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 文选名词解释

我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文选名词解释一、文选文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汇编了各种文学作品的选集。
在我国文学史上,文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文学体裁,它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选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诗、赋、文、曲等各种文学形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精华集成。
二、文选的特点1.丰富多样的内容。
文选中收录了各种文学作品,包括了不同形式和风格的作品,从而展现了古代文学的多样性。
2.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文选中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等,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传承了古代文学的精华。
文选汇集了一定时期内的文学作品,是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选的代表作品1.《文选》。
《文选》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部文选,由南朝梁代的王僧虔所编纂。
这部文选收录了自魏晋至南朝一千年间的优秀文学作品,涵盖了当时的文学风貌及思想文化。
四、文选的作用和意义1.保存了古代文学遗产。
文选对于保存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使后人能够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学成就。
2.启发了后人的文学创作。
文选中的优秀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养料。
五、结语文选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保存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和了解文选的概念和特点,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文选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文选不仅对后人了解古代文学成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文选中的优秀作品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文选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保存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在我国古代,书籍的保存和传播条件十分艰苦,文选的出现为广泛收集整理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途径。
文选集中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散文和其他文学体裁,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得以保存下来,并传承给后世。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一、字词解释圩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
圩,洼田四周的埂礼容:礼制仪容俎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
俎,置肉的几。
豆,盛乾肉一类食物的器皿要铚:古丧服,束于腰间的麻带。
要通腰。
又“要经”偻、伛、俯:表尊敬当世:执政、当政料量平:(做人公正)非常公平。
料,称量。
陵轹中国:欺压,干犯。
中国,此指中原地区累世: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崇丧遂哀:趋详之节:走路有节奏的样子及齐平:平,和解参乘:陪乘和陪乘的人方贿:土特产属文:擅长写文章领:兼任微(言绝):微妙,深渊邉豆:礼乐,代指祭祀介胄:披甲戴盔稍:颇,甚事:量词,件依违:模棱两可,不偏向一方同力:同心协力罪责:深深自责,责备刻意:克制意欲志流:志向放荡淫欲舆:参与偏:偏爱效己:贡献一己之力济功:成就功业遗尘:遗迹不期:没有约定(未约定)清称:美誉师资:,犹师生,师徒了了:聪明伶俐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混混:同“滚滚”,滔滔不绝正自:只是志存:思念,怀念延誉:传播美名陈结:叙述自己的心意,并与之结交群下:下属明达君子:开明通达的君子风声:名望,声望。
声誉书迹:文字,文章书翰:书信,文书经略:经营,治理,筹划谋略折衡之臣:忠勇之臣。
折衡:使敌战车后撤,制敌取胜匡维:匡正维护删:选,节取浅末:短浅,肤浅恒:平常,平庸之文浑秽:污秽,污浊龟镜:借鉴往事良以有焉:是在是有道理啊准:准则英雄角力:起第:建造府第闲:熟悉蔑不胜:以老其师:老,使··疲劳折书:把书折起来二、名词解释史记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2、《史记》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构成,共一百三十篇。
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3、《史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4、A《史记》的注本今存三家:裴骃的《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十卷。
B《史记》的旧版本,以百衲本为最善。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一、名词解释1.《国语》:作者迄今尚无定论,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共21卷,其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67年),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公元前453年),记载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事。
因与《春秋》记事时间段略为相同,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战国策》:原作者不详。
体例为国别体。
今传本30卷33篇。
其记事继“春秋”之后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楚汉之际,秦二世继位为止,其间240余年史实。
西汉末刘向综合整理《国策》、《国事》、等数种史料而编定为33篇,其多载战国游士之策谋,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非所谓“正史”、“国史”,而为“杂史”,不免道听途说、夸张虚构,有不完全与史实相符之处。
3.《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作《水经注》,博览群书,引书多到430余种。
而注文30万字左右,为原文1万多的20倍;卷帙由原来的3卷,增为40卷。
因此,虽名为注释,实则自成为一全面系统的水文地理著作,是考查古代河流水道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郦道元作注,并不只限于条列河流的地理位置,而是“即地以存古”,《水经注》的史学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4.《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著,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伽蓝,意为众园,众沙门修行的处所,即佛寺。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以佛寺的盛衰而揭露社会现实,以警示后人。
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5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原名《世说》,北宋时晏殊加以删拼,遂为今之流行本,为3卷。
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许多名人学士的遗闻琐事。
全书分门别类,辑录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轶闻趣事1200余则。
其历史价值在于材料丰富生动,可与正史互补,使笔记体例完善成熟.6.《礼记》: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8、光编,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又一部优秀的通史巨著,它一向为历史学者所推崇,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很大影响,其最大特色是“通”。
9、《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李焘撰,是继《资治通鉴》而写作的一部著名编年史,记载了北宋年间的历史,今本定为五百二十卷。
本书为南宋首出的现代史,深受学者推崇。
10、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完整的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11、《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本书条理完整,能以事件为中心,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及其作用,依年代加以贯穿,显现于具体而生动的史实中,对于初学历史和阅读《资治通鉴》者很有帮助。
历史文选期末名词解释

历史文选期末名词解释1、“三长论”是由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刘知几。
才、学、识。
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
史学:指史家广博的知识和专门的学问。
史才:指史家的才干,也就是选材记事的能力和技巧。
史识:指史家的历史见解和胆识(忠于历史,秉笔直书)。
2、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原因、程序及其影响?⑴原因①写一部简明的编年体通史;②作为皇帝治国安邦之策。
⑵程序①丛目以实录为底,将事件列成纲目。
作附注,广泛收集资料,并将所有资料按年月附于事件之下。
②长编事同文异:择明白详备者录之。
互有详略:左右采获,修正文辞。
违戾不同:选择证据分明,情理近实录入,余者注于其下,叙述所有取此舍彼之意。
原则:宁失于繁,勿失于简。
整理和考证丛目列出所有资料,修正文辞,决定取舍并说明取舍理由。
③定稿对长编史料全面审核,考证和裁剪;保证体例书法整齐划一;全书文字、句法润色锤炼。
⑶影响《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名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枚胜举,数不胜数,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3、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种史学观点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劣?⑴编年体:①特点:“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即按时间顺序记载史实。
②优点:整个历史发展脉络清晰。
③缺点:以年为经,则“事以年隔,年以事析“即历史事件不完整,人物的作用不突出。
⑵纪传体:①特点:“纪传以统君臣,表志以谱年爵”即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史实。
②优点:人物事迹完整,作用突出。
③缺点:以人为纲,则“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即历史事件时间不连贯,脉络不清晰。
⑶纪事本末体:①特点:以事件为中心,以专题记一事之本末。
②优点:每一件事详细始末,各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作用突出。
③缺点:记载史实孤立,同一时期各历史事件间联系不紧密,人物事迹不完全。
记载历史不全面,偏重于政治史,而经济史和文化思想史方面的内容付之阙如。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 春秋战国:指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这段历史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多事的时期。
2.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
3. 五经:指经过汉代编纂成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些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4. 秦始皇:即秦朝的始皇帝,名嬴政,公元前259年出生,公元前221年称帝,他实行了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的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
5. 兵马俑: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是一组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陶器制品,是中国古代陪葬品的代表之一。
6. 汉武帝:即汉朝的武帝,名刘彻,公元前156年出生,公元前141年即位,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奉行“信士官、重文治、亲贤达”的治国方针,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7. 经义学派:汉朝时期的儒家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为东汉经学大家郑玄和他的门徒。
8.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从汉朝灭亡到隋朝统一前的一个时期,包括魏、晋、南北朝等多个朝代,这段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到589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多元化时期。
9. 佛教: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原文化和道教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之一。
10. 国学:指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以及经学、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中的经典和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和方法论。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一、经部文献(一)《周易》相传是周人所作。
“易”,学者认为有变易、不易、简易之义。
《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
经的内容即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画、卦名、卦辞、爻(yáo)辞四部分。
传是经的最古解释,共七种(10篇),汉代人称为“十翼”,意为《易经》之羽翼。
今文学家认为“十翼”出自孔子之手。
今天看来,传的成文约在战国时期或更晚至秦汉。
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
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学术史上标志人物。
在经学方面,除了有《周易本义》外,有影响的还有《四书集注》等。
前,《周易》的经、传各自单行,后来经、传合一而编。
但宋代经学家吕祖谦和朱熹却认为应该恢复《周易》本来面目,即经、传分编。
朱熹解《易》,最重要的是有两点:一是强调《周易》“本为卜筮而作”;二是把经、传分开,要让学人在读“经”时不要为《易传》所束缚。
《周易本义》旨在解说卦爻辞中的义理,故名“本义”。
朱熹易学不排除象数。
(二)《尚书》中期的秦穆公。
多数篇章重在记言,记述君主训誓臣民和近臣告诫君主之词,另有少数叙事之篇。
《尚书》分四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周书》部分大都是当时作品;《商书》部分,有不少篇章应是后世拟作;《虞书》和《夏书》都是成文于后世,尤其像其中的《禹贡》,可能晚至秦朝。
《尚书》六种文体:典、谟、训、诰(gào)、誓、命。
汉初伏胜所传尚书,共28篇。
传抄过程中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写。
汉代中期用战国文字的尚书出土后,伏胜所传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
书是用当时隶书写成的,汉代中期不断有由六国文字写成的尚书出土,为以示区别,称《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即今传尚书。
这种尚书是东晋初年由梅赜(zé)献给朝廷而流传开来的。
共58篇,加上孔安国的序,共59篇。
宋朝已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的真实性,直到清代阎若璩撰写《尚书古文疏证》,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标出“古文有,今文无”的25篇为伪作;另有33篇“今古文皆有”的,是由伏胜所传《今文尚书》拆成,非真古文尚书。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复习.docx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题型一、名词解释题(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笔记、别史杂史、地理志书、政书诏令奏议、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经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一、古文献添加现代标点(或划/)二、简答题三、古文今译题(重点词语)四、论述题(与正统史观有关)简答题题型:1 •“史Z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于《春秋》,莫详于《左传》。
这段话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
结合《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的知识。
2.“今总插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这段话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
结合古典目录学的知识,复习要点序篇目录(一)史部典籍概要(4个时期)1.先秦史籍(1)历史典籍:春秋、卅、语、故志、训典(2)先秦吋期是史籍产生的阶段,史学处于童年。
(3)中国古代史书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三大体,最早产生的就是编年体。
2.两汉魏晋南北朝两汉魏晋南北朝是史学和史籍成熟、独立和发展时期。
表现:(1)结构恢弘的纪传体产生;(2)汉魏六朝还有多种史体产生以及史注的繁荣;(3)史籍数量增多;(4)史籍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内容宏阔;体例创新,史例、史法纯熟;语言锤炼; 史观进步)3.隋唐宋元史籍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史籍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宋两代。
表现:(1)史体创新,丰富多彩;(2)史籍空前繁荣(史学的昌盛);(3)史学受到社会的重视。
4.明清史籍明清两代史学走向衰落,标志:(1)很少有人写当代史;(2)史籍质量下降,很少有史学上的创新。
(二)文章选讲1.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丛书,汇聚了清乾隆以前的文献典籍精品。
这是一部官修丛书。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历史文选)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其历史价值:纠正文献错误,填补文献空白,辨别文献真假;和文献相互佐证,确定历史真相;早期的文字史料,为文字学提供了材料;为学术界开拓新的课题提供了重大的作用。
2、《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其史料价值:具备了六体,是我国古代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
而且开辟了我们古代散文的先河;保存了大量的古词汇,这些古词汇反映了殷商时代的语言特点;《尚书》为研究虞、夏、商、周提供了研究材料。
3、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
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
如起居注、实录体等。
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4、甲骨文:我国已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
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起初在河南安阳的废墟中出土,所以过去又叫契问、卜辞或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绝大部分的是商朝王室的占卜记录,也有少量的记事文字。
留下来的记录,内容很广,包括商朝的宗教、战争、农业、等等在我文字研究上有成就的,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
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

1.《史通》与刘知几《史通》: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代刘知几著。
《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专门讨论历史编撰学,外篇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
《史通》的主要内容有:①注意过去史著的体例得失;②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的弊端;③大力反对史家把迷信与史实相混淆;④批评六朝以后的文人修史。
但《史通》一书也被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虽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阴影,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失之片面。
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
其中,“才”指的是掌握文献的能力;“学”指的是编撰能力;“识”指的是胆识与品德,要“直书为贵”。
《史通》是刘知几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
2.《通典》与杜佑《通典》:它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唐代杜佑撰。
编撰背景:①正史制的编撰有利有弊;②唐朝时就有典书;③唐大一统的格局由繁荣走向衰落。
内容特点:《食货》为首,《田制》为先;原始述终;备载议论;重视礼制。
评价:新的史书体例;重视经济;礼多冗杂。
杜佑:字君卿,唐代的重要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史学家。
他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扩充研究范围,博采经、史及汉魏六朝的重要言论,参考《大唐开元礼》,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分门别类,撰成《通典》。
3.《通志》与郑樵《通志》:宋代郑樵撰,所叙时间,大抵本记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从《汉书》以后,企图打通王朝的界限,像《史记》那样,编写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的,寥寥可数,《通志》便是现存的一部。
评价:①《通史》“二十略”给史学家提出了若干新课题;②虽卷帙浩繁,但除“二十略”外,在编写形式上无所创新。
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仍不失为一部较有系统的史学巨著。
郑樵:字渔仲,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等各方面均有研究。
中国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

中國歷史文選名詞解釋(適用於成蔭老師)1.《國語》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全書21卷,其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氏,记载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
因与《春秋》记事时间段略为相同,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作者至今尚無定論,舊傳為左丘明。
約成書于戰國時期。
它的編纂方法是以國分類,以語為主,故名國語。
側重記述歷史人物及各國卿士的言辭議論。
《國語》是研究春秋歷史的重要文獻,史料價值極高。
2.《戰國策》戰國時期游士策謀和言論的國別體史料彙編。
西漢末年劉向校訂群書,始編為三十三篇,定名《戰國策》。
記載韓、趙、魏三家滅智氏至楚漢之際,二百四十餘年的歷史。
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记事,是为十二策。
書中著重記錄縱橫家言論,故有誇張虛構之處,不可全看做信史。
其书主要记当时谋臣策士的游说或互相辩论,皆事关军国政治主张、斗争策略、各国相互间的矛盾,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3.《禮記》西汉禮学家戴圣选编的一部禮学资料书,又称《小戴禮记》,凡49篇。
为关于“礼”的论评,汇集了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内容博杂。
有的解释礼经(即《仪礼》),有的考证和记载礼节制度,有的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有的是谈关于礼制的理论。
此外,还有些篇幅是专门记录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论以及孔门和时人杂事的。
《禮記》全面而系統地宣傳儒家的禮治主義,反映了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对研究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
4.《荀子》子部典籍代表作之一,戰國儒學大師、著名思想家荀況所著。
《汉志·藝文志》著录為33篇,现存32篇。
荀子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内容涉及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社会政治思想、逻辑、哲学精神与方法等多方面。
集先秦诸子之大成。
主张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在政治上主张法后王,用礼、法、术来维持秩序,对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荀子讲礼的内容实质就是法。
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2.孔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主要目的在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孔夫子写书的目的,本是要把那些他看不惯的人的行为,记入青史的;但是人总是有缺点的,连孔夫子所尊敬的人和他的亲人、贤者也不例外,竟也有使人看不惯的行为出现,如果孔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些看不惯的行为,一古脑儿写进去了,那么人家一看到,对“所尊敬的人”、对“亲人”和“贤者”的敬意,也就大打了折扣
5.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
13. 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
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制两类。
总志如《山海经》、《大清一统志》。
以省为单位的方志称“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浔志》、《灵隐寺志》。
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14.。
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历史文选名词解释历史文选是指从历史文献中选取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篇章或文段,用以展示某一历史时期或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文选名词解释:1. 厄运之年:指以前发生一系列重大的灾难性事件而被认为是不幸之年的年份。
比如中国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1905年,以及全球的1919年。
2. 王朝更替:特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统治者从一个王朝转变到另一个王朝的过程。
常见的例子有中国的明朝向清朝的转变,法国的布尔战争结束后波旁王朝的建立等。
3. 世界大战:指覆盖多个国家或大规模冲突的全球战争。
最著名的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4. 革命:指一种彻底改变社会政治制度的运动或过程。
著名的革命有法国大革命(1789-1799年)、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等。
5. 独立运动: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为了摆脱外来统治而进行的争取独立的运动。
常见的独立运动有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印度独立运动(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等。
6. 领土扩张: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战争、条约或其他手段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
著名的领土扩张有罗马帝国的征服行动、德意志帝国的统一等。
7. 科技进步:指在某一历史时期或特定事件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
比如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信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技术发展等。
8. 文化交流:指不同文明之间在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的交流互鉴。
著名的文化交流有丝绸之路的形成、文艺复兴的影响等。
9. 唐宋八大家:指唐朝和宋朝时期的八位著名文学家,他们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国民党革命:指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国民党革命成功后,中国进入了以国民党为主导的国民政府时期。
这些名词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文选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概念和人物,进一步了解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历史文选整理汇总

大一下歷史文選整理匯總【名詞解釋】1、《春秋》:《春秋》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事文字簡略,主要價值在於開創了編年史的體例,提供了以時間為經、以事實為緯的描述歷史的方法。
而且儘管它簡略、不完備,但卻真實地記述了春秋時代的歷史大事,也為後來出現的《左傳》奠定基礎。
2、編年體:是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順序編寫的一種史書體裁。
其優點是便於比較、瞭解各史事之間的關係,使讀者對史事發生經過的時間十分清晰;缺點是同一事件發生和延續的時間過長,對歷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無從詳其原委。
如起居注、實錄體等。
我國第一部正規的編年體史書是孔子編修的《春秋》,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我國第一部完善的編年體通史是《資治通鑒》。
3、歲鎮孚鬥:歲星(即木星)和鎮星(即土星)運行在鬥宿(此指南斗星)的方位。
古代天文星象家江將天上的星象方位與地上的州國相對應,稱為分野,認為歲星運行到哪一星宿區域,與其相對應之分野州域就交好運。
4、紀事本末體:是一種以事件為中心的史書體裁。
它將記載的歷史分為若干個歷史事件,每個獨立城篇,立以相應的標題,按時間順序記其始末經過。
《尚書》是這種體裁的萌芽,真正創始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把人物與事件相結合,按時間順序記述,避免了重複,將編年體與紀傳體的優點相結合,為後世沿用。
但它事與事之間的聯繫不明確,保存史料上有重大缺陷,不夠完善。
5、《通鑒紀事本末》:作者南宋袁樞,他喜讀《資治通鑒》,感覺不便,而他官為教授有大量時間,於是將《資治通鑒》刪編整理成《通鑒紀事本末》。
此書創建了紀事本末體,並為後人繼承,它重視社會現實,崇尚漢族政權的恢復。
但它敵視農民起義,而且其內容全都抄自《資治通鑒》,沒有史料價值。
6、日月相刑:日月相互攻殺,象徵臣下違抗君上。
7、典制體:又叫“政書體”,是專講典章制度的史書,脫胎於紀傳體的志(書),創始于唐代杒佑的《通典》。
發展:《通典》《通志》《文獻通考》(三通)+《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續三通)+《清朝續文獻通考》是為“十通”。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是指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引用的文献、文言文文章或重要历史事件的刻本、整理本或选编本。
名词解释:
1. 刻本:古代书籍的繁衍方式之一,将书籍内容刻在木版或铜版上,然后印刷复制出来。
刻本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是古代文献保存和传播的重要手段。
2. 整理本:对于散落在各处的文献资料,经过整理、分类、补全后编修成专门的版本,方便研究、保存和传播。
3. 选编本: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或重要性的内容,按照一定的主题、时期或特点进行选编整理,以便更好地传播和研究。
中国历史文选通常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献或文言文文章,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这些文选的编纂和整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思想、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历史文选名词解释(较全)

历史文选名词解释(较全)【刘知几】唐代史学家。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
专攻史学,通览各史,参与编撰《则天皇后实录》。
于景龙四年(710)撰成《史通》。
《史通》共20卷49篇。
内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
刘知几提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以史识最重要;主张直笔,秉笔直书,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
刘知几编纂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史通》】*唐代刘知几撰写的史评类史书。
景龙四年(710)成书。
全书共20卷49篇。
分内外篇两部分,内篇10卷36篇,外篇10卷13篇。
内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
刘知几提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以史识最重要;主张直笔,秉笔直书,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
反映了刘知己的历史观和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思想。
《史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
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才三长】唐代刘知几提出的史学家的修养标准。
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史才三长论,认为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条件。
史才,治史的才能;史学,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史料学问;史识,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观点、态度的能力,包括忠于史实、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和高贵品质。
在才、学、识三者中,他最注重史识,认为史才和史学都离不开史识。
史才三长论对我国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城记》。
唐代玄奘口述,辩机笔录的关于西域的历史地理著作。
贞观三年(629),玄奘西行天竺游学,贞观十九年(645),返回长安。
玄奘口述十余年求法经历见闻,由其徒僧辩机笔录,贞观二十年(646)成书。
全书共12卷,按其西行次序对所亲历110国与由传闻得知的28国,以方志的形式,分别记述其历史沿革、山川特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历史传说。
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国语》:共21卷,其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67年),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公元前453年),记载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事。
因与《春秋》记事时间段略为相同,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是记录春秋时期史实的,侧重于记述历史人物,各国的贤士卿大夫的言辞议论。
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2.《容斋随笔》: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
原计划每集各为16卷,但五笔仅10卷,书未成而死,共费时前后近40年。
其书无论经史诸子百家,以及医卜星算、诗词文学,无所不包,凡意有所得,则随笔札记,特别是对于宋代典章制度记述尤详,多史传缺略的材料,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3.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字实斋。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
所着《文史通义》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着作《临川先生文集》4.《临川先生文集》:为王安石的作品集,其诗歌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长于说理。
《临川先生文集》对于我们了解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尤其是熙宁变法的相关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5.《总集》:四部分类中的集部之书,就是诗文集。
,总集中,留存到现在的最早总集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辑的《昭明文选》。
历代均有总集代表作。
从总集的发展看,时代越早,辑录越求其全,且诗文并重。
但后世著作量大,已无法求其全,总集的编纂,只能是选辑。
总集是第一手资料可作为史料,在史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价值。
6.《荀子》:《荀子》一书,《汉志·儒家》著录33篇,今存32篇,大多数为荀子亲手所写,小部分出于门人之手。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改变世界的事件,这些事件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
在这些历史文献中,诸如《资治通鉴》、《史记》、《左传》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文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文选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一、《资治通鉴》1. 朝代: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的时期,主要分为上古时期、夏商周、秦汉至五代、宋元明清四大朝代等。
2. 相国:指历史上的一种官名,意为国家的第一位辅助官员,主要负责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
3. 巨吏:指历史上的一种官名,意为官职高,才干出众的官员。
4. 政治体制:指政治的组织形式、制度和程序,是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本构成部分。
5. 逆贼:指反对君权、进行反叛和叛乱的人。
二、《史记》1. 太康之书:《史记》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记录了太康之后的历史事件,被认为是《史记》作者司马迁自己的代表作。
2. 三统历:指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历法,主要根据天文观测结果制定。
3. 天官:指历史上负责天文学和历法制定的官员。
4. 君主:指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通常是国家的创立者或家族的首领。
5. 大司马:历史上的一种重要官职,负责众多军队的指挥和管理。
三、《左传》1. 周天子:指周朝的天子,作为守护中华文化的王朝,周天子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2. 邨:指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通常由3到5个村庄组成。
3. 大夫:指历史上的重要官员,负责管理国家的行政、外交和军事事务等。
4.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制度,主要由封建王朝、封建贵族和农民组成,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核心。
5. 礼仪:指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和文化体系,主要包括婚姻、葬礼、祭祀等方面,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总之,中国历史中的经典文选,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窗口。
在这些经典文选中,出现的重要名词和概念,对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很大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以记录历史事件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3、《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
东晋梅赜(一作
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内容主要是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原名《太史公记》。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
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全
《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20、《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
《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
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
21、三通指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22《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唐杜佑撰,记二百卷。
23、《通志》南宋郑樵撰,全书200卷,《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
但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入“三通”之一。
23、《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
简称《通考》,从上古到宋朝宁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
27、《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南宋的袁枢。
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
28、《宋史纪事本末》是明代陈邦瞻撰写的继《通鉴纪事本末》之后,用纪事本末体裁记载宋代(960——1279年)三百多年历史的史书,共一百零九卷。
29、《明实录》是明朝官方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明熹宗为止,共3045卷,1600多万字。
30、《明儒学案》六十二卷。
清黄宗羲(1609-1695)撰。
明代学术思想史专著。
31、《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32、《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
它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
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
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进步的历史现和政治思想倾向。
33、《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
清初顾祖禹独撰。
34、《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35、《潜研堂文集》作者清钱大昕,字晓征,一字及之。
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
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
生于清雍正六年(1728),卒于嘉庆九年(1804),享年七十有七。
钱大昕是清代的汉学大师,乾嘉学派的钜子,吴派学者的卓越代表。
全书文集五十卷,诗集十卷。
36《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37、龚自珍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38、《海国图志》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39、《中西纪事》全书二十四卷,记载鸦片战争前后至咸丰末年中外关系的史事。
夏燮的著作,采用纪事本末体裁,将中外关系的有关史事,分类记载,列成二十四个题目,每个题目为书一卷,按时间先后,叙明原委,眉目清楚,叙事详明。
夏燮自叙编书的目的是抗御外国的侵略和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因而怀着“蒿目增伤,裂眦怀愤”的心情,“搜辑邸钞文报,旁及新闻纸之可据者,录而存之”。
40、《孔子改制考》二十一卷,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康有为著,是一部变法理论著作。
主要阐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念。
41、《訄书》(訄音qiú,逼迫)。
章炳麟(章太炎)著。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冬日在苏州付梓,1900年7月前出版。
线装一册,共五十篇,另补佚两篇。
后经增订,于1902年完稿,删去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改良的文章十三篇,增加宣传反清革命的文章二十四篇,编为63篇,另“前录”(《客帝匡谬》、《分镇匡谬》)二篇出版。
1904年重印于日本。
1914年更名《检论》。
有木刻,铅字排印本。
此书概括了章炳麟早年的政治社会思想,在当时影响颇大。
42、《新史学》,近代梁启超撰,是用进化论观点批判封建史学,主张重新研究全部中国历史的早期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