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全章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几何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看法.(2)能从详细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近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2、过程与方法(1)过程:在研究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详细图形进行归纳,发展几何直觉 .(2)方法:能从详细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绘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3、感情、态度、价值观:形成主动研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味.二、教课要点、难点 :教课要点:常有几何体的辨别教课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三、教课过程1.创建情境,导入新课 .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展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2直观感知,辨别图形(1)对于各种各种的物体 , 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地点.(2)展现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学生疏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形. 察看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获得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极点等局部,获得的是线段、点.(3)察看其余的实物教具(或图片)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圆柱,球,圆等图形 .(4)指引学生得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看法.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 比方长方体,长方形,圆柱,线段,点,三角形,四边形等 . 几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 有些几何体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 如长方体,立方体等 .有些几何图形和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 如线段,角,长方形,圆等 .3.实践研究 .(1)指引学生察看帐篷 ,, 金字塔的图片 , 从面抽象出棱柱 , 棱锥 .(2)你能谈谈圆柱与棱柱 , 圆锥与棱锥的差别吗 ?(3)你能再举一些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的实例吗?(4 )以下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4.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5.作业设计课本第 123 页习题第 1、2 题;第 125 页习题第 7、8 题。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单元教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内容是认识图形,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将能够认识各种基本图形的形状、名字,了解图形的属性及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类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几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基本图形的形状与特点;–掌握基本图形的名称和性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应用基本图形。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出不同的图形,并进行简单的分类;–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勤奋与坚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基本图形的形状、名称和特点。

2.教学难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的属性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示例引导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图形。

2.激发兴趣法:利用图片、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图形认识的兴趣。

3.学生参与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自己动手画图形或分析问题。

4.课外拓展法:引导学生在课外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进行拓展探究。

五、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认识正方形•引言: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正方形物体,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特点。

•学习内容: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周长计算。

•实践活动:让学生测量课桌等具体物体的周长,并计算。

第二课:认识长方形•引言:通过长方形图片引入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形状。

•学习内容:长方形的特点、对角线长度计算。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练习册上画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并计算其对角线长。

第三课:认识三角形•引言:利用实物展示三角形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形状。

•学习内容:三角形的类型、角度之和计算。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家中地毯的三角形边长,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第四课:认识圆•引言:通过图形展示引入圆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圆形。

•学习内容:圆的属性、直径、半径及周长计算。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2.多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等构成的图形。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是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识别和应用不同的几何图形,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以及角的分类和三角形的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5.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从具体的图形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性质,形成系统的几何知识体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和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角的概念、分类及性质,并能正确画出不同类型的角;
(3)了解三角形的分类及性质,能识别和判断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4)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平行线解决相关问题;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几何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章节起始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章节起始课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知识进行简单推理和证明的能力,如通过观察和论证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或相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图形的美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引导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基础题:针对本章所学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设计一些基础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本章的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阶段,对于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2.在技能方面,学生的尺规作图能力有待提高,对于几何图形的推理和证明能力尚需培养,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来逐步提升。
3.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较浓,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难度较大的几何问题产生恐惧感,需要教师关注并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b.与同学合作,探讨几何图形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机器人设计、航空航天等,以小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报告。
4.思考题:
a.比较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性质,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b.思考如何运用几何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
作业要求:
1.作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3.引导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单元复习教案(第一课时)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单元复习教案(第一课时)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单元复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及平面展开图,根据三视图画出一些简单的实物图;2.过程与方法经历相关内容的归纳、总结,巩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了解图形的分割和组合,探索学习空间与图形的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对图形的认识和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的过程中,体验推理的意义,获取学习的经验.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性质等.解决方法:通过观察、测量、折叠、模型制作与团队合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对图形的认识与运用.解决办法: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对图形的认识与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例2 如图,从正面看A、B、C、D四个立体图形,分别得到a、b、c、d四个平面图形,把上下两行相对应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用线连接起来.作业:1.圆锥是由个面围成,其中个平面,个曲面.2.如图中的几何体有个面,面面相交成线.3.把一块学生用的三角板以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的图形是.4.薄薄的硬币在桌面上转动时,看上去像球,这说明了_________.5.六棱柱有个顶点,个面.七棱锥有个顶点,个面.6.圆柱的侧面是,侧面展开图是.7.下列平面图形中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是()A. B. C. D.8.如图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每一个面标有一个汉字,与“和”相对的面上的字是()A.构B.建C.郑D.州9、如图是由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构成的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那么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小正方体有()A. 4个B. 5个C. 6 个D. 7个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10、如图,是一个由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则能组成这个几何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最少是________个.州郑谐和建构主视图 左视图 112221111121主视图 俯视图11、用4个棱长为1的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模型,其主视图与左视图如图所示,则该立方体的俯视图不可能...是: ( )主视图 左视图 A . B . C . D .12、 如图是由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简单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那么组成这个几何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最多为________个.13、已知下图为一几何体的三视图:(1)写出这个几何体的名称;(2)任意画出它的一种表面展开图;(3)若主视图的长为8cm ,俯视图中圆的半径为3cm ,求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π取3)俯视图:圆左视图:长方形主视图:长方形答案:1、两、一、一;2、3,曲;3. 圆锥;4. 面动成体;5. 12,8,8,8;6. 曲面,长方形;7、A ;8、D ;9、B ;10、9;11、D ;12、7; 13、(1)圆柱 (2)略 (3)表面积2198cm ,体积3216cm。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精编学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精编学案教案
请你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0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几何图形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把下面第一行的平面图形绕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二行的某个几何体,请用虚线连一连:
2、观察
三、归纳
1、立体图形的定义:
叫做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的定义:
叫做平面图形。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
2、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而平面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教课书116页练习
2、下列几种图形:①长方形;②梯形;③正方体;④圆柱;⑤圆锥;⑥球.
【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老师提示]小组合作学习,动手画一画,并进行展示。
(注意: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基本情况。)
(要求)熟练掌握基本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4.1.2点、线、面、体
【学习目标】
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 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 能正确判定由点,
A.线段M B.线段m C.线段Mm D.线段mn
2.如图,若射线AB上有一点C,下列与射线AB是同一条射线的是 ( )
A B C
A.射线BA B.射线AC
C.射线BC D.射线CB
3.下列语句中正确的个数有 ( )
①直线MN与直线NM是同一条直线 ②射线AB与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入门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性质、相交线、平行线、垂直、角的度量等。

本章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和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几何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性质,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的判断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几何图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几何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讲解法: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圆规、模型、实物等。

2.课件:制作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教室里的桌子、窗户等,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平面图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实际操作题,如用直尺和圆规作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几何图形的画法。

本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形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章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和后续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对数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几何图形,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可能感到抽象难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初步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性质和判定方法,学会用几何语言描述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2.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归纳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几何图形概念。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际问题,引入几何图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几何图形的种类和性质,能够正确地用名称和符号表示图形,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应用几何图形。

二、教学内容1.平面图形及其名称、符号的学习。

2.五种基本几何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直线、点)的性质。

3.常见几何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等)的名称、符号、判定方法及应用。

4.几何图形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五种基本几何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直线、点)的性质。

2.常见几何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等)的名称、符号、判定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1.完全理解五种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

2.在讲解各种几何图形名称、符号及判定方法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板书和PPT等形式,讲解各种几何图形的名称、符号、性质及应用。

并通过多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演示法在讲解几何图形的绘制方法时,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绘图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各种图形。

3.实践操作法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点。

五、教具和课件1.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彩色绘图纸、彩笔、橡皮等。

2.课件:PPT。

六、教学流程时间(分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5 上课打卡、布置课程目标讲授法10 五种基本几何图形的名称、符号及性质讲授法15 常见几何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等)的名称、符号、判定方法及应用讲授法20 几何图形的绘制方法演示演示法时间(分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20 学生自己绘制各种图形实践操作法10 课堂小结、布置练习题讲授法七、教学评价1.练习题考试:通过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

2.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和点名,发现学生课堂是否能积极参与、认真听讲、配合教师操作等,评估学生的综合表现。

八、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通过实例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_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_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4.1.1 几何图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二、新授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3.立体图形的概念.(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2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3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4.平面图形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4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6.操作试验.(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三、课堂小结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四、作业布置1.课本第115页习题4.1第1~3题.4.2 线段、直线、射线(1)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2)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3)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2.难点: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3.关键:理解画图语言,建立图形与语言之间的联系.教具准备一把直尺、木工墨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二、新授学生活动: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教师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1.探究直线性质.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教师活动: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以肯定的评价).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17页有关内容.教师活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三、巩固练习1.提出问题:下图中,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DC BA注: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行讲评,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 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2)直线AB、CD都经过点O,点E不在直线AB上,但在直线CD上.注: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3.完成课本第119页练习.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并请学生作出自我评价.四、课堂小结1.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五、作业布置1.课本第122页习题4.2第1、2、3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4.2 线段、射线、直线(2)第3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2)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借助现实的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数学的建模方法.3.积极参与实验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重、难点1.重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2.难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教具准备直尺、圆规、刻度尺、三根木棒(两根等长)、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索方法,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2.提出数学问题: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一个数学问题: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二、新授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1.用刻度尺量出已知线段长,•在画出的射线(或直线)上量出相同长度的一条线段.2.用尺规截取.(按课本第119页所讲方法)板书: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3.探索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出比较方法.教师活动:评价学生总结出的比较方法,并用教具请一个学生进行演示,板书:比较线段的长短.(1)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2)用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端点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4.线段长短的比较结果.学生活动:通过上面的讨论,总结出线段比较结果.教师活动:用教具(三根木棒)演示线段比较方法,评价学生得出的比较结果,再用多媒体演示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 板书:(1)AB<CD (2)AB>CD (3)AB=CD (D)(C)B A B A (C)A5.线段的等分点.(1)线段的中点: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取线段AB 上一点M ,移动线段AM 到线段MB 上,当AM•与MB 完全重合时,线段AM=MB ,此时点M 就叫做线段AB 的中点.板书: AM=MB=12AB (2)线段的等分点:通过类比线段的中点,可得出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板书:AM=MN=NB=13AB AM=MN=NP=PB=14AB7.探索线段的性质.(1)提出问题:由这个思考题,你能得出线段的性质?学生活动:联想以前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直线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活动:板书:线段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完整归纳出线段性质.(2)举例说明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3)在直线L上顺次取三点A、B、C,使得AB=4cm,BC=3c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注:这两个问题先请学生在小组中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教师再作评价.8.两点的距离.教师活动:讲解两点的距离定义.三、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会了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会了比较线段的长短.2.本节课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距离的定义.3.懂得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四、作业布置1.课本第122页习题4.2第4、5、6、7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1)第5课时教学目标1.(1)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2.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3.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教具准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观察时钟2.提出问题:时钟的时针与分针,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教师活动: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板书:角.二、新授1.角的概念.(1)提出问题: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学生回答:两条射线.(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2.角的表示.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3.角的度量.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6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板书:1周角=_____°,1平角=_____°,1°=____′,1′=____″.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例: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127页练习.2.计算:(1)48°39′+67°41′;(2)90°-78°19′40″;(3)22°30′×8;(4)176°52′÷3.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答案..四、课堂小结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五、作业布置1.课本习题4.3第4、5题.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2)第6课时教学目标1.能借助三角板画出30°,45°,60°,90•°等特殊角及用量角器画出一个给定度数的角,会用尺规作图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熟悉并理解画法语言.2. 经历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测量角的大小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不同方法间的差异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会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2.难点: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具准备一副三角板、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投影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请学生观察图形.(如右图)2.提出问题:你知道五角星的五个角是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知道的?二、新授学生活动:在小组中交流测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师活动:请学生说明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对学生的活动给予积极评价.结论:每个角均为36°.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1)提出问题:你能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36°吗?能画一个角等于108°吗?学生活动:两个学生板书演示画图过程,其余同学独立完成.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2)提出问题:你能用三角板画出30°,45°,60°,90°等特殊角吗?学生活动:动手画图.教师活动:指导个别学生画图,评价学生的画图结果.2.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探究:已知∠AOB,画一个角等于这个角.学生活动:先进行独立思考,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画图,并巡视指导学生画图,然后板书演示画图过程(画图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画法)师生互动:教师在黑板上画钝角∠AOB,•请一个学生板书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其余学生画图.请同学们用三角板画出(1)15°;(2)75°;(3)105°;(4)120°;(5)135°角.教师活动: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如15°看成45•°~30°,用两块三角板画出15°的角.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复习了角的度量方法,学会了用不同的工具画角.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测量角的大小的仪器.(同学互相补充)教师活动:打开多媒体播放有关用仪器测量角的活动片子,让学生认识测量角的仪器.五、作业布置1.基础训练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C BA 4.3.1 角与角的大小比较第4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3)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难点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规、剪刀、透明纸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1.提出问题:比较图中线段AB 、BC 、CD 的长短.学生活动:回顾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小组交流,得出适当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师活动: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演示用圆规比较AB 、BC 、CD 三条线段长短的过程,并写出结论:AB>AC>BC .2.提出问题:怎样比较图中∠A 、∠B 、∠C 的大小?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比较方法,得出结论:可用量角器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师活动:(1)肯定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法,并动手测量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结论:∠C>∠B>∠A.(2)启发引导学生,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二、新授1.提出问题: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然后剪下这个角,并与小组中其它同学所画的角进行比较后归纳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注:讲解过程应强调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的操作过程.2.认识角的和差.教师活动:讲解观察中的问题,给出图中各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如下图)∠AOC=∠AOB+∠BOC,∠AOB=∠AOC-∠BOC.提出问题:∠AOC-∠AOB=________.3.动手操作:用三角板拼出特殊角学生活动: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进行尝试拼出15°、75°的角,并讲出其中的理由.提出问题:利用一副三角板还能拼出多少度的角?4.认识角的平分线.教师活动: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沿着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学生活动:观察老师演示过程,并思考下面问题.(如下图)提出问题:∠AOC被折痕OB分成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在图中,射线OB把∠AOC分成相等的两个角,即∠AOB=∠BOC,∠AOC与∠AOC•和∠BOC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射线OB叫做什么?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上面问题.教师活动:讲解角平分线定义,板书:角的平分线.在纸上画一个角,设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学生活动:思考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角平分线的画法并画图.教师活动:对学生总结出的画法进行评价,并演示画图过程.(1)借助量角器画图:以已知角顶点为顶点,已知角的一边为边,在已知线的内部画一个度数等于已知角度数一半的角,则这个角的另一边就是已知角的平分线.(2)用折叠方法:把角沿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沿折痕在角的内部画一条射线即为已知角的平分线.三、课堂小结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角的大小关系有哪些?认识了角的哪些运算.2.本节课学习了用三角板拼出哪些角?3.角平分线的定义是什么?四、作业布置1.课本第130页习题4.31、2、34.3.2 余角和补角第7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3.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重、难点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教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1)在一副三角板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那么其余两个角的和是多少?(2)已知∠1=36°,∠2=54°,那么∠1+∠2=?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90°.二、新授1.余角与补角.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8页有关内容,并讲解余角与补角的定义.注:讲解余角和补角时,必须向学生说明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即∠1+∠2=90°或∠1+∠2=180°,同时强调∠1是∠2的余角(或补角),那么∠2也是∠1的余角(或补角).2.巩固反思.(1)填空:①47°18′的余角是______,补角是_______.②∠α(0°<∠α<90°)的余角是______,∠β(0°<β<180°)的补角是_______.(2)已知一个角是它补角的3倍,求这个角.注:这两个例题讲解时,应通过师生互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思考后再讲解.(3)课本第129页练习.3.余角与补角的性质.(1)提出问题:观察方格图,下图中∠1与∠3有什么关系?∠1与∠2,∠3与∠4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观察图形,小组交流观察:∠1=∠3,∠1+∠2=180°,∠3+•∠4=180°.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得出∠2=∠4.(2)说明理由: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出的结论,还应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如上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析题意,并写出说理过程,归纳性质.板书: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三、巩固练习1.如右图,∠EDC=∠CDF=90°,∠1=∠2.(1)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哪些角互为补角?(2)∠ADC与∠BD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ADF与∠BDE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认识方位角.如下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教师活动:(1),讲解方位角和表示方位的射线,•在学生完成题中的问题后操作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注:讲解时应讲清楚方位角是以正北或正南方向的射线为一个角的始边,而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的射线是角的另一边.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画出问题中的每一条射线.3.知识拓展提出问题:小宁从A地向东北方向走62米到B地,再从B地向西走56米到C地,这时她离A•地多少米?在A地的北偏西多少度?画出图形(用1cm表示10m),然后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进行测量.(精确到1m、1°)学生活动: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和评价.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画图和测量,并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余角和补角,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了解方位角,学会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五、作业布置1.基础训练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第8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流程安排教学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指明活动的主要内容活动名称: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纸盒.方法:观察、讨论、动手制作.材料:厚(硬)纸板、直尺、裁纸刀、剪刀、胶水、彩笔等.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如墨水瓶盒、粉笔盒、饼干盒、牛奶包装盒、牙膏盒等.二、提出活动步骤、分组活动活动步骤:1.观察、讨论以5~6人为一组,各组确定所要设计制作的包装盒的类别,明确分工.(1)观察作为参考物的包装盒,分析其各面、各棱的大小与位置关系.(2)拆开盒子,把它铺平,得到表面展开图;观察它的形状,找出对应长方体各面的相应部分;度量各部分的尺寸,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3)把表面展开图复原为包装盒,观察它是如何折叠并粘到一起的.(4)多拆、装几个包装盒,注意它们的共同特征.(5)经过讨论,确定本组的设计方案.2.设计制作(1)先在一张软纸上画出包装盒表面展开图的草图,简单设计一下,裁纸、折叠,观察效果.如果发生问题,调整原来的设计,知道达到满意的初步设计.(2)在硬纸板上,按照初步设计,画好包装盒的表面展开图,注意要预留出粘合处,并要减去适当的棱角.在表面展开图上进行图案与文字的美术设计.(3)裁下表面展开图、折叠并粘好粘合处,得到长方体包装盒3.交流、比较各组展示本组的作品,并介绍设计思想和制作过程.讨论本组的作品,重点探究以下问题:(1)制成的包装盒是否是长方体?若不是,是哪个地方出项了问题?如何改正?(2)从使用性上看,包装盒形状、尺寸是否合理?用料是否节省?是否需要改进?(3)包装盒的外观设计是否美观?(4)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有哪些新认识?4.评价、小结评价各组的活动情况,小结活动的主要收获.三、小结与作业小结:制作立体图形――先转化为平面图形(平面展开图),再转化为立体图形作业:(1)自己设计制作一个正六棱柱形状的包装盒;(2)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圆柱形的包装纸盒.。

人教版七上第4章__图形认识初步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上第4章__图形认识初步教案(人教版)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1)
4.1.2点、线、面、体(4)
4.1.2点、线、面、体(4)【续】
4.2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
线段的方法进行.
4.2 直线、射线、线段(3)
图2
目测距离.
4.2 直线、射线、线段(3)【续】
课题: 4.3 角的度量(1)
、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的角.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做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4.3 角的度量(1)教学过程续
课题: 4.3 角的比较与运算(2)
请一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成
2、如图(2)已知∠ABC和∠DEF.
请大家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分组讨论角的比较方法.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观察并听取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可适当组织交流或分组汇报.
师生共同归纳角的比较方法: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二、提出活动步骤、分组活动。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点、线、面、体课题:《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点、线、面、体》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识和识别基本的点、线、面、体
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体并进行概念抽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点、线、面、体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练结合,借助于ppt。

教学过程:
一.体:
象上面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圆锥等这些立体图形,我们称之为几何体,简称为体。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给我们以体的形象。

二.面:
面 : 包围着体的是面。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给我们以面的形象。

三.线: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

几何中的线没有粗细。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给我们以线的形象。

四.点:
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给我们以点的形象。

教师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全章教案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多姿多彩的图形§几何图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2、过程与方法!(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3、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我们生活的周围,如果你认真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引导学生观察08年奥运村模型图,你能从中找到一些你熟悉的图形吗(2)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从高科技产品到日常小玩意,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2直观感知,识别图形(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2)展示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3)观察其他的实物教具(或图片)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圆柱,球,圆等图形.(4)引导学生得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概念.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比如长方体,长方形,圆柱,线段,点,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有些几何体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如长方体,立方体等.有些几何图形和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如线段,角,长方形,圆等.}3. 实践探究.(1) 引导学生观察帐篷,,金字塔的图片,从面抽象出棱柱,棱锥.(2)你能说说圆柱与棱柱,圆锥与棱锥的区别吗(3)你能再举一些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的实例吗(4)下图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4.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5.作业设计课本第123页习题第1、2题;第125页习题第7、8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三、出示自学提纲
(二)直线、射线、线段
1、基本概念
直线射线线 段
图形
端点个数无一个两个
表示法直线a
直线AB(BA)射线AB线段a
线段AB(BA)
作法叙述作直线AB;
作直线a作射线AB作线段a;
作线段AB;
连接AB
延长叙述不能延长反向延 长射线AB延长线段AB;
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
明确目标,开展自主学习
(2)所有的锐角:________________
(3)与∠CDA互补的角:_______________
4、如图:AOC= + __
BOC= BOD-
= AOC-
5、如图, BC=4cm,BD=7cm,且D是AC的中点,则AC=________
6.已知点A、B、C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若线段AB=8,BC=5,则线段AC=_________
36°56′+18°14′=____;108°- 56°23′=________;
27°17′×5 =____;15°20′÷6 =____(精确到分)
2、60°=____平角;直角=______度;周角=______度。
3、如图,∠ACB = 90°,∠CDA = 90°,写出图中
(1)所有的线段:_______________;
(三)角
1、角:由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表示法(四种):
3、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
4、角的分类
∠β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范围0<∠β<90°∠β=90°90°<∠β<180°∠β=180°∠β=360°
5、角的比较方法
(1)度量法
(2)叠合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是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的性质、角的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等知识。

本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形模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概念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提升学生的几何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会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几何语言的表达。

2.难点: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以及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物模型,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反馈评价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图形。

2.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几何模型,如三角形、四边形等,方便学生直观理解。

3.练习题:准备适量的基础练习题和拓展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面图形的概念,如教室的黑板、窗户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几何图形。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介绍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线段、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等。

七年级数学上册_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doc

七年级数学上册_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doc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单元要点分析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有多姿多彩的图形,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度量,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入手,通过实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使学生经历对几何体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特征和性质;通过裁剪、展开、制作及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实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使学纶经历对简单的平而图形总线、射线、线段与角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通过动手画图、线段的人小比较及角的度量、比较与运算等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些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知识奠定基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与几何体的关系过程,能从现实物体屮抽象得出立体图形.(2)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技能.(3)经历对点、线、而、体关系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建立平而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4)经历画图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直线和角的一些简单性质;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表示方法:掌握角的度量方法.(5)在现实情境中,探索两条线段、两个角的比较方法及比较的结果,探索线段与线段Z 间、角与角Z间的数量关系.(6)认识线段的等分点,角的平分线、角角和补角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会用掌握的几何体知识描述现实物体的形状,在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中,发展空间观念.(2)通过对木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3)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小,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4)能在现实物体中,发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5)能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6)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屮的困难,并能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数学知识克服I木I难,解决问题.(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和提高抽彖概括能力和空间想彖能力,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1)掌握立体图形与平而图形的关系,学会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2)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掌握两点Z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会用符号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会比较线段的人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两点距离的定义.(3)会用符号表示一个角,学会度量一个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确定几个角的运算关系.2.难点:(1)立体图形与平而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2)从现实情境屮,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对这些性质进行描述.3.关键:(1)从实际岀发,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时划分4.1多姿多彩的图形2课时4.2直线、射线、线段2课时4.3角4课吋数学活动1课时I叫顾与思考2课时4. 1. 1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Z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ZI'可的关系,发展空I'可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而对学习I木I难的梢神, 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垂要性.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儿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而图形是重点.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本图4. 1-5的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打开多媒体,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2.提出问题: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儿何图形?二、新授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白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H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3.立体图形的概念.(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2)学生活动:看课木图4. 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3)用幻灯机放映课木4. 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4)捉岀问题:在这个幻灯片屮,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②学生冋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4.平面图形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注:对立体图形和平而图形的概念,不耍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耍求学生能够匸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而图形.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木图4. 1-7 (1)屮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2)提出问题.从正而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岀什么样的平而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岀止确结论.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6.思考并动手操作.(1)学牛活动:在小组小独立完成课本第119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7.操作试验.(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而图形.(2)学牛•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三、课堂小结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町以互相转换.注:小结可采収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四、作业布置1.课本第123页至第124页习题4. 1第1〜6题.五、板书设计:4.1. 1几何图形一、问题导入二、例题三、课堂练习六、课后反思:4.1.2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木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而述是曲而,探索点、线、面、体Z间的关系是重点.2.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3.关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教具准备长方体、圆柱体模型,投彫机和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而?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二、新授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屮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屮,评价并修正白己的结论.2.各小组学牛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和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3.儿何体的概念.(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2)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而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4.给出面的分类.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111!血.教师活动:板书:平面和曲面.提出问题:(1)用幻灯机放映图片,让学牛观察.(2)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3)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4)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木笫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而,而动成体.教师对学牛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屮,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5.点、线、面、体与儿何图形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2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儿何图形的关系.三、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主耍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而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2.点、线、而、体之间的关系.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小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四、作业布置1.课本第125〜126页习题4. 1第7〜12、13、1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五、板书设计:4.2直线、射线、线段(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肓线的性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2)会用字母表示肓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2.过程少方法(1)能在现实情境屮,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提高抽象概括能力.(2)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并学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2.难点: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3.关键:理解画图语言,建立图形与语言Z间的联系.教具准备一把直尺、木工墨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二、新授学生活动: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在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屮墨线上两个点.教师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彖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1.探究直线性质.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128页探究课题,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教师活动: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想一•想:FI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岂线的性质?学生冋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以肯定的评价).3.氏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学生活动:阅读课木第129页有关内容.教师活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三、巩固练习1.提出问题:下图屮,有几条在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AC D B注: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行讲评,并对学牛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岀图形:(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2)直线AB、CD都经过点0,点E不在直线AB上,但在直线CD上.注:此例让学牛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屮交流和白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3.完成课木第129页练习.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牛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并请学牛作出白我评价.四、课堂小结1.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五、作业布置1.课本第132页至第134页习题3. 2第1、2、3、4、10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六、板书设计:4.2直线、射线、线段(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2)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借助现实的情境,了解“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抽彖概括能力,能从实际问题中抽彖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数学的建模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实验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垂点.2.难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3.关键:学牛积极参与画图等动于•操作的数学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获取数学信息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教具准备直尺、圆规、刻度尺、三根木棒(两根等长)、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捉出问题: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卜•一段,使截卜•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教师活动: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棒.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索方法,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注: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法,应进行可操作性评价,对好的方法给了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出数学问题: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一个数学问题: 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二、新授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活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1. 用刻度尺量出已知线段长,在画出的射线(或直线)上量出相同长度的一条线段.2. 用尺规截取.(按课本第130页所讲方法)教师活动:打开电脑,演示尺规作图过程.板书: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3. 思考课木第130页的问题,从屮得岀数学问题: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4. 探索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出比较方法.教师活动:评价学生总结出的比较方法,并用教具请一个学生进行演示,板书:比较线段的 长短.(1)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2) 用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端点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5. 线段长短的比较结果.学生活动:通过上面的讨论,总结出线段比较结果.教师活动:用教具(三根木棒)演示线段比较方法,评价学生得出的比较结果,再用多媒体 演示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板书:(1) AB<CD (2) AB>CD (3) AB 二CD6. 线段的等分点.(1) 线段的中点: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取线段AB 上一点M,移动线段AM 到线段冊上,当AM 与MB 完 全重合时,线段AM 二MB,此时点M 就叫做线段AB 的中点.板书: AM 二MB 二丄AB 2(2) 线段的等分点:通过类比线段的屮点,可得出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1 1 (C)(D) • • • A B (C) (D) • • (C) (D) ABAM 二MN 二NB 二-AB AM=MN=NP=PB= 一AB3 47.探索线段的性质.(1)完成课木第132页思考题.(2)提出问题:由这个思考题,你能得出线段的性质?学生活动:联想以前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直线的性质:两点Z间,线段最短.教师活动:板书:线段的性质,并用儿何语言完整归纳出线段性质.(3)举例说明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4)在直线L上顺次取三点A、B、C,使得AB=4cm, BC=3cm,如果0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0B的长度.注:这两个问题先请学生在小组中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教师再作评价.8.两点的距离.教师活动:讲解两点的距离定义.三、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会了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会了比较线段的长短.2.本节课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距离的定义.3.懂得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四、作业布置1.课本第133页至第114页习题4. 2第5、6、7、8、9、11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五、板书设计:4.3.1角的度量(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木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止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观察时钟、四棱锥.2.提出问题:时钟的吋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而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來.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0A绕端点0旋转到0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板书:角.一曲城一.新役1.角的概念.(1) 提出问题: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学生回答:两条射线.(2) 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 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2. 角的表示.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冇多个角的表示方法.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屮的每个角・学生活动:谙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了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和、周和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 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3. 角的度量.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8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板书:1 周角二 ____ ° , 1 平角二 ___ ° , 1° =—' ,1’ =—〃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例: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三、 巩固练习1. 课本第139页练习.2. 计算:(1) 48° 39' +67° 41’ ;(2) 90° -78° 19’ 40";(3) 22° 30’ X& (4) 176° 52' 4-3.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 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別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3. 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主先从时针在分A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得出答案…四、课堂小结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而、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五、作业布置1.课木第144页习题4. 3第1、2、3、4题.六、板书设计:4.3.1角的度量(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量角器测一个角的人小,能借助—角板画出3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包括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本章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知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还不够清晰,对于证明和推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2.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2.难点:对于几何图形的证明和推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3.推理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几何图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模型和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线段长度、计算角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和图形,向学生介绍线段、角、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几何图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并进行讲解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进行解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1、内容结构分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是“图形认识初步”.这一章是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章,在这一章,将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看到更多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线段和角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并能初步进行应用.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⑴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⑵数学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离不开数学;⑶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⑷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⑸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规律的准确性.教学难点:⑴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⑵学生剪图拼图的具体操作;⑶尝试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3、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及平面展开图,根据三视图画出一些简单的实物图;进行线段的简单计算,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角的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运算;巩固对角得度量及运算知识的掌握,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2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的过程中,体验推理的意义,获取学习的经验.4、课时分配4.1多姿多彩的图形 4课时4.2直线、射线、线段 3课时4.3角 2课时4.4课题学习 2课时小结 3课时单元测试与评讲 3课时课题: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3、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教学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教学反思:课题: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2)教学目标: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国柱、国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3、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4、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难点: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正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平面图.教学重点: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课题:4.1.1 立体形与平面图形(3)教学目标:1、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方法.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3、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4、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许多数学研究的原型都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众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教学重点: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体会一个立体按照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教学准备:准备一些硬纸板,大小一样的长方体纸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4.1.2点、线、面、体(4)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2.明确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数学思考:1.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2.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从不同角度体现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解决问题: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我们经历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给出体的概念.教学反思:4.2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射线,线段和线段的延长线的有关概念及射线,线段,直线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射线,线段的表示法,会用尺子正确画射线,线段的延长线.教学重点:射线,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法;教学难点:射线的表示法和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设计:4.2线段的比较与画法(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设计:4.2 直线、射线、线段(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线段的比较方法.2、掌握线段中点的形与数量的关系3、掌握线段的性质及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数学思考:1、通过学习线段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通过学习线段的中点的形与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解决问题:通过学习线段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准确性和必要性.从而体会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线段中点的形与数量关系的结合.教学难点:线段中点的形与数量关系的结合教学反思:课题: 4.3 角的度量(1)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2、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和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学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知识难点: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圆规、量角器、三角尺、时钟、红领巾、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圆规、量角器、三角尺.教学过程设计:、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的角.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做记录,1、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2、请用字母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3、请用量角器测量出上述夹角的度数,与同伴交流的量法和读法.总结归纳:1、角的两种定义.2、平角、周角的概念3、角的四种表示方法.布置作业:课题: 4.3 角的比较与运算(2)教学目标:1、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2、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3、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知识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教学准备:圆规、量角器、三角尺、角的纸片数张请一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成2、如图(2)已知∠ABC和∠DEF.请大家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二、探究新知:、分组讨论角的比较方法.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观察并听取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可适当组织交流或分组汇报.师生共同归纳角的比较方法: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共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利用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制作包装纸盒.数学思考: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和相应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解决问题:通过包装纸盒的制作,使学生掌握制作长方体纸盒的一般方法,能够独立制作出相关的包装盒.情感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对合作意识的认识,培养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如何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制作包装纸盒.教学难点:如何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教学过程设计: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单元复习(共3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及平面展开图,根据三视图画出一些简单的实物图;进行线段的简单计算,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角的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运算;巩固对角得度量及运算知识的掌握,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相关内容的归纳、总结,巩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了解图形的分割和组合,探索学习空间与图形的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对图形的认识和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的过程中,体验推理的意义,获取学习的经验.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性质等.解决方法:通过观察、测量、折叠、模型制作与团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自然就加强了对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对图形的表示方法,对几何语言的认识与运用.解决办法:通过多实践操作;加强对几何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图3-163图3-164解:(1)①与d类似,②与c类似,③与a类似,④与b类图3-165(5)经过平面上四点中的任意两点画直线,一共有三种情况,图3-186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