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庄子(4):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辨
庄子论道的“有用论”
庄子论道的“有用论”导语:不是所有的道理都有用,我们要学会区分,才能真正学到大道理。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庄子是如何区分道理的有用和没用吧!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有一棵非常高大的树木,枝叶也长得相当茂盛,可是一旁的伐木工却不动手去砍。
他觉得很奇怪,便问那人是什么缘故。
伐木工回答道:“因为材料不好,没有用处。
”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因为无用,所以能够享尽上天赋予它的寿命啊!”庄子从山里出来,顺道去看访一个友人,友人见了庄子很高兴,就命童仆杀一只鹅请客。
童仆问道:“有一只会叫的鹅,还有一只不会叫的鹅。
应该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庄子的学生不解地问道:“山里的树木因为无用,而能保全寿命。
主人的鹅又因为无用而被杀死。
请问先生究竟是做一个有用的人好,还是做一个无用的.人好?”庄子笑道:“我选择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
处于有用,和无用的中间,看来近似于处世免害之道,然而这与有道德的人隐晦自己并不相同,所以还是不能免于物累。
若心怀道德以处世,就不必论‘有用’和‘无用’了。
既没有荣誉,也没有毁辱。
或如神龙现露,或如虫蛇隐伏。
顺时变化,永不偏滞专于一物。
或屈或伸,以天地中和之道为度量。
寄心于未曾有物之先。
主宰物而不被物所拘泥。
怎么会受物累呢?这是黄帝和神农处世的方法。
至于万物的情理和人类的变化就不是这样了:有合就有分,有成就有毁。
清廉必定被损伤,高贵就会倾覆,有作为就要吃亏。
贤人心志高尚,遭人忌恨,必定被人谋害;常人知识浅薄,又被人欺诈。
哪里能免于物累呢?唉,可叹啊!你们要记住,处世若要免于物累,只有归往道德了。
”道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观点:有用未必有利,无用未必无利。
而应寻求“有用”与“无用”的平衡点。
其实,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各有利弊。
不如选择向上走,寻求一种超脱。
所以,不必为“无用”而痛心疾首,“有用”的人说不定也正在自怜自艾。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是非也多,好事上门也就算了,可偏偏坏事也会马上接踵而来。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摘要:一、引言:辩论无用之辩的背景和意义二、文本内容概述:辩论的无用之处三、辩论中的语言艺术与逻辑思维四、辩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五、结论:正确看待辩论,提升自身素养正文:【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辩论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诸子百家,无不以辩论为手段,争取自己的观点得以流传。
然而,辩论在现代社会中似乎饱受诟病,被认为是无用之辩。
本文将探讨辩论的无用之处,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
【文本内容概述】辩论无用之辩的观点源于《庄子·外物》。
原文中,庄子与惠子辩论,庄子提出“夫辩论者,言之所以为言也,然使夫言者无用,则夫听者惑矣。
”意味着辩论的本质是语言的交流,但如果辩论的内容并无实际用处,那么听者就会感到困惑。
这也反映出辩论的目的是寻求真理,而非无休止地争论。
【辩论中的语言艺术与逻辑思维】虽然辩论有时会被认为是无用之辩,但我们不能否认辩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艺术和逻辑思维。
辩论双方在争论过程中,需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逻辑推理说服对方。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思维敏捷性和判断力。
【辩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辩论并非无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律师在法庭上为当事人辩护,政治家在议会中发表演讲,都是辩论的形式。
这些辩论不仅需要语言艺术和逻辑思维,还要求辩论者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
因此,辩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结论】总之,辩论并非无用之辩。
它是一种锻炼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辩论,积极参与辩论,以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浅谈庄⼦“⽆⽤之⽤,⽅为⼤⽤”
⽆论执着于有⽤还是⽆⽤,在庄⼦看来都是成见,有⽤和⽆⽤是⼈们以⾃我为中⼼看待事物的结果。
⽽在庄⼦看来,我们看待事物应该站在宇宙万物的⽴场上,庄⼦的⼀篇寓⾔中写道齐国有⼀棵⼤树,叫栎社树,此树因为不像那些⽔果树⼀样,不会开花结果,⼈们就不会来⼲预它的⽣长,中间有⼈⼏乎要把它砍掉,但它表⽰⾃⼰没有⽤,所以总算没被砍掉,长得越⾼越⼤。
现在⼈们将它供奉起来,每天烧⾹磕头,这就是它⽆⽤的⼤⽤。
现实⽣活中,⼈们往往崇尚有⽤,看不起⽆⽤。
拼命努⼒学习,⼯作,结果损害了健康,甚⾄⽣命。
我们现在所学的东西看似“⽆⽤”,实则⼤⽤,它们帮助提升的是我们各⽅⾯的能⼒。
有些⼈很努⼒很努⼒,但还是达不到⾃⼰预期的⾼度,觉得⾃⼰⼀直是在做⽆⽤功,然⽽,真理是有付出才有收获,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体现的也是⽆⽤之⼤⽤的思想。
⽆⽤也可以有⽤,有⽤也可以是⽆⽤,它们是相对⽽⼜可以相互转换的。
有⽤之物是指具体有实际⽤途的事物,⽽⽆⽤之物是指看起来没有实际⽤途的东西。
那么有⽤之⽤就是有实际⽤途的东西发挥它的实际⽤途,⽆⽤之⽤就是看起来没有实际⽤途的东西发挥它的⽤途。
那么没有实际⽤途的东西如何发挥它的⽤途呢?没有实际⽤途就⽆法发挥实际⽤途,没有实际⽤途的⽤途是什么呢?它的存在本⾝。
它存在的本⾝就是它最⼤的⽤途。
⼀件事物在此时⽆⽤未必在彼时⽆⽤,你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就发挥了作⽤。
它存在的本⾝就昭⽰着这样的可能性。
所以它存在的本⾝才是最为重要的。
庄子: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
庄子: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
成语:无用之用,出自《庄子.人间世篇》。
意思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
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
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
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
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
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
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
庄子导读06-逍遥游(完结)有用无用
庄子导读06-逍遥游(完结)有用无用今天的内容,是逍遥游的最后一部分,庄子采用两轮辩论给逍遥游注解,辩论双方是惠施和庄子.第一段: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惠施是名家的鼻祖,辩论高手,对庄子说:"魏王送了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成功了,并且收获了一个大葫芦,这个葫芦有多大呢?可以装四五升水那么多,可是,这么大的葫芦,我却无法使用它,因为如果拿来装水,它的厚度承受不了那么多水的重量,如果破开做成水瓢,我们大概也没有什么地方需要用这么大的瓢来舀水。
所以,这个葫芦虽然满足了又空又大啊,却偏偏因为自己的空而大,几乎无用。
所以我干脆把它捶烂了,怒其不争的感觉。
还记得道德经第11章的内容: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惠施所选择的葫芦,就符合这个中空的概念,这个葫芦到底有没有用呢?按照世人规定的的用途,它似乎真的没用.第二段: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怎么回答呢?你会讲故事,那我也会讲故事啊。
庄子又开始了自黑模式,非常没有智慧的宋人又上场了。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他说惠施根本不懂得如何用大。
庄子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宋人特别会做防止冬天皮肤遇水龟裂的这种药。
家中世世代代都以染布为业。
”染布必须将布浸在染料当中,就连冬天手都得泡在水里。
有了这种药,他们就不担心皮肤会龟裂,特别适合从事这个行业。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庄子对于有用与无用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这个观点是说,某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者情境,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甚至可能是非常有用的。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理解事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其次,庄子还主张“无用亦是大用”。
这个观点是说,即使某些东西或者情境看似无用,但是它们也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尊重和接纳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不去过分强求或者限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庄子还通过一些故事和寓言来阐述他的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例如,他讲了一个木匠与栎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而有时候看似有用的东西,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是无用的。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价值。
总的来说,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的观点是强调多元性和复杂性,尊重和接纳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的大智慧:有用与无用
庄子的大智慧:有用与无用
关于有用和无用,《庄子·人间世》中有一个寓言对此有经典而有趣的论述,下面为流沙河先生的白话版本:
南郭子綦(qi)先生游览宋国的商丘,看见丘上一棵大树,估计是千年前商朝的旧物。
树的形态古怪,不知树名,给人以神秘感。
树下凉荫广布,若躲炎阳,可停千车。
子綦仰脸观察枝柯,全是扭曲的,不能做栋梁。
低头又看崛起的根部,原来是转心木,木纹绕旋如搓麻绳,而且木质疏松易脆,不能做棺,更不用说做家具了。
伸手摘叶,舔舔,辣似火烧,嗅嗅,昏似酒醉。
过了三天,舌尖还溃烂,头还晕。
可见这种树叶,不能代粮救荒,不能入药治病,真是绝了。
子綦求医,看口腔科,自吟自叹:“坏木,你真不成材,叶子都伤人,所以活千春,树顶高入云。
你已做到无用处,但又有益于路人,炎夏免费送凉荫。
躲在有用无用之间,保全你自身,既做老神仙,又当大圣人。
”。
浅谈有用无用《庄子》读书笔记
浅谈有用无用——《庄子》读书笔记《庄子》里面有一个这样子的故事:惠子曾经跟庄子说过这样一件事,说他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葫芦,又盛不了水又作不了瓢,没什么用,于是我把它打破了。
庄子听了直指惠子“拙”:你有这么大的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一下用它漂流江湖,而非要考虑它可以盛放什么东西?你的心还不够广阔啊。
听完庄子的话后惠子又提出一棵臭椿树,说有一棵臭椿树很大,大得树干疙疙瘩瘩枝杈曲曲弯弯,这么一棵树虽然大,可是木匠们都不理它。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的回答同样是很写意,他觉得可以把这棵树移植到旷野荒漠之中,那你可以在它的树荫下徘徊休息。
最后“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惠子举了两例谓之“无用”,庄子答曰“无用之用”。
从日常生活经验看来惠子说的是没有错的,一个这么大的葫芦,拿起来就费劲,装水是更加搬不动的,再说一个葫芦长得这么大其皮比薄,装东西很容易漏;一棵这样子的臭椿树,疙疙瘩瘩弯弯曲曲,实在也不是建筑材料的好选择。
这个葫芦和这棵臭椿树不能为我们所用,确实是无用。
其实很多人不和惠子一样,容易凭借自己的经验出发,我们用得上的就是有用的,用不上就是无用的,虽然这样子的想法有点功利,但没有人可以质疑他们的想法是错的。
包括庄子。
却又除了庄子。
因为庄子懂得换一个角度出发。
他说有一种药可以使得人的手不裂,拥有这种祖传药的宋国人世代以洗棉絮为业,后来一个外乡人买了这种药献给吴王,使得吴兵打水战的时候把越国打了个花流水,于是他得到了一块地并做了官。
同样的药,有的人只会用它洗棉絮,而有的人却利用它加官进爵,为什么?因为他懂得换一个角度去看。
其实这个事例还体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人往往容易受自己的经验束缚。
宋人的药祖传,所以他们容易受过去的经验影响:这个药就是用来使他洗棉絮的时候手不裂,却不懂得跳出这个圈圈考虑这个药还可以做什么。
其实有时候,有用与无用是取决于人的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则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一个人从什么角度看这件东西,又例如,这个人是怎么考虑的。
庄子无用之用文言文翻译
《庄子·逍遥游》夫有用之用,不如无用之用也。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有用之用,不如无用之用。
真正的智慧如同愚笨,真正的巧智如同笨拙,真正的辩才如同木讷。
唯有不争,天下才能无人与之争斗。
因此,圣人行事无为,言教不言。
万物生长而不起始,有所作为而不依赖,成功而不自居。
唯有不居功自傲,才能保持长久。
【解读】庄子此句意在阐述“无用之用”的人生哲理。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这种价值并非体现在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
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看似无用的背后。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三句话揭示了庄子的人生哲学。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巧智、辩才,并非表现在世俗的争斗之中,而是在不争不斗中显现出来。
只有不争,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自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圣人的推崇。
他认为,圣人行事无为,言教不言,顺应自然,不为名利所累。
这种境界,正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这句话揭示了庄子对事物发展的看法。
他认为,万物生长、发展、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干预。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强调了不居功自傲的重要性。
只有不居功自傲,才能保持长久,不被名利所累。
总之,庄子“无用之用”的人生哲学,启示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
在世俗的纷争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用?无用?庄子告诉你:人生在世还要懂得“无用之用”
有用?无用?庄子告诉你:人生在世还要懂得“无用之用”庄子在《逍遥游》中与惠施谈到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
惠施着眼于物的“有用之用”,即物的实用价值,就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认为的“美在效用”,一个物必须对人有用,满足人们的某种功用,才能有其实际价值。
庄子着眼于物的“无用之用”,而“无用之用”也可以分两个层次解读:一方面“无用之用”之用,因为庄子在反驳惠施时亦是着眼于“用”;另一方面是“无用之用”的审美超越,突破“用”的限制,达到从“用”到“无用”的审美超越,回归物的本然,达到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就是庄子所说的“游”的境界。
本文着重从“无用之用”之用和“无用之用”的审美超越两方面解读庄子的“无用之用”观点,来诠释庄子由“用”超越到“无用”的逍遥自由的境界,藉此来探究“无用之用”的审美意义。
一、“无用之用”之用“无用之用”之用就是庄子对于物“无用”的解读仍着眼于“用”的态度。
在《逍遥游》中惠施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1]惠施认为大葫芦的坚固程度却不足以盛水,剖之以为瓢,又因为太大而没有可放的东西。
所以这个大葫芦因为其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而成了失去实用价值的无用之物。
接着,惠施又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2]这么一颗大树,由于树干疙瘩太多,小枝弯弯曲曲,因为“不中绳墨”、“不中规矩”,而匠人不以为用。
这都是着眼于物的使用价值,物只要能满足人们的用处,就是有用之物,反之,则是无用之物。
庄子对惠施“用”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庄子以宋人有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说明了“所用之异”的道理。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3]意思就是为什么不把葫芦当做船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葫芦太大不坚而无所用。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庄子的《庄子》一书。
参考的版本是傅佩荣老师的《傅佩荣译解庄子》。
01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于公元前288年去世,是战国时期蒙国人,在今天的山东和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国。
庄子与儒家的孟子大概是同时代的人(约前372年—前289年),比孟子大概小3岁,但这两位同时代的思想家,两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并没有什么交集,也没见过面。
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
庄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而先秦七子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
庄子一生清贫,甚至可以说是贫穷。
他曾经短暂当过小官,中年以后就没基本上无所事事了,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屋里,以织鞋为生,面黄肌瘦,但庄子生性孤傲,当时很多流传说让他去做官,他都一一拒绝了。
相对于高官俸禄,庄子显然更希望自由自在地生活。
02相传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当时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说明来意后,对庄子说:“大王希望你跟随我们一起回去做相国。
你可愿意?”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03说庄子生性孤傲,但其实《庄子》一生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多少重视,在司马迁笔下,庄子也是一个小角色,在《史记》中评价庄子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庄子辨析“有用”与“无用”
庄子辨析“有用”与“无用”我们心中存着某些目的,看到任何东西都会从有用与无用的角度来判断。
但是,有用与无用真的是二分法吗?随着我们目的的改变,时间的延长,空间的扩大,所谓的有用与无用很可能换了位置。
对于世俗的单一价值观,就是认为取得有形可见的成就(如名利权位)才算是有用人才的看法,庄子向来抱着批判的态度。
他是故意与世人唱反调呢?还是期许世人不要执着于此而忽略生命的更高价值?庄子与惠施多次辩论,主题经常环绕着「有用与无用」。
从表面看来,惠施得君行道,应该算是有用的人才;庄子一生穷困,似乎毫无用处。
这是最后的定论吗?仔细研究他们的辩论,就会找到明确的答案了。
1.「无用之用」的文本庄子与惠施关于「无用」的辩论不只一次,我们先从最简明扼要的谈起。
在〈外物〉中,惠施直接发难。
原文大意如后:惠施对庄子说:「你的言论都是无用的。
」庄子说:「懂得无用的人,才可以同他谈有用。
譬如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而已。
但是,如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方都挖掘直到黄泉,那么人的立足之地还有用处吗?」惠施说:「无用。
」庄子说:「那么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清楚了。
」以上这段数据在说什么?譬如一个年轻人在学校念书,这时学校以外的世界各地对他都是无用的。
但是如果把这些无用之地都消除的话,他在学校念书又是为了什么呢?他原本以为有用的学校至此也变成无用了。
换言之,有用与无用之间不可采取二分法去切割,因为它们是相互为用的。
因此,任何东西都有用,就看是否用对地方。
庄子在〈逍遥游〉与惠施再度谈到类似的题材。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他栽植成长,结出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
用它来装满水,则它不够坚固,无法负荷本身的重量。
把它剖开做成瓢,它又宽大得没有水缸容得下。
这葫芦不可说不大,我却因为它没有用而打碎他。
」庄子说:「先生真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个擅长调制不让手龟裂的药物,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有一位路过的客人听说这件事。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无用之辩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原创版】
目录
1.概述无用之辩的背景和含义
2.分析无用之辩的论点和论据
3.探讨无用之辩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正文
一、无用之辩的背景和含义
《无用之辩》是庄子与惠子的一场哲学辩论,收录于《庄子·逍遥游》篇。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逍遥游”,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而惠子则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注重逻辑辩论,追求名实之辨。
在这场辩论中,庄子以“无用”为主题,与惠子展开了一场充满哲理的辩论。
二、无用之辩的论点和论据
1.庄子的论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认为,世人所认为的“无用”之物,实际上具有更高的价值。
在辩论中,庄子运用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如水中的游泳的鱼、木材中的榫卯等。
这些例子表明,有些东西看似无用,但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惠子的论点:无用即无用,何来大用
惠子则坚持认为,无用之物就是无用的,不能产生实际的价值。
他反驳庄子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论据。
然而,在庄子的辩论中,惠子的论据并未能站得住脚。
三、无用之辩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尽管这场辩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它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
在追求物质利益和实用主义的今天,我们往往忽视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
然而,《无用之辩》告诉我们,无用之物并非真的无用,它们或许能给我
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
总之,《无用之辩》不仅是一场哲学辩论,更是对人类价值观的一种
反思。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理解和启示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理解和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以道家为主,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对于有用与无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供了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庄子关于有用与无用的理解和启示,不仅仅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修养,也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庄子看来,有用与无用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功能,即使是看似无用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概念,他认为那些被人们认为无用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更具有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他以蝴蝶为例,蝴蝶是一种看似无用的昆虫,但它的存在和行动却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思考。
庄子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地对事物进行评价,因为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有可能是片面和局限的。
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他告诉我们要摒弃功利的心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功利和实用,往往忽视了内心的满足和平衡。
庄子的有用与无用之辩提醒着我们,要反思我们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功利,而是要注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只有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的思想也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社会中,人们往往以功利的眼光看待他人,只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然而,庄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意义,即使是看似无用的人,也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作用。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存在和选择,不要将他人仅仅定义为有用或无用。
只有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和谐。
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的思想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
人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成就,忽视了他人的存在和需求。
然而,庄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价值,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有用即无用,无用即有用丨探析庄子所主张的“无用”是什么意思?
有用即无用,无用即有用丨探析庄子所主张的“无用”是什么意思?庄子和弟子曾经一次出游,见到一株大树,高入云霄,粗壮如钟,枝叶之繁茂仿佛遮天蔽日。
周围皆是伐木者,却无人将目光放在这株参天大树上。
庄子不解,遂问道:“为何无人伐此树?”伐木者答:“此树不中用,因沉水而无法作舟,因腐烂而无法作棺,因易毁而无法作器具,因脂液而无法作门窗,因虫蚀而无法作柱,实乃不材之木。
”因此,庄子对他的弟子们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故,此无用之用,传承千年,后有世人不解:无用即是无用,“无用之用”何以可能?一、庄子的“无用”主张庄子此人,向来与时代格格不入,后世千年,知晓此人之神通,可当时的人,只当此人患有“疯病”。
他尚自由,遂拒绝了楚威王的官场聘请,从容的去水塘里玩泥巴;他乐死善生,遂在妻子离世之后鼓盆而歌,惠施认为他得了疯病...后世自知,他虽然以“宁愿烂在泥巴里”为由拒绝官场,却是崇尚自由,不想被官场的纷纷扰扰所束缚,以其他方式爱戴百姓、尊敬国家。
他虽看似不为妻子的去世而感到悲伤,反而载歌载舞,实则想念妻子,却认为妻子终于“从小屋迁向了大屋”坦然安卧...他善观察、善思考、善辩证、善哲学,遂看到树木因无用而未被伐,说出一句“无用之用”。
1、无用之用——既是否定又是肯定庄子的生活与常人并无不同,只是“术业有专攻”,遂庄子看待生活中细节也能引发一场哲学上的思考和深究,“无用之用”也是庄子对日常见闻的一次思考和启发。
无用之用,即看似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一种用处。
这一句话,似乎颠覆了世人对于“无用之材”的认知,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庄子的弟子也问过他:先生您到底站在哪一边?庄子却说:我站在两者的中间,世间其实并没有绝对的事情,没有绝对的有用,也没有绝对的无用。
我不愿意认某一种专一的死理,我愿意顺势而为,遵从内心和道德。
若我锋芒太过招来祸端,我愿意敛起锋芒,低调做事;若我低调做事从而使我失去了本真,那我便遵从本心做事,如此一来,虽免不了遭受祸患,但也不会依仗一方失了自我。
庄子有用和无用的故事
庄子有用和无用的故事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过许多富有哲理的故事和言论。
其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关于“用”和“无用”的。
据说,有一天,庄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前往山林里游玩。
走到一处广袤而空旷的土地上,庄子停了下来,望着这片无人问津的土地,感叹道:“啊,这片土地真是太无用了。
”弟子们听了,开始感到疑惑了,他们问道:“太师,这片土地何以无用呢?”庄子回答说:“因为它的存在没有给任何人带来过益处,也没有给任何人造成过伤害。
它就像是一块无用的石头,尽管它存在着,却没有什么用处。
”于是,庄子的弟子们又问道:“太师,那这片土地应该怎么办呢?”庄子说:“既然它已经无用,那就让它自由自在地存在吧。
它不需要为任何人服务,也不会被任何人束缚。
它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存在,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
”故事讲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念。
庄子认为,有些东西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要有所用处的,有时候无用的东西反而更加自由自在。
在人类社会中,一些东西虽然没有用处,但它们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妙的体验和愉悦的感觉,这也是无用之中的有用。
此外,这个故事也提示我们,对于一些物品或者事情,不要一味地追求它们的有用性,而是要从更高的层次看待它们,认识到它们的存在价值所在。
这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可能正是对我们繁忙而单调生活的一个诠释,让我们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细节之美。
总之,庄子这个故事所表达的哲学思想,给当代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追求“有用”的时候,往往会失去“无用”的美妙,不能完全体验到生命的情感和人文的气息。
因而,我们应该学会更加审视事物的本质,以一个更加平和、开放的心态迎接生命中的各种无用存在。
庄子:没有用处,才是最有用处
庄子:没有用处,才是最有用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这是《庄子·人间世》里的一个论断。
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话来说,就是人们经常以有用或无用,来对一个东西做出判断。
结果就造成了,这样的一个局面:人们知道某个东西的用处,这个东西就变成了有用的;不知道某个东西的用处,那个东西就变成了无用的。
实际上无用的东西,是不是就真的无用呢?恐怕很大程度上,还不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如何去用而已。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惠施的人,后人称之为惠子,和庄子的私人关系很好。
这两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抬个杠拌个嘴,最有名的就是“濠梁之辩”。
为了几条鱼是不是快乐,争论来争论去,居然还千古流传?你说跟谁说理去?有一次,庄子又长篇大论一番。
惠施在旁边听了,老毛病又犯了,便说魏王曾送给他一些葫芦种子,结出来的葫芦很大,有“五石”那么大的容积。
“石”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石约等于120斤,五石就是600斤。
这葫芦确实是够大。
只不过,大又有什么用?用它去装水吧,刚抬起来,它的底就破了,根本承受不住水的压力。
刨开来当瓢使吧,那么大的瓢,连个放的地方都没有。
后来没办法,干脆就砸了个稀烂。
实在是没什么用。
谁知庄子听了之后,竟然反问惠施说,你为什么不把大葫芦做成“腰舟”,到江河湖海里去浮游呢?那样只怕葫芦不够大,怎么会嫌它大呢!由此可见,并不是葫芦大了就没用,关键还在于怎么去用。
用庄子的原话来说,造成葫芦大没用的原因,只是因为惠施“犹有蓬之心”,心智还没有全开,不懂得“所用之异也”,每一个东西,有每一个东西的用法。
即便都是葫芦。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没用?或许只是因为,自己本来是一只“五石之瓠[hù]”,却非要去干装水,或者当瓢的事。
有一个姓石的木匠,在齐国一个叫曲辕的地方,见到了一棵很大很大的栎树。
到底有多大呢?“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棵栎树,光是树荫,就能遮蔽数千头牛。
庄子寓言精选-逍遥游之有用与无用
庄子寓言精选-逍遥游之有用与无用寓言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译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
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
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
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庄子: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庄子: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这句话是庄子所说,意思没有什么有用无用的分别。
有用的东西都知道有用,一般都很珍惜。
无用的东西也自有它的用处。
如果你执着的认为某物无用的话,你就会看不到它的可用之处而不能为你所用。
唯有放下我见平等视物方可任运自在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这句话出自《人间世》,深刻反映了庄子的无为思想。
这句话可以想到一些例子,例如旧时的统治阶级为了让人给他们卖命,往往以功名利禄相诱,世间庸人也都以“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为荣,名义是光宗耀祖,风光无限,但在名利场中,渐渐就迷失了本性。
庄子说,如果我脚下的地有用的话,是不是除了我脚下踩着的这块,其他之外的地都无用呢?可是去掉其他部分,我踩着的这一部分也会掉落。
一棵长得又直又好的树,往往被砍下做木材;而那些“无用”的,长得歪瓜裂枣的则活得更长久。
世间万物都处在一个因果链条之中,有时候,“无用之用”很可能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遇到一些情形,他人过多的指手画脚往往让自己无所适从,并容易产生反感和逆反的心理。
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大为,无用,也可能是大用。
庄子对“无用” 、“无为”的赞赏就是基于类似的观察。
无为的做法看起来好像是不为,其实是一种高明的为。
无为的君主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也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其实,如那句古话“大智若愚”所说的,它反而是大智慧的表现。
看起来现在跟你没关系的培训学习,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给你赢来人生的转机。
《庄子》给你一个更好的视野看世界,教会你和自己相处,快乐地度过这一生。
微博上不是常说: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看过的书,学过的东西,最终都会回馈到你的身上。
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言的。
任何一种事物,在某种情况下、对某些人和事来说是有用的,而对另外一些人和事可能就是无用的。
有些工作,费了很大劲去抓,一时半会可能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但到一定时候才发现这样做非常有必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望庄子(4):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辨
1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有用无用”之辨。
先说到“尧让天下于许由”的事。
尧帝因为觉得自己的光亮和日月比起来,就像一个小火把一样,而感到十分惭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
许由何许人也?许由,字武仲,尧舜时代的一位贤人,当时一位高尚清节之士。
传说他曾是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称其为“三代宗师”。
尧帝在位时,他率领许姓部落在今天河北省的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
今天的河北行唐,是许由的故里,而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县之一。
尧帝得知许由贤德,便想禅让帝位给许由。
许由听到后,认为这简直是对他的一种耻辱,便跑到颍水河边洗他的耳朵,从此隐居山林,死后葬于箕山之巅。
因此,他也成为中国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这样写道:许由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许由是说,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在河里饮水,只要喝饱肚子。
天下对于我,有什么用!
2
庄子没有直接就此事发表评论,他是借一个叫“连叔”的人的口说:“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庄子是说,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他们用身上的尘垢糟粕就能将儒家尊崇的尧、舜陶铸出来,天下对他们有什么用?他们又哪肯纷纷扰扰,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业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庄子又借“连叔”的口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
他说,有个宋国人,采购了一批精美的帽子,要到越国去卖,而越人的风俗是剪光长发,身刺花纹,帽子对他们毫无用处。
并由此说,尧虽然治理天下百姓,使海内政治清平,人民生活幸福,但如果他见到这些得道的人,一定会神情怅然,而忘掉自己所拥有的天下。
庄子借用这样的对话和故事,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想引导世人去体悟,天下“无用”不是真的无用,不是我们世俗人们功利眼中的“有用无用”。
世界万物皆有其本性,而“有用无用”只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人们因为有了偏见好恶,才有了“有用无用”的概念。
若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心中没有任何自我执着的意识,行止上化育万物而不为己功,居位上让国泰民安而百姓不知有之,完全顺应自然的规律,有用无用又有何差别?
3
这是庄子关于“有用无用”的第一层分辨。
庄子并未就此“罢休”,为了说清“有用无用”之辨,极会讲故事的庄子,又开始拿他的好友惠子“开涮”。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粒大葫芦种子,我种下后结出了一个巨大的葫芦,可以容纳五石。
这么大的葫芦,用它来盛水,因质地太脆而无法承受水的重量,把它一剖两半做成瓢,又太平浅了,无法容纳东西。
我想来想去,只好把这个虚大无用的东西砸了。
庄子听后,立马批评惠子。
天下没有你这么傻的人,你太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了!你有一个可容纳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而漂游江河湖海呢?你的眼光太短见了,思想太僵化了,心地太浅陋狭隘了!
庄子越说越来劲,又开始对惠子大讲他肚子里的故事。
他说,宋国有一个人,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以漂洗丝絮为职业,他特别擅长制作一种防止手脚冻裂的药膏。
有个客人听说他有这个本领,跑去请求用一百两黄金来买他的药方。
这个宋国人便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也不过几两金子,没什么大用,现在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就可以得到一百两黄金,我们把它卖掉吧。
这个客人买到药方以后,立刻就去游说吴王。
而当时吴国正逢越国设难,吴王就命他为将,他便选择在冬天的时候跟越国展开水战,吴国将士因为用了这个防止手脚冻裂的药膏,而大败越国。
回来之后,吴王割地封侯奖赏了他。
庄子说,同样是一个防止手脚冻裂的药方,有人能靠它得到割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不知道无用的大用啊。
4
惠子听到这里,估计都快要郁闷死了。
但惠子也很有意思,还要跟庄子说道说道。
惠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都叫它“臭椿”,它的树干上有许多疙疙瘩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不合规矩和取材的需要。
它长在路边,连木匠都不看它一眼,大家都鄙弃它,大而无用。
也难怪庄子经常挖苦、批评惠子,不挨批才怪?
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低着身子,匍匐在地,等待那
些出洞觅食和游玩的小动物,东跳西窜,不避高下,不承想会落入到捕猎的机关陷阱,而死于网中。
你再看那犛牛,庞大的身躯就像天边的云,本领非常大,但是却不能捕捉老鼠。
如今你有这么大的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
你为什么不把它栽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然后悠然自得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底下。
这该有多舒服啊!
还有,大树因此也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世上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
它就是因为没有什么用处,一生才没有遭受什么困苦啊。
5
庄子在这里至少讲到了四层意思:一是从不同的维度,看到了这颗无人问津的大树的直接用处;二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世人眼中有用的无用之处,比如善于捕食的野猫和黄鼠狼,比如大如天边之云的犛牛;三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到事物了的辩证之处,一切事物既是无用又是有用,既是有用又是无用;四是用超越世俗的智慧,看到了无用的最大用处,比如被木匠和世人鄙弃的臭椿,却因此免除了斧头的伤害。
我觉得庄子远远不止是在引导人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远远不止是教育人们学会套用哲学的公式,辩证地看待世间的事物和现象。
我觉得仅仅做到这些并非难事,稍有逻辑的人应该都可以。
庄子是智慧的庄子,庄子是通透的庄子。
他说的“有用”并非真的有用,比如宋人卖往越国的那批精美的帽子;他说的“有用”又是真的有用,比如那个能防止手脚冻裂的药方。
他说的“无用”并非真的无用,比如惠子手头那个巨大的葫芦,比如那颗世人鄙弃的臭椿;他说的“无用”又是真的无用,比如齐威王要给他的高官厚禄,比如惠子视之如宝的相位。
世人说有用,他便说无用;世人说无用,他便说有用。
6
这是庄子关于“有用无用”的第二层分辨。
庄子如此良苦用心,就是试图开导人们,小用不如大用,大用不如无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者”(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才能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处,享受绝对自由的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是“无待”的逍遥。
这样的逍遥,不是他的肉体不受物理的、化学的、自然的条件限制而能上天入地,而是他在精神上打破了常人知性的遮蔽,不再受“成心”的限制,而悠闲自得于他的逍遥世界。
这种境界,世间几人能懂?更别说做到。
看看世间,多少人终其一生,用从头到尾的时间,以功利的标准看“有用无用”,并热衷于事物的“有用”,而终生被其奴役。
又有多少人,被头上的那点“有用”的光环和身边那点“有用”的利益累得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