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态农业模式分析资料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旨在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并提供健康的食品和可持续的农业产出。
以下是十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简介: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农业模式,通过避免使用合成化学肥料和农药,以及推崇土壤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产出无化学残留的有机食品。
2. 生态园艺:生态园艺注重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采用有机肥料和自然农药,同时注重水资源管理和土壤保护,提供新鲜、健康的蔬菜和水果。
3. 农田生态系统恢复:这种模式通过恢复退化的农田生态系统,例如湿地和森林,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实现可持续的农业产出。
4. 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减少或消除对土壤的破坏性耕作,保持植被覆盖和避免土壤侵蚀,以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模式。
5. 水稻-鱼共生系统:这是一种结合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的农业模式,其中水稻田中种植的水稻提供了鱼类的栖息地和饵料,而鱼类提供了水稻田的肥料和害虫控制。
6. 生态林业:生态林业通过种植天然林或经营复合林,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护和可持续木材产出,同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碳汇功能。
7. 农田生态保护地:这是在农田中设立生态保护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增加农田的生产力。
8. 多元种植模式:多元种植模式是通过在同一农田中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害虫和病虫害的传播,并提供更丰富的农产品供应。
9. 养殖与种植结合:这种模式将养殖和种植相结合,例如将农田与养殖场结合,通过农田中产生的有机废料来提供养殖动物的饲料,同时使用养殖动物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来滋养农作物。
10. 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提供农场观光、农产品采摘和参与农业活动的体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
这些生态农业模式都致力于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和提供健康的食品。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优化,而且可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
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兼顾多种效益统一,并使产业与事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日益受到人们欢迎。
但是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构成了银行授信的风险点,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分析】一、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一)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1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 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二)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又发展起来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诸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属于新型生态农业的范畴。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多样性。
生态农业模式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更加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的介绍:一、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核心部分,它强调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合成化学肥料、农药和转基因技术。
有机农业通过土壤管理、种植旋转和天敌控制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从而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有机农业还注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分保持和抗逆性,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农业保护地农业保护地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而保留的一片土地,其中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地、森林等各种自然环境。
农业保护地通过维持和优化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保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农业保护地的管理需要注意防止土壤侵蚀、水质污染、入侵物种等问题。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四、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生态农业模式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生态农业通过减少水的使用量、改善灌溉系统、收集降雨水等方式,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生态农业还注重保护水源、避免水体污染,并采取措施减少农业农药、肥料和其他化学物质对水质的影响。
五、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循环农业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机废物、农业副产品和动物粪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建立农田和养殖场之间的有机废物交换系统,将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总的来说,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和技术,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改善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
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农业发展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分析
农业发展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分析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之一,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发展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农业发展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进行分析。
一、土地的生态问题农业依赖土地,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土地的占用和破坏会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
首先,农业耕地过度开垦和过度施肥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和贫瘠化。
其次,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
再者,过度放牧和过度伐木也会造成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水资源的生态问题农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灌溉农田,但农业发展中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导致水资源日益减少和水质下降。
农业排放的农药、化肥和养殖废水等污染物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伤害。
此外,农田排水不当也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沙漠化。
三、农药和化肥的环境污染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农药的使用不仅对有害生物起到杀灭作用,也对非目标物种造成伤害,破坏生物多样性。
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还会引起农产品中农残超标的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风险。
四、养殖业的生态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废物的处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废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另外,大规模养殖还会增加对饲料的需求,导致森林的砍伐,破坏生物栖息地。
五、耕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农业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耕地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大面积的耕地荒漠化会导致植被的退化,进而加剧土地的退化和环境的恶化。
水土流失不仅使农田产量下降,还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六、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农业发展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过度的农地开垦和砍伐森林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了生态平衡。
同时,农田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农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污染,进而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七、农业与气候变化农业发展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生态农业十大模式
国家提倡的“生态农业10大模式”,总有一种适合你伴随着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土壤大面积污染以及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对农业补贴明确提出:改革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并注意补贴的绿色生态导向。
未来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仅能够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和农业补贴,也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下面是农业部总结的10种生态农业模式,供新农人们参考。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
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摘要:生态农业是一个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在实践中各地结合资源环境禀赋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具体经营形式,但都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等基本特点,可形成生态和经济两个良性循环,必将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和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目前的生态农业发展尚存在一些弊端,今后需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同时,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及认证需进一步统一。关键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发展趋势On the Operational Model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combined system of agriculture, ecologic and financing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 Many specific operational models had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past practice and they ha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but they also had some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rehensiveness, diversit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which in favors of achieving positive the cycle of ecologic and economic, and it would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 were currently some drawbacks in its development, so we shou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Meanwhile, the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unified in the near future.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perational model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bined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p 1.1传统生态农业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在生态农业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基—塘模式、台田—鱼塘模式、山区模式、庭院经济模式、水田农业等多种模式,各种模式各具特色,有着明显的地域性。1.1.1基—塘模式在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区,因常年积水形成渍涝。当地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在低洼的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然后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等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水陆共生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1.1.2台田—鱼塘模式在黄淮海平原的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当地的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在低洼处开挖鱼塘蓄水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在稍高处构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养殖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和鱼塘相互促进,实现了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1.1.3山区模式在地形海拔差异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当地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有山区特色的立体式生态农业模式。如浙江南部山区,出现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养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作物,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材用林的经营方式。这样的立体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发展循环的轨道。1.1.4庭院经济模式农户利用庭院里的零星土地和阳台、屋顶等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经营。如四川省彭县楠木乡的一农户,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个2 m深的水池,同院外水沟相通,在池内放养了2 000多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入池中作为鱼的部分饵料,鸡笼之上再搭个葡萄架给鸡群遮阴,这样获得了蛋、鱼、葡萄“三丰收”,使庭院经济成为了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1.5北京“留民营”模式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是世界知名的生态农业新村,该村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料搞养殖,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再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作生活燃料,沼气池的废渣送回鱼塘或送至农田。这样,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增加了农田有机质的含量,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1.1.6“水田农业”模式典型的有在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萍—鱼共生模式,即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水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了立体的农渔业的生态结构模式。1.1.7“蔗田农业”模式广西等南方省区是我国主要的甘蔗产区,在甘蔗苗期套种大豆、西红柿、茄子、绿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间种植平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来发展农业生产。1.1.8“果园农业”模式以果、瓜、豆、菇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例如,葡萄园内套种大豆、黄瓜并养蜜蜂,可以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因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叶,还有根瘤菌和含氮的化合物被留在了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黄瓜苗会分泌葫芦素、九碳链等化学物质,对葡萄常见病虫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蜜蜂采花授粉则能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1.2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又发展起来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诸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属于新型生态农业的范畴。1.2.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它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故被称为“四位一体”模式。1)具体形式。在一个150 m2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 m3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 m2的猪舍和一间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技术特点是:温室内猪圈舍的温度在冬天可提高3~5 ℃,为禽畜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使猪的生长出栏从10~12个月缩短为5~6个月,故圈舍的利用率可提高,饲养量可增加。而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猪舍下的沼气池也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辐射而增温,可解决北方地区在寒冷的冬季产气难的技术难题;同时,猪群呼出的大量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比室外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的产量可获增加,品质也有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2)经济效益。①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 m2可增产2~5 kg,增收5~6元,温室大棚年可提高效益过千元;②每年均可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③温室育猪比常规养猪可提前150 d出栏,每头猪降低成本40~50元;④沼气作燃料和照明等,年可节电60元,节煤130元。3)社会效益。①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打麻将女玩牌,邻里吵架合不来”的陈风陋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②农村庭院整洁有序,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脏乱差的面貌。4)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推广达21万多户。1.2.2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1)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养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2)经济效益。①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②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可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 m多,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③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往年准备柴禾的砍柴工150个。3)现有规模。该模式在我国南方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推广达25万户。1.2.3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为解决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研究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1)具体形式。每个农户建一个沼气池、一片果园、一个暖圈、一口蓄水窖和一间看营房。实行厕所、沼气池、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可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入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2)特点。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3)经济效益。“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每年户均可增收节支2 000~4 000元[8]。2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基本特征各地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既各具特色,又都遵循着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一条根本“轨迹”,那就是使农业生产经营向着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都具有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几个基本特点。2.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2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根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的情况,充分吸收当地的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2.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的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的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2.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3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趋势分析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持久农业、生物生态农业等都属于生态农业的范畴,其指导思想都是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使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将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广泛实践。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对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系列生态示范创建体系。“十五”期末,国家共批准528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233个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有150余个市(县、区)开展了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据初步调查,各地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后,粮食总产量平均增幅15%以上,单产较试点前增长10%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粮食比试点前增加21.4%[9]。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必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主导。遵循我国过去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轨迹,可展望出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重点领域。3.1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2005年该中心新认证企业1 839家,产品5 077个,截至该年,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了3 695家,产品总数达到了9 728个。在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有机食品发展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2005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08家,保持认证企业198家,保持认证率87%。企业总数达到了416家,产品总数达到1 249个,实物总量66.9万t。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初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在2005年,就有305家年产值超过了5 000万元的企业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占申报企业总数的18.4%;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2家,占33.3%[9]。有关专家指出,生态农业将成为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3.2生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等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来组织生产,通过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两者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充分利用本区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3.3更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我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今后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应围绕可持续农业体系的发展,巩固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3.4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及认证将进一步统一为了指导我国生态食品的发展,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今后我国一方面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和环境友好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加强生态食品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协调与统一,以削弱和淡化国际标准歧视所产生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带业的影响。温家宝总理曾指出:“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能源危机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普及和增强,生态农业乃至生态经济也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引导世界经济向资源节约和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1] 侯福龙.看,他们的生态农业试验[J].世界博览,2010(12):56-57.[2] 郭从友. 鸭稻上市,喜看生态农业又归来[J]. 工会博览,2009 (1):70.[3] 潘虹.“乐和家园”生态农业分析[J].企业导报,2010(2):96.[4] 雷和涛,廖允成.浅析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2-105.[5] 徐文辉,庄丽丽,陈快快,等.义乌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J].中国城市林业,2009,7(3):19-21.[6] 谢艺,汪正祥,雷耘,等.自然保护区庭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5):146-149.[7] 董田春,漆建忠.榆林沙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9(9):58-61.[8] 陈洪昭.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农户行为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5):40-42.[9] 李林杰,许振成,罗琳,等.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45-50.。
中国西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中国西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 农业与生态相结合:中国西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行农业与生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同共生,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2. 综合利用资源:西南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强调综合利用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3.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生产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土地保育,实施合理施肥和农药使用,促进土壤健康,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化、有机化。
4. 农业产业化发展:西南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5. 社会化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下功夫,强调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为农户提供多种服务。
6. 可持续发展:西南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化、有机化,保持生态平衡,做到均衡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关于中国西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六个方面介绍。
这种发展模式的实行,将可以有效地推动西南地区农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农业模式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现,给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
一、概述中国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兼顾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它强调生态平衡,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生态农业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农业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通过采用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的使用,避免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2. 提高农产品质量:生态农业通过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方式,提供无污染、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
3. 增加农民收入:生态农业模式注重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品牌建设、直销和农业观光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收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多样,根据地域差异和农产品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并以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为主要手段,保持土壤生态系统平衡的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建立了一批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鼓励农民转向有机生产。
2. 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通过限制农药使用、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措施,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3. 农业观光:农业观光是通过农村旅游的方式,将农业景观和农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参观、购买。
中国的农业观光发展迅速,各地农家乐、果园、茶园等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4. 农产品深加工:中国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将农产品加工成加工品、健康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四、中国生态农业的措施和成效1. 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新农业模式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分析
新农业模式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新农业模式应运而生。
新农业模式在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降低土地污染传统农业模式往往依赖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地污染严重。
而新农业模式强调生态农业,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无公害农药,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田的品质和产量,还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二、促进农民就业新农业模式相比传统农业模式,更注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例如,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同时,新农业模式也需要农民与供应商、销售渠道等形成合作关系,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加。
三、提高农民收入传统农业模式下,农民的收入往往不高,生活水平有限。
而新农业模式注重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通过品牌化、加工等手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此外,新农业模式也鼓励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分享利润和资源,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
四、实现农村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新农业模式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例如,农民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农家乐旅游等形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
同时,农产品的市场化也加强了城乡间的联系,促进了城乡资源的流动和互补。
五、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传统农业模式下,农村地区常常面临水质污染、粪便处理不当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而新农业模式注重生态农业和资源循环利用,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例如,有机农业促进了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减少了农业的环境污染,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六、保护农业遗产与传统文化新农业模式在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同时,也注重保护农业遗产和传统文化。
例如,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农民节庆活动等都得到了重视。
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当今社会,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那么,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一、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首先应该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首要任务。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倡有机农业,保护农田水源,减少污染排放,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产量和品质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还应该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创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的品质,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才能真正满足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三、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民收入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还应该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除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之外,还可以开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等业务,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通过多元化经营,农民可以实现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四、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农业合作社可以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化经营。
同时,农业合作社还可以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农业保险等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
五、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促进生态农业的传承和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还要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促进生态农业的传承和发展。
农村是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可以激励农民更加热爱土地和农业,传承农耕文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模式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模式逐渐受到广泛重视。
生态农业不仅注重农产品的生产,更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生态农业的概念、原理、实践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是指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以生态原理和农业科学为指导,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农业模式。
它强调通过生态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农业的生态可持续性。
二、生态农业的原理1. 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和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自我调节能力。
2.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强调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避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3. 循环利用:生态农业倡导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农产品产废物的回收和再利用,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三、生态农业的实践1. 生态农业种植: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合理选择植物品种,优化栽培方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浪费。
2. 生态农业养殖:倡导养殖场的生态化建设,通过合理饲养方式和环境控制,降低养殖污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3. 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提供观光农业、农家乐等服务,实现农业经济的多元化。
四、生态农业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义1. 环境保护:生态农业采用无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方式,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物多样性。
2. 提高农产品质量:无污染的生态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营养价值,符合现代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多元化,提供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等新的产业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4. 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的实施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5. 落实国家政策:生态农业符合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庭院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分析
农村庭院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分析一、模式1. 庭院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农村面积较大的庭院,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土地和光热资源,栽植苹果、桃、梨、杏、枣、木瓜、柿、葡萄、猕猴桃、石榴等果树,在果树行间既可套作蔬菜、药材、食用菌等,也可套作果树苗、绿化苗和花卉苗等。
具体种植种类和品种,要根据庭院的实际情况、气候条件、农户与市场的需要来确定。
一般应选择结果早、果实品质高(好看、好吃、好卖)、经济寿命长、能美化环境的果树。
这种庭院果菜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可以提高土地和光热资源利用率,增加光合产物和产量;可以合理利用水、肥资源,做到一水一肥两用,节水节肥;可以比平面单作提高中上部空间利用率,发挥不同植(作)物之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生互补的作用;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给市场提供绿色的农副产品,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可以美化、净化、改善农户居住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种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果树的成长期又可分为幼年果树期和成年果树期2种类型:①幼年果树期可分为4种类型:一是果树间套作果型,如在果树行间、株间套种草莓。
二是果树间套作菜型,如在果树行间、株间套作矮秆蔬菜。
三是果树间套作苗型,如在果树行间、株间套作果树苗、小绿化苗及花卉苗。
四是果树间套作药型,如在果树行间套种枸杞等经济价值高的药材。
②成年果树期可分为2种类型:一是果树间套种药型,如在果树行间套种耐阴的党参、川芎等药材。
二是果树间套种菌型,如在果树行间套种蘑菇等食用菌。
2. 庭院混合种植生态农业模式庭院混合种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农村庭院将果树、蔬菜、药材、花卉等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把高秆与矮秆、宽叶与窄叶、早熟与晚熟、地上收获与地下收获相结合,充分利用庭院土地和光热资源,最好选择既可观花又可观果,或既可观果又可观叶的品种。
既能美化农户居住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又能生产绿色优质果品、蔬菜、药材及花卉、盆景等,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把挖好的坑壁作外模,
内模用砖砌筑而成,
先把砖用水浸湿,
目的是防止拆模困难。每块砖横向砌筑,
每层砖的砖缝错开,
不用代泥口或灰口,
做到砌一
层砖用混凝土浇筑一层,振捣密实后砌第二层。混凝土配合重量比是
1:3:3
(水泥
:
砂
:
碎石)
。
要做到边砌、边浇筑、边振捣,中途不停直到池墙达到
浆每道工序要做到薄、匀、全,先将砂浆重重压抹,并反复数次,使砂浆多余水份不断排出
表面,达到坚实。进料口、出料口通道和池拱一定要认真仔细抹好,这些是容易漏水、漏气
的地方。
⑥养护。用混凝土浇筑的每个部位,都要在平均气温大于
5
℃条件下自然养护,外露混
凝土应加盖草帘浇水养护,养护时间
7
~
10
天。春、秋要注意早晚防冻。建池
可将猪舍建在日光温室北面,
在工程的一端建
15
~
20
平方米猪舍和
0.5
~
l
平方米厕所,地下建
8
~
10
立方米沼气池,沼气池距农舍灶房一般
不超过
15
米,做到沼气池、厕所、猪舍和日光温室相连接。
3
、施工技术:要想使“四位一体”工程取得良好运行效果,标准化施工是关键
1
)沼气池施工。
①选址。在北方农村,门前屋后、田野山坳都可搭建。但要注意选择宽敞、背风向阳、
料从水压间的出料口通道倒入池内。
启动时的料液干物质含量一般控制在
4%
~
6%
。
以禽粪
为原料的沼气发酵启动时,要注意防止酸化,启动时先加入少量堆沤的禽粪,料液浓度为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分析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
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
我国在“ 2010年远景规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和“十一五规划”中,都将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为此,必须调整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合理安排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加工业、能源和肥料等生产,以便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与水资源、肥源、能源的短缺和失调密切相关,成为“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使用“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五环产业并举和互补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这样可以实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两大战略目标,促进农业走向产业化,并获得增值效益的切实可行和有效途径。
实施“种、养、加、沼、肥”五环产业并举的关键是变单环技术为组合链条技术,集大成于一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合理调整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使一个生产过程中的排泄物(废弃物)转变为另一个生产过程中的输入物(原料资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无废弃物过程(零排放目标),即废弃物资源化过程。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畐9、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设计方法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设计方法什么是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指一种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在该模式下,农业生产杠杆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和质量。
在生态农业模式下,生态学对于生产方式和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学在这种农业模式中扮演的角色是设计一个保护和促进自然平衡的系统,以提高生产的效果。
生态学不仅关注生产效益,同时也关注环境、社会和经济。
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方法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方法应注重以下方面:维持自然平衡生态农业模式的目标是要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同时还要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
因此,生态农业的设计必须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应成为该模式的优先目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农业模式旨在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和提高生产品质,因此其设计也应重点考虑如何优化资源利用。
使用节约资源和可持续的生产技术、积极推广科技创新和环保措施、增强农业的可持续性是其中的关键。
系统化整合生态农业模式是一个系统,它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因素。
它不能只注重单一生产环节,而需要针对整个生产链条进行梳理和整合,以实现统筹规划和流程优化的目的。
参与持久的发展生态农业模式需要持续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其设计方法应重点考虑参与持久的发展。
该模式的实施和发展需要持续的监测、评估和改进。
同时,它也需要协调各个部门和利益方的合作和协作。
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议在设计生态农业模式的过程中,下列建议可以作为参考:重视环保在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
要用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优先考虑生态系统保护。
为了找到生态农业的平衡点,需要探索更多的策略和方法。
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社会的参与必须是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需要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特别是农民和当地居民的参与。
如何建立更好的农民组织,增进农民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是其中的关键。
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与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生态农业迅速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热点。
生态农业强调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论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前景。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1. 由传统农业转型过去几十年间,传统农业模式对大规模农作物生产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问题越来越显著。
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农业产生的农药残留、化肥过量使用等问题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风险。
因此,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业企业开始转向生态农业,致力于开发和应用环保的农业技术。
2. 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明显由于生态农业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保护,它不仅能够减少农作物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还能更好地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的生态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传统农业。
研究表明,大面积种植与管理无农药与化肥的生态农作物,不仅能够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还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生产成本。
二、生态农业的未来趋势1. 提升农业可持续性随着农业资源的不断减少,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选。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并采用可再生能源,生态农业可以保持土壤的生产力,减少资源消耗,并减少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2. 推进科技创新与自动化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将大大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需要科学的数据支持和智能化的农业操作,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并减少资源浪费。
例如,利用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精确施药和监测作物生长情况,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 发展农业多样性与有机种植生态农业鼓励农民采用有机种植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并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口感。
同时,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益,又可以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
4. 市场需求推动生态农业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同时利用虾类进行养殖的一种农业模式。
该模式能有效保护水源、增加水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水环境质量、同时还可获得稻作与虾类的双重生产价值。
本文将介绍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应用。
农业模式稻虾共作模式是指在稻田内添加适宜数量的虾种,与稻作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通过合理的虾类养殖管理和稻田生态系统重构,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虾类产量以及水质质量,同时减少虾类疫病和保持水稻和虾类的生长良好状态。
技术应用1.种质选择在进行稻虾共作模式时,选择适用的虾苗和种子对于该模式的成功至关重要。
推荐使用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产量高的虾种。
同时,对于稻种,建议使用抗虫抗病、耐水性强、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
种质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该种植养殖模式的效益质量。
2.水质管理稻虾共作不仅要注意稻田的水质质量,也要注意虾塘的水质质量。
虾类对水质要求极高,而稻田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因此必须合理使用和控制化肥农药,保证水质清洁。
稻田与虾塘之间可以通过利用稻田的水源对虾塘的水源进行降温、保护虾类的作用。
3.调控施用在虾塘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虾类密度与投放量的平衡,稻田中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有益微生物的增加等。
虾类密度与投放量的平衡需要根据虾类生长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过度放养将影响虾塘的生态环境。
对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则需要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达到微生态平衡。
优点1.稳定水稻产量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中,虾类的存在可以有效控制螺和稻虱等稻作害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保证了水稻的生产量。
2.增加种养收益稻虾共作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同时获得水稻和虾类的双重生产价值,通过调节虾种数量和投放量的平衡,还可以获得更高效的盈利水平。
3.促进水稳定性稻虾共作模式能有效保护水源、增加水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水环境质量,从而有效减少水源污染和破坏。
生态农业土地利用现状及分类分析
生态农业土地利用现状及分类分析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致力于提高农田的生产力、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土地利用是生态农业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土地利用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类。
一、生态农业土地利用现状1. 有机农业土地利用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土地利用以无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有机农业为主。
目前,我国有机农业土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3%。
有机农业的土地利用以合理轮作和间种为主,注重土壤保育和生态系统恢复,对农田环境中的农药和化肥残留具有显著的减少作用。
2. 林果种植利用林果种植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土地利用以果树和经济林木种植为主。
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既能维护生态平衡,又能提供丰富的经济效益。
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林果种植,有效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并且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3. 草地畜牧利用草地畜牧利用是生态农业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主要通过牧草的种植和牲畜的放牧来利用土地。
草地畜牧具有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等显著优势。
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开展了大规模的草地畜牧业,有效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生态修复和农民收入增长。
二、生态农业土地利用的分类1. 农田生态化利用农田生态化利用是将传统的农田生产方式转变为以恢复生态系统为目标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其主要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植物多样性管理和土壤保育措施来实现。
农田生态化利用能够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2. 水域农业利用水域农业利用是指利用湖泊、河流等水域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
这种利用方式主要包括水稻种植、渔业养殖等。
水域农业利用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对水质净化和湿地保护有积极的作用。
3. 旱地农业利用旱地农业利用是指在干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旱地农业利用需要采取节水措施和选育适应干旱环境的作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
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典型模式,生态效益
1.1生态农业的简介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1]。
1.2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
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
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
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2]。
1.3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
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四)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
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
1.4生态农业的模式类型
(一)时空结构型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
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二)食物链型
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三)时空食物链综合型
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1.5我国十大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套;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4]。
1.6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4、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5、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6、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7、推广力度不够[5]。
1.7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农业经济建设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建设,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对于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土地资源丰富。
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最有利条件,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2)生物资源多样。
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
(3)生态环境独特。
黄河三角洲地区多类型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有利于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较高。
(2)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大、发展快。
(3)涌现出一批农业区域特色明显的发展典型。
区内各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努力培植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黄河三角洲高效农业发展探索了路子。
但是它的劣势也不容小觑,首先淡水资源缺乏,随着国家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它将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再次,荒碱地面积大,开发治理成本高,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当然农业投入不足也是一大难题,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总而言之,黄河三角洲区域资源优势明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几点:(1)开发保护并重,生态高效兼顾。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3)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发展一定要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4)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6]。
总结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
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7]。
参考文献
[1] 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 2004,23(6):59-62.
[2]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探析[J].生态经
济,2001.(8):22-25.
[3]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4):26-30.
[4]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1,16(3):227-233.
[5] 张义丰,王又丰,刘录样等.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思考[J].地理研究, 2002,21(3):305-312.
[6] 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等.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2):16-19.
[7] 郭观林,周启星.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 2003,14(5):82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