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贝聿铭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杰出的建筑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外观设计、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新的结构设计而闻名于世。
整座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鸟巢形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给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其内部空间的布局也非常精妙,根据舞台的需求安排了合理的观众席和舞台设施,既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又为演员提供了宽敞舒适的表演空间。
整体而言,国家大剧院展现了贝聿铭对现代建筑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其次,贝聿铭还设计了台湾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故宫博物院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宫殿风格,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同时,建筑内部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展览空间和设施,使游客既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观展体验。
贝聿铭以其细腻入微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故宫博物院注入了新生命。
此外,贝聿铭还设计了美国洛杉矶的华尔滋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综合艺术场所,包括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等多个功能。
华尔滋艺术中心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座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合。
而内部的各个功能区域则运用了多种材料和布局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
贝聿铭在设计华尔滋艺术中心时注重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成为一个容纳不同艺术形式和活动的综合性艺术空间。
最后,贝聿铭的另一部作品是巴黎卢浮宫新增部分的设计。
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为卢浮宫注入了现代元素。
新部分的外观设计简洁而现代,与卢浮宫的古老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筑内部则设计了多个展览空间和设施,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珍贵的艺术品。
贝聿铭通过对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成功地将卢浮宫打造成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功能性的艺术殿堂。
(完整word)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紧连忠王府,并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一墙之隔,在这个如此微妙、敏感而复杂的历史街区中,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博物馆。
本文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粗浅地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
目录摘要 0目录 (1)一、引言 (2)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述 (2)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2)(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3)(二)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3)(三)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 (3)(四)让光线来做设计 (4)(五)布灯设计的技巧 (5)(六)对参观者的尊重 (5)四、结语 (6)参考文献 (7)一、引言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由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
曾有著名评论家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述创建于1960年,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是著名的国内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2003年11月由国际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新馆奠基开工,历时三年,2006年10月6日中秋节落成开放。
贝聿铭的设计的建筑介绍
贝聿铭的设计的建筑介绍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一位著名的现代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和美国纽约市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以简洁、现代为主要特点,建筑结构设计精密,外形简约而富有力量感。
他尤其善于利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进行设计,这样的特点在他的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上述两个著名的建筑外,贝聿铭还设计了很多世界著名建筑,其中包括香港的银河中心、卡塔尔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等。
银河中心是一座由4栋高楼组成的建筑群,是贝聿铭为香港规划的中心之一。
在这里,他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现代建筑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筑中间的一个高大的玻璃矩形体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周围的几栋高楼则则以不同的形态向外扩张,富有层次感。
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则是一座结合了穆斯林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建筑。
建筑中使用了很多穆斯林传统的建筑手法,如天窗、白色穆斯林拱门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建筑和材料,如倒悬的钢板、金属丝网等等。
整个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不仅赢得了建筑业内的赞
誉,也成为了周边景观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风格虽然简约、现代,但其实是极其复杂、精密的。
他将现代材料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使得建筑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也
是他一直受到建筑界欢迎的原因之一。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是一座充满现代感和艺术气息的建筑,其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展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
首先,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
建筑师以简洁的线条和大胆的几何形状打造了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同时在建筑外墙和屋顶上运用了大量的玻璃材料,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通透明亮,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其次,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内部空间的布局上。
建筑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室内空间,使得展厅、走廊和休息区相互交融,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固有模式,为观众创造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参观体验。
同时,建筑内部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光线和通风的问题,使得整个空间更加舒适和宜人。
最后,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上。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周围自然环境的特点,将自然光、绿植和水景巧妙地融入到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中,使得整个建筑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总的来说,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之美,通过简洁、开放和舒适的空间设计,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座美术馆,更是一件艺术品,展现了建筑艺术的无限魅力。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摘要: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纵观其建筑创作生涯,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传世之作。
与其他建筑大师不同的是,贝聿铭的成长背景与教育背景同时受到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他的建筑设计。
所以说,他的建筑设计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思想一、贝聿铭创作背景的回顾贝聿铭生于广州,幼时随其父举家搬迁到上海。
在上海期间,应祖父贝理泰的要求,贝聿铭每年暑假都会人住苏州的祖宅狮子林。
也就是说,18岁以前,贝聿铭都生活在中国,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苏州园林的生活经历,成为了贝聿铭日后设计哲学的参考。
当时上海建筑業的蓬勃发展极大地触动了贝聿铭,让他决定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但是在宾大求学一段时间后,贝聿铭又想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发现这位中国学生很有设计才华,力劝贝氏学习建筑。
1944年贝聿铭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师从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
在1948年,美国纽约市的房地产开发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韦伯奈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为其公司完成了许多项目的设计,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建计划。
这些设计项目的成功使得贝聿铭能在美国建筑界逐渐崭露头角,并于1955年自立门户,创办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一直工作到1990年,他才从事务所退休。
但是退休后,贝聿铭并没有在设计行业停止前行,而是创作出一系列不朽的设计作品。
二、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在美国求学期间,贝聿铭师从格罗皮乌斯,同时也受到了密斯等其他大师的建筑思想启发,可谓是兼收并蓄地汲取了大师们设计哲学的精华。
(一)、格罗皮乌斯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从贝聿铭早期的建筑设计作品可以看出,他深受恩师格罗皮乌斯的影响。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一、生平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
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①1、强烈的几何构图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
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
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
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
贝聿铭设计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包括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建筑,如中国国家大剧院、法国巴黎卢浮宫西翼扩建等。
他的设计理念独特,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
以下是一篇700字的贝聿铭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和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他的设计中,他始终追求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他相信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建筑应该融入并促进自然的发展。
他强调建筑的设计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建筑师应该尊重环境、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
贝聿铭的设计师的平衡思维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追求内外之间的平衡,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功能与美学之间的平衡。
他相信建筑应该是人与自然的过渡空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又与自然和谐共存。
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中,以实现内外之间的平衡。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还强调可持续发展。
他相信建筑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他提倡使用可再生的材料,采用环保的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他的设计作品注重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力图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之,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是一个追求和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
他在设计中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追求内外之间的平衡,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他的设计作品不仅是建筑的艺术表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
他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为我们展示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并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树立了榜样。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不仅在建筑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也让人们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贝聿铭 设计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贝聿铭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贝聿铭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立。
他在设计中常常利用地形、自然光线以及自然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他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
他常常在设计中采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和元素,以传承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他的设计中既有创新性的现代化元素,也有承袭传统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另外,贝聿铭注重建筑与人的需求的结合。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其美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他的设计中常常考虑到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心理感受,以提供尽可能舒适和实用的建筑空间。
他的建筑被人们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此外,贝聿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
他坚信建筑应该是可持续的,能够对环境友好,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采用被动式设计和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最后,贝聿铭注重空间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个能够激起人们情感和体验的空间。
他的设计中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他通过使用光线、材料和形式等元素,使建筑充满了人性化的情感。
综上所述,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人的需求的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空间的体验与情感的表达。
他的设计理念对建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推崇。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又称国家大剧院大剧院,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一座大型剧院,是中国的国家级文化艺术设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剧院之一。
它是中国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思想为世人所称道。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理念的结合,贝聿铭通过将自然的元素融入建筑之中,创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艺术空间。
这一设计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也体现了对艺术与自然的敬畏和推崇。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借鉴。
贝聿铭在设计国家大剧院时,充分考虑了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力求将建筑融入自然之中。
他将大剧院设计为一座“水上建筑”,以其被称为“悬浮岛”的外形和用水包围的设计远近闻名。
这种设计不仅使大剧院在城市中独具特色,也为周围的公共空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环境。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大剧院的外形呈现出了流畅而富有张力的线条,其建筑风格既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视觉效果。
而且在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上,大剧院也以其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特点,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演环境。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还体现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大剧院的建筑内部,设计师们精心打造了一系列艺术装饰和装置,以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风采。
大剧院还致力于举办各种艺术文化活动,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艺术享受的机会。
这样的设计思想不仅使大剧院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地,也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还体现了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剧院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以震撼和美感,更是一种城市形象的传递与表达。
大剧院所展现的现代建筑理念和艺术氛围,为北京这座古老城市增添了一道现代的风景线。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对自然、传统文化、艺术和城市的多方面关注,并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建筑之中,使之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代表作品。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空间,其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
文化的完美结合,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首先,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建
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艺术空间的需求,将传统的斗拱、檐口等元素巧妙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使整个建筑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具有现代艺术空间的功能性和美学感。
其次,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建筑师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周边自然环境,将建筑融入到自然中,尊重并保护了原有的自然景观。
同时,建筑采用了一系列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总的来说,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建筑本身具有艺术价值,还体现了建筑与环境、文化的和谐共生,为艺术空间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与推广,为建筑设计和文化艺术领域带来更多的启发与借鉴。
《现代大师贝律铭》课件
2023
PART 04
建筑思想与理念
REPORTING
人文关怀
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贝律铭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和绿色建筑设计,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 康、宜居的环境。
关注文化传承与保护
贝律铭认为建筑应该反映当地文化和历史,因此在设计中融 入当地元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建筑成为连接过去与 未来的桥梁。
自然采光与通风
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通风, 减少人工照明和通风的使 用,降低能耗。
绿化与景观
通过绿化和景观设计,提 高建筑的生态价值和美学 价值,为人们提供舒适宜 居的环境。
2023
PART 03
代表作品
REPORTING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代表作品之一,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集现代化建筑、园林和陈 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获得奖项
普利兹克奖、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 章等。
2023
PART 02
建筑设计风格
REPORTING
现代主义风格
简洁明快
贝律铭的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为主,摒 弃了繁琐的装饰,呈现出清新明快的特点。
功能主义
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以满足现代生活的 需求。
创新性
在材料、结构、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动建筑 设计的进步。
追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贝律铭认为技术是实现建筑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表达艺术美感的方式 。他善于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既具有技术含量又富有艺术美感的建筑作 品。
探索建筑与科技的结合
贝律铭关注新兴科技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尝试将数字化设计、智能建造等先进技 术融入到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提高建筑的科技含量和未来感。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贝聿铭,全名钱学森,是中国的一位世界著名的建筑师。
他在建筑设计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对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南京,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对艺术和建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945年,他前往美国留学,并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设计。
在这里,贝聿铭接受了现代建筑理念的熏陶,这对他未来的设计和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聿铭毕业后,他在设计事务所工作,并开始了自己的实践生涯。
他的作品独特而独特,以其对传统与现代的巧妙整合而著称。
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以及对文化遗产的尊重,这使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备受好评。
贝聿铭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建筑传统的热爱和对未来建筑的探索。
在设计中,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与人的关系。
他的作品以简洁而现代的线条为特色,仍然保持着传统建筑的韵味,这使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广受认可。
贝聿铭的一些重要作品包括中国北京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和中国上海的中华艺术宫。
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对现代建筑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的尊重和借鉴。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对建筑教育的影响上。
他曾在哈佛大学教授建筑设计课程,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他的教学理念强调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并提倡在设计中加入现代理念与技术。
贝聿铭的世界影响力使他成为了建筑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建筑的探索,同时也揭示了他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思考与引领。
他的设计理念和创造力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为后来的建筑师提供了重要的榜样和启示。
在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中,建筑师应当尊重传统,同时也要敢于创新。
他认为,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人类,创造美丽的环境。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现代建筑技术的精通。
他的设计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和构造,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和美好的生活环境。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摘要:贝聿铭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中银大厦香山饭店东馆模数社会分工正文:模数的应用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
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
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
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
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
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
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灵活变换模数。
6900×6900的基本柱网,是考虑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系——无梁楼盖的经济跨度;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置方式,采用7800×7800的柱网。
车库正好位于中庭及54米的大跨之下,避免了两套柱网的矛盾。
卫生间以装修面砖作为模数,其尺寸为150×300。
所有卫生间的开间、进深、净高都为其整数倍,厕位、洗手池等的中线,灯、排气孔均与模数线相齐。
天花、铺地的分格也严格遵循这个模数。
所以,卫生间所有的线角都前后左右、上下交圈,任何一道线延任何一个方向转360度都可以回到原位。
装修效果非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常完美。
在吊顶的设计中,采取两套模数。
主要空间为1150×1150,办公空间为575×575,两个575×575又正好是日光灯槽的尺寸。
贝氏一直把模数制贯彻到节点大样中去。
在设计节点之前,先打好575×575的方格,即所谓的“模数线”。
贝聿铭对香山饭店设计理念
贝聿铭对香山饭店设计理念贝聿铭作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总是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建筑思想。
他对于香山饭店的设计理念也不例外,他通过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居住和休闲场所。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上。
香山饭店位于香山公园的腹地,周边环境非常优美。
他充分利用了建筑场地的地势特点,将建筑物设置在山坡上,采用了分层的设计方式。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能够最大化地保留原始的山景。
建筑和自然环境的结合,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景观。
其次,贝聿铭注重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交流。
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物与人们的互动关系。
不论是在建筑的外部还是内部,他都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和开敞的空间布置,使人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然的美景。
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够看到美丽的山景,这样一来,人们在其中居住、工作、休闲时都能得到最充分的享受。
此外,贝聿铭的设计还体现了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
他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环保材料。
他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钢结构,既能够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又能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他还在建筑的屋顶设置了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太阳能的利用,为饭店提供了可再生的能源。
这种富有环保意识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贝聿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还为后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总的来说,贝聿铭对于香山饭店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们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和休闲场所。
他注重建筑的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倡导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他的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还对于环境保护提供了积极的思考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现代建筑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以古典与现代相融合,追求简洁、纯粹、坚实的空间形态。
以下将重点介绍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首先,贝聿铭强调建筑师必须了解并尊重建筑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而是应该与之和谐共存。
在设计中,他会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社会、地理等因素,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既具现代感又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建筑。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的空间感。
他认为建筑应该为人们创造出舒适、温馨的空间,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房屋结构。
他常常运用大尺度的几何形状和直线来创造出开放、宽敞的室内空间,使人们感受到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同时,他使用玻璃幕墙等材料来增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让人们在室内也能享受到户外的美景。
第三,贝聿铭强调建筑的结构和功能。
他认为建筑的结构应该直观、坚实并且符合逻辑,不应隐藏在装饰物的背后。
他将建筑的功能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设计出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备。
他也认为建筑设计应与时间相适应,注重功能的持久性和灵活性。
最后,贝聿铭的设计追求简约、纯粹的美感。
他追求清晰的几何形状和简洁的线条,通过光线、材料和空间组合来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筑。
他注重材料的质感和细节的处理,将建筑呈现
出卓越的工艺和艺术性。
总结来说,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注重空间感、结构与功能以及简约、纯粹的美感。
通过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他创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在现代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贝聿铭(Ieoh Ming Pei),生于1917年,是中国出生的美籍建筑师,被公认为建筑界的传奇人物。
他在世界范围内留下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作品,包括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等。
贝聿铭是多个建筑风格的大师,他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探索了建筑传统与未来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贝聿铭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注重传统元素的运用。
他将传统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与建筑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兼具功用与美学的作品。
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充分考虑了卢浮宫的历史与环境,既尊重了卢浮宫古老的建筑风格,又为其注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使得卢浮宫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贝聿铭在设计中注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他研究并运用了许多现代建筑技术,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灵活、富有创意。
他通过选材、造型、光影等手法,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
他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博物馆的建筑形式既如同艺术品一般独具视觉效果,又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贝聿铭也在探索建筑与社会的关系。
他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认为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的作品不仅注重美学,也关注公共空间的利用,以及建筑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他设计的香港的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巨大的文化设施不仅提供艺术表演场地,也是市民社交、活动的场所。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传统建筑的魅力,也开创了未来建筑的新方向。
他的设计具有超前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赋予建筑更大的功能和更强的表现力。
他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方法被许多新一代的建筑师所借鉴和继承,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贝聿铭以他的杰出成就和卓越贡献,被誉为建筑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作品融合了建筑传统与未来的元素,在设计中注重传统与环境的和谐,注重建筑的功能和社会效益,展现了建筑艺术的巅峰。
贝聿铭不仅是一位建筑大师,也是一个使人们重新思考建筑与文化关系的先驱者。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是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其设计理念融合了现代与传统,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座美术馆的设计理念是以尊重历史、融合文化、追求卓越为核心,旨在创造一个能够激发人们灵感、引领艺术潮流的空间。
首先,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
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尊重了周边环境和建筑风格,使得美术馆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同时,建筑内部的展览空间也充分尊重了艺术品的历史价值,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能够深度体验艺术的空间。
其次,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强调了文化的融合。
建筑师在设计中融入
了当地的传统建筑元素,同时也加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使得美术馆既有着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气息。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外观上,也体现在展览内容和艺术活动上,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最后,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追求卓越。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细节,追求空间的完美布局和艺术品的最佳展示效果。
同时,美术馆也致力于引进世界一流的艺术品和举办高水平的艺术展览,为观众带来了世界级的艺术盛宴。
总的来说,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文化的融合和
追求卓越的精神,为观众打造了一个能够深度体验艺术、感受文化魅力的空间。
这座美术馆不仅是一座展示艺术品的建筑,更是一座充满灵感和活力的文化殿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
贝聿铭,一位享有盛誉的建筑大师,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观而闻名于世。
他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以及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贝聿铭认为,建筑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更是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体现。
他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将传统园林建筑与现代几何线条完美结合,既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成为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的佳作。
贝聿铭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他认为这是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他的作品往往汲取传统建筑的精华,结合现代科技与材料,呈现出现代与传统交融的特色。
例如,他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将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与现代简约设计相结合,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又体现了现代设计的时尚感。
贝聿铭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源于功能的需求,而不是单纯的装饰或象征。
他的作品往往以实用为主导,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他设计的广州中银大厦,以几何线条和玻璃幕墙为特点,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轻盈与通透,又保证了内部空间的实用与舒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对未来的
思考。
他的建筑理念将继续影响和启迪着后世,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摘要】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他在建筑界的成就和影响深远。
他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提出了独特的设计理念。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贝聿铭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信心,他的思想也被传承下去。
他的重要性在于引领了建筑界的发展方向,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在于他的思想和理念对建筑界的影响。
贝聿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成为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对建筑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传统、未来、成就、影响、设计理念、作品展示、未来展望、思想传承、重要性、启示、影响力1. 引言1.1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贝聿铭,一个建筑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被称为是“建筑界的奥斯卡”。
贝聿铭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对建筑传统的尊重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反映出他对建筑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贝聿铭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师,更是一个思想家和艺术家。
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光线的运用,使建筑物显得更加通透和自然。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建筑美学的独特见解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
贝聿铭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相信建筑可以改变世界,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和思想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和启示。
贝聿铭,一个跨越时代的建筑大师,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他的作品中体现,更是在他的思想和精神传承中体现。
他的影响力将会持续影响着建筑界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2. 正文2.1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的成就与影响贝聿铭的成就可以从他设计的建筑作品中看出,比如北京国际机场、美国华尔街金融中心、巴黎卢浮宫等举世闻名的建筑。
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建筑美学和功能性的高度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创新精神。
贝聿铭的影响也体现在他对建筑界的影响和推动上。
他倡导的“人性化建筑”理念,提倡建筑应该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中,更融入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
贝聿铭建筑风格的解读
贝聿铭建筑风格的解读贝聿铭是美国华裔著名建筑设计师,他的设计的建筑独特且赋予灵魂.出生于苏州园林的贝聿铭自小就表现出卓越的建筑才能,风华正茂时就已香山饭店等精美绝伦的设计闻名于世.贝聿铭设计的建筑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无论从形式、造型、色彩、材料、尺度上来看,他的设计都是令人敬佩和羡慕的.他也非常善于运用综合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建筑所用,尤其是几何形态的应用和材料的大胆尝试.使他的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灵感和灵性,不单是个性的展现.使建筑这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变得和人一样有了灵魂、有了智慧,让它赋予了生命的价值,成为了一个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在设计卢浮宫时解决了基本的功能问题的同时也使建筑富于了不同的个性.这期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设计师都坚强的处理和认真的思考这些问题,尤其是想放弃的时候,那种表现出来的坚持.所以一个赋予价值的建筑与设计师有着同样的让人敬佩的精神.有特点、有灵魂、与众不同永远是建筑师追求并乐此不疲的事.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的形式最为活跃,同时也是最容易出奇制胜的元素.它离不开科学技术,建筑材料,经济条件的支持.玻璃金字塔就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从古到今,建筑都是为人服务的,提供人们进行各种活动,为人的生活创造了学习、工作、休息等多种多样的环境.一个建筑物包括了很多内部空间,同时又被一个大的外部环境所围绕.任何一个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也是.必定与周围环境互为一体,相互呼应. 建筑像一面镜子,反应着这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文、科学和一定层面的综合反应与流变.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点是:它总会受到建筑的实地材料和形体结构的制约.正好反映了一点,就是建筑所展现的造型美通过建筑的实地材料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共同建立起来的.建筑有他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像体型、比例、尺度、色彩、质感等.同时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色相互照应,传达了这个时代风貌和精神.表现了社会审美需要的一种理想.例如世界著名的建筑悉尼歌剧院,设计者丹麦建筑师伍重,建筑极富诗情画意造型如白矾临海,被人誉为不是极端荒谬,就是非凡杰作.金字塔的设计何尝不是一样呢?任何经典的设计都是边缘的设计,要不发展起来成为实品,要不被扼杀,从此消失.经典的作品过程都是艰难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因为有了常人不敢想的,有了常人不敢做的信念和意识.又坚定了这种信念和出乎人的勇气.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成为著名的建筑,它的设计与建造过程,极富有利的表现了建筑艺术的成功与否,在未来的时间的考验中获得了认可与成功.任何脱离了技术与现实的艺术,都是纸上谈兵或是海市蜃楼.巴黎卢浮宫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后,通过先进的物质技术条件如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和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的调配,达到了让世人满意的建筑整体形象. 1材料设计卢浮宫以丰富的收藏闻名于世,它的前身是一座监狱,后成为皇宫,再后来成为博物馆.历尽沧桑,已经高龄八百多岁,当初的设计功能与变化后的使用用途无法为博物馆使用.法国人把卢浮宫叫做没有后台的剧院,所以卢浮宫没有现代美术馆应具备的设施,它先天的条件并不好,如何使前人留下的城市框架中体验并更适合于我们的生活空间和功能需求,是贝聿铭与玻璃金字塔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实体形象、符号以及形态和材料的设计达到与之呼应的应用.他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难题.金字塔采用的现代的材料(玻璃和金属结构),新旧对比使卢浮宫的建筑更加清晰明朗.现代的与传统的(石材)从质量、性质、质感与过去大相径庭.从美学法则来看,随着时间、空间的转换,组成了完美的对比. 贝聿铭的建筑是以光、影和运动为闪光点.因为玻璃自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透明与反射.来自自然的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流淌到室内,带给室内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结构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也赋予了玻璃一种力量与特别的艺术美.玻璃透明不遮挡原建筑的立面,从视觉上、空间原理上使原有建筑群的感觉不被削弱,同时设计者的建筑思想还能充分体现,加上人的运动与光线的变化,整个空间充满了活力. 事实上,开始时候,许多建筑学人看到金字塔也会觉得它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尤其对环境质感的冲击很大,但是贝聿铭很能把握建筑环境,并且创造了一些指示标,塑造出他对环境赋予的独特的景观认识.贝聿铭说过:"金字塔的构思不是形式的表现,而是分析的结果,即仔细研究过建筑计划,拿破伦庭院显然需要一些堂皇耀眼的东西来吸引人.否则,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这座宫殿就要变成‘化石‘了." 在新与旧、现代与古老之间,贝聿铭沿用卢浮宫原有的法国本土的石材材料作为金字塔地下大厅的建材,他的创作手法使它们和谐融合在一起并且相辅相成.它们是最现代与最原始的结合,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是无限的,也是它的魅力所在.金字塔的形象象征的古埃及与未来的结合,在人们心目中是高深的,又是伟大的. 2造型设计如何减少体量是贝聿铭设计的关键问题.在其他几何体,同等底边的条件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或是很大面积的体量,只有椎体的表面体积最小,能覆盖较大的建筑面积.考虑当地的地貌特征,为避免地下水的问题,挖掘深度以九公尺极限,采用金字塔造型,结构支撑减少,对地下影响不大,不必下到很深. 贝聿铭在美术馆的入口建造了一个玻璃金字塔,在停车场到拿破仑厅途中,也设计了一个倒置的玻璃金字塔.它原来是没有任何自然光线进入的.这么设计以来,引进了光线还沟通了户外,在进入美术馆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次亲近自然的美感,在空间与造型方面,它与广场处的金字塔大门有了对白,正是贝聿铭设计之巧妙.了解历史和文化,对建筑师来说很重要,然而,择善而从,守善坚持,是作为大师更高的品质,这一品质将追随大师风格,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建筑符号——————金字塔造型的引用,贝聿铭很大胆并赋予想象,他把最古老的建筑符号,以最现代的材质进行加工,处理.将崭新的玻璃金字塔与陈旧的宫廷建筑融为一体,不仅是法兰西建筑风格和埃及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也是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的有机统一.贝聿铭说:"我尝试对各种不同形式做探索,如今选用金字塔的形状,只因其单纯又富逻辑."他用三角形构图,就力学结构原理,这种几何构图是一个合理的方法,玲珑剔透的玻璃金字塔利用对比创造出力的表现,它像一颗闪烁的宝石.非常的漂亮同时具有视觉冲击.#p#分页标题#e# 拿破仑庭院中心有一座高二十公尺,边长三十二公尺的玻璃金字塔,表面呈半透明状,自然阳光的反射玻璃照亮一个大型的地下厅空间,此大厅设在大博物馆中心地带,大概低于地面九公分,各个展厅入口呈散状分散开来,在主要的金字塔周围点缀着三个小型的玻璃金字塔和一个倒置的玻璃金字塔,它们之间由三角形水池与喷水池相接.人们对金字塔的印象是:夜景更漂亮,室内更精彩,进口大厅有足够多的自然光线是它脱离地下室的感觉,将一个大型的三围空间聚合在阳光普照下,显示出其创作的大胆、巧妙与神奇.这里又是他一大成功的手笔就是从大厅可以饱览室外景观、建筑物的水中倒影与流动的人群等.多少个性,多少有灵性的设计,因为妥协与平庸合流;又有多少美轮美奂的设计因为坚持,而被夭折.贝聿铭既认定坚持,又懂得如何去坚持,这是艺术之外的艺术.类似双重艺术,风格才流溢大美,创造方能流芳百世. 当金字塔在拿破仑庭院中心傲立之时,世人为之惊叹,古代、现代与未来似乎已经相通,贝聿铭征服了巴黎. 3总结新世纪的建筑设计呈现一个多元化的特点,注重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情况下,更加注重精神的满足.任何一个建筑的建造不单是满足基本的空间需要,还有更加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比如美感和独特的外形.让人能与共鸣,身临其境与之混为一体.达到完美的共识.正真达到由内到外的心灵美,让人过目不忘的境界.建筑师的思考、情绪、感动与理想,应与社会公众的愿望、追求、好恶等密切联系,息息相关,不应是艺术家一己私情的宣泄或浮躁中乖张生僻的发现.建筑师用自己的作品与社会公众直接对话是有益的直接影响. 在今后的建筑设计要合理结合当地的人文和地理以及风俗特点,恰到好处的使用建筑材料来表达设计者的想法.在众多设计的因素中,门窗、楼梯、各种附属设施、墙面、楼面还有材料等,其中建筑的形式尤为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建筑材料的应用.如果材料没有新意,没有用到恰到好处.再好的形式也是枉然.玻璃金字塔,应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玻璃反射和透明,在能够满足自然光线的情况下,对建筑产生愉悦灵动,给人以美的感受.将建筑艺术与最新科技结合,建筑与艺术完美结合,要多多创造,少些模仿,就会创造出为世人所钦佩与赞扬的建筑.这是我们追求的,也是艺术的最高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他那屹立于世界各处的精美绝伦的建筑作品,始终是吸引人们驻足凝望的焦点。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分析,以及对《贝聿铭全集》的阅读,去探究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思想【引言】:我在大一入学之后开始逐渐接触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大师的作品,并在大一就听说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偶然间被香港中银大厦所吸引,经仔细了解得知这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于是在那年寒假我去了香港,虽然已经了解一些中银大厦,但还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于是我开始关注贝聿铭先生。
然而,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1983年第五届普兹克奖的获得者,却从来不写书撰作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这激起了我对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的好奇,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查找贝聿铭先生在不同场合留下的只言片语,并且购买了贝聿铭亲自撰写前言的《贝聿铭全集》一书阅读,渴望从中窥探到一些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文献综述】: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与青少年时代,贝氏祖籍苏州,贝聿铭从小居住在现在苏州博物馆附近的狮子林中,因此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的影响。
贝聿铭十八岁赴美接受西方教育,受到密斯以及格罗皮乌斯的影响级教育,由于这种特定的生活经历,贝聿铭先生兼收并蓄了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因此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
贝聿铭先生早年追随密斯凡德罗,他的第一项被采纳的设计方案是位于亚特兰大的海湾石油公司办公楼,这幢建筑强烈地烙上密斯风格的印记。
不过在材料的选用上贝氏用混凝土代替密斯惯用的钢材,这成功的为其后来驾轻就熟地运用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实践基础,贝氏对于密斯风格也是“先得其法,而后充之”,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贝氏在对密斯风格的审视中意识到其皮包骨式的设计方式过于冷峻不近人情,也未曾顾及人们对于建筑形式多样性的需求,终将走向捉襟见肘的境地。
贝聿铭转而将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与功能、技术妥帖的结合起来,力图创造更有表情的建筑。
贝氏走的是一条现代主义的道路,以纯形式回答基地的提问,这使得他的作品既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与“左邻右舍”相得益彰。
他给许多困惑于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师们以诸多启迪,引发他们重新思索应如何尊重历史,尊重文脉。
【1】从1964年开始,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开始转变,由密斯凡德罗的“皮包骨式”趋于借鉴勒.柯布西耶的雕塑手法,从肯尼迪图书馆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开始,贝聿铭先生已经完全从方格子中走出来开始使用多样性的造型词汇。
贝聿铭先生对于历史文脉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深入骨髓的境界,这从贝聿铭先生的诸多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建筑的几何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性质,因而几何性谈不上是某种风格。
但我们不能因次否认现代主义在发掘几何特性上的贡献。
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做出了成绩的话,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
【1】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贝聿铭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他对于几何性地运用,贝聿铭用他精美绝伦的建筑诠释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生机与活力。
贝聿铭先生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代表,但他也从现代主义中走了出来,为现代主义建筑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
此外,贝聿铭主张:“建筑虽受科技的影响,但并非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它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贝聿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
”因此,在他的任何设计中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此外,贝聿铭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当然对美国新的东西,贝聿铭也了解,中美两方面的文化在贝聿铭这儿并没有矛盾冲突。
贝聿铭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
在贝聿铭的作品中既能看到东方神韵,又有西方现代主义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创造出了独特设计风格。
【2】贝先生设计的建筑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与环境一致性的创造与产生的积极效果。
事实上人们的生活千变万化,参差不齐,建筑环境的一致性及其途径也应是多种多样的。
它既有同原有环境的一致,还有同自然环境的一致,更有自身室内外环境的一致等等。
贝先生的高层建筑并不算最高,其中不少由于地点上的优势却成为点缀城市天际线的一景。
当然,波士顿的汉考克大楼,是最突出的,然而当人们接近这些建筑时最吸引人的却往往不是这些房屋而是处在它们之间的空间,或可称之为广场。
那么怎样才能把他们设计好呢?首先,要很好地掌握尺度,即广场的尺度要同形成广场的周围建筑立面的尺度一致;其次,要处理好广场的形状;第三,和上述两者密切相关的是要确定广场在设计中的格调,要把这个场地同周围的房屋放在同一结构的形态设计上;第四,要注意阳光的作用;末了,还要考虑城市空间的循序渐进。
【3】香山饭店、中银大厦、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贝聿铭思想最好的诠释,中银大厦四等分逐级上涨的“竹”文化,既是空间与形式的结合,也是考虑到中银大厦周围复杂的建筑环境,汇丰银行的影响,场地的不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步步高升,节节高”民族历史的体现。
香山饭店则是贝聿铭将中国结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巧妙结合,将其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的完美展示,体现了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同时,香山饭店内部的园林设计尺度适宜,与香山饭店内外的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是贝氏环境一致性设计理念很好的诠释。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将几何性与复杂地形的结合,同时也考虑到了美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因素,将新旧美术馆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受到广泛好评,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
贝聿铭先生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贝氏对于空间、环境、历史、功能的注重。
但是,我认为贝聿铭先生对于历史,并不是完全继承,而是变革之后使用。
贝聿铭先生对于城市的历史环境是注重的更是尊重的,但尊重历史环境并不是体现在直接模仿历史的建筑形式,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建筑特点,贝聿铭先生尊重历史环境是从色彩、肌理、材质、体量、尺度等方面进行表达,这就是贝聿铭先生对于历史、环境、文化的继承与改革,也是贝聿铭先生使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更是贝先生成功的因素之一、贝先生建筑思想的一部分。
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西方优秀建筑思想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内涵,将现代化和民族性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才能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作品,而这,也应该是走出当代建筑乱局的正确方向。
归纳起来就是:一方面,应该注重吸收传统建筑的有益经验,要充分了解周边区域、所在城市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美学中民族性特色的因素。
另一方面,在建筑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外国的建筑思想,同时充分利用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利用这些新材料新工艺,才能使传统的审美原则焕发出现代性的艺术光彩。
【4】贝聿铭大师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精髓的体现和东西方风格的融合也有其非常独到的见解,体现了他富有开创性的精神。
【5】贝聿铭先生十分重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在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可以轻松找到依据,而苏州博物馆就是最好的证明。
苏州博物馆坐落在贝聿铭先生的老家狮子林附近,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贝聿铭先生并没有走西方建筑的形式,而是采取了中国传统的硬山氏屋顶,使建筑中国氛围浓郁,但是,贝氏在创作时并不是完全采取中国传动构造方法,而是采取了钢材和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使建筑既有传统氛围,又有西方建筑的身影,不失现代建筑的感觉。
这也正是中国现代建筑所缺少的,中国建筑一味崇洋媚外,模仿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却失去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建筑底蕴,中国建筑应该在汲取西方建筑精华的同时结合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底蕴,这也是贝聿铭先生通过苏州博物馆以及香山饭店所表达的内涵。
此外,贝聿铭在日本的美秀美术馆的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美秀美术馆建在一座山上,隐藏在茂密的山林之中,需要走过一条蜿蜒的曲折小路才能到达,美秀美术馆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很多人说,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灵感是来源于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名著《桃花源记》,无论是真是假,但是美秀美术馆的设计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田园建筑幽深僻静的理念,看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身影。
贝聿铭先生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
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
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
《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6】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发展,他冲破了前辈们过于注重功能的局限,更多地从人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去对待建筑。
正如他所说的“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如果将建筑简化到如此就太肤浅了。
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
”【7】在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中,始终把人的地位放在了第一位,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他的建筑思维中,“人”的作用是最明显的。
【8】贝聿铭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
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金字塔到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从香港中银大厦到中国苏州博物馆、香山饭店都能感受到他的人本主义。
然而,就像贝聿铭先生所说的那样以人为本是他对于建筑的看法,这应该是一位现代建筑师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质,因此我认为以人为本并不能算是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或是建筑思想。
或者说以人为本只能算是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理念及建筑思想的基础。
【研究空白】: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人研究贝聿铭先生是否是现代主义的建筑师,有人研究贝聿铭先生的建筑理论及建筑思想结论是注重建筑空间;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从建筑功能出发;建筑与所在地点的历史相结合;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但是没有人深入研究贝聿铭先生对于历史的借鉴和使用是将当地历史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地域的历史相结合,并且将改革后的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使用,而不是直接将历史符号及历史形式直接使用。
也没有人的研究结论是贝聿铭的建筑理论及建筑思想是建筑、艺术、文化、历史、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研究目标】:当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及建筑思想。
我将从贝聿铭先生的建筑空间形式、建筑艺术的表达、建筑与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历史对贝聿铭先生作品的影响以及贝聿铭先生将历史在建筑中的体现方式、建筑与时代相结合几个方面研究分析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及建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