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之礼之解读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华文化中“礼”的深入理解,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从行为举止的角度来看,“礼”是指一种符合道德和礼制规范的行为方式。
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矩,讲礼貌,恭敬辞让,言行有度。
这种行为规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上,也体现在社会的运行中。
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人们可以表现出内在的尊重和谦逊,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
其次,“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社会,“礼”被视为一种十分严肃和正式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
此外,“礼”还强调尊重和谦逊的价值。
它教育人们要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同时也要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自高自大。
这种尊重和谦逊的精神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礼”的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仍然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中,“礼”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行为举止的规范,也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总之,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谦逊和互动。
同时,“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一直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国学礼仪之 抱拳 拱手 作揖 万福 跪拜
2、 轻握(男女之间的握手姿势) 男女之间握手,为体 现对女士的尊重,握手时应注意:
a、 由女士先伸手,男士可以先致意,待女士伸出手后, 自己再伸手; b、 男士应握女士的手指部位(或手掌三分之一处);
c、 握手时间要短,力度要轻 。
生活中握手常见的错误
a、 主动与女士握手; b、 紧紧握住女士的手掌,力度过大,且边 说边摇; c、 久握不放,时间过长,令对方尴尬。 强调:握手时一定要注意注视对方,这样才 能体现对对方的尊重
作揖的基本手势:
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 女子反之,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 “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 右手成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万福
万福:一种古代妇女相见行礼的方式。此种行礼方式多 口称“万福”,故又称万福礼。姿势是双手交叠放在小腹,目 视下微屈膝。左手握半拳,右手手掌覆盖拳上,置靠于胸腹正 前,不可偏左右,左脚后退半步中正微蹲,略做鞠躬的姿势, 口呼万福。行礼方式在各个朝代也在变化。
见面行礼五则:
第一:抱拳
第二:拱手
第三:作揖。双手叠放在胸前,举起轻轻晃动,身略前倾, 表示问候、致体直立,右手扣 左手,置于左腰前,微屈膝,微俯首,口中同时称“万 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第五:叩拜
抱拳
“抱拳礼”在古代十分常见。抱拳在中国古代作为一 种见面的礼节,犹如现在的握手。 在行“抱拳礼”时,要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 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贴右拳面,左指尖 与下颚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 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 。 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 自大。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一)吉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的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
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的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
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
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此外还有祈谷于天的雩(yú)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
常雩的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
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
「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的对象,除上天中华传统五礼(一)吉礼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祀天神的各种仪式与祭祀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和敬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5A文】国学礼仪:抱拳-拱手-作揖-万福-跪拜
郑州最大尊锻铜雕塑“礼仪之门” 在郑州西四环连霍高速下站口处,一尊30米高的锻铜雕塑,格外醒目。该雕塑是一双抱拳的手,雕塑 师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礼仪之门”。 据郑州市环境雕塑建设研究所的宋建文书记介绍,“礼仪之门”雕塑长和高均为30米,经过半年的设 计和制作,最终立在了郑州市西区的入市口处。“抱拳礼”是中华传统礼仪风范的一种礼貌动作,含有 尊重、欢迎的寓意。该雕塑由中国雕塑协会的专家们集体设计,经过专家评审后制造。雕塑是钢架结构 ,外面用铜板镶贴,这是郑州市目前最大的一尊锻铜雕塑。
见面行礼五则:
第一:抱拳
第二:拱手
第三:作揖。双手叠放在胸前,举起轻轻晃动,身略前倾, 表示问候、致谢的意思。 第四:万福。女子见面礼。行礼时,正身体直立,右手扣 左手,置于左腰前,微屈膝,微俯首,口中同时称“万 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第五:叩拜
抱拳
“抱拳礼”在古代十分常见。抱拳在中国古代作为一 种见面的礼节,犹如现在的握手。 在行“抱拳礼”时,要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 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贴右拳面,左指尖 与下颚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 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 。 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 自大。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
叩拜
跪拜Leabharlann 第一,握手礼。伸出右手,与对方的手相握,
轻轻晃动,并且保持微笑,以示友好。第二, 名片礼。初次相识,要互呈名片,双手递上, 名片正面朝对方。 第三,拥抱礼。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偏上, 左臂偏下,互相拥抱。 第四,亲吻礼。遇到尊贵的女宾,男子可以 吻她的手指或手背.
握手的姿势: 1、 标准的握手姿势:(适用于正式社交 场合) 距离、体态:一步左右,站姿规范,上身微前倾。 伸手:伸出右臂,四指并拢,拇指张开。 相握:稍用力 握对方手掌,力度适中。 表情:面带微笑,注视对方。 时间:持续1—3秒。
幼儿国学教案:中华传统礼仪之道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注重礼仪之道的传承与弘扬,这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教育中也应该注重中华传统礼仪之道的传授与教育。
本篇文章将对幼儿国学教案——中华传统礼仪之道进行详细探讨。
“国学”这一概念在现代教育中逐渐被重视,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哲学和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承。
作为国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华传统礼仪之道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中华传统礼仪之道包括敬天、敬祖、敬父母、敬师长、敬亲戚、敬友邻和敬长辈等七个方面。
这些方面的礼仪并非是简单的动作、言语和行为,而是涵盖了尊敬、感恩、友爱、诚信等多种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通过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和礼仪思想,可以让幼儿不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在幼儿国学教案——中华传统礼仪之道中,教育者会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例如,通过讲故事、看画册、写毛笔字、制作手工等方式,让幼儿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礼仪之道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同时,教育者还会以身作则,引导幼儿从自身做起,遵守礼仪、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基本规则。
除了在幼儿园中进行传授教育外,父母也可以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礼仪方面的教育。
例如,在家中,可以让孩子每天向祖先祷告、向父母问候、用谦虚、诚实、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等方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让幼儿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礼仪之道。
通过幼儿国学教案——中华传统礼仪之道的教育,可以让幼儿习得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基础,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德和行为习惯,对于实现民族正常的身心发展、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这种教育方式,让更多的幼儿和家庭受益,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得到更广泛的弘扬和传承。
国学礼仪名言与释义
国学礼仪名言与释义中华民族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国学礼仪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最基础的纽带和规则之一。
中华礼仪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中国五千年国学礼仪文化流传下来的关于礼的描述,充满了人们对于礼仪的思考与智慧。
《礼记》主要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学礼研礼的记录,包括礼仪制度的记载和礼学思想的阐发等多方面的内容。
就其礼学思想而言,又包括礼的价值的说明、礼的发生与制作的论述、礼的相因与损益的探讨、情礼关系的分析以及乐论等内容。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不失色于人,指重视修身养性,经常保持气定神闲得姿态,无论仪容、应对都是庄重大方,有规律,不轻率;不失口于人,指说话谨慎,不寻人之短,不伤人之痛,也不讽刺挖苦。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
3、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儒家认为,一个人必须知礼义,懂礼仪,礼仪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知道如何端正仪容身态,表情适当,言辞恭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君臣名分确立,父子关系亲密,长幼上下和睦。
4、以及其他一些关于礼的观点见解: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不学礼,无以立《论语》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转》首服既加,而后人道备,故君子重之,以为礼之始矣。
《五经要义》除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著作传记之外,诸子百家关于礼的理解也很多: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
爱护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爱护;尊重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
2、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不按“礼”办事,社会就会瓦解,陷入混乱;人将无法生活。
3、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 (一) ——吉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的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
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的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
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
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此外还有祈谷于天的雩(yú)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
常雩的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
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
「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的对象,除上天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祀天神的各种仪式与祭祀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和敬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国学礼仪之抱拳拱手作揖ppt课件
叩拜
28
跪拜
29
见面礼四则
❖ 第一,握手礼。伸出右手,与对方的手相 握,轻轻晃动,并且保持微笑,以示友好。 第二,名片礼。初次相识,要互呈名片, 双手递上,名片正面朝对方。
❖ 第三,拥抱礼。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偏上, 左臂偏下,互相拥抱。
❖ 第四,亲吻礼。遇到尊贵的女宾,男子可 以吻她的手指或手背.
30
握手的姿势: 1、 标准的握手姿势:(适用于正式社交 场合) 距离、体态:一步左右,站姿规范,上身微前倾。 伸手:伸出右臂,四指并拢,拇指张开。 相握:稍用力 握对方手掌,力度适中。 表情:面带微笑,注视对方。 时间:持续1—3秒。
2、 轻握(男女之间的握手姿势) 男女之间握手,为体 现对女士的尊重,握手时应注意:
a、 由女士先伸手,男士可以先致意,待女士伸出手后, 自己再伸手;
b、 男士应握女士的手指部位(或手掌三分之一处);
c、 握手时间要短,力度要轻 。
31
生活中握手常见的错误
❖ a、 主动与女士握手; ❖ b、 紧紧握住女士的手掌,力度过大,且边
说边摇; ❖ c、 久握不放,时间过长,令对方尴尬。 ❖ 强调:握手时一定要注意注视对方,这样才
24
25
万福
揖礼
26
叩拜
叩拜,亦名跪拜。《荀子》:“平衡曰拜。”杨倞注:“ 谓馨折(即磬折,弯曲如磬,磬是呈直角形的玉石佩具)头 与腰,如衡(秤)之平。”拜就是:下跪时,低下头,与腰 平;同时,双手着地。这本来是以前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 可以施之于父母、长者、贵人等等。 区别: 叩拜属于宾客礼节,儒家中庸,谦和;一般平辈间的深厚情 谊;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 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 跪拜在以前就是对长辈,对位高权重者的最高礼节;下辈/ 社会地位低的人对长辈/社会地位高的人所施的礼仪。现在 一般都在逢年过节,晚辈对长辈的最高礼拜。
国学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髓
国学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髓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价值观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其中,仁、义、礼、智、信被视为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凝聚着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即人之为道。
在国学文化中,仁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福祉。
仁爱之心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慈悲,倡导个体之间相互关怀和互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
道德经中提到:“仁者爱人,小人之爱也。
”这显示了仁的价值在于塑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和谐发展。
义,是做人的正义和诚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被视为道德之根本。
它强调的是秉持道义和公正,遵循道德法则,以诚实、正直、守信为基础的原则。
孔子曾教导年轻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表明了义在于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关心,倡导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
礼,是一种崇尚仪式、仪表和规范的精神。
国学文化中的礼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它要求个体在言语、行为和思想上都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尽责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人无礼则不立。
”这意味着礼在于促进社会和谐,引导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智,是智慧和才干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不仅指个体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更强调智慧的运用和智慧的境界。
智者不仅具备才学,而且拥有人生阅历和慧眼识人的能力。
智慧的体现在于明晰事理、通达道理,能够以智慧化解纷争和困境,带领他人走向正确和幸福的道路。
信,是为人处世中的信任和诚信。
在中国文化中,信是古往今来一直备受追求和重视的价值观。
信的力量在于建立人际间诚实和可信赖的关系,塑造社会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诚信是人们交往和发展的基石,孔子说:“君子笃于道,不偏不倚,不易之心。
”可以看出,在国学中,“不易”强调的就是信的品质。
综上所述,仁、义、礼、智、信是中国文化中传统价值观的精髓。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国学礼读后感
国学礼读后感《国学礼》是一本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读物,通过对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引导读者重视礼仪之道,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礼仪之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当代社会,礼仪似乎已经逐渐被忽略和淡化,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越来越粗糙,对待社会的行为也越发随意。
然而,《国学礼》却告诉我们,礼仪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之道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正如书中所言,“礼之本在人,人之本在礼。
”礼仪之道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通过阅读《国学礼》,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的修养和品德的重视。
书中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各种礼仪,如拜年、祭祀、婚丧嫁娶等,这些礼仪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在这些礼仪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家庭、对于祖先、对于社会的敬畏和尊重,这种敬畏和尊重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阅读《国学礼》也让我对于自身的行为和言行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这与中国传统礼仪的要求背道而驰。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礼仪,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的来说,阅读《国学礼》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于礼仪之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礼仪,我深刻体会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修养和品德需要不断提升。
因此,我将继续学习中国传统礼仪,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品德,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探略
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 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 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 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 告子上》), 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 孟子云:“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 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 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 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践之。” 《孟 子· 滕文公下》。
典故1:孔融让梨(谦和礼让)
• 背景材料:孔融(153—208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 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 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 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 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 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的道理,使全家人都 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 结友爱的典范。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崇 《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 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 《周礼》、《仪礼》与孔门后学编的《礼记》, 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 著作 。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比较 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
•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的大
思想家。
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 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 有称者也。”(《荀子· 富国》) “礼之于正国家 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 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荀子· 大略》) 荀子很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倡导学而至善。
国学第3课-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
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一、衣冠上國今猶在——漢服簡介何谓华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是谓“夏”,华夏就是指我们这个服饰盛美、礼仪优雅高尚的民族。
华夏民族(汉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通常用华夏和中华指代中国文明。
◆《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也就是说,早在黄帝时代,古老华夏的服饰就已经相当有规模了。
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意义就更不寻常。
到了周代,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汉族还没形成,但华夏文明已经郁郁葱葱。
何谓汉服◆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
虽然汉服在各朝各代有所不同,但是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交领右衽)是一样的,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汉服传承了数千年岁月,伴随着华夏文明一同辉煌。
◆周时的服制规矩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从此后无论服装如何千变万化,关键的要素始终都保持不变。
那就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汉服特点◆交领右衽左领压右领是有对别人的尊重,体现了我华夏泱泱大国是礼仪之邦的含义。
◆无扣结缨◆不用扣子,两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结缨”汉服制式◆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
后来因为方便的需要,衣裳慢慢连成一体。
然而后世男子的最高级别礼服一直是衣裳制的;一体式的大多是常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礼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自然穿最高级别的礼服。
周制昏服◆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都是隆重的礼服,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就是女子的常服——襦裙。
襦裙模式一直保留到近代。
大概因为人类社会中美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女性的缘故,上襦下裙才利于搭配组合。
◆普通中腰襦裙——盛唐以后,裙腰才慢慢降低。
下图是《大宋提刑官》里英姑穿的宋代襦裙剧照。
这部古装剧的服饰还是很严谨的。
不但头上没有插扇子、筷子、鸡毛掸子,而且也不是单纯追求视觉华丽,它比较忠实地还原了宋代服饰崇尚简朴清淡的风格。
钗钿礼衣——(左图)唐代盛装。
汉服传统中女子的礼服一般是深衣,寓意女子德贵专一。
国学的智慧之中华礼仪课件(PPT 34页)
能体现对对方的尊重
2、 轻握(男女之间的握手姿势) 男女之间握手,为体 现对女士的尊重,握手时应注意:
a、 由女士先伸手,男士可以先致意,待女士伸出手后, 自己再伸手;
b、 男士应握女士的手指部位(或手掌三分之一处);
c、 握手时间要短,力度要轻 。
生活中握手常见的错误
a、 主动与女士握手; b、 紧紧握住女士的手掌,力度过大,且边
师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礼仪之门”。 据郑州市环境雕塑建设研究所的宋建文书记介绍,“礼仪之门”雕塑长和高均为30米,经过半年的设
计和制作,最终立在了郑州市西区的入市口处。“抱拳礼”是中华传统礼仪风范的一种礼貌动作,含有 尊重、欢迎的寓意。该雕塑由中国雕塑协会的专家们集体设计,经过专家评审后制造。雕塑是钢架结构 ,外面用铜板镶贴,这是郑州市目前最大的一尊锻铜雕塑。
叩拜
跪拜
见面礼四则
第一,握手礼。伸出右手,与对方的手相 握,轻轻晃动,并且保持微笑,以示友好。 第二,名片礼。初次相识,要互呈名片, 双手递上,名片正面朝对方。
第三,拥抱礼。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偏上, 左臂偏下,互相拥抱。
势: 1、 标准的握手姿势:(适用于正式社交 场合) 距离、体态:一步左右,站姿规范,上身微前倾。 伸手:伸出右臂,四指并拢,拇指张开。 相握:稍用力 握对方手掌,力度适中。 表情:面带微笑,注视对方。 时间:持续1—3秒。
见面行礼五则:
第一:抱拳
第二:拱手
第三:作揖。双手叠放在胸前,举起轻轻晃动,身略前倾, 表示问候、致谢的意思。
第四:万福。女子见面礼。行礼时,正身体直立,右手扣 左手,置于左腰前,微屈膝,微俯首,口中同时称“万 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国学礼仪见面之礼教案中班
国学礼仪见面之礼教案中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礼仪,认为它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国学礼仪在古代就被广泛传承,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在现代社会,尽管礼仪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国学礼仪仍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际交往仍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学礼仪中,见面礼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见面礼是人们在相遇时表达尊重和友好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学礼仪中的一项基本礼仪。
在古代,见面礼是非常讲究的,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
而在现代,虽然见面礼的形式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精神依然是尊重和友好。
因此,学习国学礼仪中班的见面礼教案,对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见面礼的基本原则。
在国学礼仪中,见面礼有着一些基本的原则。
首先,见面礼要表达尊重。
无论对方的身份高低,我们都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以礼待人。
其次,见面礼要表达友好。
见面礼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表达友好的方式。
通过见面礼,我们可以传递善意,增进友谊。
最后,见面礼要表达真诚。
见面礼不应该是一种虚情假意的表演,而应该是真诚的表达。
只有真诚的见面礼才能打动人心,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见面礼的具体步骤。
在国学礼仪中班的见面礼教案中,具体介绍了见面礼的具体步骤。
首先,见面时要以站立的姿势相对,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样可以显得庄重和尊重。
其次,见面时要以微笑相迎。
微笑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友好表达方式,可以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善意。
再次,见面时要行礼致意。
行礼是见面礼的重要环节,可以表达尊重和敬意。
最后,见面时要进行寒暄问候。
寒暄问候是见面礼的最后一环,可以增进双方的友谊和亲近感。
三、见面礼的实际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礼是非常常见的。
无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在社交场合,见面礼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工作场合,见面礼可以表达对同事的尊重和友好,有助于增进工作关系和团队合作。
中华国学经典及释义300句
中华国学经典及释义300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习、实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商讨学问),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
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
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6、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赖的。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吃饭时不要求饱足,居住时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国学之礼之解读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礼——安身立命之本
关于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大到什么程度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这样说,它大到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命运;严重到影响着我们事业的成败,一生成就的大小,做事过程的顺逆,效果的优劣,以及人际关系的好坏乃至一个人的脾气性情的形成,心态情绪的变化;礼和这些问题紧密关联。
礼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之一,是古老文明传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泱泱大国之风,并不是由于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它是全世界瞩目的礼仪之邦。
从古至今,历代圣贤无不重视礼教,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礼的经典。
礼是什么呢?泛言之是礼貌,礼节,礼仪,礼法等等。
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人们身处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礼法,不同的行为规范。
比如我们高中同学举行的成人仪式,古代称为“弱冠之礼”,结婚典礼又叫人生大礼;我们每学期开学要举行“开学典礼”。
通过这些仪式,提醒告诫我们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要遵循一些新的礼仪、礼法,开始新的生活。
可见,礼是我们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老而略带一点神秘气息的《易经》中有一卦叫做“天泽履”“履者,礼也”。
就是教导人们的行为应该如何遵循礼的道理才能吉祥。
礼,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众多细微的行为规范。
其实在“礼记”“论语”等许多圣贤的典籍中,早就有许许多多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行立、坐卧、言默、举止及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现在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一、《礼记·典礼》“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
走路不要很傲慢的样子,站立时要正直,不要斜靠,坐着不能把腿叉开。
①民间有“仰头老婆低头汉”的说法,也就说走路,眼睛应平视头要端正,否则女人仰头是浅薄傲慢,男人低头是心机狡猾,②一站几道弯,做事多舛,多障碍,③作风不正,好邪淫。
二、《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
将上堂屋,必须大声打招呼,看见门口放着鞋听见屋里人说话可以进去,没听到声音就不要冒失进去。
《礼记·少仪》“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执物要像拿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一样,小心翼翼;到没人的地方行为不可随便,要像有人在看着你。
三、《礼记·曲礼》“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
”
不能侧脸听长辈说话,别人跟你说话要正脸相对,不能用难听的号叫的声音回应长辈,对人要正视不能邪视也不能东张西望,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做一半就放下。
四、《礼记·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由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五、《礼记·祭礼》“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
“对我怎么着都行,谁让他骂老家儿了?”以此为争斗之理看起来他还挺孝顺,其实招骂就是不孝的表现。
六、曾子曰:非理勿视,非理勿听,非理勿言,非理勿行。
七、《孟子·离娄上》“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破坏礼义,不用礼义仁义要求自己的言行,就是自暴自弃。
为了便于教育青少年习礼,古人把诸多经典中关于礼的行为规范摘录出来,编成儿童的启蒙教材,其中编得最好,流传最广的是《弟子规》,后经刘毓清整理,广为流传,作用很大,在清代几乎有代替《三字经》的趋势。
《弟子规》也是三字一句,可以说句句有依据,字字有出处,它总结整理了80条青少年的行为习惯。
如果我们都能照此去作,少年天性成自然,就会在素质教
养上进入更高一级的层次中。
现在给大家举10条例子,由此证明我们的传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是多么重视: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2.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3.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恭退立
4.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5.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6.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7.进必趋,退必迟,问必对,视勿移。
8.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9.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10.缓揭帘,勿有声,轻转弯,勿触棱。
11.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闻。
《弟子规》是一篇很好的教材,是文明礼貌的一面镜子。
建议我校全体同学都把它找来,对照自己的行为做一番规范。
其实,许多美好的行为举止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做好,像广播操一样是需要练习的。
比如坐姿端正:
1、坐在座位上两腿并齐,双足着地,双手平放腿上。
2.上身挺直,双肩打开。
3、虚灵顶颈,目光平视或下垂。
这个坐姿3岁左右可保持20秒,
这个坐姿5岁左右可保持40秒,
这个坐姿一二年级可保持1分钟,
这个坐姿小学生可保持5分钟,
这个坐姿初中生可保持8--10分钟,
这个坐姿高中生可保持15分钟左右,
这既是礼仪的锻炼,也是身体的锻炼,少年习惯成自然,每天都这样做,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习惯以后,再换个松散的姿态反而不自然了。
礼,除了礼貌、礼节、礼仪、礼法外,还有两个更深层的意义。
礼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履行,同时又通理,是道理。
比如这个正襟危坐,不仅外观上显得大方舒展形象美,而且这种端正的姿态在古人看来与天地浩然正气相通相感的。
这种幽微的道理如果不太易懂,那么这姿态有利于身心健康是很明显的吧,起码对身体的发育,身高的增长是有好处,有帮助的。
人在忧愁苦闷难受的时候如果窝在哪儿睡一觉,也许就会一病不起,如果他像我们这样正襟危坐一会儿,也许很快就会把一时的苦闷难受排解掉。
我们说这个礼字,同时包含着履行的意思。
因为它是真理,是礼貌,是礼仪,是礼节,所以要履行,懂了道理,坚决照做不自暴自弃,这样的学生怎么会不受欢迎呢。
(礼通理,是真理,便是它的第三层深意)
中国古人面对一个东西,一件事物,总是从体、相、用三个方面去分析把握的。
体是本体,本质,材质;相是指外貌形象,用是指功用功能。
那么礼的体相用是什么呢?
礼之体在于德。
礼是天地间的真理。
礼的本质是敬,对万事万物的尊敬甚至是敬畏。
对自然的恭敬,对他人的尊敬,构成礼的核心。
《礼记·儒行》中说“温良者,仁之本也。
敬慎者,仁之地也。
宽裕者,仁之作也。
”
《易》曰:“履,德之基也。
”“谦,德之柄也。
”“充于内,而形于外。
”
礼之相在于美;礼是高尚品德的外露,是美好的行为方式。
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懂得尊重,温良而敬慎,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人,他的表相便处处合于礼貌,礼节和礼仪。
《易》曰:“履,和而至。
”“谦,尊有光。
”
礼之用在于善:遵循礼的要求去做就会有良好的效果。
人们尊重自然,就不会破坏环境,自然就会回报我们清洁的空气,干净无污染的饮水。
当人际交往都合于礼度的时候就会产生和谐。
家庭和谐,师生和谐,社会和谐。
和谐便是礼的善用。
《易》曰:“履,次和行,谦以制礼。
”当一个学生讲礼貌,懂礼节的时候,必然会得到父母师长的赞赏,必然受到同学的敬重,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最后我要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自言,圣人有大美而不自矜,人们追求大美而不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