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第一课时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积累并掌握文言知识。
一、作家、作品介绍,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欧阳修3、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恢复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
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经过二百多年,终于恢复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4、“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5、六艺含义有二: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二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三、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落实加点字词,判断句式。
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必有师。
师者,所以惑也。
(句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句式:)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从师而问焉.();..()也远矣,犹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第11课 师说(1-3课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掌握“说”这种文体,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
2熟读成诵,解决字音问题。
3掌握第一段的文言知识,分析第一段的有关内容。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1、背景材料韩愈抗颜而为师《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
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
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
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
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
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
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
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高中语文 11 师说(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任务一:请填写下列空白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师说》作者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死后谥“文”,也称“”。
不仅是唐代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后世尊他为之首2“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说”属于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
《师说》意思是。
3 古文运动其实是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的主张。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传.道()句读.()阿谀..()巫.()医郯.子()苌.弘( ) 师襄.( ) 老聃.(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贻.( )任务二:通过查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第一二段中加点的字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惑而不从师.()5、师.之所存也()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9、而耻.学于师()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2、小学..而大遗()13、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4、士大夫之族.()15、君子不齿.(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7、其.可怪也欤()任务三:翻译下面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任务四:写出加点词的古意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必修3第11课《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实词“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和虚词“之、其”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地认识作者的观点。
3、掌握“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时:3课时学法:小组自学与教师点拨,个别指导与集体讲授第一课时预习积累 :1、概知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弄清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识记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说”比“论”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课《师说》(1)导学案
《师说》【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一一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2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高中语文11师说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3、师生合作,正音,划分段落层次,疏通大意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1《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点
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难点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1、导入新课
四、初读课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师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助于人生的修养。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师说》作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该书,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师说》的内容介绍《师说》是南朝梁代僧人大鸿明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
书中共三十一章,主要讲解了佛教中的“师”与“弟子”关系,以及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要领。
本书内容详实、思想深刻,为后世佛教徒所传颂,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导学案内容及实施步骤2.1 整体分析本部分分三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涵盖了对《师说》的全面了解。
第一个阶段是概括,根据学生所学真题材料,概括出《师说》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习《师说》的每一章节,并理解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个阶段是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承接关系,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其中的思想。
2.2 学习方法在学习《师说》时,我们采用如下学习方法:(1)念经式阅读,每天读几章,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边看边思考,可以做阅读笔记。
(3)讨论式学习,可以交流学习心得。
(4)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思考轮廓。
2.3 实施步骤(1)首先,学生需要对《师说》的作者、出版时间、传播范围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其次,学生应该分章节整体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信息图表。
(3)然后,学生可以在读完每章节之后,记录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阐释其讲解的佛学概念和思想。
(4)最后,学生需要整体回顾《师说》,对每一章节进行概括,并探讨其思想核心,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4 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师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同时,他们还将获得以下能力:(1)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说》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黄红艳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整理并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背诵全文。
4、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5、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二、学法指导1、自主预习,做好重点字、句的圈点勾画,利用早读和课间同学间交流、讨论,以便课堂学习。
2、反复诵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本文的磅礴气势、充沛感情。
3、理清文章层次,画出结构图,分析论证方法,逐层背诵。
4、学习古今对照,明确本文的价值。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学习课文第1、3、4段,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背诵重点段落,积累“师”“之”“于”“其”等文言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从师之道的思想及论述。
学习过程一、了解“程门立雪”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解题。
1、韩愈了解三个关键名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2、解题(1)“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2)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三、文本研习探究1、反复诵读,借助或工具书疏通句子大意。
2、研习课文内容【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提示:认真阅读第4段。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提示:认真阅读第1、3两段。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四、小结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这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11课《师说》导学案设计
《师说》导学案【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本文,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学习方法】批注、诵读、讨论、展示第一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零距离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3、题目解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师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散文,它是白居易的一本笔记,记载了他的教育哲学,传达了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认识。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对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追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天生博识,不如教民;月出于东,不如教民;昆山之玉,不如教民。
”这句话传达了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用知识、技能来帮助人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让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自由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观察教育的情况,发现许多人都管教学不管兴趣,管书本不管生活。
这种教育方式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充实,教学内容不够有趣,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育要注重事业和道德教育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教育事业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因为任何文明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
没有良好的道德,就无法有真正的文明,无法有真正的教育。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教育,更要注重道德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良好品德的合格人才。
因此,在教育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传承,是教育的长远发展之道。
四、教育要注重师生相处之道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相处之道非常重要。
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诉求,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成长,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师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见《创新设计》。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结合注释梳理文章大意并完成《创新设计》语言建构部分。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课文重要文言现象梳理,老师点评。
【目标检测】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B )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D.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古之学者..有专攻..必有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C.小学..传道受业解惑也..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师者,所以4.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标出得分点)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为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11师说1教案
③做“以……为师”讲。(意动用法)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l)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难点:培养学生自己判断特殊文言现象能力。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
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
课后反思:
学生提问,教师总结归纳如下:(预设问题)
(第一段)学者、所以、传道受业、生乎吾前、从而师之、吾师道也、是故、“之”的不同用法及含义。
(第二段)师道,无惑、众人、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不耻相师、族
(第三段)常师、师郯子、不必(第Leabharlann 段)好古文、通习之、不拘于时、以贻之
(二)解疑合探
(五)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l、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F:
(l)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
①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高中语文11师说(第1课时)导学案必修3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任务一:请填写下列空白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师说》作者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死后谥“文”,也称“”。
不仅是唐代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后世尊他为之首2“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说”属于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
《师说》意思是。
3 古文运动其实是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的主张。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传.道()句读.()阿谀..()巫.()医郯.子()苌.弘( ) 师襄.( ) 老聃.(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贻.( ) 任务二:通过查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第一二段中加点的字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惑而不从师.()5、师.之所存也()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9、而耻.学于师()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2、小学..而大遗()13、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4、士大夫之族.()15、君子不齿.(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7、其.可怪也欤()任务三:翻译下面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任务四:写出加点词的古意1、古之学者..必有师。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第11课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2一、实词 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 ②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受”通“授”,传授。
②“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一词多义①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华容道.步走②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舍相如广成传.舍③师⎩⎪⎨⎪⎧齐师.伐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 师.旷鼓琴人教版高中语文3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主乱法,以乱士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而不从师⑤无⎩⎪⎨⎪⎧是故无.贵无贱 圣人无.常师点拨 ①道理/风尚/说/道路 ②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流传/传授/驿站,客舍 ③军队,名词/老师,名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乐官,乐师,名词 ④疑惑/迷惑,欺骗/糊涂/名词用作动词,有了疑惑 ⑤无论,连词/没有,动词3.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③小学..而大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④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教版高中语文_____________点拨①古义:求学的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 (1)
班级:姓名:时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与“说”相联系的文体知识及典型的论证方法。
2、走近韩愈,结合中唐的社会背景,了解其文学主张及文学史地位。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道”“师”“传”,虚词“以”“所以”“乎”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从而疏通文意。
【课前导学】一、朗读课文,正确发音。
1、你出现的疑问点是:2、你的意见是:3、完成自测题(1)—(2)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划出存疑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研讨,协作解惑。
3、完成自测题(3)—(6)三、粗读课文,概括文意。
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文中的依据是:2、概括各段大意(1)(2)(3)(4)【背景材料】四、知人论世1、了解中唐;2、了解士族;3、了解韩愈;4、了解古文运动:5、谈谈你眼中的韩愈:【思考探究】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选用原文语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教师的作用是什么?3、为什么教师很重要?4、择师的标准是什么?5、当时的社会存在着怎样的教育问题?具体表现是什么?6、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7、本文第2段、第3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证明并分析使用效果。
8、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对老师应该怀有怎样的态度呢?9、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10、作者为什么称赞李氏子蟠呢?【课后作业】完成自测题(7)—(8)《师说》导学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 六艺经传.(zuàn ) 贻.(yí) B.句读.(dòu ) 苌.弘(cháng ) 聃.(rán ) C.近谀.(yú) 授.之书(shòu ) 蟠.(p ān ) D.或不.焉(f ŏu ) 谄.媚(ch ăn ) 嗟.乎(ji ē) (2)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传 读好 乐(3)分析后标明下列实词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
4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从师学习的现实意义;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重点难点】第二段的对比论证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内容】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
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4 韩愈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好无涯苦作舟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第1课时
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师说》作者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死后谥“文”,也称“”。
不仅是唐代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后世尊他为后世尊他为之首
2“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说”属于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
《师说》意思是。
3 古文运动其实是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的主张。
二、诵读课文,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大声读一读,动笔写一写:
传道()句读()阿谀()巫()医
郯子()苌弘 ( ) 师襄( ) 老聃( )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贻( )
三 .不看注解,你能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吗,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师道也()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⑧道相似也()
⑨吾从而师之()
10士大夫之族()
11君子不齿()
12如是而已()
13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4术业有专攻()
15位卑则足羞()
16余嘉其能行古道()
1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8小学而大遗()
1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0郯子之徒()
四.找出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并对通假字加以解释
1
2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之不知。
古义:
今义:读书发出声音
3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古义:。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古义:。
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8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六整体感知
1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的对比,论述了和,说明了的道理,批判了的风气,
也赞颂了。
2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
论证:
写作目的:
3.合作学习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问题探究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何特点?
②作者对“师”的职责提出了怎样的见解?【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