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02330
中医诊断学笔记303条
![中医诊断学笔记303条](https://img.taocdn.com/s3/m/99a4cc1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6d.png)
中医诊断学笔记303条1、称“庭”的是:额2、称“藩”的是:颊侧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客色5、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6、得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白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1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11、黄疸:面目一身俱黄12、萎黄:面黄枯槁无光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1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生1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16、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17、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18、脾虚湿阻可见:面黄虚浮19、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2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21、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22、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2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2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25、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2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2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2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29、黑珠属肝称:“风轮”30、白珠属肺称:“气轮”31、瞳仁属肾称:“水轮”32、筋之精为:黑睛33、骨之精为:瞳仁34、血之精为:眼络35、耳流白脓为:缠耳36、耳流臭脓为:耳疳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42、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黄厚腻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气绝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52、湿热可见:黄腻苔53、热盛津伤可见:燥苔54、瘟毒内盛可见:粉白苔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苔白糙裂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57、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黄白苔58、里热挟湿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59、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60、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61、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62、寒痰特点是:痰白而清稀63、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64、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65、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肝火妄动,湿热熏蒸皮肤67、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68、小儿指纹紫为:内热69、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证70、热扰心神则见:谵语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郑语72、太息表明:肝气郁结73、呃逆表明:胃气上逆74、实热证则:咳吐粘痰黄水75、虚寒证则:咳吐清水痰涎76、胃阴虚则:干呕77、食滞则:呕吐酸腐7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喘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短气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实喘81、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痰饮82、湿温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83、阳明实热特点是: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84、阴虚火旺则:午后低热85、湿热交阻则:身热不扬86、阳虚可致:自汗87、阴虚可致:盗汗88、里热亢盛则:蒸蒸汗出89、气血运行不周则:半身汗出90、头顶痛属:厥阴经91、前额痛属:阳明经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绞痛93、湿邪困遏气机为:重痛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96、肺痈为: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97、肺阴虚为: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98、肝火炽盛可致:胁肋灼痛,面红目赤99、肝气郁结可致:胁胀痛,太息易怒1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101.胃脘隐痛多因:胃阴虚。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https://img.taocdn.com/s3/m/157502fd04a1b0717fd5dd98.png)
中医诊断学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中医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定义: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药学总论(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中医诊断学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目录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四诊八纲辨证诊断与病案发展简史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综述司外瑞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审察内外,整体察病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四诊合参,从病辨证常见症状鉴别发热发热恶寒壮热潮热往来寒热烦热微热病因辨证六淫火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燥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湿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暑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寒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风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上篇诊法综述第一章问诊问诊的意义问诊的方法环境要安静适宜态度要严肃和蔼不用医学术语询问版权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目录绪论上篇诊法中篇辨证下篇诊断综合运用中医诊断学(王忆勤)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编辑推荐目录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四诊八纲辨证诊断与病案发展简史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综述司外瑞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审察内外,整体察病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四诊合参,从病辨证常见症状鉴别发热发热恶寒壮热潮热往来寒热烦热微热病因辨证六淫火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燥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湿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暑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寒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风证主要临床表现病机分析上篇诊法综述第一章问诊问诊的意义问诊的方法环境要安静适宜态度要严肃和蔼不用医学术语询问版权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目录绪论上篇诊法中篇辨证下篇诊断综合运用中医诊断学(王忆勤)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编辑推荐目录展开编辑本段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2024年度中医诊断学完整版课件
![2024年度中医诊断学完整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f5475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4.png)
病因辨证的概念
根据中医理论,通过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确定病邪的性质 和病机的转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病因分类
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外伤及虫兽伤等。
临床应用
指导临床医生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外感风寒者宜辛温解表,湿热内 蕴者宜清热利湿等。
2024/3/23
30
气血津液辨证概述及临床应用
6
2024/3/23
02
望诊
7
望神
神的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 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
2024/3/23
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望神可以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病 情的轻重和预后。
望神的内容和方法
包括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面目表 情、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
8
望色
2024/3/23
方法
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收 集患者的病情信息。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 、形态、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 的声音、嗅患者的气味等来了解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 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来获取病情信息;切诊是通 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按压腹部等来了解病情。在四诊合 参的基础上,结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对患者 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等八法。
分类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证候特点,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
37
治法概述及临床应用
2024/3/23
内治法
通过口服药物,调整脏腑功能,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内科疾 病。
外治法
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方法,直接作用 于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外科、皮肤科等疾病。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b1a43a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a.png)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黑龙江省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学重点概念解析
![黑龙江省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学重点概念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39f05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13.png)
黑龙江省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学重点概念解析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运用中医理论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病因和辨证,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对黑龙江省考研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诊断学的重点概念进行解析。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头面部、舌苔、舌质、脉象等进行疾病分析和判断。
其中,头面部的望诊包括眼色、面色、口唇色等方面的观察,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盛衰、阴阳虚实等情况。
舌苔和舌质的望诊可以通过舌苔的颜色、形态以及舌质的湿润程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脉象的望诊则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脉象的弦、数、迟、数等变化,从而推测患者的病因和辨证依据。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患者的声音和呼吸声可以反映出肺脏的功能情况,咳嗽声则可以帮助诊断肺部疾病。
此外,闻诊还包括对患者体味的观察,通过闻患者的呼出气味、汗液气味等来判断病情。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患者的对话来获取病史、症状等信息,进而判断病因和辨证。
问诊包括过问病史、询问病情、详细了解症状等方面,主要通过询问患者的起病时间、病因、症状的发展情况、疼痛感觉等来获取重要信息。
同时,医生还需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以帮助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腰腹部、四肢等部位进行切诊,以判断患者的体表温度、血管情况、皮肤弹性和肌肉紧张程度等指标,从而帮助确定病因和辨证。
切诊主要包括腰腹部的寒热、软硬、滑利等方面的判断,以及四肢的体温、湿热程度等方面的观察。
综上所述,在进行中医诊断时,医生需要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通过观察、听闻、询问和切诊等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以确定病因和辨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掌握这些重要概念,对于考生复习中医学诊断学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断学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与不确定性,而且其理论基础与西医诊断学有所不同。
2024全新《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2024全新《中医诊断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39eeb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c.png)
基因组学在中医体质分类中的应用
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不同中医体质人群的基因变异和表达差异,为中医体质分类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
基因组学在中医体质辨识中的应用
THANKS
诊断依据
温补肾阳,通利水道。
治疗策略
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
常用药物
肾阳不足型前列腺增生
喘息气短、喉中哮鸣有声、咳痰清稀或呈泡沫状、面色晄白等。
症状表现
诊断依据
治疗策略
常用药物
舌淡苔白滑、脉浮紧等。
补益心肺,止咳平喘。
生脉散合补肺汤、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等。
心肺气虚型支气管哮喘
05
针灸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长期疗效评估
对针灸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疾病的复发率和针灸治疗的长期效果。
针灸治疗效果评估指标和方法
06
现代科技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识别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的中医诊断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进而实现中医证候的自动分类和识别,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灸法
通过罐具吸附在皮肤上,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目的。
拔罐法
常见针灸方法介绍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患者主观感受和医生客观观察,评估症状改善程度。
生理指标变化
观察针灸前后生理指标的变化,如血压、心率、疼痛评分等。
生活质量改善
评估针灸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如睡眠、饮食、情绪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蛋白质表达谱差异,寻找与中医证候相关的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
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多态性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44438a6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2.png)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
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
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
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专论诊法
对脉学极为有益
滑伯仁的《诊家枢要》
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
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
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
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
只强调某一诊法而忽视其它诊法都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 故《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
四诊合参
从病辨证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3、四诊合参,从病辨证
二、诊断学原则
四诊合参
(一个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征候;而一个证候亦可见于多种病)
从病辨证
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别两个方面
《中医诊断学》 目录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添加标题
《中医诊断学》—目录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 绪论
中医诊断学
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黄帝内经》和《难经》
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病人自诉发热,我们还不能得出辨证结果,只有进一步询 问有无恶寒头痛,是否疾病初起,检查是否脉浮、舌苔薄 白等,才可以初步确定是外感表证发热还是内伤里证发热 若是外感表证发热,还要进一步辩证到底是外感风热,还 是外感风寒。假如有舌红、口渴、脉浮数、发热重、恶寒 轻,就可知其发热为外感风热证,从而为治疗指出方向。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91eea2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4.png)
产后调理
中医注重产后调理,通过饮食、药物 等手段,促进产妇身体恢复,预防产 后疾病。
孕育保健
中医对孕育过程有独特的认识,通过 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 女性生殖健康。
中医诊断学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疾病同样采用辨证施 治的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审症求因
根据症状表现,推求病因 病机。
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并用, 全面收集病情资料。
辨证施治
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进 行综合分析,辨别证候, 确定治法。
02 中医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形态、 舌苔等
了解脏腑功能及气血 状况
判断病情轻重、寒热 虚实
闻诊
听声音
01
02
03
04
阴阳辨证
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是中医 辨证的总纲领。
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的深浅,判断病情轻 重及预后。
寒热辨证
辨别疾病的寒热属性,是中医 辨证的重要内容。
虚实辨证
辨别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 据。
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包括咳嗽、气喘、 咯血、便秘、泄泻 等证候。
脾与胃病辨证
包括食少、腹胀、 便溏、呕吐、呃逆 等证候。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中医诊断学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推动 了中医诊断学的国际化进程。
对全球健康事业的贡献 中医诊断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 了重要贡献,尤其在慢性病、亚健康等领域的防治方面具 有显著优势。
THANKS
中医诊断学总结
![中医诊断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94e96b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e.png)
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辨证的理论与方法,以识别病证,推断病情,给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0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而“言病之所在”。
0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串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难经》特别重视脉诊,其提出独取寸口诊脉法。
03、西汉·淳于意(仓公)创立“诊籍”04、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创始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0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06、西晋·王叔和《脉经》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07、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
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
08、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09、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10、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11、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将病因归为三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为不内外因;12、南宋·崔紫虚《崔氏脉诀》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脉。
南宋·施发《察病指南》为诊法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
13、元·敖氏《点点金》《金镜录》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872a9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0.png)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液失调的病证类型。
治则治法探讨
治则治法的基本概念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所采取的治疗措施。
常用治则治法
包括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调整阴阳平衡等。
治则治法的运用
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中医诊断有望与现代医学 技术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如基 因测序、影像学检查等,为中 医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 信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医 诊断学有望在国际范围内得到 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为更多 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 呼吸等
分辨病位、病性、病 因等
嗅患者口气、体味等
问诊
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了解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经过等
确定病位、病性、病因等
切诊
按压患者身体部位,了解局部 冷热、软硬、压痛等
触摸患者脉搏,判断脉象特征
结合望闻问三诊结果,综合分 析病情
03
八纲辨证与病因病机分析
胃痛案
患者症状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证分析
患者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选用黄芪建中 汤加减治疗。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三
咳嗽案
患者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胸闷食少, 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辨证分析
患者痰湿蕴肺,肺失宣降。治以燥湿化痰,理气 止咳。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https://img.taocdn.com/s3/m/bb078b0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a.png)
舌质:即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熏 蒸而成。
正常舌象
淡红舌: 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
薄白苔:
薄薄的,颗粒均匀的,干湿适中的白苔
病舌及主病 ——望舌质
舌色: 淡白、红、绛、紫
舌形: 老嫩、胖瘦、裂纹、齿痕
(1) 舌色 淡白:主虚证、寒证。
舌色淡白(气血不足证) 淡白而瘦薄(气血两虚) 淡白而胖嫩(虚寒证)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其次,要在不断实践中掌握中医的诊
断思维方式。 第三,要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
传统中医的诊断思维方式
中基 四诊
辨证
不断修正
治疗
诊法
望诊
切诊 诊法
闻诊
问诊
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 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 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推测预后的吉凶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望神
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 外在表现
两目 神情 气色 体态 其它
神的四种表现形式
得神
假神
神
少神
失神
失
有
神
神
少
神
假
神
得 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表现:神志清楚,两目精 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 ,面色荣润,肌肉不削, 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意义:提示正气充足,精 气充盛,是健康的表现, 即使为病也是正气未伤, 精气未衰,属病轻。
(2) 舌形
老舌:实证、热证 嫩舌:虚证、寒证
胖舌:主虚、湿
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 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停留 ;
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 多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 ;
2024年中医诊断学课件
![2024年中医诊断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72714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3.png)
中医诊断学课件一、引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医诊断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学科。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巧,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构成的,而五行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五种基本属性。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的分析上。
2.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脏腑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疾病的脏腑定位、经络辨证和脏腑功能分析上。
3.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失调而引起的。
病因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疾病的病因分析、病机判断和治疗方案制定上。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体态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的一种诊断方法。
望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诊断的第一步。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音,以及嗅闻患者的体味、排泄物等气味,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的一种诊断方法。
闻诊在中医诊断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等,来了解疾病的起因、发展、症状和病史的一种诊断方法。
问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4.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腹部、肌肉等,来了解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诊在中医诊断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中医诊断学的实践技巧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是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进行分析,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的一种诊断方法。
最新中医诊断学【医学课件】精品课件
![最新中医诊断学【医学课件】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7fc8f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b.png)
脏腑辨证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脏腑辨证在中医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对疾病的脏腑定位和定性,可以判断出病变的脏腑和病情的轻重,为治疗提供依据。
脏腑辨证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六经辨证的概念
六经辨证是根据《伤寒论》中六经病的症状表现和传变规律,对疾病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
阴阳五行理论概述
阴阳五行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为中医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关键,五行失衡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因此,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阴阳失调的诊断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判断其是否存在阴阳失调。常见的阴阳失调包括阳虚、阴虚、阴盛、阳盛等,每一种情况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脏腑功能失调的诊断
中医通过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信息,判断是否存在脏腑功能失调。例如,脾胃不和、肝气郁结、肾虚等都是常见的脏腑功能失调表现。
经络病变的诊断
中医认为,经络病变常常导致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医生通过了解病人的疼痛部位、性质以及伴随症状等信息,判断是否存在经络病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数字化转型
人才培养
中医诊断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加强人才培养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中医诊断学将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学科创新发展,提高诊疗水平和能力。
06
中医诊断学学习资源推荐
《中医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史》-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2c2ce404a1b0717fd5ddde.png)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
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二) 神与精、形的关系 神
精
(先天、 后天) 物质基础 外在表现
形
(三) 望神的意义
1.神的盛衰是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精充气足神旺──健康、体健 精亏气虚神耗──衰老、有病 2.望神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 病情的轻重、 疾病的预后。 失治、误治 有神 (精足病轻) 无神(精亏病重 ) 治疗养护得当
中医诊断学
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 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一门学科。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 辨病的依据。
2、皮肤光泽:肤色的荣润枯槁,可反映脏腑精 气的盛衰,从而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预后。凡荣润 光泽者,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晦暗枯 槁者,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常色与病色
常色:明润含蓄。(明润,面部皮肤光明润泽,是为有神,示 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含蓄: 面色红黄隐隐,隐于皮肤之内而不显露,示胃气充足, 精气内含而不外泄。) 主色:个体素质差异,保持终身不变。 客色:随季节气侯等自然环境不同而发生的但属于正常变 化者。 病色:晦暗暴露。(晦暗,面部皮肤枯槁晦暗而无光泽,示脏 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 地显露于外,为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 善色:病色而光明润泽,为“气至”。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 胃气能上荣于面。 恶色:病色且枯槁晦暗,为“气不至”。为脏腑精气已衰, 胃气不能上荣于面。
2024版年度中医诊断学全套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诊断学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3e506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b.png)
操作规范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手臂放平,医生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 轻按患者桡动脉处,根据脉象变化进行诊断。
注意事项
保持环境安静,患者情绪稳定;医生手指要温暖、干净,避免影 响脉象判断。
24
常见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沉脉
29
八纲辨证方法讲解
辨别疾病的阴阳属 性,确定治疗方向。
识别寒热性质,选 用温阳或清热药物。
2024/2/2
八纲指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八个纲 领。
分辨病位的表里深 浅,明确治疗途径。
判断虚实状况,决 定补虚泻实策略。
30
脏腑辨证方法讲解
01
02
03
04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生理功能失 常为依据的辨证方法。
17
04
问诊技能与方法
2024/2/2
18
问诊内容梳理及要点把握
问诊基本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2024/2/2
要点把握
重点询问主诉和现病史,注意患者症状的变化和伴随症状,以 及病史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19
十问歌详解及其应用示范
十问歌概述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 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2024/2/2
5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
审症求因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症状体征,推求病 因病机。
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并用,全面收集病情资 料。
2024/2/2
辨证施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对。临在床疾资病料过分程析、中综,合致,病对因疾素病全使过机程体的发特生点病和规理律性概损 害括,与抽同象时,也判发断生病抵种、抗概这括种病损名害的的过程生。理性防御反应。 这是一内科矛学盾的的主双要方任,务。在 整个疾病过程中不断进行斗争, 直至疾病痊愈或机体死亡时才告终结。”
症的主要特征:
如“阳黄——黄疸,肤色黄而明亮,如橘皮色”; “腻苔——舌苔颗类细腻,紧贴舌面,不易脱落”。
症的临床意义,主要的病、证:
如“滑脉——主痰饮、实热、食积”; “苦笑貌——多见于破伤风”。
辨证:对“证”的概括与判断,其本质是用中医 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的过程。
几个概念: 证型与证名:本质与形式; 证候:证之外候—“症”(症状与体征)。
(三)辨病(诊病)
《“《辞病说”海文:》解“字疾》病:”“:疾,病也”。“病,疾加也”; 与““指健康机”体相在对一而定言条(W件HO下“健,康由”致定病义:因不素仅所没引有起疾的
中医诊断学
许家佗
许家佗
Blog: E-mail: xjt@ Tel: 51322114(O) Office: 7412
绪 论、总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诊察了解; 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当前本质 当前的主要矛盾
辨“证” 病证结合
辨“病”
“病”与“证”的关系: 同病同证、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异病异证全过本质
疾病根本性矛盾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秦汉以前:
《黄帝内经》 诊法、辨证基础 《难经》 提出“寸口脉法”
汉朝:西汉 淳于意创 “诊籍”
东汉 张仲景建立辨证论治的理论“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安排
诊法:
1望诊(12’);2舌诊(9’);3闻诊(2’) ; 4问诊(14’);5脉诊(8’);6按诊(2’)
辨证:
7八纲辨证(7’);8病性辨证(10’) ; 9脏腑辨证(21’) ;10其他辨证方法(4’)
诊断综合运用与病例(4’)
绪论章节小结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诊法的概念、辨证的概念。 4.病、症、证的概念***。 5.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晋唐:西晋 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原疾病诊断专著 宋、金、元: “金元四大家”
刘河涧—重视病机; 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 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 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诊断
明、清:
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八纲辨证成熟; 明 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 清 叶天士《温病论》、薛生白《温热条辩》、吴鞠通 《温病条辩》、王孟英《温热经纬》创立卫气营血、三焦 辨证。
诊 断 记录
(一)诊法
“四诊”主要内容: 望:神、色、形、态及局部望诊 闻:听觉、嗅觉 问:询问病情与病史 切:脉诊与其他按诊方法
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不适应的感觉; 体征:客观检测出的异常征象。 二者常合称为广义“症状”,简称“症”。
(二)辨证
证的概念(中医学特有): 约定:阶段性; 对病因、~性、~位、~势的病理概括; 反映疾病当前本质。
(四)病案
又称:医案、医籍、诊籍、病历等; 是临床诊疗的书面记录; 意义:
古医籍、医案是重要的学习资料; 病历、大病史的书写是必备的临床基本技能; 是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重要资料; 是医疗纠纷的重要司法依据。
主要内容在中医诊断学介绍,书写的技能与技巧 将在临床过程中学习和掌握。
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6.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诊法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难经·六十一难》
四诊的内容:望、闻、问、切; 中医特色诊法:舌诊、脉诊; 诊法要求:准确全面地收集病情,四诊合参,为辨病、
辨证提供判断依据。
诊法学习要点:
近代: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的《舌诊研究》; 李乃民主编的《中国舌诊大全》; 刘冠军《脉诊》、赵恩俭《中医脉诊学》;
费兆馥主编的《中国脉诊研究》。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 (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死去活来!! •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二)见微知著
由局部 判断整体的方法;
(三)以常衡变
由正常、常规
判断异常、变数的方法;
由生理特征
病理变化的判断与推测。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查
(二)诊法合参
(三)病证结合
症 感性认识 辨 理性认识
(现象依据) (本质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