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变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课件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4a52244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c.png)
九 么?有何启示?
推进新课
互联网兴起
提示:互联网的优势: 自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主 (2)费用低廉; 学 习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推进新课
互联网兴起
提示: 互联网的缺陷:
自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
主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_1_9_9_4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更强,费用低廉,高度互动,双向传受。通过互联
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推进新课
互联网兴起
问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
题 “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 情 境 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
当堂检测
2.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一篇文章, 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 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 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 这一艺术形式是( B ) A.皮影 B.电影 C.戏剧 D.杂技
当堂检测
繁荣 改革开放后
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推进新课
影视事业的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
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
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果
问 题 探
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 在人阅眼读前教显材示内的容话,,整人理眼电所影看发到展的线将索是。一组活动着的图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PPT 26张)
![大众传媒的变迁(PPT 26张)](https://img.taocdn.com/s3/m/c3565367f7ec4afe04a1dfbb.png)
息链接的无限性等优点。②能够极大地满足社会多元的个
性化的信息需求。③网络传播方式以“点”对“点”双向 互动式的传播代替了“点”对“面”的单向传受。
特别提示 :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
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
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 动
释 疑
应用示例
2.和其他传播媒介相比较,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应用思考 2.电影媒介有何特点? 提示: (1) 时效性不强。 (2) 制作精良、画面清晰, 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课
预
前
览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迅速普及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
(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 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的启蒙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
互 动
释 疑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5)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 人们提供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历史·必修2 (人教版)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
目标分解 1.掌握中国近现代报刊、 电影、电视、互联网的发 展历程和作用。 2.比较各种媒介不同的
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 来的巨大变化。
第3课_大众传媒的变迁ppt
![第3课_大众传媒的变迁ppt](https://img.taocdn.com/s3/m/3e3b619580eb6294dd886c6a.png)
报刊业发展的综合归纳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形成 19世纪中前期《《中万国国丛公报报》》_
1873年 《昭文新报》
影响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国人自办报的开始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武器,发 挥着制造舆论、唤醒 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二、影视业的发展
1934年,公映时创下连映84天的记录。 1935年,《渔光曲》在国际电影节上首次获奖。
中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1905)
《歌女红牡丹》
剧《 照风
云 儿 女 》
主题曲《
》成为新中国国歌
《红楼梦》
电视栏目
(四)第四媒体-----互联网
互联网 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互联网的 功能特点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发展潜力,但它 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新民主主 《新华日报》 发展 义革命时期 《解放日报》
新中国
《人民日报》
成立初期 《光明日报》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 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 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 介绍各行各业模范人物及事 迹;传播生产生活的知识
繁荣
改革开放后
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 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影视事业的发展过程
时间
代表作
地位
1895年 法国《火车进站》 电影诞生
1905年 《定军山》
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高一历史经典教辅PPT
![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高一历史经典教辅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eb7e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4.png)
内容不断丰富;
《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
放日报》
针与锋人相对民的斗的争 生活关系日益密
切等。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党的舆论工具
恢复生机,欣欣向荣;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影响:报刊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 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主要作用。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执着信念; 不畏权势、力主言论自由的精神;
著名记者
邹韬奋 (1895—1944)
原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余 江县人,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
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 1932年,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 1935年,创办《大众生活》周刊。 1936年,创办《生活周刊》。 1937年,创办《抗战》三日刊。 1944年7月,患耳癌逝世。 2009年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 贡献的英雄模范。
外国人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
中反国映近代时历时代最长的,主影响题最大;的中文报刊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繁荣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建国初期 改革开放后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宣种传类改良不、革断命和增新多文化;的武器,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北京牌电视机
二、影视业不断发展
(二)电视业
北京电视台(后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958年,北京仅有50台电视机收看 “北京电视台”节目。
《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
放日报》
针与锋人相对民的斗的争 生活关系日益密
切等。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党的舆论工具
恢复生机,欣欣向荣;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影响:报刊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 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主要作用。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执着信念; 不畏权势、力主言论自由的精神;
著名记者
邹韬奋 (1895—1944)
原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余 江县人,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
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 1932年,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 1935年,创办《大众生活》周刊。 1936年,创办《生活周刊》。 1937年,创办《抗战》三日刊。 1944年7月,患耳癌逝世。 2009年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 贡献的英雄模范。
外国人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
中反国映近代时历时代最长的,主影响题最大;的中文报刊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繁荣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建国初期 改革开放后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宣种传类改良不、革断命和增新多文化;的武器,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北京牌电视机
二、影视业不断发展
(二)电视业
北京电视台(后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958年,北京仅有50台电视机收看 “北京电视台”节目。
大众传媒的变迁(PPT 26页)
![大众传媒的变迁(PPT 26页)](https://img.taocdn.com/s3/m/298987dea0116c175f0e48a3.png)
特点,探讨它们各自对人
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栏 目 链 接
课前 预览
一、报刊业的发展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2)19世纪____7_0___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栏 目 链
接
2.近代第一次高潮。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表现。
①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__维__新__思__想。
•
15、成功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个结果 。
•
16、成功者学习别人的经验,一般人学 习自己 的经验 。
•
17、只有第一名可以教你如何成为第一 名。
•
18、学习需要有计划。
•
19、完全照成功者的方法来执行。
•
20、九十九次的理论不如一次的行动来 得实际 。
•
21、一个胜利者不会放弃,而一个放弃 者永远 不会胜 利。
毒害着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栏 目 链 接
互动 释疑
一、报刊业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方法点拨:报刊的作用要结合近现代中国报刊发展历程, 将其置于各时期进行全面剖析。
精讲阐释:(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栏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创办的报刊
目 链
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和 接
栏
目
(5)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人
链 接
们提供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特别提示:报刊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信息封闭时代进 入大众传媒时代的标志,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 活。
互动
释疑
大众传媒的变迁4-PPT课件
![大众传媒的变迁4-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2bb2c781c758f5f71f6729.png)
一、大众传媒的变迁 2、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 原始传播时代 手抄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
原始传播时代 身体、 口头语言、 简单工具
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与波斯 大军决战于雅典郊外的马拉松平 原,希腊获胜。为了尽快将胜利 的喜讯传到雅典城内,派“长跑 能手”斐力庇第斯以最快的速度 去报信。斐力庇第斯给斯巴达送 信刚回来,未能得到休息,随即 赶回去报捷,当他跑到雅典中央 广场时,已经筋疲力尽,只说了 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 地上死了。后世为了纪念马拉松 战役和斐力庇第斯,就举行同样 距离的长跑竞赛,并定名为马拉 松长跑。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 取信息。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会不会影响其他媒 介的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大众传媒的功能: 1) 获得消息情报:收集、储存、整理和传播必要的新闻、数据、图 片、事实和信息、意见和评论,以便人们作出反应和决定。 2) 社会化:为全社会积累知识,增强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意识, 促使他们积极参加公共生活。 3) 动力:促进实现社会目标,激励人们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而努力。 4) 辩论和讨论:为取得共识和澄清歧见而提供事实与论坛,促使人 们普遍参与共同关心的国际国内问题。 5) 教育:传播知识以便促进智力的发展,培养人的品格,教授各种 技能与能力。 6) 发展文化:传播文艺作品,保存历史遗产,培养人的美学鉴赏能 力。 7) 娱乐:提供戏剧、舞蹈、艺术、文学、音乐、喜剧、体育、游戏 等,使公众得到消遣和享受。 8) 一体化:使所有的个人、集团和国家得到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的信 息,以便相互了解和认识并鉴赏别人的生活条件、观点和愿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共21张PPT)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b58a5df49649b6648d747e9.png)
2.新中国 (1)电影 ①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 为电影主题。 ②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远超 以前,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精良,画 面清晰,能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电影的教 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价值审视,其特殊的效果是 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2)电视 ①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已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
1.发展概况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此后,互联网在中国获得迅速发 展。 2.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日益密切。
【问题】 报刊、影视、互联网是主要的大众媒介,试分析近代 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提示:报刊、影视、互联网,这几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依次出现,给 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 了解这些变化,对于深入理解教材, 从总体上把握大众传媒的演变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及知识、舆论宣传、服务社会、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随着社会的 发展,其功能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二、影视业
1.旧中国 (1)1905 年,《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 30~40 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5 阅读下列材料: 《时务报》 于 1896 年 8 月 9 日创刊于上海,总经理汪康年,主笔 梁启超,先后任撰述的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太炎等。以宣传 变法维新、 救亡图强为办报宗旨,载有上谕、 奏折、 论说、 中外杂志、 域外报译等。许多文章议论新颖,文笔活泼,深受知识界欢迎。数月 间销行增到万余份,风靡海内,“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百日维新” 期间,被清政府改为官办,派康有为督办。于 1898 年 8 月 8 日终刊。 《时务报》在变法维新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请完成: (1)《时务报》是哪一派别所办的报纸?请再列举这一派别所办报纸 一例。 (2)这一派别所办的报纸有什么特点? (3)简述这一派别的办报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
第16课_大众传媒的变迁.pptx
![第16课_大众传媒的变迁.pptx](https://img.taocdn.com/s3/m/25faaa52bb68a98271fefa5a.png)
《邸报》 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
阅的报纸。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阶段 时间 代表刊物 影响
兴起
19C中期《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西人开始 在华办报
1873 《昭文新报》创国办人的最报早刊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阶段 时期 代表刊物 影响
戊戌变法 《时务报》宣传进步思
辛亥革命
《民报》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2)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
的突出特点。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 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时务报》:维新思想; 《民报》:民主革命思想; 《新青年》:民主与科学思想 。
材料三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 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在中国近代 史上的作用。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 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 治革命。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 逐次替代的过程
合作探究:报纸、电视、广播、网络 作为四大传媒各有什么特点?
报纸:优势——权威性高,保存性强,传阅率 高,适合深度背景分析,受众相对集中; 广播:接收介质简单,占用空间小,价格便宜, 方便,可以随时接收信息;而因其只涉及声音 传播,制作相对简单快捷,信息传送时效快。 电视:受众面广,权威高,时效性强,不受时 空限制,视听合一,动态感强; 网络:优势——时效性强,参与性强,不受时 空限制,可声、像、文、图多媒体传播。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四大媒介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
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 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 的巨大变化。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 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 在中国。”
阅的报纸。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阶段 时间 代表刊物 影响
兴起
19C中期《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西人开始 在华办报
1873 《昭文新报》创国办人的最报早刊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阶段 时期 代表刊物 影响
戊戌变法 《时务报》宣传进步思
辛亥革命
《民报》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2)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
的突出特点。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 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时务报》:维新思想; 《民报》:民主革命思想; 《新青年》:民主与科学思想 。
材料三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 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在中国近代 史上的作用。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 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 治革命。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 逐次替代的过程
合作探究:报纸、电视、广播、网络 作为四大传媒各有什么特点?
报纸:优势——权威性高,保存性强,传阅率 高,适合深度背景分析,受众相对集中; 广播:接收介质简单,占用空间小,价格便宜, 方便,可以随时接收信息;而因其只涉及声音 传播,制作相对简单快捷,信息传送时效快。 电视:受众面广,权威高,时效性强,不受时 空限制,视听合一,动态感强; 网络:优势——时效性强,参与性强,不受时 空限制,可声、像、文、图多媒体传播。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四大媒介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
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 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 的巨大变化。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 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 在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
普通电器;
2、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
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 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 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 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 000万人收听、收看广 播电视难的问题。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戊戌变法时期
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 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等发起 创办。梁启超任总主笔。他主编的《时务报》,为变法改革作 了广泛的宣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也掀起了中国近 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1931年《歌女红牡丹》 拍摄成功,标志着中国 有声电影历史的开始
1935年《渔光曲》在莫 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 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 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 成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八十年代有《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 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 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 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20世纪更是好片迭出。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 插曲后来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建国后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的 电影题材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业的发展历程
(1)中国电视诞生的标志—— 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
(2)中国电视的普及—— 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电视业为什么 能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普及? (3)电视对当代人们生活的影响?
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
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 节目; 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辛亥革命时期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章炳麟
朱执信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第二期改名 《新青年》 。《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 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 礼教的束缚。《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
大众传媒
电视 广播 报刊 互联网
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白银市二中 高雪
学习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 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二、影视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的兴起
(一)起步阶段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五四新文立化言运议动时政期和《实新行青舆年》论监督等方面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
都发挥主要作用。
重大启蒙作用。
新新民华主日主报从发义》总展革《的起命解时放趋着期日势巨:报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看的红 等,推色。中它动华对作报中用》国.《社为 利会夺 ,的发取挥新了民重主要主的义作革用命。的胜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等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 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改革开放后,党报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专业性报刊如雨后春笋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 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 生活
突出重点 解决疑惑
二、影视业的发展
1、电影
1895.2,法国的卢 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 明的“连续摄影和放 映的机器”申请了专 利。
1905年《定军 山》首映,标 志着中国电影 事业的起步
时间
主要报刊
影响、作用
合
《中央日报》(国)
作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共产党》 《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
宣传党的政策、方针 评议政治、 反映战况
学 习
《解放日报》
建国以后文革时期
《人民日报》 《红旗》 《文汇报》 《光明日报》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介绍学术文化、 反映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 以后
1978年报纸总数只有186家,2000年达2007 家,日报千人拥有量超过100份,刊物由1978 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表现
社会影响
形 成
发 展
繁 荣
19c中前期,洋人在华办报, 外文:《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c70s起,国人办报
戊戌变法影时响期:《时报务刊报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成为息宣、传改良、革命和
辛亥革命通时达期民《民情报、》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
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 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 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巩俐
葛优
李连杰
周润发
杨紫琼
张艺谋
陈凯歌
电影发展历程
时期
代表
影响
1905年 《定军山》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1935年 1935年
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 大的中文报刊
《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刊, 主要介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学、风俗等方面情况。
《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是19世纪60年代由基 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是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二)发展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作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三)繁荣阶段
年份
报纸
刊物
1978年
186
930
2000年
2007
8725
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 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各 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 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 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