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学院构建三位一体学生思政工作体系

合集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作者:高明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1年第06期摘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关键,就是在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的基础上,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

文章围绕“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现状、背景与内容,提出课程教学内容建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立以及课程资源建设四个维度是构建“课程思政”完备框架的关键路径与核心着力点的观点。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体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83-04一、现状基础在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导向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对学生价值引导;而人文教育主要以思想教化为主,导向价值理性,大学阶段的学生如何存在、以何种方式存在,是由两种教育共同形塑决定的。

若只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则必然导致学生发展上的“单向度”,学生的成长成才必然面临方向上的失衡。

而在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部分理工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仅重视专业领域知识的传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似乎在大学的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培养目标才算达成。

这种做法忽视了对专业领域中蕴含的丰富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政素质的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与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思想品德素養等的培养与塑造。

究其思想根源,一是单纯地将高校思政素质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两张皮”式的严重脱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之中,系统、统一的整体化育人理念并没有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贯彻;二是存在将思政素质教育仅仅看成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的思想倾向,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忽视了专业教师在育人上的崇高使命,这导致在部分理工科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出现了“只传授知识不塑造灵魂”的现象。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摘要:一、引言二、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含义1.三位一体的含义2.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含义三、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施1.课程设置2.教学方法3.实践环节四、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优势1.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政素质2.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3.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五、结论正文:【引言】在当今社会,思政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运而生,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含义】1.三位一体的含义三位一体,是指“课程、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即课程是载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这种模式强调课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实现教育目标。

2.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含义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中,都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课程实施,达到培养学生思政素质的目的。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施】1.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要求,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思政教育。

2.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互动式、情境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3.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优势】1.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政素质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政素质。

2.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环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育目标,提高了教学效果。

高校“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体系研究实践

高校“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体系研究实践

高校“专业、思政、双创”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体系研究实践作者:袁旭美吴明远梁蕴莉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2年第11期一、引言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将医德医风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

这要求医务工作者在是非曲直、善恶得失面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各高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加强思政、科研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切实构建协同育人教育新体系,促进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能够充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新环境。

[1]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实践经验,在思政教育方面优势突出。

文章阐述了构建“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研究了中医药院校“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现状、问题及路径探索,以及如何利用中医药特色,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特色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的必要性近年来,中医药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探索专业、思政、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具有正确思想引领、创新精神和专业过硬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对促进中医药学科发展,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国家层面: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阶段。

[2]经济社会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

整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单一的知识型人才,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怀有“四个自信”,具备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由此打造“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体系,才能确保输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层面: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必经之路《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目标

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目标

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目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的目标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性格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三位一体是指在课程设计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和德育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课程目标与效果。

其主要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阐明师生在思想上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课程思政三位一体这一框架下,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阐明由师生所带来的各自的思想意识,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

这样能在教育中让师生进一步阐明各自对社会和自己价值的认知水平,切实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再根据这些观念来引导他们思考和判断自己的行为。

二、明确学科的目的与意义在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理念下,要把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科教学具有更高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意义性。

一个好的学科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这些都是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实现的。

三、落实德育的本质和价值德育是课程思政三位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育的核心。

德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品德修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让他们明白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明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责任,从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教育理念对学校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学科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懂得如何成为有价值和有品德的人。

当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者全心投入,学校和家长的配合,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这一教育理念不断深入落实。

【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案例】构建“三全育人”“五四三”新模式

【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案例】构建“三全育人”“五四三”新模式

【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案例】构建“三全育人”“五四三”新模式学院聚焦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课题,全面加强“三全育人”效能建设,形成了“匠心、贯通、聚焦、筑基、质量”育人五理念,坚守“爱心”、力求“入心”、下移“重心”、运用“匠心”职业四守则,筑牢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三支队伍一体化的“三全育人”“五四三”新模式。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三全育人”保障运行机制加强工作组织领导和各层面统筹协调。

形成“思想政治引领、党建同质目标、党政同频共振、依法依规治校、坚持公益办学、牢记立德树人”共识,构建学校党委牵头抓总、基层党组织计划实施、群团组织带动响应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体系。

全方位强化育人思想、政治和行动共识。

举办专题研讨会、研修班,促进三支队伍的育人“五理念”提升;制定改革方案,对思政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内生动力矩阵和范式结构,覆盖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所有方面的影响因子。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驱动综合改革落地见效。

将思政育人工作成效纳入党员干部岗位职责,纳入各级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以职业“四守则”作为部门和个人评优、评先以及教师职务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工作督查、考核和奖励机制。

开门办思政,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与同济大学党建共建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主动对标对表同济大学党建和思政工作标准,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围绕基层党建、专业育人、美育提升、劳动教育等工程重点发力。

2022年,济光学院建筑系教工党支部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发挥新时代“五老”在思政育人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和示范作用。

学校引进了一批老专家、老学者、老教授、老党员、老工匠进入“关工委”,进一步发挥其政治、经验、威望优势。

“老专家”——全国思政课教师首届影响力人物、同济大学思政名师李占才来校成立工作室,在课程改革、思政队伍培养、课外育人实效提升等方面帮助学校“量体裁衣”,“李占才工作室”获得上海市民办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特色项目授牌。

统筹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统筹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统筹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作者:李建东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7期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兰州理工大学将立德树人作为铸魂立身之本,着力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立德树人; 三全育人; 初心使命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初心使命,也是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就是要统筹育人资源,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努力做到人员无懈怠、流程无空档、空间无死角、内容无遗漏。

一、全员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内涵发展的核心元素和组织保障统筹育人资源,首先要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调动校内外各方力量,服务全员育人的全局性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发挥教师骨干力量,聚焦做实课堂主渠道狠抓思政课质量提升、课程思政改革攻坚和课堂教学改革,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集中发力。

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育人先育己,为教师搭建优质平台,在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上持续发力。

兰州理工大学着力推进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推进改革。

按照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经济管理类、人文艺术类、体育类课程的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任务,将教书育人内涵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

(二)激发管理效能优势,聚焦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推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构建全校育人共同体上充分发挥聚合作用,在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

《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

《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摘要:《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构建科学的思政教学体系,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同时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实施引言:在当前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程经济学作为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学时40,开设在大三学期,这一阶段的学生经历了大一的新鲜、大二的迷茫,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逐渐松懈,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上进行鼓励和学习兴趣激发,不仅要传授经济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即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育德于教”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对学生完成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

因此,如何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一)构建《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目标和原则构建《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需要明确具体的目标和原则。

首先,目标是指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工程经济学专业人才。

其次,原则是指在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指导原则和规范[2]。

在构建《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1.有机融合原则: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工程经济学课程中,使其与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有机整体。

2.系统性原则:构建思政教学体系应具备完整的系统性,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内容安排、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等3.实践性原则:注重将思政教育与实际工程经济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实际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探索与实践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探索与实践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探索与实践作者:李迎旭靳炜伟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7期摘要: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方法需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以及我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紧迫性不断增强。

本文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思政元素挖掘进行了探讨,以审计学专业的思政融入教学实施为例,结合审计学专业特性,初步践行《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和经验总结,力求使本课程对学生经济素养和德育素养的培育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思政元素;审计学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17.075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指出,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

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本科、考研进修乃至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并与专业知识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引领和创新作用,培养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该门课程亟需提升和改进的重要内容。

1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必要性首先,理论存在争议和意识形态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紧迫性强。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考研进修乃至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理论体系并不完全符合科学的要求,很多理论尚存在分歧、争论和质疑;同时宏观经济学不可避免的存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该理论本身是西方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可在学生中广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习观、价值观。

其次,形势复杂思潮涌动,课程教学需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课中三位一体的学风建设

思政课中三位一体的学风建设
不是说没有实践的可能性。 思政教学工作者可以选择加强对
导致理论结构陈旧, 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就广东而言, 教师
地位并未如所说的社会地位那么高, 相反被冠以“ 书生” 雅 的“
号” 。因而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 都有质疑高校教师思政课实践
能力的声音, 导致学生不愿听课, 教师的引导作用也难以发挥。
关 键词 : 思政课 ; 三位 一体 ; 学风建设 中图分 类号 : 6 D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3 7 (0 0 0 — 4 0 10 — 8 7 2 1 )4 2 — 2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目 . 前高校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
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 究其原因主要有 : 一是 进入大学后, 以升学为 目 标的高考压力已完全释放, 且教师
N .( u No3 o4 S m .0)
知识提升作为根本 目 , 标 这也是造成高校教师执教能力受质
疑的原因之一。教师从职后又没有及时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趣。其次, 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 建立教师新形象。承担 思政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理论实践, 但由于思想政治 学科的特殊性, 难以与理工类学科那样与企业结合, 但这并
与家长的外部压力亦不复存在。学生开始茫然失措 , 无法适 应大学这种以教师为引导, 学生自学为主的环境, 这种现象
不单在思政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存在 , 而且在专业科目教学中
也存在。二是学生普遍认为从小学到中学的政治课学习中, 已熟悉了思政课的理论, 认为很多思政理论已在先前学习中 获知, 再学也没必要。 2 思政教育“ . 无用论” 的泛滥。 由于思政教育的效果表现 并不明显 , 与专业学科教学相比, 思政教育不会立竿见影地

“三位一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如何构建一套效果优良的思政教育体系,则是高校教育领域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之一。

为此,本篇文章将以“三位一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

一、什么是“三位一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三位一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指的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院特色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三个方面构成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部分,学院特色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学生社团活动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力推动者。

这三个方面分别强调了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群体性,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构建“三位一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

为了加强这一方面的建设,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政教育水平;(2)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倡导多样化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4)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渗透的探索;(5)加强课程评估机制的建立和改进,不断完善思政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2. 健全学院特色课程体系。

学院特色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

为了构建健全的学院特色课程体系,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2)加强课程评估机制的建立和改进,推进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相契合的课程开发;(3)建立与学生生涯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心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4)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推进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和合作。

3. 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推动作用。

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力推动者。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摘要:1.引言2.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概念和特点3.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施方法4.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效果和意义5.结论正文:【引言】在教育领域,思政育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尤其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思政育人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本文将从概念和特点、实施方法、效果和意义三个方面对这一模式进行介绍。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概念和特点】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是指通过课程、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1.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2.实践思政: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3.研究思政:通过学术研究,深化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施方法】为了更好地实施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各级学校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设置中,确保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系统的思政教育。

2.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3.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实施思政教育。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效果和意义】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到系统的思政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这一模式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结论】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是我国教育界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一次创新,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微探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微探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微探摘要: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是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90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行为及价值观教育研究》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提出了“135”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体系,以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过程进行调控,从而增强整体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方法高职院校“135”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体系,就是确立一个理念即以学生为本;建立“三种机制”,即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互动机制,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合力机制,“三全育人”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与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五个载体”,即校园文化载体、社会实践载体、网络传媒载体、管理载体和德育评价载体,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以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过程进行调控,从而增强整体教育效果。

一、确立一个理念,即“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确立学生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一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主体,把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

二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动力主体,坚持塑造人与激励人的统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权利主体,把德育工作过程变成尊重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过程,成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过程。

四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发展主体,构建起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素质结构,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的人格结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建立三种机制,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与管理关联互动。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

然而,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

怎样实施有效的课程思政,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了摆在高职院校教育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三教”改革视域为切入点,探讨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探索方法。

一、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将面对各行各业,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

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解决社会问题、关心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思政课程的多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方法1.构建“三位一体”思政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线的“三位一体”思政课程体系。

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基础课程,毛泽东思想作为基本思政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拓展课程。

这样的课程体系可以保证学生系统全面地接受思政教育。

2.推行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使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构建中职思政课“三课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中职思政课“三课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德育是教育教学的最重要任务,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政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肩负着德育的重任。

我校作为一所中职学校,紧密结合学校学生特点、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以及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围绕中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话题,构建了由“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组成的思政课“三课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介绍了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德育;三课一体;行为习惯[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2)02-0148-03构建中职思政课“三课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王书宁,王树芳(日照市卫生学校,山东日照276800)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一直以来,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始终坚持把“安全第一、德育为首、质量为先”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确立“正确观念基本形成、良好习惯基本养成、健康身心基本铸成、理论技能基本学成”的培养目标,大胆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1]思政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其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是新时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保证。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卫生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大部分学生具有知识基础比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力较差的特点。

但是他们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对新事物、新观念乐于接受,还有较强的动手意愿和表现欲望,这是中职学生的优势所在。

我校培养的是一线护理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应具有爱心与耐心。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德育,针对他们的优势,创新德育工作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探析【摘要】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构建“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分析“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涵和特点,以及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发现该体系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推广与应用建议。

本研究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内涵、特点、实施路径、效果评估、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推广与应用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校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如何构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探究和建立“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引入“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涵和特点、实施路径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探析,深入理解和把握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构建和实施路径,以及评估其实施效果,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分析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分析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分析摘要:职业院校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场所,并不单单是为了将基础知识理论教授给学生,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将思政教育体系融入到职业院校课程中,能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地位,也要重视自身的思想品质,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思政教学;教学体系引言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部分职业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往往会比较忽略,而且部分教师在开展思政课程时也只是履行学校给予的任务,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想要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

1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虽然职业院校近些年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由于未来所面临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工作性质、晋升空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劣势,很多学生不愿意进入到职业院校学习,而且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和高等学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家长不愿意将学生送入到这类的职业院校中。

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相对较差、学习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差,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但部分职业院校院校整体教学经济水平较低的影响,对于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展重视程度还不够,有的职业院校虽然开展了思政教育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大部分教师都是由其他兼职教师担任,教师只负责课程的讲解,至于学生听了多少吸收多少并不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直线下降,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职业院校产生了较严重的偏见。

1.2教师能力水平不足在职业院校中很多教师会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主要由思政教师来进行负责,非思政教师主要负责教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并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学校“三位一体”管理政策

学校“三位一体”管理政策

学校“三位一体”管理政策引言学校“三位一体”管理政策是为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制定的政策。

本文将介绍该政策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措施。

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学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校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种趋势。

因此,制定一种综合管理政策对于学校来说至关重要。

目标学校“三位一体”管理政策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提升学校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学校组织结构、完善管理制度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提供个性化辅导等措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 增强教师专业能力: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激励机制等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

实施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将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1.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定并执行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管理流程。

2. 加强学校组织建设: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明确部门职责和人员配置,提高协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和分配学校资源,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

4. 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5.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结论学校“三位一体”管理政策旨在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组织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教育教学体系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学校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推动科学思维发展

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推动科学思维发展

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推动科学思维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学思维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学思维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思维方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知识和理解事物。

科学思维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素质为目标的重要原因。

而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关键之一。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指国际课程、行业课程、公共课程三个层次的融合。

国际课程是指国际通用课程,包括国际通用语言、国际通用数学、国际通用科学等。

行业课程是指某个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如医学、工程、商业等。

公共课程是指各个领域的通识课程,如哲学、社会学、政治等。

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中,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内容,来推动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

在国际课程中,可以注重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国际通用数学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能力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行业课程中,可以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医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实验、临床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使他们具备科学思维的能力。

在公共课程中,可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哲学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社会问题等,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推动科学思维发展的四个关键环节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推动科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但要真正实现科学思维的培养,还需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推动科学思维的发展。

1. 教学设计: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能力。

设计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课程内容和案例,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管学院构建三位一体学生思政工作体系供稿人:经管学院发布日期:2011/08/16 点击数:创新思政工作体系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和需求。

为了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满足学校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有力地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经管学院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政工作体系,现将实施三年来的做法和成效总结如下:一、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抓手,因材施教、分类教育,创建高校基层院系学生思政工作体系大学生群体由学生党员群体、以团员为主体的入党积极分子群体和其他普通大学生群体组成。

针对高校基层院系的这种特点,大学生思政工作系统的创建应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和抓手,对以上三个构成群体实施分类教育,将学生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为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抓手,做到以先进带动后进,达到分类教育、整体提高的目的。

(一)以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各环节为抓手,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党支部建设,开展组织生活系列学习,搞好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了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党支部建在班上的目标。

2.在党员教育管理环节,实行“三个一”制度,党员的教育管理要与年度综合评定挂钩。

对学生党员严格要求,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模范和带头作用。

具体包括一是每学期学院党委举办一次党团支部书记党务业务培训。

二是要求发展对象每学期参加一次学院举办的重大活动。

三是要求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在预备期一年内有挂科现象不予以按期转正。

年度综合评定名次与上年度的综合评定名次下降幅度超过30%者,根据党内相关法规,预备党员延长预备期半年,正式党员由学院党委安排政治辅导员或党支部书记对其进行劝诫谈话,以始终确保党员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

3.在党员发展环节,实行党建工作领导小组集体审核制度,严格把关,提高学生党员质量。

总体原则是新发展的学生党员综合评定名次在班级前十名,一学年内不得有挂科现象。

通过此项制度,对学院浓厚学风和良好班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导向标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党建工作成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

4.坚持正面引导和强化反面教育相结合,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

近三年来,我院先后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党团支部书记代表,先后到延安、韶山、井冈山、西安、西柏坡、白庄村、焦南监狱、河南煤化赵固一矿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和大型骨干企业参观考察。

(二)对以团员为主体的入党积极分子群体严格要求,奖优罚劣,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具体措施包括:1.实行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培养、确定环节与学习成绩挂钩制度;对群众影响大、模范表率作用突出的大学生,在培养成熟的情况下,优先吸收入党。

同等情况下,学习成绩突出者优先考虑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团支部予以优先推荐作为发展对象;经培养成熟后,同等情况下学习成绩突出者予以优先发展。

对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学习优秀奖和科技创新及发明优秀奖的获得者,在同等情况下,优先予以发展。

对群众影响好、模范表率作用突出如舍己救人、金额较大的拾金不昧等先进个人,在培养成熟的情况下,优先吸收入党。

2.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实施违纪、作弊一票否决制度。

为保障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对触犯国家法律法规、严重违反校规校级或在考试中作弊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取消其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资格;对出现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违纪现象的团支部和党支部,予以批评教育,取消所在团支部和党支部当年参评先进团支部和先进党支部的资格。

3.建立了校院两级培训体系,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团干部、学生干部进行培训。

学院培训的对象主要是近期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群体,学校培训的对象是在学院党校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对象培训,每年培训两期,精心组织、确保实效。

同时对党团干部、学生干部群体进行业务培训,打造强有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三)打造强有力的学生思政工作队伍,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思路和载体,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系统创新具体措施包括:1.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教育方式,建立基于BLOG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新模式,建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和大学生QQ群,及时传达上级精神,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动态,占领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阵地和制高点。

2.实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每名党员联系一至两名普通群众,在学习、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实行结对子,达到先进帮扶后进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3.学院学生思政工作坚持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主要学生干部的能动作用,以对学生思政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件事情,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功效,引导普通大学生群体文明生活,健康成才。

二、实现“三个扩展”,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院为使该工作取得实效,推进了全员全过程育人工程。

我院在实施全员育人的过程中,首先将“全员育人”理念深入人心。

“全员”是包括学院每一位教职工,同时,我院将学生纳入全员育人的范畴,是因为学生不仅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而且某些素养好的学生也可以协助老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这是我院在实施全员育人做到的“人员扩展”,其次是“领域扩展”,从原来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生活、心理、学习等全方位扩展指导,再次就是“时空扩展”,从原来单纯的校园范围扩展到社会广阔领域。

我院紧紧围绕这三个“扩展”,积极采取有效途径,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起全员育人的新机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实施导师制,让全体教师有重点地与部分“问题学生”结对字,并进行经常性的思想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培养的引导,尤其是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关心和帮助。

2.发挥任课教师的育人功能,扩展育人领域。

教师不仅教书,还要育人;学院经常利用全体教职工例会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为教师搭建各类平台让其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

任课教师除了教课之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研究、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已经成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

在课外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而且,教师们扬其所长帮助学生们成长成材,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使师生关系融洽,学院思政工作也更有活力更有特色。

3.聘请退休教师担任特聘组织员。

退休教师业余时间充沛,教育经验丰富,聘请他们作为组织员,为学院学生党建工作贡献力量。

4.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学生会、班委、团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学生干部是一部分优秀力量,学院着重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和管理素养。

他们是沟通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桥梁,在学生中发挥着很大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无形中,让学生由一个单纯的受教育者也变成了一个育人者,用学生的身体力行教育和感染了周围的学生,这些学生干部将来在社会上也应该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5.坚持学院领导、系主任、教授和首席指导教师为全院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们对思政的兴趣,克服过去思政课效果差、学生不喜欢的缺点。

6.实施学院领导联系学生班级制度。

每个学院领导采取与学生班级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举办讲座等形式,加强院级领导与学生的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有效的引导,推动我院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7.注重思政教育的首—中—尾相衔接,克服教育过程的断链,构建起全过程的教育管理模式。

大一学生在刚入学时,通过新生教育活动月,开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良好开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崩紧思政工作的弦,使学生在思想有所准备,从而为今后的思政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学生在校的学习期间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牢固思政工作的过程和效果;在学生毕业前夕,通过综合考评和聘请有关专家的报告会,进一步加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教育,为他们走向社会再次教育和提醒。

这样首—中—尾相衔接的闭和环路,保证思政工作的四年不断线,为大学生的思政觉悟和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好的基础,为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政治上提供了坚强保证。

三、创新思政工作载体,打造特色教育品牌(一)分类教育的特色:坚持毕业生党员党性答辩制度,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学生党员是毕业生中重要组成部分和先进模范代表。

加强毕业生党员的党性观念,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保证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和毕业后的工作生活显得尤为必要,该院坚持实施毕业生党员党性答辩制度,抓好具体操作四个环节、正确处理五个关系、发挥六个模范作用形象塑造的“七个一”指标、保持先进性八项具体要求,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取得显著效果。

一是具体操作四个环节。

要求每一位大学生党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先进性实践行动计划,中期小结交流,期末书面总结,毕业时将毕业答辩与党性答辩相结合,进行“双答辩”活动。

答辩分为自我陈述与选题答辩两个环节,答辩委员根据答辩者表现进行综合评定,答辩成绩将装入组织档案。

二是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即正确处理光荣感与责任感,政治学习与专业学习,奉献精神与利益追求,组织需要与自我发展,良性竞争与团结协作的关系。

三是发挥六个模范作用,即在思想工作中发挥先进作用,业务学习中发挥表率作用,联系群众中发挥桥梁作用,精神文明中发挥示范作用,班团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社会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四是形象塑造的“七个一”指标,即每学期至少读好一本理论书籍,帮助一名困难学生,联系一位积极分子,参与一项社团活动,创建一个文明寝室,做好一项社会工作,过好一次民主生活。

五是保持先进性的八项具体要求,即学习理论,坚定信念、勤奋求实,学业优良、联系群众,乐于服务、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服从组织、勇于批评,坚持原则、注重修养,讲究公德、以身作则,树立形象。

(二)全员育人的特色:组织优秀学生代表深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型骨干企业参观考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场感受和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场感受和效果,近年来该院拨出专项经费,以组织优秀学生代表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型骨干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为载体,精心设计,周密安排,突出活动主题,加大投入力度,组织开展“红色之旅”学习考察活动,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成效。

一是主题鲜明,特色突出。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有明确的主题才能保证效果。

因此,无论是考察地点选择,还是活动内容设计,该院始终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区别于一般的参观游览活动,确保学习考察活动不流于形式。

该院学生在赴河北西柏坡、陕西延安开展“红色之旅”考察途中,组织大学生党员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宣誓,面对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