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庄子之“无用之用”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摘要:一、引言:辩论无用之辩的背景和意义二、文本内容概述:辩论的无用之处三、辩论中的语言艺术与逻辑思维四、辩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五、结论:正确看待辩论,提升自身素养正文:【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辩论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诸子百家,无不以辩论为手段,争取自己的观点得以流传。
然而,辩论在现代社会中似乎饱受诟病,被认为是无用之辩。
本文将探讨辩论的无用之处,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
【文本内容概述】辩论无用之辩的观点源于《庄子·外物》。
原文中,庄子与惠子辩论,庄子提出“夫辩论者,言之所以为言也,然使夫言者无用,则夫听者惑矣。
”意味着辩论的本质是语言的交流,但如果辩论的内容并无实际用处,那么听者就会感到困惑。
这也反映出辩论的目的是寻求真理,而非无休止地争论。
【辩论中的语言艺术与逻辑思维】虽然辩论有时会被认为是无用之辩,但我们不能否认辩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艺术和逻辑思维。
辩论双方在争论过程中,需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逻辑推理说服对方。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思维敏捷性和判断力。
【辩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辩论并非无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律师在法庭上为当事人辩护,政治家在议会中发表演讲,都是辩论的形式。
这些辩论不仅需要语言艺术和逻辑思维,还要求辩论者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
因此,辩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结论】总之,辩论并非无用之辩。
它是一种锻炼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辩论,积极参与辩论,以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2)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2)韩鹏杰老师接着讲第十二章,既然我们的内心是虚静的,“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怎么样保持这个虚静?乱花渐欲迷人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五音的世界,五彩缤纷,颜色太多,声音太多,区分不出来了。
好多人带着耳机,大音量、快节奏,能不伤耳朵吗?第十一章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提出“我们要善于用物,而不被物所用”的道理,因此紧接着在第十二章警告人们,对于声色货利以及口腹之欲,都应当加以节制。
倒不是说要完全摒弃,而是分清主次,适可而止,“为腹不为目”。
道朴素,莫能与之争。
韩老师举了中国山水画的例子,比如真正的颜色是无色——墨色,就是无色,或者玄色,不能说黑色。
因为墨收拢各种颜色,中国画把有颜色的画叫做恶绿山水。
加上颜色,水平就低了。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一个女的,带一个钻石戒指,手一定是往前放,不会把手放在背后隐藏起来。
那就没有什么可以炫耀了。
然而道家无动于衷,认为这些东西不是人必须的,为什么要花销这么大的精力。
人应该注重实质,而不是一些外在的东西。
对于吃的东西,营养是最重要的,充饥是最重要的,而外表的颜色不是实质性的内容,韩老师引用第三十八章来对照说明,“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厚是指重要的部分,去掉外在的奢华、炫耀、形式、不重要的东西,懂得生命中重要的东西,才能“抱真守一”。
当然,现代人用另外一种方式暂时解决了问题,代替了道家的节制——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南怀瑾先生就曾感慨:“反观我们今日的人样,真真假假,也就不足为奇,只当大家都在活世的大银幕上一番表演而已。
老子虽然为后人担忧,看来也是白费口舌,因为目盲自有眼镜架,耳聋自有助听器,口爽自有营养片,发狂又有镇定剂,老子虽圣莫惊叹,一切无妨难得的。
”最后的结尾,韩老师说,道德经本身是没有分章的,后来人分章,实际上这几章讲的是一件事。
对于事情而言,也常常不是分割开来看的,而要整体看。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摘要:一、全文概述二、无用之辩的起源与内涵三、无用之辩在古代中国的应用与影响四、无用之辩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五、如何运用无用之辩提升生活品质六、总结正文:【全文概述】“无用之辩”这一概念源自于古代中国,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本文将通过详细解读《无用之辩》的原文及翻译和注释,分析其内涵与应用,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运用无用之辩提升生活品质,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智慧。
【无用之辩的起源与内涵】《庄子·外物》中的“无用之辩”讲述了庄子与惠子之间关于木匠扁鹊的故事。
庄子借扁鹊之事,阐述了“天下之物,无一而非有用”的观点。
在这里,“无用”并非真的无用,而是指没有被人们发现和利用的价值。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因为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其内在的价值,从而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被当作无用之材。
【无用之辩在古代中国的应用与影响】在古代中国,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无用之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生物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揭示了生物在人们眼中的“无用”价值。
此外,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中也提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同样的道理。
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使得“无用之辩”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用之辩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
此时,“无用之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学会发现和欣赏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因为它们可能正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
比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品一杯香茗、赏一曲古筝,或是与朋友谈天说地,这些看似无用的闲暇时光,实际上是我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分。
【如何运用无用之辩提升生活品质】首先,我们要学会审视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
其次,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无用之美。
最后,珍惜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光,让生活中的“无用”变得更加有意义。
小学语文-庄子寓言选读——无用之用(附译文)
小学语文-庄子寓言选读——无用之用(附译文)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
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内篇•人间世第四)[参考译文]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
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
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
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
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
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译文:来世不可期待,往世不可追回。
②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译文: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途,却不知道无用的用途。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提示:虚己顺物可远害全身,以无用为用。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3)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3)最近订阅了精塾学院的《韩鹏杰讲道德经》,今天听第十七章,开篇韩鹏杰老师就说十六章比较深刻,而十七章好,讲的智慧有针对性,比如家长、单位领导或者国家领导人,什么情况下才能够做的最好?有没有评判的依据?有没有层级的划分?好多人常常会说,“某某人是我推荐的”、“某某人是我帮助过的”、“某某人是我的学生”、“我不叫你你不敢来吧”,这里,人们把自我放大,似乎事情的成功完全是跟自己挂钩的,如果没有自己,事情就不可能进行下去,对方也就没有机会成功。
而事实是怎么样呢,老子在这一章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韩老师也是深入浅出的进行了剖析。
“太上,不知有之”。
韩老师用组合与拆开的方式来解读“太上”。
比如好多外国人吃饭时,菜品都是分开的,鹅肝、鱼子酱等等,但中国人吃饭却喜欢组合,随便列举一例都是,猪肉炖粉条、胡辣汤或者羊肉泡馍。
因此,学习中国文化,需要把字拆开看。
接着他说,大已经不得了了,比大还多一点,那比大更高级。
当然这一点也有学问,点在上就是犬,点在下是太,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比大还要高级,就要善于处下。
如果“大”了,还要高高在上,那就是“犬”了。
比如如何做好一个妻子,我们中国人说的“太太”,仅仅四个字概括——善于处下。
最高级别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那是“道”一般的存在,之前韩老师讲过,“道”是定方向、定目标、定规则、划底线。
最高级别的统治者把这个位置上的事情做好,那么你在不在都一样,一切顺理成章。
听起来挺奥妙的,具体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小书童插入语:来“精塾学院”小程序,听韩鹏杰讲道德经)韩鹏杰老师提到第六十四章,“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情要有预见性,在它未发生之前就要加以防范,处理妥当;而治理国家大事,实际上管理家庭也是一个道理,要在问题还没有产生以前就早早的准备好,后来“治之於未乱”这句话发展成一个成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如果在堤岸才出现一个蚂蚁洞时就堵住,后面还会出现千里之长的崩溃吗?如果在才发现一个苍蝇的时候就加以消灭,相当于夏天灭一盆。
庄子的无用之用名词解释
庄子的无用之用名词解释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哲学思想。
其中,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他的《庄子》一书中被广泛讨论和阐释。
本文将从名词解释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庄子的无用之用的含义。
正文:一、无用之用的基本含义1.1“无用之用”的字面解释从字面上理解,“无用之用”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其中,“无用”代表了某种事物或行为的缺乏实际利益或可观的结果,而“之用”则呈现了这种无用之中的实际运用。
庄子的“无用之用”并不是物质层面的利用,而是强调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
1.2“无用之用”的哲学内涵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是指超越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他认为追求功利只会束缚人们的思维和自由,而真正的智者应该超越功利,追寻个人内心的自由与解放。
在这种理念下,“无用之用”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超越功利思维的重要性。
二、无用之用的深层解读2.1 超越功利的自由“无用之用”强调的是超越功利的自由,即追求个人内心的满足与解放。
举例来说,在人际关系中,一些人可能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打心眼儿去和别人套近乎,表现出种种虚伪的行为。
而从庄子的角度来看,这种功利行为只会束缚人们的自由与真诚,真正的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彼此真诚的基础上。
2.2 自然无为的对待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其自然、不勉而行。
这种“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主动敞开心胸、随遇而安。
在庄子看来,过度追求功利只会令人们陷入精神困境,而放下功利的思维,则可以获得更大的自在与解脱。
三、无用之用的现实意义3.1 心灵的自由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在这个物欲横流、功利至上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迷失了自我的真正追求。
而通过超越功利的思维,我们可以深化对自我的理解,让自己远离片刻的功利追求,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宁静。
3.2 尊重他人与自然“无用之用”也引导着人们关注他人和自然的真正需求,而非毫无根据地盲目追求功利。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庄子对于有用与无用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这个观点是说,某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者情境,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甚至可能是非常有用的。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理解事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其次,庄子还主张“无用亦是大用”。
这个观点是说,即使某些东西或者情境看似无用,但是它们也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尊重和接纳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不去过分强求或者限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庄子还通过一些故事和寓言来阐述他的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例如,他讲了一个木匠与栎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而有时候看似有用的东西,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是无用的。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价值。
总的来说,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的观点是强调多元性和复杂性,尊重和接纳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精塾学院韩鹏杰讲道德经之得道者的画像
精塾学院:韩鹏杰讲道德经之得道者的画像(3)沌沌兮。
不要总是有分别心,别人高我低,别人低我高。
得道者不妄加分别。
站在更高的角度,实际上只是接触不同而已。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动,得道的人呢,迷迷糊糊,没有精明的样子。
俗人都明察秋毫,吃一点点小亏都能看出来,都不干。
钱钟书就说,人对小的事情看得太准确,就失之大义。
荀子说,“锱铢必较,睚眦必报。
”个人的心胸狭窄,和他人发生的小摩擦,小仇恨也要斤斤计较,甚至是报仇。
看不到远大的东西。
而得道的人呢,朴素淳朴。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得道的人呢,就像大海,就像风,风是无止境的,虽然看不见,也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但我们可以看到麦浪的翻滚、柳梢的摆动。
自由自在。
韩鹏杰老师说庄子的“不系之舟”,水往哪里流,船往哪里走,自由自在的。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正是在讲“不系之舟”。
船不需要人来驾驭也能浮在水面,顺应水的推动。
这里老师还引用了不少诗句和《庄子》的内容,此处省略,如果希望听,可以去“精塾”小程序搜索。
我理解有限,只能把老师大概的意思讲到。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大家都以为自己有归宿,活得很好,而我还是坚持自己这样,活的顽皮而且粗俗,不需要在生活上活的高雅。
高雅是从心而发,一个人不够高雅,装出来也是会露馅的。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大家都坚持细枝末节的东西,我呢,与那些人都不一样,我是按照“道”来做的。
这里也是老子给得道者的画像。
韩鹏杰老师说小孩子也应该读道德经的某些章节,因为老子在讲道的时候,常常用“母”来指代高大的东西,比如这里“母”就是指“道”。
历史上好多人都与时代格格不入,以自然规律比肩而活,往往是看的最真切的人。
比如庄子、嵇康。
庄子指龟拒官的故事,嵇康讲鹿的故事。
都是在重复这个观点。
韩老师讲的比较透彻。
可以自行听讲。
到今天为止,得道者的画像有三篇内容,大致把韩鹏杰老师讲的内容框架分享出来了,其中不乏加入我自己的部分理解,可能会有部分的差异,希望更好学习的朋友们可以去“精塾”小程序学习,道德经文意深奥,知识广博,需要不断的学习,同时还要去粗取精,才能结合当下的问题来践行。
庄子无用之用文言文翻译
《庄子·逍遥游》夫有用之用,不如无用之用也。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有用之用,不如无用之用。
真正的智慧如同愚笨,真正的巧智如同笨拙,真正的辩才如同木讷。
唯有不争,天下才能无人与之争斗。
因此,圣人行事无为,言教不言。
万物生长而不起始,有所作为而不依赖,成功而不自居。
唯有不居功自傲,才能保持长久。
【解读】庄子此句意在阐述“无用之用”的人生哲理。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这种价值并非体现在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
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看似无用的背后。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三句话揭示了庄子的人生哲学。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巧智、辩才,并非表现在世俗的争斗之中,而是在不争不斗中显现出来。
只有不争,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自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圣人的推崇。
他认为,圣人行事无为,言教不言,顺应自然,不为名利所累。
这种境界,正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这句话揭示了庄子对事物发展的看法。
他认为,万物生长、发展、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干预。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强调了不居功自傲的重要性。
只有不居功自傲,才能保持长久,不被名利所累。
总之,庄子“无用之用”的人生哲学,启示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
在世俗的纷争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
”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天地非不广且大也(1),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则厕足而垫之(2),致黄泉(3),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
”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
”庄子说:“懂得没有用处方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
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
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惠子说:“当然没有用处。
”庄子说:“如此说来,没有用处的用处也就很明白了。
”【原文】庄子曰:“人有能游(1),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2),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3),决绝之行(4),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5)!覆坠而不反(6),火驰而不顾(7),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践(8)。
故曰至人不留行焉(9)。
夫尊古而悲今,学者之流也(10)。
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11),顺人而不失己(12)。
彼教不学(13),承意不彼(14)。
”目彻为明(15),耳彻为聪,鼻彻为颤(16),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
凡道不欲壅,壅则哽(17),哽而不止则跈(18),跈者众害生。
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19),非天之罪。
天之穿之,日夜无降(20),人则顾塞其窦(21)。
胞有重阆(22),心有天游(23)。
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24);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25)。
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26),亦神者不胜。
【译文】庄子说:“人若能随心而游,那么难道还会不自适自乐吗?人假如不能随心而游,那么难道还能够自适自乐吗?流荡忘返于外物的心思,矢志不渝弃世孤高的行为,唉,恐怕不是真知大德之人的所作所为吧!沉溺于世事而不知悔悟,心急如焚地追逐外物而不愿反顾,即使相互间有的为君有的为臣,也只是看作一时的机遇,时世变化后就没有谁会认为自己地位低下了。
有用?无用?庄子告诉你:人生在世还要懂得“无用之用”
有用?无用?庄子告诉你:人生在世还要懂得“无用之用”庄子在《逍遥游》中与惠施谈到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
惠施着眼于物的“有用之用”,即物的实用价值,就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认为的“美在效用”,一个物必须对人有用,满足人们的某种功用,才能有其实际价值。
庄子着眼于物的“无用之用”,而“无用之用”也可以分两个层次解读:一方面“无用之用”之用,因为庄子在反驳惠施时亦是着眼于“用”;另一方面是“无用之用”的审美超越,突破“用”的限制,达到从“用”到“无用”的审美超越,回归物的本然,达到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就是庄子所说的“游”的境界。
本文着重从“无用之用”之用和“无用之用”的审美超越两方面解读庄子的“无用之用”观点,来诠释庄子由“用”超越到“无用”的逍遥自由的境界,藉此来探究“无用之用”的审美意义。
一、“无用之用”之用“无用之用”之用就是庄子对于物“无用”的解读仍着眼于“用”的态度。
在《逍遥游》中惠施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1]惠施认为大葫芦的坚固程度却不足以盛水,剖之以为瓢,又因为太大而没有可放的东西。
所以这个大葫芦因为其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而成了失去实用价值的无用之物。
接着,惠施又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2]这么一颗大树,由于树干疙瘩太多,小枝弯弯曲曲,因为“不中绳墨”、“不中规矩”,而匠人不以为用。
这都是着眼于物的使用价值,物只要能满足人们的用处,就是有用之物,反之,则是无用之物。
庄子对惠施“用”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庄子以宋人有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说明了“所用之异”的道理。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3]意思就是为什么不把葫芦当做船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葫芦太大不坚而无所用。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原创版】
目录
1.概述无用之辩的背景和含义
2.分析无用之辩的论点和论据
3.探讨无用之辩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正文
一、无用之辩的背景和含义
《无用之辩》是庄子与惠子的一场哲学辩论,收录于《庄子·逍遥游》篇。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逍遥游”,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而惠子则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注重逻辑辩论,追求名实之辨。
在这场辩论中,庄子以“无用”为主题,与惠子展开了一场充满哲理的辩论。
二、无用之辩的论点和论据
1.庄子的论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认为,世人所认为的“无用”之物,实际上具有更高的价值。
在辩论中,庄子运用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如水中的游泳的鱼、木材中的榫卯等。
这些例子表明,有些东西看似无用,但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惠子的论点:无用即无用,何来大用
惠子则坚持认为,无用之物就是无用的,不能产生实际的价值。
他反驳庄子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论据。
然而,在庄子的辩论中,惠子的论据并未能站得住脚。
三、无用之辩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尽管这场辩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它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
在追求物质利益和实用主义的今天,我们往往忽视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
然而,《无用之辩》告诉我们,无用之物并非真的无用,它们或许能给我
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
总之,《无用之辩》不仅是一场哲学辩论,更是对人类价值观的一种
反思。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1)
中国人为什么叫中国人?最近订阅了精塾学院的《韩鹏杰讲道德经》,韩鹏杰老师说,第一章讲的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无”。
大家都知道风,却从来没有人看见过风,风难道不存在?仔细想想,我们听音乐、看电影、用网盘、玩游戏,然而“数据和内存”究竟是什么东西?没人能直接的了解。
也许这恰恰是说,我们理解的物质之外,还有更广阔的物质存在。
“大象无形,却力量无尽。
”大家都觉得金钱财富是实实在在的,去追求,然而精神、信仰、理论没有形状,就没有人追求和发展了吗?显然也不是。
当今这个时代,物质生活非常富裕,有形的东西大家都追求,无形的东西反而被忽略掉了。
之后呢,好多人开始焦虑、开始抑郁,各种精神问题出现。
然后用大量的物质去填补,实际上没有精神世界只有肉体,那可能叫行尸走肉。
我们需要做的可能仅仅是放慢速度去生活。
“道可道,非常道”,韩老师解释说:道是高的、全面的,你讲出来,就低了、片面了。
因为语言和逻辑是全面的,讲出来反而是片面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观察事物,从无的角度观察它的妙处,从有的地方观察它的边界。
比如繁体字“舞”,去掉下面换成三点水,就变成繁体字“无”,这个字非常妙,我们古人的图腾舞蹈,不是看他具体的形体是什么样子的,而是看他背后无穷的力量。
比如桌子,概念上是桌子,知道它是什么,这是“无”,“有”的地方看到的桌子是木头的、边界清晰的。
老子的书更关心“无”,而不是“有”。
比如杯子,“有”的地方是“杯子”,我们用的地方是中间空的地方,这就是“无”。
房子也一样。
同出而异名。
因此看事物,不仅要看“有”的作用,也要看“无”的作用。
才能更全面客观。
老子把更高级的思维水平称之为“玄”。
也即是说可以同时看到“有”和“无”,叫玄。
比玄更高一级的思维水平就叫做“玄之又玄”。
我之前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提到思想和“思想思想”,就是说不仅要思考,还要思考自己在思考什么,心理学上叫元认知,我觉得这个“思想思想”可能跟“玄之又玄”类同。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无用即为大用”的哲学理论。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并非都是为了实用而存在的,有些事物虽然看似无用,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哲学意义。
他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和哲学论述,描述了人们追求功利的行为是繁琐和肤浅的,而追求无为而治、静心修身、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才是人类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论为我们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超越功利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发展意识。
通过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引导学生走上一条更加有意义和深刻的成长之路。
庄子的理论提醒我们,不要被繁琐的功利目标迷惑,而是要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1.2 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在当今社会,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繁杂的社会信息中,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其价值观扭曲,丧失正确的判断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接受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社会的一员,学生应当具备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意识和使命感。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4)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道德经心得分享(4)【会员匿名分享】第十七章(2)最近订阅了精塾学院的《韩鹏杰讲道德经》课程,紧接着昨天韩鹏杰老师讲如何做领导人的第二层。
“其次,亲而誉之。
”道家认为你把有的精力都分散了,为事业鞠躬尽瘁,废寝忘食。
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
我们会推崇像诸葛亮这样的贤人,他把所有的事情都考虑到了,将领带兵出征前,一个锦囊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正是因为他太过于负责,导致手下人在危机应变时就出现很大的问题,似乎大家离不开他。
人民会认为是他的才能和智慧帮助了自己,亲近他、称赞他,老子认为这样的领导还是处在第二层次的。
“其次,畏之。
”就像下楼梯,再下一层,领导者说:“我在这个位置上你们是不是不服?那么我言行重罚,只要我掌握了权力,我不在乎谁来反驳我,我会用最严酷的方式堵住你们的嘴,堵不住就割掉舌头,依然堵不住,就取你们的性命。
”人民害怕领导者。
这个时候他的确掌控了全局的稳定,但是常常是暗流涌动。
秦统一六国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本来人口不多,打仗又死亡很大一部分,依然是满街可见断手断脚的受过酷刑的百姓。
因此秦很快地就灭亡了。
“其次,侮之。
”最后呢,下到地下室了。
这个时候管理者已经什么都不管不做了,胡作非为,完全按自己的性子做事。
人民都很轻蔑他。
比如商纣王,后来在露台自焚。
最后韩鹏杰老师讲,事情成了,是你自然而然的把事情做成了,而不是我领导你成功。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韩鹏杰老师举了个例子,说有两个小孩非常矫情,但他见面后马上就跟一个小孩关系非常好,因为他被锁在阳台求救,一个孩子过来拔开插销,孩子觉得是自己救了他。
他说做人要反主为客、以退为进、善于为下,如此才能处其上。
人要先接受你,才能接受你处上。
韩鹏杰老师还讲了很多的内容,太庞大了,我个人经验有限、理解有限,只能分享这么多了,还是需要自行去听课程才能有更深的把握,毕竟我的文字系统和你的文字系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跨文化经验。
庄子的无用之道与环境保护
庄子的无用之道与环境保护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无用之用”、“无为而治”等观念,这些思想对于环境保护事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我多年的研究中,我发现庄子的无用之道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环境保护问题。
首先,庄子的无用之道告诉我们,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环境保护中,我们常常通过各种手段来干预自然,试图控制和改变自然的发展轨迹。
然而,庄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运行方式,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其和谐共生,而不是盲目地干预和破坏。
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和理解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无为而治的态度来处理环境问题。
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成果,而是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与自然达成一种平衡和共赢的关系。
其次,庄子的无用之道提醒我们,要摆脱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
在环境保护中,我们常常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庄子认为,功利主义的追求只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恶化,最终对人类自身造成伤害。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环境保护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不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福祉。
第三,庄子的无用之道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的多样性和平衡。
在环境保护中,我们常常关注某些特定物种或生态系统的保护,而忽视了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存在和重要性。
然而,庄子认为,自然界的多样性是宝贵的,每个物种和生态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种多样性。
我们应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与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只有保护好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平衡,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和谐的社会。
最后,庄子的无用之道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在环境保护事业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容易感到焦虑和疲惫。
‘材’与不‘材’‘有用’与‘无用’庄子的处世哲学
「材」與「不材」,「有用」與「無用」-莊子的處世哲學夜國研三乙鄭金鳳學號:98811780一、原文:山木篇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不材得終其年。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悉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
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龍黃帝之法則也。
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
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為道德之鄉乎!」二、譯文:莊子走在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茂盛,可是伐木的工匠,只靠在樹旁休息而不砍伐這棵樹。
莊子問他原因,工匠回答:「這樹沒有用處。
」莊子說:「這樹因為沒有用處而得以終其天年。
」莊子從山裏出來,住在老朋友家,朋友非常高興,叫童僕殺鵝招待莊子。
童僕請示:「一隻鵝會叫,一隻不會叫,將殺那一隻?」主人說:「殺不會叫的。
」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天山中的大樹,因為沒有用得以享天年;現在主人的鵝,因為沒有用處而死,先生將如何自處?」莊子笑著說:「我將處於有用和沒用之間,可是處於有用和無用之間,像是近乎道而事實並不是道。
所以還是不能免於繫累。
如果與道德化合而逍遙於物外就不會了。
忘了贊譽,也忘了譏評,或龍或蛇,屈伸自如,順著時勢變化而行動,不偏滯專為。
或飛動,或潛屈,總以和光同塵,為行為準則。
然後遊心在萬物沒有的境界,役萬物而不被外物役使,那怎麼會受物累呢?這是神農黃帝處世的法則啊!至於那萬物自然的實理,人事變化的過程就不是這樣了。
大学儿童文学教程庄子无用之用
大学儿童文学教程庄子无用之用世俗世界的人,往往以实用为权衡价值的标准。
有直接而实际的效用的事物,就认为它有价值;没有直接而实际效用的,就认为它没有价值。
孰不知许多东西的用处虽是间接而不显著,然而其重要性却远超过了那些有直接效用之物。
庄子虽然没有指出纯理论知识比实用技术重要,但是他揭露了一般人的急功好利,目光如豆,而只知斤所计较于眼前的事物,于是,站在实用本身的立场,他阐扬“无用之用”的意义。
从庄子哲学看来,“无用之用”有意义。
一、借此说以发抒自己的心事。
庄子的立意借纵横洮洋的笔端倾泻而出,“犹汉而无极”,乍听起来,觉其言“大而无用”、“狂而不信”。
这点庄子似乎有先见之明。
所以他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与乎钟鼓之声”二、世俗世界的人,限于小知与无知,往往有眼于珠而不识大才大用,他们是拙于用大的。
在《逍遥游》里,庄子又借惠子以抒发自己的心事: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在土里,长大以后,结出来的葫芦足足有五石容量那么大,用来盛水,它坚固程度却不E够;它剖开来做瓢,又没有这么大的水缸可以容纳得了。
我认为它空大无用,所以把它打碎了。
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个制造一种不皲裂手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小船坞丝絮为业。
有一个客人听闻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
宋人把全家人找来共同商量:‘我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只得很少的金子,现在卖出这个药方,立刻就可以获得百金,就卖了罢!’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犯难,吴王就拜他为将,冬天和越国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国,吴王遂割地封赏他。
同样一种药方,有人使用它,可以得到封赏,有人使用它,只是漂洗丝絮,这就是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的缘故,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安当作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中,却反而愁它无处可容(用)呢?你的心真是茅塞不通啊!”(《逍遥游》)同是一物,不同的人以不同方法使用它,便产生了如此相异的效果,在这里,庄子示意着世人的不善用其大。
144《庄子说什么》韩鹏杰著读书笔记
144《庄子说什么》韩鹏杰著读书笔记序章只要你喜欢,做学问、做官、做生意都没什么好坏差别。
喜欢做学问就去做学问,喜欢做官就去做官,喜欢经商就经商,不必老怕别人嘲讽。
若是心里本来很想做官,嘴上却总说其实我不想做,这就是一种“人格分裂”了。
庄子这个人他就是不想为官,那他这样推脱也是没什么好指责的,顺应自己内心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就是表里如一。
逍遥游《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按庄子的想法,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要是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了,而且肚子还是饱饱的,因为你去的地方很近。
要是到百里之外,就要用一整夜的时间准备干粮。
那到千里之外呢?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
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虫哪里懂得这些道理呢?这段议论是说大鹏的远大志向,寒蝉和小灰雀是没有办法去领悟的。
所以从认识上来说,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命短的比不上命长的。
这里的关键并不在于小和大,而在于蓬间雀对大鹏的嘲笑,这是庄子最反对的。
你飞你的,我飞我的,大家各安其事,这是道家的一种境界。
真正的自由,只能源于人的内心世界,叫“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所以庄子就说,能够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这样的人还依赖什么呢?大鹏有依赖,得海上起风;列子有依赖,得有小风。
那人在内心里自由地翱翔,还需要什么、依赖什么呢?所以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外在的名誉和地位。
最后能达到真正逍遥的,其实是内心自由自在的翱翔。
对于事业、功名等外在,他都想通过自己内心潜力无限的精神世界予以摆脱。
概而言之,就是无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庄子之“无用之用”
今天精塾学院小书童给大家分享一个庄子的“无用之用”的故事。
这个故事来源于《庄子·内篇·人间世》
有一天,庄子带着弟子外出,走到一座山下,他们看见一株繁茂的大树,耸立在溪流旁,特别显眼。
这株大树——粗百尺,高数千丈,直指云霄的气势;树冠宽像巨型的伞,能遮蔽十几亩地。
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啊?这株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
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这简直是一株不成材的木头而已。
不成材的木头,没有任何的用处,所以才让它活了这么久。
”
听了这句话,庄子对弟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所以能够以天年的岁数寿终,这难道不是没有用里面的有用吗?没有作为而对于自己反而有所作为?”
弟子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庄子又说:“树啊,因为没有用,不去求取什么作为,也不求自己有什么作为,反而免遭斧头的砍伐;白额的牛,亢曼的猪,痔疮的人,巫师都认为是不祥的东西,因此祭祀河神的时候才不会把它们投到河里去;残废的人呢,征兵不会要他,因此才能活得更久,寿终正寝。
形体上的残疾,尚且可以养身保命,更何况是道德和才能方面的残废者?树木不成材,才可以免除祸患;人不成才,也可以明哲保身。
”
庄子越说越激动,随后又总结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
这就是“无用之用”的故事,精塾学院小书童认为,虽然它们因为自己的没有用处而活的更久,但是真的需要活这么久吗?仁者见仁了。
当然小书童仅仅是个书童,如果想要听的更深刻,可以来精塾学院的小程序“精塾”听《韩鹏杰讲道德经》《韩鹏杰讲庄子》,我觉得也是一种方式。
如果我们能让每一个日子都起舞,已经很充足。
那些跨度太大的东西,谁能说的准呢。
活自己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