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之无用之用的观点

合集下载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间世》:⽆⽤之⽤,⽅为⼤⽤⽂/⽉⽉正⼼正举特约作者主播/樊浩庄⼦在《⼈间世》中这样说道:“⼭⽊⾃寇也,膏⽕⾃煎也。

桂可⾷,故伐之;漆可⽤,故割之。

⼈皆知有⽤之⽤,⽽莫知⽆⽤之⽤也。

”⼭中的林⽊因为不是良⽊,反⽽能够保全,长成参天⼤树。

可见⽆⽤之⽤,有时反⽽能成⼤⽤。

庄⼦惯⽤寓⾔、⽐喻讲述道理,表⾯上说的是林⽊之事,实则讲的是⼈⽣哲理,更是在讲述⾃⼰的⼀⽣。

庄⼦⼀⽣困顿,⽣活在底层,不应楚威王之聘,⼀⽣只做过漆园吏,甚⾄沦落到贫民窟⾥以编草鞋为⽣,还因断粮去与⼈借⽶。

⼀⽣落魄,潦倒⾄此。

⽤世俗的眼光看庄⼦,⽆功⽆禄,他⾃是⽆⽤的。

但若以⼀颗道家的⼼看庄⼦,他却是⼀位真正有⽤的智者。

他所提出的“⽆⽤之⽤,⽅为⼤⽤”,不仅让他⾃⾝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由,更是给今天⾝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限的精神启迪。

01⽆⽤,⽅为⼤⽤梁⽂道在《悦⼰》中说:“读⼀些⽆⽤的书,做⼀些⽆⽤的事,花⼀些⽆⽤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切已知之外,保留⼀个超越⾃⼰的机会,⼈⽣中⼀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这种时刻。

”所谓“有⼼栽花花不开,⽆⼼插柳柳成荫”。

有些时候,助你成功的,反⽽是那些不起眼的“⽆⽤”之事。

乔布斯读⼤学期间,曾去旁听⼀门书法选修课,为了旁听和练习书法,每天花费⼤量的时间和精⼒。

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课程对本专业⼀点⽤都没有,⽽乔布斯也没有多想,当时的他选择书法,不过是出于⾃⼰的兴趣。

没想到的是,⼗年后,乔布斯在IT业居然⽤上了书法课上的东西,开始组织⼈员做字体设计。

也因为这些字体的艺术感,让苹果的产品有了⼀⼤批铁杆粉丝。

与乔布斯类似,另⼀位商业天才马云也是有些“不务正业”。

最近马云唱京剧的视频在⽹上传疯,⽹友们调侃说:“别⼈出道是为了赚钱,马云赚钱是为了出道。

”就连马云创办的阿⾥巴巴,从上到下也都染上了这种“不务正业”的风⽓。

明明是⼀家互联⽹公司,操的⼼事⽆巨细,千奇百怪,从肝癌检测到环保种树,从母猪⽣崽到寻找太空的第⼆地球……马云曾说:“我认为'⽆⽤之⽤’才是真正的价值,所有⼈想要很快收获,就没有未来。

庄子的实用观_无用之用_陈林

庄子的实用观_无用之用_陈林

2003年1月第5卷 第1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Jan.,2003Vol.5No.1庄子的实用观:无用之用陈 林, 尚党卫(江苏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摘 要]庄子把常人所说的有一般效用之物,称作“小用”;把引人进入大道、保人享尽天年等具有非常使用价值的东西,称作“大用”。

庄子的学说不能帮助世人争权夺利,求名求荣,却能助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庄子毕生所倡导的就是要人们追求这种“大用”。

庄子在乱世暴政的特定社会条件下提出了无用之用思想。

“无用”,指无用于暴政。

“之用”,指保全自身。

通过“不材”、“中道”、“与时俱化”,为人们设想了一套处乱世的方法。

它体现了庄子对人生命存在的热爱和关注,深藏着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愤世精神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无用之用是应付,切不可不分时代地随便搬用。

[关键词]庄子;无用之用;乱世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3)01-0014-05 庄子的实用观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一般人认为,有直接而实际效用的事物才是有用的;没有直接实际效用的事物是没有用处的。

庄子认为这种急功好利、斤斤计较于事物眼前效用大小的人是目光短浅的。

许多东西的用处虽是间接而不显著的,然而其重要性却远远超过了那些有直接效用之物。

他把常人所说的有一般效用之物,称作“材”,即“小用”。

把具有非常使用价值的东西,如引人进入大道的功用,保人享尽天年的功用,称作“不材”、“无用”、“无用之用”,即“大用”。

庄子毕生所倡导的是要人们追求这种“大用”。

在他看来,他的学说对一般的世人也是无用的,因为它不能帮助世人争权夺利,求名求荣。

不过正因为对一般世人无用,才有大用。

所谓大用,不是别的,一是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二是有利于人的心境修养。

庄子这种以无用为大用的处世哲学,历来颇招非议。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130211班沈炜煜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结的葫芦极大,能容五石。

可是,它的质料不坚固,用来盛水,拿起来就破了,切成两个瓢,又太浅装不了多少东西!因此,这葫芦虽然大,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砸破了。

”庄子听了,说:“你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啊!”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

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

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下面我将从变通创新、节俭环保、用人、教育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变通创新方面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到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

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古往今来,那些美名远扬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是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

只有所谓的“创新性人才”,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社会、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样地,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必定离不开创新。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庄子对于有用与无用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这个观点是说,某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者情境,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甚至可能是非常有用的。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理解事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其次,庄子还主张“无用亦是大用”。

这个观点是说,即使某些东西或者情境看似无用,但是它们也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尊重和接纳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不去过分强求或者限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庄子还通过一些故事和寓言来阐述他的有用与无用的观点。

例如,他讲了一个木匠与栎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而有时候看似有用的东西,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是无用的。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价值。

总的来说,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的观点是强调多元性和复杂性,尊重和接纳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无用之用文言文翻译

庄子无用之用文言文翻译

《庄子·逍遥游》夫有用之用,不如无用之用也。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有用之用,不如无用之用。

真正的智慧如同愚笨,真正的巧智如同笨拙,真正的辩才如同木讷。

唯有不争,天下才能无人与之争斗。

因此,圣人行事无为,言教不言。

万物生长而不起始,有所作为而不依赖,成功而不自居。

唯有不居功自傲,才能保持长久。

【解读】庄子此句意在阐述“无用之用”的人生哲理。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这种价值并非体现在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

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看似无用的背后。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三句话揭示了庄子的人生哲学。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巧智、辩才,并非表现在世俗的争斗之中,而是在不争不斗中显现出来。

只有不争,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自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圣人的推崇。

他认为,圣人行事无为,言教不言,顺应自然,不为名利所累。

这种境界,正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这句话揭示了庄子对事物发展的看法。

他认为,万物生长、发展、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干预。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强调了不居功自傲的重要性。

只有不居功自傲,才能保持长久,不被名利所累。

总之,庄子“无用之用”的人生哲学,启示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

在世俗的纷争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庄子人间世散木原文及译文

庄子人间世散木原文及译文

庄子人间世散木原文及译文
这段文字通过描述一棵大栎树的故事,阐述了“散木”的概念。

这棵树因为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反而得以长寿。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这种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不强行改变事物的本性,才能达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原文: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

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

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译文:
有个姓石的匠人去到了齐国一个叫曲辕的地方,看见一颗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

那棵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达至山顶,离地面几丈高后才长有树枝,可以用它造十余艘船只。

参观它的人如同赶集一般来来往往。

这位匠人却看也不看,不停地向前走,他的徒弟在树旁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见过这么高大的树。

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只向前走个不停呢?”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它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沉没,做成棺材它会很快就会腐
朽,做器具它很快会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做成柱子,它会被虫子蛀蚀。

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它才有这么长的寿命。

”。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摘要】本文探讨了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通过阐述庄子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探讨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能力、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结合现实情况,指出庄子哲学对高校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总结了庄子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庄子的哲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对高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庄子哲学、无用即为大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能力、人格魅力、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影响、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介绍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是他在《庄子》一书中提出的核心思想之一。

庄子认为,人们通常只看到表面的功利和实用,却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所蕴含的深刻价值。

他以“鱼我所欲也,雁我所欲也,舉白日之眼,我视矣!”的例子说明,每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即使它们看似没有直接的实用性。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超越功利观念,能够看到事物的整体及其深层含义,从而领悟到“无用”才是“大用”的真谛。

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高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庄子所强调的无用的重要性,提醒着高校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人文精神和思想品格。

通过理解和运用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超越功利主义,注重精神世界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庄子的哲学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引领着学生走向更加高尚和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1.2 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当代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塑造学生全面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关键环节。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1. 引言1.1 引言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出了“无用即为大用”的观念,认为追求无为而治,不假辅佐而能自立,不屈于世俗功利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大用。

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需要借鉴庄子的理念,强调不以功利为导向,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庄子的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大用并非功利主义所能衡量,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深刻的人生体验。

在这个竞争激烈、功利至上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超越功利、追求内心成长和精神境界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2. 正文2.1 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排水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通过比拟,表达了“无用”之物实际上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庄子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功能,即使是看似无用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人们不应该轻视或忽略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它们。

庄子的这一理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提醒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善于发掘和利用那些看似无用的资源和方法,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将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庄子的《庄子》一书。

参考的版本是傅佩荣老师的《傅佩荣译解庄子》。

01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于公元前288年去世,是战国时期蒙国人,在今天的山东和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国。

庄子与儒家的孟子大概是同时代的人(约前372年—前289年),比孟子大概小3岁,但这两位同时代的思想家,两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并没有什么交集,也没见过面。

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

庄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而先秦七子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

庄子一生清贫,甚至可以说是贫穷。

他曾经短暂当过小官,中年以后就没基本上无所事事了,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屋里,以织鞋为生,面黄肌瘦,但庄子生性孤傲,当时很多流传说让他去做官,他都一一拒绝了。

相对于高官俸禄,庄子显然更希望自由自在地生活。

02相传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当时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说明来意后,对庄子说:“大王希望你跟随我们一起回去做相国。

你可愿意?”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03说庄子生性孤傲,但其实《庄子》一生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多少重视,在司马迁笔下,庄子也是一个小角色,在《史记》中评价庄子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无用之用在庄子中的例子

无用之用在庄子中的例子

无用之用在庄子中的例子庄子是古代哲学家庄周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的哲学家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庄子的著作中有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无用之用”(wulongzhiyong)。

有许多学者认为,无用之用是庄子的主要概念,也是他的核心思想。

什么是无用之用?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指的是把一些没有明显具体用处的事情做出来。

无用之用可以理解为一种哲学上的行为,不追求现实中的功利,而是着力于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人超越凡俗的观念,从而获得智慧和深刻的思考。

无用之用在庄子的著作中有详细的体现。

比如《庄子大宗师》中,庄子提到了“无用之用”,他说:“对道者,其若无用之用,其乃无用也。

而有用之用,其乃有用也。

”庄子在这里指出,去做某件有用之事是一件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但要获得真正的智慧,去无用之处更有意义。

此外,《庄子大学》中也提出了诸多关于“无用之用”的观点,庄子说:“有用者乃用之,无用者乃无用之,但有得无用而安于其中者,其为知事哉!”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无用之处获得自我安慰,那么他就懂得了真正的知识。

此外,《庄子逍遥》中也有关于“无用之用”的论述。

庄子提出,通过“无用之用”,有助于人们摆脱尘世的物质欲望,从而提高自身的境界,获得更大的清虚,从而达到超越一切的境界。

他称之为“通过无用之用实现逍遥”。

综上所述,“无用之用”是庄子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去做某件有用之事是一件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但要获得真正的智慧,去无用之处更有意义。

无用之用可以让人们超越凡俗的观念,从而获得智慧和深刻的思考,通过摆脱尘世的物质欲望,从而达到超越一切的境界。

因此,庄子通过“无用之用”概念,提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理论,也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无用之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也是庄子给我们的一种宝贵礼物。

关于“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启发

关于“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启发

关于“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启发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出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句话出自《庄子•人间世篇》。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只是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

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故事这句话的背景是庄子在《人间世》中讲述的一个故事。

庄子和他的弟子们走到一座山脚下,看到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

庄子问伐木者为什么这棵树没有人砍伐。

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是没有用的,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残废之人,子则易受虫蚀,所以没有人砍伐它。

庄子听了之后说: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

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三、“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什么启发?首先,它提醒我们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去发现和认识那些看似无用,但却具有深层次意义和价值的事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那些看似有用的事物,而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

但是,有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却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去发现它们的价值和意义,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其次,这个思想提醒我们要有创新意识。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我们敢于尝试新事物,敢于尝试看似无用的事情。

只有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才能发现新的机会和可能,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这个思想提醒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很容易被各种信息和观念所左右。

但是,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盲目跟从他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声音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因此,“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提醒我们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去发现和认识那些看似无用,但却具有深层次意义和价值的事物,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精选最新无用之用心得

精选最新无用之用心得

无用之用心得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物无所用才能保全,这就是无用的用处。

鱼类和禽类主要用途是供人类进食,然金鱼和紫燕除外,因为金鱼味苦、紫燕无肉。

味苦而形美、寡肉而音娇,故混迹人世而能全身远害,逍遥极乐。

金鱼和紫燕是领会了无用之用的道理了么?不过庄子也遭到了学生的质疑,“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注:鹅)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木以不材终其天年,雁以不鸣而被烹杀,“先生将何处?”庄子笑答:“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但他认为“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最终还是要清静无为,“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看来东方朔得其中真味了,“东方曼倩避世金马门,人不得而害之”。

武帝喜杀,司马迁不过为李陵稍作辩解,就招来杀身之祸,免于一死却难逃宫刑;而东方朔直至老死为武帝所宠,不是没有原因的。

武帝一朝,东方朔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他幽默诙谐,言辞敏捷,常在谈笑取乐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司马迁称他为“滑(gǔ)稽之雄”。

武帝说:“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东方朔之才非一般,人在仕途,却不即不离,顺势而为保全自己。

好有一比:原本可作木材之用,他愣是把自己弄成了树桩盆景,只好用来观赏,但有用之材又怎么能享受到盆景的待遇呢?电视剧《大汉天子》中给东方朔安排的结局是隐居了,这是很违背史实的,金马门就是他的`栖隐之地,他还能隐于何处呢?有歌为证:“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史记滑稽列传》)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用,却很少人知道无用之用。

当下人们对有用与无用的界定或许仅是依据某种标准,莫言曾在诺奖获奖致辞时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2021庄子“无用之用”的美学研究范文

2021庄子“无用之用”的美学研究范文

2021庄子“无用之用”的美学研究范文 "无用",在笔者理解来看可定义为是随心随性的一种心境。

既无需费心经营,更不必刻意维持。

庄子所提倡的"无用之用",即是体现见心见性的审美哲思感悟。

用杜甫笔下的一句诗词概括便是"花径不曾缘客扫",与庄子的超然的人生态度观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无用之物"的哲思中确实含有丰厚的美学意蕴,具有强烈的美学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挖掘和品鉴。

1何谓"无用" 庄子和惠施都是善于辩论的高手。

关于"无用",二人曾有过一次经典辩论。

惠施对庄子说":你所有的言论都是无用的。

"庄子说":懂得无用的人,才可以同他谈有用。

没有无用之物,有用之物也就失去了依存之所。

"很多时候",无用"是相对于"有用"来说的。

但许多人并不能明白其中的哲思,仅仅认为是一些虚无看似无用的东西。

"无用之用"一语首见于《庄子·人间世》,在庄子看来,这种对人类来说好像"无用"的用,是超乎功利之上的大用,即"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从审美角度来说,是超功利性的审美心理。

在笔者看来,人生的乐趣往往在于那些世人不在乎的所谓的"无用的"东西,在当今社会这种情形则表现得更为明显,通常来说家长们总是一味地灌输"有用"的课程科目,并认为给孩子培养审美趣味、审美情操都是"无用之物",是在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

殊不知恰恰是这些无用之物,能够滋养孩子们的心灵,丰富孩子的生命,能够给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奠基。

近年来,大学生虐待老人、伤害他人身体的案例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人文情愫、人文关怀以及大爱精神的情怀。

无用之用,方为逍遥

无用之用,方为逍遥

无用之为用,方为逍遥——谈《庄子》的无用之用与逍遥游的关系及“无用”的积极影响唯有当你逆流而游,你才能够感受到你自己,如果你顺着河流走,你无法感觉到你自己,你会感觉河流,而不会感觉到你自己,而且迟早你将会变成那个河流。

——取自《道德经心经》(印)奥修摘要一般人认为,只有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可有用与无用的界限真的那么分明吗?庄子的逍遥境界如同人们想要极力找寻的桃源,可遇而不可求,那么从庄子的“无用”论中是否能够寻找出端倪?世上的纷扰何其的多,无论是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是现今,我们都无法脱离这个社会,也就无法达到真正地逍遥,那么我们不防顺从自己的心,让它指引着我们,或隐世或出世,为社会造福,或安于平凡的生活,那么“无用”便是“有用”,便是“逍遥”。

关键词无用之用逍遥一、庄子简介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一个无比神奇的令人琢磨不透的人,庄子的学说饱受人们推崇,尤以逍遥为著。

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多,如我们所知道的朴素的辩证主义思想,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这一点与老子很相像,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庄子的思想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当然这是不是真的,我们暂时不去讨论它,今天所要谈的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最开始是在逍遥游中提出的,因此在这之前必须要在谈一下庄子的一个重要观点:“逍遥”的思想观念。

二、庄子及其“逍遥游”庄子,给让人的感觉是逍遥,无所恃,但庄子又不是一个圣人,作为一个在俗世生活的一个俗人,又怎能脱离这个俗世?大部分人都知道庄子的《逍遥游篇》,其中大量篇幅说明什么事逍遥,如何才能做到无所恃,逍遥。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的文学创作心态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的文学创作心态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的文学创作心态摘要:战国时期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其思想两千多年来对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愈加为今人所重视。

他在《人间世》里提出的“无用之用”同样在文艺创作的层面上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创作者应秉持“无用”的审美心态进行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学创作,使人类在快餐文化时代依然能够“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庄子《人间世》无用创作心态战国时期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其思想两千多年来对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愈加为今人所重视,诸如美与丑、虚与实、巧与拙、一与多、有用与无用、意与言、有我与无我等。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无用之用”的思想体现在《庄子》的诸多篇目中。

笔者从《人间世》出发,探讨其“无用之用”论对文学创作心态的影响及启发。

一、庄子及其《人间世》中的“无用之用”论庄子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为的精神自由。

他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这一思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 (P.142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二、文学创作的审美心态——“无用”老、庄,尤其是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要成就艺术的人生。

他追求像天地万物般自然祥和、宁静自足、丰富精彩、巧妙愉快的意境,希望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庄子在对人生乃至宇宙的反思和深刻体悟之后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思想。

其“无用之用”论虽然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针对当时的人与物提出来的,但两千多年后,在我们看来,他所诠释的“无用之用”的思想,给我们启发了一种非功利又合功利,无目的又合目的的艺术创作境界。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理解和启示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理解和启示

庄子有用与无用的理解和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以道家为主,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对于有用与无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供了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庄子关于有用与无用的理解和启示,不仅仅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修养,也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庄子看来,有用与无用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功能,即使是看似无用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概念,他认为那些被人们认为无用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更具有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他以蝴蝶为例,蝴蝶是一种看似无用的昆虫,但它的存在和行动却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思考。

庄子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地对事物进行评价,因为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有可能是片面和局限的。

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他告诉我们要摒弃功利的心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功利和实用,往往忽视了内心的满足和平衡。

庄子的有用与无用之辩提醒着我们,要反思我们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功利,而是要注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只有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的思想也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社会中,人们往往以功利的眼光看待他人,只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然而,庄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意义,即使是看似无用的人,也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作用。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存在和选择,不要将他人仅仅定义为有用或无用。

只有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和谐。

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的思想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

人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成就,忽视了他人的存在和需求。

然而,庄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价值,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有用即无用,无用即有用丨探析庄子所主张的“无用”是什么意思?

有用即无用,无用即有用丨探析庄子所主张的“无用”是什么意思?

有用即无用,无用即有用丨探析庄子所主张的“无用”是什么意思?庄子和弟子曾经一次出游,见到一株大树,高入云霄,粗壮如钟,枝叶之繁茂仿佛遮天蔽日。

周围皆是伐木者,却无人将目光放在这株参天大树上。

庄子不解,遂问道:“为何无人伐此树?”伐木者答:“此树不中用,因沉水而无法作舟,因腐烂而无法作棺,因易毁而无法作器具,因脂液而无法作门窗,因虫蚀而无法作柱,实乃不材之木。

”因此,庄子对他的弟子们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故,此无用之用,传承千年,后有世人不解:无用即是无用,“无用之用”何以可能?一、庄子的“无用”主张庄子此人,向来与时代格格不入,后世千年,知晓此人之神通,可当时的人,只当此人患有“疯病”。

他尚自由,遂拒绝了楚威王的官场聘请,从容的去水塘里玩泥巴;他乐死善生,遂在妻子离世之后鼓盆而歌,惠施认为他得了疯病...后世自知,他虽然以“宁愿烂在泥巴里”为由拒绝官场,却是崇尚自由,不想被官场的纷纷扰扰所束缚,以其他方式爱戴百姓、尊敬国家。

他虽看似不为妻子的去世而感到悲伤,反而载歌载舞,实则想念妻子,却认为妻子终于“从小屋迁向了大屋”坦然安卧...他善观察、善思考、善辩证、善哲学,遂看到树木因无用而未被伐,说出一句“无用之用”。

1、无用之用——既是否定又是肯定庄子的生活与常人并无不同,只是“术业有专攻”,遂庄子看待生活中细节也能引发一场哲学上的思考和深究,“无用之用”也是庄子对日常见闻的一次思考和启发。

无用之用,即看似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一种用处。

这一句话,似乎颠覆了世人对于“无用之材”的认知,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庄子的弟子也问过他:先生您到底站在哪一边?庄子却说:我站在两者的中间,世间其实并没有绝对的事情,没有绝对的有用,也没有绝对的无用。

我不愿意认某一种专一的死理,我愿意顺势而为,遵从内心和道德。

若我锋芒太过招来祸端,我愿意敛起锋芒,低调做事;若我低调做事从而使我失去了本真,那我便遵从本心做事,如此一来,虽免不了遭受祸患,但也不会依仗一方失了自我。

大学儿童文学教程庄子无用之用

大学儿童文学教程庄子无用之用

大学儿童文学教程庄子无用之用世俗世界的人,往往以实用为权衡价值的标准。

有直接而实际的效用的事物,就认为它有价值;没有直接而实际效用的,就认为它没有价值。

孰不知许多东西的用处虽是间接而不显著,然而其重要性却远超过了那些有直接效用之物。

庄子虽然没有指出纯理论知识比实用技术重要,但是他揭露了一般人的急功好利,目光如豆,而只知斤所计较于眼前的事物,于是,站在实用本身的立场,他阐扬“无用之用”的意义。

从庄子哲学看来,“无用之用”有意义。

一、借此说以发抒自己的心事。

庄子的立意借纵横洮洋的笔端倾泻而出,“犹汉而无极”,乍听起来,觉其言“大而无用”、“狂而不信”。

这点庄子似乎有先见之明。

所以他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与乎钟鼓之声”二、世俗世界的人,限于小知与无知,往往有眼于珠而不识大才大用,他们是拙于用大的。

在《逍遥游》里,庄子又借惠子以抒发自己的心事: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在土里,长大以后,结出来的葫芦足足有五石容量那么大,用来盛水,它坚固程度却不E够;它剖开来做瓢,又没有这么大的水缸可以容纳得了。

我认为它空大无用,所以把它打碎了。

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个制造一种不皲裂手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小船坞丝絮为业。

有一个客人听闻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

宋人把全家人找来共同商量:‘我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只得很少的金子,现在卖出这个药方,立刻就可以获得百金,就卖了罢!’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犯难,吴王就拜他为将,冬天和越国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国,吴王遂割地封赏他。

同样一种药方,有人使用它,可以得到封赏,有人使用它,只是漂洗丝絮,这就是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的缘故,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安当作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中,却反而愁它无处可容(用)呢?你的心真是茅塞不通啊!”(《逍遥游》)同是一物,不同的人以不同方法使用它,便产生了如此相异的效果,在这里,庄子示意着世人的不善用其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莊子之無用之用的觀點一、前言:莊子生活在一個戰亂的時代,群雄競起、弱肉強食的世界造成了許多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在一片硝煙四起、烽火連天的環境中,許多權臣卿相都沒能逃過虎口,另有更多無辜的平民黔首遭到了無妄之災……莊子身處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其心境可想而知。

而莊子這樣的一個思想家,必然有一些經世濟民,匡正亂世的想法,可是大環境不能允許他以入世的角度去看待這個黃沙滾滾,殺伐聲大作的一個時代。

然則,他採取的是出世的態度嗎?不是!他是出世和入世的綜合,你看他像出世,又像是入世,其實他既不是出世,也不是入世。

他自己曾說:「周將處乎才與不才之間,才與不才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山木篇》),因此他要「乘道德而浮游」。

所以後人看莊子,遠望似是,逼取便非,不容易說明他的本真。

因為莊子已經把他的生命鎔鑄在無窮的宇宙之中,說他是宇宙中的任何一體都可以,鼠肝蟲臂,雞彈牛馬,聽從你便,你又如何去稱說他呢?你又如何去捕捉他的本真呢?既不能言說,故無跡可循;既無法捉摸,故能免乎累,這就是莊子身處動盪不安時代自適的一種方法,他以寓言、重言、卮言述說人生的大道,又以語言的超越論去否定他的言說。

所以在知北遊一章中,當莊子被問到「所謂道,惡乎在?」時,他以「無所不在」應答,然而「無所不在」究竟是個什麼樣的體會呢?常人自然會問:「其而後可。

」於是莊子用螻蟻、稊稗、瓦甓、屎溺來說明。

然則這樣就是道嗎?所以他用卑下的事物去否定、去超越,就是要人們跳脫語言的迷思,就是要人們把握道的本真,而非全由語言、文字上去追求、去探索。

畢竟,語言也有不能通達的時候。

二、本文:1、泯除物用成心在莊子的篇章中,常常以一些超乎想像的形容述說一件事物,要人們打破原先的思考邏輯,看透世俗的虛幻表象,進而以這樣的一個觀點去關照世間萬物,才能泯除物用成心,才能夠與大道契合,徜徉逍遙在天地之間。

成心,用今語解釋,就是主觀。

今人喜歡說:「完全用客觀態度來看待事物。

」但事實上卻不能脫離主觀,譬如某人說某件事物是「是」的,固然有許多理由,但當選擇這許多理由的時候,還是主觀的意見。

如果沒有成心,就沒有是非。

因此說:「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適越而昔至。

」所以可不可,然不然,都是由於「有自」才發生的。

「自」就是「我」,沒有我見,就沒有可不可,然不然,天地萬物渾然一體,哪裡有是非呢?至於有是非,是因為沒有站在渾然一體的立場上,而站在「自我」的立場上(也就是有成心、主觀的立場上)的緣故。

所以道有真偽,是隱蔽於小成;言有是非,是隱蔽於榮華不實的言辭。

儒隱於儒(儒有儒之成心),所以是墨之非,非墨之所是;墨隱於墨(墨有墨之成心),所以是儒之非,非儒之所是。

以主觀的立場看自己都是對的,別人都是不對的,這就是成心所帶來的結果。

現在我們看外物篇裡的一個例子:「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則廁足而墊之至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

』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我們用什麼樣的觀點去看待我們週遭的事物呢?我們若主觀的認定它「無用」,可是,當它不存在的時候,我們又如何能確知它是否的確「無用」呢?莊子提供我們一個嶄新的思考方向。

倘使人人都有了一個物用的成心。

那麼世界上必然多了許多紛爭。

也許從你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物「是」有用的;而從他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物「非」有用的,那麼不就起了是非的爭端了嗎?是非又如何來判定呢?為此,莊子在齊物論裡有這麼一段話:「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若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幨闇。

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既然無法判定是非,那麼我們又如何能抱持著成心去妄發議論呢?既然不能確定有用無用,那麼我們何不泯除物用的成心呢?人一有成心,即惑於象而迷於理,人如果迷於幻象,就會產生是非得失的心,看任何事物都不會正確。

因此莊子提出「照之於天」的觀念,照之於天,就是去成心,順應自然。

對於週遭事物,我們何必苛責它要有用,要何於我用呢?順應自然,「照之於天」不是很好嗎?對於世間眾人,我們何須刻求他要成器,要成得大器呢?去除成心,「莫若以明」不是很好嗎?所以莊子提出了「無用之用」的觀點,其要義就是要泯除我們對於「用」的成心,不以「有用無用」來論定事物的價值。

如此,方才可以攬觀萬物,而不失於偏頗、蔽於一隅。

2、無用可以守樸莊子思想中的無用,是以形體上的無用來追求不為外物所累,可是天生萬物,必有其才用,必有其器用,所以莊子追求心靈的契合大道,「乘道德而浮游」,不拘泥在有用無用之間,無肯專為,正如同老子思想中的守樸見素,不肯固執在一種器用之內。

老子所追求的見素抱樸,為的就是一種心靈的平和。

他認為人們根本不需抱持著權勢地位的功名思想,一味的去追求成器,企求有用,這是一種背離大道的行為。

這個世界真正需要的是一種順遂大道的觀念,在大道得行的世界裡,無須遠求的道內化在萬物之中,清淨無為,可是萬物卻欣欣向榮。

你求器用有什麼用呢?徒然增加內心的紛擾罷了。

就好比在逍遙遊一篇中,惠子告訴莊子:「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非不號然為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惠子正是庸人自擾的典型。

大道均行,萬物均霑,好好的一個大葫蘆生在那兒,而人必定要求其有用嗎?況且,有用無用是就人們的觀點,倘使以大葫蘆自身的角度來看呢?也許就是因為它想遠離斧斤的禍患,才生長的如此之大吧!不求器用,就可免乎累了吧!而莊子怎樣看待這個事件呢?他說:「夫子故拙於用大矣。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世間看待萬物,都已抱持成見了吧!世人都要求物要有用,以合於我用,都要求人要成器,以合乎世用;物無用的,掊之,人不器的,鄙夷之。

然而,這個世界真的是純為人們所構築的嗎?萬物真的是皆備於我的嗎?惠子由世俗的角度出發,所看到的只是物的形象,看不到道的本質,而莊子捐棄了世俗的成見,為大葫蘆做了一個新的詮釋。

我們可以說莊子以天的角度出發,逍遙在萬物之間,而浮游於江湖之上,只要泯滅了成心,不需刻求器用,則天下萬物就能順性生長。

這樣,我們還要貪求什麼?還要奢望什麼呢?老子「樸與器」的觀點,傳承到了莊子就是「無用與有用」的觀念,老子教導人們莫要走向成器的道路,以守樸的態度來因應一切外在環境的變化。

器或有成有毀,而樸卻始終如一,無論外界的變動多大,成敗多難以捉摸,只要我們的內心中始終抱持「樸」這樣的一個觀念,不隨外物翩然起舞,自然可以復返其真,契合於大道。

而在莊子的思想中,我們要泯滅專為無用或有用的成心,否則有用如材木,無用如啞雁,終不能免於一死。

去了這個成心之後,就能「乘道德浮游……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如此,就能夠終其天年,將此身寄託在大道中逍遙。

所以,當我們明瞭無用的用處之後,就可以用這個觀點去看待天地萬物。

正因為我們不企求於有用的用處,我們的心境就能夠平和,就不會汲汲於名利;正因為我們不汲汲於名利,我們就不會爭逐於成器的道上,心靈就會有所止息;正因為我們的心靈有所止息,我們就能夠見素抱樸,方能以此通達大道。

因此,我們可以以莊子「無用之用」的觀點來通權達變,以此「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

3、無用可以養生莊子身處戰亂頻仍的時代,對於生死有比較強烈的體認。

當他看到許多能人名士的悲慘結局,自然對於全形養生有深刻的看法,而他把感想以寓言的方式寄託在書中,告訴後學門人,在一個動盪時節中保全自身的途徑與手段。

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有個支離疏的故事,現引於下:「支離疏者,頤隱於齊,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

挫鍼治鮮,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

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

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一個肢體殘障的人,可以避免如此多的禍患,生存在一個亂世之中,有用的都被犧牲掉了,無用,才能夠保全性命。

反觀一個在德性上面「支離其德」的人,我們會怎樣去認定他呢?也許我們謂之癡、謂之狂,可是當外界權勢改變,有才德之士難免遭累,「支離其德」的人,反而就留存了下來。

這樣,不管是支離其身或支離其德的人,不就達到了全形的目的了嗎?無用,不就可以養生了嗎?再看人間世篇的這一段:「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藾。

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樑;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舌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才之木也,以致於此其大也。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

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墠傍者斬之。

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

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

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

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在此段中,我們看到了成材的禍患,是長久而深遠的,逃過了一劫還有另一劫,這是一種無窮盡的災難。

若僅是樹木也還好,只有肉體的苦痛,沒有精神的負擔;倘使人們在這種情境下,旦夕有災禍臨之,那種心靈的煎熬,又豈是我們能夠模擬得之的呢?因此,貴形養生的神人莫不求乎無用,其有甚者,更是以「有疾」來逃遁禍殃。

這是一種自我的防衛,天賦的本能,無奈有太多人在兵荒馬亂,群雄逐鹿中迷失了本性,一頭踏進死亡的漩渦之中。

所以莊子談了這麼一段故事,用意還是在闡明「無用,可以養生」的一個觀念。

然而在養生主一篇中,開宗明義的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莊子提出知止、善惡兩忘、順虛寂的中道而行,方能養護我們的精神。

而「無用之用」,在物質的層次上面來講,是一種消極的保全性命,不會因外在的因素而中道夭壽;在精神的層次方面來講,則是一種積極的養護精神,不會因內在的干擾而半途短命。

如何說呢?心靈繫守在「無用」的境界,即是通達大道,守樸知止;精神不外放到「有用」的境地,自然不譴是非,善惡兩忘;生命若能體會「無用之用」的妙境,當然可以契合於道,順虛寂的中道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