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合集下载

吕氏春秋故事

吕氏春秋故事

吕氏春秋故事吕氏春秋是中国春秋时期吕不韦所著的一部重要典籍,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吕氏春秋不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专著,更是一部充满着丰富的故事和寓言的文学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吕氏春秋中的一些故事吧。

故事一,吕不韦进谏。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是齐襄公。

有一天,齐襄公在朝廷上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吕不韦看到了这一点,便毫不犹豫地上前进谏。

他用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劝说齐襄公改变错误的决定,最终说服了齐襄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忠诚而有才华的臣子是可以对国家起到积极作用的。

故事二,吕不韦的智慧。

有一次,齐国的国君齐襄公听说了吕不韦的大名,便让人去请他来做官。

吕不韦却对使者说,“我是个不会做官的人,我只会做生意。

”齐襄公听说后,便派人去请吕不韦来做生意。

吕不韦却对使者说,“我是个不会做生意的人,我只会做学问。

”齐襄公听说后,便派人去请吕不韦来做学问。

吕不韦却对使者说,“我是个不会做学问的人,我只会做家务。

”齐襄公听说后,便派人去请吕不韦来做家务。

吕不韦却对使者说,“我是个不会做家务的人,我只会做官。

”齐襄公听说后,觉得吕不韦真是个聪明人,便让他做了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吕不韦的机智和幽默。

故事三,吕不韦的谋略。

在齐国,有一个叫陈与的人,他在齐国很有势力,齐襄公想要除掉他,但一直没有成功。

吕不韦知道了这一点,便提出了一个计策。

他让人在齐国的城门口放了一把大锁,并说,“这把锁是专门给陈与的。

”陈与听说后,便怀疑齐襄公要对他不利,于是逃到了齐国的敌国鲁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吕不韦的谋略和智慧。

吕氏春秋中的这些故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娱乐,更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得到了一些启示。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阅读吕氏春秋,了解更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古代汉语2 吕氏春秋察传

古代汉语2 吕氏春秋察传

吕氏春秋察传一、书名及作者《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

因为书中有“八览”,又名《吕览》。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

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

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

二、主要内容《吕氏春秋》篇目1.《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孟春、仲春、季春)、《夏纪》(孟夏、仲夏、季夏)、《秋纪》(孟秋、仲秋、季春)《冬纪》(孟冬、仲冬、季冬)。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2.八览,现在63篇,与原书相比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3.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

三、寓言故事《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后面也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兒投江”三个寓言。

《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法”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说明道理。

吕氏春秋劝学

吕氏春秋劝学

吕氏春秋劝学简介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吕不韦所著的一部以“劝学”为主题的经典著作。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丞相,也是秦始皇的重要贤臣之一。

吕氏春秋记录了吕不韦生平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中国古代劝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以Markdown文本格式介绍吕氏春秋中与劝学相关的主要内容。

劝学的意义劝学是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始终强调的重要主题。

吕不韦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人的价值。

他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吕不韦还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智慧和明智的行为。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己更加聪明、明智,从而正确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因此,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不断强调劝学的意义,鼓励人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

学习的方法在《吕氏春秋》中,吕不韦提出了一系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学习。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守正思考吕不韦认为学习之前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保持积极正面的态度去学习。

他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守正思考,遵循正确的思维方法,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思维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

持之以恒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吕不韦提醒人们要持之以恒地学习,毅力和耐力是取得学习成果的重要条件。

他鼓励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和挫折,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多角度思考吕不韦提倡多角度思考,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去看待问题,帮助人们从多个角度理解现象,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

他认为只有对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思考,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活学活用吕不韦强调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实际运用。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结语《吕氏春秋》是一部关于劝学的经典著作,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吕氏春秋 内容

吕氏春秋 内容

吕氏春秋内容《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料,共收录了自西周元年战国春秋时期至汉代初期历史文献,大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史料和参考文献,以其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历史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吕氏春秋》的作者是吕不韦,原名吕尚,后称“吕不韦”,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和学者,生于西周时期,元前6世纪,死于公元前5世纪。

他曾任吴国国子、阴师公和国子官,后及任了越国太守,他还曾出使宋国(后来的越国)。

此外,吕不韦还曾受封为宋国公、水王,兼职太师,他被后世称为“智之公”。

吕不韦于西周时期根据后人所收集的战国春秋时期历史文献,整理编辑了一本历史文学著作,也就是今天的吕氏春秋。

该著作的内容不仅收录了百家论、谭论、说林、章句等,而且还收录了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同时还收集了当时诸侯国的历史记录。

《吕氏春秋》分为四类六种,其中包括“论语”、“说林”、“百家论”、“谭论”、“谱论”和“章句”等。

“论语”收录了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的著作,如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离娄》;“说林”收录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如老子、孟子、宋玉的诗歌;“百家论”收录了当时思想家的评论、文章、记录等;“谭论”收录了先秦时期的历史记录;“谱论”收录了西周时期,如鲁王、晋文公、齐文公等历史记录;“章句”收录了先秦时期的历史记录。

《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学上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著作,其收录的材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社会、政治、思想等领域的发展,而且还反映了西周时期思想家们的思想,反映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此外,《吕氏春秋》的文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文字简练、鲜明、优美,文字精练,句式高明,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

至今,《吕氏春秋》的文字被认为是中国古文学的一大瑰宝,其艺术成就使它在先秦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它不仅在当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历史的兴趣,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学界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吕氏春秋》简介,欢迎阅读。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

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

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吕氏春秋是什么时期的

吕氏春秋是什么时期的

吕氏春秋是什么时期的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

其书“基本上以儒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是秦汉杂家的代表作之一。

吕不韦,秦朝著名人物,战国末期人。

鲁帮助被赵挟持的异族建立了自己的办事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异族继承秦庄襄王位后,被任命为秦国丞相。

战国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齐有,都是礼贤下士,广交朋友。

并在这方面争取高低。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募学者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多达3000人。

与第四公子不同,吕不韦不太重视勇者和勇者,但非常重视文学才华。

事实证明,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观点。

他向来精于谋略,看不起那些单纯的勇者。

况且秦猛将如云,不用养,不用杀人。

还有一个原因。

当时很多议论文的人著书立说,广为出版,不仅举世闻名,而且可以流传到来世,永载史册。

这尤其让吕不韦嫉妒。

商人吕不韦没有资格写书,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写作和写作的大师来实现他的抱负和愿望。

当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有才华的人,如荀卿,他们写书和出版故事,这些故事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欢迎。

吕氏春秋的主要内容

吕氏春秋的主要内容

吕氏春秋的主要内容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它是战国时期吕不韦创作的一部重要典籍。

作为一部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著作,吕氏春秋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思想吕氏春秋集中体现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

吕不韦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发展,必须建立在明君贤相的基础之上。

他提出了“贤相”、“明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政治理念,强调了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和才能,以及官员应具备的能力和责任。

二、治国策略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提出了许多治国策略。

他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教育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否,不仅取决于统治者的德行,也取决于人民的道德素质。

他还提出了“以法治国”、“以权制权”、“以势制势”等策略,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权力和势力的制衡和约束。

三、经济发展吕氏春秋中也涉及到了经济发展的问题。

吕不韦认为,经济繁荣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

他提出了“兴农”、“兴商”、“兴工”等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政策,强调了农业、商业和工业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财政收入的合理运用和管理。

四、军事战略吕氏春秋中还涉及到了军事战略的问题。

吕不韦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必须以政治目标为导向进行军事行动。

他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兵不厌诈”等战略原则,强调了心理战和智谋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战争的技巧和战术。

五、人文思想吕氏春秋中还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思想。

吕不韦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助合作。

他还关注教育问题,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学,不知道”等教育原则,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六、道德伦理吕氏春秋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吕不韦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命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义不行利”、“克己奉公”等道德伦理原则,强调了个人修身和公共道德的重要性。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著作,内容丰富多样,既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理论,也涉及到了人文、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

历史趣谈:吕不韦与吕氏春秋有何关系?哪个成语与他相关

历史趣谈:吕不韦与吕氏春秋有何关系?哪个成语与他相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有何关系?哪个成语与他相关
导语:吕不韦列传,用现代白话文来描述,这是一个关于吕不韦的平生,讲述了他作为一个闻名于天下名人的所作所为,概括生平,英雄事迹,历史功绩,
吕不韦列传,用现代白话文来描述,这是一个关于吕不韦的平生,讲述了他作为一个闻名于天下名人的所作所为,概括生平,英雄事迹,历史功绩,以便于供于后代子子孙孙们的祭奠和敬仰。

那,我们来看看,他的一生中都经历过哪些,怎么去完成的,又给我们留下来什么可取之精髓。

首先,从他的身份谈起,他是一名贾商,商人的精明是众所周知的,而他更是个中翘楚,他将商品的概念延伸到了皇位,延伸到了人,不仅仅限定于实际的物,在这一点上他大大的拓宽了商业操作的客体范围,为后世经商的注入了创新新元素,并且身先士卒地树立了良好的典型示例。

其次,我们再来谈谈他的治国之道,在这里他的身份是一个相国,是一个辅助大臣,而非皇帝,这个身份限定了他出事可随意一些,为此,他召集了大量的能人异士,供养着他们,让他们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见解、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目标、实现目标的必须技能等。

正是因为他摒除了门第之间,融入了所有人的力量,集大家智慧,编制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吕氏春秋》。

最后,他的归去,是必然的非偶然的。

他掌权太久,地位却不是皇帝,他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历史的进程,阻挡了皇帝集权的欲望,于是在历史进程的洪流中,他被迫自尽而死,死后留下唏嘘一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史书中记载的最具有影响的几大思想,莫过于儒家、道家、法家等大家思想了,蕴含深意亦非常人能懂也。

那么咱们分别来看看这三大家思想的主旨分别为何?首先来看看,儒家思想,
生活常识分享。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简介:吕不韦主持下编纂的巨著《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3]。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

...查看更多吕氏春秋的创作背景:吕不韦需要展现自己的实力《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黄老道家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

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5] 。

”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

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

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

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

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一字千金》故事启发

《一字千金》故事启发

《一字千金》故事启发
“一字千金”的故事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讲述了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并将书公布于咸阳城门,称能增删一字者赏千金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人们带来了以下几个启发:
重视知识和文化:吕不韦对《吕氏春秋》的重视,体现了他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

这教育我们,知识和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珍惜并努力传承。

精益求精:吕不韦为了使《吕氏春秋》更加完善,不惜悬赏千金,鼓励人们提出修改意见。

这告诉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重视人才: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说明他重视人才。

这启示我们,在团队合作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以提高整体的效率和质量。

诚实守信:吕不韦在城门上宣布能增删一字者赏千金,且最终兑现了承诺,体现了他的诚实守信。

这教育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守承诺,树立良好的信誉。

勇于创新:吕不韦采用悬赏的方式来完善《吕氏春秋》,这种创新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吕氏春秋代表作

吕氏春秋代表作

吕氏春秋代表作《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纂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又名《吕览》,亦称《吕览》。

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论、政论、养生、修身、农论、兵论等。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书中的《察传》,继承老子关于道德的思想,用它来阐述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变化。

吕氏在《察传》中指出:“至德之世,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犹不离乎经正。

上也者,下效之;下也者,上亦效之。

”他说,有德行的世代,人们即使不守正义,也能恪守不背离道义。

吕氏春秋与《老子》、《庄子》、《管子》并称为“道家四大经典”,被道教奉为“黄老道家”之首。

历史记载,《吕氏春秋》原本叫做《吕览》,有十二卷,当时只流传下来六卷,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大家”。

后来,有个学者名叫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取代了已经亡佚的《吕览》,改名为《吕氏春秋》。

从这个意义上讲,《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的杂家作品,是当时秦国官方的理论总结和政治策略的汇编。

到汉朝初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版本的《吕氏春秋》,因而得知还存在另外两种版本的《吕氏春秋》。

但由于刘向没见过另外两种版本的《吕氏春秋》,因此将六种本子都混同起来,统称为《吕氏春秋》。

西汉末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版本,叫做《新书》。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大儒马融对比各种版本,把《吕氏春秋》列入“六经”之中。

唐太宗贞观年间,诏令重新整理《六经》,《吕氏春秋》被排在诸子类,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除此之外,《吕氏春秋》的注释本很多,最早的注本是东汉高诱注解的《吕氏春秋》,南北朝时期的《吕氏春秋》注本较多,唐朝时期《吕氏春秋》注本最多。

宋元明清时期均有研究《吕氏春秋》的专著问世。

《吕氏春秋》在哲学、文学、美学、逻辑学、军事学等领域皆有深刻影响,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与《周易》《老子》《庄子》一起被尊为“四书五经”。

吕氏春秋的故事

吕氏春秋的故事

吕氏春秋的故事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吕不韦所著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氏春秋的故事源于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智慧。

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在吕氏春秋中,我们可以看到吕不韦对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思考和总结。

他以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观点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吕氏春秋中的故事还包括了许多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些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斗争,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这些故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情冷暖。

除此之外,吕氏春秋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吕不韦对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考,贯穿于整部著作之中。

他以深邃的思想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观点,为后世的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吕氏春秋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阅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采和魅力。

同时,吕氏春秋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遗产,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学基础《吕氏春秋》核心知识点2023

国学基础《吕氏春秋》核心知识点2023

国学基础《吕氏春秋》核心知识点2023国学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吕氏春秋》作为古代典籍之一,堪称国学瑰宝。

本文将为您介绍《吕氏春秋》的核心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一经典之作。

一、《吕氏春秋》概述《吕氏春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兵法著作,作者吕不韦。

全书共分为三十篇,内容广泛而深入,包含了政治、军事、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被誉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兵书之一。

二、《吕氏春秋》核心思想1. 道促乱思想:《吕氏春秋》强调人心的重要性,认为道德的缺失会导致社会动荡。

作者强调君主应该行善政以维护社会秩序。

2. 兵法思想:《吕氏春秋》对兵法有着深入的研究,主张兵力集中、运用诡计、强调谋略与智慧的运用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观点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强调将领在作战时应具备自主权。

3. 治国思想:《吕氏春秋》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治国理念,如充分利用人才、重视节约、尊重法制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家的治国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吕氏春秋》对后世的影响1. 承前启后:《吕氏春秋》对后来的兵书和政治书籍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的兵法观点和智慧战略被后来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们广泛借鉴,并为后代军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文化传承:《吕氏春秋》不仅仅是一本兵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伦道德观念对后世的文人墨客、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熏陶人心:《吕氏春秋》通过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邃的智慧,积极引导读者在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学习《吕氏春秋》的方法与步骤1. 阅读原著:学习《吕氏春秋》的第一步是认真阅读原著。

通过细致地阅读全书,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和重要观点。

2. 理解注释: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解《吕氏春秋》注释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注释部分通常能够对原著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解释和阐明,有助于提高对全书的理解。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年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离俗原文: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

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

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舜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棬々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

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於畎亩之中,而游入於尧之门。

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苍林之渊。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辞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

”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

”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也。

”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

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诟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於颍水而死。

汤又让於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位之?请相吾子。

”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况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乃负石而沈于募水。

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

其视贵富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

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

不漫於利,不牵於埶,而羞居浊世。

惟此四士者之节。

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 这节作者用什么论证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 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 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 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 儿啼。人问其故,曰:“此悖矣。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背谬,行不 通 ),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 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 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 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 (希望)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 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 这是类比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察今》解读:
• 《察今》是一篇以立论为主的政论散文。作者紧紧 围绕“察今”这个中心论点有议论有例证地组织文 章,告诉人们要明察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时而 治法。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前三个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 第一部分旨在说明制定法令制度应该明察当今的社 会实际情况,不能拘泥于古人成法。(制定法律的 依据。)
• 作者在第二部分就说明了时代在变化,与之相适应 的法令制度就应该改变的道理。(法律要适应时代 变化。)

艺术特点:
• 《察今》在《吕氏春秋》中是艺术性较高的一篇。运用 寓言故事说理,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荆人袭宋》用荆人 没有明察已经变化的客观情况终致失败,来说明死守成法 的危害,着重强调“察今”的重要性。接着用《刻舟求剑》 中的楚人不能因时制宜的愚蠢举动来说明“变法”的必要。 第三个寓言,用《引婴投江》这个故事嘲讽泥古者的荒唐 幼稚。三则寓言,各有侧重,从察今——变法——泥古三 个方面,一步比一步尖锐地嘲讽不知察今者的迂腐悖谬, 读来事明理晰,线索井然,十分生动。 除用寓言说理外,作者还善于巧妙地运用贴切通俗的 比喻,以说明事理。例如文中把法和时的关系比作药和病 的关系,法因时变,药随病变;天下无包医百病的良药, 世间也没有永远可以运用的法令制度。这样的比喻,说理 性极强,令人折服。

吕氏春秋·察传

吕氏春秋·察传

益,小篆作 ,《說文·皿部》:“ 饒也。从水、 皿。皿益之意也。”後寫作“溢”,古今字。 精,《說文·米部》:“擇也。从米青聲。”本義是 擇米,引申為精華。 節,小篆作 ,《說文·竹部》:“竹約也。从竹 即聲。 ”本義是竹節。引申爲關鍵。 “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參課文注釋。 溉汲,打水灌注。 聞之于宋君。聞,使動用法。 史記,記載歷史的書,非後世司馬遷之《史記》。 張守正正義:“諸國皆有史以記事,故曰史記”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 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 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爲所聞,則得之矣。
類,《說文·犬部》:“種類相似,唯犬爲甚。 从犬頪聲。 ”本義是種類,引申爲像。 經,《說文·糸部》:“織也。从糸巠聲。” 本指紡織物的縱線,與“緯”(緯 :《說 文·糸部》 , 織橫絲也。从糸韋聲。 )相 對,引申為界限。
2.内容及思想《吕氏春秋》,亦名《吕览》,是杂家代表著 内容及思想《吕氏春秋》 亦名《吕览》 内容及思想 大约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 作,大约成书于秦始皇八年 前239)。全书二十六卷,内分 。全书二十六卷, 十二纪(每纪五篇 外加序意一篇),八览(每览八篇 每纪五篇, 每览八篇, 十二纪 每纪五篇,外加序意一篇 ,八览 每览八篇,首览少 一篇),六论(每论六篇 每论六篇), 余万言。 一篇 ,六论 每论六篇 ,共160篇,20余万言。内容以儒、 篇 余万言 内容以儒、 道思想为主,兼及名、 农及阴阳家言。 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诸 子各派学说,目的在于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 子各派学说,目的在于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 思想武器。在议论中引证了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历数、 思想武器。在议论中引证了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历数、 音律等方面的知识,有几篇还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段, 音律等方面的知识,有几篇还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段,对于 先秦的学术研究,是一部重要的参考资料。 先秦的学术研究,是一部重要的参考资料。文章篇幅大多不 组织却很严密,善于设喻,运用寓言、故事说理, 长,组织却很严密,善于设喻,运用寓言、故事说理,颇为 生动。 生动。

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

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

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
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

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著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吕不韦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文人,他深知文化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他决定集合门客们编撰一部能够总结天下学问的著作,以传承中华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在吕不韦的主持下,门客们历经多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展现了极高的文学造诣和思想境界。

在内容方面,该书记载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和文化成果,涉及政治、哲学、历史、军事、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此外,《吕氏春秋》在思想上也有着很高的价值。

它提出了"法天地之道,察人事之理"的哲学观点,强调天人合一、以德治国等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家和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吕氏春秋》还注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以实际效果为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好坏,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总之,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卓越的文化典籍,它不仅总结了古代中国的知识和文化成果,而且提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观点。

该书的编撰者吕不韦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国文化之父",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吕氏春秋名词解释

吕氏春秋名词解释

吕氏春秋名词解释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被认为是战国时期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下面是对吕氏春秋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军事、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史书。

它是由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和其子吕不辰等人所撰写,共有26篇,涵盖了从周穆王到战国秦孝公49年的历史。

该书注重史料的收集,较为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变革和社会风貌,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社会思潮等有重要价值。

2. 纪传体:《吕氏春秋》采用了纪传体形式,即以纪事和传记相结合的方式来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

纪事部分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等事件,而传记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各国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等。

这种体裁的运用使得吕氏春秋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一部集合了人物传记和政治论述的文化经典。

3. 内外篇:《吕氏春秋》的内容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

内篇主要叙述了国家政治和内政方面的事宜,包括各国的国家政策、政治制度、官员选拔等;而外篇则主要叙述了国家间的外交关系、战事等方面的事宜。

这种内容安排使得《吕氏春秋》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史书,全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荡和外交冲突。

4. 道家思想:《吕氏春秋》在思想内容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强调以“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吕氏春秋中的一些篇章或章节中体现了这种思想,如《道运篇》,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以道德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

5. 王道思想:吕氏春秋也强调君主的权威和责任,主张君主应以王道来统治国家。

王道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仁政治国,以道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吕氏春秋中的一些篇章如《明王篇》等就反映了这种思想。

总的来说,《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它以纪传体的形式,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吕氏春秋在内容上融合了道家思想和王道思想,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古文典籍之《吕氏春秋 开春论》

古文典籍之《吕氏春秋 开春论》

《吕氏春秋开春论》朝代:秦朝作者:吕不韦《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

今天,我们来一起赏读《吕氏春秋开春论》。

【开春】一曰:开春始雷,则蛰虫动矣。

时雨降,则草木育矣。

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

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

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

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

以此言物之相应也,故曰行也成也。

善说者亦然。

言尽理而得失利害定矣,岂为一人言哉!魏惠王死,葬有日矣。

天大雨雪,至於牛目。

群臣多谏於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

”太子曰:“为人子者,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义也。

子勿复言。

”群臣皆莫敢谏,而以告犀首。

犀首曰:“吾末有以言之。

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

”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

”惠公曰:“昔王季历葬於涡山之尾,{亦水}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

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天,故使{亦水}水见之。

’於是出而为之张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後更葬。

此文王之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庞慧【专题名称】先秦、秦汉史【专题号】K21【复印期号】2007年03期【原文出处】《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保定)2007年1期第86~90页【英文标题】Lü Buwei and LüshichunqiuPANG Hui(College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China)【作者简介】庞慧(1971-),四川巴中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外古史比较,先秦秦汉学术思想。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62【内容提要】在今天许多学者笔下,《吕氏春秋》的思想就是吕不韦的思想似乎已成了不证自明的前提,并由此前提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

这个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宋代以来读书界普遍存在的因人废书倾向,但能否说就没有受到其他成见的荫蔽呢?从《史记》等现有材料来看,《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授意编撰的,他个人的一些想法、主张,也应在书中有所反映,但具体的编撰工作,则由其门下积学之士担任。

吕不韦对《吕氏春秋》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吕氏春秋》绝非其为政指南。

就《史记》、《战国策》等对吕不韦生平行事及其当政期间秦国国政的记述来看,吕不韦是一个精于权谋的“闻者”,而非励精图治的改革家。

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政见或有冲突,但吕不韦与秦王政之间的矛盾,应主要还是雄心勃勃的君主与把持朝政的权相之间的矛盾。

Lüshichunqiu is a famous ancient book totaled by Lü Buwei, who wasonce an intelligent and capable merchant, and subsequently became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Qin kingdom. Did Lü Buwei really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al work of compiling Lüshichunqiu? Didhe contribute his thinking or learning, besides aids of money orpower, to this book? Quite a number of scholars doubt it. Lü Buweiwas not a strong-hearted reformer who aroused his all efforts tomake the Qin kingdom prosperous. He, as many ancient writers hadrevealed in their works, was a worldly-wise minister whostrengthened by all means his own power and influence. Lüshichunqi, in accordance, could not be the demarche which Lü Buweifollowed to reform the Qin's traditional policies.【关键词】《吕氏春秋》/吕不韦/秦/“闻者”Lüshichunqiu/LüBuwei/thought/Qin kingdom中图分类号:k23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7)01-0086-05一历史上的吕不韦以一贩贱鬻贵之大贾,因为谙熟宫廷游戏规则而投机成功,位至相国。

那么,此人究竟有无学识?他与以他的名义编写的这部书究竟是什么关系?概言之,吕不韦是否曾亲自参与编写《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否反映了吕不韦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曾是谈《吕氏春秋》者最喜讨论的话题,不同时代的学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差别很大。

其间所反映出的古今学界在知人论世方面的心理变化,以及对著述立言之事的态度变化,也颇耐人寻味。

《吕氏春秋》中有《序意》一篇,叙著书之意,篇首称:“维秦八年,岁在涒滩。

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

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1](P654)吕不韦封秦文信侯,故此处之“文信侯”自是指吕不韦无疑。

如按《序意》所说,“十二纪”(指《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构成,举部分以代全体,乃古人行文习惯。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学界还有不同认识,因与本题无关,此处不赘)就是在吕不韦的思想指导下编撰而成的。

不过《序意》既为《吕氏春秋》之一篇,当然有可能假托吕不韦的口气说话,单凭《序意》此语,并不能说明吕不韦在《吕氏春秋》编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两汉至唐代学人的眼里,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成为问题。

司马迁在吕不韦本传中,称此书是“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而成[2](P2510),而在《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太史公自序》中,又称其书为吕不韦所作①。

《汉书·艺文志》“杂家”目中,班固于《吕氏春秋》下自注:“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3]。

《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列《吕氏春秋》,而记曰:“秦相吕不韦撰”[4]。

这一时期的学人在其著作中提到《吕氏春秋》时,往往或称书名,或称“吕不韦曰”,并有称“吕子曰”者②。

不过,其时学者们不刻意区分吕不韦与《吕氏春秋》,恐怕只是因为他们觉得做这种区分的必要性不大,并非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之间的分别③。

大约到宋代以后,这个问题变得重要起来,并被学人热烈讨论。

宋元明清的学者,在谈到《吕氏春秋》时,大多先要就此发表一点看法。

其意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相信《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事编成,因而此书无甚可取,这应该是其时学界的主流意见④;第二类,主张《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门下宾客编成,与吕不韦无关,持此论者一般对《吕氏春秋》评价较高⑤;第三类,认为《吕氏春秋》一书不错,吕不韦应该在此书编撰中起过作用且他的一些看法在书中得到了反映,持此论者甚少且其论点多遭批驳⑥。

第一类观点后来受到激烈批评,在二十世纪初的学界,那些对《吕氏春秋》评价偏低的学者在研究或谈论此书时,总是谨慎地注意与吕不韦区别开来,以免招到因人废书的指责。

第三类观点在二十世纪流行开来,在最近几十年已成为学界的主流意见。

二十世纪以来的学界,在此问题上有一种愈演愈烈的倾向,就是从承认吕不韦亲自参与编撰《吕氏春秋》开始,进而将《吕氏春秋》的思想视为吕不韦的思想,又进而将吕不韦奉为一代大思想家⑦。

在今天许多学者笔下,《吕氏春秋》的思想就是吕不韦的思想似乎已成了不证自明的前提,并由此前提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

这种看法无疑有其合理因素,但从学术研究首重求真的角度来说,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恐怕仍需谨慎从事。

从《史记》等现有材料来看,《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授意编撰的,他个人的一些想法肯定也在书中得到了体现,但《吕氏春秋》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吕不韦个人的主张,以及《吕氏春秋》的政治主张是否曾指导过具体的政治实践,恐怕都需要经过认真考察之后才能下结论。

二吕不韦,生年不详,死于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⑧,本为战国后期一富商,往来贩贱卖贵于赵、韩名都⑨。

在邯郸街头,吕不韦偶遇秦质子子楚。

其时秦赵交恶,子楚客居敌国首府,“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2](《吕不韦列传》,P2506),颇为狼狈。

吕不韦认为此乃“奇货可居”,遂以其财资助子楚,并亲自携巨资赴秦为其游说,终使子楚立为太子⑩。

公元前249年,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

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2](《吕不韦列传》,P2509)。

从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相国至秦王政十年吕不韦罢相,这十三年间吕不韦一直是列国中最为强大的秦国的相国。

《史记·吕不韦列传》详细记述了吕不韦的发家传奇,和后来因嫪毐事件牵连被不光彩地罢相并最后自杀之经过,但对于吕不韦任秦相国期间有何政绩,则无一语提及。

这期间惟一被司马迁浓墨重彩加以记述的,就是吕不韦招集宾客编撰《吕氏春秋》一事。

司马迁在吕不韦传末感慨地说:“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2](P2514)孔子论“闻”者,见诸《论语·颜渊》篇,其文为:“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5](P276)则孔子之所谓“闻”者,貌似有德,实多虚伪,能以虚言虚行邀名买誉,聚徒成党(11)。

就《史记·吕不韦列传》对吕不韦生平事迹的记述及评价来看,司马迁是将吕不韦看作一个精于权谋、贪于名利、时望虽高,但行止有亏的小人。

《史记》之《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记载了吕不韦当政期间秦国的军、政大事,可以补《吕不韦列传》记事之阙。

据此三文,在庄襄王在位的三年间,秦连年大规模对外用兵,攻势凌厉:元年灭东周,伐韩、置三川郡;二年秦攻赵,定太原;三年秦攻魏拔二城,攻赵置太原郡。

但庄襄王三年,“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兵败,东进受挫。

是年庄襄王死。

从是年直到秦王政十年吕不韦罢相,秦在对外扩张一事上无大作为,虽几乎连年用兵,但与东方五国处于胶着状态,迭有胜负,且国内频有灾、乱。

庄襄王之时秦急速东进,应该也反映了身为相国的吕不韦的意愿。

而秦王政初年秦之无所作为,其时身为“仲父”、辅佐幼君的相国吕不韦恐怕亦难辞治国不力之咎。

秦王政在命令吕不韦徙蜀的诏书中责问:“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

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

其与家属徙处蜀!”[1](《吕不韦列传》,P2513)秦王政纵是背本忘义的虎狼之人,他敢这样公开责难吕不韦,还是得有一定的根据。

要之,吕不韦于秦之所谓“功”,所谓“亲”,主要是帮助子楚获得王位,及与秦王政生母的暧昧关系。

但这只是私下里的隐秘勾当,难以公开宣扬。

他治秦十余年能够公开宣扬之功烈,当然也有一些,但远不能与之前的异姓秦相,比如商鞅、张仪、范雎等人相提并论。

而秦待他之优渥,则远远超过上述诸人。

商鞅入秦二十年,积功无数,秦才“封之於、商十五邑”(12)。

张仪在为秦出生入死多年之后,仅得五邑之封(13)。

范雎受封较早,有一应县,亦不过万户左右(14)。

而吕不韦初封即是富庶之都“河南洛阳十万户”。

据郭沫若考证,汉初之河南洛阳郡为原秦三川郡的一部分,“户五万二千八百三十九(《汉书·地理志》)”,仅及吕氏封户之一半而已[6](P371)。

吕不韦受责后,默然饮鸩而死,虽可理解为从此对秦绝望,恐怕亦是无力置辨此种责难。

因此,要说吕不韦反对秦传统的耕战政策,或者认为由吕不韦治秦,秦就一定不会二世而亡,可能都有点言过其实(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