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哲学(张汝伦)

合集下载

张汝伦_十大思想家

张汝伦_十大思想家

十大思想家(上)2010-11-26 22:45:50| 分类:学习|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廖广翏《十大思想家(上)》引用廖广翏的十大思想家(上)十大思想家张汝伦主编目录绪论弗洛伊德杜威马克斯·韦伯胡塞尔罗森茨维格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萨特汉娜·阿伦特福柯绪论这本书中写的,是二十世纪10位西方思想家。

虽然这个世纪的确是英国思想家伯林听讲的“西方历史土最可怕的一个世纪”,但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它也是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期之一。

在这个世纪,近代以来形成的种种思想、信念和制度,甚至西方文明本身,都受到了严重的怀疑和挑战。

正因为如此,本世纪西方思想界大师辈出,群星璀璨,以前的世纪很少能与之相比。

我们这本书里所介绍的一些思想家,如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韦伯等人,即使放在全部西方思想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中,都将占有重要的篇章。

虽然在这本小书中只简略地介绍了10位.思想家,但读者也由此可以对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最重要的方面有所了解。

如上所述,二十世纪的西方思想,是对整个西方文明,尤其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批判性反思。

要了解二十世纪的西方思想,首先要对前此的西方思想,尤其是近代西方思想的一般特点有所了解。

近代西方思想文化,是从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明两个源头发展而来。

古希腊思想中虽然也有神秘主义和怀疑论的因素,但主流却是刚健清明的乐观的理性精神。

希腊人相信,外在世界有一种逻辑或数学的秩序,人心可以把握这种秩序;人们可以用概念的语言将它几乎精确地表达出来。

用抽象概念思维是希腊人的一大特点和一大贡献,西方理性主义正起源于此,而西方科学也有赖于此。

希腊人认为,科学就始于在事物中假设理性的秩序。

但是,过分重视概念思维却使希腊人不太重视感性世界。

亚里士多德把人叫作“理性的动物”,这个思想长期支配着西方人对自己的认识,直到这个世纪才发生根本的动摇。

基督教是从犹太宗教思想发展而来。

犹太教从不否认宇宙秩序,虽然它是由上帝来保证的。

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

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张汝伦我们的同志在研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倾向,即把马克思主义从整个的西方哲学史中机械的抽离出来,然后,专门加以研究,对西方哲学中一以贯之的问题视而不见。

然而,须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是从近代西方社会、从整个西方哲学史中发展出来的,没有这样的视野,抽象的、个别的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对的,也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脱离社会现实和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仅局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维度,而且截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哲学方向。

张汝伦先生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向同志们推荐,其意义就在于,他不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哲学方向,同时更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根本不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了一个更大的背景之中,从而开启了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

黑格尔说:“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他的时代。

”哲学的问题,其实是时代的问题;时代的问题也必然反映到哲学之中。

张先生这篇文章,以“哲学的终结”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马克思、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罗蒂的关于哲学终结的思考来做对比,凸显出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与其他人的根本不同,这一点很值得注意。

马克思之所以和其他人的思考有所不同,乃是因为马克思将哲学看做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现存的社会意识”,而这个社会意识背后其实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批判一个时代的哲学,应该将这个时代的哲学同这个时代的现实一起批判,从理论上批判的同时,更应该通过实践,对整个时代的现实进行彻底的批判性的改造。

这恰恰是马克思能够超越其他哲学家、能够超越哲学的理论形态的根本之点。

反过来说,我们今天研习马克思主义,显然不能脱离时代空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哲学,更是哲学在现实中的实践,是解放哲学,“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哲学,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克服“任何学院式的玄谈或机械僵硬的比附”、克服“无视现实问题,只会凿空蹈虚”的错误倾向。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张汝伦)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张汝伦)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于漪教育思想管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汝伦一我国优秀的教师有不少,既是优秀教师又堪称教育家者则凤毛麟角。

盖教育家者,不仅要有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的经验,更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教育哲学,并且能够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贯彻到他(她)所从事的一切教育工作中,并且形成系统的思想。

于漪就是难得的这样的优秀教师兼教育家。

*于漪长期从事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以其忘我的敬业精神、高超的教学艺术、对学生充满爱心、无微不至的关心教导,征服了无数的同行和学生,她在我国教育领域和一般社会公众心目中享有的崇高声誉,有口皆碑。

有关她的教学故事,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传奇。

但是,优秀教师常有,教育家不常有。

教育家不仅仅要能不断改革教育实践和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材用人,科学管理,人性治校,更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没有这些,充其量只是一个合格的教育管理者,而称不上教育家。

王国维在清季曾慨叹:“以中国之大,当事及学者之众,教育之事之亟,而无一人深究教育学理及教育行政者,是可异也!”1在他看来,教育是要有学* 本文是学术论文,按照学术论文的惯例,人名后一般不加尊称,因此本文对于漪先生直呼其名,并非不敬。

1王国维:《教育小言十二则》,《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璩鑫圭童富勇编,上海教育出版理引导和支撑的。

民国时曾出过一些伟大的教育家,如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陈鹤琴、梅贻琦等,他们都不但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也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但随着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导思想,有自己教育理念的人越来越少。

在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中,有自己教育理念的人就更少了。

以致于“名师”的标准就是教出的学生能考高分。

于漪是当今难得有自己教育理念的教育家。

这四十年来,教育界本身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基本只有一个哲学,就是实用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就业做准备,就那么简单。

艺术史论研究中的艺术与哲学解读艺术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意义探索

艺术史论研究中的艺术与哲学解读艺术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意义探索

艺术史论研究中的艺术与哲学解读艺术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意义探索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用创作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媒介,同时也是艺术史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对象。

在艺术史论研究中,艺术与哲学相互交织,艺术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意义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艺术史论研究中的艺术与哲学解读,以及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意义。

艺术史论研究中,艺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

有人认为艺术是哲学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而有人则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哲学。

无论如何,艺术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探索人类思想和存在的意义。

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中。

艺术家常常通过艺术作品来探索人类的存在、生命的意义、道德观念等哲学议题。

例如,荷兰画家梵高的《星夜》中,他通过表现具有超乎现实感的星空,传达了他对于存在的力量和宇宙的奥秘的思考。

同样,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通过女性的微笑和眼神的流动,传递了对于美、人性和幸福的哲学思考。

另一方面,艺术史论研究中的艺术与哲学解读可以深入挖掘艺术作品中的哲学内涵。

艺术史学家和哲学家通过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揭示其中隐藏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意义。

例如,德国哲学家尼采对于古希腊悲剧的研究,揭示了其对于人生与命运的思考和存在的意义。

同时,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则借助对茫茫人海中个体的审视,从而哲学地解读了佛朗西斯·培根的绘画作品中的人生意义。

艺术与哲学的结合丰富了艺术史论研究的内涵,也为人们带来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意义不仅仅为艺术家和学者所关注,也深深触动着观众和鉴赏者的内心。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精神的沟通媒介,能够引发人们对于自身存在的质疑与思考,从而达到对于人生哲学的诘问与探索。

总结起来,在艺术史论研究中,艺术与哲学解读艺术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意义探索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过程。

艺术作品本身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绘画、音乐、文学等不同形式的创作,在视觉、听觉和文字上展现出哲学的思考;而艺术史学家和哲学家则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和解读,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哲学内涵和人生意义。

现代德国哲学的意义_现代德国哲学_序

现代德国哲学的意义_现代德国哲学_序

收稿日期:2007-10-08作者简介:张汝伦,男,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代德国哲学的意义———《现代德国哲学》序张汝伦[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关键词:现代;德国哲学;哲学史;时代问题;理论和实践摘 要:现代德国哲学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分析哲学还是现代法国哲学,如果没有现代德国哲学的影响,肯定不会是现在这副面相。

现代德国哲学之所以取得了堪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媲美的成就,是因为它深刻地思考和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

并且,大部分现代德国哲学家不仅把他们的工作理解为理论,也理解为行动。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8)02-0010-07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部完整的现代德国哲学史,它不但没有写新康德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也没有写罗森茨维格和哈特曼,更不用说西美尔、韦伯或普莱斯纳和盖伦等,当然也没有德国的分析哲学家和埃尔朗根学派。

从时间上讲,它基本上没有涉及20世纪最后四分之一的德国哲学。

之所以如此,原因颇多,不说也罢。

唯一可以告诉读者的是,新康德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被安排在这套书的其他卷中,由别人去写了。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因为很少有面面俱到的哲学史。

美国学者朱利安・罗伯茨写的《反思的逻辑———20世纪德语哲学》一书就只写了弗雷格、维特根斯坦、胡塞尔、哈贝马斯和埃尔朗根学派,没有海德格尔,遑论其他。

[1]相比之下,这部现代德国哲学史涉及面要更广一些,它论述了狄尔泰、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雅斯贝斯、伽德默尔以及施密特、施特劳斯和阿伦特三位政治哲学家的思想。

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基本能勾勒出现代德国哲学的一些主要面貌。

与德国古典哲学相比,现代德国哲学似乎还缺乏像康德和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巨匠,但也出现了众多足以彪炳哲学史的人物。

可以肯定的是,这部著作所论述的现代德国哲学家,基本上都将在西方哲学史乃至人类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海德格尔则肯定将在哲学史上享有与康德和黑格尔同样崇高的地位。

《二倍距离》试解

《二倍距离》试解

《 二倍距离》 也做一些哲学思考 。谨 以此讨教于方家。
①< 实用人类学> 正文第 4 , 页 重庆出版社 18 年版 97 ②罗素< 哲学 问题> 第二章< 物质 的存在> ③< 世界必 读短篇小说一 百篇 > 38 , 第 9 页 华夏 出版 社 18 年版 98 ④张汝伦‘ 艺术 中的哲 学》 文汇报 网 一本报专 副刊 ,
死再到生 ( 死)这 已经是生死之间的二倍距离 了。 不 , 诗 的第二节“ 一棵树与一棵树间的一个早晨 ” 讲的 是特定空间关系 中的时间 ,一个早晨间 的一棵树与一 “ 棵树间 的一个早晨与一个 早晨 间”讲的是特定时间中 , 的空间关系 中又有 时间关系 。暗喻有 了O6 0 — 5
( 作者为广 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
l 5

测试作文 中特别要求考生就林亨泰 的这首诗写一篇短 评 , 图以此作 为录取特 别有思辨 能力和创见 的学 生 试 的一个参数 , 可以理解 的。 是 其实 , 参考 人们 对一些 “ 超越 言语和 理智” 的禅语
( 阿部正雄 ) 的解读 , 林亨 泰的这首 诗 中和文字 游戏 的 形式纠缠在一起 的意味 , 也不 是不可 以参悟 的。 下面我们先从言语 的层面来解读诗的意思。 先来看看诗 的第一节 。这一节的第一 、 二诗句“ 你 的诞生/ 诞生 的你 的死” 如果抓住 中心词 , , 硬译 出来 就 是 : 的死是你 的诞 生带 来的 。即你 的诞生 同时也 就 你 是你的死亡。这里讲的是生和死之间几乎可以忽略 的 距离 , 从哲学 的角度看 , 就是生死的同一性 。第 三、 四、 五、 六诗句 “ 已经不死的你/ 的诞生 已经诞/ 生的你 的死
《 二倍距 离》 解 试
江 业 国
惟 有深 思才能使我们知道什 么是我们真正可 以相 信 的 。 罗 素

理解:历史性和语言性——哲学释义学简述

理解:历史性和语言性——哲学释义学简述

理解:历史性和语言性——哲学释义学简述
张汝伦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4(000)006
【摘要】<正> 释义学,又有人译为解释学、诠释学或阐释学。

它可宽泛地定义为研究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近年来,释义学已成了西方社会科
学哲学、艺术和语言哲学及文学批评中的一个中心课题。

它无论在方法上或在内容上都吸取了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研究成果,反映了各门学科之间互相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趋势。

从古希腊人对荷马和其他诗人作出解释开始,欧洲的古典学者
就有诠释古代文献的传统。

到了中世纪后期,又形成了有关圣经经文和法律条文解
释的“阐释学”和考证古代典籍的文献学。

但首先把
【总页数】5页(P37-40,57)
【作者】张汝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理解的历史性:问题与出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研究 [J], 魏强
2.“理解”与存在——对伽达默尔释义学“理解”的理解 [J], 唐忠伟
3.从现代哲学释义学角度来看钢琴作品的理解问题 [J], 迟冰
4.理解与实践──对现代西方哲学释义学的几点剖析 [J], 郭安;
5.哲学释义学的发展——利科的哲学释义学 [J], 张汝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潜往复融会贯通

沉潜往复融会贯通

沉潜往复融会贯通张汝伦教授的新著《中西哲学十五章》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值得欢迎的大好事。

作为西方哲学,特别是欧陆哲学的著名研究者,张汝伦教授的名字早就为大家所熟知了。

他不仅专业著作等身,而且经常就社会文化问题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他的见解鞭辟入里,他的风格特立独拔。

可以说,张汝伦教授是改革开放以来备受关注的,既具学院色彩,又常怀社会切的知识人。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张汝伦教授的研究和思考并不以西方哲学为藩篱。

尤其是十年来,他更是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史领域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发表这方面的论著,并且以久被公认的西方哲学专家的身份负责复旦大学的中国哲学研究机构。

相当一部分的努力和创获都在《中西哲学十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比如重写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的理性主义、海德格尔哲学的起源问题、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黑格尔和他的《历史哲学》、我国的人文精神、中国哲学的自主和自觉、西方学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孔子的《论语》和朱熹的释义学等等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都由张汝伦教授凭借着深厚的学养加以独到的关照。

作为一个兼具特有的敏锐和深厚的学养的哲,张汝伦教授在细致梳理了哲学与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关系的同时,也以华彩之笔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环顾当下的学术界、出版界,类似的书名、题目多矣。

然而,多数不是流于中西比附、妄加格义的陋俗,就是陷入源流清、驳杂混论的境地。

但是,《中西哲学十五章》却称得上气韵流通、了无滞碍。

这固然是由于作者张汝伦教授既在方哲学的领域里含泳日久,又对中国文化传统素有探究,对中西诸家的理论脉络、思路取向、问题结都有可靠的研究和把握。

只有这样的沉潜往复,才能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

《中西哲学十五章》也正因此而中西逢源,纵横恣肆,新见迭出,引人入胜。

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论中国哲学的特质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由于中国传统中本无“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日本哲学家西周对philosophy一词的翻译而由我们加以引进,所以现代中国哲学家始终有对中国哲学身份的焦虑。

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正是这种焦虑新的又一次体现。

在一般人看来,中西哲学的区别显而易见,根本不需特意加以区分。

其实不然。

由于中国人是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对古代中国哲学开始研究的,自然而然会比照西方哲学的样子来理解和重塑中国哲学。

明明知道中西哲学有重大的不同,中国哲学不是西方哲学,可是在实际研究时却往往不自觉地以西方哲学的问题、形态、范畴和概念来论述和要求中国哲学,结果是邯郸学步,失其故步。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因为西方哲学以本体论(ontology,应译为“存在论”)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我们也要在中国哲学中找出本体论,却不知将ontology理解为“本体论”本身已经错了。

Ontology是对“存在”的研究,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因此,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可能有存在论。

但由于首先将ontology误解为“本体论”,因而以为既然宋儒那里已经有了“本体”概念,中国哲学当然有本体论。

殊不知传统中国哲学的“本体”概念与西方哲学的存在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

再比如人们在谈论中国传统哲学时开口“主体”,闭口“主体性”,甚至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就是主体性。

例如,牟宗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中就说,中国哲学的特质“用一句最具概括性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哲学特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

”1劳思光认为哲学或归于主体性,或归于客体性。

“中国哲学传统中,诚然有宇宙论,形上学等等,但儒学及中国佛学的基本旨趣,都在‘主体性’上,而不在‘客体性’上。

”2这种对中国哲学特质的认定是成问题的。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页四。

“主体性”(subjectivity)并不像那些先生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哲学的普遍原则;而是一个非常西方的概念。

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学习评价示例: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3拓展资源3哲学的批判让我们始终保持反思意识

G01高中语文一年级单元学习评价示例: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3拓展资源3哲学的批判让我们始终保持反思意识

哲学的批判让我们始终保持反思意识作者:谢怡华来源:文汇报张汝伦:哲学在超越科学的知性思维和常识中追求“常道”3月22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文汇报社联合主办、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协办的“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演讲季第三期举行。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汝伦作了《哲学的意义和批判的价值》的演讲。

听众、进华中学教师潘婷婷提问的同时,向张汝伦赠送徐悲鸿的双马图,感谢哲学季起到的“老马识途”之效。

现场提问踊跃,之后的文汇讲堂公众微信也收到高质量的20多个问题并获嘉宾电话回答(优秀提问者获得话剧票和莫奈画展票),将哲学的批判和学习风气延续到了讲座之后和实际生活工作中。

何谓哲学的意义一谈到哲学,“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会冒出来。

毋庸讳言,哲学在今天的确遭到严重的轻视和忽视,这和“哲学无用”的潜在想法有关。

因为在这个时代,似乎没用的东西就没有价值。

我常碰到这样的尴尬局面:旁系的学生听了哲学课要转系,他们的高天分足以让他们免试录取为哲学系研究生,但最后往往因为父母坚决不同意而告吹。

父母的理由是学哲学找不到工作。

但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会维护哲学。

无用乃为大用,哲学给人提供智慧。

但这个回答也十分无力,人们会反问:什么叫智慧?难道像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没智慧吗?难道科学家没有智慧吗?难道上了福布斯排行榜前十位、前百位的人没智慧吗?因此维护哲学的人首先要给智慧下定义,然后才能够维护哲学。

如果要问哲学有什么用?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哲学没有用。

尽管哲学无用,但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哲学系,而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人类视为文明达到最高阶段的标志,是人之为人的标志,这是为什么?“什么是哲学”最好转换为“哲学之意义”,给哲学下定义本身就是哲学活动,不同的哲学家会有不同的定义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答“什么是哲学”。

各类教科书上的定义让人既明白又糊涂,因为往往大而无当。

比如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为什么同一个时代会有非常不同的哲学家,他们谁代表时代精神?唯名论和实在论哲学家,不管谁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能否认他们都是哲学家,至今还有影响;还有说“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难道其他学问就不能使人聪明?其实,哲学是很难定义的,一百个哲学家就有一百个哲学的定义。

张汝伦 从黑格尔的康德批判看黑格尔哲学(上)

张汝伦  从黑格尔的康德批判看黑格尔哲学(上)

张汝伦从黑格尔的康德批判看黑格尔哲学(上)从黑格尔的康德批判看黑格尔哲学文/张汝伦作者简介:张汝伦,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极好的入手处。

黑格尔通过对康德哲学广泛而深入的批判,彰显了他自己哲学最主要的特征和贡献。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目标是批判康德哲学的主观主义二元论,因为这种二元论反映了现代世界和人的种种严重分裂。

黑格尔把康德哲学称为“主观观念论”,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绝对观念论”;“绝对观念论”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克服现代性造成的种种二元分裂。

另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积极动力;他一直为人诟病的形而上学及其各个核心概念,只有在此背景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哲学是批判的事业,哲学是在批判中发展的。

在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往往通过对前辈或同时代哲学家的批判来确定自己的哲学立场和态度: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批判、费希特对康德的批判、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批判,都可如是观之;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亦然。

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指出的:“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能帮助我们理解黑格尔,他的整个哲学明显表明了他对其青年时代这位最重要德国哲学家的吸收。

甚至在我们认识黑格尔如何处理种种特殊问题之前,我们都能看到,他对自己与康德关系的定位,将是他整个哲学规划的一个索引”①。

正因为如此,在国际学界,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有关文献指不胜屈,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

②研究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一般存在两种不同的目的:一种是要为康德辩护;另一种则是要通过对此主题的研究,说明黑格尔哲学的立场。

③持前一种目的的人主要认为,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根本就没有遵循康德哲学本身的理路,没有证明康德哲学的前提是不完善的,或者没有证明从其哲学前提中不能有效地得出他所欲表述的结论。

尤其是黑格尔没有检验康德何以给予自己哲学主观主义特征的理由,因而既不能表明康德主观主义的考虑是无效的,也没有表明他自己的观点何以能超越康德。

艺术中的哲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艺术中的哲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艺术当然不是哲学,而且在一般人看来艺术应该是哲学的反面。

但艺术和哲学有一个不应忽略的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不能吃不能穿,即没有功利的效用,可人类就产生了它们,而且文明程度越高,它们的地位也就越高。

这是为什么?原因无它,就是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

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就会追问宇宙和人生的意义,艺术、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追索这类问题的途径。

所以,艺术和宗教与哲学一样,是真理的负荷者。

一旦艺术开始拒绝思想和真理,它就开始在拒绝自己了。

即使不把艺术视为赚钱的生意,但完全不知艺术需要哲学和思想,而以为艺术就是技巧操练的问题,艺术还是一样会衰退和死亡。

一、没有思想,就不可能有艺术如果钱能产生艺术,钱越多艺术就越好,那么现代应该产生前无古人的伟大艺术和艺术家;事实却刚好相反。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尤其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艺术和哲学是两回事,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艺术诉诸感情,哲学诉诸理智。

艺术表现方式比较具体,哲学则很抽象。

艺术用形象来说话,而哲学是用命题来说话。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在西方,人们却并不这样认为。

哲学家不但认为艺术中有哲学,而且当代西方哲学家还认为恰恰是艺术能补哲学的不足,哲学只有借助艺术才能把有些复杂的问题说清楚;而艺术家也并不排斥哲学,相反,许多艺术家以自己的作品有哲学而骄傲。

甚至认为哲学家失职的地方现在该由艺术家来填补。

但当前中国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似乎很少有人这样想。

有人曾经这样比较中国和法国的小说家,说中国的小说家都是讲故事人,而法国的小说家都是哲学家。

可是,没有哲学就连故事也讲不好。

现在从事影视生产的人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好剧本,为什么没有好剧本?我们影视作品讲的故事都把观众当没脑子的人,而观众也在问自己:这些东西是不是出于没脑子人之手。

韩剧之所以在中国所向披靡,就因为它起码故事说得好,让人哪怕不睡觉也要看下去。

故事怎样才算说得好?人们可能会说:曲折感人,也就是要有戏剧性。

有戏剧性还不算,还要入情入理。

创新之母:哲学的基本精神-张汝伦

创新之母:哲学的基本精神-张汝伦

创新之母:哲学的基本精神我讲创新这个问题,因为它现在对我们国家、对我们个人都非常重要。

讲座主要谈三个问题:第一是创新的紧迫性,第二是创新的阻力,第三是创新的内在动力。

创新:箭在弦上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三番五次强调创新,实际上把创新看成是中国下个三十年、五十年的出路。

中国经济实力提高,八国分会从原来根本不和中国谈,发展到中国不谈世界经济等于一句空话。

可是我们经济很大,文化等于零。

我们的文化在哪里?中国人对世界的事情有独到的看法吗?没有。

转瞬间上千个孔子学院成立,但是孔子学院以教人汉语为职,若论及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还相距甚远。

我们真正想做的是让中国对世界说话,发出自己的声音。

但是中国人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愫却没有创新,没有独特的东西,大家的东西都一样。

中国人有个最奇怪的现象:别人不讲的我不讲,别人讲过的我才讲。

所以市面上雷同的书籍比比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创新能力,喜欢一哄而上,社会提倡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东西,而不是鼓励真正有质量的东西。

在我看来没有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希望。

缺乏创新同样是中国企业的软肋。

曾有浙商对我坦言,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已经到达一定层面和一定规模,但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实际上是中国企业家最大的问题。

《南方周末》做过有关富人的调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企业家根本还不能称为企业家,为什么?因为没有冒险精神。

凡事总有成和败,而现在的企业家往往只想保证不败,哪怕有一丁点儿失败的可能都一概不做。

于是中国企业把模仿当成规避风险的最佳之路,既然你百分之百成功,那么我模仿你,哪怕只有百分之三十也可以。

所以“衫衫”和“彬彬”,“新科”和“先科”,利用谐音搞模仿;《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走俏后,“奶酪”丛书兴起;《中国人可以说不》打响市场后,说“不”丛书像绕口令式地接连出了十几本。

如果照这样搞下去就是没有新意。

他们认为,你赚50块,我赚5块总可以吧,什么创新不创新,根本就无所谓。

根本没有准备赌一把,输就输的精神,所以说我们缺乏创新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张汝伦逻辑学讲义

张汝伦逻辑学讲义

张汝伦逻辑学讲义
张汝伦的逻辑学讲义主要集中在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上。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共同结构,以及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

他的逻辑学试图解决理性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并探讨了概念的重要性和历史哲学的作用。

黑格尔强调逻辑学的抽象性和其对现实世界的重要性。

在张汝伦的逻辑学讲义中,他深入探讨了黑格尔逻辑学的特点和内涵。

黑格尔认为,逻辑学是对思想王国的和谐阐述,即从思维本身的内在活动去阐述它或从它的必然发展去阐述它。

这与传统逻辑的定义有所不同,传统逻辑主要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而这些形式和规律往往是静态的。

黑格尔则认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本身的内在活动,这是与传统逻辑的不同之处。

此外,张汝伦还介绍了黑格尔逻辑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黑格尔的逻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掌握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

总的来说,张汝伦的逻辑学讲义着重介绍了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并深入探讨了其特点和内涵。

通过学习和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哲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现代性问题域中的艺术哲学

现代性问题域中的艺术哲学

现代性问题域中的艺术哲学——对黑格尔《美学》的若干思考*张汝伦(ZHANG Rulun)**摘要:黑格尔的《美学》不是一部单纯的美学著作,而首先是一部哲学著作,必须将它置于其哲学体系的整个问题语境中来理解,必须以他的辩证思维的方法来理解,必须将它放在他对时代问题——现代性的根本思考的问题域中来理解。

黑格尔将艺术定位为绝对精神的三个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它与另两种绝对精神的表现方式——宗教和哲学彼此交集,共同展现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真理)。

艺术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必要环节,具体的艺术类型会衰落,艺术本身不会消亡。

从黑格尔对现代性根本问题及其克服的反思看,艺术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可能被任何东西(包括哲学)取代。

艺术展现了世界的源始统一和绝对的存在。

艺术近代以来的衰退不仅仅是由于艺术这种真理表达形式本身的缺陷,还是由于现代性经验所导致的。

但恰恰是艺术在近代的衰退,证明了它对于现代性批判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美学》;黑格尔;艺术;现代性;绝对精神* 作者按语:谨以此文纪念先师王玖兴先生(1916-2003)。

(The Author’s Note: This article is 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Mr. WANG Jiuxing(1916-2003))**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ZHANG Rulun, Professor, School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Philosophy of Art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blem of Modernity: Rethinking Hegel’s AestheticsAbstract: Hegel’s Aesthetics is first of all a philosophical work rather than a purely aesthetic work. This work should be understoo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Hegel’s whole philosophical system, in the way of his dialectical method, and in the context of his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 of the times – the problem of modernity. Hegel defines art as one of the three main forms of absolute spirit, and it has intersection with the other two forms: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Together the three forms manifest the self-knowledge (truth) of absolute spirit. Art is a necessary link of the self-knowing of absolute spirit. Specific types of art will decline, but the art itself will not die. Hegel’s reflection on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modernity and his strategy of overcoming it shows that art has its unique position and value and cannot be replaced by anything else (even philosophy). Art represents original unity and absolute existence of the world. The decline of modern art has been not only due to the defects of the art itself as a form of expressing truth, but also due to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But it is precisely the decline of art in modern times that proves its unique value for the criticism of modernity.Keywords:Aesthetics; Hegel; art; modernity; absolute spirit一虽然黑格尔的《美学》早已有中译本,但却始终引不起我国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者的兴趣,迄今为止,除了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薛华先生的《黑格尔与艺术难题》一书外,我国有关黑格尔《美学》的研究著作大都出于中文系背景的文艺理论研究者之手。

悲怆于思考间――关于张汝伦的《莱茵哲影》(精)

悲怆于思考间――关于张汝伦的《莱茵哲影》(精)

悲怆于思考间――关于张汝伦的《莱茵哲影》一德国哲人仿佛自出生起便注定死后被追询与思考。

他们气质冥然而尖锐不安,他们生长如乔木却忧郁问天,他们的思想如悬浮于空中的广袤的大陆,只沾有最杰出的灵魂脚下的尘灰,以此祭奠由思想与艺术所滋养的痛苦。

当代西方哲学是用德语写出来的。

那些超越时代的玄想与对于存在本质反理性的构建让世人仿佛重读玛雅文的祭祀天书。

人们对于德国哲人的印象停留在上帝置于秒针间的神话缔造者,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一切严谨深厚的品质,灵魂却可以在浩渺的高空缔造超越时代的哲学天国。

从启蒙主义的康德到“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黑格尔,从上帝已死的尼采到因纳粹而耻辱一生的海德格尔,德国的哲学不仅仅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玄之又玄,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哲人生命内涵的艺术,和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

如作者所说:“哲学不是关于既成事物的理论,而是对于危机的刻画和对未来的展望。

”因此,思考是因为我们探寻于存在,也为了在历史对我们做出审判前,人类能做出最明智的抉择。

二《莱茵哲影》所讲述的,不是“没有人”的思想,而是思想中的人,是时代中的学者在道德与实践上的洞见。

20世纪奥斯威辛之后,“昨日的世界”因虚妄而倾圮,始于奥斯威辛的暴虐仍然蛰伏于人类敏感而孤立的神经。

在人类灾难的20世纪,在血与火,信仰与谎言中整体迷失的德国,“一大批的哲人在纳粹时期失去了自我的判断力和鉴定力”。

海德格尔的纳粹公案便是其一。

在此,并不想过多地重复那段历史,它所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模糊的精神空间,在空旷中留待后人的汲取与反思。

张汝伦先生把海德格尔的纳粹倾向划归为一种群体意识,并借此蕴含了对于现代生存方式的深度谛听与对于当代学者实践哲学与道德责任的重新审度。

对于海德格尔,《莱茵哲影》更多地将他作为一个让自己的喉咙发出尽量与那个时代合拍声音的失败的实践者。

他让步的不是灵魂,而仅是一种思想的变相妥协。

以哲学思考政治,却成了为民主自由与纳粹意识皆不容的中间人,思想付诸于实践的悲怆性莫过于此。

与张汝伦谈戏剧:戏剧关怀与畅想 (2002年12月8日,上海黑森林咖啡屋)

与张汝伦谈戏剧:戏剧关怀与畅想 (2002年12月8日,上海黑森林咖啡屋)

与张汝伦谈戏剧:戏剧关怀与畅想(2002年12月8日,上
海黑森林咖啡屋)
张汝伦;丁西
【期刊名称】《上海戏剧》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丁西(以下简称丁):张老师,您好!我在网上查到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网页,得
知近年哲学系由于有文科基地的资助,教授、学者们与海外的学术交流比较畅通,我
知道您本人先后访问过不少国家和地区,比如泰国、美国、德国和我国的香港等,请
您谈谈在国外感受到的戏剧氛围。

张汝伦(以下简称张):我对国外戏剧一点不了解。

我到国外去基本不看戏。

【总页数】6页(P8-13)
【作者】张汝伦;丁西
【作者单位】不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2
【相关文献】
1.上海戏剧十五年——略论上海戏剧发展的四个时期 [J], 邹平
2.办好“白玉兰奖”,促进上海戏剧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在首届上海戏剧表演
艺术白玉兰奖授奖大会上的讲话 [J], 刘振元
3.上海戏剧工作一定要继续跃进——祝贺《上海戏剧》创刊 [J], 徐平羽
4.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上海戏剧界热烈讨论柯庆施同志对文艺界的讲话 [J],
5.在悖谬中选择逃离——谈迪伦马特戏剧中的“自救者”形象 [J], 赵建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中的哲学——张汝伦教授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讲演艺术当然不是哲学,而且在一般人看来艺术应该是哲学的反面。

但艺术和哲学有一个不应忽略的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不能吃不能穿,即没有功利的效用,可人类就产生了它们,而且文明程度越高,它们的地位也就越高。

这是为什么?原因无它,就是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

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就会追问宇宙和人生的意义,艺术、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追索这类问题的途径。

所以,艺术和宗教与哲学一样,是真理的负荷者。

一旦艺术开始拒绝思想和真理,它就开始在拒绝自己了。

即使不把艺术视为赚钱的生意,但完全不知艺术需要哲学和思想,而以为艺术就是技巧操练的问题,艺术还是一样会衰退和死亡。

一、没有思想,就不可能有艺术如果钱能产生艺术,钱越多艺术就越好,那么现代应该产生前无古人的伟大艺术和艺术家;事实却刚好相反。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尤其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艺术和哲学是两回事,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艺术诉诸感情,哲学诉诸理智。

艺术表现方式比较具体,哲学则很抽象。

艺术用形象来说话,而哲学是用命题来说话。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在西方,人们却并不这样认为。

哲学家不但认为艺术中有哲学,而且当代西方哲学家还认为恰恰是艺术能补哲学的不足,哲学只有借助艺术才能把有些复杂的问题说清楚;而艺术家也并不排斥哲学,相反,许多艺术家以自己的作品有哲学而骄傲。

甚至认为哲学家失职的地方现在该由艺术家来填补。

但当前中国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似乎很少有人这样想。

有人曾经这样比较中国和法国的小说家,说中国的小说家都是讲故事人,而法国的小说家都是哲学家。

可是,没有哲学就连故事也讲不好。

现在从事影视生产的人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好剧本,为什么没有好剧本?我们影视作品讲的故事都把观众当没脑子的人,而观众也在问自己:这些东西是不是出于没脑子人之手。

韩剧之所以在中国所向披靡,就因为它起码故事说得好,让人哪怕不睡觉也要看下去。

故事怎样才算说得好?人们可能会说:曲折感人,也就是要有戏剧性。

有戏剧性还不算,还要入情入理。

然而,我们目前的艺术创造恰恰忘了这一点。

人们往往以为人为任意制造的所谓冲突就是戏剧性,却不知真正称得上戏剧性的冲突是人生存境遇意义上的冲突,是情感和内心的冲突,这样才能超越对日常生活的机械记录和任意编造,而成为有戏剧性的感人故事。

这一点只要将《中国式离婚》与《克莱默夫妇》加以比较就明白了。

对戏剧性的肤浅认识只是对艺术本身的肤浅认识的一个方面和表现。

现在从事艺术工作的许多人,全然不顾艺术究竟是什么,越来越注意艺术以外的因素,以为只要有了钱,就会有好艺术。

事实证明恰恰相反。

如果钱能产生艺术,钱越多艺术就越好,那么现代应该产生前无古人的伟大艺术和艺术家;事实却刚好相反。

人类最伟大的经典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几乎都不是在现代产生的,尽管现代的确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富裕的时代。

艺术是人特有的产物,而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没有思想,根本就不可能有艺术,更不用说好艺术。

而我们现在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恰恰最不爱听思想,开口闭口感觉,却不懂感觉与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独特的感觉和平庸的感觉,有精致的感觉和粗鄙的感觉,有深刻的感觉和肤浅的感觉,也有人性的感觉和兽性的感觉,有智慧的感觉和愚蠢的感觉。

决定感觉好坏的,是人的内在生命本身。

一种感觉及其表现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通过它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揭示了生活世界根本的一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被注意或被遮蔽了。

感觉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

而我们现在的感觉,就说美感吧,非常平庸,千篇一律。

我们有一些固定的“英俊”和“美丽”的模式,这些模式甚至可以用最没感觉的数字来表达,因此,我们所选的演员美得没有个性,如出一辙,让人记不住。

美的确是一种感觉,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形象的安排。

它是一种打动心灵的感觉,一种微妙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精致”况味。

英国作家劳伦斯说过,卓别林那古怪难看的脸比起范伦铁诺要更具有本质之美。

在卓别林的眉目间,有一种真实的美,一种纯净之光。

事实上,最平庸的人也可以看来美丽动人,或变得美丽动人。

这与他(她)在某一瞬间达到的精神境界有关。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卓别林美?是因为他创造的艺术形象本身很美。

他创作的艺术形象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美,尤其他创造的大部分是现代人会以搞笑视之的喜剧形象?因为这些形象有内涵。

为什么真正搞笑的作品人们笑过就算了,而卓别林的作品人们笑过后会流泪,会流泪地笑?就因为后者有深度,有思想,有哲学。

而时下纯粹搞笑的文艺作品只是用粗暴和庸俗的动作逗人发笑,不可能有什么内涵。

二、艺术:思考世界探索人生的途径今天,在艺术名下从事的绝大部分活动其实都是娱乐。

但艺术不是娱乐,娱乐只是艺术在某些时候产生的一种效能。

要弄清哲学与艺术的内在关系,先要对哲学和艺术有个概念的了解。

先来讲哲学。

由于种种原因,哲学现在在许多人的眼里是一种非常古怪甚至可怕的形象。

对于一般人来说,哲学就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代名词;这种认识当然是错的。

也有人对哲学没有这样的偏见,但总觉得哲学是少数人从事的谁也不懂的东西,是非常专业化和理论化的东西。

的确,现在的学院哲学有这样的倾向。

但哲学并不仅仅只有学院哲学。

康德把哲学分为“学院哲学”和“世界哲学”,前者是大学里教授们的所谓专业哲学,讲究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讲究命题演绎和语词分析等等。

或者讨论一些不着边际的玄学问题,或者重复前人说过的话。

而世界哲学则不然,它关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关心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现在和未来。

并不是人人都甘心像动物那样活着,总有人会追问:人活着意义何在?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就是基本的哲学问题。

很多人就是被这些基本的哲学问题所逼迫、所吸引而转向哲学。

世界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并不一定要用哲学方式去追求、去探讨。

用艺术的方式,同样可以去追求、去探讨。

这就牵涉到什么是艺术的问题。

“艺术”一词在西方语言中最初的意思是“技艺”。

吹奏乐器是“艺术”(技艺),打个金器或制鞋也是“艺术”(技艺)。

中国古代也有“艺术”一词,对“艺术”一词的理解也是技艺技能。

这个词最初出现在《后汉书》卷二十六伏湛传上。

但是,人们渐渐明白,艺术和技艺不是一回事。

艺术不可能是任何一种技艺,尽管今天的确有很多人仍然认为艺术就是一种技艺。

艺术家当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和技巧,他获得这种技巧就和工匠一样,部分是通过个人经验,部分是通过分享他人经验。

但单凭由此获得的技巧并不会使一个人成为艺术家,因为一个技师可以造就,而一个艺术家却是天生的。

伟大的艺术力量甚至在技巧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出优美的艺术作品;而缺乏这种力量,即使最完美的技巧也不能产生出最优秀的作品。

但是同样的,没有一定程度的技巧性技能,无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也产生不出来。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技巧越高,艺术作品越好。

最伟大的艺术力量要得到恰如其分的显示,就需要有与艺术力量相当的第一流技巧。

对于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很多人会回答:艺术就是娱乐。

将艺术视为娱乐从19世纪的欧洲就开始了。

今天,在艺术名下从事的绝大部分活动其实都是娱乐。

但艺术不是娱乐,娱乐只是艺术在某些时候产生的一种效能。

什么是艺术?恰恰那些艺术家们把艺术看作是他们思考世界和探索人生基本问题的途径。

例如,以改革小说形式为己任的法国新小说代表人物罗伯——格里叶就认为,新小说关心的是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

我想许多当代哲学家都会这么说,哲学关心的是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

凡是读过格里叶作品的人都会发现,那并不比哲学著作好读。

再如黑泽明影片《罗生门》,按照黑泽明自己的说法,是要描写人性上一个可悲的侧面,就是人很难如实地谈自己,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

当然,黑泽明是用了诉诸感情的手法来表现这个思想,所以,当影片中四个主要人物:强盗、丈夫、妻子和樵夫在说谎的时候音乐就很强烈,仿佛在愤怒地说,他们在说谎!该片还用了音画错位来制造紧张气氛或者戳穿假话和不合逻辑的说法。

艺术是用诉诸感情的方法来表达思想,同时又是有思想地表现感情。

而思想,就必然与哲学有关。

三、因为哲学,艺术而变得伟大一切伟大的艺术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体现了某种哲学思想,或者说,有哲学。

这里说的哲学,当然不是指任何一种特殊的哲学思想或体系,更不是指哲学活动,而是指哲学一般思考的那些基本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一般思考。

歌德说过,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地,就是他明确地意识到他自己的信念和思想,认识到自己并且由此开始也深切地认识到别人的思想感情。

有些人生来就有这样的天赋,并且通过经验发展这种天赋。

我觉得艺术家往往比哲学家更有这种天赋。

比如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以非同寻常的能力洞察世界,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见解,并且让读者和他一起在更高的程度上领悟世界。

仔细观察莎士比亚的剧本,我们会发现,其中诉诸感性的行为要比表达精神的词句少得多。

像“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一个问题”这样的台词,它所表达的绝对是一个哲学问题,当然也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

哲学就是起源于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永恒困惑。

我们通过莎士比亚剧本了解了生命真谛和生活意义,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的。

人们总是说哲学家和世界精神结伴;莎士比亚也与世界精神结伴,他也像世界精神一样看透了这个世界,什么都瞒不住他,而这只有极少数哲学家才能做到。

哲学家要思考世界和时代的问题,艺术家同样如此。

例如,科波拉就要通过《现代启示录》来思考越南战争给人类提出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而不是仅仅拍一部以越南为背景的影片。

他说:“影片最强烈地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智慧引导我们的行动——还有创造性和善良。

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那根钢索,从原始人走向神圣的人。

这就是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所面临的问题。

人类确实在一片丛林之中。

这部影片表现一个人超出了常人的克制力的极限。

他走得太远了,他被毁灭了。

就一方面而言,这是种牺牲,于是我要让库尔兹死掉,让他为美国做牺牲。

我要让美国正视这副丑恶可怕的面孔,承认这就是美国的真面目。

只有到那时,美国才有可能走向一个新的世纪。

”这究竟是哲学,还是艺术?当然,更多艺术家不一定选择像科波拉所选的那种宏大体裁,而是更愿意追究人的灵魂和内心,或者世界和人生最隐秘的意义和秘密。

但不管怎么说,就像斯皮尔伯格指出的那样,所有伟大作品的渊源,就是人的灵魂以及它经历的痛苦和欢乐。

而这却是中国许多从事艺术的人最不擅长的。

由于普遍缺乏哲学素养和对哲学不感兴趣,我国从事艺术的人许多对艺术还是自然主义的理解,就是艺术就是再现现实或反映现实。

而对现实的理解也是极端自然主义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才算是现实,人的灵魂不在从事艺术的人考虑之列。

因此,无论有多少眼泪和鲜血,或者加多少噱头,都产生不了深刻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更不用说给人提供足够的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和深刻的思想。

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和变化,却少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作品和伟大艺术家产生,不能不说与没有哲学素养和缺乏深刻的思考能力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