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理论
请简述国际收支货币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请简述国际收支货币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国际收支货币论是指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各国之间货币的收支关系。
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收支平衡:国际收支货币论指出,一个国家的货币收支状况应该保持平衡,即境内对外支付的金额应该等于对外收入的金额。
如果收支不平衡,国际支付能力和货币管理将受到影响。
2. 国际货币流动:国际收支货币论认为,货币流动是国际经济交流中的必然现象。
这种流动可以是货币贬值导致的金融危机,也可以是外债和贸易逆差导致的货币流失。
3. 汇率调节:国际收支货币论强调,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机制。
当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汇率变动会对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带来货币收支的调整。
评价:国际收支货币论对货币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强调了收支平衡和汇率调节的重要性。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国际收支和货币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然而,这一理论过于简化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复杂性,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例如贸易政策、资本流动限制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理论总结
国际收支理论总结1.物价—铸币流动机制物价—铸币流动机制是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即MV=PQ,式中M为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Q为实物产量。
在金本位制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黄金外流、货币供应量减少,国内物价下跌,而物价的下跌会使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这有利于刺激出口,抑制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黄金外流减少,直至国际收支平衡,国内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达到新的均衡,黄金外流停止。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黄金流入,货币供应量增加,国内物价上升,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减弱,这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于是国际收支顺差开始减少,黄金内流减少,直至国际收支平衡,国内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达到新的均衡,黄金内流停止。
评价:物价—铸币流动机制关于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的理论,否定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维持贸易顺差,才能保持财富积累的观点,也消除了各国关于贸易逆差会导致黄金永久外流的恐惧。
缺陷:1.该理论只适用于金本位制,一旦离开了金本位制或各国不遵守金本位制下的规则,则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后,黄金不会自动回流;2.该理论没有考虑进出口商品的弹性问题,而是默认进出口商品有充分弹性,这是不现实的;3.该机制是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而贸易保护主义经常性的存在,该理论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2.弹性分析法(Elasticities Approach)弹性分析法主要研究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作用。
它的基本精神是: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影响一国进出口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国际收支。
马歇尔—勒纳条件:一国的贸易收支可以表示为:TB=X×P x−M×(eP m)由该式可以看出,贸易收支差额TB的变化均取决于e、X、M的变动幅度对比:如果出口数量上升加进口数量下降的幅度大于汇率值的上升,那么一国货币的贬值将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如果出口数量上升加进口数量下降的幅度小于汇率值的上升,那么一国货币的贬值将会恶化贸易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学说
(一)国际收支说国际收支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与其它宏观经济变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国际收支说正是从分析影响国际收支、进而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入手,分析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而它的理论渊源则可追溯到金本位制时期的国际借贷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
国际借贷说是英国学者戈森(G·L·Goschen)于1861年在《外汇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它是一战前解释汇率的主要学说。
该学说的基本思想是:汇率主要是根据外汇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动,而外汇的供求状况则决定于国际借贷状况。
因此,国际借贷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
戈森认为,国际借贷具体可分为固定借贷与流动借贷两类。
其中,前者是指尚未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是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只有流动借贷才会对外汇的供求产生影响,从而对汇率的决定发生影响。
具体来说,这种影响有三种情况:①假如一国的流动债权多于流动债务,那么外汇的供给量就会大于外汇的需求量,于是汇率将趋于下降;②假如一国的流动债务多于流动债权,那么外汇的需求量就会大于外汇的供给量,于是汇率将会上升;③假如一国的流动借贷相等,那么外汇的供求也相等,因而汇率则不发生变动。
国际借贷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大战以前外汇学说的主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一次大战以前,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风靡全球,因此,利用价格理论的供求法则来解释汇率决定的学说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第二,在一次大战以前的数十年间,西方各国普遍实行金本位制。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汇率只是在黄金输出入点之间变动,这与国际借贷说的理论相一致。
事实上,戈森的国际借贷说是以国际金本位制度为前提提出的理论。
当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这一学说就很难说清楚汇率变动的原因了。
因为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通货数量的增减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显著,而这种现象是国际借贷说所无说解释的。
经济学现代国际收支理论
Copyright©2006 School Of Finance, JXUFE
20
(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
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Copyright©2006 School Of Finance, JXUFE
21
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扩张性货币政策导 i 致LM移至LM’ → i下降→立即导致 资本外流→资本帐 i1 户逆差→本币贬值 → 出口增加,进 口减少→IS曲线右 移。
E1 Y1
LM LM’
E2
BP(e1)
IS(e2) IS(e1)
Y2
Y
结论:在浮动汇率下,当资本流动完全时,扩张性 的货币政策引起的货币贬值,对提高一国国民收入水平 是非常有效的。
Copyright©2006 School Of Finance, JXUFE
22
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 i 致IS(e1)移至IS’(e1) → i上升→立即导 致资本流入→资本 i1 帐户顺差→本币升 值→ 出口减少, 进口增加→IS曲线 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E1 Y1
LM
BP(e1) IS’(e1) IS(e1,e2) Y
结论:在浮动汇率下,当资本流动完全时,扩张性 的财政政策只会引起的本币升值,对提高一国国民收入 水平完全无效。
Copyright©2006 School Of Finance, JXUFE
23
一般性结论
在浮动汇率制下,由于货币供给量不再受国际收 支的影响,故货币政策在增加一国收入方面总是 有效的;财政政策对一国收入的影响在无资本流 动和资本有限流动两种情况下较有效,当资本完 全流动时,财政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任何 影响,政策完全失效。
国际收支吸收论名词解释
国际收支吸收论名词解释
国际收支吸收论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收支的平衡和调整过程。
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于国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联系的不平衡所引起的,而这种不平衡可以通过国内经济调整来吸收或消除。
根据国际收支吸收论,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即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之间存在差额,国内经济将通过一系列调整机制来吸收这种不平衡。
这些调整机制包括货币汇率的变动、国内价格水平的调整以及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变化等。
通过这些调整,国内经济将逐渐恢复平衡,并最终实现国际收支的吸收。
国际收支吸收论的核心观点是,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通过国内经济的调整能够实现平衡。
这种理论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帮助分析和理解国际收支的平衡和调整问题。
国际收支理论
Y X 1 1 c m
移项得:
Y 1 X 1 c m
国民收入增量 与出口增量之比
对外贸易乘数
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模型为:
Y C0 I G X M 0
引入对外贸易乘数后,该模型变为:
Y
1 1c m
(C0
I
G
X
M0)
2、哈伯格条件(Harberger Condition)
弹性即衡量数量对价格变化敏感性的一个系数关系。
供求的价格弹性系数说明的问题是:在市场相对价格变化后, 市场的供求数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所以, 供求的价格弹性 系数就是供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之比。如果用Ex 代表供求弹性系数,则有:
Ex
Q% P%
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Ex)
设: QX 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需求量 PXF 以外币标价的出口商品价格水平 Dx :出口商品需求曲线
生产消费品的厂商增加60万美元的产量,形成60万美 元的国民收入第二轮增加。
消费支出增加42万美元
进口增加6万美元
国内消费品支出增加36万美元
这个过程继续下去,因出口增加,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国民收入第一轮增加
100=100×1
国民收入第二轮增加
100×(70%-10%)=60
国民收入第三轮增加
在乘数分析法中,因贬值而引起的出口和自主性进口的变动除了 直接带来国际收支的变动外,还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变化,导致进口 的变动,从而进一步影响国际收支状况。所以马歇尔—勒纳条件应 修正如下:
Ex+Em>1 + m
这一条件由哈伯格提出,故称为哈伯格条件。
3、乘数分析法的政策主张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和理论
四、内外均衡政策搭配
2024/6/17
16
第二节 内外均衡的矛盾及政策搭配调
节
1.蒙代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模型 见 下图:
国际收支顺差
2.对米德冲突的评价
(1)内外冲突始终是开放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
(2)浮动汇率制度下同样存在内外冲突问题
2024/6/17
14
第二节 内外均衡的矛盾及政策搭配调 节
二、内外均衡矛盾的产生
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开放性是一把“双 刃剑”
三、内外均衡矛盾政策协调的基本原理
1.丁伯根原则:
货
币
扩 张
EB 利 率
IB 1
A
B
2
C0 4
EB IB 3
预算增加
2024/6/17
17
2.支出转换政策与指出增减政策的搭配
斯旺(T.Swan)模型:
本国实际汇率
(四)
贬 值
(三) 失业/顺差
通胀/顺差
0
升
D. (二)
值
失业/逆差
EB
(一) 通胀/逆差
.A
.B IB
国内支出增加
2024/6/17
2024/6/17
28
贸易条件(term of trade): T=Px/Pm
SxSm>ExEm,贸易条件恶化; SxSm<ExEm,贸易条件改善; SxSm=ExEm,贸易条件不变。
2024/6/17
29
二、吸收分析法(吸收论 Absorption Approach 西德尼.亚历山大 1952年 1.基本理论:
2、第二章:国际收支理论
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
☻ 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因此,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
☻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的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过大,故对
它的对策是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 长保持一致的速度;
☻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
制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 求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Ⅳ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顺差
紧
缩
恶
化
3、支出调整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
支出调整政策:改变支出(总需求) 水平的政策,如货币财政政策。 支出转换政策:不改变支出水平而是 通过改变支出方向(结构)的政策, 如汇率政策、直接管制等。
一、米德冲突
一国如果只使用一种支出调整政策 或支出转换政策追求内外均衡,将会导 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将(X-M)用B来表示,将(C+I+G)称 为吸收,反映本国居民的支出,用A表示: B=Y-A
(三) 吸收论的评价
将国际收支决定和变动与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结合起
贡献
来分析,有助于对国际收支失衡性质的认识。
缺陷
1、该理论假定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可以轻易实现,
背离市场经济的客观实际。
2、该理论以单一国家为分析模式,未涉及其他相关 国家。 3、该理论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因素
出口商 品的国 内单价 汇价 出口商品 出口 的美元单 数量 价 出口的外 币(美) 收入 价格变 出口数量 动率(%)变动率(%)
0
1
7
7
$ 1/ 7
$ 1/ 8 $ 1/ 8
$ 1
10000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理论
第十二章 国际收支理论一、名词解释1.价格——铸币流动机制(Price Specie -Flow Mechanism )也称“休谟机制”。
其基本思想是: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完全用不着人为的政策干预,在价格机制和黄金(铸币)流动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国际收支会自动趋于均衡。
2.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公式|e x ︱+ |e m ︱>1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
它说明当进出口的供给弹性都趋于无穷大时,只要一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本币贬值就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状况。
3.J 曲线效应(J Curve )一般而言,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从货币贬值到贸易收支改善之间也存在一个时滞,这种现象被命名为J 曲线效应。
4.商品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所谓商品贸易条件(用“π”表示)是指以同种货币表示的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用公式表示为:*=m x p e p /π 5.外贸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 )公式)(1100000M X G I C m c Y -++++-=中的m c +-11就是开放经济下的外贸乘数,它表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有效需求的变动使国民收入成倍变动的倍数。
6.哈伯格条件(Harberger Condition )|e x ︱+ |e m ︱>1 + m 就是哈伯格条件。
它说明当进出口的供给弹性都趋于无穷大时,只要一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加边际进口倾向,本币贬值才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状况。
二、填空题1.早在金本位制盛行的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大卫·休谟 就提出了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理论,它实际上就是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理论。
2.按弹性分析理论,一国降低本币汇率有利于改善该国贸易收支的条件是 |e x ︱+ |e m ︱ 。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政府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理论依据。
西方对于国际收支问题关注和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同资本主义历史一样长久,虽然历代经济学家对国际收支理论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和拓展,并且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收支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先后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但是,客观地说,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各国丰富多彩的国际收支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它们的工作重心从“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转移到“解决全球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和国际债务危机”上,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影响国际收支的因素很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也很复杂,除了一般性的原因外,不同国家其国际收支问题也会有其自身的特点,当前现有的任何一种国际收支理论都只是对国际收支实践提供某一角度或某一侧面的解说,都不足以充分解释和回答各类国家各种性质的国际收支问题,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们除了对原有国际收支理论流派进行综合和进一步发展外,大量研究开始具体深入地考察不同类型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节经验。
本文作为一篇理论综述文献,主要对国际收支理论的主流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整个国际收支理论体系中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并对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国际收支理论的演进脉络国际收支理论是研究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方式的理论。
虽然西方学者早在15世纪就开始关注国际收支问题,但较为严谨、系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产生历史并不长。
始于重商主义的相当长时间里,国际收支问题都是从属于国际贸易学说被加以研究,而国际收支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中独立出来,得以繁荣发展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则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收支的内涵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迅速扩充;相关学科发展和不同经济学派交替盛行对国际收支研究的视角、分析方法和观点都产生了重大而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作为连接一国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纽带,国际收支平衡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其均衡的调节政策及政策配合日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这些都推动着国际收支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国际收支理论完整版
国际收支理论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选择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
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他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
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
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
其中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A勒纳()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和梅茨勒()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
(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是建立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1)假定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其他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的影响;(2)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3)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贸易收支;(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第六章 国际收支理论
从金本位研究框架发展为既讨论固定汇率也讨论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的货币数量调节
国际收支调节方法
增加或减少国际储备
调整国内价格
调整汇率
实行外汇管制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M
s↑→出现超额货币供给→真实货币余额>意愿持有余额→消费品和资本品开支↑→进口↑出口↓,资本输出↑输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都恶化
冲销政策
也称中和政策,指一国中央银行为了防止因外汇储备变化引起基础货币投放而进行的资金运用的反向操作,从而抵消外部经济失衡对内部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
冲销政策内涵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反向操作
抵消外部经济状况对内部均衡的不利影响
开放xx模型分析框架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理论意义
针对汇率战,提出本币贬值未必能够改善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能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给出了货币贬值有助于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即马歇尔—勒纳条件
§6.2吸收分析理论
(Absorption Approach)提出者—美国亚历山大1952 (Alexander)
理论内涵
认为弹性论只强调贬值的相对价格效应,忽略了贬值的收入效应,况且总弹性既不固定也不可测,只能用于事后分析。主张舍弃弹性分析法,采用收入水平和支出行为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6.4蒙代尔-xx模型
M-F模型由美国Mundell和英国Fleming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IS-LM-BP模型
产品市场均衡:
IS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
LM曲线
国际收支平衡:
BP曲线
国际收支理论的总结
国际收支理论一、弹性分析法1、马歇尔——勒纳条件:EX + EM > 12、J曲线效应:1.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马歇尔-勒纳条件下,贬值后贸易条件不能改善。
2.缺陷:(1)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础上的,它仅局限于分析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市场的影响。
(2)忽视了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
二、吸收分析法(一)公式:B=Y-A(二)政策主张:改变总收入与总支出(吸收)政策1、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2、发挥作用的前提:必须有闲置资源存在;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货币贬值才会改善国际收支)(三)评价1、缺陷:(1)因果的逻辑关系上自相矛盾(2)没有考虑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未考虑相对价格在调整中的作用)(3)充分就业假定条件下的分析,忽略资源运用效率(4)没有涉及国际资本流动2、作用:(1)指出了弹性论的缺点(2)指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注意到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因素,为货币论打下了基础三、货币分析法(一)特点1、货币论强调货币市场存量均衡的作用。
2、从货币角度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3、假设(1)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等的函数。
(2)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变动不影响产量。
(3)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国际水平。
(二)基本理论(三)货币论的经济意义1、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2、国际收支逆差是一国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3、国际收支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四)政策主张1、既然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故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由国内货币政策调节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顺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3、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贸易和金融干预,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且影响是暂时的(五)简评1、贡献:(1)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的重视(2)政策主张:所有国际收支问题都可以用货币政策来解决,即货币供应政策,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使D增加)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D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3)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2、缺陷:(1)颠倒国际经济的因果关系(2)货币论假定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的假设不严密(3)货币需求函数稳定的假设不严密(在短期,货币需求不稳定)(4)一价定律成立的困难性(长期来看,一价定律往往不成立)(5)遭到发展中国家的批评:牺牲国内实际货币余额或实际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理论
2、弹性论的假定条件 1. 假定贸易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几乎为无穷大; 2. 假定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 3. 假定其他条件(如收入、偏好等)不变,只探讨汇率变化对贸易 收支的影响。 推导过程见国际金融附录
x m 1
3 马歇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指: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 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 1
三、国际收支乘数论 在20世纪30和40年代,以哈罗德(R.F.Harrod)、劳埃德· 梅茨勒 (Laoyd Metzler)、弗里茨· 马克鲁普(Fritz Machlup)等为代表的经 济学家运用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揭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以此形成了国际收支的乘数论(Multiplier Approach)。 (一)假定条件 1. 假定非充分就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进出口的变动与收入的变 动不会改变价格水平。 2. 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贸易差额就是国际收支差额。 3. 假定汇率、价格、工资、利率等变量保持不变,只考虑国际收支 的收入调节机制。
x m
不同弹性条件下贬值对收入(美元)的影响
出口的 国内单 价 人民币 贬值前 贬值情 况一 贬值情 况二 7 汇价 出口的 美元单 价 1 出口数量 出口的 美元收 入 10000 10000 价格变动 出口 率(%) 数量 变动 率 ---
1:7
7
1:8
10%
在短期内,贬值之后有可能使贸易收支首先恶化。过一段时间以 后,待出口供给(这是主要的)和进口需求作了相应的调整后,贸 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出口供给的调整时间,一般被认为需要半 年到一年的时间。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成字母J型,被称为J 曲线效应。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重点提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及其评价;汇率决定理论及其主要模型; 汇率制度理论及、汇率制度比较;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新进展; 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货币替代与麦金农计划。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8世纪时期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就提出了物价一—现金流动机制理论。
目前出现了众多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弹性论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各国纷纷采用货币贬值的手段调节国际收支。
在此背景下,经济学家提出了弹性理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 ·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主要探讨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1.弹性的基本概念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一般说来,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
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1)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m E ),其公式为: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率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m E(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x E ),其公式为: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率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x E(3) 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m ),其公式为: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率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m S(4) 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 ),其公式为: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率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x S从这四个公式可见,弹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
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值越高,弹性就越大;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弹性就越小。
2.马歇尔一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货币贬值会导致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
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的理论解释
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的理论解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上备受关注的问题。
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其优劣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稳定性和国际经济地位的高低。
本文将从理论方面解释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的相关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问题。
一、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解释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外部的货物和服务以及资本交易的总支出和总收入平衡的状态。
在这一状态下,一个国家的净国际投资流量为零,即该国家对外资产的净增加与对外负债的净增加相等。
1. 存货平衡模型存货平衡模型是国际收支平衡的最早模型之一,其理论基础是金衡说。
该模型认为:一个国家的收支平衡取决于其金融账户和商品账户之间的交易。
即,如果一个国家的商品出口超过进口,则它将获得一笔贸易结余;如果它的资本流入超过资本流出,则它将获得一笔资本收支结余。
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结余与资本收支结余之和为零,则该国家的国际收支将保持平衡。
2. 流动性平衡模型流动性平衡模型是在存货平衡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典的国际收支平衡理论。
该模型认为: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将确定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对其国际收支产生直接影响。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流入超过资本流出时,它将处于流通性过剩的状态,并且会导致货币贬值,因此从而减少出口和吸引外资流出。
这将逆转一个国家的贸易和资本收支结余,使其国际收支保持平衡。
3. 现代国际收支平衡模型现代国际收支平衡模型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将经济模型从简单微观模型转变为可以用于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更为复杂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将影响该国的进口和出口价格、外汇储备和资本流动,并进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当货币流出超过资本流入时,该国将处于流动性短缺的状态,并将导致货币升值,因此从而减少出口和吸引外资流入。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
马歇尔-勒纳条件
1937年,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了弹性分析法。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是自动调节的,主 张政府通过汇率变动来改善一国国际收支,井详细分析了 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马歇尔—勒纳条件”:其前提假设是:
1、只考虑两个国家利两种商品; 2、采用局部分析方法,只考虑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而不考虑贬值对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其他因素的 影响; 3、假定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国际贸易;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吸收理论推进了弹性理论关于贬值效应的研究, 同时又指出,不能仅仅用贬值作为应付国际收支逆 差的工具,而要把贬值与通货紧缩相结合。贬值是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即国内外需求在国内外产量间 的配置与国际收支均衡一致,通货紧缩是为了使国 内总需求与国内总供给相适应。吸收理论还提出了 支出转向和支出减少政策等政策主张。
贸易条件效应
货币贬值将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
亚历山大把贬值对于贸易差额的贸易条件效应分为通 过价格效应的最初效应,以及通过收入引致的吸收变化的 第二级效应。
他认为,货币贬值的正常后更是:贬值国贸易条件的 恶化,导致它的国际收支最初恶化 (t),其数量等于贸易 条件恶化相联系的实际收人的减少,即最初效应等于贸易 差额和实际收入的等量与同步减少。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 的第二级效应,即收入引致的吸收变化(at),将取决于吸 收的边际倾向,这一效应或者加强,或者减少货币贬值对 贸易差额的最初效应。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为:(t-at) 或(1-a)t。假设t为负,a<1,则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贸易 差额恶化。只有a>l时,贸易条件恶化才会改善外贸差额。
以A代表国内吸收(国内总支出),则A=C+I+G。 代入得,B=Y-A (18.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国际收支理论本章主要内容:弹性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及理论缺陷;乘数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吸收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货币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第一节弹性论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勒纳(A·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由于其主要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展开理论分析,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弹性论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的,即:1.充分就业和收入不变;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本币贬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
供给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
在进出口方面,共有四个弹性。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M),其公式为:E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X ),其公式为:E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M ),其公式为:S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进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X ),其公式为:S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出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 综上可见,弹性实质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的是供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
本币贬值会引起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和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从而会引起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
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变化;二是由进出口单价变动引起的进出口数量的变动。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呢?基于弹性论的几个前提假设(尤其是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的假设),马歇尔和勒纳指出,本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X E +M E >1 (该条件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汇率变化时,进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会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本币贬值后的初始阶段,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
这是因为:1.在贬值之前签订的贸易合同仍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
贬值后,凡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合成本币后的支付将增加;凡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合成外币后的收入将减少。
换言之,贬值前已签订但在贬值之后执行的贸易合同,出口数量增加的影响不足以冲抵出口外币价格的下降的影响,进口数量减少的影响不足以冲抵进口价格上升的影响。
2.即使在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合同,出口增长仍然要受到认识、政策、资源、生产周期等的影响。
至于进口方面,在心理预期的作用下,进口商有可能会认为现在的贬值是将来进一步贬值的前奏,从而加速订货。
短期内,基于上述的原因,贬值之后有可能使贸易收支先是恶化。
一段时间后,待出口供给(这是主要的)和进口需求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才逐渐改善。
出口供给的调整时间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形如字母“J ”。
故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 曲线效应。
如图贸易收支盈余J 曲线T 0 T 1 时间t 贬值贸易收支逆差图3.1.1 J 曲线效应在图,T 0时刻实施本币贬值后,贸易收支先恶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到T 1时刻后才开始改善。
贸易条件(T )又称交换比价,是指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指数(P X )与进口商品的单位价格指数(P M )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T=MX P P ( 这里,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应是用同种货币衡量的。
当T 上升时,表明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以换回的进口商品增加,称为一国贸易条件改善,;当T 下降时,,表明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换回的进口商品减少,称为一国贸易条件恶化。
因此,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一国实际资源将会流失。
贬值带来相对价格的变化,其究竟是改善还是恶化贸易条件,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
如果S X S M >E X E M ,贸易条件恶化;S X S M<E X E M,贸易条件改善;S X S M= E X E M,贸易条件不变。
实际上,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不同国家是不同的。
通常贬值不能改善一国贸易条件,相反会使之恶化。
弹性论的理论分析是建立在一系前提假设的基础上,这些假设难免会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而使得弹性论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主要有:1.假设货币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不符合实际情况。
这是因为,货币贬值的目的不在于创造贸易收支顺差,而是为了消除已有的逆差,但是,既然贸易收支已经平衡,那么还有什么必要进行货币贬值呢?这是弹性论无法回答的问题。
2.假定充分就业、收入不变而价格可变。
与马—勒条件中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假定相互矛盾。
3.它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未考虑贬值对资本项目收支状况的影响。
4.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础之上,仅局限于分析汇率变化对进口市场的影响,而忽视了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因而是不全面的。
第二节 乘数论乘数论(Multiplier Approach ),又称为收入论或收入分析法,它所分析的是在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
它同样也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
它的基本思想是,进口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变动,从而影响进口支出。
根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我们知道一国国民收入会因自主性支出变动而发生多倍的变动。
引入进出口贸易后,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就变为: Y=mc +-11(C 0+I+G+X -M 0) ( 式中Y 、c 、m 、C 0、I 、G 、X 和M 0分别表示国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自主性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自主性进口。
等式的右边表示总需求,它是自主性支出和乘数之积。
自主性支出部分(即:C 0+I+G+X -M 0)的变动,通过乘数(mc +-11>1)的作用,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多倍变动。
由于进口随国民收入的增减而增减,贸易差额也就受国民收入的影响。
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差额(B )就等于贸易收支差额。
即:B=X -(M 0+mY)=X -M 0-mc m +-1( C 0+I+G+X -M 0) (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当局可以实施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国民收入,以减少进口支出,改善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当局则可以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国民收入,以增加进口支出,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这种通过收入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的效果,取决于本国边际进口倾向(m )的大小,亦即取决于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和开放程度的高低,因为边际进口倾向(△M/△Y )为进口需求收入弹性(△M/M ·Y/△Y )与开放程度(M/Y )之积。
这表明,一国开放程度越大,进口需求收入弹性越大,一定规模的紧缩政策所带来的国际收支改善程度就越大。
乘数论阐述了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经济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影响的原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理解现实经济状况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这一理论没有考虑货币量和价格的变动,也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
因此,它关于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并是不全面的。
第三节吸收论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又称为支出分析法,它是由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Alexander)于1952年提出的。
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按照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均衡方程式是:Y=C+I+G+(X-M) (公式中,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支出,I代表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支出,X 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
亚历山大将(X-M)即经常账户差额,用B表示,将(C+I+G)用A表示,它反映的是本国居民的总支出,又称为国内总吸收,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
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总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
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则有B=Y-A (上式表明,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是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的政策,即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
国际收支逆差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
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进口商品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从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采用支出转换政策(主要是货币贬值政策),将部分进口需求转向本国替代品上,从而使收入能增加。
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
只有当闲置资源存在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
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
比如,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增长,收入也会增长。
通过“乘数”作用,又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多倍地增长。
所谓边际吸收倾向是指在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吸收所占的百分比。
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1时,整个社会增加的总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对吸收论进行以下几点归纳:第一,吸收论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或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