党争、派争使经济问题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在全国开展选举运动之后,民主派以激进改革面貌出现,猛烈批评政府的经济改革为“保守”、“权势”、“官僚”的政策,并向群众做无根据的许诺,以捞取选票。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时间:1985年2、改革背景: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指导思想: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内容:3、改革内容:(1)经济领域: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加速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4、改革的后果:(1)原本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

(2)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3)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 指导思想搞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背离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迈错的关键的第一步。

所谓指导思想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党就要变质,就不再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就能够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排斥和清除错误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

因此,是不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于整个党或党员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

“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推行的一套理论。

同时“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是社会民主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

(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的直接政治原因。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多党制则是完全不适用的。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只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论戈尔巴乔夫的双重角色及其改革的失败

论戈尔巴乔夫的双重角色及其改革的失败

论戈尔巴乔夫的双重角色及其改革的失败3郭 春 生摘 要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改革的发动者,同时又是官僚特权阶层的成员。

他的这种双重角色使他在改革中把追求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置苏联党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同时也使他不可能领导一场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剧变。

关键词 双重角色 官僚特权阶层 苏联剧变作者郭春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 100872)。

1985年3月,在经历了从勃列日涅夫到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老人政治后,年轻的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就高举改革的大旗,从而在苏联掀起了深刻的、同时也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改革。

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要进行这样的改革?难道作为最高领导人的他故意把苏联引向覆亡之路吗?这是长期萦绕在人们心中的疑问。

本文认为,戈尔巴乔夫本属苏联特权阶层的一员,在本质上反对有损自身利益的改革;虽然他发动了改革,但他在改革中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当改革危及党和国家的存亡时,他仍然把自身的利益置于首位。

一早在斯大林时期,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在斯大林周围形成了一个官僚特权集团。

这个集团依托于高度集中的体制,其成员不将自己手中的权力视为人民赋予而视为上级恩赐,他们只对上级负责而忽视人民群众的要求;这个集团拥有许多特殊利益,包括上级赐给的“第二工资”这样非制度化的偶然的“惊喜”,也包括吃营养食堂、低价商店购物、坐高级轿车等逐渐制度化了的利益;最主要的是这个集团的以权谋私行为,他们视权力为特权,时刻准备着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斯大林时期,这个集团中的许多人还和“大清洗”等政治迫害事件有关联。

斯大林执政时期距离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间不长,苏联绝大部分党政干部都满怀着革命理想、充满着革命激情,具有特权思想并以权谋私和享受特权的人很少,这时的官僚特权集团只是围绕在斯大林周围的极少数高级干部,他们凭借着斯大林的信任而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运动史角度:
1、社会主义是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制度、有无比 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苏联工业化中可以看出), 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刚刚诞生,还不完善,需要在实践 中不断改革完善,要防止认识、体制方面僵化。 2、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 的,关键在于是否切合各国实际,根据在于是否有利于 发展生产力。 3、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最终必须要取 代资本主义,但这个过程肯定是漫长复杂、曲折艰难的。 既要有坚定的信念,更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防止急于 求成的“左”倾冒进、又要防止右倾动摇。
五、改革(成功)策略
1、要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 2、要正确认识国情,制定切合国情实际的改革 策略。 3、改革要积极稳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4、要及时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协调和各 阶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5、及时惩治腐败,排除利益集团阻挠。
六、发展战略:
1、要和平发展。 2、要和谐发展(公平正义)人性化。 3、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科教兴国)科技创新。 5、统一发展(国家统一)。 6、社会主义改革是长期的、曲折的、伟大 的,最后胜利是必然的。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及结果
领域 农 业 经 济 工 业 措施
1)、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扩大 自主权 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 收购价格 3)、垦荒运动和种植玉米运动 改革管理体制
结果
1)农业形势有 所好转 2)因冒进思想, 农业再度危机
地方权力扩大; 但企业没有独立 自主的经济地位
1、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
戈尔巴乔夫其人直到前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倾覆时 才最后说出:“我一生的主要事业已经完成。” 原来他的本意就是要改变苏联的社会制度。他在 回忆录中坦率承认,他是从大学时代开始对社会 主义开始怀疑的,并认为:“只有从这个制度的 顶端,才能有效地改革这个制度。”他一生的事 业确实完成了。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 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 社会主义的道路。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1.《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根据材料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

A项表述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C、D项材料都不能体现;故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旧的经济体制的制约B.个人作风急躁C.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D.执政后期趋于保守【答案】A【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他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也有他不顾实际,盲目冒进的个人作风,无论他怎样改革,总的来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从生产关系的深度去改革,这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为A。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要求选出主要原因,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A.改变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系B.改变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C.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D.全方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答案】C【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是在美苏争霸这个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是其特点,所以他改革的重点是工业,但这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实际上,这次政策的调整深化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所以A、D都不对。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戈尔巴乔夫全力以赴地推行改革政策,力图通过改革来振兴苏联,摆脱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形成的社会经济停滞局面。

这些年来,在政治和对外政策领域,都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在经济方面,却事与愿违,经济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改革的结果使经济形势越来越恶化,处于危机状态。

最为突出的问题有:经济增长速度日益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1990年头四个月,国民收入负增长率为1.7%,据估计,全年的负增长率可能达到4%。

不少重要产品减产,石油产量1989年比上年减产1900万吨,煤炭产量同期减产3200万吨,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特别是消费品市场供应缺口越来越大。

目前苏联未能满足的货币购买力为1650亿卢布,这相当于一年商品零售总额的1/4;财政赤字的增长速度和幅度几乎已到了失控状态,并由此导致滥发票子。

1989年财政赤字达到920亿卢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占财政支出的1/5。

国家内债达4000亿卢布。

1989年发行货币180多亿卢布,在价格体制基本上还未改革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苏联已多次出现抢购风,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1989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有4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从而影响广大劳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社会的安定,这又加深经济的困难。

五年来的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每况愈下,比勃列日涅夫停滞时期还糟,经济困难成为当前苏联最大的难题,这是什么原因:,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全7月13日结束的苏共二十八大,对这个问题,从各个角度作了一些分析,共同点是,都肯定走改革道路是正确的,是唯一的选择。

但涉及到五年多来的经济改革,为什么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时,看法就不尽相同了。

我们认为,造成当前苏联经济形势严峻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难以避免的客观因素,但主要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失误造成的。

一、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同时,没有及时调整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而是实行加速战略,这是走错的第一步。

戈尔巴乔夫苏维埃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

戈尔巴乔夫苏维埃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

t ar i go t h r s e t a i e y tm i i e y s ott . n t i p o e s Go b c e r d o c ryn u e p e i n b n t se w t n a v r h r i t d c s h me I h s r c s , r a h v g a ・
戈尔 巴乔夫苏维埃体制改革 失败 的原 因何在
蒲 国 良
(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 系学院 , 北京 10 7 ) 0 8 2
摘要 : 戈尔巴乔 夫的苏维埃体 制改革 , 在极短 的时间 内经历 了从最 高苏维埃体制转 向人 民代表 大会制度 , 进 而引进 总统 制 , 再转 而实行 总统 内阁制的复杂嬗 变。在 这一过程 中 , 尔巴乔夫逐 渐由 完善 苏维埃体 制走 戈 上 了废 弃苏维埃体 制的不归路。政治体制 改革 时机 选择 失 当, 改革 苏维埃体 制态度 轻率 , 蔑视 宪法和 法律 , 搞 垮 苏共 , 全面认 同西方议会 民主制度 , 否定 苏维埃体制 的合理性 , 在政 治斗争 中从 无原则妥协 走 向投 降主义 , 凡此种种 , 都是导致 戈尔巴乔 夫苏维埃 体制改革失败的重要 因素 。
t e S ve y tm , v n o r s c p t lt n s f m h n rn i l d c mp o s n t e p l ia h o i ts se mo i g twa d a i ai im r t e u p cp e o r mie i h oi c l u o o i t
关 键 词 : 尔 巴乔 夫 ; 维 埃 ; 维埃 体 制 ; 治 体 制 改革 ; 戈 苏 苏 政 苏联 剧 变
中图分类号 : 5 3 D0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3)政体改革一一一民主集中制向三权分立转变。 (4)政党制度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政党制度的改革就是从一党制向多党制转变。这是戈推行政治多元化的 必然结果,其实质在于取消苏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推行多党制是戈“根本改造”上层建筑的主要意图之 一。尽管戈在开始声称反对搞多党制,但随着他的“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的推行,苏社会 上的非正式组织日益增多,具有反对派性质的政党、团体也相继出现。他们越来越明确地提出多党制要求, 并采取各种方式向苏共施加压力。这时戈来了个顺水推舟,顺乎“民意”地把多党制引入苏联政治制度。 (5)国家体制的改革。国家体制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其实质是由单一制的国 家体制向主权国家联盟过渡。这是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以及整个上层建 筑“根本改造”所导致的必然后果。 戈尔巴乔夫国家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各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在条约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不同联系形 式的联邦制,即苏维埃联邦的“多样化统一”,而不是原先的、实际上是中央集权制的“单一模式”。各 加盟共和国“为了共同目标自愿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交给联邦”;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可以“自由选择”自己 的生活方式、共和国体制和国旗、国徽:而且有权按宪法程序“自决直至退出苏联”。 戈尔巴乔夫的国家体制改革是在民族独立浪潮不可遏制、联盟业己解体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无可奈 何的措施,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和效果。许多改革措施遭到了地方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的坚决抵制,还 没有来得及实施苏联就彻底解体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其基本线索是:先改造思想,随后根本改造上层建筑,然后在此基础 上彻底改造经济基础,实现“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和“改变制度”的目的。这样一条改革道路,是戈 尔巴乔夫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革命性的改革”,依次递进的路向,颇类似于无 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但方向却截然相反。

戈尔巴乔夫改革各种问题整理

戈尔巴乔夫改革各种问题整理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意义)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经济:苏联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步入经济长期衰退的困境。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依靠对资源的无限掠夺和限制消费取得的高增长率,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大,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

政治:长期以来苏联实行高度集权、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官僚、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权、财富和真理,人民群众被排除在政治决策体系之外,“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徒有虚名。

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为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创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领导人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贻误了发展和改革时机,国内问题堆积如山;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是苏共提倡“革新了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动因;各种改革均未得到人民的认可: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

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

随后,赫鲁晓夫、布里兹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族际危机:沙皇俄国是靠侵略扩张起家的,这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民族发展极不平衡,很多民族还处在部落阶段,民族问题长期以来非常尖锐。

对少数民族实行了残酷的种族清洗和种族迁移。

国际危机: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国际处境十分孤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出于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事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1981年里根上台后,一改原先美国的收缩战略,处处以强硬态度回击苏联的扩张,并且宣称进行“星球大战”计划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军备竞赛高潮。

而此时内外交困的苏联,再也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缩;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和理论革新(东欧国家的改革浪潮和中国的改革势头),作为世界第一号社会主义国家,其领导人上台伊始准备在改革和理论方面有所创新,以示第一大党的风范;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进步迫使苏联改变思维,跟上人类时代的步伐,戈尔巴乔夫作为新上任的领导人执政的需要。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摘要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的实质,在于执行了一条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路线。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而是苏联剧变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苏联剧变最重要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关键词苏联剧变;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继续提出改革的问题。

随后召开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启动了改革。

改革逐渐成为苏联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主题。

这一过程持续到苏联解体。

期间,戈尔巴乔夫言必称改革。

《改革与新思维》、《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变革》以及《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等著作与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改革与“新思维”理论形成。

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剧变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的看法至今仍不尽一致,有必要作些探讨。

一、戈尔巴乔夫对改革对象与目标的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按其逻辑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即要回答为什么要改的问题;二是改革的对象与方向,即改什么以及以什么为目标的问题;三是如何改,即要改革的方法、步骤、措施等。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其中改什么是关键,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主要在于此。

在1987年11月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尔巴乔夫系统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他认为,改革不是个别人或一批人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迫切的需要。

它产生于对革新和加速发展的客观必要性的认识,产生于对苏联社会的深刻了解。

因为国内日益复杂的局势“包藏着发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威胁”,这一局势“使改革成为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试析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试析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试析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摘要]目前,我国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已迫在眉睫,但连今仍无成功范例和成熟经验可资借鉴。

回顾现代民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反思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将有助于我们早日营造出实现现代民主制度的必备条件,进而全面、深入、有序地展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制度建设。

[关键词]现代民主;必备条件;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社会主义改革,是由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的全面转型。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并已取得举世公认成就,而稍后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虽有所进展,但大多徘徊于局部和表层,以致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并造成诸多社会难题。

目前,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确已迫在眉睫。

然而遗憾的是,人们至今既无成功范例,更无成熟经验可资借鉴。

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虽有过全面转型的改革实践,但最终都以全盘演变为资本主义的失败结局而告终。

这些社会主义政权的变性,包括其中不少国家与此相伴而生的民族和国家分裂,固然有着十分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但都直接导源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失误,却是不争的事实和带有共性的特征。

因此,目前我们很有必要在科学认识现代民主制度起源与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个案——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研究,并从中认真汲取教益,以便早日在我国造就实现现代民主制度的必备条件,进而全面、深入、有序地展开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制度建设,并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保证社会繁荣稳定。

一、现代民主制度的起源与历史沿革(一)现代民主制度的起源与历史沿革民主制度起源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直接民主制度和古罗马的古典共和。

“民主”一词起源于古希腊,作为一种制度则兴于公元前5世纪。

到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在东扩中与希腊文化开始接触。

古罗马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并发展起来一种不同于雅典城邦的政治体制——古典共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991年年底,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

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脱离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戈尔巴乔夫本人在1990年引入的总统一职并当任了苏联总统。

1991年12月25日独联体成立后,他宣布离职,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领导人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误中和各种外界原因下解体。

苏联的基础设施、工业基础比较雄厚,资源丰富,人民的文化素质很高,但眼看着解体了,搞成今天这个样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历史因素;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新思维的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过分依赖西方的援助,放弃了独立自主;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问题在错误政策的诱引下全面爆发;戈尔巴乔夫个人妥协动摇、优柔寡断的决策风格。

这些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历史因素苏联的历史遗产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这份遗产主要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其特点是: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排斥商品关系和市场机制,经济结构畸形,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在政治上,形成了一党专政、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政治局面,最高领导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个人崇拜风气盛行。

这种状况无论是赫鲁晓夫时代,还是勃列日涅夫专政,又或者是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都是如此。

虽然他们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所谓的改革,但都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只是在其内部的小修小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正如曾担任过苏联人民代表、苏共中央委员的麦德维杰夫所说的那样:1985年之前,还没有一位国家或党的领导人真正卓有成效地进行过改革,苏联国内的弊病被耽搁得太久了。

的确,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矛盾上:一是过“左”的路线及高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健康快速发展生产力、发扬民主自由的矛盾;二是党政特权阶层同广大劳动群众的矛盾;三是大俄罗斯主义同其他各族人民的矛盾。

所有这些被积累下来的矛盾,都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可以说是积重难返。

苏联的改革只有摒弃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戈尔巴乔夫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到这一点,如其制定的经济改革方案就是从体制改革入手的。

但戈尔巴乔夫不清楚应该怎样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应该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上没有坚持,在不应坚持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方面却仍然坚持,在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下,导致改革彻底失败的结局。

因此,笔者不同意那种说法,即说戈尔巴乔夫主观上就是要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埋葬苏联。

其次。

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4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戈尔巴乔夫立即提出“加速战略” ,次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将其系统化和具体化。

该战略的目标是:到20世纪末的15年内,使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劳动生产率增长 1.3~1.5倍,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加1倍。

该战略将经济增长点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上,使苏联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得到调整,反而加重。

据有关资料记载,1987年,苏联重工业比重已由1985年的74.8%上升到75.1%,甚至超过了战时1945年74.9%的最高水平。

这导致苏联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与以前一样严重失调,从而违背了国民经济各部类按比例按调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的经济规律。

事实证明,该战略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空想之谈 ,犯了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错误,忽视了苏联当时的具体国情。

由于苏联受几十年僵化体制的束缚,经济方面尤其是农业和轻工业非常落后,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都难以保证,何谈经济加速发展,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加速赶超战略理论,简直是天方夜谭。

1987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这一方案提出了根本改革的方针,即突破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消除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在“计划与市场”国家与企业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等一系列重要经济体制方面作出规定。

但遗憾的是,这一改革方案受到重重阻力,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实施。

经济改革进行了3年,没有取得成效,戈尔巴乔夫将其归罪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阻碍,于是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结果导致政局动荡,经济改革中断。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突破口没有选择好。

他选择了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机械工业,而没有选择投资同期短、见效快的农业。

在苏联历史上,农业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多数时期没有解决好,可以说,成也农业,败也农业。

而戈尔巴乔夫本人又具有领导农业工作的经验与成就,本应扬长避短,但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抓住关键的农业问题,即首先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仍然还是在重工业里做文章,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窠臼。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违背了稳步发展、适时推进、配套适应的客观规律,走了一条激进的改革路线。

在改革的后期,他为了扭转不利局势,不断提出新方案,可谓三天一个计划,五天一个纲领 ,试图用500天的时间全面实现向市场经济过渡。

在他执政的最后一年里,由于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影响和领导层之间指导思想上的分歧,在制定经济改革方案时充满了斗争,以致不能集中统一思想,从而迟迟未能确定改革方案,也就更谈不上实施了。

经济改革失败,使苏联在1988年下半年,全国发生了一场经久不息的抢购风,日常生活用品极度缺乏,市场供应出现短缺。

在1990年上半年,政府还能保证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市场供应,但在这之后,这两个城市的供应也不能保证了。

商品短缺、通货膨胀使苏联人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排队购物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排队也买不到东西。

苏联的国民经济从1989年起开始负增长,1990年比1989年下降4%,1991年比1990年又下降5%。

恶化的经济形势和直线下降的生活水平,使苏联人民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抱希望,对苏联共产党不抱幻想。

再有。

“新思维”的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成长在斯大林时期,恐怖的大清洗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剥夺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也让他形成阴暗的记忆,他眼见其亲友在剥夺富农期间被契卡镇压。

关于这一点他后来与其政治顾问斯拉文的谈话中作了专门评述。

他认为,20世纪最主要的教训是:应当对人的生命采取另一种态度,也就是说,要人道地对待生命,看到生命的目的本身;另一个教训是,要通过民主机制和公开性来真正地实现民主。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教训和世界观的影响下,戈尔巴乔夫才形成了“新思维”的理论。

1987年他正式出版了。

改革与新思维,1988年在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又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新思维,其核心思想就是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将其作为苏联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实行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

为什么看似正确的理论,在指导苏联改革时却导致改革失败了呢?原因在于,它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脱离了苏联的现实。

首先,看看“民主化”。

“民主化”本身并没有错。

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但戈尔巴乔夫抽象地、片面地谈论民主化 ,脱离了当时苏联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以致陷入民主化“万能论”的空想。

其次,“公开性”。

戈尔巴乔夫提出苏联历史中不应有空白点和被遗忘的名字 ,倡导说真话,强调不存在“不受批评的禁区” ,并公开号召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思和甄别。

苏联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冤假错案,需要反思的历史教训也非常多。

但在改革初期,在社会形势不稳、人们思想非常混乱的情况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应该有领导、有步骤、可控制地进行,方能保持政权和社会的稳定。

但戈尔巴乔夫片面地强调公开性,放纵反共势力对苏共的诋毁,使全社会陷入了纠缠历史旧账、清算苏共历史罪责中,给人们的思想造成极大的混乱。

尤其是1990年6月!苏联报刊和其他大众新闻媒介法颁布后,禁止新闻检查,取消出版物注册登记制度。

一时间全苏报刊、通报数千种,攻击、诋毁十月革命和列宁的文章比比皆是,丑化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漫画满天飞,党的形象一落千丈。

最后,多元化。

多元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指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取消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个是政治上实行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

多党制的推行使原来处于地下状态的非正式组织和持不同政见者从非法走向公开,反共反苏的势力借机大发展,而苏共失去宪法保障,执政地位岌岌可危。

历史事实证明,戈尔巴乔夫用这种抽象的人道主义来建立理想的社会主义,不但没有扭转局面反而把社会主义搞垮了。

他所宣扬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实质上是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对于苏联来说,意识形态就是它的心脏,当对这个伟大的意识形态的信任程度减弱之后,那么苏联大厦中的党政骨干结构必然要倒塌。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触及了“它的心脏” ,而且背弃了科学社会主义。

这样,改革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过分依赖西方的援助,放弃独立自主为了缓和“冷战”所带来的国际压力,处理改革所产生的国内困窘局面,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改变外交战略思想,试图运用他所倡导的“国际政治新思维”来换取西方大国的支持。

不仅在经济上,甚至在政治上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戈尔巴乔夫都要看西方“脸色”行事,反复掂量西方的反应。

甚至为了讨好西方,不惜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让步,以致对西方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被西方牵着鼻子走。

1987年,戈尔巴乔夫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晤之后两天里,曾在小范围内说:没有欧洲,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解决,这是很明显的。

甚至在内部事务中,我们也需要欧洲,为的是进行改革。

至于在对外政策中,欧洲更是无人可替代的,我们不能没有西欧这样的伙伴。

1991年,戈尔巴乔夫请美国经济学家为苏联经济改革制订方案,并将此方案呈交给西方国家领袖审定,试图得到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援助与支持。

但得到老布什的回复却是这是一封幻想一般的书信,美国对这封信的一些内容有不同看法。

戈尔巴乔夫满怀希望地带着由美国经济学家制定的改革方案参加于1991年夏在伦敦召开的西方首脑会议,祈求西方国家能给苏联以援助,但遭到西方的拒绝。

由此不难看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将基点放在本国,而是过分依赖西方国家,犯了战略上的错误。

可想而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西方,是不可能帮助自己的敌人走上富强道路的,即使答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也是以非常苛刻的政治条件为前提的。

正如老布什在给巴尔戈乔夫的回信中声明:苏联的市场改革只能依靠自身的资源,而不是依靠西方的援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