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省级获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不平则鸣的呐喊——《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指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诵读一直都是接近文学经典的最好方式。

而学生深情并茂读课文在常规教学中还是比较少,而这篇文章的情感态度学生隐藏在虚词里,句式里,字里行间,学生较难把握,所以需精心设计诵读环境,读出学生最真实的诵读感受,从而加深对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分类归纳文言知识;2. 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 细品文中形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从而启迪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类把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把握观点。

难点:诵读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作者感情,培养正确人才观。

【教学过程】一、借助文体,巧导入猜一猜1.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是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2.《马说》这篇文章会些什么呢关联旧知《爱莲说》,猜测也是托物寓意。

二、读懂文言,重积累1、理一理,借助注释和词典自主梳理文意。

2、难一难,你读我译,同桌解决了疑难句子。

3、分一分,分类归纳文言知识,重点突破。

老师提问我抢答,落实通假字(“祗"食”“见")、一词多义(实词“能”“策"虚词“之”)、古今异义(“是"或”“安")、和倒装句(状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定后“马之千里者")。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1、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一、教学任务分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

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

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三、教学目标1. 能够当堂背诵课文.2. 感受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3.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四、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新课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

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祗(zh?)骈(p?an)一石(da)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三)朗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解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解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马说》教案一等奖4篇

《马说》教案一等奖4篇

《马说》教案4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设想: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

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四、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马说》教案一等奖4篇

《马说》教案一等奖4篇

《马说》教案11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

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

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

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

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pián槽cáo枥lì才美不外见xiàn邪yé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马说》教学设计8(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关键理解短文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多媒体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关于作者2、关于文体3、关于背景4、关于伯乐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骈槽枥粟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马说》课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马说》课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马说》课文教案一等奖设计《《马说》课文教案一等奖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马说》课文教案一等奖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马说简易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马说简易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马说简易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简易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的相关知识。

通过引入马类动物的特征、习性、分类等内容,培养学生对马的兴趣和爱护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马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外貌特征;- 掌握一些马类动物的习性和行为表现;- 了解马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护动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喜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学生教材、教师备课资料;2. 教具/媒体:黑板、粉笔、投影仪等;3. 辅助材料: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等;4. 其他准备: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PPT制作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1. 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马的好奇心,询问学生对马有什么了解。

步骤二:知识讲解(约20分钟)1. 通过PPT、图片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马类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外貌特征;2. 介绍一些马类动物的习性和行为表现,例如马的喜欢的食物、喜欢的生活环境等;3. 分类讲解:简要介绍马的主要分类和分布情况。

步骤三:学习实践(约3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马类动物的外貌特征和习性;2. 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制作海报或PPT,展示他们对不同种类马类动物的了解;3.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设计一个适合马类动物生活的栖息地模型。

步骤四:总结归纳(约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马类动物的基本特征、习性和分类,并进行简要的概括;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3. 鼓励学生表达对马类动物的爱护之情和环保意识。

步骤五:拓展延伸(约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马类动物保护的一些想法和行动;2. 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或着重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网站;3.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学习马类动物的兴趣。

《马说》优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马说》优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马说》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经典教材《马说》为基础,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马文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多种互动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马文化的起源和发展;b. 掌握马的特征和习性;c. 熟悉马的品种和分布。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多媒体设备了解并呈现马文化;b.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加深对马的了解;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马的品种分类。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b. 培养学生对动物保护的意识;c.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1. 马的起源和发展;2. 马的特征和习性;3. 马的品种和分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马的起源和发展;b. 马的特征和习性。

2. 教学难点:马的品种和分布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与过程1. 教学方法:a.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马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b.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地观察马的外貌特征,让学生亲自实践,更好地理解。

c.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马的品种分类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的起源和发展a.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马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马的兴趣。

b. 内容:i. 介绍马的起源和进化过程;ii. 讲解马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马的特征和习性a.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马的好奇心。

b. 内容:i. 分类介绍马的外貌特征;ii. 分析马的习性和行为特点。

第三课时:马的品种和分布a. 导入:呈现马的品种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

b. 内容:i. 分类介绍马的品种和分布;ii. 利用小组合作,进行马的品种分类讨论。

第四课时:实践体验a. 实地观察马的外貌特征和习性;b. 进行马术体验活动。

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马的起源和发展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马的相关图片。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篇5知识教学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能够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训练点1、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注意节奏。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情感渗透点:背诵课文。

学会推销自己,展示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幻灯片展示二、朗读时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准节奏,读得流畅,读懂情感)1、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2、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读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

然后翻译翻译采用分组翻译,课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完成后,教师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堂检测。

四、链接写作背景,思读品读课文。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来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进行说明。

明确学生组内讨论课堂展示分享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五、古为今用质疑:“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吗?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请你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选择一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积累优美的词句。

2、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3、学习运用对比描写。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2、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导入新课以一组马的图片导入,请说说马给你的印象?今天的课文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马。

朗读感知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但是运用了散文的语调。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种马?2、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

(小组接龙,每人找到一种,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特点)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活动研讨作者将各种马都描绘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纷呈,假如再有依次选择的机会,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请用句式“我愿意做马,因为。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小组活动:当马遇到马以文中各种马的特点为依据,进行对话演出。

拓展练习来看看字典中马的解释: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

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

皮可制革。

你觉得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课文用了什么办法来把马写得生动形象呢?将马与好几种动物进行了对比描写。

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呢?引入平实性说明文与文艺性说明文的概念。

根据课文内容,试着用对比的手法与散文的语调来改写字典中的解释。

作业布置1、用对比描写改写字典中虎的解释2、课外阅读周涛散文《巩乃斯的马》,感受飞奔的马,做摘抄《马说》教案篇二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4篇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4篇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1、难句译注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

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

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

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介绍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马说公开课获奖教案

马说公开课获奖教案

马说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马说”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马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韩愈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简要介绍“马说”这篇文章的来历和主要内容。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韩愈的画像和简介。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马说”的意义。

第二章:文章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马说”的文意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马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解读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魅力。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增强学生对“马说”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3.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角色表演。

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3.3 教学方法分组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和剧本理解。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进行表演展示。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马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意义。

4.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讨论“马说”中的主题和寓意。

引导学生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4.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和观点。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收获。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总结“马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5.3 教学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第六章:创意写作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将“马说”的主题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6.2 教学内容学生根据“马说”的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文章主题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马说公开课获奖教案

马说公开课获奖教案

马说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马说》这篇文章为主线,通过深入剖析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马说》的文章内容,领会其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章梗概《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以马为喻,批判当时社会上的lazy and inpetent people。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探讨文章现实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读文章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

3.2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3 写作实践法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学生预习文章。

4.2 课堂讲解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4.4 写作实践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合作意识。

5.2 写作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5.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马说》的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课程资源6.1 教材《语文》课本,含有《马说》的原文和注释。

韩愈的其他作品,用于拓展阅读。

6.2 网络资源与《马说》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解读文章。

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6.3 辅助工具PPT课件,用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视频资料,如关于韩愈和《马说》的纪录片。

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分配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7.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介绍课程背景和目标,讲解文章梗概。

第二课时:详细讲解文章内容,分析寓意和修辞手法。

《马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马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解释《马说》这首诗的意义和主题。

2. 理解并分析作者通过马的形象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能够正确朗读和诵读该诗,并理解其中的押韵和节奏。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鉴赏:《马说》2. 词汇解析:生僻词汇的解释和理解。

3. 形象描写:马的形象描写和作者巧妙的比喻手法。

4. 音韵押韵:通过诗歌分析,理解押韵规则和节奏。

三、教学重难点:1. 对《马说》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

2. 理解生僻词汇和押韵规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观看图片:展示一张关于马的图片,让学生先形容一下马的特点。

2. 引导问题:你们对马有什么了解?他们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讲授(30分钟)1. 诗歌鉴赏:给学生阅读《马说》,然后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词汇解析:分析诗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并解释其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形象描写:讲解作者如何通过马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作者选用马的原因。

4. 音韵押韵:通过分析诗歌的押韵规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诵读。

三、练习(30分钟)1. 集体朗读:分组进行集体朗读《马说》,并注重押韵和节奏的表达。

2.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马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互动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写的短文,分析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引导思考:通过学习《马说》,我们对马有了怎样的理解和认识?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课外相关文章,拓宽对马的理解和认识。

2.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马的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如马的历史、马的特点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马说》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在朗读和写作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可能没有充分运用教材外的资源,如果能引入更多马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可能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马的魅力。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___表达的情感。

2、体会__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世界上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有的说先有伯乐,有的说先有千里马,不管你的观点是怎样的,都要有充分的理由让别人信服你。

下面我们看唐朝韩愈,他是怎样论述自己观点的(板书:马说韩愈)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题。

"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由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第一篇: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一、设计理念:《尊严》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语言朴实、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

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吸收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应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味道是品出来的,只有认真读、认真品,文章所蕴含的东西在我们的脑子中才会丰富、生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

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体会年轻人是怎样维护尊严的是教学重点,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提问,让学生先融入课文中,融入人物的角色中去,展开想象,自主体会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

二、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 等词语的意思。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理解“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文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过程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标一、复习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尊严》一课,大家和老3、对照屏幕自己订正。

生齐读。

章内容是三、细读2、边读边体会。

---找--悟尊严。

你体会到了什么?把感悟写在句子旁边。

3、同桌交流。

----议-2、分角色读。

4、全班交流。

悟,使学过渡:刚才,同学们从哈默的神态、语言、动作生边读边体会哈默用劳动换取入文本,初步了解了哈默,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回顾食物,不肯接受施舍的坚决态培养学生哈默从不吃到吃的过程,再次感受哈默的尊严。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实用10份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实用10份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实用10份《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

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

请翻开书第174页《马说》。

(大屏幕显示)二、释题及作者简介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

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

(大屏幕显示)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

(大屏幕显示)三、研读课文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⑴教师引语及__: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

(大屏幕显示)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

(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⑵教师引语及__: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千里马”依靠“伯乐”生存。

⑶教师引语及__: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

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

由此可知,“食马者”*庸浅薄。

马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学

马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学

马说教案小学一、教案简介马说教案是一种结合自然科学和语文教育的跨学科教育方式,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阶段,通过生动有趣的马的故事和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马及其环境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 能够运用适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描述马的形态特征以及与环境的关系;3.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4. 能够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5. 能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马的环境和饲养要求;(3)马的种类和用途;(4)马的形态特征的描述。

2. 教学方法:(1)故事情境启发法:通过讲述马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马进行观察和思考。

(2)实践探究法: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践动手,并记录观察结果。

(3)阅读训练法:选取适当难度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进行问题回答和讨论。

(4)写作训练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马的形态特征,并将其表达成文章或短文。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阶段:导入马的故事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背景知识,并提问学生对马的了解程度。

2. 观察实践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马的外貌特征、行走方式等,并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和体会。

3. 形态描述阶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描述马的形态特征,例如:眼睛大而明亮,四肢修长而有力等。

4. 阅读理解阶段:选取一篇关于马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5. 写作训练阶段: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阅读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马的文章或短文,描述马的形态特征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6. 总结回顾阶段: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马说教学设计《马说》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尝试让学生自己翻译通解全文2、锻炼小组合作能力,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培养学生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教学重点:1、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讲述: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作者简介 1、指名介绍 2、教师投影强调: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解题(过渡后投影)“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 四、朗读训练 1、听读要求: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祗骈死槽枥粟一石食才美不外见邪 2、指名读。

(一人一段) 3、自读五、疏通文意1、结合注解自译,圈画重点字词及疑难。

2.请学生找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 3、教师强调。

(1)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2)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六、整体感知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 1、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有怎样的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耶2、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文中那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5、过渡:千里马的遭遇,让我们不仅心生怎样的情感?(同情。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你能从这三个也字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吗?(自渎每段末句,体会作者感情)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愤怒、谴责)第三段末“也”,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深刻嘲讽)再读 ,体会作者的感情七、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遭冷遇。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八、难点突破教师提问: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托物寓意九、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如果你是千里马,要发挥自己的才干,得到重用,该怎么做?十、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马说》说课惠安堡中学关瑞芬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惠安堡中学的关瑞芬。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二、说目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原则: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四、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五、教学过程1、马的世界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知识.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讲解背景故事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3、了解作者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4、解读标题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

(用多媒体展示) 5、朗读课文,解读文本篇二:《马说》教学设计《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斯皮尔伯格的最新力作《战马》导入二、简介作者,举三反一学生结合预习及已有知识储备简介作者,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古代仁人志士的作品,找出他们身上的相似之处。

预设:这些在中国古代文学星空中璀璨夺目的诗文大家们竟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呢?韩愈究竟在马儿们的嘶鸣声中听出了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三、“四读”感知,涵咏生味学生活动:一读:读准字音(判断、标注生字词);二读:读出节奏(区别句子主干,准确句读);三读:读懂文意(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梳理文章内容);四读:读出感情(抓住关键句,读出感情、韵味)。

四、质疑启思,释疑解惑在了解文章大意之后,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再读一遍,把问题或困惑之处和你的同桌交流。

师巡视、参与。

预设:韩愈是不是食马者?韩愈为什么能听懂马语?他听出了千里马们怎样的心声?引导:1,借物喻人韩愈和千里马有着类似的遭遇: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间韩愈:失意被贬,沉沦下僚共同的心境:千里马:“鸣之”,发胸中愁苦韩愈:为文,抒士子心声2,托物寓意谁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何以见得?谁决定了韩愈们的命运?何以见得?共识:对封建社会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有力抨击;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不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五、畅谈感悟,关注人生读完本文后,对你有哪些启发?你准备如何做现代的千里马?六、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全文;2、以练笔形式完成第五环节,并在接下来的学习实践中以实际行动来做出改变,完善自己,为未来积学储宝。

板书设计:马说韩愈伯乐(能发现、赏识、重用人才的人)千里马(人才)食马者(埋没、摧残人才之人)篇三:《马说》公开课教案《马说》教学设计脉旺中学龚国红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3、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本案为第二课时使用。

教学过程:课前检测,巩固预习1、注音(指名一个学生口头交流,指名点评、领读)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一词多义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食食不饱()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曰()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