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协调配合最新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协调配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都是该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在育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管理工作侧重于日常事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侧重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灌输教育,两大子系统在各自的阵地上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当前很多高校也都看到了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配合的重要性,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齐抓共管”的口号。然而,遗憾的是,“齐抓共管”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从总体上看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交叉与共融’,多是各部门封闭运行自我扩张的客观结果,也就是说,这种共融的绩效不是部门间优化‘经营结构’的超值收益,而是‘包打天下’放量投入的结果”。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未能真正实现有效的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很多高校面临着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情况。鉴于此,本文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二化、三离”,提出了通过“三化管理、四保机制”来探讨二者的协调配合工作。

一、“二化”: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现状

(一)日常管理经验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而且还需要有科学化的理论作指导。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的是一条粗线条的发展道路,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多地是依靠经验积累来管理学生,“一年生、二年熟,三年可以当师傅”可以说是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然而,自身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经验积累丰富、理论研究不足的局面。一直以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局面,加之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客观上存在着管理工作者数量不足、管理任务繁杂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者由于忙于日常事务,疏于理论学习,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多的是采用习惯做法,保证学生管理不出问题、不出差错就行,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经验更多的是赋予做事的方法与技巧,缺乏理论背景支撑的经验有时会阻碍发展的趋势。对于学生管理,如果只做到以经验指导,不善于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从理论的高度折服人,虽有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影响也只是暂时的,很难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理论教学文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涉及很多因素,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情境性和综合性。其目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

教育,并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辨是非善恶,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但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大多沿袭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因为简单易操作而备受很多教师的欢迎。灌输理论有余,分析问题不足;照搬文本有余,联系实际不足。只顾传授普遍意义的文本理论,却“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塑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不是否定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成功地向其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理论灌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但是过于文本化、直接的硬性灌输,就值得商榷了。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如果只注意理论灌输,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和心理趋向的关注,脱离社会现实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做不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有的放矢,学生更觉得理论空洞,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理论的内化和吸收。“教育必须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脱离学生生活的教育就犹如‘在岸上游泳’一样,在经验的任何一个阶段,真正学的东西,都能构成这个经验的价值。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旦失去其存在的普遍的社会基础,理论教学文本化,就会成为没有

吸引力的政治理论说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三离”: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配合存在问题

(一)教育观念分离

长期以来,无论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孤立化、片面化理解,普遍都存在一种观念偏差。认为理论灌输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责任,日常管理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范围。这种观念偏差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将理论教育与管理教育人为隔离开来,各行其道,互不干涉。基于这样一种观念的偏差,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更多是忙于教育管理而疏于理论学习,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具有的对学生进行理论引导的责任,更不要说从思想理论的高度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觉悟,以致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往往就事论事,管理工作经验化,只治标、不治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只是将自己的工作仅仅当作一门普通的理论课来上,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于是,灌输式的教学也就成了常见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文本化,日趋走人课堂宣讲模式,只求知识灌输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关注,失去了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与素质没有得到切实提升。

(二)教育队伍分离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两大主要子系统,很多高校未能

在这两个主要系统之间建立起大学生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各行其道。同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管理序列,考核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效时,采取的评判标准和评判方法可以说大相径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考核几乎完全忽视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几乎完全忽视了课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直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归口到教学部门,其效果单方面地以上课质量作评判标准。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则依靠日常事务性管理的成效作标准,完全忽视了工作者本身的理论水平提升和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工作内容。教育观念分离加之评判标准的差异无疑会导致两支队伍人为地分离,呈“平行线”式的设置现状使得应有的“1+1>2”的叠加效应没有显现出来。

(三)教育过程分离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通常表现为处理各类纷繁复杂、事无巨细的事务性工作。而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理论学习,没有真正了解社会“杂音”、“噪音”等不和谐音符对学生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工作只是停留在日常管理规范上,没有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考、自我消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很多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作为一门课程看待,教师采用政治宣讲方式去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