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部编版)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彻战教案新人教版29
第20课正面战场抗战利用相关地图、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教学环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导学提纲:一、台儿庄战役1.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2.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3.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1.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消灭日军9 000余人。
2.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
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3.武汉保卫战后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4.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均未得逞。
1941年12月,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
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2.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
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3.抗日战争后期,1944年初,桂战役。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探究一】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结论:(1)台儿庄战役的结局,是日军战役进攻中的一次败退。
这对于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
对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败。
“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
(2)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
而李宗仁更是以偏师弱旅战胜骄狂不可一世之日寇强敌,更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拼死抵抗、艰苦奋战,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第13课 五四运动-2019-2020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精品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导火线、过程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年的5月4日我国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来纪念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呢?它与哪一事件有关?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二、讲授新课:(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提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启发学生思考: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提示: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仍实行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很多特权;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虽然中国是战胜国,但仍然是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对象。
这也再一次说明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而当时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指导学生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相关信息。
提示: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主力:北京3000多名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020部编版历史 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任务】【教学流程】【问题5】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问题6】课件出示研读材料: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依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教训?【问题7】阅读教材第31页第二段,结合教材中课后活动2,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称“百日维新”。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②袁世凯的出卖;③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④没有发动人民群众;⑤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根本原因)师:点拨教训:它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变法的影响,之后共同归纳总结如下: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3.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拓展延伸研读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 第15课钢铁长城 教学设计
第15课钢铁长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陆军、海军、空军发展历史及壮大。
2.了解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知道导弹部队在国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3.了解新时代强军兴军事业持续推进的情况,认识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相关内容,分析国防现代化的形成原因,感受人民解放军的军威,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我国海军、空军及火箭军的发展、壮大。
教学难点理解“钢铁长城”的含义;国防科技在人民军队中的作用和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从析题入手,理解钢铁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而修建的一项军事工程在保卫国家安全中走到了重要的作用。
钢铁长城:钢铁长城是指解放军,不仅指解放军,同时还指(1)人民军队英勇作战的优良传统(2)人员素质的提升(3)先进的武器装备。
而本课侧重于我国军队装备的现代化发展、变化。
2.展示1949年大阅兵和2019年大阅兵图片(图略)。
引导学生探究我军发展历程,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
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
过渡:我国国防力量是怎样发展壮大的?我军诸兵种发展历史和状态怎样呢?新时期是如何走上强军之路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钢铁长城,了解我国海陆空及火箭军发展历史和发展历程。
(二)新课讲述一、陆海空军的建设与发展壮大1.陆军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主要是步兵,武器装备以枪支为主,装备差。
),兵种也很少。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辛亥革命》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领导人及影响;2、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总结归纳其历史意义;3、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4、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本课重点1、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情景导入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山等人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建立了湖北军政府。
由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及旧军官组成,推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旋布告全城,通电各省,号召“执竿起义,共建洪勋”。
宣布废大清国号和年号,改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是怎样发展的?湖北军政府与辛亥革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通过学习第九课,让我们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四、新课讲授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通过阅读课本,说一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总结归纳: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表明了林觉民先生及革命志士“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纪念馆1.武昌起义背景材料一: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继位,其父载沣摄政。
人教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史料分析
鸦片战争前广州白银出口
“(鸦片)流毒于天下, 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 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 之兵,且无可以充 饷之银。”
——林则徐上道光帝
1、仔细阅读上面四幅图片 2、提取信息:
上述四幅图片都与哪一事件有关? 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这一事 件的哪些方面?
20331箱
箱重约50公斤或
12576箱
100公斤)到1839
7889箱 4000多箱
年猛增至40200箱。 (鸦片战争前40年,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英国走私运入中国
七 九
八 八八 八 八八八八八 二 二二 二 三三三三三
的鸦片有四十多万
九 年
箱) ○ 四 五 九 ○ 五 四 九 八
3、思考归纳:
鸦片的危害
4、学生展示 规范生成
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1.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 2.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3.腐蚀统治机构,官吏更加腐败。 4.毒害民众身心,民风日下,社会不安定 5.削弱军队战斗力。
联系现实
合作交流
作为一名中学生,请谈谈在“拒 绝毒品,养成文明生活方式”中,你 准备怎么做?
提取信息:
上述材料体现了英国政府的什么 态度?
思考说明:
1、从真正意义上说,虎门销烟成 功了吗?
2、英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英国政府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是什么?
动脑筋
德国近代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 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那么,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禁 烟引起的吗?
不是的。
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 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 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2020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抗美援朝 精品教案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渲染气氛。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
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感受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和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以及坚定信念。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1.史料解读: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
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学生依据教材自主回答。
3.史料解读: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4.问题思考:结合这段文字,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环境。
5.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辩论。
辩题:中国应不应该出兵朝鲜。
正方:应该出兵。
反方:不应该出兵。
(1)正方: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道义上有支援的义务。
反方: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们连这点外交常识都没有了吗?(2)正方:美国侵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美国侵朝意为建立侵华跳板和基地,如得逞,更不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以及国家独立与安全;唇亡齿寒,户破堂危。
反方: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尚缺乏实力与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强国及其“联合国军”抗衡,若战败,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的威胁更大。
(3)正方:我们在没有核武器的情况下,朝鲜对我国而言非常重要。
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教案
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改革开放的原因和意义;(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果;(3)采用案例分析法,解读改革开放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改革开放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过程;(2)改革开放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3)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的问题和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改革开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学生自主探究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改革开放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改革开放的原因、过程和成果展开讨论;(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案例分析: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典型事例,如经济特区、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影响。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3)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2020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一课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题: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姓名:李明单位: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手机:电子邮箱: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
二、课程标准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的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和意义。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建设新中国的决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开国大典。
难点: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
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知道伟大祖国母亲的生日吗?每年的国庆节又是为了纪念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起回到祖国母亲诞生的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设计意图:倾听优美的音乐,激活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由此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我们刚结束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学生:屈辱史、挨打史、血泪史、抗争史、探索史。
教师: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屈辱中抗争,在血泪中摸索,在奋斗中前行,终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展示:教师:中国现代史分为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今)第一篇章 黎明的曙光---- 一届政协展示:毛泽东:恩来,今天(3月23日)是进京的日子,我们进京赶考去。
21课22课 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教学目标1、记住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相关史实;了解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过程与作用。
2、通过学习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与作用,理解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期间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通过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抗日事迹,体会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勇于反抗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1、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过程。
2、理解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与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今天我们来学习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
2、讲授新课:(一)平型关大捷阅读课本100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平型关大捷的时间、指挥者、结果、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补充: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阅读课本100-102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原因、时间?②抗日根据地建立的目的?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补充:第一个抗日革命根据地是晋察冀③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措施有哪些?军事:开展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政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经济: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补充: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三)百团大战阅读课本102-103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百团大战的背景、时间、目的?1940年下半年②百团大战的指挥者、地区、兵力?彭德怀(共产党指挥);华北地区;100多个团③百团大战的目标、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六单元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进攻策略改变的原因、内容和各方的反应,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2.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和意义,从而认识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2020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钢铁长城 精品教案
一、导入新课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是为了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国家安全。
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一)陆军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2.教师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何时建立的?提示:1927年8月1日。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4.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二)海军1.视频链接:播放2009年4月我国海上阅兵式的视频(节选)2.教师讲述:200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地举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国海军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海军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海军阅兵式为什么要选在4月23日进行?提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哪几支海军?提示: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4.史料展示:1970年12月,中国自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加快了研制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步伐。
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
1988年9月27日,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
5.教师提问:读材料和教材,说说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陆续装备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
6.教师继续提问: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提示: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知道它的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
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通过了解并对比“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3.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了解、分析,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学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4.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认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祝酒歌》。
十年“文革”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拨乱反正,这正是《祝酒歌》的创作背景,它以活泼流畅的曲调,丰满生动的歌词,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情感。
人们对“文革”后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见证时代的变迁。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两个凡是”方针的普遍宣传,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2.思想基础: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3.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4.内容: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部编版)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新人教版27(1)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识与技能: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长征胜利的历史7.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够和平解决?导入新课(三)议小组讨论,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够和平解决?(四)知一、九一八事变1.教师讲述沈阳九月十八日拉响警钟的事件,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学生回答: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020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和巩固
2020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部编版)课件【全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20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部编版)课件【全册】
第2课 抗美援朝
2020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部编版)课件【全册】
2020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部编版)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80页 0117页 0169页 0192页 0239页 0291页 0351页 0429页 0488页 0526页 0589页 0668页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2课 抗美援朝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对比分析的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的能力,并激励学生即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4.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5.通过孔繁森先进的事迹,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以及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嘿……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嘿罗嘿罗嘿罗嘿罗嘿罗嘿罗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2.地位: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概念: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确立: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盛况、西藏和平解放等史实。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模拟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概况和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
3.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理想。
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同学们,新学期好!我们上学期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在你们的记忆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学生可能回答:屈辱史,血泪史,抗争史,探索史,老师加以肯定)是的,坚强的中国人民正是在屈辱中抗争,在血泪中摸索,在奋斗中前行,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情况。
知识点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观察《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场》图片,结合教材,口述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教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了解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口述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答案提示:时间:1949年,地点:北平)2.出席会议代表的有哪些党派和团体?说明了什么?教师:出示问题,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结合教材得到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
思考问题,小组讨论,认识到:这次会议的代表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能够代表和反应全国人民的意愿,这是全国人民空前的盛会。
3.本次会议有何内容?《共同纲领》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明确本次会议的内容:①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确定国旗、国歌;纪年法,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共同纲领》作用: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020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轻松尝试应用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
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该会后实行的改革
首先开始于( A )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2.1979年,小岗村农民兴奋地说:“大呼隆干了20年,越干越穷……就
是治不好我们的‘穷病’,包干到户一年就治好了。”带来上述变化的
轻松尝试应用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作用。 参考答案 (1)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国有企业经营承包责 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激发国企活力,提高了国企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加了城市职 工收入;基本满足了民众对工业品消费的需求;增加了国家财政收 入。
核心知识概览
互动课堂理解
【问题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 先从农村开始?
探究(1)当时,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农村改 革是否成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关系到全国改革的总体成效。
(2)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滞后于工业,这不但影响到农民生活的改 善,也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3)我国长期以来在市场供给上属于短缺型经济。例如,当时,粮 食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亿万人口的大国不可能靠进口来解 决这些难题。从农村抓起,从农业着手,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解 决粮食供应问题。
【问题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改革有何关系? 探究农村改革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提供了经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延续和发展。两者都是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政策推进: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 革的步伐。 2.所有制形式: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3.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 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4.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5.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6.作用: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人教部编版2020年春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土地改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2、培养、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构成正确历史概念的潜力。
3、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4、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贴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透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个性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今天,我们就通过第三课《土地改革》来学习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目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图表展示: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
3.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020部编版历史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中华民国的建立1、背景: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出示武昌起义各省独立形势图2、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1)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出示课本“相关史事”多媒体展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图片、中华民国旗帜。
出示课本“材料研读”,探讨: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图形展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2、袁世凯是如何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清帝退位孙中山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袁世凯就职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出示清帝退位诏书。
清朝260的统治结束了。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总结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南京临时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什么?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的是什么?这一政治纲领对中国民主革命有何影响?(2)根据材料二,“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指的是什么?该“政体”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二中“革命尚末成功”指的是什么?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秦朝的建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课堂小结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此后半数以上的省份脱离清王朝而独立,预示着清王朝的气数已尽,但许多立宪党人和大官僚、士绅投机革命,掌握了独立各省的实权,为革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成立使辛亥革命达到了高潮,并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支持和革命党人自身的软弱,没有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在关键时刻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妥协,最终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经济体制Fra bibliotek革学科
历史
学段:初中
年级
初二
教材
书名: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黄丹阳
北京市三帆中学
实施者
黄丹阳
北京市三帆中学
指导者
梁美秀
西城教育研修院
课件制作者
黄丹阳
北京市三帆中学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内容,理解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力解放带来的巨大影响。
二、企业的呼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
以张瑞敏为视角,介绍改革前青岛电冰箱总厂和中国其他企业的难题:平均分配,职工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单一公有制,经济效益低下。企业的呼吁和中国经济现状都要求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影响
通过介绍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情况,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了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理解其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认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和历史意义。
(2)全国推广: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实现了农村生产职权划分和分配制度的改变。
(3)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案:《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
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
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
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
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
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
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课后小结小结英国为开新市场,走私鸦片危害广。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
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
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案:《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温故互查1.签订后,列强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实业家张提出“”的口号,并在他的家乡创办等一系列企业。
2.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段受到了鼓舞。
还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萎缩。
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概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设问导读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交通工具:时间:19世纪初,配方发明后相继传入。
作用:使人们出行,极大地促进了。
2.通讯工具: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变迁1.和的传入:时间:近代以来。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2.新闻报纸的出现:名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作用: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出版机构的出现:名社: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社会习俗的变化1.原因:后,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简述装束、礼节和称呼的变化。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能够理清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高概括历史发展阶段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创设“名人访谈”情境,体验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
2、创设“穿越时空”情境,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课件:状元殿试策封面图、捷报图2、教师活动①设疑:被光绪帝“钦定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物是谁?(张謇)②简介张謇,引入本课学习设计理念:选择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材料,设疑激趣,切入新课【自主学习建构新知】1、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内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外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③、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设计理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知识轮廓。
2、创设情境:“名人访谈——走近状元实业家张謇”(课件)设计理念:通过生活化、大众化的“名人访谈”情境,变历史事件为现实生活,变历史人物为现实人物。
依靠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润物无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凸显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主动性。
3、教师活动:小结学生名人访谈的表现情况,过渡:张謇大生纱厂的命运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二目,提炼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设计理念:紧扣教材,承上启下。
4、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时期、特征、原因。
教师活动:⑴指导学生完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表(课件展示)1、洋务运动的推动2、封建制度的阻挠内因: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卷土重来⑵点拨:内因、外因的共同影响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速度不一。
学生活动:学生口头回答完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表设计理念:初步感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炼历史有效信息能力。
创设情境:“穿越时空——张謇来到1914”(课件)教师活动:1914年,正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张謇请你帮忙创办实业,调查市场行情:①此时创办实业是否有利?为什么?②当时有那些行业适合发展?请具体介绍③根据市场行情,你会把资金投入到哪个行业?工厂会设在哪些地方?为什么?④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你的企业将会出现什么状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到什么阶段?为什么会这样?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完成市场行情调查,探究知识:①有利于创办实业,因为辛亥革命*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②纺织、面粉、精盐等行业。
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③纺织、面粉、精盐等行业,工厂会设在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因为沿海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内地却非常薄弱。
④倒闭或被吞并,1918年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一战后至新中国的成立时期,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课后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征: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极为落后。
中国的民族工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