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病的诊断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羊痘病是一种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羊痘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在人和动物中均可引起感染。

羊痘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条件和卫生环境的限制,羊痘病依然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为了及时有效地进行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本文就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进行探讨。

一、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1.临床症状羊痘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咽喉疼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并伴有皮疹和多器官受损。

通过临床症状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感染了羊痘病毒。

2.实验室检测羊痘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病毒学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培养、鉴定和电镜检查,血清学方法包括抗体检测、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技术和核酸杂交技术。

这些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迅速而精确地确认患者是否感染了羊痘病毒。

二、羊痘病的防控1.加强宣传教育对于羊痘病的防控工作,首先要加强对羊痘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羊痘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增强公众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推广羊痘病的预防知识,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自我保护能力。

2.疫苗接种目前防控羊痘病的最有效方法是疫苗接种。

羊痘病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接种人群一旦接种了羊痘病疫苗,就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羊痘病的风险。

政府应该加大对羊痘病疫苗的生产和推广力度,广泛宣传和普及羊痘病疫苗接种知识,鼓励人们积极接种羊痘病疫苗。

3.加强监测和检测为了及时掌握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动态,必须加强监测和检测工作,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4.加强医疗卫生管理在羊痘病的防控过程中,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医疗机构的诊疗质量和安全,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防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传播。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羊痘病是一种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以影响到绵羊、山羊等反刍动物。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病例观察、病原学检查以及病毒分离鉴定等。

一、临床病例观察临床观察是羊痘病诊断的首要步骤。

病羊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粘膜和皮肤出现红斑、水疱和溃疡等症状。

实验室鉴定时应观察病死羊的病变情况,包括病变部位、病变程度以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等,以为后续的病原学检查提供参考依据。

二、病原学检查1. 组织涂片检查:将病羊的病变部位取材制成组织涂片,用甲苯溶解固定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包涵体,进一步确定病原。

2. 免疫荧光染色:采集病死羊的皮肤组织,制成石蜡切片。

用羊痘病毒特异性抗血清与石蜡切片进行免疫染色,观察是否有病毒特异性的荧光,以确认病原。

3. 病毒分离鉴定:采集病羊的病变组织,如皮肤、黏膜、淋巴结等样品,经过化学处理和冷冻离心后,用感染性疱液接种到绵羊胎儿肾细胞或山羊胚胎细胞中,观察细胞是否出现明显的病变,出现细胞病变的可疑病毒培养物可以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或PCR等方法进一步进行鉴定。

三、防控措施1. 隔离病羊:一旦确诊有羊痘病,应立即将病羊与健康羊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2. 加强消毒:对于病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特别是病畜场和饲养设施等地方要加强消毒工作,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清洁相关场所。

3. 接种疫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有效提高绵羊的抵抗力。

4. 处理尸体:对于病死的羊要做好处理,及时安全地处理掉,以免病毒继续传播。

5. 合理饲养管理:做好羊群的饲养管理,保证良好的环境和饲养条件,加强羊群的营养保健,提高整体抗病能力。

对于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临床病例观察和病原学检查是主要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诊断羊痘病,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保护绵羊的健康和免疫力。

羊痘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痘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

姜 卓(大连市金普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600)羊痘又被称为“羊出花”“羊天花”等,是一类人畜共患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原包含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两种。

该病具有广泛传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可感染任何品种、任何年龄段的羊只,且羊只对痘病毒的易感性与性别无关。

目前该病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一旦暴发将面临严重死亡,因此一经发现应严格进行封锁、隔离、扑杀等无害化处理。

1 流行特点羊痘病在全年内均可发生,不受季节影响,特别是在春冬时期羊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应激因素多,抗病能力弱,更容易发病。

年龄越大的羊只对该病毒的抵抗力越高,死亡率较低,妊娠期母羊感染后表现为流产或产出死胎,哺乳期母羊表现为产奶量下降。

羊痘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羊,通过呼吸道和损伤的粘膜组织感染,主要存在病羊的脓包和丘疹组织中,破裂后可以污染饲草料、垫料、水源以及周围环境,传染性极强。

研究表明,一旦在羊群中发现且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和封锁隔离,将造成整个羊群全部感染,该病在发生过羊痘病的地区常呈周期性发病,在新疫区则为暴发性流行。

2 临床症状羊群在感染绵羊痘病毒后,会经过6~8天的潜伏期,在此期间,患病羊不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随后进入临床发病期,体温升高至41~42℃,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并根据临床症状可将整个患病过程分为4个时期,即感染前期、发痘期、化脓期和结痂期。

2.1 感染前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急促,鼻子有鼻液,眼角有泪痕且眼结膜潮红.2.2 发痘期首先在羊毛较少的部位(眼圈、鼻子、嘴等)出现痘疱疹,后逐步发展到全身。

2.3 化脓期痘疱疹的中心位置变红,出现丘疹和白顶脓泡,部分脓泡会有脓液渗出,伴随着心跳加快,体温升高等体征。

2.4 结痂期脓泡破裂后开始结痂,由原来的棕红色逐渐转变成黄棕色,脱落后留下红斑,红斑逐渐变浅后退去。

3 鉴别诊断羊痘病的初步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如需确诊应借助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以采用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是一种由羊痘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羊、山羊等家畜,也可以通过人与羊接触或吸入感染。

本文将讨论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一、羊痘病的症状
羊痘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之后就会出现以下症状:
1. 发热:羊痘病第一天即可出现38-40℃的高热。

2. 经皮肉瘤:这是羊痘最为典型的症状,瘤体大小不等,起初为小丘疹,然后逐渐扩大,形成经皮肉瘤。

3. 肌肉和关节疼痛:这是羊痘病的早期症状之一,患病的动物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肌肉和关节疼痛,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其行动能力。

4. 呼吸困难:当瘤体影响到舌头、气管等部位时,会导致呼吸困难。

1. 临床表现:根据羊痘病的症状,可以初步确定该动物是否患病。

2. 病原学检查: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和鉴定、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

3. 血清学检查:通过ELISA、凝集试验等检查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抗体,可以对羊痘病进行诊断。

4.病灶组织学检查:羊痘病的经皮肉瘤可以进行活检或切除检查,通常可见病毒特异性的包涵体。

1. 病毒灭活:对于一些重点区域或易感动物,可以采取病毒灭活的方法进行预防。

2. 疫苗接种:接种羊痘病疫苗是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目前市面上已有开展羊痘病灭活疫苗和牛痘病弱毒疫苗接种的地区。

3. 环境卫生:保持圈舍、畜舍的卫生和清洁,避免病毒在环境中传播。

4. 其他防御措施:注意动物的饲养方式,定期进行消毒、杀虫、驱蚊等工作,加强对动物的监控和检测。

在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病动物进行有效的防治,并采取措施保护人类的健康,预防病毒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羊痘病,又称牛痘病,是一种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动物为羊和牛,但人类也可受到感染。

羊痘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畜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做好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对于畜牧业十分重要。

一、羊痘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羊痘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皮疹、水泡和溃疡等症状。

感染动物出现全身性不适、体温升高、口腔、眼部、外生殖器等黏膜处出现水泡和溃疡,腹泻等症状。

在青年羊、牛中,症状较为明显,而老龄或成年羊、牛中,感染无症状者亦多见。

2. 病原学检测羊痘病毒的检测主要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SN),能够检测病原体的抗体水平。

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PCR等技术检测病原体的DNA或RNA。

通过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羊痘病的诊断。

为了排除其他病原引起的类似症状,还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1. 疫苗接种对于健康的羊和牛群,可以采用疫苗接种来预防羊痘病。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羊痘病疫苗可供选择,如小牛传染性递减病毒疫苗(CJDV)和小牛传染性鼠疫病毒疫苗(CBPV)等。

2. 卫生管理做好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畜舍的通风和卫生。

及时清理粪便和尸体,消毒饮水和饲料,减少病原体在畜舍内的传播。

3. 隔离患病动物对于已经感染羊痘病的患病动物,应立即进行隔离,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接触患病动物的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人畜共患。

4. 加强养护管理做好羊牛的饲养管理,保证畜禽的体质健康,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5. 监测与报告及时咨询疾病防控部门,对于发现的羊痘病疫情及时报告,做好疫情监测与控制工作。

三、其他相关事宜1. 减少交叉感染对不同养殖场的羊牛,应该尽量减少交叉接触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2. 临床治疗发现有羊痘病症状的动物,应及时进行临床治疗,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羊病防御要趁早,羊痘防治方法,养殖户快收藏!

羊病防御要趁早,羊痘防治方法,养殖户快收藏!

羊病防御要趁早,羊痘防治方法,养殖户快收藏!一、诊断1、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2、特征是皮肤和粘膜上出现特异性的痘疹,通常由丘疹到水泡再到脓疱,最后结痂。

3、全年可发病,春秋多发,通过呼吸道,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4、传播快,发病高,病死率高。

5、羊痘分绵羊痘和山羊痘,独立发病,绵羊痘多发,并且危害大。

6、发病突然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采食下降,口鼻有粘液,然后出现痘疹。

7、幼羊多发,剖检气管,肺,胃,肾都有痘斑。

二、预防1、谨慎引种从外部购进羊只,要注意检疫,隔离一个月以上,确认健康再合群混养。

2、科学防疫每年做羊痘免疫,尾根内侧或股内侧皮内注射,每次0.5毫升,4-6天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一年。

3、紧急接种发病初期,尚未发病假定健康羊紧急疫苗接种,隔离,系统消毒。

三、治疗1、消毒,对皮肤感染的,碘酒,高锰酸钾水清洗消毒。

2、清瘟败毒中药灌服,葛根15、紫草15、苍术15、黄连10、白术10、绿豆30。

同时注射抗生素。

免疫羊痘活疫苗后,多久见效?这样问我觉得好像很别扭,应该叫羊痘免疫后多久产生抗体,这样会更准确!一般免疫羊痘活疫苗后,3天左右开始产生抗体,一个星期左右羊痘抗体可以完全产生达到有效值但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羊痘免疫注射的部位是尾跟内侧皮内注射,不是肌肉注射,切记!有不少同志会搞错•注射怀孕母羊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机械流产•羊痘疫苗最好现配现用,夏天最好不要超过4个小时,疫苗避免太阳直射•羊痘疫苗可以到当地兽医站免费领取,不要花冤枉钱•全国大部分地区羊痘属于流行疫病,该免疫就免疫,不要抱侥幸心理日常需要如何护理?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羊痘疫苗接种过程中,应激情况较少(可以这样说我在养羊的几年中每年都接种羊痘疫苗,没有发现一例应激情况),所以也不需要特殊护理我还是那句话只要给羊提供:吃好、喝好、住好就可以了!如果你实在不放心可以在注射疫苗的前后三天给羊群饮水中带一点抗应激的药如:多维、Vc、黄芪多糖都可以!。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羊痘病是一种由羊痘病毒引起的疾病,常见于羊和山羊等动物中。

它可以对动物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

对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一、羊痘病的流行病学特点1. 流行病学特点羊痘病在羊、山羊等动物中广泛流行,尤其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更容易发生。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而传播,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在病原体进入体内后,动物体表和黏膜是主要的感染入口,接触染病动物的健康动物也容易受到感染。

2. 流行病学病原学羊痘病是由痘疹病毒所致,病毒属于病毒科,是DNA病毒,形态为球形。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血液、鼻涕、唾液和体液中,从而对其它动物进行传播。

3.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羊痘病在动物中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全身出现结节状皮肤损害,黏膜浅层溃烂,进食和喝水减少,甚至不进食,精神沮丧。

患病羊只生产力明显降低,可导致死亡。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呼吸道症状。

二、实验室诊断方法1. 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主要是通过病畜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来检测病毒抗体和病毒DNA。

血清学检测主要是通过血清凝集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来检测病毒抗体水平,用以间接检测动物是否感染了羊痘病毒。

而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利用PCR技术来检测病毒DNA存在情况,用以直接检测动物是否感染了羊痘病毒。

2. 临床症状诊断在疫情暴发的情况下,应及时对疑似羊痘病病畜进行病原学检测,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结节状皮肤损害和黏膜溃烂是羊痘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对于有这些症状的病畜应高度怀疑为羊痘病。

三、防控措施1. 疫苗预防目前,针对羊痘病已经研制出符合规范的疫苗,因此对于暴发情况下的幼崽或者羔羊可以进行疫苗预防,以减少感染率。

对于暴发区域可以进行大范围的疫苗接种以保持动物健康。

2. 环境消毒在疫情暴发的场所,应及时进行环境的消毒工作,尤其是对于有动物粪便和排泄物的地方要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X u m u s h o u y i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张建兵羊痘病别称为绵羊“天花”,该种疾病是由羊痘病毒引发的,该种疾病的发病较快对且具有接触传染性。

绵羊发病后再无毛或少毛部位皮肤粘膜会发生大量的斗争,该病的流行期为冬末春初。

绵羊和山羊都属于羊痘病的传播体,一旦发病羊群的死亡率非常高,对养殖场形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威胁。

妊娠的母羊患病后,会发生流产,影响其生育能力,故而需要做好羊痘病的预防,以及病情控制工作,争取将疫病的影响降至最低,本文主要分析羊痘病的诊断以及预防防治工作,旨在为该病的防疫提供借鉴。

一、羊痘病的诊断羊痘病的病原共计有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两种。

绵羊痘病毒的病毒粒子相对较大,可耐干燥以及寒冷环境,故而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羊群脱落皮肤结痂中能够生存长达数年的时间且生物毒性不减弱,山羊痘病毒对消毒剂和高温的耐受力较差,可使用石炭酸、甲醛对病羊进行杀灭。

山羊痘病毒属于山羊痘病毒属成员,致病力相对其他疫病病毒较弱,可在山羊群体中传播,不会感染其他动物。

1、流行情况羊痘病具备非常强的传染性,极短时间内整个羊群能够被病毒所侵染,相较于绵羊痘,山羊痘的传染力要低。

已经发病的羊属于主要传染载体,发病羊能够通过呼吸道传播疾病。

发病羊羊痘破溃以后的液体以及分泌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旦这些物质混入饲料和饮用水中,并健康羊吸入会导致感染。

羊痘病还会通过破溃皮肤及黏膜伤口途径感染。

羊群日常饲养管理中未做好病样隔离工作,会导致整个圈舍和饲养用具早病毒污染,健康羊群受到染病威胁。

由于该病的流行期处于气温较低的冬末春初时节,发病的病羊得不到良好的饲养管理,受气温和病毒的双重作用将会产生应激反应,致使病情加重。

2、病羊临床症状羊痘病有两天至十二天不等的潜伏期,羊感染病毒后通常可在六天至八天内发病,发病后病羊的体温会逐渐上升,温度可达到41-42摄氏度。

病羊会拒绝进食,无精神,鼻腔中流出带有脓性的鼻液,心率、呼吸以及脉搏均会大幅上升。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羊痘病是由羊痘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感染绵羊、山羊等反刍动物。

本文将围绕着羊痘病的诊断、防治两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

1.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立羊痘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常是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病理变化来确定病源。

在初期病变中,发现病毒颗粒会比较困难,只有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症状综合诊断的基础上,可考虑手术取组织、拭子助剂和其它方法作为病原学或分子学检测。

2. 临床症状:绵羊感染羊痘病,其表现为高热、口唇乾燥、食欲减退等,同时会出现皮肤病症状,如皮疹、皮癣、创面等,且呈现出猩红色或深红色的病损,病变主要集中在口唇、眼部周围、乳房、肛门周围等处,严重时会出现眼角膜炎、乳腺炎、关节炎以及肺炎等症状。

山羊的病情相对较轻,表现为皮疹和红斑等。

以上两种方法均可以对羊痘病进行诊断,但对于非诊断性卡介苗接种或其它接种而发生的接种部位流脓感染,往往以临床症状评价为主,或需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1.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预防羊痘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疫苗通过人工培育羊痘病的病毒,使得绵羊、山羊等动物产生免疫力,一旦遭遇病毒感染,机体便可以迅速进行防御,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2. 饲养管理:在饲养管理方面,要注意保持饲养环境卫生、定期清洗饮水器和食槽,避免交叉感染或受污染的水、饲料的使用。

对于有感染病例的农场,要及时隔离治疗感染动物、清洗消毒,直至羊痘病病毒被消灭。

3. 医学治疗:虽然羊痘病的自然痊愈期较短,但如果在治疗上得当,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的发展。

对于重症病例,可以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对于局部剧痒和疼痛的病例,可使用消炎药、镇痛药等进行缓解。

总之,羊痘病是一种传染病,预防与治疗都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相关的预防知识,掌握正确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共同预防和控制羊痘病的发生。

羊痘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痘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痘病的诊断与治疗绵羊痘又名绵羊天花,是绵羊痘病毒引发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很容易大面积流行。

临床特征表现是在全身皮肤、有时也在粘膜上、甚至内脏上出现典型的痘疹,病羊体温升高,有较高的死亡率。

羊痘发病初期多由个别羊发病,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蔓延到全群。

本病的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机体。

凡是与病羊有过接触的饲养管理人员、设备、护理用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的媒介。

羔羊比老龄羊更敏感,病死率亦较高。

妊娠母羊感染后易引起流产。

体弱的羊更容易致死。

本病主要在冬末春初流行,气候严寒、雨雪、霜冻、枯草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有助于本病的发生和加重病情。

病死羊必须无害化处理,不能食用,一是容易导致病毒扩散,另外病死羊体内都有一定的毒素。

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购买羊肉。

本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预防主要靠疫苗接种,日常消毒管理大西北河西走廊武威农村地区养殖多胎绵羊小尾寒羊,因此平日里对羊传染病方面的情况颇为关注。

不得不说,这次相关部门的做法非常及时,值得称赞羊痘分为绵羊痘和山羊痘两种,它是由各自的痘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据相关专业人士介绍,绵羊痘对羔羊和细毛羊最容易感染,得了羊痘传染病的羔羊死亡率高达55%以上,得了此病的成年羊,会出现掉膘、脱毛等现象。

而山羊痘也曾经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过,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养羊人一定要重视这个传染病。

此病的临床主要特征是皮肤和黏膜发生水泡、脓疱、丘疹,脓疱脱落后会痊愈。

我们知道,所有羊传染病都应该遵循“预防为主,防大于治”的原则,羊痘也是如此。

所以,这里我给养羊的同行提个醒:只有做好羊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才能保证养羊户的基本经济效益2、临床症状及诊断当病羊刚感染羊痘病毒时,会出现发烧的现象,一般体温达到39.5℃~41.5℃,伴有轻微的咳嗽,发抖。

且脸部肿胀,精神差,拱背或呆立不动或卧地不起。

皮肤会分泌黏液,呼吸和心跳加快。

进食方面,大部分病羊保持正常,极少数出现食欲不振。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特点是发热、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疡。

羊痘病毒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染性。

在流行病学实验室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羊痘病的诊断和防控。

实验室诊断:1. 病毒分离:流行病学实验室中可以对患有疑似羊痘病的羊体内组织进行取样,并进行病毒分离。

常用的方法有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

通过病毒分离,可以明确疾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而不是其他病原体。

2. 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抗原检测可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病毒在患羊体内的存在。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确定疾病的诊断,并且对不同病毒株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3. 分子生物学方法:羊痘病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通过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DNA,在样本中放大并检测病毒的存在。

PCR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羊痘病。

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对于未感染的羊群,可以通过注射羊痘疫苗来预防羊痘病的发生。

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可以有效地保护羊只免受病毒感染。

2. 动物隔离:在发生羊痘病的地区,患有病毒感染症状的羊只应迅速隔离,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3. 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畜舍和周边环境,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羊痘病的传播。

4. 及时报告:一旦发现羊只出现疑似羊痘病症状,应立即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流行病学实验室在羊痘病的诊断和防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室诊断,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疫情,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对于未感染的羊只,可通过疫苗接种等方法进行预防,进一步控制病毒的传播。

羊痘病的危害、发病原因、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痘病的危害、发病原因、诊断与防治措施

随着羊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羊养殖场不断兴起,可随之而来的还伴随有效的控制。

本文通过对羊痘病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使养殖户充分了解羊痘病的危害性,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以减少羊痘的发病率,提高对羊痘病的防治效果。

羊痘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会通过唾液等的接触而传染,使羊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发生二次感染,造成死亡,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给羊养殖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羊痘病对羊群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羊养殖业的发展,而且对人体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必须使广大羊群的养殖户充分了解羊痘病的危害性,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以减少羊痘的发病率,提高对羊痘病的防治效果。

本文对羊痘病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发病特点及流行情况1、发病特点羊痘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羊痘病毒所导致,对羔羊和纯种羊的感染率高,感染后的成羊致残率比其它羊低,而羔羊的死亡率则较高。

通常认为,良种羊比本地羊更易感,这是由于新引种的羊因为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自身的抵抗力下降,所以导致良种羊感染该病的概率更高。

羊痘病是一种全年都有的疾病,但是在春季和秋季都有很高的患病率,该病对阳光直射较为敏感,故在夏天极少出现。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场地狭窄、通风条件差、饲料营养缺乏等问题也会导致羊痘病的产生。

2、发病原因①此病潜伏期受饲养管理及羊只个体因素影响而长短不一,大多数情况为3~7d,潜伏期短的在1~2d发病,长的则可延长至14d,甚至更长。

传播速度快,几天之内蔓延至全群,发病流行后多呈地方性流行性。

②疾病前驱期,病羊呈现高热稽留,体温升高达41℃~42℃,眼睑结膜充血红肿,呼吸和脉搏加快,流黏液性鼻液,食欲减退或废绝,弓背站立。

1~2d病羊皮肤开始出现痘疹,痘疹多见于尾根、尾内肛门等周围,阴囊及四肢内侧等皮肤少毛或无毛处,有时也出现在头部、腹部及背部的毛丛中。

初起病时羊皮肤出现红斑,后变成红色或紫红色的小丘疹,质地坚硬,之后丘疹逐渐扩大成为顶端扁平的水疱,最后逐步发展成为出血性水疱或脓疱,脓疱破溃后,无继发感染则逐渐干燥,形成痂皮,一般为淡褐色焦痂,痂皮四周围绕有灰白色或紫红色环晕,其外再绕以红晕,经14~21d痂皮变平、干燥、结痂脱落而痊愈。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羊痘,是一种由卡波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羊和山羊。

羊痘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对羊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一、羊痘病的传播途径羊痘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即健康动物与感染动物接触、呼吸液飞溅、皮肤损伤以及污染物的传播等途径均可导致疾病的传播。

由于卡波病毒具有很强的环境稳定性,可能会通过空气或物体表面传播。

加强羊舍和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非常重要。

二、羊痘病的临床症状羊痘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咳嗽、打喷嚏、流泪、腹泻、呕吐、皮肤和黏膜的出血点、水痘疹等。

有些羊只表现为轻度发热,有的则表现为严重的全身症状。

通过临床症状的表现可以初步诊断出羊是否感染了羊痘病。

三、羊痘病的实验室诊断确定羊是否感染了羊痘病,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抗体检测、病毒分离和PCR检测。

抗体检测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进行,包括补体结合试验、凝集素试验、血凝试验等。

病毒分离则需要从患病的羊体内组织、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PCR检测则是通过检测患病羊的体液或组织中的病毒DNA进行诊断。

四、羊痘病的防治措施1. 疫苗接种目前,预防羊痘病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可以显著减少羊痘病的发病率,降低疫情的传播风险。

在疫情高发地区,建议对羊群进行定期疫苗接种,确保羊只的免疫力。

2. 加强管理和控制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和防疫措施,是防控羊痘病的关键。

及时清理羊舍和饲养环境的污物,定期消毒,减少传染源的存在。

对于已经患病的羊只,要及时隔离治疗,并做好消毒工作,避免疫情的扩散。

3. 加强免疫力加强羊只的抵抗力,有利于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可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优质饲料的供给、定期的驱虫和除菌等措施,提高羊只的免疫力。

4. 加强监测与报告一旦发现有疑似羊痘病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并向当地畜牧部门报告。

及时进行病例监测和疫情报告,有利于有效控制和防范疫情的发生。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羊痘病是由痘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绵羊、山羊等偶蹄类动物。

该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非常重要,以下将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1. 临床病例诊断:根据病畜的典型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如出现高热、皮肤起泡、破溃、结痂等,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史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羊痘病。

但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以明确。

2. 病原学检测:利用PCR技术对病死动物血液、结痂组织或病畜的皮疹进行病原学检测。

采集样本时应避免交叉感染,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PCR检测方法可以检测病毒的核酸,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是当前最常用的方法。

3. 抗体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来确定羊痘病疫区的群体流行情况。

一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补体结合试验(CFT)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抗体检测只能反映被感染动物抵抗病毒的免疫应答,不能作为早期或急性感染的诊断依据。

二、防控措施1. 动物隔离:将患病动物进行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隔离期一般为14-21天,待病畜症状消失后再放归群体。

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隔离观察。

2. 消毒措施:对病畜居住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对群体性病例的场所应进行灭菌处理,以阻止病毒传播。

3. 病例报告:对于发现的疑似或确诊病例,要及时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报告,并实施疫情调查,以便制订科学的防控措施。

4. 疫苗接种:针对流行区域,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保接种质量。

5. 临床治疗:对于确诊病例,应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支持疗法、抗生素治疗等。

密切观察病畜的体温、食欲、精神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传播,会对羊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及时的诊断和防治非常重要。

一、诊断1.临床症状诊断:羊痘病患羊的症状明显,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急促、食欲减退、粪便稀软等。

同时,在其鼻子上还会出现颗粒状的疱疹,这些疱疹会逐渐扩大,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红色水泡,随后会膨胀并发生破溃,流出清亮液体,最后结痂。

2.病理诊断:对死亡的羊进行解剖检查,可以发现肺和胃肠道等部位存在病变,疹子中也可发现羊痘病毒。

同时,还可以通过患羊的血清学检验,检测出抗体水平的升高。

3.病原学诊断:通过对患羊的分泌物、血液、皮肤等样本进行采集,再进行实验室检测,最终确定羊痘病病毒的存在。

二、防治1.预防措施:为了有效地控制羊痘病的传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卫生消毒,保持干净卫生的养殖环境。

(2)加强检疫工作:要求新进羊只能通过专门通道进入养殖场,并进行隔离观察,待确保其健康后方可与其他羊混养。

(3)加强疫苗接种:定期给羊接种羊痘病疫苗,提高其免疫能力,进而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2.治疗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羊痘病的患羊,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从而缓解其症状,避免病情继续加重。

(1)中药治疗:可以采用中草药或中药配方,以清热解毒、祛风散痹为主要治疗方法,促进体内的代谢和免疫功能的恢复。

(2)西药治疗:若症状较严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抗生素、消炎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加强羊痘病的预防和防治,对于保障羊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进行防治时,要科学合理组合使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以便尽快恢复患羊的健康。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羊和山羊,是一种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的疾病。

为了有效控制羊痘病的传播,需要进行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是通过对疫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学检测,以确认疫情的爆发和传播情况。

在羊痘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需要收集并分析疫区的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情况、年龄和性别分布、感染途径等,以便确定疫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病原学诊断是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疫区的疫情是否由羊痘病毒引起。

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酶链反应(PCR)和血清学检测等。

病毒分离是通过将患病动物的病原体分离出来,进一步鉴定其特性和株系。

PCR是一种高效敏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通过扩增病毒DNA或RNA序列,可以快速检测出疫区中是否存在羊痘病毒。

而血清学检测则是通过血清抗体的检测,确定感染动物的免疫状况,以及判断其是否感染了羊痘病毒。

针对羊痘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动物隔离和消毒等。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羊痘病防控措施之一。

羊痘病疫苗是由弱毒病毒制成,接种后可以引起动物的免疫反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定期对羊和山羊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羊痘病的关键。

动物隔离也是防控羊痘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疫情爆发时,需要将患病动物隔离并进行治疗,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需要对患病动物的粪便、尸体和污染物进行安全处理,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

对于疫区的场所和设备进行定期消毒,也是防控羊痘病的重要措施。

可以使用消毒剂对畜舍、饲料槽等进行彻底的消毒,杀灭潜在的病毒和细菌,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在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诊断,可以及时发现和确认疫区的羊痘病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定期疫苗接种、动物隔离和消毒等防控措施也是预防羊痘病的重要手段,需要做好日常的防疫工作,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羊痘病,又称牛痘或人痘,是一种由牛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该病最早在18世纪末由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是世界上第一个人类病毒性疫苗的来源。

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目前羊痘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但仍然有一定的潜在传染风险。

及时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避免疫病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1. 流行病学调查在疾病流行期间,对疑似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是很重要的。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患者的接触史和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规律,为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2. 病原体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样本中的病原体,可以确认疾病的诊断及分型。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免疫荧光、PCR扩增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毒,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

3.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中抗体的检测,可以了解人群中的感染情况和免疫水平。

疫情期间,血清学检测可以有效评估疫情的传播范围和程度,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二、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羊痘病疫苗是一种预防性疫苗,接种后可以使人体产生免疫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定期接种疫苗是预防羊痘病的最有效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疾病的传播。

2. 个人防护在疫情期间,人们应增强自身免疫力,采取合理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疑似患者和可能的传染源。

3. 疫情监测及时监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加强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汇报,及时发布相关的疫情信息和防控指南,有针对性地采取防疫措施。

4. 应急处置一旦发现疫情暴发,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人员、物资和设备,加强病例的隔离治疗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全力以赴控制疫情的蔓延。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

通过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可以准确诊断疾病、划分病毒分型,为疫情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而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

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羊痘病(sheeppox)是一种由羔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羊、山羊和牛。

羊痘病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广泛流行,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羊痘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以及其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羊痘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和间接接触带有病毒的物品。

患有羊痘病的动物会产生病毒颗粒,这些颗粒能够通过污染的饲料、环境、饮水、饲料和人员传播给其他动物。

昆虫叮咬也是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羊痘病的发病率高,致病力强,易于在家畜群中迅速传播。

二、实验室诊断诊断羊痘病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免疫组化、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1. 病毒分离:从患有羊痘病的动物组织中分离出病毒并在细胞培养中培养出来,进而通过电镜观察病毒形态,这是一种确定性的诊断方法。

2. 免疫组化:通过检测患有羊痘病的动物组织中的抗体水平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病毒。

这项检测方法需要用特定的抗体来标记病毒抗体或抗原,以便在组织切片中观察。

3. 血清学检测:检测患有羊痘病的动物的血清中是否存在病毒抗体。

这项检测方法需要进行血清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

4.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技术检测患有羊痘病的动物组织中是否存在病毒DNA,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诊断方法。

以上几种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以提高羊痘病的诊断准确性。

三、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采取疫苗接种是羊痘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羊痘疫苗可供选择,包括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定期接种并遵循兽医的建议是保护家畜免受羊痘病侵害的关键。

2. 隔离:将患有羊痘病的动物隔离,以避免其传播给其他动物。

同时要对接触感染的动物、环境等进行消毒,以消除病毒的传播源。

3. 强化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羊痘病的有效措施。

包括清洁卫生、定期检查家畜健康状况、加强饲料检验等。

4. 控制昆虫传播:尽量减少昆虫在畜牧场的滋生和传播,例如采取环境改善、药物防治等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羊痘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是所有动物痘病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主要对该病的病原特点、临床症状、发病特点及诊断技术等作一介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痘;病原;临床症状;诊断技术;防治措施
1 病原特点
羊痘的病原为痘病毒。

痘病毒是一种对乙醚敏感的亲上皮性病毒,大小约为150~250μm,大量存在于皮肤和黏膜的脓疮、丘疹及痂皮内。

此外,痘病毒还存在于鼻黏膜及分泌物中;在发病初期及体温上升时,血液中也存在大量的痘病毒。

2 流行病学特征
羊痘的流行最初是个别羊发病,以后逐渐蔓延全群。

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

饲料、用具、垫草和蚊虻等都可以成为本病传播的媒介。

不同品种、性别和月龄的羊均可感染本病,但小羊较大羊有更易感、细毛羊较粗毛羊更易感,且危害程度亦较后者重。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

气候、饲养管理不良、应急等因素,都可促进发病和加重病情。

3 临床症状
羊痘的潜伏期一般为 2~12 d,平均为 6~8 d。

发痘前,病羊体温突然升高至 41~42 ℃,结膜潮红、食欲减退,精神不振,鼻腔流出脓性或黏性鼻液,脉搏和呼吸加速。

出现上述症状约 1~4 d 后,开始发痘。

发痘时,痘疹大多发生于皮肤表面无毛或少毛的部位,如唇边、眼角、鼻翼、两颊、四肢、尾部内面、乳房、阴唇、阴囊及包皮上。

其中,山羊痘大多发生在乳房皮肤和乳头上。

发痘初期,表现为红斑;1~2 d 后,形成红色或紫红色的小丘疹,质地坚硬,突出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增大成为顶端扁平内含清亮浆液的灰白色水疱,还可能发展成大小约 3~5 cm、中央可有脐凹的出血性大疱或脓疱,这时病羊体温下降;由于白细胞浸润和化脓菌的侵入,水疱液渐变浑浊而形成脓疱,在 24~48 h 内脓疱表面覆盖厚的淡褐色焦痂,痂四周有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红色晕,其外再绕以红晕,转变成乳头瘤样结节;随后脓疱破裂或内容物干涸、变平、干燥结成紫色痂皮,脱痂后痊愈。

羊痘典型病程一般需 3~4 周,也可长达 5~6 周,一般冬季较春季的病程长,患病羊痊愈后获得永久性免疫。

由于患病羊个体之间的差异,有的病羊呈现出非典型性病程,如在形成丘疹后,不再出现其他各期变化;有的病羊则呈现出较严重的病症:痘疹密集,相互融合,连成一片,由于化脓菌侵入,皮肤发生坏死或坏疽,全身病状严重;甚至有的病羊在痘疹聚集的部位或呼吸道及消化道发生出血现象。

这些重症羊最终多死亡。

此外,还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如胃肠炎、败血症、肺炎(以羔羊发生较多)等,病程可延长或出现早期死亡现象。

4 病理变化特征
特征性病变是在咽喉、气管、肺和第四胃等部位出现痘疹。

在消化道的嘴唇、食道、胃肠等黏膜上出现大小不同的扁平的灰白色痘疹,其中有些表面破溃形成糜烂和溃疡,特别是唇黏膜与胃黏膜表面更明显;但气管黏膜及其他实质器官,如心脏、肾脏等黏膜或包膜下则形成灰白色扁平或半球形的结节,特别是肺的病变与腺瘤很相似,多发生在肺的表面,切面质地均匀,但很坚硬,数量不定,性状则一致;在这种病灶的周围有时可见充血和水肿等。

5 诊断方法
采集痘疱液、痘疱皮和痘疱痂,加双抗处理后,接种鸡胚单层细胞,观察病变,也可以用免疫血清进行鸡胚中和试验。

此外可以利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查血清抗体。

诊断时,应注意将羊痘与羊传染性脓疱病区分开来,羊传染性脓疱病的全身症状不明显,病变多发生于口腔及唇部,不波及躯体部位的皮肤,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明显。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日常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卫生条件,对羊舍和饲养场地及时清扫,搞好圈内卫生,冬春季节适量补饲,注意防寒保暖,不能将羊饲养在狭窄、拥挤、阴暗潮湿、卫生和通风不良的环境。

加强检疫工作,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及其产品,从非疫区买羊也要进行检疫,并隔离观察 20d 左右,证实无病后再合群。

对发病羊的圈舍,用具以及可能被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清扫后,用来苏儿、 菌清畏、消毒精品等进行彻底消毒,每周2次,连用4次。

健康羊只紧急接种羊痘弱毒疫苗,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的羊不论羊只大小均在腋下或尾根内侧或腹内侧皮内注射羊痘弱毒冻干苗 0.5ml。

在每年春季对存栏羊用羊痘弱毒冻干苗进行定期预防接种,哺乳羔羊免疫力低,可以在出生后 6 个月再接种 1 次,常年对新购进羊群进行补注。

6.2 治疗
治疗可用羊痘痊愈血清肌肉注射,羔羊15~20ml,成羊30~50ml,对皮肤上有水疱的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部皮肤,再用碘甘油或龙胆紫涂抹患部1天2次,当继发感染或并发症时,要根据情况进行消炎、补液、强心,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如:用复方连翘注射液稀释青霉素或卡那米星治疗,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10~0.15ml,每日2次,用病毒唑每千克体重10~15mg,或用黄芪多糖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 0.15~0.2ml,每日2次同时配合一些清毒去火消炎的中草药灌服效果更好,中药方剂选用栀子10g、半夏5g、生石膏12g、双花10g、连翘12g、苍术12g、紫苏5g、滑石10g、射干10g、荆芥10g、黄芩12g、元明粉12g,水煎灌服1 剂/d,羔羊减半,连用3d。

重者可选用病愈羊的血清治疗,大羊10~20ml、小羊5~10ml皮下注射。

同时要每年抓好秋膘,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参考文献
[1] 李印,杨正文.羊痘病的诊断及其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4,
(3):127.
羊痘病的诊断及其防治
杜佳鹏 张 森
(黑龙江省农垦绥滨农场畜牧公司,黑龙江鹤岗 156203)
1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