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

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与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与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与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与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

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与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

与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就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就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就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就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

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脂质层的溶解愈大,就愈容易扩散。(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3)符

合一级速率过程

②、膜孔扩散(memberane pore transport) 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

药物的肾排泄与药物进入肝的过程服从该机制、特点: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与电位差而扩散。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与现象与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

1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又称易化扩散,就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特点:1) 促进扩散的药物: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2) 吸收位置: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脑-血脊液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指借助载体或酶促进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主动转运的药物: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部位:药物的主动转运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及肝细胞中进行。特点:(1)需要消耗机体能量(3)需要载体参与(4)(5)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6)受代谢抑制剂影响(7)有结构特异性与部位特异性。

(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

(pinocytosis) :溶解物、液体。

吞噬(phagocytosis):大分子、颗粒状物。膜转运特点: (1)不需要载体;(2)需要能量;(3)有部位特异性

10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与油/水分配系数。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弱酸性:p K a-pH=lg(Cu/Ci)。弱碱性:p K a-pH=lg(Ci/Cu)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就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1当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就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Cu占有较大比例。2当碱性药物pk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就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物浓度Ci所占比例较高。药物在肠内的吸收不符合pH分配假说,一般较高原因:吸收表面的微环境pH较低,大约5、3左右;分

;小肠吸收表面积大

①、消化系统因素:(一)胃肠液成分与性质:不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胆汁酸盐:可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糖蛋白:可吸附药物或阻滞药物的吸收;不流动水层(stagnant layer):400nm;溶媒牵引效应(solvent drag effect):促进作用 (二)胃排空与胃空速率: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空速率:胃内容物排出的速度。一级速率

过程,与胃内容物体积呈正比、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药、抗组胺药、止痛药、麻醉药等使胃空速率都可下降。(三)药物在肠内运行:分节运动:环型肌的收缩与舒张,起混合作用;蠕动:推进胃内容物;粘膜与绒毛的运动:粘膜肌层收缩,更有利于吸收。 (四)食物的影响: 改变胃排空速率,影响吸收速度或吸收量;胃内黏度增加,吸收水分,影响崩解与吸收速度;高脂肪食物增加难溶性药物吸收,如灰黄霉素。高蛋白食物影响以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合并用药。 (五)药物在肠内的代谢:消化酶、肠道菌群产酶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④药物转运糖蛋白

2)药物因素①解离度与脂溶性;②溶出速度: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③、稳定性

3)剂型因素①剂型;②处方(辅料、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相互作用);③制备工艺

答:1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加药物溶解度,包括将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型药物,假如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如HP-β-环糊精、二甲基-β-环糊精等制成包合物;2增加药物表面积,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等。3加入口服促进剂等。

12 BCS: 就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与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如何提高各类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答:Ⅰ型药物的溶解度与渗透率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很好,改善溶解度对药物吸收Ⅱ型药物溶解度较低,溶出就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如果药物的体内与体外溶出基本相似,且给药剂量较小时,可通过增加溶解度来改善药物的吸收;若给药剂量很大,存在体液量不足而溶出较慢的问题,仅可通过减少药物的粒径的手段来达到促进吸收的目的。Ⅲ型药物有较低的渗透性,则生物膜就是吸收的屏障,药物的跨膜转运就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可能存在主动转运与特殊转运过程。Ⅳ型药物的溶解度与渗透性均较低,药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都就是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变化可改变药物的吸收特性,主动转运与P-gp药泵机制可能也就是影响因素之一。

14设计缓控释系统应考虑的因素?(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2)药物的稳定性(3)药物体内

15口服结肠迟释剂的几种类型及设计依据?OCDDS的主要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

值最高(6、5-7、5或更高)②、胃排空1-4h,小肠转运3-5h,口服后到达结肠约在5h左右③、结肠中含有丰富的菌群④、结肠为水分吸收主要区域,内容物粘度增加而使肠腔压力较大

16各种注射给药途径的特点?答:①、静脉注射iv:注射容量一般小于50mL;药物直接进入血循环,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不存在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存在“肺首过效应”。②、肌内注射:注射容量2—5mL;有吸收过程,药物以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