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爱的理论浅析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作者:蒋小竞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4期[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而国与国文化间的相互竞争与融合时有发生,所以认识以及比较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儒家“仁爱”、西方基督教之圣爱以及弗洛姆的博爱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弗洛姆;爱的艺术;仁爱;基督教弗洛姆(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做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
开始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橘黄色的小花实在令人惬意。
后来略看了作者的前言,似乎产生了某些共鸣。
正如译者所言:“每个看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它会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并去挖掘内心隐藏的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年代,面对社会环境及社会问题等重重压力,人和世界的关系越发扭曲,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冷漠。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因不够强大,而选择逃避来克服孤独、寂寞甚至恐惧感。
爱,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需要。
那爱是什么?弗洛姆是这样阐述的:“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在弗洛姆这里,我们体会到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而不是消极的情绪。
这种力量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自己或者外界强加于人的产物。
在爱的融合下,人才能与世界,与他人联合起来。
当然,弗洛姆并没有将爱的形式仅指博爱,还包括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
在这里,我想谈谈弗洛姆的博爱观。
博爱,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平等而广泛地爱。
弗洛姆把爱看做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从而最终实现“博爱”的理想。
细读弗洛姆的文字,他的博爱观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以及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观存在着异同。
赏析《爱的艺术》

赏析《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通过对爱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爱的本质和意义。
以下是对《爱的艺术》的赏析:
1. 爱的本质: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爱是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接纳,是一种情感上的结合。
2. 爱的分类:弗洛姆将爱分为四种类型:母爱、父爱、性爱和自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性爱是浪漫的,自爱是自我实现的。
3. 爱的要素:弗洛姆强调了爱的要素,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真正地爱一个人。
4. 爱的实践:弗洛姆认为,爱的实践需要勇气、耐心和努力。
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成为一种成熟的能力。
5. 爱的现代意义:弗洛姆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浪漫的爱情上,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爱。
这导致了爱的缺失和孤独感的加剧。
6. 爱与自由:弗洛姆认为,爱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成熟的人,既能享受爱带来的幸福,也能在爱中保持独立和自由。
总之,《爱的艺术》是一本深入探讨爱的本质和意义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的真谛,学会如何去爱和被爱。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而国与国文化间的相互竞争与融合时有发生,所以认识以及比较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儒家“仁爱”、西方基督教之圣爱以及弗洛姆的博爱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弗洛姆;爱的艺术;仁爱;基督教弗洛姆(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做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
开始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橘黄色的小花实在令人惬意。
后来略看了作者的前言,似乎产生了某些共鸣。
正如译者所言:“每个看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它会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并去挖掘内心隐藏的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年代,面对社会环境及社会问题等重重压力,人和世界的关系越发扭曲,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冷漠。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因不够强大,而选择逃避来克服孤独、寂寞甚至恐惧感。
爱,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需要。
那爱是什么?弗洛姆是这样阐述的:“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在弗洛姆这里,我们体会到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而不是消极的情绪。
这种力量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自己或者外界强加于人的产物。
在爱的融合下,人才能与世界,与他人联合起来。
当然,弗洛姆并没有将爱的形式仅指博爱,还包括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
在这里,我想谈谈弗洛姆的博爱观。
博爱,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平等而广泛地爱。
弗洛姆把爱看做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从而最终实现“博爱”的理想。
细读弗洛姆的文字,他的博爱观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以及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观存在着异同。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书中弗洛姆通过对爱的探讨,给我们带来了深思。
书中弗洛姆首先明确了一个观点,即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为和选择。
他认为,爱需要经过努力和承诺,而不仅仅是依靠感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将爱看作是一种感觉的产物,一旦感觉消失,我们就会觉得爱也消失了。
但是,弗洛姆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一种选择和行为,不仅仅是一个感觉。
此外,书中弗洛姆还对爱和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爱和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爱是一种完全的关注和投入,而性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行为。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将性看作是爱的代替品,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弗洛姆呼吁我们要意识到爱与性的区别,真正地去追求爱的艺术。
最后,书中弗洛姆还讨论了爱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爱需要给予对方自由,并且要对对方负起责任。
这是爱的一种表现,也是爱的艺术的体现。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对爱失去自由和责任感,这种偏离了真正的爱的本质。
弗洛姆通过对爱的自由和责任的讨论,提醒我们要真正地去理解和实践爱的艺术。
通过阅读《爱的艺术》,我对爱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选择和行为;爱和性不是同一种东西,不能混为一谈;爱需要给予对方自由,并且要对对方负起责任。
这些观点都让我受益匪浅。
我深深地意识到,爱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和实践。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要以爱为出发点,去追求更深层次的关爱和关注。
总之,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它通过对爱的探讨,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爱的本质。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会将书中的观点应用到我的生活中,去追求真正的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弗洛姆心得体会

爱的艺术弗洛姆心得体会爱的艺术是弗洛姆在20世纪50年代所著的一本心理学著作,这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爱的本质和意义,并提出了如何培养和维护爱的能力、如何摆脱爱的种种问题和障碍的建议和方法。
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因为它能够满足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的需要,使我们感到安全、快乐、有价值和有意义。
他说:“爱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为,一种学习来自内心并向外施展的技能。
”弗洛姆将爱分为四种类型:母爱、父爱、兄弟姐妹之爱、和爱情。
他认为,每种爱都有它特定的本质和表达方式。
例如,母爱表现为为孩子提供保护、安全和安慰的服务;父爱表现为为孩子提供指导、支持和挑战的服务;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是一种平等、互助和分享的关系;而爱情则表现为一种深刻的认同、尊敬、信任和彼此关怀的关系。
弗洛姆同时指出了爱的障碍。
他说,很多人难以达到真正的爱,是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的自我意识,缺乏自我价值感、独立性和自主性。
他建议我们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探索,慢慢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愿望,进而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的爱和尊重。
在弗洛姆看来,爱的艺术需要我们具备四种能力:爱的知识、爱的决断、爱的责任和爱的关切。
爱的知识需要我们学习和了解爱的本质和特点;爱的决断需要我们能够做出选择和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情况;爱的责任则要求我们能够承担起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保护他人的尊严和权益,并以诚实、坦率和智慧的方式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而爱的关切则体现为对他人的关注和支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尝试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挑战和需求。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并启示我们面对不同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挑战时,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潜力和人性才智。
无论是和家人、朋友、同事或伴侣之间的关系,我们都可以通过爱的艺术来构建更加美好、健康和有益的人际关系,进而共同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充满智慧、洞见和启示,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弗洛姆爱理论的研究

弗洛姆爱理论的研究20世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急速增长,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丰富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带给人们幸福,反而使人们开始陷入精神危机。
弗洛姆认为西方人出现病态的状态,人同自己、同胞以及自然相疏离。
西方的社会人际关系冷漠无情,缺乏真正的爱情,孤独和寂寞萦绕在人们的生活中。
为了拯救异化的人性和沉沦的社会,弗洛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爱理论,探讨爱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并认为爱情是可以学习的。
弗洛姆的爱理论将爱与人性相结合,在理论层面作出了“人性善”的预设,但是在现实社会人性却是善恶交织的。
弗洛姆认为人具有善和恶两种潜能,但他反对将它们并立,而把它们称为第一潜能和第二潜能。
在他看来,第二潜能只会在第一潜能不会发挥的病态情况下才会出现,人只有发展了自己的第一潜能,才会感到安全、自在。
弗洛姆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善”的观点,但是他批判西方社会病态的社会和异化的人性,认为人应该有爱、自由、创造性,可以看出他作出了“人性善”的预设。
落到现实层面,人需要与外界社会发生联系,弗洛姆按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的方式将性格分为健康型性格和非健康型性格。
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的性格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所以现实社会中人性是善恶交织的。
弗洛姆结合人们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爱理论体系。
他认为真正的爱可以使人克服孤独,使人与自己、人与同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乃至融为一体。
弗洛姆的爱理论宣扬了爱的真正意义,改变了人们对爱的误区,使人们能对自己和所处的环境进行反思,从而获得真正的爱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
虽然弗洛姆爱理论的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管对于当时病态的社会还是我国现代的情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弗洛姆的爱理论。
弗洛姆《爱的艺术》主要观点

弗洛姆《爱的艺术》主要观点 经朋友介绍,读了著名⼼理学家和哲学家E。
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
现将感触较深的观点摘录下来,与观者共勉。
基本观点:爱情是⼀种与⼈的成熟程度有直接关系的精神产物,懂得爱与去爱都需要具有爱的能⼒,懂得爱的艺术。
1、爱情是⼀种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情绪。
⼀般来说可以⽤另⼀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先是给⽽不是得。
2、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些其他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责任⼼、尊重和了解。
⼈们只有认识对⽅,了解对⽅才能尊重对⽅。
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和责任⼼都会是盲⽬的,⽽如果不是从关怀的⾓度出发去了解对⽅,这种了解也是⽆益的。
3、⼈们只有认识对⽅,了解对⽅才能尊重对⽅。
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和责任⼼都会是盲⽬的,⽽如果不是从关怀的⾓度出发去了解对⽅,这种了解也是⽆益的。
4、成熟的⼈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量的⼈。
成熟的⼈只想拥有他⾃⼰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和全知的⾃恋幻想,并有⼀种谦恭的态度。
这⼀态度的基础是他内⼼的⼒量,单单这股⼒量就能使他进⾏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
5、事实上寻求爱的⼈不会不被所爱之⼈所寻求。
6、如果爱情的明灯照亮了这颗⼼,它也必然会照亮那颗⼼。
7、如果对神的爱在你⼼中滋长,那神也会加爱于你。
8、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爱,因为我爱⼈。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9、如果⼀个⼈只爱他的对象,⽽对其他的⼈⽆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是⼀种共⽣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种更⾼级意义上的⾃私。
10、弱⼩是⼀种暂时状态,⽽⾃⼒更⽣,⾛⾃⼰的路的能⼒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11、母亲要赋予孩⼦对⽣活的爱,⽽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
弗洛姆不成熟的爱是因为需要所以爱,成熟的爱是因为爱所以需要

弗洛姆不成熟的爱是因为需要所以爱,成熟的爱是因为爱所以需要孤独的感觉是所有焦躁的根源。
▼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弗洛姆弗洛姆(1900-980年),国际知名的美籍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致力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
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
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
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训练。
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
1934年移居美国。
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
弗罗姆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
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
著有《逃避自由》、《精神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人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爱利希·弗罗姆把心理学视为是人性之自我理解这一久远努力的延续。
当运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洞见以拓展来自临床、心理分析和精神病学研究的知识之时,弗罗姆充分地汲取思想史的养料,并提醒他的读者:以往的伦理思索者乃是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
弗洛姆爱情的理论概述

弗洛姆爱情的理论概述【摘要】阅读并整理了弗洛姆的爱情理论涉及的三个主要问题: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爱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阐释自己对于弗洛姆观点的理解。
关键词:一、引言埃里希·弗洛姆,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
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
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他认为人是在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将爱的理论具体分为: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及爱的对象三部分。
他关于爱的探讨,二、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
人的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尽管人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
人拥有理智;认识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
人意识到自我,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
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
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实际上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
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在一个孩子身上,“我”字几乎还没有形成。
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只要母亲在她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
一直到孩子发育到产生孤独感和个性这个阶段,母亲的存在才不足以消除他的孤独感,他必须以其他的方式克服这种孤独感。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
通过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所有方式都有三个特征:首先这些方式都是强烈的,甚至会很激烈;其次他们需要整个人—包括身心都投入进去;第三就需要不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
弗洛姆《爱的艺术》知识讲解

弗洛姆精彩语录
◆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 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 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 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弗洛姆精彩语录
◆ 爱某个人并不只是一种情感,同时它也是 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一种情 感出现了,但也可以消失。当我的行为并 不包含判断和决定时,我怎么能断定这种 感情将永远持续下去呢?
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弗洛姆《爱的艺术》
关于爱的三个“误区”
◆ 第二个误区 ◆ 爱=爱的对象 ◆ 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问题,而不是爱的
能力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但是要 找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或为其所 爱——则是困难的。
2
关于爱的三个“误区”
◆ 第三个误区 ◆ 爱=最初体验(而不是永久状态) ◆ 人们常常把“堕入”爱网时的最初体验和
◆ 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 将是盲目的;没有关心的推动,认识也是空虚的。
5
弗洛姆精彩语录
◆ 幼儿的爱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我爱因为 我被爱。”成人的爱则遵循着这个原则: “我被爱因为我爱。”
◆ 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6
4
弗洛姆精彩语录
◆ 爱还包含着关心、责任、尊重、认识。
◆ 爱就是对我们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主动关心。你爱你 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也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
爱的艺术弗洛姆读后感

爱的艺术弗洛姆读后感《爱的艺术》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所著,是一部深刻探讨爱的本质和意义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心理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哲学著作。
作者通过对爱的分析和解释,揭示了爱的真正含义,以及爱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阅读完《爱的艺术》后,我深受启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爱的四种基本形式,母爱、父爱、性爱和爱的责任。
他认为,这四种形式的爱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母爱是最早接触到的爱,它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情感,父爱则给予了我们安全感和自信心,性爱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结合,而爱的责任则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通过对这四种形式的爱的分析,我对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意识到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弗洛姆在书中对爱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是一种自我奉献和付出的精神状态。
爱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行为。
只有通过自我奉献和付出,才能真正体验到爱的快乐和意义。
这种对爱的理解让我深受触动,意识到爱不是一种消费品,而是一种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经营的宝贵财富。
最后,弗洛姆在书中强调了爱与自由的关系。
他认为,真正的爱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只有在自由的情况下,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实现。
爱不是对他人的束缚和控制,而是对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只有在自由的情况下,爱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交流和情感交融。
这种对爱与自由的关系的理解,让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爱是一种需要尊重和包容的情感,而不是一种对他人的控制和依赖。
总之,通过阅读《爱的艺术》,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意识到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是一种自我奉献和付出的精神状态。
只有在自由的情况下,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实现。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爱的艺术,让爱成为我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弗洛姆“自爱”理论的伦理学美学意义

弗洛姆“自爱”理论的伦理学美学意义一、人本伦理与极权伦理首先,弗洛姆在肯定规范伦理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本伦理与极权伦理的不同。
“极权伦理是由权威来说明什么对人有好处。
”这里所指的权威不是指健全的、富有创造性的理性权威,而是指在物质和精神上对人或物予以绝对控制的非理性权威。
极权伦理是依照权威者而不是个人的利益与需求来制定规范和准则的。
有些时候尽管这些手段是非暴力与不明显的,但这种极权还是真实存在的。
只是在人类文明早期,这种极权常常以暴力、酷刑等刚性形式出现,而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这种极权越来越呈现出它“文明的”柔性一面。
这种极权伦理在儿童伦理判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儿童发育初期,儿童尚不能明确的区分“我”与“他者”这两个概念。
后来他开始逐渐能从周围人的眼光中读出什么是“可以”什么是“禁止”。
这时候他就拥有一个独立人格发展的前提一一判断性,这种判断性是一种成因十分复杂的极权权威。
学校和社会也是这样,“好”就是一个人所做的事得到赞扬,“坏”就是他所作的事不被社会所接受。
如果我们说一样东西好,那就意味着它对我来讲是“有用的”,接近于善的概念,我们说一个好人,是指“他”对“我”来讲是有用的,所以对于“好孩子”来说,他常常是出于长辈立场的需要,被认为乖巧且懂事,而一个“坏孩子”则可能调皮且不听话,“坏孩子”没有满足长辈的需要,因为被定义为“坏”,但他们常常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只是没有讨好长辈罢了。
很明显,在这种极权伦理中,一方对于权威的统治是以另一方的服从为代价的,唯有满足权威一方的利益才是符合“德性” 的需求,而不服从则是极大的罪恶。
“德性”一词,是伦理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
我们从极权伦理和人本伦理中关于“德性”一词的不同解答也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首先,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一词泛指“美德”――“就是人藉以实现他特有潜能的活动的特质。
”帕拉塞尔苏斯的“德性”之指“每件事物的个别特性――也就是它的特质。
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

埃里克·弗洛姆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人本主义精神学说的创始人。弗洛姆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他对爱的真知灼见对我们当前的儿童教育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给予儿童健全的爱
弗洛姆将成人对孩子的爱分为两种表现形式、即母爱与父爱。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弗洛姆所划分的母爱与父爱、只是就爱的性质而言、不一定与实际的母亲和父亲的身份相对等。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爱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功能。母爱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它是无条件的、非功利的。母爱是对孩子生命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有没有实现父母的期待、母爱都会与他同在。正是这种无私的母爱、给稚嫩无助的孩子带来身心的满足和安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父爱则是有条件的、功利的爱、其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期望、因为你尽了你的义务、因为你像我”。Ⅲ孩子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能得到母爱、但若想得到父爱就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可见、母爱是不受孩子控制的、父爱却是孩子自己能够控制的、只要他愿意服从、遵守成人所规定的秩序和原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独立时、父爱的积极作用就显示出来、它给需要交往、渴望融人群体的孩子赋予责任的帮助。
在弗洛姆看来、母爱与父爱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孩子而言、母爱是被动的、过分沉溺于母爱的孩子难以摆脱对他人的依赖、也就无法真正在精神上成长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当然、过早或过分接受父爱洗礼的孩子、虽然能够独立自主、但难免会变得过于刻板教条、冷漠无情。
可见、在孩子的成长中、既要有母爱的呵护、又要有父爱的约束。母爱的“爱的原则”和父爱的“理性原则”虽是一对不可消除的矛盾、而教育的艺术恰恰体现于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取得平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经意间就走向了极端。要么过分溺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纵容孩子的任性行为、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不作任何要求、致使孩子养成依赖、脆弱的个性、不能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要么又对孩子过于严格要求、铁面无私、赏罚分明、从而又使得孩子过早地世俗化、失去童真、缺乏爱心。以上两种情况还都只是各走了一个极端、最糟糕的是将母爱与父爱的消极方面结合起来、高兴时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求必应;烦躁时对孩子吹毛求疵、百般挑剔、致使孩子无所适从、陷于紊乱、长此以往、难免出现心理或行为的病态。当然、最理想的莫过于将母爱与父爱的积极方面结合起来、既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身心的满足与安全;又要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艾瑞克·弗洛姆对爱的看法

艾瑞克·弗洛姆对爱的看法综述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2)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爱的要素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
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成熟的爱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
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
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弗洛姆的成熟的“爱”及其对现代大学生爱情观塑造的启示-精品文档资料

弗洛姆的成熟的“爱”及其对现代大学生爱情观塑造的启示-精品文档资料弗洛姆的成熟的“爱”及其对现代大学生爱情观塑造的启示艾里希.弗洛姆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他深受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
在他的《爱的艺术》中深刻阐述了成熟的爱,它包括五大基本要素,即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这五种基本要素是所有的爱的形式所共有的。
一、弗洛姆的成熟的爱的五大基本要素(一)、爱是“给”也是另一种“得”。
通常我们容易把“给”简单理解为放弃、牺牲或者交换。
弗洛姆认为“给”是一种力量,是能体现个体生命力的东西,给的行为应该让人感觉到生气勃勃,通过给的行为获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这种意义上说给也是一种得),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财富却吝啬的不肯给予别人的人不是真正的富有者,恰恰相反,他是一个精神上贫穷和可怜的人。
除了物质给予,更重要的是一个能爱能给的人是应该跟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等一切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二)、爱是一种关心关心是爱的重要体现之一。
弗洛姆认为,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缺乏这种关心的爱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弗洛姆以母亲对幼儿的关心为例解释以关心为前提的爱,“如果一个母亲拒绝给孩子喂食、洗澡、关心她身体的舒适,那么这个母亲如何强调她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人相信他”①。
(三)、爱是一种责任心责任心不是由外部环境压力形成的,不同于履行义务的意义。
它是一种发自内心完全自觉的行动,是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
责任心是成熟的爱的必备要素之一,缺乏责任心的爱就像是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一样空虚,爱也不能保持长久。
这种责任表现在男女爱情上就是关心对方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四)、爱是尊重的体现真正的爱没有控制、占有、奴役和剥削。
尊重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
尊重就要给他自由,努力让他成长和发展自己。
论弗洛姆成熟的“爱”的思想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论弗洛姆成熟的“爱”的思想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在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中,弗洛姆指出爱是一门艺术,也需要具体的学习。
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基本回答,是拥有成熟性人格的人的一种能力。
爱的本质是“给予”,爱的具体内容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等要素。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爱情观产生了严重的异化,所以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文通过对弗洛姆《爱的艺术》的分析,针对现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存在的爱情观异化的表现,探究爱的真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
标签:弗洛姆;爱;异化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从事于精神分析学和人道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
弗洛姆《爱的艺术》在1956年问世,它的影响遍及全球。
其中关于爱的理论和实践的内容,不仅切合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境况,而且,对于我们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爱情观异化的表现(一)侧重被爱,而不是去爱谈到爱情,很多大学生想到的是首先是如何被别人爱,而不是怎样去爱别人的问题。
这些人认为获取爱情的关键是获取别人爱的方式,即如何才能成为值得被人爱的人。
男人是在社会所允许的范围内获取极大地成功,即有权、有钱、有名望,其实也就是当今所谓的有卡、有房、有车、有自己的事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女人则用各种手段使自己更美丽,更富有吸引力,例如通过上健身班塑造形体、服装打扮等手段来得到异性的青睐。
此外,男女双方为了达到被人爱的目的还采用很多方式,如培养谦虚谨慎的性格、拥有助人为乐的品质、学习令人轻松愉快的礼仪等。
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为了使自己得到他人的注意力,从而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二)看重爱的对象,而不是爱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关注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而很少注意爱本身以及爱的能力的问题。
一方面,在当今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情况下,人们渴求“浪漫的爱情”,所以,人们会对爱的对象更加看重,而缺乏对爱情之功能的重视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姆爱的理论浅析关于爱的理论在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理论并加以实践才能掌握;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
弗洛姆爱的理论借鉴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学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爱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标签:弗洛姆;爱;心理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洛姆以爱的理论为中心进行的论述和阐释,使人们学会如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自由地生活,体现了他对现代社会及人高度关怀的人本主义情怀。
弗洛姆认为,爱是这样一种情感:既能满足人们和世界融合的需要,同时使人保持整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爱是自发性活动的核心。
弗洛姆对爱做出了如下阐述:“爱是此类自发性的最核心组成部分,爱不是把自我完全消解在另一个人中的那种爱,也不是拥有另一个人的那种爱,而是在保存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
爱的动力特性恰恰在于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出于克服分离状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一体,但并未消灭个性。
”[1]一、爱的理论(一)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爱反映了个体的两个需要:个体想要克服孤独,追求与他人的融合,并倾向于满足群体的需要;但是,个人希望保持自己的个性,并将自己与他人的需求区分开来。
爱是个人与世界、与其他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人际关系的体现。
人们脱离与外界的原始联系后,为了消除内心的孤独和无力,有必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在所有方式中,最理想的是选择创造性的爱,这种爱包含了对世间万物和生命本身的爱。
由于自身归属感的需要,使得人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需要加入到某个群体中,这是弗洛姆针对人类存在境遇两难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二)爱是一门艺术在《爱的艺术》的开头,弗洛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爱是一种艺术吗?如果是,则说明爱拥有理论和技术,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加以掌握。
如果不是,那么爱就只是一种偶然产生的让人感到愉悦又向往的感觉。
大多数人都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爱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神秘的感觉,而弗洛姆则认为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理论并加以实践才能掌握。
在大多数人看来,“自己能否被人爱”和“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远比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更重要。
弗洛姆认为,这种观点的形成与当代文化的特征密切相关。
为了获得爱的能力,人们需要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如果仅仅把爱当成一种对象,爱就无法产生,人也不会从中获得满足。
(三)爱的本质是给予在弗洛姆看来,爱是一门给予的艺术,这种给予不是掠夺,也不是商人之间的交换,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毫无保留的给予。
它不分国家和阶级,真心给予,不求回报。
弗洛姆将给予视作爱的本质和力量的体现,人通过给予才能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和强大的生命力。
通過对爱的本质的探索,人们才能真正做到“自由而不孤独,和谐而不附庸”,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向往的积极自由。
在非创造性性格结构的人看来,给予会给人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甚至是一种美德的自我牺牲。
弗洛姆对此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给予是力量的最高表现。
拥有丰富内涵和创造性的人通过同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兴趣和快乐,能感受到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力量,同时使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感得到提升。
给予意味着创造和新的力量,而“爱是一种产生爱的能力”[2],这种能力正是通过给予本身获取的。
在这方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这样论述的:“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
……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对你的爱,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
”[3]弗洛姆通过把非创造性性格结构的人和具有创造性的人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创造性性格的人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爱的能力。
(四)爱的不同表现方式给予是弗洛姆爱的思想中一个核心要素,他认为如果人只爱自己的对象,这种爱只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
爱情取决于能力而不是对象,而不同类型的爱情之间的区别取决于被爱的对象。
根据这个标准,弗洛姆划分出了五种不同的爱的形式。
1.博爱。
博爱就是用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去关心和尊重他人,对待除了自身以外的所有其他人均抱有关心和尊重。
博爱是最基本的爱的类型,是其他所有类型的爱的基础。
在博爱中,每个人都被视作拥有平等人格的人,每个人都值得获取尊重和爱。
博爱强调人人平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表现出不对等,因为每个人都会出现物质或精神的空虚无助而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形。
这种需求并非意味着人的弱小,只是自力更生、走向真正强大前的一种暂时的状态。
正是对无助者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彰显爱的伟大。
只有以博爱为基础,不计较个人得失进而超越国家和阶级背景的爱才是真正的创造性的爱。
2.母爱。
母爱是对孩子生活和需求做出的毫无保留的肯定。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母亲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并承担为了维护和发展其生命成长的责任。
另一方面,让孩子热爱生活。
从本质上说,母亲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幼小、无助的孩子需要帮助,而强大的母亲则提供帮助。
当母亲意识到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她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仅是因为孩子满足自己的欲望时,母爱就变成了一种人性表达的方式,也是一种母亲走向成熟的表现。
弗洛姆认为,母爱还包括正确处理孩子的成长和母子分离。
只有那些真正具有爱的能力的妇女,才会以无私的母爱支持孩子的独立发展,这样的爱才是母爱的本质所在。
3.性爱。
性爱是一种要求自己与他人完全融合,实现合二为一的爱。
与博爱的平等和母爱的帮助他人不同,性爱是排他的和独特的。
在恋爱关系建立后,要求双方当事人必须互相尊重并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
爱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双方了解程度的加深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不断培养。
在爱情的过程中,男女双方的内心和人格均获得了发展,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仅通过与自己爱的对象灵欲合一,排斥生活中的其他人,只能体现出性爱的独占性。
如果能通过对一个异性的爱发展到对自己的亲人、其他人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的一切生命的爱,这样的爱才是一种具有博爱情怀的大爱。
4.自爱。
自爱是对生活、自由和自我成长的一种肯定。
弗洛姆认为爱自己和爱别人并不相互排斥。
人对待感情时,其对象不仅有其他人,还包括我们自身。
正是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人,所有与人相关的概念都同我有关,因此自爱也是一种美德而不是罪恶。
自爱是以人的爱的能力为基础。
一个人只有拥有爱的能力,才能不拖累别人,并在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去爱他人。
自爱不等于自私。
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而不爱别人,这种行为就是自私而不是自爱。
自私自利的人总以是否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来评判一切。
他们从不奉献,因此他们也体会不到给予带来的快乐。
他们一味索取的行为,只是借助对自己的关心来掩饰自己并不拥有爱的能力这一事实。
从表面上看,他们非常爱自己,但实质却是他们因为不懂得如何去爱而无法去爱自己。
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真正意义上的爱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些具体的人或事物,而应该是对世间万物的关心与热爱。
而作为整个世界的一份子,人自身也应该得到关注与爱。
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拥有爱的能力,必然会首先爱自己。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必然没有能力再去爱他人,进而爱自然和全社会,这是一种爱无力的表现。
一个真正具有爱的能力的人,会首先关爱自己,进而努力做到对他人、对自然和整个社会报以同样的爱。
正如弗洛姆所言,“这个人既是上帝又是人类,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爱自己、同样也爱其他所有人的伟大而正义的人。
”[4]5.神爱。
对上帝的爱是一种宗教形式的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也来自消除隔阂与需求统一的需要。
人们之所以对神充满了爱,是由于神总是最高价值和完美的体现。
人们对神的爱实际也表达了人对自身最高层次力量的体验,是对真理和完美的最高追求。
弗洛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父母的爱和对神的爱是一致的。
一开始,孩子认为母亲是所有存在的基础,并认为父亲是他思想和行为准则,直到他从母亲和父亲的影响中解放出来,达到完全成熟。
当人们按照爱的原则描述自己时,他与上帝是一体的,此时论述上帝只是具有象征意义。
二、爱的实践弗洛姆认为,要想真正实践爱的各种形式,首先要具备爱的能力,对生命报以足够的尊重和关怀。
他还针对人们应当如何培养爱的能力和实现爱提出了具体的方式。
首先要培养爱的性格。
弗洛姆将其定义为“人在同化与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引导个人能力之发展的较固定形式”[5]。
受弗洛伊德影响,弗洛姆认为性格是人本能的升华。
因此,要培养爱的性格,首先要規范人的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具有独立控制自己的能力。
要把培养爱的性格同时代和社会因素相结合,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具备了这样性格结构后,人能克服自己与他人的隔阂,解决生存的问题,使自己与他人和谐共处。
其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爱需要主动给予他人关爱和尊重,原地不动等待被爱不能获得真正的爱的体验和能力。
“爱是主动活动,而不是被动的倾向;它是‘站立于’而不是‘坠入’,以最普通的说法,爱的主动性可以用这样的陈述描述出来,爱首要的意义是给予。
”[6]再次,建立合理的道德标准。
社会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在实施爱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才能真正树立创发性的爱。
在这个道德标准的约束下,才能为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弗洛姆认为,要想真正摆脱束缚实现自由,需要在自觉自发爱的基础上,实行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性的劳动是个体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彼此沟通并达到和谐统一的必要途径。
这种行为不是个人对逃避孤独的反应,也不是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一种自发的创造性行为。
各行各业的人都与外界联系,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
借助这种自发性的创造行为,一直以来困扰个体的孤独、空虚和无力感不复存在,人与他人、自然和社会融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弗洛姆把爱视作人类生存的需要,认为爱是一门艺术,需要通过给予才能获取。
想要真正掌握这门艺术,不仅需要学习爱的理论,而且需要在实践中将自发性的爱与创造性的劳动相结合,进而克服孤独和无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些积极的因素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但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实际研究中仅仅从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分析问题,认为只通过爱与劳动结合就能使人摆脱生存的困境,说明他并未完全摆脱弗洛伊德的影响。
在剥削和压迫广泛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爱和劳动都是以阶级为导向的。
如果不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不消灭私有制,仅仅寄希望于爱和劳动来解决一切问题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