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语文之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科举制高三知识点

科举制高三知识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的科举制度。
而在明清两代,科举制达到了巅峰,并一直延续至清朝的末年。
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会介绍科举制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第一,科举制的由来和发展。
科举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的文帝时期,但真正成为中国古代主要选拔人才的制度则是在唐代。
唐太宗贞观年间,创设了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此后,科举制逐渐完善,并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和变革。
第二,科举制的基本流程。
科举制的选拔过程一般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地方级别的考试,考生通过乡试的选拔之后,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是地区级别的考试,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殿试。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的考生即可成为进士。
第三,科举制对于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降低了贵族世代担任官职的可能性,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平民官员,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另外,科举制还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文人成为社会中的重要阶层。
第四,科举制的优缺点。
科举制的优点在于从源头上确保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降低了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然而,科举制的严格考试标准和内容偏向经典文化,对于其他方面的才能和知识并不重视,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多元化。
此外,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由来和发展,基本流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优缺点等方面的知识点都是高三学生必须了解的内容。
相信通过对科举制的深入了解,不仅能够提高历史学科的掌握程度,也能拓宽视野,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选择题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选择题1. 下列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科举制是隋朝时创立的B. 科举制创立之初,明经科最受重视C. 科举制在唐朝时废除了明经科D. 科举制在唐朝时增设了制科2. 下列关于古代官职的说法正确的是:A. 县令是县级的最高行政长官B. 知府是府级的地方行政长官C. 巡抚是省级的最高行政长官D. 宰相是中央的最高行政长官3. 下列关于古代刑罚的说法正确的是:A. 笞刑是古代五刑之一,用于轻罪B. 杖刑是古代五刑之一,用于重罪C. 死刑是古代五刑之一,用于轻罪D. 流刑是古代五刑之一,用于重罪4. 下列关于古代兵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府兵制是古代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制B. 卫所制是古代一种地方驻防的兵制C. 募兵制是古代一种雇佣兵的兵制D. 禁军制是古代一种禁卫军的兵制5. 下列关于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古代一种土地国有制的制度B. 均田制是古代一种土地国有制的制度C. 屯田制是古代一种土地国有制的制度D. 庄园制是古代一种土地私有制的制度6. 下列关于古代礼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B. 笄礼是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C. 婚礼是古代男女结婚时举行的礼仪D. 丧礼是古代丧事时举行的礼仪7. 下列关于古代天文历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 《春秋》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历法B. 《太初历》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历法C. 《大衍历》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历法D. 《皇极经世历》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历法8. 下列关于古代地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山海经》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地理学著作B. 《水经注》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地理学著作C. 《齐民要术》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地理学著作D. 《农政全书》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地理学著作9. 下列关于古代农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农学著作B. 《齐民要术》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农学著作C. 《农政全书》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农学著作D. 《农桑辑要》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农学著作10. 下列关于古代医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黄帝内经》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著作B.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著作C. 《伤寒杂病论》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著作D. 《本草纲目》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著作答案:1. A2. A3. A4. A5. A6. A7. B8. B9. B10. A。
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

【题文】中高考、自招对文言文的考查拓展到了文化常识,增加了文言文的考查难度。
为了准确地把握文言文大意,争取得高分,我们需要系统梳理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就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提到科举制时有哪些常见的称谓呢?一、科举制常用术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贡举、察举、制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
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
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
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
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二、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人制度,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影响深远的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实行了文化优先的选人方式,使得文化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紧要的标志之一。
本文将从文学角度探讨古代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
古代科举制度的进展历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但最为知名的当属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始于贞观年间,终究至安宝年间。
在唐代,科举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考试形式也比较规范,重要分为三个部分:廷试、殿试、状元及翰林院疏议等。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有了新的进展。
宋代科举制度重要分为两个层次:乡试和会试。
乡试以乡里为单位,负责选拔优秀的士子参加会试。
而会试重要是在省会或京城进行的,考试内容重要包括诗文和经史学问。
假如通过了会试,则可以进入殿试,最后获得功名成为一名官员。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渐渐式微,并渐渐被科举制度的弊端所取代。
最后,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
但是,科举制度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对文学的影响。
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古代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采纳文化优先的选人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文学水平的高处与低处成为了评判士子成败的紧要标准之一。
因此,文学成为了古代科举制度中最为紧要的一环。
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影响政治古代科举制度的建立,首先是为了选拔具有政治才能的人才,这其中又重要强调文学本领。
通过科举选人,并将之任用到政治岗位上,使得文学渐渐成为了古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文学的气力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2. 文学作为科举考试的主题自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开始重视文学本领的考察。
考生除了要谙习经史等学问外,还需要具备精湛的诗文写作本领。
因此,作为考试科目的文学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3. 文学成为士人的必修课程在古代士人的教育中,文学是一个紧要的课程。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需要通过学习文学来提高本身的本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2.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
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
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拓展]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
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1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教学PPT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古代学校
中国古代各级学校名称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殷商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 庠序称学校。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 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 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 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 院、河南登封的蒿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经】指通晓经学,经学多指儒家经典。【明法】指通晓法律,能解决问题;
【尤异】指官吏政绩最好的。
【治剧】能治理好困难重重的郡县。
【兵法】指能征善战和通晓兵法。
【阴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异】懂得祛灾降魔。
【茂才】西汉称秀才,东汉后因避刘秀讳而称茂才,其义为“才能优异”,茂才为 州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察举制度
汉代察举主要科目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古代学官
中国古代学官名称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 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 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正文(篇1)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手段,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方式。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举行的,如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贤良文学主要测试考生的文学才能,茂才则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才艺。
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发展,使得文学成为士人必修的科目。
其次,科举制度对文学的评价标准产生了影响,使得文学创作更加注重功名利禄,从而影响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最后,科举制度选拔出了许多文学人才,如唐代的王之涣、杜甫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手段,它为封建王朝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对维护封建统治、促进国家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考试舞弊、选拔不公等问题。
目录(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正文(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精讲精练:科举制度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精讲精练:科举制度人教版高三总复习专题1科举制度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试是指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又称御试。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明经科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
隋朝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D.凡本省的秀才和监生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2.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B.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包括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4.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
C.博士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
5.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和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
B.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一、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高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 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又称礼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 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 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 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 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 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 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 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 中进士。
❖【金榜】金榜,指中国封建科举时代殿试揭 晓的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 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金榜。考 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古代乡试
❖ 【童生试】也叫“童试”“院试”;明代由 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 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 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 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 龄大小都称童生。
❖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 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 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参加 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第一名叫解(jiè )元。
会试 殿试
院试 县、府、州 各省学政 秀才/生员/诸 案首 生
秋闱/ 乙榜
春闱/ 礼闱
各省省会(三 年一次,农历 八月)
京城(乡试次 年三月)
皇帝派遣 主考官
礼部主持
举人 贡士
解元 会元
甲榜 皇宫(会试同 皇帝 年四月)
语文高考科举制知识点汇总

语文高考科举制知识点汇总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在语文高考中,科举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语文高考中相关的科举制度知识点进行汇总和阐述。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实施。
它的目的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保证政府能够选择到具备才干和德行的官员。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
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才被废除。
二、科举考试的种类和内容在科举制度中,有两种主要的考试,分别是乡试和会试。
乡试是在县级范围内举行的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笔。
会试是乡试的补充,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应试者的答卷来决定能否进入最后一轮的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环,由皇帝亲自出题,考察应试者的才干和见识。
三、科举制度对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官僚体系,从而获得社会地位和声誉。
其次,科举制度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因为很多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都要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自己的文采和表达能力。
四、科举制度的争议与批评尽管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一些争议与批评。
一方面,科举制度过于注重功利,往往忽视了人的人格和品质。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造成了一种以功利为导向的文化氛围,让人们过分重视功名利禄,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价值观念。
五、现代教育与科举制度的联系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在清朝末年废除,但是它对现代教育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
现代教育的选拔机制也存在一种类似于科举制度的倾向,人们通过考试的成绩来评价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
同时,科举制度的普及也让现代人思考如何将古代智慧融入到现代教育中,以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结起来,语文高考中的科举制度知识点主要涉及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考试的种类和内容、科举制度对文化的影响、争议与批评以及与现代教育的联系等方面。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之科举考试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之科举考试1.概念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2.发展历程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
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
炀帝时始置进士科。
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
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
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
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
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
元、明、清均用其法。
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
变法失败后复旧。
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3.古代学校(1)“庠”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促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1)童生试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
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
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
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2)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题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题1.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描述,错误的是:A.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结束于清朝B.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C.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官员D. 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榜眼、探花是同一级别的官员2.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诗词的描述,错误的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B.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总集C. 《唐诗三百首》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D. 《宋词》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作3.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描述,错误的是:A. 《红楼梦》是清代长篇小说,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B.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神魔小说C. 《三国演义》是元代罗贯中创作的历史小说D. 《水浒传》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创作的长篇小说4.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描述,错误的是:A.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B.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仁政、民本C.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D. 墨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5.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描述,错误的是:A.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B.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其楷书作品《多宝塔碑》被誉为“颜体”C.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其楷书作品《玄秘塔碑》被誉为“柳体”D.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其行书作品《洛神赋》被誉为“赵体”6.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错误的是:A.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代表作有《洛神赋图》B. 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的画家,被誉为“画圣”C. 张择端是宋代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D.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画家,被誉为“徐青藤”7.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医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 扁鹊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医生,被誉为“医圣”B.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生,著有《伤寒杂病论》C.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生,著有《本草纲目》D.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医生,著有《黄帝内经》8.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的描述,错误的是:A. 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B. 张衡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发明了地动仪C. 沈括是宋代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D. 贾思勰是明代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9.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学流派的描述,错误的是:A. 浪漫主义文学以李白、杜甫为代表B. 现实主义文学以白居易、韩愈为代表C. 婉约派以李清照、辛弃疾为代表D.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10.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描述,错误的是:A.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B.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开创了汉朝的鼎盛时期C. 唐太宗是唐朝的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D. 康熙帝是清朝的皇帝,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答案:1. D 2. D 3. C 4. C 5. D 6. B 7. C 8. D 9. B 10. D。
语文高考科举制知识点归纳

语文高考科举制知识点归纳作为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科举制的历史和知识点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至关重要。
科举制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对语文高考中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起源于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是在宋代,结束于清代。
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了选拔优秀人才而设立的一种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可以选拔到真正具备文学、才能、道德等多方面优秀素质的人才,使得国家能够得到最佳的管理和服务。
2.科举制的内容和形式科举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的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最基础的考试环节,由县级官员选出的考官组成考试委员会,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士人进行筛选。
通过乡试的选拔,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而会试主要是对考生的文学才能和文章写作能力进行考察。
合格的会试考生,可以进入殿试阶段,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生在皇帝面前抬笔作文,经过殿试的选拔,最后由皇帝决定是否录取。
3.科举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科举制的存在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不仅提高了文人的整体素质,还促使文人们努力学习和创作。
为了应对考试,他们不得不加强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科举制也成为了一个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契机,进一步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4.科举制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的实行使得社会地位固化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通过考试能力的选拔,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具备才能和文化素养的新贵阶层。
此外,科举制也使得知识和学问成为一种社会资本,提高了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重视。
5.科举制的局限性和问题科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科举制过于偏重文学和文科的考察,忽视了其他领域的人才选拔,导致科技、农业等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
科举制度知识点高三

科举制度知识点高三科举制度知识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高级官员选拔制度的总称,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唐宋两代,终于清朝康熙年间废除。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关于科举制度的一些知识点。
一、背景和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时期由于政治改革的需要,将选拔官员的方式由世族世袭制改为通过考试的方式。
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科和明法科两科,取士制度逐渐形成。
此后,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并且开创了进士科,成功培养了大批文武全才,成为了后来的典范。
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县试、省试和殿试。
首先是县试,一般在考生的县城举行,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词和文章,考试以策问答形式进行。
通过县试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省试,省试是在省会城市举行的,内容比县试更加深入,包括经义的解释和分析等。
省试合格的考生可以进入最后的殿试,殿试在皇宫中进行,由皇帝亲临主持,内容包括面圭、言官质问和诗文考试。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即为及第,可以获得功名利禄。
三、科举流程科举考试是一个长时间的选拔过程。
首先是报名,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填写报名表格并交费。
接着是县试,考生需要前往指定地点参加考试,通过后方可参加省试,合格后再进入殿试。
在每个阶段的考试中,只有成绩优异的考生才能晋级下一轮的考试。
整个流程历时数月,考生需要经历连续的考试压力和紧张的复习备考。
四、选拔对象和限制条件科举制度在初期主要面向具备一定财产和家世背景的士族子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限制条件逐渐减少,几乎所有有一定学识的男子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女性和低层民众仍然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这一限制直到近代才被废除。
五、影响和局限性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促进了社会流动和文化传承,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人和官员。
科举制度还培养了广泛的知识阶层,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过分强调笔墨之学,忽视实际能力和才干,局限了中国官僚体制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僚的考试制度,起源于隋朝,于唐朝,最盛行于宋朝,明朝废止。
这一制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官僚体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乃至社会结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文化程度来选拔官员,以考试来评定人的才能与品德。
在科举制度下,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各地优秀的士子进入省级的会试,通过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最高级的殿试,殿试合格者即可成为进士。
进士经过礼部审查后,可以直接进入朝廷担任高级文官职位。
科举制度追求的是文化的卓越和能力的优秀,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隋朝以前,中国的官员一般是由世袭的贵族和权贵所控制,没有公正的选拔机制,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不稳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初年实行了科举制度。
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并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内。
科举制度的出现,既是对贵族和权贵的一种限制,也是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民主化尝试。
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的士人有了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不再受到身份出身的限制,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
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和权贵垄断政治的现象,使得社会上的士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升迁,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
其次,科举制度加强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文化教育的推动。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一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背景,对于国家的治理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充分发挥了教育的作用,使得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同时,科举制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的学习和应试能力,忽略了对实践和实际能力的考核,导致一些官员在管理和处理实际问题上不够灵活和有效。
第二,科举制度只选拔了文科人才,而忽视了理科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人才,这限制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一、古代官制1.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2.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3.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4.“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5.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6.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7.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8.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9.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0.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11.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12.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13.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4.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15.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16.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
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17.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
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
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18.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 ➢ 2019年(III卷)
近 13
殷纣: 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 酷刑,是有名的暴君。与夏末国君桀并称为“桀纣”。
年
文 武王: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
学
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 文 化
三晋: 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 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常
识
考
察
】
【 ➢ 2020年(I卷)
近 13
主司: 1.主管某项工作的官员或部门。2.科举的主试官。
年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
文
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
学 、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 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
化
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后又为古代
常
官的通称,常指地方长官,如京兆尹、河南尹、
识
州尹、县尹等。
考 察
御名: 皇帝的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 字,如御玺、御驾亲征等。
】
【 ➢ 2019年(I卷)
近 13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 以儒、墨、法三家影响最深远。
文
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称为“丁忧”。
化
常 私禄(文义判断): “私”强调个人拥有,与“公”相对;
识
“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后
考 察
也常用以借指仕途。 私禄在此强调是私人财产。
】
【 ➢ 2017年(II卷)
近 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卷高考语文之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 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