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有哪些及其中毒的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有哪些及其中毒的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81dcfc6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18.png)
抗抑郁药物
性功能障碍:许多抗抑郁药物都会引起性功能障碍,如性
7
欲减退、勃起或射精困难等。这些副作用通常在停药后消 失,但也可能长期存在。需要注意的是,性功能障碍可能
影响患者的性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应该及时处理
自杀念头:某些抗抑郁药物可能导致自杀念头或行为。因
8 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并
应
1
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
01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 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病
02
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 氟哌啶醇、奥氮平等
这些药物在正常使用时,可以有效
03
控制精神病症状,但过量使用或滥
用时,可能导致以下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
恶性综合症(NMS):表现为高热、肌肉强直、 呼吸急促、意识障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QT间期延长: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
中毒性肝炎: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肝区 疼痛等
血液系统异常: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内分泌系统异常:如血糖升高、甲状腺功能异 常等
2
抗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强迫症、恐慌障碍等抑郁性障碍。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 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这些药物在正常使用时,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状,但过 量使用或滥用时,可能导致以下不良反应
高血压危象:表现为血压急剧升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QT间期延长: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
中毒性肝炎: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肝区疼痛等
抗抑郁药物
血液系统异常:如 白细胞减少、血小 板减少等
躁狂发作:对于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感障碍患者, 抗抑郁药物可能诱 发躁狂发作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应对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a6d13ae67fd5360cbb1adb0d.png)
直立性低 平卧,头低位、监测血压,严重者应
血压
减量或换药
流口水
不主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治
氯氮平最常见 疗,建议患者睡眠时侧卧位
锥体外系不良 发应
必要时可停 药、换药。
分泌乳汁、 月经紊乱等
动作迟缓、面具脸、静 坐不能、颤抖(手脚发 抖、抽搐)等等
泌乳水平升高
尚无有效方法, 可以调经,必 要时可停药、 换药。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 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应对
体重增加、镇静:
氯氮平、奥氮平(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宁、再普乐)、 喹硫平(思瑞康、启维、舒思)等
椎体外系反应:
利培酮(维思通、思利舒)、 氯丙嗪(冬眠灵)等
心电图改变:
利培酮、奥氮平、齐拉西酮(思贝格)等
嗜睡/ 过度镇静
睡前服用可避免或减轻白天的过 度镇静、严重者应减量或换药
体重增加及代谢综合征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肝脏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647f41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5.png)
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精神病和相关疾病的药物,它们通过调整脑内特定的神经递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精神状态和功能。
然而,正因为其对大脑的直接影响,这类药物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本文将探讨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作用方式和常见副作用。
一、作用方式1. 调整神经递质水平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调整神经递质水平来发挥作用。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影响大脑的功能和行为。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谷氨酸、5-羟色胺等。
2. 阻断多巴胺受体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精神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抗精神病药物中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和奋乃静,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通过阻断其作用来改善精神病症状。
3. 调整谷氨酸水平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记忆和思维功能有关。
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和利培酮,通过调整谷氨酸受体的活性,来改善认知功能和负性症状。
二、常见副作用1. 运动障碍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中,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之一。
其中,帕金森样症状是典型的运动副作用,表现为僵直、震颤和运动迟缓。
其他运动障碍还包括锥体外系症状(如肌肉强直和震颤)、舞蹈样运动症状(如扭动和肌肉痉挛)等。
2. 代谢紊乱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包括体重增加、血脂升高、糖代谢异常等。
这些副作用增加了患者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内分泌紊乱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还会引起内分泌紊乱。
药物可能影响垂体和下丘脑的功能,导致催乳素水平升高,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失调、乳房增大等问题。
4. 心血管影响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药物可能引起心率增快、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副作用,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
5. 精神状态变化抗精神病药物在调节精神状态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和焦虑等。
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及护理课件
![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及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c84e8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8.png)
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及护理课件一、简述首先我们要了解抗精神病药是什么,简单来说这些药物是用来治疗精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等问题的。
它们能帮助稳定患者的情绪,改善他们的症状。
但是药物在帮助我们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适的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我们要了解这些副反应,才能更好地照顾患者。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说说这些副反应有哪些,以及如何护理。
1. 阐述抗精神病药的重要性及其广泛应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精神疾病的症状,如持续的消极情绪、幻觉、妄想或行为失常等,那么这类药物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通向正常生活的门。
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许多人得以摆脱精神上的痛苦,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
可以说抗精神病药的重要性是无法忽视的。
现在这类药物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那些明显的精神疾病患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面对压力、焦虑或某些情绪困扰时,抗精神病药都能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
事实上它们的应用已经拓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比如帮助那些因为工作或人际关系问题而感到压力过大的人。
简单地说只要有精神健康的需求,抗精神病药就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以及如何进行护理。
2. 强调了解药物副反应的重要性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治疗精神疾病离不开药物,而每种药物都有它的双面性。
除了帮助我们缓解症状、恢复健康之外,药物还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
听起来可能会有些紧张,但别担心只要咱们提前了解,做好准备就能应对自如。
3. 简述药物副反应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部分,但药物副反应常常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感到困扰。
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不仅仅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们也会严重地影响到病人的日常生活质量。
精神科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精神科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aa0e8d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b.png)
• 五.碳酸锂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 1、神经系统: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缺
乏主动性;手指细颤,粗大震颤提醒血锂浓度靠近中毒水 平;意识障碍。
• 2、肾:多尿、烦渴。 • 3、胃肠道反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
精神科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 坚持服药意义:
•
精神疾病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疾病难以根治,长
久以来治疗经验告诉我们,这类疾病唯有坚持遵医嘱服药
,主动配合治疗,才能维持健康,不然极易造成疾病复发
,病情加重。所以坚持服药,含有至关主要意义。
精神科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第16页
精神科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第17页
• 1、惯用有氟伏沙明、氟西汀(百忧解)、帕罗西汀(赛
乐特)、舍曲林(左洛复)、西肽普兰(西普妙)等。
• 2、常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厌食、腹
泻。其它不良反应可能有失眠、焦虑、口干、头痛、多汗 等。
精神科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第6页
• 九、常见由精神科药品引发锥体外系(EPS)副
• (4)勉励患者家眷监督患者服药,也勉励患者按计划服
药。
• (5)其余参考抗精神病药治疗护理。
• 抗抑郁药治疗护理
• (1)药品不良反应:与用量大小相关,全部抗抑郁药宜
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量,直到抑郁症状得到控制。
精神科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第9页
• (2)慢性病人在用药同时,应注意社会心理康复,以提
排便。
• 怎样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 1通知病人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出汗、
[试题]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理
![[试题]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b675b41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8.png)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理0一、常见不良反应01.过度镇静0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镇静、乏力、头晕,发生率超过10%,氯丙嗪、氯氮平和硫利达嗪等多见,与药物拮抗组胺H2等受体有关,奥氮平和喹硫平治疗患者也可出现,利培酮和舒必利少见。
此类不良反应多见于治疗开始或增加剂量时,治疗几天或几周后常可耐受,也有不少长期服用氯丙嗪、硫利达嗪和氯氮平者表现多睡和白天嗜睡。
将每日剂量的大部分在睡前服用,可以避免或减轻白天的过度镇静。
不良反应严重者应该减量,并嘱患者勿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高空作业。
02.直立性低血压0直立性低血压与药物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有关。
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常于直立位时血压骤然下降,可引起患者猝倒,多见于低效价药物快速加量或剂量偏大时。
此时应让患者平卧,头低位,监测血压,静脉注射葡萄糖,有助于血压恢复,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3.流涎0流涎是氯氮平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大约有64.3%的患者出现流涎。
过度流涎在睡眠时最明显,患者经常主诉早晨枕头被浸湿。
尽管抗胆碱药可以治疗这一不良反应,但因为抗胆碱药物的毒性反应,一般不主张使用。
有建议外周抗肾上腺能药物或P物质可以拮抗氯氮平对唾液腺的毒蕈碱样胆碱能反应。
可乐定(0.1mg或0.2mg 贴剂每周一次)和阿米替林也可用于治疗睡眠时的流涎,最近发现氯氮平不增加唾液流量而是减少吞咽,因此在睡眠时流涎最明显。
建议患者侧卧位,以便于口涎流出,防止吸入气管,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4.锥体外系不良反应0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类帕金森症、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与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作用有关。
该不良反应常见于高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的发生率可达80%。
低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较少见。
利培酮高剂量时或个体敏感者也可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氯氮平、奥氮平和喹硫平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dba77c4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9.png)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常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物是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类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抗精神病药物也会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医生和患者需要注意这些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典型抗精神病药物1. 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一些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等常引起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这类不良反应包括口干、便秘、视力调节困难、尿潴留等。
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注意保持口腔湿润,适当增加饮水量,同时避免服用有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
2. 长效注射剂的肌肉运动障碍某些长效注射剂因其药物组成和方式,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如肌肉僵直、震颤等肌肉运动障碍。
医生在使用长效注射剂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并密切关注患者的肌肉运动情况,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影响。
3. 静止性震颤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的一些药物,如氯丙嗪和奋乃静,较常引起静止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表现为四肢、头部、躯干的不自主震颤,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定期检查相关指标,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减少静止性震颤的风险。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1. 代谢综合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效果,但也带来了代谢综合征的不良反应。
代谢综合征表现为体重增加、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等,增加了患者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患者在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并进行相关饮食和运动管理,以降低代谢综合征带来的风险。
2. 延长QT间期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的一些药物,如氟西汀、舍曲林等,可以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这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医生应注意监测患者心电图,并避免与其他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同时使用。
3. 新发糖尿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的一些药物,如利培酮,可增加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
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定期检测血糖,以及注意饮食和运动控制,避免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精神科常见疾病用药及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见疾病用药及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77fa564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9.png)
包装不同,再看 看药片的样子 奥麦伦 剂量分别是20mg, 20mg, 10mg
精神科常用药物适应症及不良反应
利培酮片(1mg/ 2mg) 【适 应 症】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感淡漠、少语)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 【不良反应】 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失眠、焦虑、激越、头痛口干。 2、可能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3、偶尔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高血压的症状。 4、可引起体重增加。
处理方法:轻者可不必处理;当心率超过120次/min时,或有心悸、胸闷等症状时,则应酌情减药,或用“普萘洛尔”、“普拉洛尔”等β受体阻断药口服。
锥体外系反应的种类及其处理方法
种 类 临床表现 处理方法 急性肌张力障碍 口、眼歪斜,扮相,伸舌,构音困难, 东莨菪碱0.3mg,或苯海 吞咽困难,严重时角弓反张,扭转性 拉明50mg,或地西泮5-10 痉挛 mg肌内注射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运动不能,肌肉强劲震颤,自主神经功 减药或停药 能紊乱 静坐不能 不可控制地来回走动,原地踏步,不能 抗震颤麻痹药,抗焦虑药 坐定 迟发性运动障碍 口-舌-颊三联征,肢体不自主无目的地 减药或换药,停用抗胆能药物 摆动,肌张力低下,全身躯干运动不协调 及对症治疗
1.困倦,头晕,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口干,肝 功能异常。 2.偶见头痛,衰弱,腹痛,背痛,发热,胸痛,心悸,高血压,消化不良,腹泻, 3.白细胞减少,体重增加,肌肉疼痛, 4.焦虑,鼻炎,皮疹,皮肤干燥,耳痛,尿道感染 5.心脑血管患者慎用
喹硫平
0.2g喹硫平 正反面都有 字
0.25喹硫平 是粉色的小 圆片
利培酮
分为片剂和水剂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25f41d8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3.png)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在经典抗精神病药中低效价药物,如氯丙嗪一般需要较高剂量才能达到治疗疗效,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药物对其他受体系统也可能产生大的不良反应。
而高效价药物,如氟哌啶醇则可引起更多的多巴胺D2受体相关的运动障碍和高催乳素分泌现象。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的不良反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高效价的药物如氟哌啶醇等使用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药源性类帕金森症状女性和大于40岁的中、老年患者中较易发生。
临床表现以动作缓慢或者运动不能、静止性震颤及肌张力增高为特征。
患者开始时常被发现运动过缓,查体可见手足震颤和肌张力增高。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面具脸、肢体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粗大震颤、流涎,甚至有协调运动能力的丧失。
原则上不建议在未出现此类不良反应前预防性给药治疗,一旦症状出现且较明显时在患者精神症状稳定的前提下,首先应考虑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的剂量。
对于药源性类帕金森症状的处理目前临床通常给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如盐酸苯海索,一般建议与抗精神病药配合使用。
如患者类帕金森症状已明显改善,则注意及时降低盐酸苯海索剂量或停止治疗,以减少由于长期大量盐酸苯海索使用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
2.急性肌张力障碍通常出现在治疗起始阶段,给药后不久即可出现。
在青少年、男性和儿童患者多见。
一些带有氟基的经典抗精神病药,如丁酰苯类、哌啶类或哌嗪类药物尤易导致肌张力的增高。
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双眼上翻、斜颈、吐舌、面肌痉挛、脊柱侧弯和角弓反张。
由于急性肌张力障碍通常骤然发生,且症状显著,常引起患者和家属的恐慌,因此是精神科急诊十分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如在精神科以外就诊者易被误诊为破伤风、癫痫或癔症等。
家属提供或临床医生询问近期曾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病史者有助于帮助迅速地诊断和处理。
一般给予肌内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后,相关症状可获得迅速的缓解。
此后根据患者的肌张力情况,评估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维持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5b2cf642866fb84ae45c8dab.png)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范新印1、过度镇静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镇静、乏力、头晕,发生率超过10%。
氯丙嗪、氯氮平和硫利达嗪等多见,与药物拮抗组胺H1等受体作用有关。
奥氮平和奎硫平治疗患者也可出现。
利培酮和舒必利少见。
多见于治疗开始或增加剂量时,治疗几天或几周后常可耐受,也有不少长期服用氯丙嗪、硫利达嗪和氯氮平者表现多睡和白天嗜睡。
将每日剂量的大部分在睡前服用,可以避免或减轻白天的过度镇静。
严重者应该减药,并告诫患者勿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高空作业。
2、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与药物对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有关。
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常于直立位时血压骤然下降,可引起患者猝倒,多见于低效价药物,快速加量或剂量偏大时。
此时应让患者平卧,头低位,监测血压。
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有助于血压恢复,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3、流涎流涎是氯氮平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大约64.3%的患者出现流涎。
过度流涎在睡眠时最明显,患者经常主诉早晨枕头被浸湿。
尽管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治疗这一不良反应,因为抗胆碱能药物的毒性反应,一般不主张使用。
有建议外周抗肾上腺素能药物可以拮抗氯氮平对唾液腺的毒蕈碱样胆碱能效应。
可乐定(0.1 mg或0.2 mg贴剂每周1次)和阿米替林也用于睡眠时的流涎,最近发现氯氮平不增加唾液流量而是减少吞咽,因此在睡眠时候流涎最明显。
建议患者侧卧位,以便于口涎流出,防止吸入气管,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4、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类帕金森症、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与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作用有关。
该不良反应常见于高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的发生率可达80%,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率也较其他抗精神病药为高。
低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较少见。
利培酮高剂量时或个体敏感者也可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氯氮平、奥氮平和奎硫平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b627d66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1.png)
医学科普-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到2023年底,全国在数据库里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有660万人次,在册患者的规范管理率达到了92%。
经过系统的照顾和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控制了病情后的患者往往会担心长期服药带来的副作用,从而纠结要不要继续服药。
针对这一现象,今日为大家科普一下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精神科药物最常用的就是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种:1、锥体外系反应,往往会有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与阻断多巴胺1)2受体有密切关系。
2、代谢综合征,抗精神病药容易引起体重增加、糖代谢异常,目前已经成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存在很大程度的心血管和糖尿病的风险。
3、内分泌系统紊乱,如催乳素升高、月经紊乱、性激素水平异常。
4、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可以出现ST改变、QT间期延长、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
5、镇静作用,很多抗精神病药,像氯氮平、奥氮平、奎利平,镇静作用比较强,主要是作用组胺H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有关系。
6、流涎,氯氮平常见的不良反应。
7、体温代谢异常。
8、外周抗胆碱能作用,如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尿潴留,中枢的抗胆碱的作用可以出现意识障碍、谙妄、言语散漫、出汗、震颤、认知功能受损。
9、肝功能的损害。
10、恶性综合征。
11、可以诱发癫痫。
12、血液系统的改变,粒细胞缺乏在氯氮平应用过程中也比较多见。
13、猝死。
在治疗初期,头晕、困倦、嗜睡或者失眠、头痛,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
有些药物会容易出现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出现局部肌肉张力增加、患者坐立不安等表现。
也有一些药物会对内分泌产生影响,比较多见的是催乳素水平升高,如果比较敏感的患者出现这个反应以后会出现乳房的乳胀、疼痛,甚至泌乳这样的反应,有些女孩子的月经也会因此变得不规律。
也有一些药物长时间使用以后会增加代谢,就是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的反应。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早期识别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早期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baaa8f7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a.png)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早期识别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种常用药物,如氯丙嗪、奥氮平、利培酮等。
然而,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早期识别这些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其影响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其中一些可能是短暂的,而另一些可能是持久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1.体重增加。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抑制食欲和代谢,导致患者体重增加,甚至出现肥胖。
据研究,约有50%的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重增加超过5公斤,其中有20%的患者体重增加超过10公斤。
体重增加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还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影响睡眠。
抗精神病药物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患者出现失眠、嗜睡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患者的白天警觉性和工作效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3.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还会产生一些心理和认知方面的不良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患者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效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除了上述问题,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还可能导致一些其他不良反应,如性功能障碍、口干、便秘等。
这些问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感到疲惫和不适。
二、早期识别不良反应的方法早期识别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以下是一些早期识别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1.定期检查身体指标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导致一些身体指标的变化,例如体重增加、血压升高、血糖异常等。
因此,定期检查这些身体指标是早期识别不良反应的重要方法。
医生可以定期检查患者的体重、血压和血糖,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的剂量或种类。
此外,医生还可以检查患者的血脂水平、肝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精神科药物副反应处理
![精神科药物副反应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5e88becb84254b35eefd34a5.png)
机制: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DA受体超敏 药物:氟哌啶醇(发生率80%)、氟奋乃静、奋乃静 处理:无有效治疗药物,可尝试使用异丙嗪等,换药。
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可能会逆转TD
7、体重改变
机制:可能与药物的强5HT2c和H1受体亲和性 有关。患者多有食欲亢进。肥胖可能导 致糖脂代谢障碍,诱发II型糖尿病。 药物: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第一代药物亦 可致体重增加,氟哌啶醇不明显。 处理:控制饮食,增加活动。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处理
袁园
(一)常见不良反应 (二)严重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 1、恶性综合征,或称高热征候群
2、体位性低血压
3、流涎 4、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2、诱发癫痫
3、血液系统改变 4、猝 死
5、催乳素水平升高
6、体重改变 7、心血管系统
4、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EPS
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 dystonia) 静坐不能(akathisia) 类帕金森症(Parkinsonism)
机制: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 药物:氟哌啶醇(发生率80%)、氟奋乃静、奋乃 静第一代药物。第二代药物利培剂量相关 EPS,余药风险较低。 处理:给予抗胆碱能药物,安坦片。减量,换药。
TD(tardive dyskinesia)
特征:不自主的Leabharlann 有节律的刻板运动见于持续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几年之后 严重程度波动不定,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 抗胆碱能药物会促进和加重症状,避免使用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与监测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与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6ba0047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5.png)
裂症旳阴性症状。
2 5一羟色胺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阴性症状旳疗效和较少出现锥体外系
副作用旳特点源于对5一羟色胺受体旳拮抗。黑质纹状体和中脑 边沿多巴胺通路中5一羟色胺能活性降低能够增长多巴胺旳传递。
3 过分镇定:与药物阻断H、 α 、ACh,克制脑干网状上 行激活系统有关。 4 体位性低血压:与肾上腺能受体阻滞有关。
预防:
1 高龄、心脏病患者为易感人群。
2 低效价、高剂量影响心脏安全。
3s,或QTc>500ms应停药。
4 联合用药应注意对心脏旳影响。
谢谢!
延长等。
应定时做心电图检验、评估。
5 泌乳素水平增高
若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增高,可引起不能耐受旳性功能副
作用,以致治疗中断。
应经常问询患者有关性功能旳不良反应。
6 运动障碍 EPS和TD等运动障碍与每种抗精神药物都有关。
症状体现、体格检验和量表评估,有利于拟定其存在是否
和严重程度。
常见评估量表有
AIMS:异常不自主量表;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 应与监测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 可能旳发生机制 诊疗 预防治疗 不良反应监测
一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 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尽管化学构造不同,但其药理作用和临
床效应大同小异。
1 经典抗精神病药 神经系统:
锥体外系反应(EPS) 是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旳副反应之一,发生率约50% 一70%。
慢性症状迟发性运动障碍在3个月至数年后出现。
抗精神药物所致旳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 静坐不能
肌张力障碍
特点
主观感觉肌肉运 动、坐立不安
起病时间 数小时至数天
连续旳肌肉收缩 数小时至数天
类帕金森综合征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2012b66c6f1aff00bed51eb2.png)
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1.过度镇静和嗜睡2.锥体外系不良反应3.神经内分泌不良反应4.心血管不良反应5.植物神经系统不良反应6.其它不良反应:肝功能损害、过敏性皮炎、酮症酸中毒7.严重不良反应:血象变化、恶性综合症、猝死、药物性惊厥(诱发癫痫)、5-羟色胺综合症8.药物超量中毒一、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机制: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对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的阻断作用,使得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失去平衡。
临床类型和表现:1.帕金森综合症:肌张力增高、肌强直(铅管样或齿轮样),运动减少、迟缓、启动困难、走路时前冲、双手不摆动、面具脸、流延、静止性震颤等。
2.急性肌张力障碍:多发生于治疗早期。
多见于颈、眼、下颌肌受累,偶见躯干肌肉。
表现角弓反张状、动眼危象、嘴合不拢。
3.静坐不能: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烦躁、“不宁腿综合症”(症状与体征分离,安静状态下表现严重,活动后反而消失,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
主要发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有一种难以表达的特殊不适感觉,迫使患者下肢不停地运动,双侧同时受累或者在一侧表现明显。
安静时发作,夜晚或者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更为严重,有时仅仅持续数分钟,严重的则整夜不停,活动下肢可以使症状明显减轻,但患者在休息或入睡以后症状会明显加重,成为严重失眠的主要原因。
体征夜间安静睡眠时,从一侧下肢到另一侧下肢出现交替性的、周期性的肌肉活动亢进,可见下肢肌肉的交替性不适)。
4.1.迟发性运动障碍:不自主的口、颊、舌不规则运动,手指、手臂、腿和躯干舞蹈样动作,睡眠时消失。
4.2.迟发性肌张力障碍:持久的斜颈、头后仰等。
二、神经内分泌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原因:催乳素分泌增高。
临床表现:月经紊乱、泌乳、性功能障碍、体重增加等。
三、代谢综合症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1.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110mg/dl2.脂代谢异常:甘油三脂≥150mg/dl(1.6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1.04mmol/L(<40mg/dl),女1.3<mmol/L(<50mg/dl),3.血压升高:血压≥130/85mmHg4.腹型肥胖:男腰围>102cm,女腰围>88cm四、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1.体位性低血压:因阻断а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氯氮平较易诱发); ②局限性发作; ③癫痫持续状态; ④阈下发作(脑电图异常)
(5)心血管系统
体位性低血压:也称直立性低血压,α-受体阻断, 逆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反复用药产生耐受,减弱降压作用,不用于治疗 高血压。 多见于治疗初期、改换药物或药量骤增时,大多 在迅速改变体位时发生,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病 人突然出现眼前发黑、头晕、面色苍白、冷汗, 直立晕倒以至于外伤。 刚服药时,腿部血管放松。如果突然站起,血管 来不及收缩,血液来不及供应脑部,就有可能出 现头晕、甚至昏倒。服药久了,就会适应。
(6)恶性综合症
(1)肌紧张(强直);
(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包括:高热、
大汗、心动过速、血压不稳; (3)意识障碍。
机制:可能与DA功能下降;药物更换过快、 剂量骤增骤减、合并用药、脑病患者、紧张症 者、酒药依赖者是发生NMS的危险因素。 病程数小时至7天。严重死于肾脏、呼吸功 能衰竭,死亡率20-30%
(7)消化系统症状
(1)胃肠道反应
口干、恶心、 呕吐、胃纳差、腹泻、便秘 及肠麻痹等; (2)可引起药源性肝功能损害。
(8)血液系统副反应
(1)血小板减少症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症
属严重不良反应,氯氮平引起 较为多见,为其他抗精神病药 的10倍,严重者可致死亡。
正常体位变换时血压的调节
体位变 换 回心血量下降 心输出量下降
适应体位的改变
维持正常血 压
刺激大血管容量感受器、 压力感受器
心脏输出量增加
心血管中枢整 合传入信息
动脉和静脉血管收缩、 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加
(5)心血管系统
心动过速和心电图异常 ( ST–T 改变和 Q–T
延长)。
•心肌损害时需予营养心肌药改善心功能,必 要时需停止用药或换药,同时合并抗心律失 常药治疗
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锥体外系副作用的出现会
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3)迟发性运动障碍
长期(>1年)和大量服药所致 表现 停药后长期不消失 口、舌、腮三联症 不自主的有节律的 刻板式运动如吸吮、鼓腮、舔舌等以及捻动
广泛性舞蹈样徐动症
机制 受体向上调节,使黑质纹状体DA功能 相对增强。
(4)药源性癫痫
①大发作(属较严重的不良
(9)代谢及内分泌方面副反应
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月
经紊乱、泌乳、甲状腺机能 低下等。适当调整药量或对 症处理可恢复。
肥胖
抗精神病药多会 不同程度地减少 多巴胺,从而产 生增加食欲、增 加体重的作用。 其中氟哌啶醇、 齐拉西酮及五氟 利多对于食欲的 影响相对较轻。
(10)皮肤方面副反应
(1)药物性皮疹
谢 谢
急性锥体 外系症状
迟发性 运动障碍 药源性癫痫 自主神经 系统失调
药物检测观察的十个副作用
口干 视力模糊 抗胆碱、 静坐不能 多巴胺作用 震颤 肌张力增高 心动过速 意识模糊 恶心呕吐 皮疹 体位性低血压
其他
(1)药源性精神症状
过度镇静 情绪抑郁
焦虑激越 紧张症状群 谵妄状态
原有精神病 性症状加重
以氯丙嗪为多见。 (2)光敏性皮炎 多在夏季日照强 烈时发生,见于躯体暴露部位。 (3)剥脱性皮炎 以氯丙嗪引起为 多,常在服药第1月内发生。往 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流涎
机 理
1. 激动了m胆碱能受体导致唾液腺、 呼 吸道腺体及汗腺等的分泌增加 2. 可能是变态反应引起h 2 受体活性增 强,腺体分泌增加所致 3. 喉蠕动减少或吞咽肌反射被抑制 流涎是氯氮平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 应,约64.3%的患者出现流涎。过度流涎在睡眠 时最明显,患者经常主诉早晨枕头被浸湿,建议 患者侧卧位,以便于口涎流出,防止吸入气管, 必要时减量或换药。或遵医嘱使用拮抗剂
(2)急性锥体外系症状
◆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
用药数周至数月发生。动作迟缓、 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面具脸) 、肌肉震颤和流涎等。
◆ 静坐不能
烦躁不安,反复徘徊;
◆ 急性肌张力障碍
一般1月或第1次用药后产生。面、颈、唇及舌 肌痉挛多见,表现口眼歪斜、斜颈、伸舌、张
(2)急性锥体外系症状
(2)急性锥体外系症状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徐友华
一、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
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大脑 多巴胺受体(尤其是多巴胺 D 2 受体)而具有抗精神病作用。 但抗精神病药对机体的其他 受体同时起作用,因此出现相 关的副反应。
药源性 精神症状
恶性综合症
消化系统 症状 抗精神病药 常见副反应 血液系统 副反应 内分泌系 统副反应 皮肤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