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23)《文学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选择题
1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出自 B
A 《理想国》
B 《镜和灯》
C 《诗学》
D 《摹仿论》
2 “诗言志”说出自: D
A 《文心雕龙》
B 《毛诗序》
C 《文赋》
D 《尚书·尧典》
3 “观物取象”说出自: C
A 《诗经》
B 《论语》
C 《易经》
D 《孟子》
4 《金枝》的作者是: A
A 弗雷泽
B 哈丽逊
C 普列汉诺夫
D 弗莱
5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 D
A 德谟克利特
B 斯宾塞
C 谷鲁斯
D 康德
6 最早提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这对范畴的是: A
A 歌德
B 席勒
C 马克思
D 谢林
7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的时间是: B
A 1951年
B 1956年
C 1966年
D 1978年
8、马克思在以下哪本著作中称文学创造为“艺术生产”: C
A 《德意志意识形态》
B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C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D 《共产党宣言》
9 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往性质,尤其不能脱离读者的创造性,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
B
A 英美新批评
B 接受美学
C 俄国形式主义
D 后现代主义
10 《诗学》的作者是: A
A 亚理士多德
B 贺拉斯
C 钟嵘
D 陆机
11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这句话出自: B
A 叶芝
B 华兹华斯
C 艾略特
D 斯达尔夫人
12、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 D
A 表现情感
B 认识情感
C 投射情感
D 传达情感
13 “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B
A 庄子
B 李贽
C “公安三袁”
D 司空图
14 “陌生化”和“文学性”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是: B
A 新批评理论家
B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
C 结构主义者
D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
15 “艺术家不应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象上帝不应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这句话出自:
D
A 巴尔扎克
B 雨果
C 但丁
D 福楼拜
16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符合 B
A 历史真实
B 艺术真实
C 细节真实
D 科学真实
17 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是: D
A 刘勰
B 皎然
C 王昌龄
D 王国维
18 “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
物。
”这句话出自恩格斯的: A
A 《致玛·哈克奈斯》
B 《致敏·考茨基》
C 《致斐迪南·拉萨尔》
D 《致保尔·恩斯特》
19 “叙述内容”主要包括: B
A 事件、情节、情景
B 故事、结构、行动
C 故事、人物、事件
D 结构、行动、人物
20 我们一般将叙事作品中的本文话语和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称为 B
A 时距
B 频率
C 视角
D 标记
21、我们一般将叙事作品中的本文时间序列和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的形成的关系称为 B
A 时距
B 时序
C 视角
D 标记
22 叙事的构成主要包括: A
A 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B 叙述内容、叙述时间、叙述动作
C 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视角
D 叙述事件、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23 故事的主要构成是 A
A 事件、人物、情节、场景
B 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C 视角、动作、话语、人物
D 时序、频率、节奏、动作
2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主要采用的抒情修辞方式是 C
A 歧义
B 夸张
C 比喻
D 象征
25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 A
A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B 钟嵘《诗品》
C 王国维《人间词话》
D 刘熙载《艺概》
26 “宛转娥眉马前死”中的“娥眉”主要用的抒情修辞方式是: C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象征
27 “风格即人”观点的提出者: D
A 钱钟书
B 扬雄
C 但丁
D 布封
2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风格分为: A
A 典雅、远奥、精约、显附、壮丽、新奇、轻靡
B 夸张、简约、雄奇、含蓄、浑厚、新奇、轻靡
C 典雅、凝练、精约、含蓄、壮丽、新奇、轻靡
D 典雅、远奥、宏大、显附、壮丽、瑰丽、轻靡
29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阐述了风格的 C
A 社会性
B 民族性
C 时代性
D 地域性
30 关于文学消费的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 文学消费既遵循商品消费的一般规律,又受制于意识形态体制和艺术法则;
B 文学消费具有商品消费性质,和一般商品消费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C 文学消费既是有形的实物形式的损耗,又是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享受;
D 文学消费既是产品的欣赏和接受,又是产品的再生产和再创造;
31“召唤结构”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
A 伊瑟尔
B 姚斯
C 英伽登
D 海德格尔
32 将文学文本分为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示化面貌、再现的客体等层面的理论家是 C
A 黑格尔
B 但丁
C 英加登
D 艾布拉姆斯
33“期待视野”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是 D
A 伊瑟尔
B 皮亚杰
C 韦勒克
D 姚斯
34 艺术存在于读者和本文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和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和本文的“对话”中生成的,这个看法出自: A
A 伽达默尔
B 伊瑟尔
C 姚斯
D 海德格尔
35“知人论世”说出自: C
A 《论语》
B 《庄子》
C 《孟子》
D 《老子》
36 社会历史批评的奠基人是: A
A 维科
B 丹纳
C 狄德罗
D 斯达尔夫人
37 丹纳认为影响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因素”是: A
A 种族、环境、时代B种族、历史、地理
C 遗传、环境、历史
D 地理、传统、基因
38 对于文学创作的规律,有的学者认为文学创作是由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内容决定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 C
A 弗洛姆和马尔库塞
B 康德和谢林
C 弗洛依德和荣格
D 达·芬奇和莎士比亚
39 “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荣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这个著名的论断出自马克思的: A
A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B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 《德意志意识形态》
D 《神圣家族》
40 西方“移情”论的代表是 C
A 黑格尔
B 康德
C 立普斯
D 杜夫海纳
41 叙事性文学的高级形象形态是 C
A 意象
B 意境
C 典型
D 象征意象
42、对现代西方叙事学影响最大的理论流派是 A
A 结构主义
B 精神分析学派
C 女权主义
D 解构主义
43、认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的理论家是 B
A 华兹华斯
B 克罗齐
C 科林伍德
D 托尔斯泰
44 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是 D
A 省略
B 减缓
C 场景
D 概括
45、对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说法影响较大的著作是 B
A 亚里斯多德《诗学》
B 弗雷泽《金枝》
C 柏拉图《理想国》
D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
46、生活在鲁迅所说的“文学的自觉时代”的作家是 C
A 屈原
B 杜甫
C 曹植
D 李贽
47、“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
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这段文字出自: B
A 《周易·系辞》
B 《周易略例·明象》
C 《庄子·外物》
D 《庄子·天道》
48、在恩格斯看来,批评文学的“最高标准”是: D
A 政治的标准和艺术的标准
B 真、善、美的标准
C 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标准
D 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
49 《民间故事的形态学》的作者是 A
A 普洛普
B 托多罗夫
C 列维-斯特劳斯
D 格雷马斯
50 《结构人类学》的作者是 C
A 普洛普
B 托多罗夫
C 列维-斯特劳斯
D 格雷马斯
51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玛卓夫兄弟》:“我仅请求读者不要匆忙嘲笑我的年轻主人公的纯洁心肠。
我并不是由于他年轻、他在学业上取得的小小的进步,或什么类似的原因,而要来为他辩护,或证明他天真的信仰是正当的。
相反,我必须申明,我真正尊重的是他的心灵的品质。
”这段文字中的“读者”是 B
A 真实读者
B 叙述接受者
C 隐含读者
D 隐含的叙述者
52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名言出自: C
A 弗洛伊德
B 弗莱
C 荣格
D 弗雷泽
53、巴尔扎克说文学是“庄严的谎话”,这句话的意思是: B
A 文学是说谎,无真实性可言。
B 文学在假定中透露真实性。
C 由于文学不是对生活本身的记录,是一种虚构的,因此作为“谎话”,它无法传达
生活的真实性。
D 之所以说是“庄严的谎话”,是因为作家说谎话的态度是真诚的,作家在一本正经
地说假话,无真实性可言。
54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
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这段论述出自: B
A 柏拉图《理想国》
B 亚理士多德《诗学》
C 苏珊·朗格《情感和形式》
D 卡西尔《人论》
55 “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此语的作者是: A
A 苏珊·朗格
B 弗莱
C 荣格
D 弗雷泽
56 不属于艺术灵感的特征是: C
A.突发性
B. 迷狂性
C.对象性
D. 创造性
57 艺术具有“净化”人的灵魂的价值,这种观点最早见于: A
A 亚理士多德《政治学》
B 亚理士多德《诗学》
C 柏拉图《理想国》
D 柏拉图《会饮》
58 对于艺术本质论中的摹仿说,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柏拉图提出了“理式摹仿”说;
B.康德最早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论点;
C.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不仅对物象外表进行逼真摹仿,还应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
D.马克思认为艺术摹仿绝对精神。
59 关于文学的界定,以下论断错误的是 A
A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B 从作家的角度来看,文学是作家对生活的评价和情感的流露;
C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文学是读者进行再创造的艺术空间;
D 从作品的角度来看,文学是语言艺术;
60 关于文学意境,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A 清代王夫之说:“文学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B 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
C 在意境的结构处理上要注意“虚实相生”,对此,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提出:“必
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
E 关于意境的审美魅力,刘勰提出了“境生于象外”说,钟嵘提出了“滋味说”,司空
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观点。
61 “……于是他就把他的伤心事详详细细地讲给我听了。
——三年前一个冬天的晚上,站
长正在新登记簿上面划线,他的女儿在壁板后面给自己缝衣服,一辆三驾马车到
了……”。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A 在整体上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叙述
B 采用了间接引语方式
C 存在从第一人称向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转换
D 在整体上叙述视角是第三人称叙述
62 关于叙述视角,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
A 叙述视角又称叙述动作,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B 在叙述视角中加入人称的交替变换,往往可以增加叙述的自由度,使叙述更加生动。
C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由于视点可以自由游移,叙述者仿佛无所不知,故又称为无焦点
叙述,有时又称内在式焦点叙述。
D 传统的叙事作品中最常见的视角是第一人称。
63 恩格斯以下著作中提到“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的是 A
A 《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B 《致敏·考茨基》
C 《致玛·哈克奈斯》
D 《致保尔·恩斯特》
64 持客观说,强调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作品的内在语言结构关系的理论流派不包括: C
A 俄国形式主义
B 英美新批评
C 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
65 关于艺术真实,以下错误的说法是: A
A 艺术的真实是因为艺术直接展现了社会生活本身。
B 毕加索认为“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因此,艺术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C 杜甫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符合客观的真理,但符合作家的情感愿
望,所以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D 艺术作品“不是向我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为我们打开作为真理源泉的
世界”。
从艺术的角度看,世界对于我们来说首先不是一个知识的对象,而是一种情感体验和意义玩赏的对象。
66 以下作者和著述搭配正确的是 D
A 叶燮《艺概》
B 贺拉斯《诗学》
C 鲁迅《论小说和群治的关系》
D 钱钟书《谈艺录》
67 关于文学语言,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B
A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B 文学语言组织主要包括言、象、意三个层面;
C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等;
D 文学语言组织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这是由其“有机性”特征所决定的;
68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认为,“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据此,我们可以说“情节”和“故事”是有着较大区别的两个概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
A 故事主要是一种按照时间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组事件;
B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C 只有故事,没有较强的情节处理,这样的叙事作品是失败的作品;
D 情节组织方式比故事组织方式更能见出叙述人的意图。
69 以下关于文学风格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 没有个性就没有风格,作家的日常个性是风格呈现的外在标志。
B 布封“风格即人”的意思是说,风格和人品是统一的,即中国人常说的“文品即人
品”、“文如其人”;
C 风格是主体和对象、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后表现出来的总体特色;
D 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70 关于抒情问题,以下阐述错误的是: C
A. 认为抒情即表现情感,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和科林伍德。
B. 认为抒情就是传达情感,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托尔斯泰。
C.“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言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情本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此立文之本源也。
”刘勰的这些论述清晰的表明了情感抒发和媒介的关系,符合情感表现论所描述的状况。
D. 艺术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之所以能引起人的共鸣,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类的公共的普遍
的情感。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作为情感的形式,它所表达的正是人类的普遍的情
感。
71 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是: C
A 司空图《诗品》
B 陆机《文赋》
C 王国维《人间词话》
D 樊志厚《人间词乙稿》
72 受希尔特的启发,把“特征性原则”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的是: A
A 黑格尔
B 康德
C 席勒
D 马克思
二、名词解释
1、文本
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P177)
2、文艺学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3)
3、游戏发生说
认为艺术和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为摆脱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
代表人物有康德、席勒、斯宾塞等。
(42)
4、灵感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
具有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难以捕捉等特征。
(125)5、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
(141)6、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它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至。
(165-166)
7、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9世纪初,强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倡导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真实。
(166)
8、象征主义文学思潮
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强调艺术是一种心灵状态,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暗示性、象征性。
(167)9、诗、小说、剧本、散文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70)
其他参(171)(172)(174)。
10、文学形象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180)11、“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199)
12、审美意象
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204)
13、叙事
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207)
14、情节
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12)
15、时序
文本时间序列和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218)
16、叙述频率
指文本话语和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
(219)
17、视角
作品中对故事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220)
18、叙述者和声音
叙述者即作品中讲故事的人,声音指叙述者讲故事时的口气和态度。
(222)
19、比喻和象征
比喻: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式。
(注意比喻的几种类型)
象征:以具体事物(形象)来间接表现思想情感的修辞方式。
(240)
20、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心理图式。
见(289)
21、“隐含的读者”
相对现实读者而言,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294)
22、净化
指在文学阅读中,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304)
23、文学批评
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309,或参考视频讲授)
24、伦理批评
又称道德批评,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
(313)25、审美批评
着眼作品的美的结构和价值的一种批评方式,具体见(316)
26、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能和历史意义,因此,它要求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放到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中来考察。
(314,或参考视频讲授)
27、心理批评
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
(317)
28、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美学的观点,主要是从美的创造规律出发,对文学作品作出整体评价。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作家审美理想审美愿望实现的过程,也是对生活提炼艺术化的过程,所以批评必须按照艺术审美的规律来衡量作品,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其创作中艺术世界和生活世界、作家情感的关
系,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结合程度,作品给人的审美享受以及读者的审美心理等等。
注重艺术审美特征,把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标准。
历史的观点,即是从作者生活和创作的整个时代,从历时和共时的交错中来考察他的作品,揭示其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从而探讨作品的价值大小。
(322,或参考视频讲授)
29、印象式批评
这种批评方式主要记录批评者鉴赏作品过程中的感觉印象和体验,不作过多的分析,往往是有判无证。
(参考视频讲授)
30、新批评
新批评盛行于本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的英美批评界。
狭义的形式主义批评即指英美新批评(简称“新批评”),又称本体批评、文字批评、美学批评、纯批评等。
称其“新”,主要是它区别于19世纪流行的学院派传统批评,称其为“形式主义”,是因为它只注意作品的形式,称其为“本体批评”,是因为它把文学作品看成是独立自主的,不须借助外力以存在的本体;称它“文字批评”是因为它认为批评的任务就是对作品的文字进行分析;称它为“美学批评”,是由于它专注于作品自身的美学结构,称它为“纯批评”是因为它抛弃了政治、经济、社会学、作家传统的外围因素的影响。
(参考视频讲授)
31、话语
话语是人和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59)
32、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94)
33 文学典型
文学话语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85)
34、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和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249)
三、简答题:
1、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1)再现性;(2)逼真性,适当阐述,略(159-160)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1)表现性;(2)虚幻性,适当阐述,略(161-162)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1)暗示性;(2)朦胧性,适当阐述,略(162-164)
2、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
(1)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2)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虚幻性和假定性(169)
3、文学意蕴的三个层次
答案要点:
(1)历史内容层;
(2)哲学意味层;
(3)审美意蕴层。
具体参(183-184)
4、文学叙事的基本构成
答案要点:
(1)叙述内容;
(2)叙述话语;
(3)叙述动作。
具体参(209-210)
5、文学风格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1)独创性;
(2)稳定性;
(3)多样性。
具体参(254-256)
6、如何理解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区别
答案要点:
(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文化活动;(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行为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行为;
(3)二者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4)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具体参(280-282)
7、审美批评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
(1)情感性评价;
(2)超功利性质;
(3)直觉批评。
具体参(316-317)
8、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答案要点:
(1)思想标准:(1)高度的真实性,(2)进步的倾向性,(3)健康的情感性;
(2)艺术标准:(1)形式的完美程度,(2)艺术形象的评价,(3)意蕴批评。
具体参(324-325)
9、文学理论的基本性质
(1)作为科学的文学理论
(2)作为思想史的文学理论
(3)作为意识形态话语的文学理论
(4)文学理论作为一种方法
(参考视频讲授)
10、如何理解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互动关系
(1)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2)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
具体阐述略,参(273-274)
11、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
文学批评的基本内容:阐释、评价和创造(参考视频讲授)
12、中国古典批评的主要模式
印象式批评,这是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或三言两语、点到为止,或以诗论诗、用形象比喻表达感受;
诠释式批评,这是以诠解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方法;
评点式批评,指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和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方式。
(参考视频讲授)13、文学风格的主要特征;
要点: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254-255)
14、叙述视角的主要类型;
(1)第三人称视角;(2)第二人称视角;(3)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
(220-221)15、简述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1)它既是意识形态消费和审美消费,又是商品消费;
(2)既是有形的实物形式的损耗,又是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享受;
(3)既是产品的欣赏和接受,又是产品的再创造和再生产;
(4)既遵循商品消费的一般规律,又受制于意识形态体制和艺术法则;
总之,文学消费既有商品消费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审美产品的消费,是既享用又创造的一种精神活动。
(P275-277)
16、简述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艺术构思方式主要有:
(1)艺术综合
(2)突出和简化
(2)变形和陌生化。
具体解释略,(P128-130)
17、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基本关系;
首先,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其次,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
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的基础,而且还逼迫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对环境具有反作用。
(参考教材第190-192页)
四、论述题: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要点:(1)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有功利的;
(2)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3)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总之: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65-71)
2、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
(一)和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
(2)艺术真实是假定的真实;
(二)和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1)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
(2)艺术真实是诗艺的真实。
(136-141)
3、艺术概括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类型
规律:
(1)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2)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主要类型:
(1)“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2)以一个原型为主,同时融入其他生活素材。
(142-146)
4、文学接受中异变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