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精编 专题17 新闻类阅读word版 含答案
高考“新闻类阅读”题型归纳及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新闻类阅读”题型归纳及练习(附答案解析)▲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分解如下1、理解语句含义题2、筛选整合信息题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4、导语的作用题5、背景的作用题6、结语的作用题7、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8、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9、分析语言特色题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封闭性和半开放型)语句含义题:结合上下文,抓关键词。
表层涵义+深层涵义例1.《温暖人心的冬奥:索契有的不仅是冰冷的赛道》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通过“愣”“抱在一起痛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兰妮听到姐姐的决定后的震惊和感动,姐姐为妹妹有机会实现梦想的激动和欣慰,(表层义)体现出她们姐妹情深,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无私奉献品质。
(深层义)筛选信息题:【方法小结】①阅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了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其发展如何、结局如何。
②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寻找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
③在有效信息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进行筛选整合。
④根据题目,结合筛选的词句分条作答。
新闻导语题:①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②抓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为全篇奠定恰当(紧张或温馨或欢快或沉郁或悲痛)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④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某事件的具体描写。
⑤手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新闻背景题:例1.文章前两个场景用较多的文字再现了冬奥会赛场外的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哥哥脑瘫,陪伴参赛;兰妮无缘冬运会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
(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真相)(或与新闻事实形成对比)②突出人物特征,体现出兄弟之义、姐妹之情的深厚程度。
(深刻理解他们获奖之后激动的心情,突出他们的兄弟之义、姐妹之情)③揭示了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的主题,增强了新闻的厚度和深度,歌颂了冬奥赛场上人间的温情。
2017年-新课标Ⅰ语文高考真题文档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新闻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美国、日本、韩国合作进行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后,中国学生接受职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最低,严重缺失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严重缺乏职业准备与规划意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离就业远着呢。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考个好大学,有了名校做靠山,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这些想法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找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且找到奔向目标的路径。
探索、尝试、规划的过程是孩子认识自我与他人、认识家庭与社会的过程。
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有利于青少年扬长避短。
孩子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把学业发展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等结合起来。
有清晰的人生目标、能发现自我价值的孩子,才能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通过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是引领孩子们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
(摘编自孙宏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光明日报》2018年7月7日)材料二:我们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社会进步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认为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呈现三个条件:其一是需要与人交互的社交情商,其二是涉及创造性、需要聪敏的方法,其三是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工作。
所有这一切正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造就的。
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人与人合作的劳动,在劳动中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在劳动中明白自己的职业倾向,在劳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同时,人们追求幸福人生的需要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迫,而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正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非常重要、不可替代。
2017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Ⅰ卷)+Word版精校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2017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考纲题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
(2分)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公布结果。
调查显示,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不较2012年下落超过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差不多延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不为708期(份)和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别同程度的下落。
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
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别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经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觉,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经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觉,20XX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常有陪小孩读书适应的家庭占到86%,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小孩读书。
高考语文2017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2017真题及答案勤奋刻苦是高考成功的前提,学习方法是高考成功的关键,心理素质是高考成功的保证,祝广大考生在奔放的六月,考出水平,超常发挥,高考成功!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高考语文2017真题,仅供大家参考!高考语文2017真题第一部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豆豉chǐ 间距jiàn 洁身自好hào 不愧不怍zuòB. 解剖pōu 侪辈chái 钟灵毓秀yù 前倨后恭jūC. 聒噪guō 咀嚼jué 忝列门墙tiǎn 怙恶不悛quānD. 木讷nè 戏谑xuè 洞见症结zhèng 稗官野史bài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羁绊口头禅淡装浓抹涸辙之鲋B.整饬文绉绉得陇望蜀宵衣旰食C.频率白废蜡封妻荫子拾人牙慧D.通牒露马脚丰功伟迹赳赳武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由香港本地学者戴耀廷、陈健民及牧师朱耀明等人2013年3月发起的“占领中环”行动,2014年8、9月间参与人数达到19万,他们到处设置路障,阻断交通,经常非法集会,可谓是甚嚣尘上。
B.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名家名作大量涌现。
当时,贾平凹写了很多部畅销小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扫眉才子。
C.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的讲话高屋建瓴地为文艺工作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D.今年高票当选的罗市长在工作中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对我市经济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上长袖善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你要是把正楷字没有练好,就迫不及待地忙着去练行书、草书,很难在书法艺术上有大的收获。
B.为加强应对突发事件,我国内地市、县级公安部门已于2006年底全部实现110、119、122“三台合一”,无论发生什么事件,群众都首先拨打110,再由公安机关统一调配警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新闻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现在过春节,文化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国家电影局初步统计:今年春节假期,电影票房已超去年同期,达到了58亿元。
但可惜,今年八部国产电影登陆春节档,却迎面遭遇了盗版的阻击。
这八部贺岁片盗版资源以一元起的白菜价在微博、自媒体公众号、二手交易区等平台叫卖。
更有人将多部影片打包出售,售价也不过几块钱。
业内人士称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大的泄露事故。
国家版权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新闻周刊》独家采访时表示,截止到2月14日晚,共处理权利人投诉的涉春节档电影侵权链接6362条。
(摘编自2019年2月17央视网《中国电影史上最大泄露事故侵权网站服务器在境外》)材料二:近五年中国春节档电影票房及增长率(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19年2月10日,数据来源于灯塔电影实验室)材料三:中国电影资料馆发布“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19年春节档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春节档观众满意度得分83.9分,获“满意”评价,是自2015年开展调查以来春节档中的最高分。
科幻类型题材电影《流浪地球》以大制作赢得好口碑,中国自己的硬核科幻、不输好莱坞的后期制作,使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正向着50亿元的票房宝座迈进。
《疯狂的外星人》不仅仅有名导演、大明星,内容创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电影将科幻元素与荒诞风格结合,将本土文化融入“外星人”这一符号之中,通过对人物的精准把握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触角深入到更深层次的社会批判领域。
《飞驰人生》虽然有很明显的导演个人标签,但它依然为中国体育电影发展提供了样本。
在各种段子信手拈来的电影台词之外,颇为破核的赛车过程拍摄,也让《飞驰人生》的励志故事找到了最恰当的载体。
随着观众观影水平越来越高,观影选择也越来越理性,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电影粗放式发展、圈钱式发展的模式已经行不通。
可以预见的是,行业创新和文化创新将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另一个突破口。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卷
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析(正式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完整)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Word版(含答案),推荐文档
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高考语文专题新闻阅读试题(有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新闻阅读试题(有答案)专题十七新闻阅读 [学法――立足文体,抓住要素]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结构,才能更迅速地读懂文本。
因此本专题从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入手,点拨阅读技巧,教考生快速读文,准确做题。
一、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二、新闻的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高考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侧重于具有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三、新闻的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具有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体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作用。
②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常见的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新闻的躯干。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有的新闻,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
它可对全文内容做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做结,可对发展趋势做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简记为“五W”+“1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怎么发生的”(how)。
2017年新课标Ⅰ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7 新闻阅读(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专题17 新闻阅读课标全国卷尚未考过新闻类阅读。
各地模拟题的题目形式与传记阅读相同。
命题侧重于考查新闻作品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命题点,尤其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
一、新闻阅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1.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高考一般考查通讯和特写。
2.文体特点(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那么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3.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阅读步骤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阅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
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阅读时可采用以下四步骤:步骤一: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提要,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通过标题把握文本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新闻属于记叙类文体,离不开记叙的要素,所以,分析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把握主要内容。
步骤二:辨方式,理脉络,准确划分全文层次“辨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
而通讯的表达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表达方法,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看清文章前后的联系,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步骤三:抓关键句,寻背景句,深入挖掘中心主旨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情感态度。
步骤四:研究写作技巧,分析表现手法可以从表达、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高考模拟新题专题:17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Word版含答案.doc
T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T[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
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
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
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
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
“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
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2017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新闻阅读
2017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新闻阅读考点17 新闻阅读1. [2017·全国卷甲卷·T一(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
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
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2017近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4科普类文本与新闻类阅读
2014年-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专题14: 科普与新闻类阅读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1—8题。
材料一自助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二十一世纪以来,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
深海潜水器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
在无人潜水器迅猛发展的今日, 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被称为“海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深海潜水器是美国的“曲司特I”号。
由于该潜水器无航行和作业能力, 使用性能受到限制, 加上体积较大, 建造与运输均不方便, 此类深潜器未得到进一步发展。
真正开创了人类探测海洋资源历史的是美国1964年研制的“阿尔文”号, 法国、俄罗斯、日本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则是80年代的产品。
“蛟龙”号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09年, 我国研发的“蛟龙”二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首次开展了1000米级深潜实验。
2010年已能下潜到3759米的海底, 并完成海底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等任务。
2011年7~8月,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在东北太平洋进行了5000米级试验, 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应用成果。
仅仅过了一年, 2012年6月27日, “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7000米级载人深潜实验, 下潜到7062米深度, 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
此次海试进行了海水矿物取样、标志物布放、高清摄录、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 并首次获取了这一海域7000米深度的动物影像和样本。
2013年, “蛟龙”号转入试验性应用, 并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 取得了大量宝贵样品, 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
2014~2015年, “蛟龙”号在印度洋下潜。
2016年5月, “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科学应用下潜, 并开展了超过1公里远的近底航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2015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一、(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 题。
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 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 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X 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7000 余米下降到6000 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
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
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
”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
”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 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 年7 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14.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
(4分)答:15.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
(6分)答:15.试题分析:要补出主语——既指机组人员,又指其家属,要解读出句子中“大爱”的深意。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
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
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
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
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念念最大的人。
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
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
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地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
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
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
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
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
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觉得自己就是昌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
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
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
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
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
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课时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
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
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
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
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19.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4分)20.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21.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
(6分)三、(2012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 21题。
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
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
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
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
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
“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
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
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其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
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
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