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中各种胰岛素制剂的优化选择_王雪
糖尿病应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的效果比较
糖尿病应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的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探究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不同的胰岛素药物给予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3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胰岛素给与方式采用皮下注射,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胰岛素泵进行给药,患者在持续治疗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较为显著,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控制情况相比于对照组显著,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胰岛素泵的方式给药其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值得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给予方式的选择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 胰岛素; 给药方法【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162-0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切其病残率和病死率也有不断的攀升趋势。
患者多是由于慢性的高血糖导致机体代谢异常,最有特征性的是患者胰岛素缺乏进而使得患者有明显的高血糖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1]。
因此,胰岛素的使用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不同胰岛素药物给予方式的效果探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32例,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52例,患者年龄在37~78岁,平均年龄为55.3岁。
所有患者均在临床确诊为糖尿病,同时在糖尿病分型中Ⅰ型糖尿病患者4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84例。
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6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分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的胰岛素给与方式采用皮下注射,其胰岛素是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提供的生物合成胰岛素,患者每天三餐前进行皮下注射,注射剂量为每天每千克0.5U,每天按照4:2:4的剂量进行早、中、晚分次给药[2];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胰岛素泵进行给药,患者采用与对照组同样的胰岛素,将其泵入由经美敦力生产的胰岛素泵中,然后连接导管与皮下的针头相连接,进行胰岛素泵药物给与,患者每天的使用剂量依然为每天每千克0.5U,其中一半为基础用量,一半为追加用量,将其平均分布后在三餐前进行药物泵入[3]。
糖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优化
糖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优化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优化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它在人体内起着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作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不同患者之间的胰岛素治疗需求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胰岛素治疗方案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优化的相关问题。
一、胰岛素的种类与选择1.1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快速作用型胰岛素通常用于饭前注射,以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这类胰岛素的作用迅速,可在30分钟内达到峰值效应,因此适用于需要迅速降低血糖的场合。
1.2 中长效型胰岛素中长效型胰岛素适用于胰岛素基础需求的满足,可提供持续的胰岛素覆盖,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这类胰岛素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常见的有NPH胰岛素和胰岛素衍生物。
1.3 联合用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单一胰岛素治疗可能无法满足个体化需求,因此联合用药成为一种常见的选择。
联合用药既可以提供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的餐前覆盖,又可以提供中长效型胰岛素的基础覆盖,更好地调节血糖水平。
二、胰岛素治疗方案的优化策略2.1 个体化剂量调整针对不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需求差异,个体化剂量调整是优化治疗方案的重要一环。
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制定一个适合患者的胰岛素剂量计划,并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适时调整。
2.2 确定合适的注射技术胰岛素注射技术的正确使用对于治疗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
患者应接受相关的胰岛素注射技术培训,确保注射位置和角度正确,以提高胰岛素吸收率,减少剂量浪费。
2.3 血糖监测与数据分析血糖监测是评估胰岛素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优化治疗方案的依据。
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并将测量结果与饮食、运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数据调整胰岛素剂量和用药时间。
2.4 定期复查与调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疾病的发展和个体情况的变化,治疗方案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与调整。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疗效差异分析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疗效差异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案用于糖尿病患者中治疗效果。
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糖尿病患者中择取34例,随机分组,A组胰岛素泵持续输注给药,B组多次皮下注射给药。
结果:A组FPG、2hPBG等血糖指标低于B组,P<0.05;A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B组、胰岛素用量均值小于B组,用药期间低血糖发生率5.88%低于B组29.41%,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采取胰岛素泵持续输注给药,可减少用药剂量,稳定血糖。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给药方案;疗效糖尿病属于代谢类病变,诱因为胰岛素分泌缺陷,致血糖升高,机体发生电解质、蛋白质紊乱,典型症状为消瘦、多饮多食。
相关文献报道,糖尿病发病率占非传染性疾病第三位,仅次于心血管病变、肿瘤病变[1]。
糖尿病病程较长,机体长期处于高糖影响下,细菌不断繁殖,极易并发其他并发症。
若未及时诊治,可继发心脑血管、神经系统、肾脏病变,甚至酮症酸中毒,危及患者身心健康。
因此及时诊治糖尿病极为重要,临床常规用药为胰岛素,但不同给药方案疗效各异。
本文将34例糖尿病患者做为样本,对比分析胰岛素泵持续给药与多次皮下注射给药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2018年5月-2020年5月,选取糖尿病患者34例为样本,随机分组。
A组,男女比例10:7,年龄35-69岁,均值(44.57±2.71)岁,病程6月-12年,均值(4.79±0.94)年;B组,男女比例9:8,年龄36-71岁,均值(44.59±2.68)岁,病程7月-11年,均值(4.82±0.87)年。
对比两组糖尿病样本资料,P>0.05。
1.2方法A组胰岛素泵持续给药:利用导管连接针头与胰岛素泵,开展皮下输注用药,持续给药,每日给药剂量分为基础给药与餐前追加给药,分别占比均50%,科学控制给药速度、胰岛素用量。
餐前30min追加用药中,早餐占比50%、午餐占比25%、晚餐占比25%。
糖尿病患者对于不同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满意度调查
糖尿病患者对于不同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满意度调查DOI:10.16658/ki.1672-4062.2017.05.088目的了解糖尿病患儿对于不同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满意度。
方法病例选自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庄河市中心医院就诊或住院且正在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共分为3组,分别为甘精胰岛素组、地特胰岛素组、诺和灵N组,每组100例,进行问卷调查,比较3组基础胰岛素治疗关于疗效、不良反应及费用的满意度。
结果①疗效满意度:甘精胰岛素及地特胰岛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两组明显优于诺和灵N组(P<0.01)。
②不良反应满意度:地特胰岛素组优于甘精胰岛素组(P<0.01),甘精胰岛素组优于诺和灵N组(P<0.01)。
③费用滿意度:甘精胰岛素组优于地特胰岛素组(P<0.05),诺和灵N组优于甘精胰岛素组(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对于不同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满意度存在个体差异。
标签:糖尿病;基础胰岛素;满意度Investigation on Satisfactory Degree of Different Basal Insulin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ZHANG Xin1,TAO Gui-lu21.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Zhuanghe Central Hospital,Dalian,Liaoning Province,116400 China;2.Department of Wound Healing,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Province,116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different basal insulin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thods 300 cases of diabetes with basal insulin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1,2014 to December 31,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100 cases in each,the dulcin insulin group,determir insulin group and novolin N group were surveyed by the questionnaire,and the curative effect,adverse reactions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of cos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dulcin insulin group and determir insulin group(P<0.05),which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novolin N group (P<0.01),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determir insuli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dulcin insulin group(P<0.01),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dulcin insuli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novolin N group(P<0.01),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costs in the determir insuli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dulcin insulin group(P<0.01),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costs in the novolin 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dulcin insulin group(P<0.05). Conclusion Different basal insulin treatment can lead to different satisfactory degreesof diabetes patients.[Key words] Diabetes;Basal insulin;Satisfactory degree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
分析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的临床效果
分析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应用两种胰岛素注射方式对于糖尿病病人的作用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列表法选取自 2015 年 7 月到 2016 年 7 月在医院就诊的 100 例糖尿病病人,将全部研究对象平均地划分成两个组,包含常规组与研究组。
常规组的病人应用常规分次皮下给药,而研究组的病人应用胰岛素泵实施胰岛素的皮下给药,检测并比较两组病人在给药后的空腹血糖指标、血糖恢复用时与胰岛素的给药量,并比较两组病人产生低血糖状况的比例。
结果研究组病人的空腹血糖指标、低血糖的比例、血糖恢复用时与胰岛素的给药量都比常规组的病人显著减少,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别( P < 0.05)。
结论应用胰岛素泵实施胰岛素的皮下给药能够有效地改善机体的血糖指标,血糖的恢复速度更高,所需的胰岛素的给药量比常规给药明显减少,避免形成低血糖症状,作用效果优异,安全性更高,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胰岛素;给药;低血糖;糖尿病;血糖恢复用时糖尿病属于因机体自身与外界环境等多个因素协同参与形成的慢性代谢性病症[1]。
而该病的产生会因为机体血糖含量的异常持续性的升高而影响血管结构与功能,破坏各个器官与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形成多种并发症[2]。
因此,该病在治疗时需要长期地给予胰岛素对机体的血糖指标的调控。
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胰岛素泵,为了分析应用两种胰岛素注射方式对于糖尿病病人的作用效果,本文随机选取自 2015 年 7 月到 2016 年 7 月在医院就诊的 100 例糖尿病病人展开临床试验,详细地研究状况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列表法选取自 2015 年 7 月到 2016 年 7 月在医院就诊的 100 例糖尿病病人,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确诊属于糖尿病且签订知情与同意协议书,排除存在高血压等其他慢性疾病者以及重要器官病变者。
男 59 例,女 41 例;经分型属于Ⅰ型的共有 17 例,属于Ⅱ型的共有 83 例。
不同比例的胰岛素起始剂量强化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比较
不同比例的胰岛素起始剂量强化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比较周雪1ꎬ黄惠彬2(1天津医科大学海河临床学院ꎬ天津300350ꎻ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立临床教学医院)㊀㊀摘要:目的㊀比较不同起始剂量的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ꎮ方法㊀将90例需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2DM患者分为A㊁B㊁C三组ꎬ每组30例ꎬ均给予胰岛素 三短一长 强化降糖方案ꎬ即每日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三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强化降糖ꎬ胰岛素初始总剂量0.5U/(kgd)ꎬ其中A组胰岛素起始方案采用50%甘精胰岛素+50%门冬胰岛素ꎬB组胰岛素起始方案采用30%甘精胰岛素+70%门冬胰岛素ꎬC组胰岛素起始方案采用40%甘精胰岛素+60%门冬胰岛素ꎮ治疗10d时ꎬ记录每日三餐前及睡前共4个时点的血糖谱ꎬ统一根据血糖变化采用预设胰岛素调整方案调整胰岛素用量ꎬ比较三组血糖达标率㊁低血糖发生率㊁血糖达标所用的时间㊁血糖达标时单位体质量胰岛素用量以及治疗第1㊁10天的平均空腹血糖ꎮ结果㊀C组血糖达标率高于A㊁B组(P均<0.05)ꎬA㊁B两组血糖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ꎮA组血糖<3.9mmol/L的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P均<0.05)ꎮC组血糖达标所用的时间较其他两组短(P均<0.05)ꎮ三组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ꎮ三组治疗第10天的平均空腹血糖均较治疗第1天下降(P均<0.05)ꎮ结论㊀我国T2DM患者可能更适合基础胰岛素比例稍少而餐时胰岛素比例稍高的方案ꎬ40%甘精胰岛素+60%门冬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T2DM患者的空腹血糖㊁不增加胰岛素用量ꎬ具有达标时间短㊁达标率高㊁低血糖发生率低等优势ꎬ优于其他两种方案ꎮ㊀㊀关键词:甘精胰岛素ꎻ门冬胰岛素ꎻ2型糖尿病ꎻ强化治疗ꎻ胰岛素ꎻ餐后血糖㊀㊀doi:10.3969/j.issn.1002 ̄266X.2019.11.022㊀㊀中图分类号:R587.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 ̄266X(2019)11 ̄0081 ̄04通信作者:黄惠彬(E ̄mail:wn20121004@126.com)㊀㊀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利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ꎬ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及相关并发症[1]ꎮ采用胰岛素 三短一长 强化降糖方案ꎬ在血糖管理㊁血糖平稳达标方面有明显优势ꎮ2013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指南提出ꎬ在胰岛素 三短一长 强化治疗中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及餐时胰岛素类似物应各占50%[2]ꎮ但研究显示ꎬ亚裔人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更脆弱ꎬ中国T2DM患者β细胞功能异常以早相分泌缺失为主[3ꎬ4]ꎬ而早相分泌缺失与餐后血糖升高直接相关[5]ꎬ该胰岛功能特性决定中国餐后高血糖患者占比高[6]ꎬ这种患病特点决定了AACE推荐方案可能不适于中国患者ꎮ蔡晓凌等[7]发现ꎬ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2DM患者中ꎬ基础中效胰岛素剂量与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的所占比例分别为75%及25%ꎬ因而提出目前预混胰岛素的中效和短效的配比度(50/50或70/30)可能并不适合中国患者ꎮ本文设计了一项前瞻性研究ꎬ比较不同比例起始剂量的胰岛素在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及安全性方面是否有所不同ꎮ1 材料与方法1.1㊀临床资料㊀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接受胰岛素 三短一长 强化降糖治疗的T2DM患者90例ꎬ其中男50例㊁女40例ꎬ年龄(61.02ʃ12.34)岁ꎬBMI(23.89ʃ3.42)kg/m2ꎬ糖尿病病程(9.89ʃ7.22)年ꎬHbA1c10.60%ʃ2.04%ꎬ空腹血糖(12.36ʃ2.5)mmol/LꎬLDL ̄C(2.99ʃ0.74)mmol/Lꎬ收缩压(137ʃ21)mm ̄Hgꎮ入组前用药情况:仅口服降糖药37例㊁仅使用胰岛素16例㊁药物+胰岛素37例ꎮT2DM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010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8]ꎮ纳入标准:有每日需进行4次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指征ꎬ即初发T2DM患者HbA1c>9%ꎬ已诊断的T2DM患者应用降糖药物2种以上ꎬ或原有胰岛素降糖方案欠佳ꎬ且HbA1c>7%ꎻ年龄30~80岁ꎻBMI18.5~32.5kg/m2ꎮ排除标准:近期有明显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糖尿病并发症及其他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㊁甲状腺及肾上腺疾病㊁物18理和化学因素影响㊁感染等)ꎻ肾功能不全ꎬ血清肌酐男性>2.5mg/dL㊁女性>2.0mg/dLꎻ肝功能不全ꎬ基础肝酶检测大于正常值2倍ꎻ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ꎮ根据随机数字表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㊁B㊁C三组ꎬ每组30例ꎮ三组患者年龄㊁性别㊁BMI㊁HbA1c㊁FPG㊁LDL ̄C㊁SBP㊁病程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ꎬ具有可比性ꎮ本研究经福建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ꎬ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ꎮ1.2㊀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1.2.1㊀药物选择㊀进行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指导ꎬ停用原有口服降糖药ꎬ给予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四针强化治疗ꎬ甘精胰岛素由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生产ꎬ门冬胰岛素由诺和诺德公司生产ꎮA组胰岛素起始方案采用50%甘精胰岛素+50%门冬胰岛素治疗ꎬB组胰岛素起始方案采用30%甘精胰岛素+70%门冬胰岛素治疗ꎬC组胰岛素起始方案采用40%甘精胰岛素+60%门冬胰岛素治疗ꎮ甘精胰岛素每日固定时间一次性注射ꎬ门冬胰岛素每日三餐前注射ꎬ三餐前胰岛素剂量均分ꎮ胰岛素初始总剂量为0.5U/(kg d)ꎮ为防止低血糖ꎬ当患者不能按时进餐时暂不注射速效胰岛素ꎬ待患者进餐时再补充注射ꎮ治疗期为10dꎮ1.2.2㊀胰岛素调整方案㊀记录每日三餐前及睡前4个时点的血糖谱ꎬ采用罗氏全血糖仪测定ꎬ测手指末梢血糖ꎬ以方便监测ꎬHbA1c采用拜尔DCA2000测定ꎮ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ꎬ需随时测定血糖ꎬ统一根据血糖谱情况采用预设胰岛素调整方案调整胰岛素用量ꎬ观察期为10dꎮ参考国外文献[2ꎬ9ꎬ10]并结合临床治疗情况ꎬ本课题组制定胰岛素调整方案(见表1)ꎮ调整原则为:每天调整1次ꎻ为减少低血糖风险ꎬ甘精胰岛素第2天调整剂量不能超过原用量的50%ꎬ门冬胰岛素第2天调整量不能超过原用量的30%ꎻ当午餐前㊁晚餐前㊁睡前3个时点的血糖值中有低于前次血糖的ꎬ而前次胰岛素有加量ꎬ如果该点血糖范围在8.0~10.9mmol/Lꎬ则胰岛素不加量ꎬ如果该点血糖范围在5.0~7.9mmol/L时ꎬ则该次胰岛素减量15%ꎮ1.2.3㊀血糖达标标准㊀结合相关文献[11ꎬ12]及日常临床经验ꎬ在不出现低血糖的前提下ꎬ设定血糖达标标准为每日三餐前及睡前4个时点的血糖谱中ꎬ有3个时点的血糖值在5.0~7.9mmol/Lꎬ另外一个时点的血糖值最低需>3.9mmol/Lꎬ血糖值最高需<9.0mmol/Lꎮ表1㊀胰岛素调整方案甘精胰岛素空腹血糖(mmol/L)第2天剂量调整门冬胰岛素餐前血糖(mmol/L)第2天剂量调整ɤ3.9-25%ɤ3.9-25%ɤ4.9-20%ɤ4.9-20%5.0~7.9不变5.0~7.9不变8.0~9.9+2U8.0~9.9+1U10.0~11.9+3U10~13.9+2U12~13.9+4U14~17.9+3U14~15.9+5Uȡ18+4Uȡ16+6U--1.3㊀观测指标㊀记录患者观察期间每日4个时点的血糖谱(三餐前+睡前)ꎬ当睡前血糖<6mmol/L时ꎬ加测凌晨00:00及03:00血糖ꎮ观测指标为:①血糖达标率:记录第10天血糖达标率ꎮ②低血糖发生率:记录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分别记录血糖<3.9mmol/L㊁血糖<2.8mmol/L㊁夜间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次数)ꎮ③血糖达标所用的时间:治疗期内血糖达标所需天数ꎮ④血糖达标时单位体质量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日所用胰岛素总量/体质量(U/kg)ꎮ⑤治疗第1㊁10天的平均血糖:第1天所有测得所有血糖值总和/第1天所测血糖个数ꎻ第10天所有测得所有血糖值总和/第10天所测血糖个数ꎮ⑥治疗第1㊁10天的平均空腹血糖:第1天所有测得空腹血糖值总和/第1天所测空腹血糖个数ꎻ第10天所有测得空腹血糖值总和/第10天所测空腹血糖个数ꎮ其中①②③为主要观察指标ꎬ④⑤⑥为次要观察指标ꎮ1.4㊀统计学方法㊀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ꎬ采用 xʃs表示ꎮ符合正态且方差齐者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㊁LSD法ꎮ非正态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ꎮ三组血糖达标率及低血糖发生率采用RˑC列联表χ2检验ꎮ使用双侧假设检验ꎬ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ꎮ行多样本率两两比较时用Bonferroni调整检验水准(α=0.025)ꎬ当P<0.025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果2.1㊀三组治疗前后平均血糖及平均空腹血糖变化㊀三组治疗第10天的平均血糖㊁平均空腹血糖均较治疗第1天下降(P均<0.05)ꎬ各组间平均血糖下降幅度㊁平均空腹血糖下降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ꎮ见表2ꎮ2.2㊀三组血糖达标率比较㊀A㊁B㊁C三组血糖在治疗10天后达标率分别为63.3%㊁30.0%㊁73.3%ꎬC组达标率高于A㊁B组(P均<0.05)ꎬA㊁B两组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ꎮ28表2㊀三组治疗前后平均血糖及平均空腹血糖比较( xʃs)组别平均血糖治疗第1天(mmol/L)治疗第10天(mmol/L)下降幅度(%)平均空腹血糖治疗第1天(mmol/L)治疗第10天(mmol/L)下降幅度(%)A组14.08ʃ4.347.54ʃ1.45∗43.82ʃ13.7912.25ʃ2.656.55ʃ0.75∗44.40ʃ12.33B组14.39ʃ4.697.84ʃ1.66∗42.37ʃ16.0412.34ʃ2.487.14ʃ0.96∗40.34ʃ12.64C组14.63ʃ4.467.32ʃ1.43∗48.71ʃ10.1112.49ʃ2.376.90ʃ1.20∗43.37ʃ12.39㊀㊀注:与同组治疗第1天比较ꎬ∗P<0.05ꎮ2.3㊀三组血糖达标天数及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用量比较㊀三组血糖达标天数方面ꎬC组达标天数较其他两组短(P均<0.05)ꎬ而A㊁B两组达标天数无统计学差异ꎮ三组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ꎮ见表3ꎮ表3㊀各组达标天数和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用量比较( xʃs)组别达标天数(d)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用量(U/kg d)A组8.16ʃ2.00∗0.77ʃ0.26B组8.33ʃ1.00﹟0.79ʃ0.23C组6.95ʃ1.400.77ʃ0.17㊀㊀注:与C组比较ꎬ∗P<0.05ꎻ与C组比较ꎬ﹟P<0.05ꎮ2.4㊀三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㊀三组中只有A组有3例发生血糖小于2.8mmol/LꎬB㊁C两组中无发生血糖小于2.8mmol/Lꎬ在血糖小于2.8mmol/L的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ꎮA组有3例发生夜间低血糖ꎬC组中仅有1例发生夜间低血糖ꎬB组中无患者发生夜间低血糖ꎬ在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ꎮ三组中没有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ꎮ3㊀讨论㊀㊀我国T2DM的患病人数不断攀升ꎬ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并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负担ꎮ由于我国患者对糖尿病认知水平低ꎬ血糖控制并不理想ꎮ我国进行的A1chieve研究中国基线结果提示ꎬ我国未得到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平均HbA1c在9.5%以上ꎬ防控糖尿病已刻不容缓[13]ꎮ胰岛素 三短一长 强化降糖模式是通过中㊁长效胰岛素保证正常的肝糖原输出以控制空腹血糖ꎬ并通过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餐前大剂量注射以控制餐后血糖ꎮ英国UKPDS研究明确了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ꎬ可以显著降低T2DM的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14]ꎮYang等[6]于2007~2008年对我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显示ꎬ女性单纯餐后高血糖占50%ꎬ男性中占44%ꎻ空腹和餐后血糖均升高者ꎬ女性和男性中分别占85%和80%ꎬ这些数据表明了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谱特点与西方国家以空腹血糖升高为主不同ꎬ我国T2DM患者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ꎬ这为我国患者选择降糖用药带来启发ꎮWang等[1]开展的MARCH研究表明ꎬ我国T2DM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特点ꎮ㊀㊀本研究统计分析显示ꎬ三组治疗第10天的平均血糖较治疗第1天显著下降ꎬ表明三组的治疗方案均能显著降低血糖ꎬ在整体平均血糖下降幅度㊁平均空腹血糖下降幅度方面效果相当ꎻ三组血糖达标率㊁达标天数㊁胰岛素用量相比ꎬC组不但有较高的血糖达标率ꎬ而且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ꎬ表明C组相较其他两组具有血糖达标时间短优势ꎬ考虑原因可能为:①我国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ꎬ因此在 三短一长 的强化胰岛素降糖治疗方案中ꎬ餐时胰岛素需要的剂量应更高ꎬC组的治疗方案相较A两组而言ꎬ既满足了餐时胰岛素需要剂量高的要求ꎬ同时兼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ꎻ②C组起始治疗方案在胰岛素起始便迎合了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特点ꎬ减少了中间胰岛素调整的过程ꎬ节省降糖时间ꎬ可以更快且有效降低血糖ꎬ在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过程中较A两组效果更好ꎮ㊀㊀美国糖尿病协会及美国心脏学会基金会曾经联合发表声明指出ꎬ一次严重的医源性的低血糖及因此引发的心脑血管事件ꎬ可抵消医生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的益处ꎬ而UKPDS及DCCT研究都认为强化降糖治疗实现的血糖的良好控制是以低血糖为代价的ꎮ本研究发现ꎬ在低血糖事件方面A组血糖<3.9mmol/L的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ꎬA组发生血糖<2.8mmol/L及夜间低血糖次数最多ꎬ且低血糖次数多发生在治疗前期ꎬ这可能是因为A组起始治疗方案中基础胰岛素所占比例较高ꎬ导致空腹血糖降低较明显有关ꎮ综合而言ꎬ在本研究中只有C组能在保证较低的低血糖发生率的同时兼顾较高的血糖达标率ꎮ㊀㊀综上所述ꎬ40%甘精胰岛素+60%门冬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㊁不增加胰岛素用量ꎬ具有达标时间短㊁达标率高㊁低血糖发生率低等优势ꎬ提示在胰岛素四针强化治疗的起始比例选择上ꎬ需考虑到我国T2DM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特点ꎬ可能需要倾向于基础胰岛素比例稍少而餐时胰岛素比例稍高的方案ꎮ参考文献:[1]HolmanRRꎬPaulSKꎬBethelMAꎬetal.10 ̄yearfollow ̄upofin ̄tensiveglucosecontrolintype2diabetes[J].NewEnglJMedꎬ2008ꎬ359(15):1577 ̄1589.38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索宏兵1ꎬ2ꎬ张蓓3(1徐州医科大学ꎬ江苏徐州221004ꎻ2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ꎻ3徐州市中心医院)㊀㊀摘要:目的㊀评估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ꎮ方法㊀将126例行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ꎬ对照组术后仅行双下肢气压治疗及常规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ꎬ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及血浆D ̄二聚体ꎬ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ꎬ同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ꎮ结果㊀观察组术后1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ꎬ两组术后1年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ꎻ术后第3天ꎬ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ꎬ观察组血浆D ̄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ꎮ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ꎮ结论㊀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可安全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ꎮ㊀㊀关键词:妇科手术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ꎻ低分子肝素钙ꎻ血小板计数ꎻD ̄二聚体㊀㊀doi:10.3969/j.issn.1002 ̄266X.2019.11.023㊀㊀中图分类号:R71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 ̄266X(2019)11 ̄0084 ̄03㊀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ꎬ若发现㊁治疗不及时ꎬ不仅会影响肢通信作者:张蓓(E ̄mail:1801828140@qq.com)体的功能ꎬ甚至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而导致患者死亡ꎮ妇科临床上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常见于剖宫产术后ꎬ其次是恶性肿瘤手术及盆腔内手术ꎮ有研究报道ꎬ高龄患者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2]GarberAJꎬAbrahamsonMJꎬBarzilayJIꎬetal.AACEcomprehen ̄sivediabetesmanagementalgorithm2013[J].EndocrPract2013ꎬ2013ꎬ19(2):327 ̄336.[3]KodamaKIꎬTojjarDꎬYamadaSꎬetal.Ethnicdifferencesintherelationshipbetweeninsulinsensitivityandinsulinresponse:asys ̄tematicreviewandmeta ̄analysis[J].DiabetesCareꎬ2013ꎬ36(6):1789 ̄1796.[4]PangCꎬBaoYQꎬWangCꎬetal.RelationshipbetweentheleveloffastingplasmaglucoseandbetacellfunctionsinChinesewithorwithoutdiabetes[J].ChineseMedicalJournalꎬ2008ꎬ121(21):2119 ̄2123.[5]MitrakouAꎬKelleyDꎬMokanMꎬetal.Roleofreducedsuppressionofglucoseproductionanddiminishedearlyinsulinreleaseinimpairedglucosetolerance[J].NEngJMedꎬ1992ꎬ326(1):22 ̄29. [6]YangWꎬLuJꎬWengJꎬetal.PrevalenceofdiabetesamongmenandwomeninChina[J].NEngJMedꎬ2010ꎬ362(12):1090 ̄1101.[7]蔡晓凌ꎬ纪立农.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剂量及其相关性因素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ꎬ2008ꎬ16(11):654 ̄657. [8]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ꎬ2012ꎬ20(1):81 ̄117.[9]RosenstockJꎬAhmannAJꎬColonGꎬetal.Advancinginsulintherapyintype2diabetespreviouslytreatedwithglargineplusoralagents:prandialpremixed(insulinlisproprotaminesuspension/lispro)versusbasal/bolus(glargine/lispro)therapy[J].DiabetesCareꎬ2008ꎬ31(1):20 ̄25.[10]BoweringKꎬReedVAꎬFelicioJSꎬetal.Astudycomparinginsu ̄linlispromix25withglarginepluslisprotherapy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whohaveinadequateglycaemiccontrolonoralanti ̄hyperglycaemicmedication:resultsofthePARADIGMstudy[J].DiabetesCareꎬ2012ꎬ29(9):263 ̄272.[11]GoldbergPAꎬBozzoJEꎬThomasPGꎬetal.Glucometrics assess ̄ingthequalityofinpatientglucosemanagement[J].DiabetesTechnolTherꎬ2006ꎬ8(5):560 ̄569.[12]Standardsofmedicalcareindiabetes2014[J].DiabetesCareꎬ2014ꎬ3(7):14 ̄80.[13]HomePꎬNaggarNEꎬKhamsehMꎬetal.Anobservationalnon ̄in ̄terventionalstudyofpeoplewithdiabetesbeginningorchangedtoinsulinanaloguetherapyinnon ̄Westerncountries:theA1chievestudy[J].DiabetesResClinPractꎬ2011ꎬ94(3):352 ̄363. [14]Intensiveblood ̄glucosecontrolwithsulphonylureasorinsulincom ̄paredwithconventionaltreatmentandriskofcomplicationsinpa ̄tientswithtype2diabetes(UKPDS33).UKProspectiveDiabetesStudy(UKPDS)Group[J].Lancetꎬ1998ꎬ352(9131):837 ̄853. [15]WangGꎬLiuJꎬYangNꎬetal.MARCH2:comparativeassess ̄mentoftherapeuticeffectsofacarboseandmetformininnewlydiag ̄nosedtype2diabetespatients[J].PLoSOneꎬ2014ꎬ9(8):1056 ̄1098.(收稿日期:2018 ̄03 ̄31)48。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差异分析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差异分析发布时间:2023-02-14T10:19:32.05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9月18期作者:陈萍[导读]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差异分析陈萍(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龙街卫生院;云南玉溪652500)【摘要】目的:探析给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胰岛素给药的治疗差异分析。
方法:收治2020年8月~2021年8月糖尿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组49例,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治疗;研究组采用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FBG、PBG与血糖控制时间低(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相对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采用泵注射方式治疗糖尿病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临床疗效糖尿病是指由于机体胰岛素不足,导致高血糖长期存在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实践发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血糖高,同时患者会出现消渴、多尿、消瘦等症状[1]。
临床上一般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多为注射剂,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2]。
因为,文本就给糖尿病患者给予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的治疗差异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治2020年8月~2021年8月糖尿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39~82岁,平均年龄(59.83±0.54)岁;研究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0.25±0.93)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确诊糖尿病。
②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
②精神疾病。
③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1.2方法常规组采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进行常规皮下注射治疗。
不同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
不同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国产和进口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常规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不佳的患者32例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进口胰岛素—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预混30R)(诺和诺德)治疗,治疗组采用国产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30R)(江苏万邦)治疗。
结果治疗前,两组FPG和2 h 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和2 h PG较治疗前都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的FPG和2 h PG较对照组无显著增高。
两组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国产和进口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均可以合理降低FPG和2 h PG的水平,起到同等效果,且具有价格优势值得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预混30R)(诺和诺德)精蛋白锌胰岛素(30R)(江苏万邦) FPG 2 h PG【中图分类号】R4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198-02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9.7%,其并发症是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
在发病机制上,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社区医疗机构使用常规降糖药物已不能很好控制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笔者以32例常规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不佳的患者为治疗对象,分别采用国产和进口胰岛素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常规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不佳的患者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39~78岁,平均(56.6±4.8)岁;体重指数最小21.75 kg/m2,最大30.86kg/m2,平均(25.12±2.44) kg/m2。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影响的临床观察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影响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的影响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2010年10月所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观察组予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予胰岛素静脉滴,观察两种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情况。
结果:观察两组血糖控制水平与恢复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血糖恢复目标值较快,而且较平稳,应用的胰岛素量相对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采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短时间内恢复目标值,减少了胰岛素用量,并有效降低了低血糖的威胁。
【关键词】胰岛素;给药方法;糖尿病;血糖【中图分类号】R977.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2-0043-02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指的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是因体内胰岛素相对或者绝对缺乏,或是因靶组织对胰岛素缺乏敏感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
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难以离开胰岛素药剂,伴随胰岛素给药方法的不断创新,临床用药方式也各有特色,如静脉滴注、皮下注射、口服、经鼻、经肺等等给药方式。
本次临床观察将主要分析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泵与胰岛素静脉滴注对患者血糖变化的影响情况。
现进行相关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内分泌科自2009年6月—2010年10月所收治的符合1999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其中观察组有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为39—70岁,平均年龄为(45.3±3.6)岁;平均病程为(5.9±1.2)年;体重指数(25.12±3.56)kg/m2。
对照组有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为43—69岁,平均年龄为(47.1±2.9)岁;平均病程为(6.1±1.7)年;体重指数(23.79±3.55)kg/m2。
关于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的效果对照研究
患者排 除标准 :不愿参 与研究者 ;存在严 重肝 ‘ 肾功能损 伤 糖指标进行控制。随着医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临床上 出现 了各种各样 的胰 岛素给 药方法 。胰 岛素皮下注射法虽然 者 ;严 重 心 脑 病 变 者 ;存 在 严 重 心 血 管 并 发症 者 。 能 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控 制 患 者 的血 糖 指 标 ,但 是 因为 其 会 以较 1 . 2 治 疗 方 法 快 的速 度 进 行 代 谢 , 所 以治 疗 效 果 极 不 稳 定_ 3 ] 。 在 胰 岛素 泵 对 两 组 患 者 均 进 行 常 规 饮 食 控 制 以 及 运 动 治 疗 , 均 停 这一给药方式下,首先将一半的基础胰 岛素量注入 ,然后 再 止服 用 其 它 降糖 药物 。研 究 组 患者 采用 胰 岛素泵 进 行治 在 患 者 每 天 三 餐 前 注 入 剩 余 胰 岛 素 量 。 这种 给 药 方 式 能够 以 疗 , 皮 下 注 射 诺 和 灵R, 取 胰 岛 总 量 的 5 0 . 6 0 %当 做 基 本 用 较 快 的速 度 对 患 者 血 糖 稳 定 进 行 维 持 , 并且 胰 岛 素使 用量 较 药 量 ,将 剩 下 4 0 %一 5 0 %的 药 量 在 患 者 每 天 三 餐 前 给 予 其 泵 少 ,具有较高 的安全性 ,按照分批并且持续供给 的方 式,不 入。对照组患者采用胰 岛素皮 下注射 的方式进行治疗。 仅 能够 将 患者 的空 腹 血 糖 水 平 降 低 , 而 且 能 够将 胰 岛 素 量 显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80・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 10月第 14卷第28期 China Prac Med, Oct 2019, Vol. 14, No. 28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比较刘东【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80例糖尿病患者,采取 双盲筛选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法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 泵皮下持续注射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使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观察组胰岛素使用量(26.26 ±O.58)U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3.58 ± 0.87)U,且血 糖达标时间(3.74 ± 0.25)d 短于对照组的(6.77 ± 0.4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7.04 ± 1.02)mmol/L,餐后2 h 血糖(8.81 ± 1.21)mmol/L.糖化血红蛋白(5.68 ± 1.34)%均明显低于于对 照组的(9.61 ± 1.03)mmol/L, (13.22 ± 1.08)mmol/L, (6.87 ± 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 用胰岛素泵皮下持续注射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更加突岀,可有效减少胰岛素使用量, 改善血糖指标,是糖尿病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法;胰岛素泵皮下持续注射法D0I : 10.14163/ki. 11 -5547/r.2019.2&043目前,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长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人体血糖指数不断增高,严重伤害到器官组织,并诱发了各种 严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胰岛素剂型选择及剂量调整方法及系统[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10314.4(22)申请日 2019.04.17(71)申请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地址 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72)发明人 李小英 李晓牧 陈颖 蒋晶晶 赵琳 李思敏 李林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容慧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7代理人 于晓菁(51)Int.Cl.G16H 20/17(2018.01)G16H 50/20(2018.01)G06K 9/62(2006.01)(54)发明名称胰岛素剂型选择及剂量调整方法及系统(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胰岛素剂型选择及剂量调整方法及系统,包括:以糖尿病指南/专家共识为基础,结合机器学习模型,给出适合患者的胰岛素方案,胰岛素方案包括服用胰岛素的时间和对应的胰岛素剂型;收集2型糖尿病的患者病历,每份病历包括患者住院期间的检查检验、一诉五史、医嘱、患者基本属性数据,根据病历建立特征性字段;将特征性字段代入Xgboost模型中进行机器学习训练以训练模型中的特征变量;建立胰岛素初始总剂量模型,将患者的病历的特征性字段代入Xgboost模型中进行机器学习训练以获得胰岛素初始总剂量;胰岛素划分为三种类型:基础、预混、餐时,又根据不同的注射时间划分为七种类型;建立胰岛素剂量调整模型。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页CN 111833985 A 2020.10.27C N 111833985A1.一种胰岛素剂型选择及剂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以糖尿病指南/专家共识为基础,结合机器学习模型,给出适合患者的胰岛素方案,胰岛素方案包括服用胰岛素的时间和对应的胰岛素剂型;建立糖尿病患者数据集:收集2型糖尿病的患者病历,每份病历包括患者住院期间的检查检验、一诉五史、医嘱、患者基本属性数据,根据病历建立特征性字段;训练糖尿病患者数据集:将特征性字段代入Xgboost模型中进行机器学习训练以训练模型中的特征变量;建立胰岛素初始总剂量模型:I s=f s(z)其中,I s表示胰岛素初始总剂量,z表示特征变量,f s表示Xgboost模型,将特征性字段输入至Xgboost模型,将患者的病历的特征性字段代入Xgboost模型中进行机器学习训练以获得胰岛素初始总剂量;胰岛素划分为三种类型:基础、预混、餐时,又根据不同的注射时间划分为七种类型:基础胰岛素6点b6、基础胰岛素21点b21、预混胰岛素6点p6、预混胰岛素16点p16、餐时胰岛素6点s6、餐时胰岛素10点s10、餐时胰岛素16点s16;建立胰岛素剂量调整模型:I k,t+1=I k,t+f k(r t+1)其中,k属于上述7种胰岛素注射类型中的一种:k∈[b6,b21,p6,p10,s6,s10,s16]其中,I k,t+1是k类型胰岛素t+1日注射的注射剂量,r t+1是t+1日之前的血糖胰岛素数据解析而来的特征变量,f k是针对k类型的胰岛素类型胰岛素调整量的Xgboost模型。
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作者:王娜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究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80例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采取奇偶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奇数40例)和实验组(偶数40例),分别采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和应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結果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4.60±1.40)d,胰岛素用量(0.55±0.24)U/(kg·d),治疗后空腹血糖(5.01±0.95)mmol/L,餐后2h血糖(7.00±0.12)mmol/L,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关键词】糖尿病;给药方式;胰岛素【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7..01糖尿病是由胰岛功能进行性减退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临床多应用胰岛素治疗,不同给药方式疗效不同。
本次研究选取80例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探究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基线资料本次研究共选取80例我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采取奇偶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奇数40例)和实验组(偶数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有22例、18例,年龄30~60(44.21±5.01)岁,病程3~14(7.52±3.88)年;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有23例、17例,年龄31~61(44.30±5.05)岁,病程3~15(7.58±3.90)年;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每日三餐前皮下注射生物合成门冬胰岛素,0.5U/(kg·d)为起始量,以4:3:3比例注射,定时检测血糖,调整用量。
更换胰岛素制剂控制高血糖24例疗效观察
更换胰岛素制剂控制高血糖24例疗效观察
李克明
【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目的:比较更换胰岛素制剂对控制高血糖的差异。
方法应用另一制剂的
胰岛素治疗与继续原胰岛素制剂治疗3个月,比较其疗效。
结果更换胰岛素制剂
控制高血糖较继续原制剂效果好,且胰岛素用量减少。
结论一种规格的胰岛素制剂注射后血糖控制不佳,更换另一厂家制剂控制高血糖为治疗高血糖的一种方法之一。
【总页数】1页(P57-57)
【作者】李克明
【作者单位】450053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8+.5
【相关文献】
1.应用胰岛素泵控制糖尿病高血糖疗效观察 [J], 袁梅;王力;耿洁;吴霜;魏庆芳;李黎洁
2.速效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控制高血糖的疗效观察 [J], 陈虹
3.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入控制高血糖的疗效观察 [J], 李雯
4.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控制高血糖状态的疗效观察 [J], 陈明卫;潘天荣;胡红琳;何勇;贾敬华;王长江;王佑民;章秋
5.更换胰岛素制剂控制高血糖24例疗效观察 [J], 李克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人 你适合用哪种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人你适合用哪种胰岛素治疗*导读:糖尿病人,你知道你适合用哪种胰岛素治疗吗?目前市面上胰岛素制剂有很多种类,各种胰岛素的功能与用法也不尽相同,而且每个病人的情况是独特的,不能说简单地说哪种胰岛素效果最好。
那么,糖尿病人你知道你适合用哪种胰岛素治疗吗?下面让专家来帮你分析一下。
*一、胰岛素的种类:*1、短效胰岛素普通胰岛素、中性胰岛素、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万邦林R和甘舒霖R)都是短效的。
*2、中效胰岛素又称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英文缩写为NPH,是白色的混悬液。
内含鱼精蛋白、短效胰岛素与锌离子,其中鱼精蛋白与胰岛素比例为1:1。
*3、长效胰岛素又称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英文缩写PZI,也是一种白色混悬液。
其中鱼精蛋白与短效胰岛素混合比例为2:1。
长效胰岛素可以与短效胰岛素合用,降糖效果也不错,相当来说价格较便宜。
*4、超短效人胰岛素目前有诺和锐(英文名为Aspart,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优泌乐(英文名Lispro,由美国礼来公司生产),国产的有速秀霖。
*5、超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目前我国只有甘精胰岛素一种超长效胰岛素,进口的商品名叫来得时,国产的叫长秀霖。
国际上另一种超长效胰岛素名叫Detemir(地特,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目前我国还没有这种制剂。
甘精胰岛素一般晚上九点左右注射效果较好,可以阿卡波糖合用,降糖效果好,餐后血糖也较平稳。
但价格较贵。
*6、预混型胰岛素将短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在工厂里预先混合好,再装瓶后出售的制剂就是预混型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与人体分泌的胰岛素相似,用于1型、2型糖尿病经正规治疗效果不佳者,而且个人使用最多的一种,但价格较贵。
其中按短效和中效胰岛素各自占50%比例混合的就是预混型50R胰岛素,比如诺和灵50R、优泌林50R、万邦林50R等,而按胰岛素30%、中效胰岛素70%比例混合的就是预混型30R胰岛素,包括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万邦林30R、甘舒霖30R。
两种不同胰岛素制剂用不同的给药方法纠正2型糖尿病高血糖状态的疗效比较
2型糖尿病(t2dm)的病理生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ir)和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
因此尽快纠正患者的高血糖状态有利于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诺和灵r ins泵(csii)是目前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胰岛素(ins)输注方式[1],它采用基础量和餐前量组合的输注方式,模拟正常生理性的ins分泌模式,符合正常生理需要的ins精确释放和完美吸收。
本文旨在比较用csii 与常规皮下注射ins在治疗 t2dm高血糖状态血糖满意控制后所用的时间、ins 用量和低血糖反应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选择2006年2至7月因血糖控制差而住本院接受csii或常规皮下注射ins强化治疗的t2dm患者76例,按抽签法随机分为a、b 2个治疗组。
a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41~79岁,糖尿病病程2~7年,fbg15.2~24.6mmol/l,2hbg 19.8~29.7mmol/l;体重指数(bmi)&25 18例,高血压29例,血脂异常34例,心功能不全14例,糖尿病早期肾病12例,合并感染17例。
b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43~80岁,糖尿病病程2~8年,fbg 15.7~25.1mmol/l,2hbg 19.2~28.1mmol/l;bmi&25 22例,高血压36例,血脂异常40例,心功能不全17例,糖尿病早期肾病16例,合并感染20例。
2组间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fbg、2hbg、基础疾病和伴随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2组患者的治疗包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和烈性酒,讲求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
饮食管理:计算出每例患者的理想体重,再根据bmi、活动量及有无发热等来决定供给热量多少,一般每日总热量为25~35 kcal/kg理想体重。
基础疾病治疗:bmi&25者,严格控制饮食,病情允许适当增加活动量;高血压患者日氯化钠摄入量<6g,并根据血压选择单一或联合降压药;血脂异常者,低脂饮食,药物调脂。
不同比例胰岛素起始剂量强化方案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效果比较
不同比例胰岛素起始剂量强化方案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效果比较梁郁晴【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22(16)16【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比例胰岛素起始剂量强化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作用。
方法9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胰岛素起始剂量比例的不同分为甲组、乙组、丙组,每组30例。
甲组采用50%甘精胰岛素联合50%门冬胰岛素的胰岛素起始方案进行治疗,乙组通过30%甘精胰岛素联合70%门冬胰岛素的胰岛素起始方案实施治疗,丙组选择40%甘精胰岛素联合60%门冬胰岛素的胰岛素起始方案开展治疗。
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10 d后,甲组、乙组、丙组空腹血糖水平均分别为(6.5±0.7)、(7.2±0.9)、(6.9±0.8)mmol/L低于治疗前的(12.3±2.7)、(12.3±2.5)、(12.5±2.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丙组血糖达标时间为(6.8±1.4)d,短于甲组的(8.1±2.0)d和乙组的(8.3±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组、乙组、丙组胰岛素使用量分别为(0.8±0.3)、(0.8±0.2)、(0.8±0.2)U/(kg·d),三组患者胰岛素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乙组、丙组无发生低血糖患者,甲组发生低血糖4例。
乙组、丙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甲组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40%甘精胰岛素联合60%门冬胰岛素的胰岛素起始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更显著。
【总页数】3页(P160-162)【作者】梁郁晴【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辽化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相关文献】1.门冬胰岛素与人胰岛素用于胰岛素泵对初诊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2.不同方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3.不同比例的胰岛素起始剂量强化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比较4.不同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应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5.胰岛素四针强化注射或预混胰岛素治疗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胰岛素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不同胰岛素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杨立娜【期刊名称】《大医生》【年(卷),期】2022(7)10【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1年9月在涿州市医院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联合预混胰岛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使用二甲双胍联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治疗,共治疗12周,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及体质量指数(BMI)、胰岛功能指标、血糖达标率、C肽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和BMI 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均高于治疗前,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HOMA-IR更低于对照组(P<0.05),但HOMA-β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HbA1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C肽、餐后C肽和hs-CRP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更低(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方案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更好,能增强血糖控制力,保护胰岛功能,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3页(P139-141)【作者】杨立娜【作者单位】涿州市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不同胰岛素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2.利司那肽联合基础胰岛素:胰岛素治疗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候选方案\r——对《利司那肽联合基础胰岛素在既往使用不同胰岛素方案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有效性:一项多中心观察性研究》的点评3.不同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方案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比较4.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5.两种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不同HbA1c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案用于糖尿病治疗临床效果
浅析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案用于糖尿病治疗临床效果王海霞【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0)028【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diferent insulin regimens,and to provide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diabetic patients.Methods From July 2012 to December 2014,80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and a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nsuli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ow-dose insulin infusion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sulin pump,the change of clinical biochemical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erence in blood glucose(P>0.05)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diferent insulin regimens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their condition,insulin pump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drug delivery method is convenient,eficient and e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biochemical indicators improved.%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接受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案的临床治疗情况,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治疗中各种胰岛素制剂的优化选择
王雪,周世良 (成都蓝海医院药械科,四川 成都 610011)
[摘 要] 目的:介绍胰岛素制剂及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选方法,便于临床合理使用。方 法:通过检索和整理相关文献、临床治疗指南,较系统地介绍了胰岛素的分类和作用特点, 总结了不同临床用药方案的治疗重点。结果:胰岛素的强化治疗以三短一长的方案在院内 应用最多,起始胰岛素治疗时方法较多,可根据病人的情况合理选择。结论:胰岛素制剂 的选用应本着尽量符合生理胰岛素分泌的特点,将各项指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并应尽可 能地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胰岛素;优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R9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释放,主要起替代基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2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临床上需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种:(1)1 型糖尿病;(2)糖尿病合并 慢性肝、肾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3)糖尿病合并严重的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4)2 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对于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患 者围手术期、分娩期,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感染、结核、创伤、应激等情况,病情稳 定后可恢复原先口服降糖药治疗[1]。
起始治疗
中效或长效基础胰 岛素 长效、NPH 或每天 两次预混胰岛素
基础、预混或基础餐时胰岛素
强化治疗休息
增加餐时胰岛素 (速效) 每日多次注射,餐 时-基础胰岛素方 案或餐时胰岛素注 射 没有明确定义
使用人胰岛素时需 NPH,如 HbA1c≥ 从基础胰岛素转换 要排除曾发生过严 9.0%考虑预混胰岛 到每天 2 次预混胰
重低血糖患者、无 素每天 1 次或 2 次 岛 素 或 基 础 - 餐 时
法使用注射设备来
胰岛素方案;或每
NICE
<7.5%
来注射 NPH 胰岛素 或需要第三方协助 的患者,使用胰岛
天 2 次预混胰岛方 案转换到基础-餐 时胰岛素方案
素类似物需减少注
射次数
CDA
≤7.0%
没有明确建议
中效或长效基础胰 基 础 - 餐 时 胰 岛 素
1 胰岛素的分类及其特点: 1.1 胰岛素按其来源分为以下四类: 1.1.1 动物源性胰岛素:经动物胰腺提取或适当纯化的猪、牛胰岛素。其特点是价格便 宜,但是纯度不够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注射部位脂肪萎缩。 1.1.2 半合成及合成人胰岛素:指采用不同制备工艺获得的与人胰岛素氨基酸序列完全 相同的胰岛素。 1.1.3 胰岛素类似物:通过重组 DNA 技术,对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修饰而成的 一类新型物质,它们具有不同的药动学特征,能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 1.1.4 加入添加剂处理后的胰岛素制剂:普通胰岛素在体内代谢快、作用时间短。通过 加入蛋白质后,减慢胰岛素的释放和代谢,从而达到中、长效治疗的目的。 1.2 胰岛素按其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以下六类 1.2.1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赖谷胰岛素 1.2.2 短效胰岛素(速效胰岛素):又称为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中性胰岛素。包括 诺和灵 R、优泌林 R、甘舒霖 R 等。 以上两种胰岛素可做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起效快,但作用持续时间短。 1.2.3 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NPH,只能做皮下注射。包括诺和灵 N、优泌林 N、甘舒霖 N、万苏林 N 等。主要用于提供胰岛素的日基础用量。 1.2.4 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由于其作用时间特慢,持续时间长而难以确定其 满意剂量。 1.2.5 超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此类胰岛素吸收变异小,无明显峰值 出现,释放更换慢,作用持续时间更长,能更好的模拟人体生理基础胰岛素分泌。 1.2.6 预混胰岛素:两种胰岛素的混合物,组成方式可以是短效胰岛素或超短效胰岛素 类似物与中效胰岛素混合。包括诺和灵 30R、诺和灵 50R、诺和锐 30、优泌乐 25、优 泌乐 50 等。制剂中短效成分起效迅速,可以较好的控制餐后血糖;中效成份缓慢持续
参考文献
3
[1] 张妮娅.用好胰岛素是一门艺术[J].家庭医药,2012,3:32~33 [2]潘伟,沈飞霞,葛胜洁等.2 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时不同方案比较[J].温州医学院学报, 42(2):132~135 [3] 伦德.2 型糖尿病的胰岛素起始治疗[J].糖尿病天地.临床刊,2012,6(2):86~91 [4]马佳,金醒昉,杨莉.诺和锐 30 与诺和灵 30R 治疗老年 2 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 药实践,2012,21(4):256~258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以及组织 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的紊乱。 胰岛素是β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肽类激素,1 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 维持生命,2 型糖尿病可以选择使用或不使用胰岛素治疗,但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的优化选择进行阐述。
2.4 不同糖尿病指南对胰岛素选用的建议(见表 1) 表 1:
不同糖尿病指南对胰岛素选用的主要建议[3]
指南 ADA/EASD
IDF
AACE
HbA1c 目标 <7.0% <6.5%
<6.5%
胰岛素类似物 VS. 人胰岛素
没有明确建议
因为较低的低血糖 风险,首选胰岛素类 似物
建议在所有情况 下,因为较低的低 血糖风险,首选胰 岛素类似物
2
廉,中效胰岛素的价格也相对便宜。可用短效人胰岛素替代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用中效 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替代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人短效胰岛素的疗效与超短效胰岛素类似 物相比,Meta 分析结果提示:在降血糖方面相当。但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为了有效地避免 低血糖反应,建议选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以超长效胰岛 素类似物替代中效胰岛素,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替代常规人胰岛素。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能将长期血糖控制成果毁于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即在每日三餐后有一 个胰岛素分泌的高峰,24 小时有一个相对平稳的胰岛素分泌的基础值。因此,在临床 上医生对众多的胰岛素该如何选择,就应有一个把握的原则。 2.1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通常是指三短一长的模式,主要在院内实施,即三餐前皮下注射超 短效或短效胰岛素,晚上使用超长效胰岛素。目前临床上选用诺和锐(门冬胰岛素)或优 泌乐(赖脯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或地特胰岛素最为常见。前两种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 物,病人餐前皮下注射,能迅速起效,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且因作用时间短,达峰时间快, 避免了中效胰岛素餐前注射可能引起部分病人下一顿餐前出现低血糖的不良反应。后两种 胰岛素为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每日傍晚注射一次,满足糖尿病患者 24 小时基础胰岛 素需要量。由于两种超长效胰岛素在释放过程中几乎没有峰值,因此诱发低血糖的风险相 对较低。潘伟[2]等比较了 3 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 2 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作用,结果三 短一长(MDI)组、胰岛素泵方案(CSII)组达标时间、血糖波动小于一天两次注射预混 胰岛素+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方案(MiX)组。得出的结论为:CSII 和 MDI 治疗方案控制 血糖效应相似;MiX 方案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但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高,血糖波动幅度 较大,中晚餐后血糖控制欠理想。 地特胰岛素是美国 FDA 继甘精胰岛素后推出的又一种新型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随机对 照试验证实,地特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治疗 12 个月后,均能显著改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 糖控制,但使用地特胰岛素的患者所经历的低血糖事件和体重增加均很少。 2.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在 2 型糖尿病的胰岛素起始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为基础胰岛素方案和预混胰岛素方 案(2010 年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胰岛素起始治疗可选择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 素)。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胰岛素又分为预混人胰岛素 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天 1 次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的起始治疗方案优势是注射次数少, 但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方面似乎要优于前者[3]。所以可以根据 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情况,结合其糖化血红蛋白的值选择胰岛素。空腹血糖偏高,可选择 基础胰岛素方案,餐后即 HbA1c 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可选用预混胰岛素方案。 胰岛素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高胰岛素水平可刺激动脉壁平滑肌内皮增生,易引起动 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胰岛素用量小,既可以减少体内胰岛素水平高 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又可以避免体重增加,同时减少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对药物不能 有效控制血糖的 2 型糖尿病病人,可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使用基础胰岛素。常用口服药 物为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用药物控制餐后血糖,基础胰岛素满足控制空腹血糖的需要。
岛素
方案
备注:ADA:美国糖尿病协会;EASD: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IDF:国际糖尿病联盟;AACE: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
NI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CDA:加拿大糖尿病协会
胰岛素治疗需要个体化,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程、胰岛功能、体重、依从性、经济状况、 并发症等因素选择胰岛素的种类和方案。力争全天血糖≥4.0mmol/L,空腹血糖<5.6mmol/L, 餐后血糖<7.8mmol/L,每三个月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力争将其控制在 7.0%以下。老 年人、基础状况较差的病人应放宽要求,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糖化 血红蛋白≤7.5%。